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先林博士:真禅法师的佛学思想——兼论真禅法师对中国佛教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真禅法师的佛学思想——兼论真禅法师对中国佛教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伍先林

真禅(1916—1995),俗姓王,出生于江苏东台安丰镇,七岁出家,先后攻读于镇江焦山定林寺佛学院、竹林寺佛学院、上海佛学院、南京华严师范学院等学府,亲近过应慈(1873—1965)、圆瑛(1878—1953)、智光、南亭、常惺、持松、震华(1909—1947)等佛教大德,其中圆瑛法师在新中国成立后还曾担任过中国佛教协会第一任会长。1979年,真禅法师当选为上海市佛教协会会长,并正式担任玉佛寺住持,1983年任上海佛学院院长,1993年当选为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1995年圆寂。真禅法师的一生,是弘法利生、爱国爱教的一生,他大力继承和发扬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积极从事社会慈善和资生福利事业,重视对佛教人才的培养。本文认为,在中国近现代佛教人物中,虚云老和尚(1840—1959)、太虚大师(1889—1947)、赵朴初居士(1907—2000)对真禅法师的佛教思想影响最大,他们同时都是在中国近现代乃至当代有非常重要影响的佛教人物,真禅法师继承和发扬了他们的佛教思想,这从真禅法师经常引述他们的话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倾向就可以看出。本文试图在这方面进行初步探讨,以期更为深入地认识和缅怀真禅法师对于中国当代佛教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佛教是一种文化

由于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剧烈变革,尤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乃至“文化大革命”以来,佛教在中国一般普通民众的心目中是落后、愚昧或封建迷信的代名词。为了让更多的人正确地理解佛教,以便更好地弘扬中国佛教文化的优良传统,就必须澄清这种对佛教的误解,所以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落实宗教政策以后,真禅法师竭力阐明佛教是一种文化,在这方面他经常引用当时中国佛教协会的领导人赵朴初会长的话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他在一次对信众的讲话中说,佛教是一种文化现象,并且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但是现在一讲起佛教,有人就会说,不就是烧香叩头、求神拜佛吗?这是把佛教看得过于简单化。不可否认,由于历史的原因,现在的佛教,确实离不开烧香叩头,求神拜佛。人们一看到这些,认为这就是佛教。其实这只是较低层次的佛教表面现象的一个侧面,不能把这看成就是整个佛教。真禅法师指出,这些人的毛病就出在只看到这种较低层次的佛教表面现象,对整个佛教缺乏全面的了解。其实佛教界对这种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佛教的表面现象,也看作是一种佛教的缺点和局限。那么什么才是佛教的真实面目呢,真禅法师说:

到底什么是佛教?广义地说,它是一种宗教,包括它的经典、教法、仪式、制度、习惯、教团组织等等;狭义地说,它就是佛所说的言教。用佛教的语言来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佛法”。

什么是“佛法”,简单地说,就是佛所说的、对宇宙万有的总的看法。它的基本内容,可以用“四圣谛”来概括。四圣谛即苦、集、灭、道四谛(四种真理):苦谛,指经验世界的现实,认为世俗世界的一切,本性都是“苦”。集谛,也叫因谛,指产生痛苦的原因。灭谛,指痛苦的消灭。道谛,指灭苦的方法。佛经所说的道理很多,实际上都是围绕着“四圣谛”而展开的。苦、集、灭、道四谛,其所依据的基本原理就是“缘起论”。佛教的全部教义,可以说都是从缘起论这个源泉流出来的。

所谓“缘起论”,就是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一切现象,它的产生都是由一定的关系和条件所决定的,离开了关系和条件,任何的一个事物和现象都不能生起。佛经中讲缘起有许多意义,但归纳起来大约有四个方面的重要论点,这就是:一、无造物主;二、无我;三、无常;四、因果相续。

