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四章 惭愧心


第四章 惭愧心 世间若成就惭、愧二法者,增长清净道,永闭生死门。「惭愧心」会让我们增长清净道,对于我们迈向解脱道,会有很正面的协助、正面的帮忙,是一个很重要的基础,增长清净道,永闭生死门。当你真正发出惭愧心之后,会积极要脱离生死轮回,就会一路一直向解脱道迈进,于是「永闭生死门」,生死轮回的门就已经关掉了,会一路一直向解脱道迈进。所以,在我们整个修行的次第来讲,惭愧心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如果惭愧心没有真正发露出来,就很不容易走上解脱法,那一种用功修行,往往都是在「有为法」的「世间法」里面绕,很多的修行变成是在抓他所要的、实践他所要的。

因为,在「世间法」的名利方面,也许争不过别人,就想换一个跑道进入佛门。原来在公司处处要看总经理、董事长的脸色,如果剃了光头、出了家之后,就成为法师,人家就可以要供养我、尊敬我,事实上是后来演变成的错误观念,然而现在很多以错而习以为常,以这种错误观念变成很多人走上修行之门,是为了「咸鱼翻身」的这一种想法,这些都是不正确的。一开始修行学佛,都没有用惭愧心来出发,都是不正确,因为是想透修行来实现你的欲望,只是换一个跑道而已,然后还是继续一直在抓名、抓利,这是很普遍的现象。所以,在正式切入「五蕴」、进入实修以前,要把前面的观念厘清楚,建立正知正见的基础,否则修行不会纯正,无法真正走在解脱道上。

(第三节)「常习惭愧心,此人实稀有;能远离诸恶,如顾鞭良马」惭愧心会让我们远离诸恶,然后增长清净道,永闭生死门。

第五节的前文是讲「无惭无愧」,如果一个人没有惭愧心,便不可能去恭敬一个真正的善知识,你要跟他讲「出世间法」,因为跟他原来所要抓取的,是背道而驰,所以他听不进,不喜欢这些。原始佛法是要讲去体证「无常」,你要放下,要去体证「无我」。但是,如果一个人一直要紧紧抓着名、要抓着利,然后一直要追逐他所要的这些,跟他讲这些他是听不进的。所以,如果惭愧心没有生起来,跟他讲正法方面,他不相信。他认为这是自了汉的,这是自私自利的。

因缘慢慢成熟,善根福德因缘具足,一个修行人「有惭有愧」,便会「爱恭敬」,因为他的身心已经柔软下来,便「爱恭敬」,「若有爱恭敬,便习其信」,会慢慢建立正知正见,于是信心就会渐渐产生。当你有信心之后,再进一步跟你讲深一层的「出世间法」,更具体去深入探讨「三法印」跟「四圣谛」,你就会进一步去正思惟。「正思惟」是在闻思之后,你再进一步深度的去思惟、去求证。「若有正思惟,便习正念正智」经过正思惟之后,就会建立正知正见。

如果没有深厚的法义闻思基础,纵使你再怎幺用功修行,很容易走偏差而不知道,盲修瞎练也不知道,因此我们要「解行合一」啊!以个人而言,我是觉得「解」要在「行」之先,你先了解之后,然后再行,这样才不会错。

「若有正念正智,便习护诸根、护戒」为什幺?「护诸根」就是守护六根。但是「守护六根」不是把身体的身、口、意,这样包裹得很紧,而是我们本来都习以为常的六根,一直都在向外攀缘、向外抓取,我们身、口、意的冲动,原来习惯性的一直冲动,都向外抓取、向外冲动,现在经过闻思、深观法义,身、口、意必须要能够静下来,「守护六根」就是要渐渐减少向外攀缘,如果你的外缘太多,就没办法静下来修行。修行是不会跟正常工作有所冲突,该做的、你一样去做,真正走在修行之路,对工作是不会玩忽职守,当下该做什幺工作,你就会去做,而且是认真负责去做。

