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师:佛法告诉我们,要这样去对待逆境与业力


人处在这个世间,你是不是非得要追求那么顺利?遭受一点苦难,做事困难重重,不要去拒绝。这就是处世不求无难。你干事不要追求没有困难,如果做事一帆风顺,没有困难,你一定是骄奢的、骄傲的,奢侈的心就会起来。你骄奢的心一起来,你一定会认为我很了不起,我很强大,别人都不如我。

于是要观察,你在这世间成就事业,本身不是由于你的能力有多大,而是你的宿世的因果在这起作用。于是就把这个困难,作为园林、游戏,去对待它。

古往今来,儒家也讲,人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无论是哪一种不朽的事业,它都要经过很多的困难的。那有些人就觉得碰到困难,他就很郁闷:
为什么这些困难都到我头上来?他有怨气,包括生病也是这个。生病为什么要保持良好的心态?

有人生病,特别是得癌症,他就想为什么是我得癌症呢?为什么不是其他人呢?我都是好人,为什么我要得这个病呢?他充满怨气。那好,你这个怨气越多,你分泌的毒素就越多!你的病就更会加重。

这种你对待这些负面的、逆境的时候,你的心态念头,一定要保持一种正向的一种想法。有困难了,一定要从自身找原因,这是我的业力,这是我的因果,自己要生惭愧之心,自己要生忏悔之心,自己要转化成善的一面,而不要变成一个怨气的一面。这是在心理调适当中怎么去做到有智慧,怎么去理解它。

比如说,你受到冤屈的时候,你怎么去对待它?那我们在人生当中肯定无妄之灾就到了身上来了,无缘无故的就有人诽谤你了,甚至法律就找麻烦了,受到冤屈了。那受冤屈,一般的他肯定反弹,就是有怨气,要报复。

那么在佛法告诉我们,碰到这个东西,不要去申冤,要能忍!当然可能跟我们一般的做法相比,可能觉得不近人情。儒家也在讨论,你是以德报怨,还是以直报怨的问题。

那这个问题,如果在这一世来看,当然以直报怨,它是大家都要认同的。你既然这么对付我,我也要这样对付你。但是如果站在一个广阔的、生命轮回的这样的背景当中来看,可能就不一样了。

为什么别人会这么对待你?这里面它不是无缘无故的,这里有一些因果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是我们看不清楚。于是,如果你不去考虑这个复杂的因果,而我直接去报,本身别人对不起我自己,可能多生多劫我欠了他的。现在他把它要回去,报复一下,正好把它拉平了。

好,现在你拉平了之后,本来是个债务就可以解开的时候,你又报复一下,你又欠了一下吧!欠了一下他又反弹吧!

所以这里处理的方法,儒家跟佛教有些处理的方法都是不同。比如父母被人杀了,那在儒家的观念当中,这是不共戴天之仇啊!一定要报的。

但是在佛法里面,不一定就这样说了。如果在座的有受过《梵网经菩萨戒》的,《梵网经菩萨戒》其中就有一条就是:父母被人杀,自己国王被人杀,不去报复的。为什么?由于你的父母、国王被人杀,这是有因果的,你不要在这个因果的这样循环当中再加进了你一份的东西在里面。

再更大的来说,在菩萨眼里,众生多生多劫都是我们的父母、兄长。我们不能为了这一世的父母杀多生多劫的那个父母啊!那这些情况当然,刚才讲佛是大圣人,他能看清楚这些关系。

而我们由于目光短浅,只看到这一世,分段生死的这样的一个亲缘关系。所以他的处理的方法是不一样的。但我们看佛陀教诲的处理方法,是有智慧的,能这样做一定是好的。

佛门有一个公案,就谈到两个国家是邻国,一个国家的国王比较善,另一个国家的国王比较恶,恶就有一种侵略性,他就悍然发动战争,要侵占另外一个国家。

这个善国王固然他也要保家卫国,就在战争的时候,一般那种想要侵占别人国家的那个恶国王,他早就做好了充分的战争的准备,还真的被他打胜了。善国王就受到重创,就在弥留之际,这位善国王告诉他的儿子:
不准报仇!那这个国家就亡掉了,就被那个恶国王全都占领了。