所谓无造物主,就是否定有创造宇宙万物的主宰,认为任何事物都由因缘而生,因中有因,缘中有缘。佛教不承认有造物主,所以不是上帝创造世界,也不是“神”创造世界,一切事物都是处在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因果网络之中。从这一意义上说,释迦牟尼佛也不是造物主,他也是人,而不是神。他虽有超人的智慧和能力,却不能主宰人的吉凶祸福。人们称他为佛,其实“佛”是“佛陀”的简称,意思是“觉者”或“智者”,即是有觉悟的人或有无上智慧的人。当然,后来佛陀被人们神化了,那是另外一回事。根据佛教教义,佛不是造物主,也不是神o,佛教还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人人都可以成佛。根据佛教教义来解释,就是一切众生都有觉悟的可能性,人人都可成为一个觉悟者。

所谓无我,就是认为世界一切事物都没有独立的实在自体。佛教讲人无我和法无我。人无我就是说人是由五蕴假和合而咸,没有常恒自在的主体;法无我是说一切法都由种种因缘和合而生,不断变迁,没有常恒坚实的自体。

所谓无常,就是说一切事物都受到时间、空间条件的制约,生灭变化,刹那不停,没有常住性。也就是说,一切事物都处在一刻不停的生灭变化之中。

所谓因果相续,就是说因缘所生的一切法,包括一切事物和现象,固然是生灭无常的,而又是相续不断的。犹如流水一般,前前逝去,后后生起,因因果果,没有间断。

以上四方面,就是佛教缘起论的基本含义,也就是佛法或者佛教的基本理论。

总起来说,佛教就是佛法,或者说就是佛教教义。也可以说,佛教对宇宙万有的总的解释,也就是佛教的基本含义。我们掌握了这一点,也就懂得了什么是佛教。

这主要是引述赵朴初《佛教常识答问》的论述来引导普通民众达到对于佛教的基本的、整体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消除对佛教的片面、表面印象和误解。佛教的基本含义就是佛教对宇宙万有、世界万象的总的解释,佛教认为宇宙万有、世界万象的基本原理是缘起,而缘起论归纳起来主要有无造物主、无我、无常和因果相续等四个含义。佛教不承认有造物主,所以不是上帝创造世界,也不是“神”创造世界。佛教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处在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因果网络之中。从这一意义上说,释迦牟尼佛也不是造物主,他也是人,而不是神,佛只是获得了觉悟的人。当然,后来佛陀被人们神化了,那是另外一回事。佛教同时还认为,一切众生都有觉悟的可能性,人人都可成为一个觉悟者。

真禅法师就这样以非常平易、平实而理性的语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论述,阐明了佛教的基本理论,将佛教与其他一般宗教乃至迷信区别开来了,从而澄清了人们对佛教的误解和偏见。同时,真禅法师还进一步指出,佛教的理论、教义本身就表明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他说:

佛教哲学本身蕴藏着极深的智慧,它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对概念的分析,都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如大乘佛教唯识宗提出的“五位百法”,把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作了分析,其内容包括了宇宙观和人生观,心理学和伦理学,以及认识论、因果论、真理论等各个方面。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佛学和中国古典哲学的交互影响,推动了哲学提出新的命题和新的方法。它以独特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给予人们以新的启发,把人的精神生活推向一个新的世界。

佛教道德观念,也是我国历史上传统道德的一部分。例如佛教中所提倡的“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道德原则;五戒、十善和四摄、六度的道德精神,以及赞助和举办各种慈善事业的“乐善好施”的思想等等,都是我国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还为中国的文学带来了新的意境,新的文体,新的命意遣词方法。此外,禅师们的语录,后来也被宋明理学家仿效,产生了各种语录。“文化大革命”中,毛主席语录流行一时,其实最早的语录来自佛教禅宗的禅师们。还有佛典的翻译、佛教艺术、绘画、音乐等方面,以及伴随佛教而来的天文、医药等等的传习,这些都对中国文化有很大影响,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都说明佛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