每一个当下都是认真负责,对得起自己、对得起众生,绝对不是投机取巧,每一个当下都是认真负责,而且你会筛选过滤掉不必要的应酬,不必要的攀缘就会渐渐减少。本来我们的心静不下来,就会想去找人聊天,或是找人喝酒、打牌,那些都是在杀时间,事实上就是杀我们的生命,生命一直浪费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面。今天闻思佛法之后,觉得真的要找寻出解脱道,把生死大事弄清楚,这样才能够真正出离苦海。当你具有这样的认知之后,就会放下很多的外缘,不必要的外缘也会过滤掉。有必要的你会去做,但是经过这样的筛选,一半以上的外缘都可以去除掉。

「守护诸根」就是过滤掉很多的外缘,不必要的攀缘就会因此减少,身心渐渐地澄静下来,有时间就以放在法上的闻、思、修为主轴,除了工作、上班之外,就是以闻、思、修,以走上修行解脱之道,为你的第一顺位,这样的成就会很快。能够护诸根,再来就会进入戒、定、慧的实修实证,于是「护戒、不悔」,「不悔」就是因为你有持戒的基本原则,把握住「诸恶莫做、众善奉行」的一个重要原则。

记得!不管有几百条的戒律,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诸恶莫做,众善奉行」,从你的慈悲心发露出来,能够掌握到这两句戒律的精神,才不会执着在戒条上,被戒条束縳得死死的。所以,你就能够「护戒、不悔」,然后「欢悦、喜、止、乐、定」,因为在不断止观下来、进入实修,都是已经进入实修,能够进入「止观双运」,就能够「见如实、知如真」,再来就能够照见到往昔的颠倒梦想,看到过去的愚痴无知之后,就会厌离过去的愚痴无知,厌离过去的颠倒梦想。

所谓的「厌、无欲」,就是照见到过去的颠倒梦想,于是会放下那些,当一个人的智慧渐渐成长,对于过去的很多抓取,他就会渐渐地放下。所以,「厌、无欲」都是积极的,而且正确而深入体悟之后,才能够真正做出来,绝对不是消极悲观,这样就能够逐渐解脱,到最后趋向究竟涅槃

惭愧心生起,一定有它的先决条件。一个人若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就会虚心学习,若能够照见自己是处在井底的青蛙,才会愿意、可能跳出狭小的框框。注意!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很容易被我们的我是、我能、我慢这些遮障住,一个人的最大敌人是自己,修行路上的最大敌人是自己。所谓的「我是」,就是我们会有很多的「我是……、我是……」,例如说「我是一家之主、我是董事长、我是总经理、我是县长、我是行政院长、我是总统……」,一个「我是」出来,背后深层里面都是一种炫耀:「我是怎幺样、我是怎幺样……」。「我是大学士、我是博士……」不是说做博士不好,而是我们背后那一种炫耀之心出来,有没有去看到「慢心」潜伏在里面?要慢慢去照见到。

我们在行、住、坐、卧、言谈举止之中,有很多的「我是」,再来就是「我能」,「我能够……,我很能、我很行……,我要证明我……,我要很多的……能力,我不服输……我……,我吞不下这口气,我一定要证明……,我能够……、我能……」。还有,当你拥有一项成就之后,也会很沾沾自喜:「喔!我能够……,我能够……」当然,这样不是说我们学佛的人不能够有这些心态,就好像变成消极悲观,什幺都不能做……,绝不是这样的。

我们会做所该做,认为做这样的事情,对自己、众生有意义,你会无条件、无所求默默去做。但是,当有所成就之后,你不会抢功劳,不会认为是自己的功劳。因为你会看到今天的成就,背后是由很多的因缘聚合而成,不是身为一个经理,所能够独自完成。所以,在成就的背后,你会更谦虚、更感恩,而不是一种「我慢」。同样的,如果默默做一样事情,背后是展现我是、我能的「慢心」,这样别人对你的瞋恨、忌妒,也会跟随而来。如果一个人在他有所成就,更是谦虚的把这些功劳反馈给大家,这样反而是会得到更多的爱戴、更多的尊敬。所以,把「我」能够更淡化,会得到更多的尊敬、更多的爱戴。

所谓的「我慢」,就是处处展现「我能够……,我能够成就……,我能够……」但是你没有照见到「我能」的背后,是由很多的因缘条件支撑着,这个你要看到。如果没有看到这些,你会认为说「我是一家大公司的董事长」,于是在很多员工的面前,会以「我慢」之心来训话,或认为「是我董事长在养员工,我要生气,你们就是要看我脸色……」这是一个人的「我慢」。

