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波法师:大方广佛入不思议解脱境界华严经 普贤菩萨行愿品 讲记 三


大方广佛入不思议解脱境界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

静波法师讲(三)

根据录音整理 尚未校稿 错漏之处 敬请指正

尊敬的上可下明大和尚,各位前辈、各位法师、各位居士

昨天我们讲到“入”,入是证入的意思,既是证入不思议境界。不思议境界是所入,普贤菩萨行愿为能入。就是我们要得到普贤菩萨行愿的加持,能够进入不思议解脱境界。不思议境界是佛的境界,这种佛的境界首先要破除我法二执。所以你证入真空,就象我们曾经所说过的进入空性。但是众生是贪着的,我们所有的人或多或少的依旧有贪着。所以被境所转。一迷一切迷,认为有一个真实的自我;认为有一个真实的外境,所以才随境所转。

事实上我们面对这个世界,其实有十方无量世界,无量的佛土;我们见不到的,为什么?

因为贪、嗔、痴;不用说别的,一张纸就能把我们的眼睛挡住。所以有一句成语叫:“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只要有一片叶子把你的眼睛障碍住了,连泰山你都见不到,更何况十方无量佛土呢?十方世界呢?正是因为如此呀!我们看不到事情太多了,所以把自己的心作为道场。不应该用我们的所谓的眼、耳、鼻、舌、身、意向外驰骋,因为那是六贼,它夺走了我们的法身慧命。但是事实上我们常常又不自觉的羡慕外境,向往外境,向往一些奇异的事情。

据说曾经有一只青蛙,(当然这个例子可能不是特别恰当,但是事实上说明一个问题。)它在水塘里看到人来人往都到寺院里拜佛的时候,他想佛是慈悲的,我也去求求吧!所以它就一心的求:“看到人都两条腿,我是四条腿,让我两条腿吧!我像人一样走路多好呢!”它求来求去呀,佛是如如不动的,有一个天神就被感动了。“给我两条腿吧,我象人一样走路多好呢”!于是呀,天神就满足了它的愿望,就让它变成两条腿。那么在池塘旁边有一片草地,有一条毒蛇,这条毒蛇突然间侵扰了青蛙的领域啊!这些青蛙都纷纷的跳入水中,最后只有这两条腿的青蛙跑不了,因为它不能正常……所以学佛人人要正常,一定要正常,不要异想天开,不要胡思乱想,不要你本身做不到的事情,你又何必要做到呢?你的眼睛不如猫、不如猫头鹰,你的耳朵不如蝙蝠,但是之所以行的,是我们的思维观念可以转变。我们有“人”的思维观念,这个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那么佛无我故,佛无我法二执,所以他能纵览三世,融汇十法界无所障碍。经典里说“日月光岂不明也,而盲者不见。”因为见不到十方佛土,所以觉得没有十方佛土。我们的信心随之而淡化,无论是三世还是十法界都是以空性而议。所以三世十法界由隐而显。它能隐起来,它又能够显现;若你证得空性,一切都不再成为困难。由空来示现,既能空有不碍;这个空是真空,有是妙有。若能除去贪、嗔、痴,那么证入真空,妙有自然显现。那么如是则能事事无碍,这样的境界谁能思议啊!

所以一般的人能够考虑到一个佛教徒的追求吗?很难……然后他说你是因为这样的事出家的,你是因为那样的事出家的。反正你总的有故事,佛教不否定我们面对的一些因缘,但是事实上,不是有人宁可自杀也不相信佛教么?难道这不也是一种因缘么?所谓普贤菩萨行愿品。其中“品”是利别的意思,而“普贤行愿”有通别二意。

就通意而言,三世诸佛共同之因行,三世诸佛都要修普贤行愿。就别意而说,是指华严会上释迦如来的长子。(如来的长子,有人会说佛怎么会有儿子?如来呀!是他的法身的长子;法父——法身之父;是法王子。这是从法的空性去探讨的,不是我们世间所说的那种血肉之躯的眷属。)那么普贤菩萨之十大行愿这一品是全部《华严经》的关键——入法界品;文字简单,含义却异常丰富,可以作为规范,要有普贤十大行愿,并且我们可以依之而行持。

如果我们不能受持全部《华严经》,也应当受持此普贤菩萨行愿品作为自己的早晚功课,完全可以的。当然有人说我早晚有功课,没关系,这一品可以作为功课。其中《大方广佛华严经》属于经题,《入不可思议解脱界普贤菩萨行愿品》属于品题。就是说这一品称为——《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菩萨行愿品》

此书有三种译本。

第一种是东晋佛陀跋陀罗法师,也叫觉贤法师。他翻译过来是五言颂,五言颂的每一句都是五言的。

第二种是唐代大殿正法师译,是七言颂。

第三种是唐德宗,真元十二年,般若法师奉昭译。那么也就是我们所讲的四十华严,此品是四十华严的最后一品。那么所谓唐罽宾三藏般若奉昭译。此中,罽宾是北印度迦尸弥罗国的别名。北印度也就是北天竺,梵语迦尸弥罗。此云,阿贼入,处于山中兵乱不能达到。为什么?因为城墙坚固而得名,兵荒马乱之年,城池太坚固了攻不下这个城。所以叫阿贼入,是法师的故国。般若三藏,三藏般若,般若是法师的名字;三藏是指精通经、律、论的法师。唐德宗,真元十二年至十四年二月于京师之大崇福寺译成。