诸宗平等禅净一致

真禅法师对中国佛教各宗是平等看待的,认为中国佛教各宗平等重要。他认为,作为一个合格的僧青年,在教理方面,要深入钻研以《般若经》、《法华经》、《维摩经》为中心的三论宗天台宗的思想体系;以《华严经》、《楞伽经》、《解深密经》为中心的华严宗和唯识宗的思想体系;还要花大力气研究禅宗的经典及思想。这既体现了真禅法师重视培养佛教人才,同时也表明他对中国佛教各宗是平等看待的。真禅法师专门写过《
lt;华严经
gt;与华严宗》一文,以阐扬华严教义。还撰有《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义》、《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浅释》、《阿弥陀经浅释》等,弘扬净土等各宗教义。

法相唯识学在中国近现代一度出现复兴趋势,所以真禅也非常重视唯识学。他曾引用中国近代佛学的振兴者杨文会(1837—1911)的话说,只有弄通了唯识思想,才能使人“不致颟顸笼统,走人外道而不自觉”。在比较唯识思想与西方哲学的不同时,他还引述太虚大师的话说:“西洋底哲学,……都是先认定现前底人世是实有的东西,乃从而推究此现前实有底人世,在未有以前,原本是一件什么东西。于是或说元是唯心,或说元是唯物,或说元唯是心物并行。乃再从而说明原本虽然是一件什么东西,向后由如何若何,乃变成现前的人世。此在发足点先迷了错了,故无论如何横推竖究,终无一是!佛说全不如此,因为现前的人世,现前是空的,就是没有的。现前的人世既都没有,又何论现前的人世以前原本是什么呢?……必先于此有些体会,于佛法方能领解。迷着了梦事为实有,便宛然实有,这便是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注解了。心识者何?曰迷梦是。三界万法者何?曰梦事是。迷梦、梦事皆毕竟无实,故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亦毕竟无实。必先悟实无心识可唯,乃可谈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同时,研习法相唯识学,可以得到六种利益,即破除我法之谬执、断尽生法之惑障、解脱变坏之业报、满足心性之意愿、成就永久之安乐和证得无碍之清净。从文中也可以看出真禅法师受太虚大师思想的影响是非常深的。

真禅有关各宗平等的思想除了受到太虚的影响外,还深受中国近现代另一位高僧虚云的启发和影响,他在一篇纪念虚云的文章中引述虚云和尚的话说:

佛法的真谛,严格地说起来,是无法可说,那有言语文字形相呢?《楞严经》说:“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可是,为接引一般各种根机不同的众生,致有无量不同的法门。在中国的佛法,有人分出为禅、教、律、净和密宗五派。这在老参饱学的人,是无所谓的,因他已了解佛教的真理,决无差异的。而在一般初入佛学的人,便发生许多意见,每每分宗啦,教啦等等,并且赞彼毁此,有损法化。要知道一个话头,或一句佛号,都是方便的,不是究竟的,真正功夫用到家的人,是用不着它的。为什么?因为动静一如,好比月印千江,处处明显,无有障碍。障碍者,如天空里的浮云,水里的污泥。若有障碍,则月虽明而不显,水虽清而不现。我们修行的人,如果能体会、理解这个道理,了解自心如秋月,不向外驰求,返照回光,一念无生,了无所得,那有什么名相差别呢?只因无量劫来,妄想执着,习气深重,以致释尊说法,有四十九年,谈经,有三百余会。但这些法门最大的目的,无非是治疗各种众生不同的贪、嗔、痴、慢等的习气毛病。若能远离这些,你即是佛,那有众生的差别呢?古人说:“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也是这个道理。

现在的佛法,比较盛行的,是净土和禅宗。但一般僧众,都忽略了戒律,这是不合理的。因为佛法的根本要义,乃是戒、定、慧三学,如鼎三足,缺一不可。这是我们每个学佛的人,应特别注意的。