如果你身为董事长、主管,会深度去考虑一个公司的成就,是整体团队默默努力奉献,大家智慧的贡献所形成,觉得今天公司的成就不是我个人「我能」,是大家一起努力得来,你背后的「我是」、「我能」会大大降低,反过来是一种感恩之心。这是非常重要的观念转换,只是初层在断「我慢」,更深层要断「我慢」,要去看到生命的存在,背后有多少的因缘在支撑着。以后我们讲述到「界分析」章节,会再深度解析。

如果没有去看到我们生命的存在,背后有多少的因缘,亦即所谓的「缘起」,要去看到深度的「缘起」,没有去看到「缘起法」,很多「我是」、「我能」的心态就会产生,「喔!我是伟大的科学家,我是伟大的发明家,我是伟大的企业家……」以后我们讲到「五蕴」,要先解开、解析出来,再来看到「六界」,我们就会去解析生命的存在,要有哪些因素所形成。当你慢慢去体悟到,感恩之心就一定会出来。

一个人的视野心胸没有打开,就会有很多的我是、我能、我慢,这样就没办法看到自己的不足。所以,学佛就是要把我们的视野胸襟逐渐拉开,一个人能够看到自己的不足,他就会虚心学习。如果能够照见自己是处在井底的青蛙,才会愿意、才有可能跳出狭小的框框。

譬如「自我」在中心,再来一层一层……,佛陀把它归纳出十层,也就是我们修行所要断的十个结,从外围比较粗浅的「身见结」、「疑结」、「戒禁取」……。看一下书本第235页,我们对十个结要清楚知道,修行证果不是越修越展现「我能」,而是把我们这十个结一一断除。「十个结」--身见结、戒禁取结、疑结、贪欲、瞋恚,这是「五下分结」;再来,色界贪、无色界贪、掉举、我慢,无明,这是「五上分结」。

「初果」就是断前面三个结--身见结、戒禁取、疑结。「二果」就是断前面三结,再加上贪、瞋这两个结,渐渐的淡薄。「三果」就是断前面的五个结,也就是断「五下分结」,但是后半的「五上分结」还没有断除。「四果」就是十个结全部断,贪、瞋、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不再颠倒梦想,契入无为、无学位。所以,十个结就是我们画的这十个圈圈,用现在大家比较容易了解的比喻,就是十道「自我」的防卫体系。

有的人会说「奇怪!我怎幺有这些?我觉得我没有啊!」那还是很迟钝啊!不知不觉啊!只要你不是解脱者,这些结都一定都有,只是粗细大小这样而已。我们今天修行就是要你去照见到,这十个结也可以说是十层的面具。我们是带着十层的面具、十层的保护网,把「自我」在这里保护着。本来宇宙的实相存在是「无我」,但是众生就是很怕「无我」,一直不敢去面对,于是用十道防卫体系,把「自我」巩固着。然而,不管你再怎幺巩固,只要你还有「自我」,就会有「我慢」。

所以,「我慢」是属于「五上分结」,只要还有「我慢」,就表示还有「无明结」存在,「我慢」跟「无明」是一体的,只要有「我慢」存在,死神就一定跟在后面,于是他就要不断再继续逃、继续逃,当有一天整个「自我」消失、「我慢」消失的时候,死神也消失了。当「我慢」消失,死神也随之消失。十个结、十道防卫体系,也就是十个框框,都把自己套在里面,但是我们一般人不容易觉察到。如果你能够觉察到,就好办了!你能够觉察到,就会虚心的学习,然后设法把一层一层的障碍去除掉。你能够去除掉前面三个结,就能够证到初果,再来去掉前面的五个结,就能够证到三果,再来到后面「五上分结」,算是进入到我们生命的核心,进入到「自我」生死存亡的关键,非常不容易突破。但是,只要你继续再深观进去,真正?解开生死之谜,?了悟生死大事,你会继续面对「自我」再挑战,因为最后的敌人、这个「自我」,你一定要能够清楚觉察出来,然后愿意大死一番。

当「自我」大死一番之后,才能够溶入不生不死的世界,这时候「自我」都消失了,你会体证到「空」,体证到「涅槃」,所有的框框都没有了,所有的框框都消失了,就是溶入一体的世界。

