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叔彪居士:无门直指 第三十七节 放下


第三十七节 放下梵志向世尊献花。世尊召仙人放下,梵志放下左手一枝花。佛又召放下,梵志又放下右手一枝花。佛又召放下,志曰:『吾今两手俱空,更教放下个什么?』佛曰:『吾非教汝放舍其花。汝当放舍外六尘内六根中六识,一时舍却。无可舍处,是汝放身命处。』志於言下悟无生忍。大慧曰:『你诸人诸方学得底玄中又玄,妙中又妙,是甚麽屎禅。一向[祝/土]在皮袋裏,将谓实有恁麽事。莫错!诸上座,你真个要参妙喜禅,尽将诸方学得底,扫向他方世界。百不知,百不会,虚却心来,共你理会。』有僧问永觉曰:『百丈只教人尽情放下,便如云开日出,岂不直捷。(古德云:即今休去便休去,欲觅了时无了时。)後人教看话头,百计搜寻,无乃多事乎?』永觉答曰:『果能闻恁麽道:便全身放下,诚为省事。然我今教汝放下,还放得下么?假饶放得下,又坐在这放下裏。假饶这放下者亦放得下,又存这放下底知解。假饶不作知解,这不作知解底又放不下也。总之,如猿猴上树,舍一取一。所以上代诸师,特出方便,多因是一言半句上,看不破,过不得,於是百计搜寻,千番逼拶。疑情愈苦,鞭策愈急。忽然拶透,举似无从。则生死涅槃,仅同昨梦。菩提烦恼,总属空花。尚有何故放不下也。』(故知疑情结秀,是真放下的消息也。)瑞龙璋曰:『老僧顷年游历江外岭南荆湖,但有知识丛林,无不参问来。盖为今日与诸仁聚会,各要知个去处。然诸方终无异说,只教当人歇却狂心,休从他觅,但随方任真,亦无真可任;随时受用,亦无时可用。设垂慈苦口,且不可呼昼作夜,更饶善巧,终不能指东为西。脱或能尔,自是神通作怪,非干我(禅宗密传)事。若是学语之流,不自省己知非,直欲向空裏采花,波中取月,还着得心力麽?汝今各且退思,忽然肯去,始知瑞龙老汉,事不获已,迂回太甚。还肯麽?』笑岩曾示人曰:『子欲知归,切须把无始劫来,至于今生,所记好恶希奇一切习气等事,当下剿绝,不留毫发。闲闲荡荡,一念不生,亦无依倚,只这一念不生,亦无依倚的念头,亦无。无亦无。无无可无,当下豁然,心光独露。的知此心神通妙用,由来久矣。』中峰《信心铭辟义解》曰:雪峰辊木球,普化摇铁铎。虽曰:大用大机,究意还成造作。争似无生国裏王太傅,也不善,也不恶,取性饱食高眠,任意逍遥快乐。有人来叩祖师禅,但教问取黄[方*(人/番)]绰。祖师道:得失是非一时放却,义解者道:一法界中也无得者,也无失者,也无是者,也无非者。良由妄情瞥起,异见横生,於无得失中,炽然得失,於无是非处,纷然是非。所以祖师教伊一时放却,已是伤锋犯手,平地风波。你还知本来既无,放个什么。若曰:有可放之理,则得失是非向甚麽处安着?辟曰:咄!说有可放,也合吃棒,说无可放,也合吃棒。何则?为你脱他得失是非未得在。偈曰:两手撒开无一事,是非得失尽皆捐,拟将这个超生死,脚下螣蛇正绕缠。《宗门武库》载:照觉禅师自泐潭移虎溪,乃赴王子淳观文所请。开堂後,百废并举;升堂小参,入室,无虚日。尝言:晦堂真净同门诸老,只参得先师禅,不得先师道。慧曰:盖照觉以平常无事不立知见解会为道,更不涉妙悟。却将诸佛祖、德山、临济、曹洞、云门真实顿悟见性法门为建立。(读者:一落言辞,若纳入六尘法中,无中有路隔尘埃。就在外相上说:深一步的,要唤醒痴醉的人时,此际只好说为建立。又:五家纲宗,本以勘验行人,如果就世谛来说:也可以说为建立。岂不见中峰《警策歌》云:德山棒,临济喝,纵有神机都泼撒。)《楞严经》中所说:山河大地,皆是妙明真心中所现物,为隔上语,亦是建立。)有般人以古人谈玄说妙为禅。诬罔先圣,聋瞽後昆。眼裏无瞳皮下无血之流,随例颠倒,恬然不觉,真可怜悯。《圆觉经》云:末世众生,希望成道,无令求悟,虽益多闻,增长我见。又云:末世众生,虽求善友,遇邪见者,未得正悟,是则名为外道种性。邪师过谬,非众生咎,岂虚语哉!所以真净和尚小参云:有执个一切平常心是道,以为极则。天是天,地是地,山是山,水是水,僧是僧,俗是俗;大尽三十日,小尽二十九。此依草附木,不知不觉,一向迷将去。忽然问他,我手何似佛手?便道:是和尚手;我脚何似驴脚?便道:是和尚脚;人人尽有生缘处,那个是上座生缘处?便道:某是某州人。是何言欤!且莫错会好。凡百施为,须要平常一路子,以为稳当。定将去,合将去,更不敢别移一步,怕堕坑落堑,长时一似双目盲底人行路,一条拄杖子,寸步抛不得,紧把着恁将去。晦堂和尚谓学者曰:你去庐山无事甲裏坐地去,而今子孙们如死灰。良可叹也。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条件,信愿行,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真正相信,西方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没有丝毫怀疑。这一部《无量寿经》,就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保证书,这部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这一段是讲到我们凡夫的现前一念心识,这个真妄不二的道理。真妄不二,是说我们这一念心跟三宝的境界接触的时候,会产生一个正念,这个时候的正念叫做真实的心;但是我们这..

地藏经解释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

不停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信佛但人们对佛教仍然不太理解很多人信佛只为升官发财获得财富要有三方面认识。一,因果。只有肯施与的才能得到,这就是福报,是六度中的施舍。二..

由于地藏菩萨悲愿弘深,所以他的功德不可思议。《十轮经》卷一说:“诸大菩萨所,于万劫中,至心皈依,称名念诵,礼拜供养求诸所愿。不如有人于一食顷,至心皈依,称名念诵..

佛教的咒语本意是“真言”,因为宇宙的秘密也是心灵的秘密,心物一元,佛咒是一种“语密”,为梵语的音译,现已没有统一而确切的汉语义译的成份,常含有诸佛菩萨和一些护法..

楞严经简介《楞严经》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所谓“大”,是称赞之词,是说经题中的“密因”能成菩提,是为大因;“了义”知晓万法,是为大义..

成佛之道药师山紫虚居士前言:在前《药师山通讯》中,笔者曾经提及成佛之道概分五阶段,本文将此五阶段中最重要之处提出说明,以为画龙点睛之作,给有缘读者参考,请多指教..

关于更多文章

更多文章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更多文章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更多文章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更多文章。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