超然法师:趣品《圆觉经》之二十一


趣品《圆觉经》之二十一

(第十章 普觉菩萨所问章)

于是,普觉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在前一章当中,由于净诸业障菩萨的请问,以及世尊的慈悲解说,咱们大家了解了四相,也明白了爱憎之心的过患。接下来呢,由普觉菩萨替咱大家,继续向佛请问有关于禅病和善知识的问题。

于是啊,普觉菩萨就在大众当中,从座位上站起来,五体投地,顶礼佛陀的双足;再围绕着佛陀,顺时针绕佛三圈,又回到了原处,双膝跪地,双手交叉合掌,恭敬地向佛说道:

大悲世尊!快说禅病,令诸大众得未曾有,心意荡然,获大安隐。

“大慈大悲的世尊啊!您所讲说的,禅修当中的四相之病,实在是畅快人心,让在座的大众们,获得了不曾有过的法益;大家的心识意念之妄想,都荡然无存,获得了极大的安乐与宁静。”

哎,普觉菩萨在这里所说的“禅病”,指的就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命相,以及爱憎之心;乃至于“认一切我为涅槃”,是最大的禅病啊。

所谓的“心意荡然,获大安隐”,其中,“心”是指咱的第六意识思维心;“意”是指咱的第七识意根;“荡然”就是无所牵挂,空旷自在的意思。而所谓的“安隐”,就是指宁静的安乐,这个“隐”字,大有学问,其中包含着宁静、无相等等法义。哎,宁静的喜悦,无相的安乐,才是本性的妙乐呀。

世尊!末世众生,去佛渐远,贤圣隐伏,邪法增炽。使诸众生,求何等人?依何等法?行何等行?除去何病?云何发心,令彼群盲不堕邪见?

“世尊!末法时代的众生,离佛越来越远了,乃至于,一切贤圣大德,都由于各种因缘而隐居修行,难以露面;而邪恶之法呢,却反而越来越兴盛。”

“那么,应当让一切众生,向什么样的人求学?依止于什么样的法门?实践什么样的修行?在修行当中,除去什么样的禅病?应当怎样发起道心,才能够让那些没有智慧眼的芸芸众生,不会落入邪见当中去呢?”

哎,咱这个时代啊,离佛陀越来越远了;道德与人心呢?也逐渐衰败了。整个人类社会呀,都陷入到了疯狂的欲望当中,肆意杀害生命,以贪图美味;引导男女放纵,而败坏伦理;为了争名夺利,竟互相残杀。人哪,没了人样儿,越来越像动物了;甚至比动物都不如,哎,动物哪有这么多坏心眼儿呀!

所以,这样的人世间哪,贤圣大德难以住世,不是菩萨们缺少慈悲心,而是呢?因缘条件不具备呀。就算是有一些在世圣贤,通常,也都是隐居修行,而没有弘法的机缘。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众生已经与出世间法不相应了。

没错,佛法在世间,但是,佛法虽然在世间,却教人出离世间、超越世间、净化世间,从来不会教人沉溺于世间啊。就佛陀出世的本怀来说,如《法华经》所宣扬,乃是令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若能开佛知见,就已经开始超越世间了,就不会再被欲望、名利等等境界所纠缠,当即就是出世间法呀。

遗憾的是,实际上,人们已经不太需要它了。人们需要啥呢?嘿嘿,人们最需要的是佛祖保佑他们,能够平安地吃喝玩乐、能够顺利地升官发财、能够健康地玩儿帅哥美女,哎,顺带着也玩玩儿佛学,显示一下自己的高尚和博览,瞧瞧,咱多有品呀!

哎,人们需要的是这个,是符合他们胃口的,被扭曲和变馊了的所谓的佛教文化。

菩萨圣贤们,会玩这些名堂吗?哎,不是人家不会,而是不肯哪。为啥不肯?嘿嘿,众生畏果,菩萨畏因呀!啥意思呢?就是说呀,如今这些芸芸众生,做坏事的时候呢,扭曲佛法的时候呢?他肆无忌惮,咋痛快咋来;等到了将来受业报的时候呢?嘿嘿,他喊呀,叫呀,不平呀,怨恨呀,害怕呀,痛苦呀,哎,统统都来啦。这叫做众生畏果。

而菩萨们呢?不等到那个时候,凡是罪恶及不善之因,他就不做;要是善因善法呢,哎,他就量力而行,随缘为之。以免呢?将来遭受业报;同时呢?增长自身功德。这呀,就叫做菩萨畏因。

所谓的“邪法增炽”,就是说呀,邪恶法门越来越兴盛了。为啥呢?嘿嘿,不为啥,人们需要,所以,就大有市场啊。人们为啥需要邪法呢?嘿嘿,能为啥呢?不就是无知嘛。

当人们沉溺在欲望当中,沉溺在情感当中,沉溺在见解当中,沉溺在“有所得心”当中的时候,他们所招引来的,只能是邪法,这就叫做万法唯心。

哎,本行业内,有一句俗话说的好:“和尚不作怪,居士不来拜”。啥意思呢?嘿嘿,就是说呀,做和尚,要想出名,要想弟子多,要想供养多,那是有窍门儿的。啥窍门儿呢?嘿嘿,就是要会演戏呀!咋演呢?