四十卷华严经文“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及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这是经文。

经文的意思是在上一品末接入法界品,也就是普贤行愿品。普贤菩萨称赞如来殊胜功德已经结束之际。普贤菩萨称赞如来的殊胜功德,结束的那一刹那,普贤菩萨告诉于会大众及善财童子说:“善男子,”所谓男子既是丈夫。能发菩提心,即是善男子;能通大方广,即是大丈夫。那么如果女人能够发普提心,能够通达大方广的,尽管是女人,那么心已然是丈夫了。所以丈夫是根据发心而言,不是根据外表,但是我们的外表常常影响我们的发心,所以女中丈夫就更是稀有难得。可见即使是男子,如果不发菩提心,不通达大方广的话,实在也不能算是丈夫。当然我们不能够与世间的家庭的丈夫相提并论,那是另一回事,因为那已经把丈夫世俗化了。其实丈夫是从佛教中来。那么如来的功德赞叹称颂不可穷尽,不仅是做为人赞叹称颂不可穷尽,就是果地佛也同样难以说尽;果地的佛也没有办法说尽,就是十方一切诸佛,经过久远的时间,非常非常久远的时间,相续演说即日以继日不停的说…….不停的说……也不能说尽。佛陀的功德“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及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把所有的佛刹每一粒的微尘把它变成一劫,日已继日的永远永远的说下去,都没有办法说尽如来的功德。

八十卷华严末有偈赞如来功德:“尘刹心念可数之”——像无量的微尘刹的心念,都可以知道;“大海中水可饮尽”——大海中的水可以喝干了;“虚空可量,风可系”——虚空可以去衡量,风可以把它拴住的话;“无能说尽佛功德”——我们也没有办法把佛的功德说尽。所以佛的功德无量无边,此中释迦佛与诸佛互为主伴,如诸佛赞叹释迦佛为主,如是诸佛中可随意一佛为主,则释迦佛为伴,也同样是称颂赞叹,他也不可穷尽。只要随便举出一个佛,那么大家来赞叹,他也不可穷尽。

下面的经文是“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

当年华严会上,如果要成就如来殊胜微妙的功德法门,应当如我所修十种广大行愿。即依空发愿,依愿力行。

那么在《无量经》第五节里面(康生楷译本)曾说“法藏比丘因地时于定自在王如来学佛,定自在王如来给法藏比丘示现二百二十亿诸佛刹土。那真是不可思议,当时法藏比丘看了之后都不是很满意,所以他五劫思维空性,最后成就自己的极乐世界,接引娑婆世界的众生。”

在华严会上,普贤菩萨向大家介绍自己修行的经验。说如果要成就如来殊胜微妙的功德法门,应当如我所修十种广大行愿,把自己修行的经验布施给大家。

所以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最好的供养是佛法。那么如来殊胜微妙的功德——不期望圆成而自然圆成。所以你期望圆成,你有这样的行愿了,你自然就会圆成。所以多殊胜啊!也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就会这样子。多殊胜啊!

《华严经》的原经文“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这十大愿王大家都是应该清楚的,肯定是清楚的。让我们来探讨:

一者,礼敬诸佛,礼者即身礼拜;敬者既以意恭敬,说话思想里面,意识里面深深的恭敬。或礼拜过去佛,或礼拜现在佛,或礼拜未来佛都无非是就事相而说的。所以礼拜是就事相而说的。如果就法性佛而言,则是为了分别,没有过去佛,没有现在佛,也没有未来佛,都是平等一如。当然是就法性佛而言的,事相上讲历历分明,只是礼拜法性佛,不离事相佛,所以空和有之间不能够中间有界限,他们本来是平等的。事相佛不障碍法性佛,也就是空性空王;同样法性佛也不障碍事相佛,礼事相佛不离开法性佛,如是礼法身佛也就是礼报化佛;法身佛毗卢遮那遍一切处,同时也就礼敬了报身佛和化身佛;因为众生的根基是有差异的,所以《华严经》讲的小使、中、顿圆的判教也是不一样的,所以礼拜也是不同。

勒那法师有七种礼拜,归峰大师加上三种礼拜共为十种礼拜。十种礼拜:第一种是我慢,非常功高我慢;我慢的那种礼拜毫无疑问是不恭敬的,为色身所障,不能五体投地,故为我慢礼。他根本低不下这个头,世俗中人刚刚学佛的人,你让他去拜佛,他根本就低不下这个头啊!强大的我慢。

第二唱和礼,虽也五体投地,而身不端正严肃;意业不净,别人拜某佛,既应事而拜,称为唱和礼;就像游客一样,他进来之后嘻嘻哈哈的,别人说“你拜佛吧!”他就拜佛,他心根本没有一点点恭敬,一般的学佛也是差不多,真正的身口意去相应拜佛的人确实不多见。所以都是应付了事,当然是唱和礼。第三是恭敬礼,五体投地用心观想,整个身都匍匐在地下,以我最尊之头,礼佛最下之足,用我们的双手来接佛足三业虔诚属不教之礼;尽管如此,从《华严经》判教而言,依然是属于小教之礼,它还不是圆教。

第四种是无相礼,深入法相,离自他相,观自本性,离自他相是空性,而离自相观佛本性,而离佛相,也没有佛相,也没有自己的相;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了。此属使教之礼,刚刚开始还没有圆成。