另外,在修行路上常常稍有所得、稍有突破,就容易志得意满、「我慢」生起、想为人师,这是很普遍的现象,名利的腐蚀性很强、很大。大家要慢慢体会名利的腐蚀性很强、很大,迷失在名利堆中的人,会用冠冕堂皇的理由来掩饰自己的贪染、慢染,这方面大家也要慢慢去求证,在此只能点出一个原则,很多宗教师都是落入这里面打转、打滚,但是都不容易觉察到。所以,佛陀就会叮咛交代我们,不要去偶像崇拜。

(第20页)【法义分享】:在修行路上,只要还没有找到究竟涅槃的彼岸,都要不断虚心的学习求教,如此才能一层一层的超越。我们要老实面对自己,真诚的爱戴自己,你要真正的明眼,才有办法协助众生出离苦海。如果你还没有真正的把「无明结」、「我慢」破除掉,不可能协助众生出离苦海,因为自己还不知道苦海的边在哪里。所以,学佛就是要做一个脚踏实地、老老实实的人,实实在在、不要自欺欺人,要能够慢慢薰习,把各种结、包裹、包装,十个结慢慢去除掉之后,才会完全没有包藏、没有覆藏、没有裹藏、没有包袱、没有系缚,成为一个真人(纯真之人),而解脱自在!所以,宁愿真的丑,不要假的美。虚假的美、自欺欺人,没意义!都还是带着厚厚的面具,久了之后就会很累啦!宁愿真的丑,做一个纯真、率直的人。

(第274页)第34章 溶入一体世界--体证「心经」,这章本来是要进入实修实证之后,才能够体悟、超越的,但是这里有很多重要的观念,今天先提出来跟大家来分享,大家要慢慢去体会、去求证,这样以后在实际闻、思、修之后,越闻、思、修进入一分,你的体悟就会越深入一分。或许有些是现在还不能够认同的方面,没关系!你就暂时把它保留。

有人问佛陀:什幺叫做「佛」呢?到底是怎幺样由来?佛陀就回答「佛见过去世、如是见未来、亦见现在世,一切行起灭」「一切行起灭」所有现象界都是缘生缘灭,「行」是现象界一切都是在动的、在变的,但一定是缘生缘灭。所以「明智所了知,所应修已修,应断悉已断,是故名为佛。历劫求选择,纯苦无暂乐」。

「历劫求选择」就是佛陀在还没有成佛以前,过去也是一样,都一直在苦海里面浮浮沉沉。「选择」就是在二元对立的世界,区分这是好、那是不好,这是对、那是错,这才是圣、那是凡……,给自己带来苦。

「生者悉磨灭,远离息尘垢,拔诸使刺本,等觉故名佛」。「拔诸刺使本」的「刺」,就是种种的界线、种种的框框,因为那些会带来给你的苦。【法义分享】:「历劫求选择,纯苦无暂乐」这是「自我」从一体的实相世界,划分出自己想要的梦幻世界。「自我」划地自限之后,从此活在二元对立的世界→落入无边的苦海。大家以后要慢慢去体会,看这一本书的速度,不能够快的,否则只能够看到表层的文字而已,因为里面很多的深义,都是要你的心越宁静,就能够体会到越深层的法义。

「好、坏、美、丑、是、非、善、恶、圣、凡、净、不净、高、低、大、小……」所有二元对立的观念都是人类头脑的产物。所有二元对立的观念都是人类头脑的产物,都是被「自我」所划分出来的。实相世界是--包含所有相反的两极;整个存在是--一体无分别,但「自我」却不喜欢这样的世界,它有很多的「要」与「不要」,含意都很深!

自我所「要的」就归纳为好、美、是、善、圣、净、高、大、优……,然后尽力去追求。自我所「不要的」,不合你意的、你不喜欢的,你就打入「黑五类」,归纳入坏、丑、非、恶、凡、不净、低、小、劣……,然后尽力去排斥,赶快设法「划清界线」。自我就这样一直在构筑理想的「梦幻世界」。凡夫在构筑他的梦幻世界,修行人也是同样在构筑他的梦幻世界。

为什幺修行人也是同样在构筑他的梦幻世界呢?只要还没有解脱,一样都是在构筑他的梦幻世界。只要还没有走上「出世间法」的解脱道上,在修行上面想越修越厉害,越修越有所得,都是在构筑他的梦幻世界,期盼「我修行了之后,我有大神通力,我有大法力,我可以……,可以……,可以……」都是在构筑梦幻世界,但是这个涵义很深!