第一要装神秘,绝不能让人家看透自己,要显得高深莫测才行;

第二要会耍花样儿,哎,咋也得搞点儿特殊法门,弄俩诀窍、咒语什么的,好亲传给弟子们呀;

第三要有绝招,哎,弟子们的前世啥情况,你得随口就来才行呀!大脑编辑速度一定要快;

第四是要有背景,哎,作为大师,您不是观音的弟子,也得是济公的传人吧,要么就是某某佛、某某菩萨再来也行呀;

第五是要会善巧表达,要语重心长地没事儿就告诉弟子们,哎,师父啊,对于佛法,那是有很深的体悟地,这个,你们现在还不懂;

第六是要有所树立,哎,扛上一面伟大旗帜,绣上一句鲜明的标语,建立一个看似动人的机构,等等。

第七是标榜感情,哎,佛法不离世间法呀,人情当中就是妙法呀,所以呢,大家都围绕在师父的周围,其乐融融,亲如一家,这多好哇!最好啊,再有两位漂亮弟子,能够变成贴身小蜜,哎,这就圆满啦。

哎,和尚也罢,非和尚也罢;佛教也罢,其它宗教也罢,自立门户的也罢,如今哪,只要有人敢大张旗鼓地作怪,嘿嘿,就会有人追随,为啥呢?因为呀,无聊空虚的人太多,贪求神异的人太多,无知的人太多。“邪法”就这样在他们的希求之中,而越来越“增炽”了。这就是佛所说的“共业所感”。

那咋办呢?在这样的末法时代,芸芸众生,该怎样寻找善知识,该怎样修行呢?哎,普觉菩萨替咱向佛请问了以下五个问题,咱连带着世尊的解答,一起梳理一下:

第一、“使诸众生,求何等人?”

世尊后文的解答是:“当求一切正知见人”,就是应当向具备正知见的善知识求学。

第二、“使诸众生,依何等法?”

世尊后文的解答是:“末世众生,见如是人,应当供养,不惜身命......”,就是说,应当供养善知识,并依止善知识的教导。

第三、“使诸众生,行何等行?”

世尊后文的解答是:“若善男子,于彼善友不起恶念,即能究竟成就正觉,心华发明,照十方刹”,也就是依照善知识所教导的法门而行,不怀疑善知识,就能够获得成就。

第四、“使诸众生,除去何病?”

世尊后文的解答是:“彼善知识所证妙法,应离四病......”,就是应当除去作、止、任、灭四种禅病。一方面,咱要如此观察善知识;另一方面,咱自己也要如此修行。

第五、“使诸众生,云何发心,令彼群盲不堕邪见?”

世尊后文的解答是:“末世众生欲求圆觉,应当发心作如是言:尽于虚空一切众生,我皆令入究竟圆觉,于圆觉中无取觉者,除彼我人一切诸相。如是发心,不堕邪见。”这就是离相的真实菩提心,能够让咱大家远离邪见执着

——其中,除去四种禅病,是本章的中心内容。

——哎,这样呢,本章的内容就有了眉目,按照这五个方面求学善知识,乃至于发心、修行、除去禅病等等,咱哪,虽然生在末法时代,也是可以获得成就的。至少啊,作为“群盲”之一,有了这段经文的指导,咱也能够“不堕邪见”了。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这样向佛请法之后呢,普觉菩萨再次五体投地,礼拜佛陀,提前表示谢法。像这样的请法仪轨啊,竟然重复了三次,从始至终,有条不紊。

尔时,世尊告普觉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咨问如来如是修行,能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令彼众生得成圣道。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这时,在普觉菩萨虔诚地请法之后,法缘已经具备,世尊准备说法。所以,世尊告诉普觉菩萨说:

“太好了,太好了!善男子!你们能够向如来询问如此真实的修行法门,你们的请问,能够布施给一切末法时代的众生,无所畏惧的觉悟之眼,让他们得以成就转凡成圣的解脱之道。”

“现在,请你们大家仔细聆听,如来将要为大家解说。”

时,普觉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当时啊,在得到了世尊的赞叹,以及即将说法的允诺之后,普觉菩萨心生欢喜,和在座的大众一起,默然无声,静静地聆听。

善男子!末世众生,将发大心,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心不住相,不着声闻、缘觉境界;虽现尘劳,心恒清净;示有诸过,赞叹梵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于是,世尊轻舒圆音,这样解答普觉菩萨的提问:

“各位善男子!末法时代的众生,在发起了修学佛法的大心,准备向善知识求学,然后专心修行的时候,他们呀,应当向一切具有正知见的人求学,这些人就是善知识。”

“什么样的人,叫做正知见人呢?他的心呀,已经不会再执着于事相和法相了,乃至于,连声闻、缘觉的境界,都不会贪着。”

“虽然有的时候,他也会表现出一些尘劳烦恼,但是,他的心却总是清净的;甚至于,他还会有种种的过失和毛病,但是,他却总是赞叹清净离欲的梵行,也不允许弟子们违犯戒律和威仪。”

“末法时代的众生,向这样的人求学,就可以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这是世尊对于普觉菩萨的第一个问题:“使诸众生,求何等人?”的解答。

哎,所谓的“大心”,就是指菩萨心,也叫做大乘心,不仅仅要解脱自己,还要解脱一切众生,为此而发心修行,就叫做大心。虽然已经发心修行,可是,自己不懂,就需要向善知识求学。世尊告诉咱呢,应当向具有正知见的人求学,他们,就是佛教里的善知识。

善知识的特点呢,就是心无所住,不会着相啊!就算是二乘圣者的清净解脱之境界,无作神通等等,他们也不会贪着。因为呢,他们已经开悟清净觉性,至少,到达了本经清净慧菩萨所问章当中,所说的“凡夫随顺觉性”。