禅宗,是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唯有迦叶尊者微笑,称为心心相印,教外别传,为佛法的命脉。而念佛的净土,和看经持咒等的法门,也是了生脱死的佛法。有人说,禅宗是顿超的,念佛持咒是渐次的。是的,这不过是名相上的差别,实际上是无二致的。六祖大师说:“法无顿渐,见有迟疾。”我认为佛的每个法门,皆可修持,你与那一法门相宜,便修持那一法门,且不可赞此毁彼,妄想执着,而最重要的,还是在戒律的遵守。近来许多出家人,不但自己不严守戒律,还说人家是执着,那种高调,是多么危险。

心地法门的禅宗,……从印度传到中国六祖能大师,都称为正法流传,盛极一时。律宗以优波离尊者为首,……我国的南山老人道宣律师,依昙无德部,制疏奉行,称为中兴律祖。天台北齐老人,观龙树的中观论,发明了心地。杜顺老人以《华严经》为主,建立了贤首宗。远公提倡净土,九祖相承,在永明后,历代祖师,大都是以禅宗弘扬净土,水乳相融。虽然诸宗纷起,究竟不离拈花命脉,足见禅净关系的密切了,更可见古人弘扬佛法的婆心了。至于密宗,是由不空尊者金刚智等传入中国,经一行禅师等的努力,才发扬广大的。但这些都是佛法,应当互相扬化,不得分别庭户,自相摧残。若彼此角立互攻,便不体解佛祖的心意了。古人说法,大都拾叶止啼。赵州老人说:“佛字我不喜闻。”又说:“念一句佛号,漱口三日。”因此,有一般不识先人的苦心者,便说念佛是老太婆的事,或说参禅是空亡外道。总之,说自己的是,说他人的非……如果再这样下去,便是佛教的死路一条。大家须知条条大路通罗马的道理。学佛的人,应多看看永明老人的《宗镜录》和《万善同归集》等。亦应了解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要认识自性净土,猞妄归真,勿得向外别求。如果我们能体会到这种真理,随他说禅也好,说净也好,说东方也去得,说西方也生得,乃至说有也可,说无也可。到这时,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了义,自性弥陀,唯心净土,当下即是,那有许多葛藤。《楞严经》说:“但尽凡心,别无圣解。”如能这般做到,断除妄想、执着、习气,即是菩萨、佛,否则还是凡夫、众生。

念佛的人,也不应太执着,否则,还成了毒药。我们现在念弥陀佛名号,是因为我们无始以来的习气深厚,妄想难除,故皆这一句佛,来做拄杖子,念念不忘,久而久之,则妄念自除,净土自现,何须他求呢?

这些话将禅净一致、诸宗平等的思想表达得非常清楚了。当然我们如果仔细分析一下就可以看出,虚云其实是在禅宗的基础上以禅融通诸宗并融通禅净的,而且虚云特别强调戒律的重要性。真禅法师正是继承了虚云的这一思想,他特别指出,近代以来,中国佛教其他各宗都已衰落,只有禅宗和净土宗继续流传,所以进一步发扬禅净合一的思想,尤其需要。他还进一步引述虚云有关禅净一致的话说“法法本来可以互通,圆融无碍的。譬如念到一心不乱,何尝不是参禅;参禅参到能所双亡,又何尝不是念实相佛”。“念佛要如细水长流,念念不断,念到一心不乱,那就是参禅”。虚云还曾说,禅宗虽一超直人,非上根利智不能修;末法众生,障深慧浅,唯依持名念佛法门,得了生死,往生极乐国土。初人手与禅是二,及其成功,二而不二。唯念佛须摄心观照,句句落膛,落膛者,着实之谓也。句句着实,念念相应,久之自成一片,由事一心而至理一心,能所两忘,自他不二,与参禅有何差别。并引古人“若人但念阿弥陀,是为无上深妙禅”和中峰明本“禅者,净土之禅;净土者,禅之净土”之语,来论证禅净一致的道理。而真禅法师也正是继承了这种禅净一致的思想。