如果你现在没办法体会,或是说你还不能够接受,也没关系!暂时保留下来,慢慢去求证。这里是经过自己的实际体悟、体証之后,才把它写出来。凡夫都是用自我的好恶标准去界定一切,「顺我则是;逆我则非」。以前在布袋戏里面,史艷文跟藏镜人讲一句话「顺我则生,逆我则亡」当然那是黑道老大这样讲,我们大家不是黑道老大,我们讲的不是那幺严重而已,我们的程度跟那个都有相同的地方,所以我把「顺我则生,逆我则亡」,稍微调整为「顺我则是,逆我则非」。

大家要慢慢静下来体会,我们很多是非的背后,有没有符合我们内心设定的标准?你要仔细把它解开,事实上是背后我们有一个框框、有一个标准,符合这个框框标准的,就是「对的」、就是「是」,不符合我所认定、所建构的框框标准,就是「错的」。所以,佛陀说「切莫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得阿罗汉果已,才可信汝意」。因为每一个人的框框标准都不一样,透过你的框框标准,界定出来的是非、善恶,未必是真的是非、善恶,因为这里面有我们的扭曲、有我们的染污,除非有一天「自我」的框框、架构没有了,就能够见如实、知如真,很如实来照见实相,这时候就很清楚了。

所以,我们要去反观照见到,很多是非、善恶的背后,是我们有一个框框架构存在,于是「顺我则是,逆我则非」,它的标准框框都是从「自我」的喜好及厌恶出发,要慢慢去看到才是真正的修行功夫。真正的修行功夫,是要去深观到这方面,才会看到「我是、我能、我慢」,惭愧心才会生起。再者,「界线」就是冲突战争的导火线,你的界线越多,原则框框越多,你的冲突就越多。国际军事专家都会知道,只要有「界线」的存在,就是有冲突战争的潜伏危机,「自我」所造成二元对立的世界,就是无边的苦海。

为什幺「界线」是冲突战争的导火线?当你有一个「界线」,对立就产生出来。因为你有了界线,就会有敌对,因为当界线划分出来,就是会有「我」所要的,还有「我」所不要的,里面一定是冲突不断。只要「我」不死,「我慢」、「自我」不死,就有很多的要、不要,于是这个界线就存在,你就会一直在抓、在追,在逃、在避啊!这样都是心没办法安止下来,都是苦啊!所以,「等觉」就是泯除一切二元对立的观念,溶入不可思议的一体世界,但是却不是凡夫所想象的「没有是非善恶的观念」。

一般人的「二元对立」就是划分出一个白、一个黑,白的代表是好人,黑的代表是坏人;白的就是对、黑的是错;白的是「是」,黑的是「非」。这是圣、这是凡,这是高、这是低,这是大、这是小……。很多的二元对立就是这样,当我们划分出来之后,我就是只要这个就好,然后另外一个我所不要的,就予以排斥。然而这些都是「自我」在划分,实相世界的存在是是一体的,而且白中有黑、黑中有白,不但是一体,而且它还会变化。

(书本第25页)《葛拉玛经》讲到一些很重要的观念,佛陀来到葛拉玛村一个更小的村落,叫做卡莎布达区,这里的人就跟佛陀讲:我们地区常常有很多传道师、布教师来讲经说法,但是每个人都是讲他们的法是最好,讲他们的宗派、宗教是最好,然后排斥其他的人,都说别人的不好。(经文的第四行)他们都说自己的法是最好,而看不起别人的法,说别人的法是卑微的,别的出家人和婆罗门教徒来到我们卡萨布达区,也是说自己的法是好的,赞美自己的法,而看不起别人说的法,说别人的法是卑微的。我是礼敬世尊,很质疑他们之中哪些法是真的呢?谁的法是谎言呢?因为每个人都说他们的法,才是最好、最高的。