第五是起用礼,虽无能礼所礼,没有能礼的佛和所礼的我,虽然没有能礼所礼,而能普蕴身心,随法性身普遍启用;但可以从空除有,生起妙有,那没有关系,即所礼成性,与空性相应,启用的佛多,能礼成性也就是说与空性相应的起用的身体多。“我此道场如地珠,常住三宝影现中。”也就是说我们的道场拜下去之后,就象过去帝王,冕留冠上的那个珠子一样多,那么珠珠相应,无量的道场,无量的佛有无量的我一直在拜。当然这个是不可思议了,那么如是就是称体起用,理事无碍,属中教之礼,这个境界已经很高了,但是并不圆满

第六是内观礼,心外无佛,佛外无心,心佛不二;若能悟的清净心,即是心佛不二。以我心中众生,礼我自性中佛。是啊!平等了就是这样,清净心,就是自己的心中之佛,身相空处,既法性身,能够如此的话,那就证得法性身,也属于中教之礼,小使中也是中教之礼。

第七是实相之礼,实相无相以无相汇通实相,无相并不是断灭相;无相只是没有实在相,既是顿教之理。汇通不得,即是使教之礼;内观自佛,外观他佛,同一实相,即无能所;如此既是顿教礼拜。

第八是大悲礼,观大地一切烦恼众生皆在我心中,我此一拜即代一切众生忏悔,大地众生都在我的一念心中,我此一拜即代一切众生忏悔,消灾祈福,由大悲中摄一切众生既是同体,同体大悲嘛!同一身体,所以我能代一切众生去忏悔业障,否则的话,也就没有办法;所以同体大悲是最关键的,所以人溺己溺,人家遇到水淹了与我被淹一样的感受;所以你能代众生受苦,否则的话悲心无法生起,否则的话他是他我是我,你可能生起悲心吗?你只能在可能的情况下生起悲心。你根本不可能生起同体大悲;他高兴了,我也高兴;他痛苦了,我也痛苦;这是不可能的,只有佛教的法性身是可以的。第九是总射礼;总射,前面六种礼为一观故,平等观、能礼所礼做平等观。第十是无尽礼;我此一拜,既是普贤行愿遍尘刹依正二报,乃至极小毛孔一微尘悉皆现身,能礼之身无尽,所礼之佛也无有穷尽,视为普贤之礼。行弥法界称“普”,就是遍法界称“普”;末临即称之“贤”,所以叫“普贤”。有普贤行必有文殊智,没有文殊智盲修瞎练;所以普贤从行而著名,普贤一定是有文殊智的。但是我们常常没有。我们可能会盲修瞎练,所以这需要有智慧,有了智慧还要去实践;没有普贤行也不行。就象我们昨天说的诸佛两足尊,一足是福德,一足是智慧,两者之间不可偏废。那么既有根本智,知真空理;又有差别智,如妙有智;这个就很难了。

这个佛经里《圆觉经》《大智度论》里他把根本智比作金子,金子是非常珍贵的,珠宝么?金银珠宝么?金子首先是第一的,非常珍贵,所以我们证得根本智,证得空性是非常非常了不起的;所以应该给以赞叹。但是不是最了不起的,最了不起的是你要把金子制成各种精美的首饰。那么我们想想看,这个金子马上就增值了,这一增值比原来的金子就要贵了,所以根本智容易得,方便智是最难得的,妙有之智是最难得的。所以我们常常说方便智,常常说随缘,这个方便可能是随便,那个随缘大概也是一种随便;根本就不是从空除有,若能从空除有的话,一定是圆融无碍的,得大自在,法身无边,智也无边;因为法身就是空性,那么由空性而生,所以是法身。那智慧也自然无边了,以乘性之智与法身相应相契的智慧礼乘性之佛。相应相契的佛,依正转成光明藏,依正完全平等,这个时候大光明藏而生起,所以能礼所礼无穷无尽啊!

拜佛也是一种修行,有人把拜佛认为不是修行是错误的,在这里你一定要明白,能把佛拜好了就是一种很好的修持。只是第三恭敬礼,有病的人不能五体投地,恭敬礼要落到实处,你要五体投地的,有的是年老体衰,人或身体有病的,不能五体投地,也可以开方便。佛法是随缘的,佛法这个时候是随缘的,是可以方便的。所以佛法是活生生的,活泼泼的,让我们感觉到很有生命力,因为它可以开方便。那么可以置高凳拜垫,把那个拜垫高一点,自己稍微弯着腰也可以,与五体投地是一样的,是因为身体不好,是有原因的不是无原因的。五体投地礼敬诸佛,五体投地礼敬诸佛的作用是可以除去我慢的障碍。我们的我执是很难打破的,我们都不愿意弯下腰来,不愿意低下头去。所以李白说:“安能摧眉折腰示权贵。”当然他那种所谓不弯腰,是一种气节,有一种骨气,事实我们感觉到还是一种我执,我慢在作怪,当然我们并不是说活在世界没有这个尊严,不是这个意思,如果我们能够除去我慢的话,就自然会报得尊重身。因为你自己不尊重别人,别人又会怎么对你呢?别人又怎么能够尊重我们呢?所以佛为众生的福田,种福又增慧,礼拜可以这样。