应当坚持人间佛教的精神原则

真禅法师主张禅净一致、诸宗平等,但他同时认为,无论研究、弘扬佛教哪一个宗派的思想,“都要以人间佛教为着眼点。因为人间佛教的思想,是佛陀的心髓,有强大的生命力”。

有关人间佛教的思想,真禅更多地是继承了太虚大师和赵朴初居士的说法。人间佛教也就是要建设人间净土,这是有经典依据的,如《维摩经·佛国品》认为,心净则土净,娑婆世界即常寂光净土。说:“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意思是说,只要内心觉悟,所居之地即为净土,不需要另外再去建立净土。在近代,许多高僧和佛教学者,都提倡人间净土的思想,其中典型的代表人物是近代高僧太虚大师。他主张今后的佛教应多注意现生的问题,不要专门去进行死后问题的探讨。应该着重研究宇宙人生的真相,以指导世界人类向上发达而进步。他在《建设人间净土论》一文中说:“什么是人间净土?近之修净土行者,多以此土非净,必须脱离此恶浊之世,而另求往生一良好之净土。……然遍观一切事物无不从众缘时时变化的,而推原事物之变化,其出发点都在人等各有情之心的力量。既人人皆有此心力,即人人皆已有创造净土本能,人人能发造此土为净土之胜愿,努力去作,即由此人间可造成为净土,固无须离开此龌龊之社会而另求一清净之社会也。质言之,今此人间虽非良好庄严,然可凭各人一片清净之心,去修集许多净善的因缘,逐步进行,久而久之,此恶浊之人间便可一变而为庄严之净土,不必于人间之外另求净土,故名为人间净土。”太虚大师还指出:“人间净土,是要创造的。”在他看来,“当下的人间确是不完美的,但是人等有情如愿意要去创造成净土,并不是没有可能的”。这就是说,作为一个佛教徒,不应厌弃现实世界,而是要用自己的一片清净之心,去改造和建设现实世界,使之变成净土世界。

太虚大师在《怎样来建设人间佛教》一文中,还对什么是人间佛教作了解释。他说:“人间佛教,是表明并非教人离开人类去做人做鬼,或皆出家到寺院山林里去做和尚的佛教,乃是以佛教的道理来改良社会,使人类进步,把世界改造的佛教。”又说:“人间佛教,并非人离去世界,或做神奇鬼怪非人的事。即因世人的需要而建立人间佛教,为人人可走的坦路,以成为现世界转变中的光明大道,领导世间的人类改善向上进步。”这是说,一个人觉悟了佛法原理,把佛教作为思想信仰的中心,并以此为出发点,去救世救人,建设人类的新道德和新秩序,从而使国家富强,人民安乐,这就是人间佛教思想的主要内容。

真禅法师认为,太虚大师所提倡的人间净土和人间佛教思想,虽然在当时佛教界是影响巨大的,但是,在他那个时代,人间何处有净土?因此要实现他这种人间佛教的理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这种人间净土和人间佛教的思想,只有到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才得到了充分的发扬。1983年,真禅法师到北京参加会议,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在中国佛教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上,作了《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的报告。这个报告在回顾总结中国佛教二千年历史的基础上,重新提出人间佛教的思想,更加丰富了它的内容。报告中把提倡人间佛教思想提高到“在当今的时代,中国佛教向何处去”的问题上来看待。赵会长认为,“当代社会主义的中国佛教徒,对于自己信奉的佛教,应当提倡一种思想”。这就是“人间佛教思想”。他说:“中国佛教已有近二千年的悠久历史。在当今的时代,中国佛教向何处去?什么是需要我们发扬的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这是我们要认真思考和正确解决的两个重大问题。对于第一个问题,我认为在我们信奉的教义中应提倡人间佛教思想。它的基本内容包括五戒、十善、四摄、六度等自利利他的广大行愿。《增一阿含经》说:‘诸佛世尊,皆出人间。’揭示了佛陀重视人间的根本精神。《六祖坛经》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阐明了佛法与世间的关系。佛陀出生在人间,说法度生在人间,佛法是源出人间并要利益人间的。我们提倡人间佛教的思想,就是要奉行五戒、十善以净化自己,广修四摄、六度以利益人群,就会自觉地以实现人间净土为己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崇高事业贡献自己的光和热。”最后还特别强调指出:“我们社会主义中国的佛教徒,对于自己信奉的佛教,应当提倡人间佛教思想,以利于我们担当新的历史时期的人间使命。”