那这个王子就在民间隐避下来,但是报仇的心念没有放下,他了解到这个国王有什么爱好,要接近这个国王。他知道这个国王喜欢音乐,那这个王子就拜了一个音乐大师,把音乐学得非常精到。就逐步地进入王宫,做了这个恶国王的一个很亲近的人。

那有一次打猎,这位王子跟着一块,这时候只剩下恶国王和这个王子,两个人在树林底下,这个恶国王都很疲劳,年纪也比较大,就躺着休息。就躺在这个王子的腿上休息的时候,这个王子就准备下手。

当他要把剑拔出的时候,马上他的父亲的声音就出来了:
不准报仇!他就又把剑放回去。第二次又拔出来的时候,又是
不准报仇的声音出来,直到三次。那个恶国王也很敏感,每一次这个王子要拔剑的时候,这个恶国王就会惊醒过来,惊醒过来,我刚才好像做个梦,好像有人要杀我。

最后这个王子终于不准备杀这个老国王了,听从他父王的指令,就如实地把这个情况告诉了恶国王。恶国王这时候听了非常感动,被感化了。跟着这个王子回到王宫之后,自愿地把他原来侵占的土地交还给了王子。这是不报仇最后导致的是一个好的情形。

那么我们看到现代很多人的问题,就来自于报复。现在很多这方面的,我们在寺院里,他有时候碰到这些烦恼,会跟我们这些出家人说一说。有一个公务员,现在可能很多感情上的问题会把一个人搞得很崩溃。

他一个公务员,工资不是太高,然后他的妻子跟一个房地产的老板去了。他又很爱他的妻子,据说在家里,家务事都不让他妻子做的,是这么宠爱他的妻子,结果这个妻子却做这个事。

他就内心很不平,不平衡这时候,观念上就有点颠倒,你无非就有钱才把我妻子勾引过去了。现在我也要做有钱的人。他也要做有钱的人,他把公务员辞掉,他要去下海,他也去搞房地产。

每个人命运不一样嘛,这个经商不是什么人想经商都能成功的,他一投资下去,全都是没有回报。钱也没有赚到,自己那个公务员职务也辞掉了。然后呢,妻子又不回来,自己每天就是内外夹击,身心都受到很大的创伤。

就是这样,你说真的挺可怜。你要去报复干吗?而且采取这么颠倒的一种报复手段。所以这些,当我们碰到这些负面的时候,一定要智慧观照它的业缘关系,然后一定要把它看空。人生的顺境、逆境没有它的真实性,一定要有这么一种智慧的把控。否则苦不堪言。

然后就逆来顺受,逆境来了,就顺着它的本性接受它。进德修业,静待其变。不能有一种过强的负面的情绪。而出现逆境的时候,你要善于观照,把这个逆境变成自己的一个向上的一种逆增上缘。

这些应该是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出了良好的榜样。释迦牟尼佛无量劫以来的这种修行的过程,充满着逆境。比如他为了求半偈,然而碰到罗刹,说:
你要听下面半偈可以,但我要吃活人的血。释迦牟尼佛为了这半偈,献出生命。

做忍辱仙人的那一世,碰到歌利国王,歌利国王把他的肉片片地割下来,而这位忍辱仙人不生一念的瞋恨之心,而且以同体的悲愍心发愿,如果我成佛的时候,先要度你这个恶人。还真的是那位忍辱仙人成佛之后就是释迦牟尼佛。以后这个恶国王呢,歌利国王就成为佛的第一大弟子憍陈如。

法华经》讲,有一世释迦牟尼佛做常不轻菩萨,常不轻菩萨,什么叫常不轻呢?他每见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都会顶礼,都会说一句话:
我不敢轻慢汝等,汝等终将作佛。

那这些四众就对这个常不轻菩萨就不以为然,说你凭什么给我们授记啊?你给我走远一点。但是常不轻菩萨还是向他们顶礼。这些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就不耐烦,就用脚踢他。

然后常不轻菩萨就在脚踢不到的地方顶礼,说这句话;这些人就用木棍来打他,他就在木棍打不到的地方顶礼说这句话;然后用石块来投掷他,他就在石块投掷不到的地方顶礼说这句话。
我不敢轻慢汝等,汝等终将作佛。

