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志丹居士:安禅何须劳山水,灭得心中火自凉
安禅何须劳山水,灭得心中火自凉
人生是一场修行,修行无处不在,修行是在平时生活中的一切时,一切事。在佛家的眼里,有平常心才可以修行。其实,在生活里修行并非高不可攀的事情,而是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学习着觉悟明白而已。当年,晚唐从谂和尚(即赵州禅师)要去五台山求佛,有个高僧意味深长地对他说:“天底下哪一处青山不是修道的道场?你又何必一定要策杖去清凉山(即五台山)朝拜呢?纵使你在五台山的云端看到文殊菩萨骑着金狮子现形,可是若用正眼来看却并非就此获得吉祥啊!”说完,那高僧随口吟诗一首赠送从谂道:何处青山不道场?何须策杖礼清凉?云中纵有金毛现,正眼观时非吉祥。天下之大,处处青山,哪一处青山不是修道悟道的场所?哪一处青山没有文殊菩萨?即使是一屋之中,一榻之上,只要心安心清,就是道场,何必咬住一处不放,非要认为是只有到了五台山才能够找到文殊菩萨呢?太执著了就不是好事吉祥了,因为这恰恰会窒塞了你的眼界,局限了你的意趣。佛和禅不在外界,而在心里;若是把外界道场、菩萨看成为是第一位,那就离佛离禅,看来是近,却反而更远了。一个人,只要心里一片空灵禅趣,那么任你行云流水,走到什么地方、逛到什么地方,青山处处,无非道场;否则即使天天拜佛,心里执著,万般挂碍,又与佛与禅有何关系?
“禅门第一书”《碧岩录》里说:“安禅何须劳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这句话出自晚唐诗人杜荀鹤的《夏日题悟空上人院》:三伏闭门披一衲,兼无松竹荫房廊。安禅何须劳山水,灭得心中火自凉。在夏日的酷暑中,悟空上人依然身着一件破袈裟,规规矩矩地坐禅。周围没有一棵松,也没有一竿竹,无处避暑,完全如在火焰中。而上人却能够灭却心头火炎,超越寒暑,似乎酷暑也不会烦其心,炎热也其乐融融。这首诗是禅诗中的名作,对后世影响很大,尤其是后二句,与“何处青山不道场”意旨相同。要想专心地坐禅,自然希望有山林水边这样安静的环境,但是经过长年的修行磨炼,即便是在喧闹的都市也能静心坐禅。坐禅必须要做到即使在纷杂喧闹中也能入定。如果能够断然抛却分别心(烦恼)而归于无心,那么噪音也好,酷热也好,毫无干系。一天,大诗人白居易去拜访恒寂禅师,天气酷热,却见恒寂禅师在禅室内很安静的坐在那里。白居易就问:“禅师!这里好热哦!怎不换个清凉的地方?”恒寂禅师说:“我觉得这里很凉快啊!”白居易深受感动,于是作诗一首《苦热题恒寂师禅室》: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非是禅房无热到,为人心静身即凉。所谓“心静自然凉”,是参禅的心境,是“灭却心头火自凉”。在遇到问题、困难、挫折时,我们要戒躁戒怒,心平气和,以一颗平常心去处理问题。一个用心生活的人说:从前读陶渊明,她只是喜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逸之趣。现在她明白了,“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才是真正的超然之境。正因为有了“结庐在人境”的平静坦然,才能有“采菊东篱下”的超越。星云大师说:“禅不是离开生活,也不是闭关到深山里自我了断,而是言行动静中修道。在生活上自然表现出平常心,不起分别妄想,这衣食住行里就有禅。禅是一种欢喜自在,同样吃饭睡觉,有禅没有禅,味道就是不一样。”禅,在平常生活中,正所谓:平常心,生活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