真禅法师积极响应中国佛教协会的号召,大力阐扬人间佛教的思想,并撰有《佛法与人生》一文来专门发挥人间佛教的思想。同时,他还积极从事社会慈善、资生福利事业,试图把人间佛教的思想落到实处。他认为,热心社会福利事业和慈善事业,既是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也是“人间佛教”的重要内容。

为此,从80年代开始的十多年来,真禅法师领导的上海佛教界共向社会福利机构、慈善事业、文化教育事业和灾区人民捐献了人民币7印余万元,其中真禅个人和玉佛寺代表就捐献了人民币约7加余万元。

1988年,真禅在上海市儿童福利院设立了“真禅法师残疾儿童福利基金”,逐年捐赠,累计达人民币110余万元。1993年6月,上海市儿童福利院用这笔基金创立了一所“真禅学校”,共设十二个班级,可容纳学生200名左右。

1994年5月,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成立,真禅代表玉佛寺一次就向该基金会捐赠了20万元人民币。

1991年,全国十多个省、市、自治区遭受严重水灾,上海市佛教界向灾区人民捐赠人民币100余万元,其中真禅和玉佛寺共捐赠70余万元,棉被1000条。

此外,亚运会、希望工程等等,真禅法师领导的上海佛教界,包括玉佛寺都进行了捐献。

禅宗思想就是人间佛教的思想

在中国佛教的各大宗派中,真禅法师认为禅宗思想最符合人间佛教的要求。他曾说:“禅学思想就是人间佛教思想,弘扬禅法就是弘扬人间佛教。”真禅法师的这种思想也主要是继承了太虚大师的思想,太虚曾认为,中国佛教要能重新得到振兴,人间佛教要能真正得到阐扬,关键仍在于禅宗的复兴。

真禅法师对禅宗的传统有深刻的认识和体会,他还专门撰有研究达摩、慧能、神秀、百丈怀海等人的论文,因为他们都是中国禅宗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真禅认为,禅宗虽说不立文字,其实也有宗旨。禅宗是以心为宗。如六祖大师说:“吾传佛心印。”永明大师说:“一心为宗。”怎么叫“以心为宗”,就是叫学人识自本心,见自本性。禅宗的机锋棒喝,唱酬问答,千变万化,不可捉摸,归根结底的一条,就是教学人识自本心,见自本性。禅宗的“一心”就是《楞伽经》所说“寂灭者,名为一心,一心者,名如来藏,能遍造一切趣生,造善造恶,受苦受乐,与因果俱”的寂灭心,此如来藏心或寂灭心是众生心的本质,一切众生本来具有,故名心性。见此心性,故名开悟。达磨和慧能的时代都还没有参禅的方法。参禅的方法开始于宋代临济下宗杲大慧禅师,称为“看话头”。怎样看话头?例如宗师提出一个问题,名为“话头”,要把这个问题彻底参透,叫做“看话头”。禅宗是贵实践,不尚空谈的。参须真参,悟须实悟,而且开悟以后,还要修行,这就是要以四摄六度,广利众生,上求下化,永无休息。