不过,在末法时代,咱不能要求善知识完美无瑕,为啥呢?嘿嘿,因为呀,莲花生长在臭泥当中,自然就会带有泥的臭味;菩萨示现在五浊恶世,也要披着这张污浊的人皮呀。是人,就有习气,既有自己宿世的残留习气,也有父母遗传的种种习气,乃至于受环境影响所形成的习气,等等。

开悟清净觉性,以大智慧的力量,可以顿悟;但是,这种种习气呢?嘿嘿,那就得慢慢来啦,急也急不得呀!哎,“粪去臭味在”,就是说呀,好比一位小朋友,很小,不懂事儿,拉了一泡大便在房间里,恶臭无比。他的母亲呢,哎,赶快撒上点儿灰土,收拾走了。但是呢?房间里还是臭,只好打开窗户通风,好半天,才恢复了空气清新。

哎,母亲把大便一下子就收拾走了,这呀,就好比大智慧的人可以顿悟。悟个啥呢?嘿嘿,没啥,就是清除了如同大便一般的执着心而已呀。同样,房间里的臭味,需要打开窗户,慢慢通风,好久才会恢复空气清新;就好比呀,顿悟清净觉性的人,还需要慢慢降伏习气烦恼,才会逐渐显现清净心。

因此,即便是善知识,也会有一些习气烦恼,乃至于种种过失。但是呢?他们的心,是相当清净的,所以,他们常常赞叹远离欲望的清净梵行;而且,他们不会允许弟子和学生们,故意违犯佛陀的戒律,乃至于种种威仪。

像这样的人,已经开悟清净觉性的善知识,最明确的标志,就是他们放下了名利心,知足常乐;同时,他们应当通达一切大乘法义,随缘地弘法利生。跟随这样的善知识修学佛法,世尊说啊,咱大家就能够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哎,这成佛也太简单了吧?嘿嘿,不明自性,就是众生;若明自性,即如如佛。一旦咱踏踏实实地开悟清净觉性,那就是最初的见性成佛呀。为啥呢?嘿嘿,清净觉性,就是本来佛;除此之外,到哪里去找佛呢!

如果要开悟清净觉性,通常,是需要善知识指点的,因此呀,真正的善知识,非常可贵,需要咱大家格外地敬重与珍惜。所以,世尊说道:

末世众生,见如是人,应当供养,不惜身命。彼善知识四威仪中,常现清净;乃至示现种种过患,心无骄慢,况复抟财、妻子、眷属。

“末法时代的众生们,如果能够遇到像这样的善知识,就应当恭敬供养,乃至于把善知识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

“这样的善知识啊,在行、住、坐、卧四威仪当中,常常显得清净安详;但是,就算发现,善知识显现出了种种的过失和毛病,弟子的心里呢,也不应当有骄傲和轻慢之心;更何况,像吃穿、钱财、妻子儿女和亲人眷属这些人之常情呢?就更不值得在意了。”

——这是世尊对于普觉菩萨的第二个问题:“使诸众生,依何等法?”的解答。

哎,“依何等法”呢?嘿嘿,就是要恭敬供养善知识,在成为其弟子以后,就要把善知识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所以呀,在藏传佛教当中,依止金刚上师的时候,要求弟子要用自己的身口意三业,乃至于自己的生命,全身心地供养上师。

不过,历来咱汉传佛教的大德们,并不这样要求弟子,为啥呢?嘿嘿,因为呀,很少有人能够做到。这样的要求,对于咱极端聪明的大汉民族来说,嘿嘿,太OUT了。

哎,咱大汉民族的佛弟子呢,想法是更为先进的:他想啊,你是善知识,差不多就算是菩萨了吧!那你就得大慈大悲呀,你就得包容我才对呀!哎,你就应该毫无保留地教给我呀!让我开悟,让我得法呀!要不然,你算个狗屁菩萨呀!你算个狗屁善知识啊!

所以,面对着这样智慧发达的弟子们,历代大德菩萨们呀,就只好退而求其次,哎,大发慈悲心,进行法的平等布施。通常呢,都是宣讲经论,著书立说,以便平等利益当前大众,以及那些难以谋面的后世有缘弟子们。而身边的弟子们呢?嘿嘿,一般哪,他们都觉得师父没啥了不起的,哎,吃的是饭,拉的是屎,既不会上天,也不会入地,而且,知名度还这么低,一点儿光都沾不着,真是跟错人啦,图个啥呀!

在国人的眼里,从来都是“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哎,南传好啊,你看人家南传比丘,瘦瘦的,黑黑的,托着个大钵,安详地走在乞食的路上,多庄严啊!你再看人家藏族喇嘛,胖胖的,憨憨的,一脸灿烂的笑容,多慈悲呀!再看看你们这些和尚们,咋看咋俗气,咋看咋像大陆人,一点儿优雅气质都没有。

所谓的“抟财妻子”,等等,这是指在家善知识的情况。哎,“抟”是指吃饭;“财”是指经营收入;“妻子”是指妻子和儿女。作为在家居士大德,也有不少大修行人,也可以开悟清净觉性,等等,那么,就是真正的善知识了,值得咱大家恭敬供养,前往依止修行。

但是,对于出家菩萨来说,这些,是不可以的。无论您有多高的证量,嘿嘿,您要想如此,行,您先舍戒还俗,以后啊,就随您便了。否则,就是破戒的恶僧,绝不是真正的善知识。

——各位兄弟姐妹,关于善知识,在没有依止之前,您的眼睛千万要擦亮,仔细反复地观察呀。在依止之后呢?嘿嘿,那就要只见其功德,不见其过失,才行啊。否则的话,对于修法,是不会有任何受益的。