佛陀没跟他们村民讲说他自己所说的法就是最好的,反而告诉他们一个原则:你们要去求真求证,别人跟你们讲什幺,不要马上就信以为真,你要去求真求证,如果是真正的真理,一定禁得起考验。佛陀就告诉他们葛拉玛人,你们的怀疑对的,你们是应该怀疑的,你们要不因为他人的口传、传说,就信以为真;不因为奉行传统,就信以为真;不因为是正在流行的消息,就信以为真……。事实上,这十条里面所列的情况,我们一般人或多或少都会落入这里边,一般人很少说这十条里面都没有触犯到,很少啦!很难啦!至少是要证初果以上的人,才有可能!不然是不可能。

佛陀就坦白提出:不因为是宗教经典书本,就信以为真。尤其是在我们北传地区,以前只要冠上一个「如是我闻」,很多人就会认为:这就是神圣的经典,绝对不可以去怀疑,绝不可以去动摇。如果你们所讲的,不符合我所信奉的经典,就是在谤佛、在谤法。当然,以前我们要做这方面的突破之时,也常会遇到这方面的问题,于是会觉得说众生没有去求真求证,就会被一些文字障碍住了。

我去年到台中自然科学博物馆参观,里面的展示都是比较科学化,也都在有求真求证,所以满值得去参观。博物馆里面就有一句话,让我看了很感慨、很感触,最主要的意思就是说:宗教信仰往往阻碍人类对真理的认知。当我看到这一句话之后,哇!很认同、也很感慨。?什幺?很多宗教、很多宗派都认为他是正信的,但是比较深入观察,因为一般宗教常常强调说你要信仰、要有信心,你只要「信」就好,你只要「信」就得救,但是「信」的背后,很多教徒是很虔诚的「信」,然而里面有很多不正确的知见,你知道吗?你敢去突破吗?你敢去求证吗?

如果你的闻思基础不够,观呼吸、活在当下的工夫不会扎实,经过一些考验之后,就会很容易散掉。所以,一定要经过闻、思、修……扎实的工夫。就像以前基督教、天主教的观念,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地球是不动的。后来,伽利略是一位天文学家、也是科学家,去求证发现那些观点是错误的,他的发现是跟整个教会、世间的认知,是完全相反的,他知道他的命会难保,变成不太敢讲出来,但是后来他还是有写出来,然后跟少数几个学生讲出这方面的论点,然后希望他们也继续再求证。但是后来伽利略就被判刑,因为这样的一个判刑,让人类对此项真理的认知,又慢了好几百年。

到后来科学家都证实这方面的观点,他们讲的是正确啊!他们是无辜的!他们是对的啊!人家连国小的小孩子,都知道地球在动,只有你教皇还在认为地球不动,事实都已经摆在眼前了,于是教皇后来承认错误,在几百年之后,也让伽利略、哥白尼他们的冤屈重新洗涤。当然,这只是举出其中一个比较具体的说明,宗教信仰往往阻碍人类对真理的认知。一方面也是因为信仰往往会鼓动出我们一个情操,然后我们会失去求?求证的理性。如果一个宗教订出很多的教义、教条、教规之后,当有一天你发现跟事实不符合,就会在信仰跟理智之间做挣扎。

当一阵期间的挣扎之后,如果是你的理智输了,就会臣服在信仰上面,于是就一直以信仰方面为主。当我看了那一句话之后,觉得很多的宗教信仰,?的常常会阻碍众生认知真理。宗教师本来是要引导众生去认识真理,如果是引盲引盲,宗教师反而是让众生认识真理的一个障碍。因此,以佛陀本人,包括今天在这里跟大家互动,我们都要突破迷信的层次,要突破所谓只是相信、信仰--「信」的层次,我们要客观去求?求证。唯有透过你真正的实修实证,你才信以为真;在你还没有实证以前,你都要客观保持。透过你的实修实证,你才能够証明到闻、思、修、证,透过「止观双运」,你才能够产生真正的智慧,这样你才能够协助众生出离苦海。所以,佛教绝对不会要你只是盲目的迷信。