这是常不轻菩萨的一个忍辱的修行啊!然后这些打骂常不轻菩萨的这些人,堕到了地狱,然后从地狱出来,又由于跟常不轻菩萨的因缘,又做了常不轻菩萨座下的弟子。也就是法华会上释迦牟尼佛座下的这些声闻弟子,这样的一个因缘。

乃至于佛在这一世示现八相成道的时候也经受了种种的逆境,被人诽谤、谩骂。其中有一个很歹毒的一个诽谤。

有一次,佛在讲经说法的时候,有一个婆罗门的女人,用一个木盆,放在了她的腹部,肚子就鼓鼓的,怀孕的样子。就来到这里,就指着佛说:
你讲什么法?你把我的肚子都搞大了,现在你得要给我多少多少钱。那跟随的五百个婆罗门也都说:
这个事情是事实,我们都知道。

在这种诽谤的时候,佛坐在那里,脸色没有任何变化,非常宁静。还是忉利天就看不下去了,就知道她诽谤,就变成小白鼠,到她那里面,把绳子咬断,这一咬掉,咣当一下,那个木盆就掉到地下了。一掉地上,那显然真相大白,是他们的诽谤。

这时候天人,天女散花啊,来赞扬佛德。这时候佛也没有高兴的表情,他内心如如不动啊!那真的是八风吹不倒,端坐紫金莲啊!

那如果是我们这些业力凡夫,遇到这样的一个诽谤,可能立马就会愤怒;或者最后澄清,天女散花就很高兴。这就是我们的情绪反应啊!这是虚妄心里面出来的。所以我们每一天的妄心里面都是波翻浪卷,充满着这种忧、喜、悲、惧这些情绪,所以我们心理就不正常。

那么还有一种,就是刚才讲心理上的一些调适,智慧的观照,要透过这些逆境的现象去把它做为一种养料。莲华长在污泥浊水里面,当它长不到虚空里的时候就同流合污,跟污泥一起腐烂。

如果莲华长在虚空里面的时候,污泥浊水就成为滋养这朵莲华的养料。即烦恼为菩提,智慧的念头一转,它就会变成一个我们精神品格,修行道业的逆增上缘。逆境正好是成全我们的最好的机会。

这一点在世间法里面,仍然是这个样子的。汤因比写历史研究,谈到文明形态能够生存下来,发展起来,一定符合着挑战和应战的规律,经过严酷的挑战,激活它应战的本能,它能够穿过去,这种文明的生命力才能保存下来。应战不过去,那就会消亡。

我们这一生,由于业力来到这个世间,肯定会遇到种种的逆境,对这个逆境,如果我们穿透不过去,我们就跟着这个烦恼一起颠倒。于是无论是生病,遇到困难,被冤屈,我们就把这个问题搞得越来越复杂,最后就是两败俱伤。

所以为什么要
忍啊?忍辱波罗蜜啊!你不能退一步,不能忍得下来,问题就非常严重!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地藏经解释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

蒋贡康楚仁波切是大宝法王噶玛巴的重要法子,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的四大法子之一,是噶举传承内的重要上师。远为毗卢毗那佛化身,近为阿难尊者化身,与金刚尖锐为三人。..

嘎玛仁波切:发愿和回向的差别贪念是在作善事之前,先为自己打算,以自利而作;而愿力是为了利益别人,先为别人着想,再想到自己。而发愿和回向的差别是什么?是有没有完成..

科学研究的是物质,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假设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也就是物质和意识必须要截然分开;佛学研究的东西是意识,佛学反而认为主观和客观、物质和意识不能分开..

贵州省某县,有吴仁吴义两同胞朋友,父早亡,受母李氏抚养成人,吴仁娶妻孟氏,吴义娶妻崔氏,吴仁居长,性情良善,孟氏亦贤淑。吴义居次,年虽幼而性狡猾,崔氏性情亦横泼..

注: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是阿康仁波切,他是70年代伦敦桑耶寺的住持。第16世大宝法王在世时曾经给过我很多舍利,他对我总是有求必应。有一次,我向大宝法王提出了一个请求,我..

关于大安法师

大安法师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大安法师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大安法师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大安法师。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