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明延寿大师:离心之外,无别有法
问:世间染法,有贪瞋痴为所治;出世净法,有戒定慧为能治。则真俗互显,能所对治,行相分明,理事具足。云何但说一心之旨,能祛万法乎?
答:古德云:
至道本乎其心,心法本乎无住。无住心体,灵知不昧。则万法出生,皆依无住一心为体。离心之外,无别有法。如群波依水,离水无波。万像依空,离空无像。
《大庄严论》偈云:
远离于法界,无别有贪法。是故诸佛说,贪出贪余尔。
如佛先说:我不说有异贪之法,能出于贪,瞋痴亦尔。由离法界,别法无体故。是故贪等法性,得贪等名。此说贪等法性,能出贪等,此义是经旨趣。
又颂云:
于贪起正思,于贪得解脱。故说贪出贪,瞋痴出亦尔。
释曰:离贪之外,无别有法。以贪法界故,则一切法趣贪,是趣不过,何者?若于贪趣正思,了贪无自性,则于贪得解脱;若于贪起邪想,迷贪生执着,则于贪被系缚。系缚解脱,遂成真俗二门。于真俗二门,则收尽染净诸法。
贪一法既尔,余瞋痴等八万四千烦恼尘劳门亦然,一一遍含法界故。斯乃是诸经旨趣之门,亦可全证宗镜大意矣。若迷方便,贪诸义门,则疑焰水以漂人,望干城而投足。凭虚自失,得实何忧。
此一心之旨,万德攸归。若善若恶,皆能回转。若逆若顺,悉使善成。所以十玄门中,有唯心回转善成门。
古释云:
所言唯心回转者,前诸义门等,并是如来藏性清净真心之所建立。若善若恶,随心所转,故云回转善成。心外无别境,故言唯心也。若顺转,即名涅槃。
经云:心造诸如来。若逆转,即是生死。经云:三界虚妄,皆一心作。生死涅槃,皆不出心。是故不得定说性是净及与不净也。故《涅槃经》云:佛性非净,亦非不净。净与不净皆唯心故,离心更无别法也。《楞伽经》偈云:唯心无境界,无尘虚妄见。
故知逆顺唯由人转,苦乐自逐缘分。一念无住真心,尘劫未曾改变。但随智分别,所见不同。
《涅槃疏》云:
若言心性本净,为惑所覆,犹属教道,且顺权说。若云本心清净,众生闻者,起于邪见,谓心即是,不肯修道。为令众生断除贪等,方见佛性,故云终不定说等。若依实理,心性本来未净,犹如无始唯冰无水,虽全是冰,则不得云冰不是水。众生心性,亦复如是。虽本是无明,则不得云非是三德秘藏。是故圆人唯观无始三道即三德,故不同权人,却覆方见。
《金刚三昧经》云:
梵行长者言:
lsquo;诸法一味,云何三乘其智有异?
rsquo;佛言:
lsquo;长者!譬如江河淮海,大小异故,深浅殊故,名文别故。水在江中,名为江水;在淮中,名为淮水;在河中,名为河水;俱在海中,唯名海水。法亦如是,俱在真如,唯名佛道。
rsquo;
是以纵横幻境,在一性而融真;寂灭灵空,寄森罗而显相。如《华严经》颂云:
譬如一心力,能生种种心。如是一佛身,普现一切佛。
《华手经》偈云:
若欲以一念,遍知一切心。是心无形色,如幻不坚固。
《贤劫定意经》云:
见于证明,三界如幻。一切本元,无所违失。是曰一心。又云:
以是名号,为无所有。有所睹见,见一切本,是曰一心。
如经偈云:
广博诸世界,无量无有边。知种种是一,知一是种种。何者?一是万法之一,以心为自性故。所以古颂云:
万法由心生,心清万法清。五通无障碍,心王如眼睛。
《月灯三昧经》云:
尔时世尊,知月光童子心所默念,而作偈问,告月光童子言:
lsquo;若菩萨与一法相应,皆悉能获最胜功德,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谓一法?童子!若菩萨于一切法体性,如实了知。
rsquo;
乃至偈言:
lsquo;诸法但说一,所谓法无相。是智者所说,如实而了知。若说如是法,菩萨了知者。彼得无碍辩,说亿修多罗。导师所加护,显示于实际。不分别假名,曾无有所说。以一知一切,以一切知一。虽有种种说,而不起于慢。其心能了知,一切法无名。随顺学诸名,而演说真实。
rsquo;
释曰:若如实了知一切法体性即自心体性,观一切法悉皆无名无相,以假名相,说演其真实,令归无相之真原、无名之实际,则入修多罗教海,辩说无穷。
又如经云:
童子!其心无性,又无形色,不可睹见。童子!如是心体性,即是佛功德体性。如是佛功德体性,即是一切诸法体性。以是义故,童子!若菩萨说一切法体性一义,如实知者,名为菩萨寂灭于心善解三界出离善根,如实了知、如实知见、能如实说、无有异说,乃至善解离文字法、善解分别字智、善解离语言法等。
又《楞伽经》偈云:
不生现于生,不退常现退。同时如水月,万亿国土现。一身及无量,燃火及霔雨。心心体不异,故说但是心。心中但是心,心无心而生。种种色形相,所见唯是心。
又偈云:
心中无断常,身资生住处。唯心愚无智,无物而见有。又偈云:
佛子见世间,唯心无诸法。种类非身作,得力自在成。
何以故?若得心王,一切自在。要成即成,非他所碍。如持地菩萨云:
我常于一切要路津口、田地、险隘,有不如法,妨损车马,我皆平填。乃至遇毗舍如来摩顶,谓我:
lsquo;当平心地,则世界地一切皆平。
rsquo;
何以故?由心不平,其地即不平。如舍利弗,心有高下,见丘陵坑坎,是知提纲撮要,莫越观心。见道不隔刹那,取证犹如反掌。
陈文帝《法华忏文》云:
理无二极,趣必同归。但因业因心,禀万类之识;随见随着,异群生之相。
梁武帝《金刚忏》云:
得之于心,然后为法。是以无言童子,妙得不言之妙;不说菩萨,深见无说之深。
所云
理无二极,趣必同归者,则一法标宗,异途泯迹。
不言之妙,无说之深者,若不亲证自心,曷乃洞其深妙?则言思道断,冥合斯宗矣。唐德宗皇帝云:
夫万有之法,本缘于心。心生法生,心灭法灭。故以心观心,心外无法。心性常住,道其远乎?
如先德云:
夫修道之体,自识常身,本来清净,不生不灭,无有分别,自性圆满,清净之心,此是本师。故知自真心自然而有,不从外来,于三界中所有至亲,莫过于心。
《宗镜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