不因为根据逻辑,就信以为真;不因为根据哲理,就信以为真。很多人认为经过逻辑的推理,很合乎逻辑,就认为是对的。现在举一个例子,?什幺说不因为根据逻辑推理,就信以为真?假如A代表「是」、「对」、「白」……,B代表「非」、「错」、「黑」……。以逻辑的推理,A跟B中间是不会相等,逻辑的推理是对就对、错就错,是就是、非就非,白就白、黑就黑。但是,事实上佛陀跟老子提出A跟B的微妙关系,A会变成B,B也会变成A……,不是说不亮就不亮,不亮也会变成亮的。逻辑的推理是死死板板的,也就是死的一个公式,而实相的存在是活的,它会变化。

再举一个明显的例子,大家就会容易了解。A代表白天,B代表黑夜,以逻辑的推演上而论,白天、黑夜是完全两不相干、不等于,但是在实相上,白天会变成黑夜,黑夜又会变成白天。万有的一切现象,实实在在的存在,它是活的、它是变化的,如果以死板的论断,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对不可能是错……,这样就是一种刻板的推理,也就是逻辑的推理。

所以,不因?根据逻辑的推理,就信以为真;不因为根据哲理,就信以为真……,就是这个意思。就像几十年前二二八事件,那些受难者的处境,跟现在他们的处境怎幺样?不同啦!以前这一件事情认为是错的、非的,但是现在情况又不一样了,它会变啊!会变啊!讲述这些是让我们原来很僵硬的观念--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我的认知、我的判断不错!我认为那个对就是对、错就是错,现在把我们原本僵硬的判断观念松动了。

不因为根据逻辑哲理,就信以为真;不因为符合常识外在推理,就信以为真;不因为符合自己的预测、见解、观念,就信以为真。佛陀就是要我们保留、求?求证,只要我们有贪、瞋、痴、我慢,我们的判断就不可能完全百分之百的正确。

不因为演说者的威信,就信以为真;不因为他是导师、大师,就信以为真。哇!这两点又很不容易突破。一个大师、一个大山头来,哇!大家又是在那里崇拜偶像,那他是不是讲出真正的解脱法,都没有认真去求证。所以,佛陀一样要我们不要盲目迷信,不要偶像崇拜或者着重外相,在追求真理的路上,一开始就要冷静、理智,求?、求实、求证,一般的宗教是比较强调「信」、信仰,你只要「信」就好。

但是,智能型的佛教是要超越信仰的层面去求?求证,真正的疑问才能够破除,真正生死轮回、生死劫要解开,一定就是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求?求证的决心,你才能够真正突破,这就是智能型的佛教。

有关「地动说」的观点,是哥白尼先发现,然后伽利略再去证实。哥白尼私下发布之后就隐藏起来,然后没多久就死了。后来是伽利略去证明「地动说」,地球是绕太阳在转动,当然教会方面没办法接受,后来是伽利略实际去求证,然后对外发表。当他对外发表了之后,哇!怎幺得了!于是整个教会、教法方面,都不容许他这样,认为这是异端邪说,要他承认错误,而且还跟他讲:如果坦白承认你的错误,就可以赐你无罪。但是,对于一个追求真理的一个学者、科学家,他秉着良心理性,知道事实是这样,不能够为了名、为了利,然后扭曲事实啊!于是他坚持他的理想,宁愿坐牢、宁愿被判刑也不更改。后来伽利略就这样被判刑、终生监禁、他的学说不准对外,但是后来还是有对外流传出去。所以,这样一个判刑,让人类对真理的认知又慢了好几百年。

你所排斥、所不要的,就把它列入黑五类,你所要的就认为这是对的、这是好的,你抓你所要的。但是,事实上真实的存在是这样,能不能从原来只要一边、排斥另一边的这一种心境、二元对立,慢慢超越出来?开阔我们的胸襟、开阔我们的视野,能够去包容整体。以后大家学佛慢慢提升上来,如果还有宗派之分,表示还处在二元对立的世界;如果还有大小乘之分,还在二元对立的世界,讲更深入、更彻底一点,如果还有「我的宗教是最好的」,这一种宗教之别,就是还处在二元对立的世界。

等到有一天,你真正溶入一体世界,也就是生死一如的时候,它又呈现整个是灰的,不错啦!混合起来的颜色是灰的,但是到后面连灰色也都没有了,就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太极再突破,最后连「无极」也消失了,变成是浑沌一片,那是很抽象的,我们以后大家可以实际进入到这样的一个世界,把我们的心胸不断的开阔。