若善男子,于彼善友不起恶念,即能究竟成就正觉,心华发明,照十方刹。

“如果各位求学的善男子、善女人,对于已经依止的善知识,无论看到什么过失和毛病,都不会生起罪恶的分别念,都不会失去信心的话,最终就能够成就真正的觉悟,开悟清净觉性,心中的智慧,如花开放,自性光明,照彻十方世界。”

——这是世尊对于普觉菩萨的第三个问题:“使诸众生,行何等行?”的解答。

哎,究竟“行何等行”呢?嘿嘿,就是要对于已经依止的善知识,毫不动摇地信任。善知识让您咋修行,您就咋修行,丝毫也不怀疑,踏踏实实地照办,坚持下去,必然能够成就。

所谓的“善友”,就是指自己所依止的善知识,那就是良师益友,而不论年龄与资历。所谓的“不起恶念”,啥叫“恶念”呢?嘿嘿,就是分别心与执着念呀。哎,在看到了善知识的过失和毛病以后,咱的心呀,要学会如如不动,既不会把那些当做是过失和毛病,也不会因此而失去对于善知识的信心。

——为啥呢?嘿嘿,因为呀,一切如幻啊!对于善知识来说,既然已经开悟清净觉性,也就明了了一切法如幻。所以呢,他们才以幻修幻,在尘世当中随缘广度众生;行如幻之菩萨行,度如幻之众生,消融如幻之习气,圆满如幻之佛果呀。

而您呢?作为善知识的弟子,作为一个修行人,如果还像普通人一样,深陷在虚妄分别当中,看到啥都当真,听到啥都在意,那还咋修行呢?

反过来,如果咱对于善知识的信心坚定不移,看到善知识的一切示现,都观察为如幻如化,不起虚妄分别心的话,那么,咱的心,也就和善知识的心,逐渐无二无别了。于是,在某个因缘成熟之际,一念之间,咱就能够开悟清净觉性——这,丝毫也离不开善知识的清净加持啊!

此时呢,咱的心,当下就是清净觉性。咱心中的智慧,犹如百花齐放一般,源源不绝;咱心中的自性光明,照耀着无边法界,哎,十方世界的佛国净土,都在其中,都在咱的清净觉性当中啊。

善男子!彼善知识所证妙法,应离四病。

“各位善男子!那些善知识们所实证的妙法,应当远离四种禅病。”

——从这里开始,包括后面的几段经文,是世尊对于普觉菩萨的第四个问题:“使诸众生,除去何病?”的解答。

哎,普觉菩萨问的是,咱大家修行的时候,应当除去哪几种修行之病,也就是所谓的禅病。而世尊的解答呢?并不仅仅局限于咱自己的修行,其中,也包含着对于善知识的观察抉择。就是说呀,咱要用这几种禅病,来观察衡量善知识的真假,有这四种禅病当中的任何一种,就不是善知识,他所觉悟的呢?就不是清净觉性;超越了这四种禅病,其心境当下就是清净觉性,那才是真正的善知识啊!

同时呢,咱自己修行的时候,也必须要远离这四种禅病,才能够悟入清净觉性。

那么,到底是哪四种禅病呢?世尊说道:

云何四病?一者作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于本心作种种行,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作得故,说名为病。

“是哪四种病呢?第一是作病,也就是造作之病。”

“如果有人这样宣扬他的修行方法:我对于本来心性,进行某种某种的修行,就可以得入圆满觉性。”

“实际上,所谓的圆满觉性,并不是造作修行可以证得的,因此,如来把这种修行叫做禅病。这样修行的人,不是善知识。”

哎,所谓的“作病”,也就是造作之病。啥造作呢?就是“于本心作种种行”呀。比如说,有的老师强调观想,哎,他就教你呀,把心性观想成为某个样子,或者观想成为一团白光,或者观想成为一轮红日,或者观想成为无边的大海,乃至于观想成为佛菩萨的形相,等等,这些是有相的观想。

还有无相的观想,比如说,有的老师,教你把心性观想成为虚空里的一种最原始的能量,没有形象,却无处不在,一切万事万物都由它变化而成,它就是圆满觉性,等等。哎,这个够玄,足以蛊惑人心,完全可以满足大部分人的神秘需求啊。

——但是,诸如此类的各种观想,作为方便法门是可以的;不过,要想通过这些观想,开悟圆满觉性的话,是做不到的。

为啥呢?嘿嘿,因为呀,咱的心性,本来就是圆满觉性,并不是通过造作和观想可以证得的,而且呢?您一观想,就等于给圆满觉性蒙上了一层妄想的迷雾,嘿嘿,越观越远了。所以说,如来把它叫做“作病”呀。

——哎,有人该说话了:难道,老师教俺观心也不对吗?

嘿嘿,那要看咋观了。如果您的老师,教您把心观想成为某个样子,或者类似于某种境界,等等,这些都属于作病。

反过来呢,如果像大乘经典所说,“反观观自心”,“反闻闻自性”等等,不带前提条件地,不落概念地,赤裸裸地往内心深处去观察,离开境界的攀缘,往回“寻找”和“发现”本来的心性,这样的观想,是可以的。

除此之外,在咱的生活当中,最常见的是执着于外相的造作之病。很多人误解了菩萨的“三摩钵提”法门,自己尚未“悟净圆觉”,就用执着心,整天向外面跑,去“弘法利生”。嘿嘿,他自己不知道,其实啊,他的内心深处,是想要证明自己很行,很了不起:哎呀,我真不得了啊!今天才发现,自己原来是菩萨呀!