所谓二者称赞如来,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礼敬诸佛,礼敬是很难的礼敬,的确是这样的。当年的常不青菩萨给所有众生顶礼,《法华经》里讲,因为他就要去除我慢,所以他说“我不敢轻视汝,汝等未来皆当作佛。”当然有人就戏语他,向他投石头,他跑了很远,他还说“我不感轻视汝,汝等未来世皆当作佛。”但是,我们去拜佛的时候对佛是没有问题,回到现实我们有又几个人能够真正的发自内心的去恭敬众生呢?对佛恭恭敬敬,掉过头来你就跟人吵架,这是不应该的,这是不平等,这绝对不平等。当然你可能说他不是佛,至少在事相上不是。但是你也没有必要不恭敬于他。第二称赞如来,佛的名号是由佛的德行所成就,所以念佛的名号就是称赞如来的德行。读诵称赞如来的德行,我们念到名号,比如说弥陀佛,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或者南无释迦牟尼佛,无疑就是赞美如来的德行了;那么毫无疑问的,那么称赞如来的德行是不是只限于持颂名号呢?不一定,读颂大乘经典同样是一种赞佛。如果你能读诵,就等于认同。同时能自身受用,同时也影响他人。以一切经中无不称赞佛的功德,也是赞佛。而称赞如来,有赞因佛,有赞果佛;当然他有区别。比如说称赞万德洪名是赞果佛,比如说释迦牟尼、阿弥陀佛是赞果佛;而说人人具有大方广,既是称赞因佛,每个人都有如来智慧德相,这是因地的没有被开发的。开发的是证果的。因地之因和果地佛那是不同的。我们常说我们都有佛性,这是因地的。果地的,是你证得的才是果地。但是我们常常的又会不自觉地把自己有佛性变成了好像自己真的是佛一样,那自然是不同的。这个需要澄清的,也会造成一种误导。称赞如来能够除恶口障,得辨才无碍的果报,所以我们前边说礼敬诸佛将来可以的尊重身,让别人尊重你。那么现在的称赞如来呢?就会出去恶口障,我们的口业就不会造了,恶口就不会有了。因称赞如来,将来必得辨才无碍的果报,辨才无碍可以说法,可以度众生,可以让人家尊重佛法啊!我觉得这个报很好。如是因如是果,还是因果不昧啊!就是这样的。

那么所谓三者广修供养,供养有财供养、法供养。就财供养而说,财物是众生受用必须之物,没有钱也不行,做不了车、买不了食品、也盖不了房子,有人说我不用钱,但是你不用钱你的劳动力价值还是用钱去衡量的,当然还有物啊!财物必须之物,因为是众生受用必须之物,那你能够难舍能舍,难行能行,既能有大福报,当然现在我们去面对现实的时候,有一种感觉,善财难舍、善门难开,是极其艰难的,他会怎么样去布施。当他有事儿的时候,当他需要你的时候,当他遇到一些难题的时候,它需要你能够帮他化解,他可能会拿钱出来布施,否则的话他宁可在娱乐场啊一掷万金,他也不会拿钱去布施给需要的人。他甚至会找一种借口说:“哎呀!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呀!”所以这个是很可悲的,若你真的去布施,你不会想得这么多,因为你一直感觉到他需要你,感觉到他可怜,你的慈悲心的生起我觉得是至关重要的。

不能用商人的一本万利,当然我们现在商人(指做买卖的)佛教徒布施,用来把布施当作一种经营,当作一种买卖的行为来做的,因为佛教不是一种交易,说我现在拿一块钱,我存在银行里,我将来得什么万利。舍一得万,其实不应这样讲,因为舍是把我执在舍出来,非常关键的,是把我们的我执和我慢把他舍出来。事实上,我们现在有这样一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在布施的过程中,不但没有把我执和我慢布施出去,反而一个更大的我执我慢产生了,应该说这是一种布施的失败,或者这是什么?这是一种花钱买来的我执我慢,这是一种交易,是一种商人的行为。或者有人说我也布施了,佛怎么不关照我呢?这不是商人的行为吗?那么商人是什么?当然商人有一个人给他定义,商人就是伤害别人的人,这种说法有他的一定道理,但也不全是,因为经商要有规则,但是在没有规则的时代,肯定去伤害别人,欺负别人嘛!我们希望商人能够合理合法的经营,真的能够利己利他,这样才是商人,否则的话是损人不利己。

当然据说在西藏,上师经常会收到一些,他不需要的东西,比如说妇女用的绣花鞋,还有所绣的针线包或者一些首饰。这些东西上师根本就不需要,但是上师也依然把他们收下来。上师的解释是这样的,其实这是他们他把他们最珍贵的东西拿给我了,同时他也将这种我执我慢布施出来。我认为这是合理的,只要他认为是最珍贵的,那他一定会有功德的。据说当年的印度阿育王前生是拿了一块泥供养佛,因为小孩子在玩游戏,居然他也得到了做国王的果报。那你想想这个布施的功德到底有多大,当时那些小孩子在拿泥巴去做游戏的时候,他认为这是最好的东西了,然后他就把这个最好的东西布施给佛了。所以他能够有这样好的果报。其实完全是把我执也给出去了的缘故啊!当然这里面不仅仅是财供养了,这里边参杂着法供养。而法供养的功德更是最胜无比,他可以让人成佛的,就象刚才所说的,把我执和我慢布施出去。最后自己一无所有了,同时又是最富有的人,最富有的人,应该这样去理解。

