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然法师:闲能养心,闲能入道


闲能养心,闲能入道

“朕为山河大地主,忧国忧民事转烦;

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

——顺治皇帝曾经感慨地如是说。若非心临其境者,断然不能发出这等肺腑之言。

如何是僧家之闲?

游手好闲,无所事事么?

倘若如此的话,恐辜负了老佛爷出世之大事因缘了。也必将为世人所不齿。

恰如十年前的一件往事,当时在天台山教书的时候,每每独自漫步于佛陇峰头,在山色云影当中经行观照。

一天,正是炎炎夏日,烈焰当头,而我一如既往地独自经行着,目光所及似乎空无一人。忽然间,路旁的麦田里清晰地飘来了一句话,虽然是当地土语,这回却听懂了,是一位农夫老者的精彩句子:

“和尚驴,头光光。”

当我下意识顺着声音看过去的时候,他却依然低着头,若无其事地继续蹲在田里锄草,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连我都不由得钦佩他的非凡定力了。

转瞬间,我已理解,一位顶着太阳辛勤劳作的农夫,看到一位游手好闲的和尚时,自然该有怎样的不平心绪了。遗憾的是,他并不了解什么叫做和尚;他甚至根本就不知道,佛陇山上的每一寸土地,最早都是和尚们开垦出来的。

人们只知道“天下名山僧占多”,殊不知,天下名山,最早都是僧人和道士们修行的地方——只有他们,才无惧于虎豹豺狼,无惧于生,或者死。他们也是山林植被数千年的种植者和看护者。

回到房间,我随手写了一首诗,记录下这件事:

“佛陇本佛山,农夫占作田;

伏天挥汗雨,犹自骂僧闲。”

“游手好闲的和尚们”——大概人们就是这样看待我们的吧。

然而,本文所说的闲却并非如此。

大约说来,心中无牵挂,事上无追求,才是真正的闲。

不过,通常来说,既然心里都没有牵挂了,对于事情也没有追求了,表面上看来,的确很像无所事事,游手好闲的样子。也难怪人们会这样看待僧人了。

有个国家例外,那就是印度。

从印度回来的人,总会提及印度人的懒,印度的脏、乱、差,不思进取等等——他们把这理解为落后。

我听到了,却无比神往。

他们不知道,印度人有一个传承了数千年的美德——他们从内心深处向往清净无为的修行。

他们懂得知足。

他们尊敬山林当中的闲人,如同尊敬圣人一般。

印度人会虔诚地把食物送到山林里面,恭敬地礼拜并供养那些无所事事独自修行的闲人。

即使佛教在印度被消灭了近千年,印度人也不曾改变这个伟大传统。

——作为重要的缘起之一,贤劫千佛都将因此而诞生在印度。

只有闲人才能成佛

否则的话,悉达多太子就不用舍弃王位而出家清修了。

有时,我会想,我们这个国度或许太缺少闲人了。

周围的人们,并不知道他们到底在忙些什么,到底在为什么而忙碌着,这些忙碌到底有什么意义。

人们无暇考虑这些,他们只是团团转地忙碌着。

——尽情展现着所谓不可思议的业力

闲,真地有那样困难吗?

不见得。

回忆一下从前的自己,大学毕业有了不错的工作,通过努力,也有了不错的工作成绩。可是,自己的心很清楚:

它并不快乐。

恰在此时,有缘看到了佛经。稍微读进去以后,就不由得不神往于其中坦荡悠闲的心境了。

原来人生的境界可以如此地宽广。

再看一看历代高僧的事迹,原来人的一生可以这样度过,这样洒脱地度过。

这就是它所需要的——我的内心这样告诉我。

一个人怎么能够辜负自己的心灵呢!

也许我将因此而辜负许多人的期望,但这又有什么了不起的呢?回头看来,那些所谓的期望无非是“别人”的一些妄想而已。

那些所谓的期望,和释迦牟尼父亲的期望比起来,能算得了什么呢!