就这样,这些人被内心的我相所蒙蔽,向外呢?又执着于人相、众生相和寿命相,哎,执着于有众生可度,执着于有佛教事业可做,执着于一切事物的成败过程,等等。看起来,是在弘法利生;其实呢?不过是一场名利欲望的表演罢了。

二者任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断生死,不求涅槃;涅槃生死,无起灭念;任彼一切随诸法性,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任有故,说名为病。

“第二是任病,也就是放任之病。”

“如果有人这样宣扬他的修行方法:我们如今呀,不需要断除生死轮回,也不需要求证涅槃解脱;对于涅槃解脱和生死轮回,根本就不要去生起分别念头;就这样一切任其自然,也就一切随顺于法性了,就可以得入圆满觉性。”

“实际上,所谓的圆满觉性,并不是放任一切就可以证得的,因此,如来把这种修行叫做禅病。这样修行的人,不是善知识。”

哎,所谓的“任病”,也就是放任之病,在生活当中很常见。因为呀,咱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崇尚山野隐士、方外高人。哎,这些所谓高人当中,有不少人过着自在放旷、无拘无束的生活,闲看白云悠悠,旁观红尘扰扰,自以为是无欲无求、无修无证之人。

——您看,他还不曾修行过,竟然直接就到达了无修无证之圣境了。真的吗?嘿嘿,人家也有骗骗自己的自由嘛。

实际上呢,这些,基本都属于放任之病。哎,似乎是啥都看破了,啥都想明白了,啥都放下了,啥都不在意了,等等。但是,无明妄想还在,分别执着尚存,对于圆满觉性啊,嘿嘿,连边儿都还没摸着呢。

这些人,只不过是在顺着自己的第六意识妄想心,而随波逐流罢了。当然,通常他们都有着比较高尚的情操和修养,以及种种学问和技艺,都不简单哪!不过,他们的最大问题,就在于自我满足,满足于某种自我的状态,而无法超越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命相。

那该咋修行呢?嘿嘿,首先,承认自己是一个凡夫;其次,见贤思齐,好好向诸佛菩萨们学习,发菩萨心,学菩提道;再者呢,在无欲无求当中,还应当求证无上正觉之道,精进无为,无为精进。

——有人说啦:嗨,那不就变成造作之病了吗?

嘿嘿,不是造作,是随缘精进,也是以幻修幻,不肯得少而足啊!

三者止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止合故,说名为病。

“第三是止病,也就是止息念头之病。”

“如果有人这样宣扬他的修行方法:我如今呀,在心里面彻底止息一切念头,于是就契入了一切法性本来的寂然平等,就可以得入圆满觉性。”

“实际上,所谓的圆满觉性,并不是止息念头就可以契入的,因此,如来把这种修行叫做禅病。这样修行的人,不是善知识。”

哎,所谓的“止病”,就是止息念头之病,也就是一种停止和息灭念头的修行方法。

——有人说啦,这修行方法没错呀!不就是那个“奢摩他”嘛!

嘿嘿,各位兄弟姐妹,这就叫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呀!

差在哪儿呢?首先,本经当中“奢摩他”的修行,是以“悟净圆觉”为前提的,是悟后实修的修证方法;其次,“奢摩他”法门当中,并不仅仅是止息妄念,更为重要的是“由澄诸念,觉识烦动,静慧发生”,也就是说,在止息妄念的同时,心念澄清了,自己却不肯停留在息念的境界上面,而是要自然发起觉照的智慧——这就是“观”。哎,止观不二,一体双运,才是修行的正路啊。

“止病”则不然,它就是一味地止息念头,最终到达了一个“一切性寂然平等”的枯禅境界。第六意识心,被死死按住了,不再起念头,最终,会证入外道的“无想定”,既不会获得解脱,也掩盖了自性的本来觉照,乃至于种种妙用。

曾几何时,由于语言交流的不便,和种种误解,藏传佛教当中,普遍认为汉地禅宗就是这样修行的,他们把禅宗叫做“无记和尚见”,简称为“和尚见”,说禅宗就是坐在那里啥都不想,持断灭见的外道法门。

所以呀,他们历来就看不起汉传佛教,不过呢?咱大汉民族有个最大的优点,嘿嘿,您看不起我,那没关系,俺看得起您呀!哎,咱有包容心呀。难怪,就连西天的般若多罗尊者也说:“东土有大乘气象”呢。

四者灭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断一切烦恼,身心毕竟空无所有,何况根尘虚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寂相故,说名为病。

“第四是灭病,也就是寂灭之病。”

“如果有人这样宣扬他的修行方法:我如今呀,彻底断除一切烦恼,身心相貌毕竟空无所有,更何况是那些虚妄的六根和六尘,等等境界呢!一切法最终都归于彻底寂灭,就可以得入圆满觉性。”

“实际上,所谓的圆满觉性,并没有寂灭之相,因此,如来把这种修行叫做禅病。这样修行的人,不是善知识。”

哎,所谓的“灭病”,就是寂灭之病。实际上,前三种病,是凡夫和外道的禅病;而寂灭之病,则属于二乘人,甚至包括二乘圣者在内,都还没有超越“灭病”。

是的,一切法本来寂灭,大乘了义经典上,世尊也是如此宣说的。不过,嘿嘿,二乘人呀,把寂灭,就当做寂灭,用寂灭否定了种种不思议妙用,他先要寂灭一切法,然后,就入了涅槃。