经典里经常在说比如《梵王经菩萨戒本》和《维摩经》等许多经典里都说“诸供养中法供养圣,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最好的供养是布施佛法,因为佛法是可以布施给我们所有人的法身慧命,让我们法身慧命得以成就这样的一种举措。当然这是最高的供养,最尊重的供养,如果能够广修供养的话,普贤菩萨是这样的,普贤菩萨能够礼敬诸佛,忏悔业障。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那么我们是不是做一个旁观者呢?我们也要礼敬诸佛,我们也要称赞如来,我们也要三者广修供养,这是非常关键的,学佛无所事事什么都不做,凭什么成佛,所以普贤行愿就告诉我们要脚踏实地的去做,而不是去说,而不是去看别人,不是去叫别人做。自己要身体力行,自己就该成为一个当事人,不应该做旁观者。念佛也是一样,告诉别人念佛,自己不念佛,那当然很奇怪了,可能这也是一种大公无私吧?自己不念让别人念,这个很奇怪。如果能够像普贤菩萨广修供养的话,我们就会去除贪、嗔、痴等烦恼障。所以要广修供养。

贪,我们的贪心谁愿意舍啊?那可是我的;那是我的东西,你怎么能动?所以关于这一点是一种修行的失败,为什么失败?因为你不舍出去,你怎么会有功德?你没有功德你怎么会有资粮呢?你没有资粮,你又怎么能成佛呢?我们行路还得有路费呢,更何况去极乐世界。要成佛也一样需要资粮,这样的资粮一定不必那路费更简单,一定是更复杂,更难舍能舍,太难了。

有一位出家人,有一次给我讲难舍能舍,难行能行,拿着一串念珠啊!当然他也是刚刚出家,他爱讲……修行要落到实处阿!我说“把你的念珠布施给我吧。”“这个不行,这个不行……”马上就不行了,这个很苍白的。所以能做到你就去说,做不到千万别说,谦虚一点,谨慎一点。否则还是妄语,还是空话,还是假话,落在实处是非常关键的。所以如果我们能够广修供养,就会除去我们的贪的烦恼障,得大富的果报。

福德呀!你有福德、有智慧、才能成佛。没有福德也不行呀!释迦牟尼佛贵为王子,那我们是什么啊!我们怎么能与之相比呢?他正是因为贵为王子,他觉得这个世间的一切所谓的名呵!利呵!马上就能舍弃,而我们可能还要经过这样一个周折,出了家之后,可能还要做什么方丈阿,什么会长!当然也有人做得很好,对佛教有功德的是可以做的,谁也不做那不就麻烦了吗?要有人做但发心要正,是服务众生的,为众生做牛马的;不是众生的祖宗,不是众生的什么领导。象世间一样,不应该是如此的。

第四忏悔业障,惑障、业障、报障统称三障。那么说所谓的忏悔业障,为什么不说忏悔惑障或者忏悔报障呢?为什么只忏悔业障呢?因为起惑不能成业,我们迷惑了,我们认为那是真的,我们认为那个假的就是真的,然后我们认为是这样,但是你还没有造业,所以不忏悔惑障。那么自责心就是最初,就是说反观自心,要从自心里去发掘,原来那是我们的分别心,是我们原影的肉团心,分别心作怪自己,所以自然的罪就忏出来了。报障,已经到果报了,报业报身,比如说这个身体已经现前了,随业受苦,不及修忏,修忏也没有意义了。

有一次有一个佛教徒,把一个跛子领到我这来,他让我给他念念经,给他改变改变,我说我没办法,你还找气功大师吧……我没有办法,你找什么高僧大德也没有办法,因为报障已经现前了,你怎么去改变呢?你要改变的是自己的心而已,你不再认为这种瘸子对我来讲是一种挂碍,你要承认生命是这样的,所以你要改变将来,改变现在这种所受的感受是至关重要的。至于说一切都已经成就了,然后你去改变它是不可能的。当然据说“*轮功”的李洪志在东北的锦州讲法去发功,去代功做代功报告的时候。从外边用一个担架抬进来一个瘫痪的人,李洪志到那一发功,这个人马上就跳起来,就好了。事实的真相是什么?担架里抬进来的那位本来就是个健康人,他没有病,没有瘫痪。当然他一发功马上就跳起来了,所以骗局往往就是这样的产生的,真正的报障已经现前,你即使忏悔,你只能从心忏悔,它的改变也是从心里开始,你身体的感受也随之改变了。那么气功大师为什么能够兴盛啊?其实这里面代一个字就是“骗”字,因为你需要,因为你痛苦,所以他乘机来骗你。