赋予我们期望的这个“别人”,主要指自己的父母、师长和亲人,以及挚友。

越是亲近的人,越会成为心灵自由飞翔的障碍。

因为他们牢牢地牵挂着我们,我们不由得也牵挂着他们——这就是业。

所以,古人怎么说来着——

“出家是大丈夫事,非帝王将相所能为。”

千真万确。

我终于义无反顾地扔掉了一切,做了一个彻底的闲人——世人眼里一个无所事事的和尚。

然而这只是人们不负责任的猜想而已。如果让他们也来体验一下这样的生活,恐怕他们就不会这样说了。

试想,一位来自城市生活的知识分子,和五、六位同样发心出家的道友,共同住在一眼窑洞里面。每天早晨三点半起床,四点开始烧火做饭,利用劳作的间隙,勤奋地背诵着令人头痛的楞严咒。等到大众师们早课结束以后,六点钟准时开饭。

锅碗瓢盆洗干净了以后,通常是七点半了,这时可以回到窑洞里休息一下。九点整,又要为午餐而忙碌了。中午有三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通常是一半用来午睡,另一半用来洗衣服,整理个人卫生,或者散步等等。

下午三点半开始准备晚饭,直到六点多结束。晚饭后的时间是属于自己的,从六点多到九点半熄灯睡觉,也有三个小时左右的时间。这时,在昏暗的灯光下,大家七嘴八舌地念着经文,背着咒语,诵着佛号,等等。也有人喜欢清静,自己到院子里去拜佛、经行。

在九十年代后期,我们这些准备出家,或者刚刚出家的人,寺里每个月会发给十元到二十元的生活费,正式的名字叫做“单资”。

当时,我就是这样一个“无所事事的闲人”。

必须要说的是,即便如此,这样的生活也远比我自己以前的生活更加有意义。

在规律的作息当中,简单而纯粹。没有什么过多好想的,衣食无忧;也没有什么好牵挂的,过去的都在渐渐地远去。

随着出家生活的继续,我的心逐渐闲了下来。劳动内容也从做饭变成了其它,比如做寺院的出纳,乃至于后来的讲课教书等等。迄今为止,还没有那个寺院告诉过我:

“哦,你就安心修学吧,其它什么都不用管了!”

这倒不是常住不慈悲,而是如今的寺院里,几乎每一个寺院都缺少管事和做事的人,都缺少可用的人。或者,有些寺院干脆就把僧人当作了打工者,让他们服务于领导拟定的经济指标和创收计划,美其名曰:“带动地方经济”、“为社会做贡献”等等。

——正是这种潮流使得“职业和尚”大量涌现。不能怪谁,众生业力使然,这也算是佛教的“中国特色”吧。

我就是这样一个闲人,当把寺院交给的工作完成以后,尽量闲下来去念经闻思修的人。

承蒙佛陀的慈悲!

承蒙三宝的恩德!

这样很好,无家一身轻,在大多数寂静的清晨和夜晚,我都可以念经、思维和禅修。

能够衣食无忧地修学,除此以外还需要什么呢!

我的心逐渐平静了下来,法义变得如此明了,仿佛不是佛说的,而是从心灵深处流淌出来的一样。

越是如此,我越加体会到了闲的可贵——这是奔波于尘世当中的人们,从来所不知道的。在杭州永福寺住的时候,做事、念经之余,我时常用这样一首偈语来警醒自己:

常结法缘,少结人缘;

但用慈悲,不留情愫。

对于真正想修行的人来说,僧家之闲首先意味着尽量地减少人事往来;然后,把一切东牵西挂统统抛到九霄云外,一个人静静地修学。

让心闲下来吧——它自然就会有智慧了。

然后,你就会明白:

闲能养心,闲能入道;

闲能了生死,闲能度众生;

闲能圆满无上菩提。

祝愿这个世界,多一些僧家之闲。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地藏经解释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

蒋贡康楚仁波切是大宝法王噶玛巴的重要法子,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的四大法子之一,是噶举传承内的重要上师。远为毗卢毗那佛化身,近为阿难尊者化身,与金刚尖锐为三人。..

嘎玛仁波切:发愿和回向的差别贪念是在作善事之前,先为自己打算,以自利而作;而愿力是为了利益别人,先为别人着想,再想到自己。而发愿和回向的差别是什么?是有没有完成..

科学研究的是物质,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假设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也就是物质和意识必须要截然分开;佛学研究的东西是意识,佛学反而认为主观和客观、物质和意识不能分开..

贵州省某县,有吴仁吴义两同胞朋友,父早亡,受母李氏抚养成人,吴仁娶妻孟氏,吴义娶妻崔氏,吴仁居长,性情良善,孟氏亦贤淑。吴义居次,年虽幼而性狡猾,崔氏性情亦横泼..

注: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是阿康仁波切,他是70年代伦敦桑耶寺的住持。第16世大宝法王在世时曾经给过我很多舍利,他对我总是有求必应。有一次,我向大宝法王提出了一个请求,我..

关于超然法师

超然法师网为您提供最新的超然法师信息,让您快速了解超然法师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超然法师。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