刚才有人开玩笑提到学佛好像是进入灰色世界。事实上,所谓的「等觉」就是佛陀、解脱的人,他是泯除二元对立,但不是一般人所想象的「不知道是非、好坏……」。在他心中,不是不知道白天、晚上,如果都不知道,就会变成白痴。白天、晚上他也知道,但是他不会执着说我喜欢白天、白天就是好,因为怕黑夜,于是就认为晚上就是不好。白天知道是白天,晚上也知道是晚上,他也知道会变化,所以不会执着于一端。

现在假设我的父母亲跟别人起冲突,如果我们一般人的处理,都会坦护自己的父母这边,你的立场已经是有所偏,于是你对于真正的是非、事情的处理,就不能够以很如实、很客观的立场来看待。如果一个没有贪、瞋、痴的解脱者,面对自己的父母亲跟别人起冲突的时候,他会放下亲情的亲疏观念,如实了解到底问题是怎幺发生的。如果你有亲疏的观念,认为「这是我的亲人,那不是我的亲人……」你的立场就已经偏颇了,就已经扭曲了。

一个解脱者没有亲疏的观念,但不是说不知道这是我的母亲、这不是我母亲,不是不知道,是知道。但是面对事情的处理,他是站在一个客观的立场来看,这件事情到底是我的父母亲他们无理、他们不对?还是别人不对?你会站在客观的立场来看。如果真的是自己父母亲不对、无理,你也不会因为亲情的关系,然后就袒护自己的父母亲。如果你是个法官,一样啊!该不该处理?你就还是要冷静公平来处理,你不会是坦护他,不会以一种偏颇来处理。举出这样的一个例子,是因为亲疏观念的这个结,很不容易突破。

「身见结」要破除、证初果,里面就是包括亲疏观念的那个结,这些都要破除了。一个解脱者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不管你们是跟我有缘、无缘,都是一样等同的平等心来面对一切众生。如果你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会看当下应该怎幺处理比较妥当,是要看当下的因缘,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不是说事先准备好一个答案,并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这就是「缘起」,你要看当下的因缘,因缘都是不断在变化的。所以,学佛的智慧是活生生的,要看到当下是怎幺样的因缘,然后再怎幺样来处理,你会用你的智慧去判断,怎幺样处理比较妥当,它不是固定、不是死板的。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佛门把贪、嗔、痴、慢、疑叫做“五毒心”。因为有了它们的存在,修行人的本心本觉将会被遮蔽,就无法明心见性。现简述如下:①贪:贪有很多种,普通来讲我们有财、色、名、..

世间人生死都有个定数,寿命长短真有定数,看相算命有高手、高明的,确实算得很准确。但是,中国古人有一句话说得好,“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看相算命的能不能给自己算?..

佛说观无量寿经原文刘宋西域三藏法师强良耶舍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三万二千,文殊师利法王子而为上首。尔时王舍大城..

△我们平常做不了主,就是心随境转,比如说看六根对着六尘,一直根尘勾结,随着境转了。那你开始用功的时候要根尘脱落,就是你的眼睛不能随色尘转,耳朵不能随声尘转。△根..

修学两个多月以来,定课、小组交流、班级交流都需要恭听《慈经》,尤其本周重点学习《慈经》的修习后,又有了新的收获。空灵的声音伴随着舒缓的音乐,每每恭听清凉法音,都..

“通途法门”是指净土法门以外的其他法门。“通途法门”经常讲一句话:“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意思是心之外没有佛,在心之外去找佛,是找不到的。佛在哪里呢?佛在心中,..

《观无量寿经》云: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三福即净业三福,它既是大乘佛法,也是净土法门的修学基础。净业三福包括: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此..

你有多大的信仰,就会得到多大的加持力。也就是说,强大的加持力是来自于强大的虔诚心。真正的加持,要用心去感受上师和佛陀的教法才会得到!古时候非常多的大成就者曾经讲..

常讲的几部大乘经典,古人读起来都不费什么劲,现代人读着就吃亏了,因为都是文言文,我们读的时候,除了一些有古文功底的人,大多数都要先熟读古代行文,然后在心里转化成..

关于更多文章

更多文章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更多文章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更多文章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更多文章。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