必须要说明的是,这个涅槃,不是真正的圆满觉性之大般涅槃,而是如来在《法华经》当中,所说的“化城”,哎,也就是在成佛之路上,如来方便变化出来的一座城市,给他们暂时休息的地方啊。

而大乘菩萨呢?一切法,在无边妙用之时,就是本来寂灭,而不需要再去寂灭。为啥呢?嘿嘿,菩萨心无所住的缘故,菩萨成就如幻三昧的缘故,菩萨即一切法,而离一切相的缘故啊。

对于大乘菩萨们来说,寂灭就是妙用,妙用就是寂灭,平等平等。菩萨心不染着一切境界的缘故,彻底远离寂灭之病,得入圆满觉性之大般涅槃。

对于修行当中的四种病相,世尊这样小结到:

离四病者,则知清净。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能够远离四种禅病,就是清净的修行方法;这样修行成就的人,也就是清净的善知识。”

“像这样,离开四种禅病,来观察圆满觉性,就叫做正观;其它的观察方法,叫做邪观。”

哎,咱要想开悟圆满觉性,观察修行,是必不可少的。咋观呢?嘿嘿,远离四种禅病而观呀!

——远离“作病”的缘故,咱的心应当放下一切造作,放弃一切追求,停止对于境界的种种攀缘,坦然直率地修学佛法。

——远离“任病”的缘故,咱的心应当舍弃自以为是的无聊放逸,老老实实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在无所追求当中,精进无为地求证圆满觉性。

——远离“止病”的缘故,咱的心应当放弃那种不起念头的枯禅;在心念产生的时候,随时明了它的虚妄不实,既不随着念头乱跑,也不需要消灭它。

——远离“灭病”的缘故,咱的心应当不再追求寂灭与涅槃;舍弃二乘境界,常发菩萨清净大愿,愿度一切烦恼众生,愿成就一切清净功德。

说到底,这人哪,只要活着,就不能啥都不做。哎,吃饱了饭,睡好了觉,浑身都是劲儿,嘿嘿,这时啊,咱不学佛修行,就会去胡思乱想,乃至于拼命地造作追求,无聊放纵,等等。

这个世界上有两类人,一类人因无知而造业,困扰在虚妄的生死轮回当中,不能自拔;另一类人因学佛而觉悟,明白了生死轮回的虚妄不实,发起大心,行菩萨道,用慈悲心,自利利他。前者就是芸芸众生,后者就是诸佛菩萨。

还有没有第三类人呢?嘿嘿,有啊!就是咱们这些刚开始学佛的人呀。哎,咱从无知造业当中开始学佛,不同于一般众生;同时呢?咱也还没有具备佛菩萨的功德道力,嘿嘿,革命尚未成功,同修仍需努力呀。

在解答了普觉菩萨所问的前四个问题,即:“使诸众生,求何等人?依何等法?行何等行?除去何病?”之后,下面两个段落当中,世尊进行了小结,因为,这四个问题非常重要,密切相关于咱的修行。世尊说道:

善男子!末世众生欲修行者,应当尽命供养善友,事善知识。彼善知识欲来亲近,应断骄慢;若复远离,应断嗔恨。现逆顺境,犹如虚空。了知身心毕竟平等,与诸众生同体无异。如是修行,方入圆觉。

“各位善男子!那些想要修行的末法时代众生,应当不惜生命地供养善知识,恭敬承事善知识。”

“而且,当善知识愿意与自己接近并往来的时候,自己的心里,应当断除骄傲和我慢;如果善知识不愿意与自己往来,疏远了自己,自己的心里呢,则应当断除嗔恨和埋怨。”

“无论善知识表现出来的,是清净、慈悲等等顺境,还是过失、毛病等等逆境,自己对于这些,都应当如同虚空容纳万物一样,进行包容。”

“像这样随顺于善知识,就会逐渐明白,自己的身心相貌,与善知识的身心相貌,乃至于一切众生的身心相貌,终究是本来同体,平等无差别的。”

“像这样观察修行,才能够逐渐契入圆满觉性。”

哎,善知识不一定就是自己的老师,也可能是同修道友,等等,也就是世尊说的“善友”啊。

所谓的“亲近”,就是接近与交往,而这,是需要缘分的,不可强求哇。哎,很多弟子,老师和他交往得比较多,他就会以此为荣,洋洋得意;老师的名声越大,嘿嘿,他的得意也就越发地张扬,整天美滋滋地。

忽然有一天,老师开始疏远他了,哎,不一定为什么,也可能就是老师很忙啊。再或者呢,老师发现了他的毛病,特意疏远他的,给他个反省的机会。这下坏了,这位老兄变得闷闷不乐,不理解呀!这啥善知识呀,明明就是个混蛋嘛!用得着我的时候,哎,把我拉在身边;现在可好,名头大啦,用不着我了,就把我一脚给踹开了。哎呀,好痛苦啊!

——各位兄弟姐妹,像这样的弟子,他们对于老师,或者说善知识,抱有的是感情,是依恋之情,同时,还有利用善知识来炫耀自我的贪心,等等。总之,他们哪,对于善知识的恭敬之心一点儿都不清净。

哎,修行,到底修了个啥呢?嘿嘿,不就是修这颗心嘛!心要是不清净的话,还学个屁佛呀!心要是清净了,当下就会开悟圆满觉性啊!

