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净法师:念佛三昧摸象记浅释(五)


念佛三昧摸象记浅释

证净法师主讲(五)

【无见是真见, 有见即随尘】

说自己见性了,那就是没真的见。说自己见性,就有一个我慢、自我的心,就是我相。见无所见为真见,有见就是随生死。若有所见即不是亲见,不是真见,而是被六尘境界所转。

【到此则山色溪声, 咸是第一义谛。鸦鸣鹊噪, 无非最上真乘。活泼泼应诸法, 而不住一法。光皎皎照诸境, 而了无一物。】

功夫修到这个程度,我个人体会,最低程度是地上菩萨以上,才能有这种境界。“鸦鸣鹊噪”,外面小鸟的叫声都是般若智慧。不再是成片时候的境界了,那时你听风声、雨声...一切声音都是弥陀佛。现在山声、水声...无不是第一义谛,显发般若智慧。所见的一切有情无情众生,一切山河大地,森罗万象,无非是自己真心的显现。过去古人说,青青翠竹,郁郁黄花,无不是西来祖师意。什么叫西来祖师意?就是第一义谛,就是我们本来的自性的妙用。黄花、翠竹无不是第一义谛,祖师西来意。是说到这时候,一切都无住了,所见、所闻、触目菩提,一切时无不是最上真乘,无不是佛的清净法身显现。我们悟后起修,修到这个时候,洒脱自在。过去古人讲,善恶不二。一切时、一切处举手投足,无非佛事。什么叫佛事啊?所见所闻都是第一义谛。第一义谛是什么?就是我们的妙明真心,也就是我们自性显现的妙用。功夫到这里,活泼生动,妙用无穷,自然可以应对一切法而又不执着任何一法。穿衣、吃饭、行、走、坐、卧...一切时,一切处都应了诸法。跟诸法相应。但是,又不住一法。日应万物,又不住一物。光皎皎照着诸境,而了无一物。这时时时六根门头放光。就是《金刚经》所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修行到这时候,就真正得到佛法的法味了。这个方法非常殊胜,你按这个方法修行,一定能用上功,一生成就临终直登上品。

【语其用, 如旭日之东升, 圆明朗照。】

若说其作用,“如旭日东升”,好像太阳出来了,照耀山河大地,无处不至,无时不在。“圆明朗照”,就是心清净得一心不乱了,跟佛性相应,时时放光,圆满光明,遍照一切,随缘应物,平等如一。