据说有一个叫司马南的,他专破这些气功外道,据说在江湖上气功非常著名的抖药片,他把前些年我们用的那种药瓶,那种茶色的瓶子,一百片药吗,上面有木筛,木筛外面有一个盖儿,然后一拧上,然后他偷偷摸摸的做了手脚,把盖打开把木筛轻轻将它翘出来,把药片拿出四片,然后再把盖儿筛上,然后用盖儿将瓶口拧上。就开始做游戏了,就开始抖,他手里攥着药片呢!这一抖那药片能不落地吗?一落地大家一看,傻了、目瞪口呆。居然他能够用意念他那药片弄出来。他又到了观众衣兜里面去拿,从兜里拿出一片药来,其实也是他手里拿的东西,整个一个过程就是骗人的,所以什么是魔术呀?魔术就是障眼法,骗你没商量。整个一个过程就是骗人的。说忏悔业障,命中已经是这样了,你怎么改变呢?只能改变我们现在,我们的未来,过去的已经没有办法了,已经是这样了。忏悔业障就象灭火一样,火烧得很旺,你去浇水,火上浇油更麻烦,你去拿灭火器,那都不是最好的办法。怎么办?釜底抽薪呀,从下面把那个火,电源要关了,然后你再去灭火,否则电源不关,你怎么办?那么如此业障既可铲除,于是惑障,报障不除而除了。如果业障,我们的造作不去造作的话,那你什么都没有,比丘戒以身体为主,菩萨戒以意业为主,你本来就没有这样的想法,你决对不会去实施,在此是说你只要不去现行,你只要不去造作,那你不变受报。如能忏悔业障得一证具足庄严的果报。如果我们能真的去忏悔,当然不象我们现在似的,动不动就说“我业障,我业障。”我觉得说长了让人家误会,好像这一切都是已经不可改变的现实。要扪心自问,为什么是业障?你要忏悔,就不能老是这样,你可以说一次,说两次,你不能总是说这样的问题,因为容易引起他人的误会,更容易引起他人说我们的佛教。如果我们能够忏悔业障的话,我们的整个依报,山河大地也就会变样。正报就是我们的身体都会变化的,所以依报随着正报转,那时都是非常庄严的果报现前了。

有一个感受,说相同的一杯水有不同的感受。对于不同的众生,因为业力因缘的不同,他们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比如说这杯水,对于天人来说就是甘露,就是珠宝,对于人来讲,这是维持生命的源泉;对于地狱的人来讲这是火焰,燃烧的火;对于恶鬼来讲,那就是浓血,非常恐怖;对于阿修罗来讲这是刀剑呢,可以去杀人的;所以对于鱼来讲,他可以是宫殿,是它们的家啊!鱼阿,鱼离不开水吗……所以六道轮回对于水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但是水还是原来的水!为什么不一样呢?因为他们的业力造作而导致的结果。因为,他们的业力造作而导致的结果,形成了新的束缚。如果不能够忏悔这种业障的话,那就永远是轮回的。我们明明知道假使我们的身体有残疾,我们人生不尽意,那就是我们的造作的所谓的因果所导致的。如果我们不去改变所谓的身口意,我们可能就没有办法,还是随业流转。所以一定要忏悔业障,如果能够忏悔业障的话,我们就等于和过去的一切的,不如法的身口意,贪嗔痴的身口意再见告别。如此说来,我们的形象就会庄严,我们的相貌就会变得很漂亮,所以真正的美容是改变自己的心,如果整天的一个发火的人,把最漂亮的化妆品末在脸上,也绝对看不出漂亮。真正的漂亮绝对是从心上开始的,心平气和的,不信你去看一下发火的人,你拿镜子给他看,你看他那个时候还漂亮吗?绝对不漂亮,所以说从心里去改造自己,不仅仅是相好庄严,同时可以感召自己的依报,所谓的居住环境也会得到一种很好的改变。当然这是最基本的,更何况我们是要成佛,可能要去到西方阿,到东方啊,佛国净土,那当然不一样了。可以得小利,可以得大利。

第五随喜功德,随喜功德很难啊!因为人的嫉妒心太重了。你想想看啊,看到别人成功了,自己得红眼病的人太多了。然后去说人不是好道来的,说人这个那个的,为什么?只有诋毁,没有随喜,说人家得到了,我也高兴,很少啊!还要随喜,因为这种随喜,他是成佛的资粮,所以从这里改变自己。因为自己没有当上什么领导,自己就在旁边说风凉话,这样的人也有,因为自己得不到啊!因为嫉妒啊!嫉妒就会恶言,恶口阿!这样的人也有,所以忌妒心是众生的通病,红眼病绝对不是一个人的专利,所有的人都会得红眼病,只是要善于引导。就说你得红眼病,为什么你不去努力,不去争取,为什么你去嫉妒呢?伤害了自己,别人也无动于衷。所以要改造红眼病。改造嫉妒心,必须要随喜功德,所以随喜心难发,因为忌妒心导致的。佛教徒要有随喜的心态,不随喜就不是很好的佛教徒。即使闻了佛法的佛教徒,闻了佛教、佛法的人也很难改变自己的嫉妒心。看见别人得到什么了,得到荣誉了,得到名利,自己旁边嗔恨,嫉妒就是嗔恨。所以修行人要起观照。如遇善事不发随喜心,即是菩提涅槃的障碍,如果你遇到别人做好人好事,有善行的时候,你就应该赞叹,你就应该随喜,就觉得跟自己做了是一样的,那个时候才是成佛的资粮;否则的话,那就是菩提涅槃的障碍,成佛的障碍。怎么可以呢?所以一定要对治我们的嫉妒心,一定要去根除我们的嫉妒心,“如见人得,如己之得。”见到别人得到跟我得到了是一样的,所以这个可以,这叫随喜功德。