关于如来禅与祖师禅的差别,真禅法师说,如来禅与祖师禅都是出世间上上禅,是菩萨所修的禅,不同于凡夫和二乘所修的禅。但如来禅是经论中所说的各种禅,而祖师禅则是释迦牟尼佛以来心心相印、祖祖相传的禅。说起来祖师禅好像是高于如来禅,其实是一回事。真禅生动形象地比喻说,譬如我们不识苹果,老师就根据书本上讲的,告诉我们苹果如何如何,这是从书本上学来的。有人当场把苹果拿出来叫我们吃,这就要比从书本上学到的亲切得多。那么要怎样学习祖师禅呢?真禅认为,学禅贵在活泼运用,并引用他老师震华法师的话说:“参禅,看经,贵在活泼运用。”比如参禅,不一定坐在蒲团上,盘着腿子才是禅,放下腿子,搬柴运水也是禅。修禅的人,一定要把禅字,贯彻到学习、工作和待人接物之中,表现在日常威仪和生活之中。这样才能将禅与我、我与禅融为一体,达到我空、法空的境界。这其实是继承了从古相承的祖师禅的一贯精神。

真禅法师不但对禅宗的传统和历史经验有深刻的认识和体会,而且作为一个现代禅者,他能够在全面总结禅宗传统、历史经验的同时,也重视探索、总结禅宗在现代社会的阐扬问题。这使得真禅法师在与古代禅师比较起来,又更具有现代眼光,这也是禅宗发展的必然趋势。真禅法师在总结为什么禅宗及其禅学思想从古到今能够盛行不衰时,认为有这么几条原因:

一、禅宗的弘传方式有其独到之处。禅宗的传法方式,简捷方便,无须长年累月的诵读经典,无须论资排辈,无须经过一次次的考核,只要对祖师的启示有所领悟,就能一下子得传禅法的衣钵。这种“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禅法,对广大信徒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

二、以山林作为弘传禅法的据点。这种远离大城市,远离皇室、官府,在深山老林弘传禅法的做法,便于接近广大的下层劳动者,从而获得更多的信徒。

三、禅宗的理论适应广大佛教徒的需要。由于禅宗南宗的理论中,含有人人皆有佛性,各民族、各阶层的人都有成佛作祖的可能,因而吸引了更多的佛教徒,使得禅宗长期来盛行不衰。

四、农禅并重的传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禅宗“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原则,农禅并重的优良传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时至今日,禅宗僧人仍然提倡“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仍然发扬农禅并重的优良传统,为“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而献出佛教徒的全部光和热。

五、禅宗有一整套的丛林清规和寺院管理制度。正是由于有了禅宗所订的丛林清规,留下了一套完整的寺院管理制度,才使得今天的各大寺院,虽然法务繁盛,香客、游人众多,仍然能够管理得井井有条,忙而不乱,而佛教奉行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那种农禅并重的优良传统也得以坚持和发扬。

六、禅学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从隋唐时代禅宗形成的时候起,其禅学思想就在逐步中国化的基础上对中国哲学思想有所影响。唐以后,其影响就更大了。宋元明各代的理学家们,都曾接触过禅学思想。因此,在他们的思想体系及其着作中,都带有禅学思想的痕迹。有人说,宋明理学,从表面上看是儒学,实际上是“阳儒阴释”或“儒表禅里”。也就是说,它表面上是儒学,骨子里却是禅学。这种说法是合乎历史事实的。因为我们看到,宋明理学的思维模式和修行方法等等,处处受到禅宗思想的影响。由于禅学思想对中国哲学思想,特别是对宋明理学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因而为后来禅宗及禅学思想的流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七、禅学思想为近代思想家和学者所重视。近代一些思想家和学者,如谭嗣同、章太炎、杨度和胡适等人,大都重视对禅学思想的研究。他们有的用禅学思想丰富自己的理论体系,有的把禅学思想作为革命斗争的思想武器,有的将禅学思想作为科学研究对象,从而推动了禅学思想在近代中国的复兴。