【语其体, 犹皓月之西落,清净寂灭。】

“语其体,犹皓月西落”,就像光明清净的满月,在黎明前,即将落西之时,还没有落,还照着大地,光辉明亮、清净寂灭、寂静而不生纷扰。这时心就很少有杂念了,就是有念,也是无住。有的人问,心为什么总有妄念?其实心不能没有妄念,不能没念,因为我们的八识阿赖耶识是个藏识。这个藏识就转识成智。阿赖耶识属于心王。其他六识、七识,前五识都以阿赖耶识心王为主持。心王支配前几识。阿赖耶识也叫藏识,存放外面采集来的形形色色善恶的种子。你功夫到这个时候,阿赖耶识基本就清净了,种子极少极少了,剩下全是智慧的智了。修到八地不动的时候,八识也不灭。《大乘起信论》上讲,八识不灭。在日常生活中,无论善的、恶的、好的、坏的种子,都经过阿赖耶识心王。心王是微细识,进来一个恶念的种子,就熏打阿赖耶识中的第一义谛。经常搞贪、嗔、痴、杀、盗、淫,五欲六尘,让这些东西熏打第一义谛,那么自性的光明就被覆盖住了,不能显现自性清净光明的智慧。如果我们时时安住原本真心,时时让自性现前,它就熏打八识里的业习种子。业习种子越熏打越少。如同光明来了,黑暗就去了。修行应该从哪里下手呢?要从起心动念上下手,一切恶念、执著、分别的心,都要扫掉。一动念马上回归自性,转识成智。这样不但没造下业障,而且还开了一次智慧。这叫转八识成四智。八识中,前五识叫成所作智,前五识它没有造作,没有分别。“六七因上转,八五果上圆”,我们修行时,在六、七识上就要转。比方说,眼睛看到形形色色的诸法。眼是识,眼睛没有分别能力,靠你第六意识去分别。一分别好坏,就落入第七识。第七识就执著,立起一个“我相”。比方,吃一个苹果。这苹果好吃不好吃?是酸是甜?第六识是分别识,第七识是执著识。第七识能作主,好的取,不好的舍。好的就欢喜,不好的就烦恼。前五识在外边采集来形形色色的种子,在第六识、第七识马上转,转识成智,不让它进到阿赖耶识里面去。如果进到阿赖耶识里面去,就成了业习种子,进了八识仓库,就存住了。念佛时出现的妄念是什么?就是阿赖耶识里面的种子。我们现在修行就是不让它再往阿赖耶识里面装,叫它来了以后马上转,转识成智。怎么转呢?就是转有为空,当下观照无我,没有我的时候,当下这种子进不到阿赖耶识里面去了。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七识为平等性智,八识为大圆镜智。前五识跟八识是一样的。“六七因上转,八五果上圆”。五识随着第八识就清净圆满了。大圆镜智,就是阿赖耶识里面清净了。大圆镜智就是我们本来的佛性。第六识、第七识是因分别、执著而存在的,后天得来的,叫它识。八识心王,不生不灭。你一念执著,八识心王就变成识。如果你不执著,不分别,八识就是妙用。过去,禅宗有的人参访老禅师,问师父:“什么是佛?”老禅师举举手,扬扬眉就告诉你了,这就是禅。什么是佛?这就是佛。举止动念,举手投足都是佛,都是妙用。清净了以后,你做一切事都是妙用。有的人说,八识灭了。这种说法是不对的!第八识永远不灭。不执著它,时时不住它,就是无念,它就变成智,智慧的智。修行时你别执著它。不要总想着我还有念。这个念,你要不住它,就是妙用。赵州和尚是古佛再来,有人问赵州和尚,如何是无念?赵州和尚说,急流水上打球子。形容在水上打球,念念不住。后人加上一句,念念不停留,这叫无念。无念并不是像死木头块一样。我们的心灵灵不昧,不能一念不生。一念不生,不叫真正的无念。不住,就为无念。就是《金刚经》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切无住,就为真正的无念。

功夫到打开本来以后,你就可以时时练无住,见而不见。整天闭着眼睛,坐在那里不动,不叫真正的禅定。真正的楞严大定是外不著相,内不住定。没有定与不定,时时在空性里面。外面一切事,一切物都是妙用,这叫真正的楞严大定。 

有人念佛或静坐时,压念不起,看着念头,把心看住不让它跑,这是没懂真正的心地,没懂佛法。佛法不是让你看着念头。念头永远是看不住的。念头是妄心,以妄止妄,是止不住的,就像以水止水,怎么能止得住呢?应该是无住,不是看着念头。念头是个妄心,你起个心再看个心,这两个心全是假的,一个真心也没有。这样修行不得真实利益。现在我们修行,多数是这样,以心看心,以石压念。当压不住的时候,妄念就像山洪爆发,止不住了。应该以真止妄,当下回归自性,当下止住,一念都没有。自性本来清净,一念不生,一念不存,本来无一物,妄念当下就止住。时时灵觉,妄念来了马上觉照,当下消融,这叫修行。

刚修行时,应该把六根门头锁住。当你修到见性,要练时时无住。练的时候,就睁开眼睛练,见而不见,这叫真正下功夫。千万别压念不起,以心看心,那是以假心看假心,永远止不住念头。记住,修行时把心敞开,把心拓开,像虚空那么广大无边。一念不生,即使生个念头也要无住,这是真正下功夫修行。

