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原书教材 第六章 乐见圣贤--培养恭敬心、柔软心
第六章乐见圣贤--培养恭敬心、柔软心
一 杂一一二五(一二三八)
阿难!莫作是语--半梵行者是善知识、善伴党,非恶知识、恶伴党。所以者何?纯一满净,梵行清白,谓善知识、善伴党,非恶知识、恶伴党。所以者何?我常为诸众生作善知识。其诸众生有生故,当知世尊正法,现法令脱于生;有老、病、死、忧、悲、恼苦者,离诸炽然,不待时节,现令脱恼苦,见通达,自觉证知,是则善知识、善伴党,非恶知识、恶伴党。
【法义分享】
◎以佛陀的要求标准是:要证到四果无学位的阿罗汉,才有资格当众生的「善知识」。
二增一三
如来圣众,善业成就,质直顺义,无有邪业,上下和穆,法法成就。如来圣众,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脱成就,解脱知见成就。圣众者,所谓四双八辈,是谓如来圣众,应当恭敬,承事礼顺。所以然者,是世福田故。
【法义分享】
◎亲近具有正知正见、有修、有证的善知识,培养恭敬心与柔软心,将可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生命浪费与摸索。
三 长一六
善生!弟子敬奉师长复有五事。云何为五?一者给侍所须,二者礼敬供养,三者尊重戴仰,四者师有教敕敬顺无违,五者从师闻法善持不忘。善生!夫为弟子当以此五法敬事师长。师长复以五事敬视弟子。云何为五?一者顺法调御,二者诲其未闻,三者随其所问令善解义,四者示其善友,五者尽以所知诲授不吝。善生!弟子于师长敬顺恭奉,则彼方安隐,无有忧畏。
【法义分享】
◎没有学生就没有老师。你要先有迈向究竟解脱的决心,而且身心柔软,明眼善知识才会出现。
四 中五四
若奉事善知识者,未闻便闻,已闻便利。如是善知识,若奉事者,便习奉事;若有奉事,便习往诣;若有往诣,便习闻善法;若有闻善法,便习耳界;若有耳界,便习观法义;若有观法义,便习受持法;若有受持法,便习翫诵法;若有翫诵法,便习观法忍;若有观法忍,便习信;若有信,便习正思惟;若有正思惟,便习正念、正智;若有正念、正智,便习护诸根、护戒、不悔、欢悦、喜、止、乐、定、见如实、知如真、厌、无欲、解脱;若有解脱,便习尽智。
【法义分享】
◎真正的善知识一定是每一脚步都是协助你「依法不依人」,协助你逐渐独立,
协助你亲自去体证宇宙人生的实相、真理,而达到解脱自在。
五增三二二
尔时,尊者须菩提在罗阅城耆闍崛山中,在一山侧缝衣裳。是时,须菩提闻世尊今日当来至阎浮里地,四部之众靡不见者,我今者宜可时往问讯礼拜如来。尔时,尊者须菩提便舍缝衣之业,从座起,右脚着地。是时,彼复作是念:此如来形,何者是世尊,为是眼、耳、鼻、口、身、意乎?往见者复是地、水、火、风种乎?一切诸法皆悉空寂,无造、无作。如世尊所说偈言:
「若欲礼佛者,及诸最胜者;
阴持入诸种,皆悉观无常。
曩昔过去佛,及以当来者;
如今现在佛,此皆悉无常。
若欲礼佛者,过去及当来;
说于现在中,当观于空法。
若欲礼佛者,过去及当来;
现在及诸佛,当计于无我。」
此中无我、无命、无人、无造作,亦无形容有教、有授者,诸法皆悉空寂。何者是我?我者无主。我今归命真法之聚。尔时,尊者须菩提还坐缝衣。……
是时,比丘尼至世尊所,头面礼足,而白佛言:「我今礼最胜尊,今日先得觐省,我优钵花色比丘尼是如来弟子。」
尔时,世尊与彼比丘尼而说偈言:
「善业已先礼,最初无过者;
空无解脱门,此是礼佛义。
若欲礼佛者,当来及过去;
当观空无法,此名礼佛义。」
【法义分享】
◎本经的含意很深,必须能深观缘起、又体证到「空」的圣者才能做到。
◎初期的大乘般若经论,都是在阐扬阿含经里面甚深极甚深的「涅槃、无为、空」。
◎真法之聚含意有三:(一)法界。(二)真理。(三)佛之法身。
◎「善业」是指须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