那么,啥叫做心清净呢?嘿嘿,就是“心无挂碍”呀,哎,先放下情感牵挂,就没有了障碍;再放下知见执着,就会大彻大悟呀。

生死轮回的内容,就是感情和知见,咱亲近善知识的目的呢?就是请善知识指导咱,逐渐消除感情牵挂和知见执着。哎,所以,咱哪,千万不要对善知识产生感情,而是要怀有清净的恭敬之心。甚至,要虚怀若谷,完全包容善知识的一切言行举止,一切慈悲与智慧,乃至于一切过失和毛病。

哎,有了这样的清净心,自然与道相应,自然会契入圆满觉性啊。为啥呢?嘿嘿,《金刚经》云:“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咋生的呢?嘿嘿,清净信心,就是实相呀!

前文当中,世尊给咱重点讲说了四种禅病,咱选择善知识的时候,要仔细观察,看看这位善知识,是否已经除去了四种病;咱自己修行的时候呢,也要这样来观察自己。实际上,所谓的四种禅病,都是我相,哎,您看:

在“作病”当中,以“于本心作种种行”为我相;在“任病”当中,以“任彼一切随诸法性”为我相;在“止病”当中,以“永息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为我相;在“灭病”当中,以“一切永寂”为我相。

所以呀,这四种禅病,就是我相在修行当中的四种表现,哎,只要四种禅病还在,哪怕只有一种,都说明修行人的我相还在;只要还有我相,就会有因我而起的憎爱之心。哎,这就好办啦,咱哪,就有办法来观察善知识了,也有办法来检查自己的修行了。那就是说呀,咱要看看善知识是否已经超越了爱憎之心;也要常常检查一下自己,是否能够放下爱憎之心呢。因此,世尊说道: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得成道,由有无始自他憎爱一切种子,故未解脱。若复有人,观彼怨家,如己父母,心无有二,即除诸病。于诸法中,自他憎爱,亦复如是。

“各位善男子!末法时代的众生,之所以不能够成就道果,是因为呀,他们的心里,还有无始以来的,种种对于自我和他人的分别执着,以及憎爱的习气种子,所以,还无法解脱。”

“如果有的人,已经做到了,看待有仇怨的冤家,就如同自己的父母一样,心怀平等,没有差别的话;那么,就说明,他已经除去了种种禅病。”

“在种种法门当中,修行人是否还存有,种种对于自我和他人的分别执着,以及憎爱的习气种子,也要这样来观察。”

哎,这是世尊教咱的,观察善知识,以及观察自己修行状况的要诀。嘿嘿,这呀,就如同传说当中的照妖镜一样,也好像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一般,什么邪师、歪道儿,到了这儿啊,都无处遁形啦。

方法呢?也很简单,咱哪,在依止善知识之前,务必要仔细观察,看看这位善知识,对人是否有慈悲心,是否冤亲平等,是否超越了感情纠缠,哎,感情是啥呢?嘿嘿,爱或者恨,等等呀。只要存有爱恨之心,心就不可能平等,就不是真正的善知识。

另一个方面,还要观察善知识“于诸法中,自他憎爱”的情况,就是说呀,看看这位善知识,对于一切佛教修行法门,是否持有平等心。如果自赞毁他,赞叹自己这一系的修法,贬低其它修法的话,就不是真正的善知识。

当然,还要当心,那些正邪不辨,提倡什么“万法一家”、“万教一家”之类的大忽悠分子,他们根本就不通达经教法义,混淆了佛法与外道,都是些浑水摸鱼的名利之徒,只会喊喊口号而已,绝不是什么善知识。那不是圆融,那是圆滑,是为了利益而故意表现出来的虚假圆融啊。

更为重要的,咱哪,不要总拿着照妖镜去照别人,嘿嘿,咱应当返回来,多照照自己。看看自己,是否已经放下了爱憎之心,是否能够平等地对待冤家和父母呢!

哎,有人说啦,难道,对于父母,对于夫妻,对于孩子的爱和感情,也要放下吗?

——嘿嘿,咱学佛,学的就是这个呀!您看看悉达多太子的行为,就明白了。如果太子不能够放下,对于父母家人的爱和感情牵挂,他又咋可能放弃王位,离家修道呢!如果太子是带着感情来修行的话,他又咋可能安心,并且得到禅定呢!有感情,就会有欲望,如果太子还有感情欲望的话,他又咋可能最终降魔成道呢!

所以呀,不超越感情牵挂,就不可能获得解脱,也不可能开悟圆满觉性。

当然,在目前阶段,咱大家都还有父母家人,等等,咱呢?只需要放下对于他们的牵挂和爱恋,而并不影响咱继续对他们尽自己的家庭义务,继续正常地与他们相处。

——嘿嘿,这里是很微妙的。实际上,我曾经遇到过,把这个问题处理得非常好的居士,她呢,基本不牵挂自己的儿子,只是简单地料理好他的生活。她在工作之余专心学佛,让孩子在正常限度之内自由成长,尽早地学会照顾他自己。结果非常好,孩子健康地考上了大学,远比别家的孩子要懂事;她也由于专心学佛,而变得更加有智慧,把工作处理得井井有条,生活安排的顺顺当当,得以身心安泰,福慧增长。

至于“观彼怨家,如己父母,心无有二”,这其中也是很微妙的。哎,您看,您或许看到父母就会倍感亲切,唠起家常来没完没了;分别以后呢,还会牵肠挂肚地思念。但是,无论修行到啥地步,您难道会这样对待有仇怨的人吗?