悟后起修就是把心拓开,不是著到我们自己的身上,著到心窝上,这都是不对的。这样修行不得力,不会开智慧。应该把心放得广大无边。在一切时,包括擦地板、做饭、收拾室内卫生等等,一切时都是妙用。行、走、坐、卧都是妙用。虽然你在做,心仍然空空荡荡,在空性里面。心别找我在干什么,不要住在我干什么上。要把心拓开,照做不停,不耽误做,这叫无住,无住而生心,这叫楞严大定。时时照顾自己的本心,照顾就不是观照了。再观照就错了。功夫到这时“能”、“所”已经亡了。没有“能”,没有“所”了,就不需要再观了,再观就是头上安头。功夫至三禅天,“能”、“所”就打开了。没有能念之心,也没有所念之佛了,就是印光大师讲的,功夫达到事上一心。再往前修就打开本来,见到本性。其实,打开本来很简单,真正下功夫,几个月就可以打开,不是那么难。现在有的人,认为见性不是我们所能做到的,不认识自己的佛性。我们本来是佛,跟佛平等,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当下你承当它,就跟佛没有两样,不是我们另外找一个佛来修。惠能大师讲,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我们本来具足,为什么不敢承当它?为什么不做真正的大富长者,还要做穷人出去讨饭呢?当下承当自性,就是大富长者。自性里面有无量无边的财宝,无量无边的功德,无量无边的富贵。功德向哪里求?功德要向清净心求,不是向外边求来的。有的人认为,上柱香,舍点钱就是功德。错了!什么是功德?清净心为功,平等为德。心不动为功,不住为德。这叫功德。做一切善事,布施持戒...这皆是福报,不是功德。功德内心求,不是向外求。外面什么也没有,只有向内心求、向自性求才有功德。我们修行应该明白这个道理。不要外求,不要著相,著相永远是凡夫,永远在三界内,必须离相。佛是离相,见相离相,而不住相。这为真正的佛菩萨。心本来不动,在外面不住,这叫功德。修行就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时时照顾本心,照顾它而不是观了。如果再观个空,就错了。照顾原本真心,时时让它现前,就时时开智慧,消除业障。

时时六根门头在放光。过去古人讲,没找到原本真心,就是修外道法,不是真正的修佛法。佛法是内心求的,佛法是心地法门。在外面求,本来无一物,都是一种假像,虚幻而不实的,缘起的,缘起性空。本来了不可得,与泡影一样,刹那生,刹那灭。我们的自性,本来佛性,是不生不灭永恒不变的。所以它叫无量光。无量光是体,无量寿是用,西方极乐世界,体是无量光,常寂光是体。阿弥陀佛的报身和西方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鸟、树、花、七宝池……这些东西都是妙用,都是清净心体起的妙用,是体和用的关系。理上讲是体,事上讲是用。体、用不要分开。有的人说,《金刚经》上讲,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西方极乐世界有相啊,西方极乐世界有相就是不了义法。我听说,有人在网上讲,净土法门是小乘法,是不了义法。这么讲,是真正没理解净土法门,是真正的谤法了,谤大乘佛法,自己要背上因果的。其实净土法门不但是了义的,而且是圆顿的圆顿,了义的了义。直截的直截,方便的方便。

净土法门是从体上起得妙用。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是阿弥陀佛的妙用变现出来的,以接引十方众生,到那里成就佛道。如果没有西方极乐世界,我们众生很少有人一生能了生死,能出三界。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是对着十方娑婆世界的众生建立的。西方极乐世界分三、六、九品。其实三、六、九品是阿弥陀佛的愿力分了上、中、下品。这中、下品纯属是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摄受力建立的。上品,常寂光土是十方佛刹。假设我们要生东方药师琉璃光世界,就必须修到地上菩萨以上,证到了变异生死。修到三贤地菩萨都不行。打开本来见性了,也不行。得破三十品无明,登地了,才可以随愿往生各个佛刹。为什么世尊劝我们念阿弥陀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呢?世尊为什么不劝我们念释迦牟尼佛,而让我们念阿弥陀佛呢?释迦牟尼佛的报身是卢舍那佛,在莲花台世界,只能接地上菩萨。凡夫没有资格生到那个世界去。世尊大慈大悲,为我们介绍西方极乐世界,劝我们念阿弥陀佛。因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最方便的,也是最简单、最容易的。没有比这个更殊胜的了,所以念佛法门被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赞叹。如果没有西方极乐世界,就必须修到地上菩萨才可以往生各个佛刹。西方极乐世界中品、下品是接引凡夫,上品则是接引圣人和贤人。凡夫是在自力的基础上,依靠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的摄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中、下品的。到那里继续修行,一品一品的住上增,不是到那里就成佛了。下品下生要十二大劫才能花开见佛。为什么不能马上见佛呢?因为心在迷,心没开悟,莲花就不开。莲花什么时候开?心开了,心开意解,莲花就开了,花开了,才能见佛。