既是随喜功德,不随喜就没有功德。

所以经常我们会看到寺院里做佛事。这一堂普超我给包下来了,别人不可以参与进来。你说这是不是有随喜呀?这是称王称霸呀!这绝对功德很小,尽管也有果报。他肯用更多的钱把他包下来,但是你要允许人家随喜,你如不允许人家随喜,你就功德太少,甚至没有功德。这个非常关键的。所以不能鼓励他称王称霸,一定要用佛法来诱导他。你有心量,你应该有心量,你要有心量,允许别人,包容别人,你才会有更多的功德。否则哪里有呵?所以改变一种心态,我觉得才能够成就随喜功德。不然随喜功德就会成为一种障碍,嫉妒的障碍,随喜功德可除去嫉妒的障碍,得大眷属的果报。团结呀!大家都喜欢你呀!因为你特例独行,不去出头单挑,你跟别人能融合在一起,大家都喜欢你。这样的人可以做领导,别人高兴了你也高兴,别人得到了你也得到了,所以这种随喜功德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成佛的资粮。所以我们也要学习普贤菩萨的随喜功德,不学习随喜功德,我们今天探讨行愿品就没有任何意义。学习了普贤菩萨行愿品一定要随喜功德,要改变自己的过去的错误行为,当然属于身口意的错误行为。

第六请转*轮,佛教徒要经常请人说法,为什么?因为你是佛教徒,你一定要懂得佛法的内涵,就是佛所说的法到底是什么?如果你从来都不知道或者你只是知言片语的知道,那不是最好的佛教徒。所以要经常的请人来说法,请法师就是请转*轮。你请法师去讲法当然是真正的法师。当然我也不敢称自己是真正的好法师,我虽然不是最好的,但我可以如实讲出佛法是这样的。我会如实的向大家讲,而不会在这里面添枝加叶,把自己的情绪加在里面,这是非常可怕的。所以请法师也就是请转*轮了,因为请转*轮可以除去慢法障。慢法——对于佛法来讲就觉得我都懂了,唉…….佛法就是那么回事,很简单的。你懂多少啊?佛法大海呀!无边无际呀!我们能懂多少啊?我们只懂得一滴水,你就说我全懂了,这是我慢。所以要请转*轮,得多闻智慧的果报。因为你多闻,像很多人什么都不懂,这是为什么?因为没有请转*轮,没有请转*轮就没有多闻,那么同时也就没有智慧。

所以今天学习普贤菩萨行愿品,我们也一定请转*轮。自己可以请法师。同时也可以布施佛法给他人,这也是请转*轮,否则的话只是请别人讲,轮到自己的时候,也应该去布施啊!请转*轮是双方的,双向的,你可以请别人,也可以自己讲;那么请转*轮是学佛得根本呀!不转*轮的话怎么办啊!当然我讲的转*轮就是普贤菩萨行愿的转*轮,如果能够听到真正佛法,那一定会摧毁一切邪知邪见,我们没有吗?也可能我们都有呵!所以包括自己的,包括他人的,都要纠正我们的正知正见;那么只有通过请转*轮这一途径才能够改变这样一个现实。

第七请佛住世,佛有六寂佛,天台宗讲,此文所说应该是究竟寂佛。你应该请究竟寂佛来住世,释迦牟尼佛八十岁现涅槃相,只因为没有人请佛住世。有人会说“有阿!”那是后来的,而有请佛灭度的魔王波询倒是“请佛住世”了,他说你赶紧灭度吧,你不灭度我就没有市场了,所以说你赶紧灭度吧。即是魔王祈请,佛陀也默然允许了。那我就满你的愿好了,不是佛陀不慈悲阿!佛是真慈悲阿!所以就满了魔王的愿,魔是什么?是一种错误的思想,只不过有人来宣说,所以叫魔王,可以杀死我们的法身慧命。魔罗是杀者,杀手杀害了我们的法身慧命,所以我们一定要防止着魔,一定要纠正自己的正知正见,才能防止着魔。佛是恒顺众生的,所以默然允许魔王的启请,到了阿罗汉等诸大弟子觉悟了,等到最后觉悟了,他们才去请佛住世。那么,佛已允诺入灭于先了,也就是说允诺我要入灭了。这个时候,别人的祈请在后,所以先满众生愿,满先请的众生魔王的愿望。所以灭度。

佛为不二法,答应谁了就答应谁了,你不能答应他又答应他了,这是世间人哪!作为佛来讲,是不二语,我说到做到,我就一句话,板上订钉。所以他是实语者,不妄语者,如语者,不异语者,不绮语者,这就是佛陀。于是就寂灭涅槃。请佛住世是佛教徒本分事,能否住世呢?那么要看因缘,如果没有寂净佛,究竟寂佛,也可以请分正寂佛,相似寂佛,观形寂佛,名字寂佛来住世,你没有究竟寂佛,现在我们佛前佛后难,三途八难吗?现在我们是佛后,有的人生佛前,没有见到佛住世,所以是一个最大的遗憾。但是没有遇到佛住世,他依然可以请其他佛住世讲。比如刚才我说的分正、相似、观行、名字佛来住世。凡是能够说法利生的人,无论是什么样的佛都是应该请他住世。所以也就是实现了普贤菩萨的请佛住世了。在现在这个时代,我们看不见究竟佛啊!也可以请高僧大德住世,可以的,至少你的发心应该如此。如果没有这样的发心,你凭什么来作为成佛的资粮呢?所以要从请佛住世开始。请佛住世可除去佛前佛后难,三途八难的这一难,我们可以免除这样的难。得增长福慧的果报,福慧是佛两足尊么,福慧双修即能增长自己的福慧。如果我们请佛住世,就可以增长自己的福慧。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你看学佛的下手处从哪里开始呀?从普贤菩萨行愿的十大愿里开始。必须从这里开始,不然的话,总是说我平时都干什么呢?我怎么学佛呢?我怎么开始,怎么去努力,怎么去实践呢?从这里开始。应该从这里开始。