八、当代在西方世界出现了一股“禅学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禅宗及其禅学思想在西方世界逐渐得到广泛流行,研究禅宗及禅学的机构,如雨后春笋,到处建立,逐渐形成了一股“禅学热”。如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瑞士,美国等,都出现一批研究禅宗、禅学的人物及组织、团体。当代世界所流行的禅宗及禅学思想,具有了时代的特征,超出了传统禅宗的范围。首先,禅法为西方的一些心理学家和精神病理学家所重视,认为禅在调节心理平衡和治疗精神性疾病有作用,它是消除烦恼、修身养性的一种好方法。其次,禅法引起西方社会学学者和哲学家的重视。他们把禅当作反科学、非理性和直觉主义的古典模式,希望由此引导人们回归自性,回归自然,由此弥补、拯救那些因发达的物质文明所带来的社会失衡、伦理失衡、文化失衡以及由此造成的种种“精神危机”。正是由于当代西方世界出现的这股“禅学热”,从而进一步促进了中国禅宗及其禅学思想在世界范围内的流行。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导致了禅宗及其禅学思想不仅在中国历史上长期盛行不衰,而且在当代,仍然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受到人们的重视。可以预料,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时代的不断进步,禅宗及其禅学思想,还将更加为人们所认识和运用,从而更加流行和发展。

真禅法师精辟而全面地分析和总结了禅宗的传统、历史经验及其在现代世界的意义和价值,他关于禅宗对中国近代思想家的影响以及禅宗在现代西方世界的流传的分析,表明他超越于传统禅师之处,而具有现代禅者的现代眼光和睿见。在真禅法师看来,相对于佛教其他宗派,禅宗之所以能取得如此种种巨大的成功,归结起来其实就在于禅宗最切近于人生、人间,禅宗最符合人间佛教和建设人间净土的精神原则,真禅说:

中国佛教禅宗南宗提倡即心是佛,反对向外求索,特别强调心净则土净的唯心净土思想。慧能在《六祖坛经》中说:“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又说:“心地但无不善,西方此去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同时主张:“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还指出:“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慧能在这里所阐发的唯心净土思想,也就是人间净土思想。因为只要内心觉悟,人间即是净土,无须念佛求生西方或东方。这可以说是把唯心净土即人间净土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了。《六祖坛经》所阐发的人间净土思想,对后来佛教学说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而以禅宗为最重要代表的中国佛教建设人间净土的优良传统在真禅法师弘法利生、爱国爱教的一生中也得到了具体的体现。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守拙的智慧:心头洞明,表面糊涂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抱朴守拙。明明什么都知道,却一副痴呆愚顽的表情。这种人不张扬,不高人一等,平易近人,反而更易得众人的欢迎。社会..

一、何谓佛法融入生活也许很多人会认为,经常做义工,捐赠财物、献血、捐献器官等等,以及人天佛教所倡导的种种行为,就是佛法融入到生活当中的具体体现。虽然我们不能断然..

问:弟子的母亲三年前接触佛法,经常听您讲经开示,早课念佛背诵《阿弥陀经》,晚课也是一样,但几个月前突发心脏病往生。弟子赶回家时,母亲已经往生。我强忍悲痛将母亲送..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伤肾损精的问题现在患颈腰椎病的人越来越多,是什么原因呢?中医认为,是肝肾亏损造成的,因为“肝主筋”,“肾主骨”。什么原因能造成肝肾亏损呢?当然,原因很多,但最主要..

佛教律学入门虚云老和尚讲述甲、叙意乙、持戒的功德丙、犯戒的过失丁、余义甲、叙言戒的意义,就是止恶生善的意思,止除十恶五逆的罪恶,如防流水,似护眼珠,滋长善法,是..

关于更多文章

更多文章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更多文章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更多文章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更多文章。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