还有的人说,西方极乐世界中、下品可以靠愿力往生。靠愿力,是靠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和我们自己的信愿念佛之力感应道交,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威神力和你自己的愿力,缺少哪一个,都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信愿行嘛。藕益大师讲过,往生与否在于信愿,品位高低在于行。明理修行才可以上品往生。明白心地,从心地上下功夫,打开本来见到本性,就可以生上品,上品下生。上品也分三品。《安乐集》上讲生上品的人,七地菩萨以上八地菩萨上品上生。初地菩萨到七地菩萨是上品中生,上品下生就是打开本来,见到本性,破一分根本无明,见一分法身的人。生中、下品的人,还执著心外有佛,不认识内心自己的佛性,心没开,莲花就不开。生中品的人就是没打开本来,没见到本性的人,因为心没有开,所以不是法身大士,不是菩萨,还是凡夫。所以不能生上品。明白了这个道理,就这样修,念念消业障,念念开智慧。到临终时,业障已经消了百分之八十,障不住你了。上品往生是在禅定中往生,中、下品往生靠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和自己的信愿念佛之力感应道交。

劝大家修行一定要明白心地,从心地上下功夫。尤其年青人,一定要明理,明理以后修行就快了。过去古人讲,圆人修行一天相当不圆人修行一劫。日劫相倍。明理了就如同乘火箭,不明理就像坐牛车,速度相差无量无边倍。

【即照即寂, 即寂即照。双存双泯, 绝待圆融。】

这一段是讲念佛三昧清净寂灭三摩地的境界。理一心的时候,什么为照?什么为寂?一念不生为寂,为定。寂就是不生不灭的意思。照为用,寂为体,体、用不二。达到理一心不乱的时候,就是证得无念无不念的境界。即寂即照,说它照,它又一念不生,还在寂中。说它寂,它还在照。寂在照中,照在寂中,寂而照之,照而寂之,双存双泯。没打开本来的时候,有定有慧。功夫到现在,是止观双运、定慧等齐。净土法门是圆教,一念具足定、慧,不需要先修禅定,后修智慧。先修定再修慧是权教的修法。所以是“即照即寂,即寂即照。双存双泯”。什么叫双存双泯?就是照中有寂,寂中有照,寂而照之,照而寂之,寂照一体,是一不是二。“绝待圆融”,就是圆融无碍,圆托托一大光明。寂照一体你说照,它一念不生,你说寂,它圆明朗照,这就是绝待圆融。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南怀瑾老师解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何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

八关斋戒为了方便在家学佛的人,可以自己在佛前自受,日期就是居士菩萨戒上说的每个月的六斋日,即是农历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这六天。当然实在自己有..

弥勒菩萨住在欲界兜率天的内院,如何与十法界中六道轮回的“天道”相区分呢?答:十法界由“地狱、恶鬼、畜生、人、天、阿修罗”之六凡和“声闻、缘觉、菩萨、佛”之四圣组..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地藏经解释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

蒋贡康楚仁波切是大宝法王噶玛巴的重要法子,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的四大法子之一,是噶举传承内的重要上师。远为毗卢毗那佛化身,近为阿难尊者化身,与金刚尖锐为三人。..

嘎玛仁波切:发愿和回向的差别贪念是在作善事之前,先为自己打算,以自利而作;而愿力是为了利益别人,先为别人着想,再想到自己。而发愿和回向的差别是什么?是有没有完成..

关于更多文章

更多文章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更多文章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更多文章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更多文章。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