——嘿嘿,那几乎是不可能的。

大修行人,纵然不会怨恨仇家,但是,也不可能思念仇家呀!他们,会用平常心,平等地对待仇家。

——所以呀,除非咱能够用平常心对待父母,不再依恋与牵挂;也用平常心对待仇家,不再怨恨与排斥,才有可能做到“观彼怨家,如己父母,心无有二”啊。

接下来,世尊如此解答普觉菩萨关于“云何发心”的问题:

善男子!末世众生欲求圆觉,应当发心作如是言:尽于虚空一切众生,我皆令入究竟圆觉,于圆觉中无取觉者,除彼我人一切诸相。如是发心,不堕邪见。

“各位善男子!末法时代的众生,想要求证圆满觉性的话,应当时常这样发菩提心,这样对自己说:”

“穷尽于无边虚空当中,无量世界的一切众生,我都要帮助他们悟入究竟的圆满觉性;当他们都悟入圆满觉性以后,其中,根本就没有可以取证圆满觉性的人,一切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命相,终究尽除无遗。”

“像这样发起菩提心,就不会落入邪见执着当中。”

——这是世尊对于普觉菩萨的第五个问题:“使诸众生,云何发心,令彼群盲不堕邪见?”的解答。

哎,同时呢,这又是一个关于菩提心的发愿文。在本经前面的弥勒菩萨所问章当中,也有一个关于菩提心的发愿文,其中呢?没有提到发愿度众生的事,嘿嘿,在这里呀,世尊给咱续上了。把这两小段,本人特意用黑体字标示出来的发愿文,连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完整而了义的菩提心发愿文。

到此为止,世尊哪,全面地解答了普觉菩萨的五个问题,让咱大家呀,作为一个还没有开悟圆满觉性的末法时代众生,明白了如何观察并依止善知识,如何恭敬供养善知识,如何依照善知识的妙法来修行,如何除去四种禅病,从而开悟圆满觉性;乃至于如何发起了义的菩提心,而远离邪见执着,等等。

——至此,本章法义即将圆满。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这时啊,依据惯例,世尊要用偈语把长行当中的内容重述一遍,以便加深大家的理解。于是,世尊说道:

普觉汝当知!末世诸众生,

欲求善知识,应当求正见,

心远二乘者;法中除四病,

谓作止任灭。亲近无骄慢,

远离无嗔恨;见种种境界,

心当生希有,还如佛出世。

不犯非律仪,戒根永清净。

度一切众生,究竟入圆觉,

无彼我人相。当依正智慧。

便得超邪见,证觉般涅槃。

“普觉菩萨啊!你要知道,末法时代的一切众生,想要求学于善知识的话,应当寻找具有正知见的人,他的心应当远离二乘境界;他所成就的法门呢,应当除去四种禅病,所谓的作病、止病、任病和灭病。”

“善知识如果和自己亲近交往的话,自己不应当有骄傲和我慢之心;善知识如果远离自己的话,也不应当有嗔恨之心。见到善知识所示现的种种境界,都应当感到稀有难得,就如同对待出世的佛陀一样。”

“真正的善知识,应当教导弟子们,不要违犯戒律和威仪,只有持戒清净才能够获得成就。”

“他们应当这样发起菩提大愿:我要度一切众生,都悟入究竟的圆满觉性;而在众生所成就的圆满觉性当中呢,根本就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命相。”

“这些众生们,应当时常依止于无我的正智慧,就能够超越邪见执着,最终,得证圆满觉性和大般涅槃。”

到此为止,普觉菩萨所问章圆满。下面,将由十二圆觉菩萨当中的第十一位,圆觉菩萨,替咱大家向佛请问,关于咱这些末法时代的,尚未开悟净圆觉心的众生们,该如何依据《圆觉经》安居修行,而获得开悟以及成就呢?

哎,各位兄弟姐妹,修行有两种依止,一种是依止于善知识,如本章所讲述;还有一种就是依止于教法,比如依止于咱这部了义的《圆觉经》,嘿嘿,那就是下一章的内容啦!咱哪,对于如此殊胜而实用的妙法,继续洗耳恭听。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地藏经解释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

蒋贡康楚仁波切是大宝法王噶玛巴的重要法子,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的四大法子之一,是噶举传承内的重要上师。远为毗卢毗那佛化身,近为阿难尊者化身,与金刚尖锐为三人。..

嘎玛仁波切:发愿和回向的差别贪念是在作善事之前,先为自己打算,以自利而作;而愿力是为了利益别人,先为别人着想,再想到自己。而发愿和回向的差别是什么?是有没有完成..

科学研究的是物质,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假设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也就是物质和意识必须要截然分开;佛学研究的东西是意识,佛学反而认为主观和客观、物质和意识不能分开..

贵州省某县,有吴仁吴义两同胞朋友,父早亡,受母李氏抚养成人,吴仁娶妻孟氏,吴义娶妻崔氏,吴仁居长,性情良善,孟氏亦贤淑。吴义居次,年虽幼而性狡猾,崔氏性情亦横泼..

注: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是阿康仁波切,他是70年代伦敦桑耶寺的住持。第16世大宝法王在世时曾经给过我很多舍利,他对我总是有求必应。有一次,我向大宝法王提出了一个请求,我..

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关于超然法师

超然法师网为您提供最新的超然法师信息,让您快速了解超然法师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超然法师。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