第八常随佛学,那么佛为众生的依指,佛为众生的榜样。佛行在前,众生随在佛后,因地所修一一行,乃至成佛,三业威仪,动之语默,都有规则,佛法已经规定了这样的规则。我辈既为佛子,应当常随佛学,那佛是怎样做的,怎样说的,我们应该去学呀!就象我们今天开光一样的,开光人们总以为开光就灵啊!不开光就不灵阿!但是你如果不常随佛学的话,我们作为凡夫,作为一个凡夫僧怎么能替佛开光呢?没有资格,但是之所以有资格举行这样一个仪式,让大家回光返照。回光返照自己的身口意是不是同佛一样,同佛一样就是常随佛学了。如果不一样,就算你开光了也不是常随佛学,开光就灵不开光就不灵的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常随佛学就能够回向菩提。把自己所做的一切能够回过头来去跟佛法相应,跟觉悟相应,向智慧靠拢。所以身口意三业就有了一个规范。很好的规范能够成为众生德依指阿!如果我们的行为很高尚,我们的身口意非常高尚,众生自然尊重我们;如果我们胡作非为,人家说了:“哎!你这个和尚怎么会这样呢?”可见,和尚是很高尚的,对吧?一定应该是这样的,如果做不好是不应该的,做好了是应该的,如此即能背尘合觉,不会随境所转,不会去跟众生的习气毛病去相应,因为你能够跟佛去相应。所以学习了常随佛学一定要落到实处,若落不到实处,那不是常随佛学。常随人学是错误的,所以一定要常随佛学。

第九恒顺众生,恒顺众生我与众生同一体,空性同一空性,众生空性,我也是空性,空和空能是两个吗?空空相契相应的,所以是同体。所以要恒顺众生的善法,随顺众生的本性——空性。有人总是借口,说恒顺众生,其实是恒顺众生的恶法,胡作非为,你也恒顺吗?尽管佛从空性来讲,是无善恶之分的,所以就象六祖慧能《六祖坛经》所说的“不思善,不思恶,正于么时,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本来佛是没有善没有恶的,没有这样的分别心。但是我们为什么还要恒顺善法呢?因为要恒顺恶法的话,没有人来学佛。世间的道德理念我们是一定要遵守的,要去维持,为什么?因为你不维持,不遵守,众生就无法接受,总得有个规则吧!这个规则是游戏规则,你遵守起来是很自在的遵守,你为了不让众生迷惑,颠倒起惑,造业轮回,所以不能随顺恶法。所以一定要随顺善法,尽管善法是假的,但是也要随顺,尽管恶法是假的,但是不能随顺,为什么?因为怕误导众生啊!但是众生说对的,佛法就说对,众生说错的,佛法也要说错。为什么?佛说过这样的话:“我法不与世间争”不争,不要争着说“我的是对的”!你愿意是对的,哎!对,没错,你是对的,众生的我执在作怪呀!所以你要给众生机会,所以才叫恒顺众生。你说服不了他的时候,你也要恒顺他。

比如说戒律,你劝人家某一条,某一条,你劝人家,你劝了三次以后,你不要再劝了。你不要管他了,因为他根本就不听你的,你跟他磨不了嘴呀!所以,你就把他放生是最好的选择。这也是一种恒顺,因为众生有人我的知见,所以互相残杀。战争非常可怕,有人的知见,有我的知见,所以他认为是真的,所以他受伤了,一定要报复。象“九一一事件”是一个最好的证明。报复,然后战争就起来了,然后又死了更多的人所以互相残杀。偷盗,偷啊!据为己有;淫欲呀!满足贪心;欺骗也是为了某种利益驱动所导致的,所以欺骗众生,那么正是因为如此,这一些我们是不能够随顺的。所以,我们昨天说了,佛法是消极的,他对于什么消极,对于杀生、偷盗、妄语。对于胡作非为的事情肯定是消极的,而对于恒顺众生,对于启导众生转迷为悟,对于奉献人生,佛法从来都是积极的。

所以我们说恒顺众生不是他非我是要争强,你不要去跟众生说什么。

记得有一次与一位大学教授探讨佛法的时候,他有一个标准,一定要是科学的,科学永远都不完美。它永远都在发展,都在进步。那你怎么能够用科学来定位,不能。我刚开始的时候非常认真的同他去争辩,最后我明白了,我一句话都不说了。他说:“你为什么不说了”,我说:“我们两个人谈的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所以呢你想说什么,你随便说,我不再讲,所以要恒顺啊!不然的话,你跟他争了半天,两个人说的都不是一个话题,又有什么结果呢?没有任何结果。所以我们今天学了普贤菩萨的恒顺众生,一定要在现实生活中去历练自己。我们也要恒顺众生,实在不行,你就把他放生,放生也是恒顺。你改变不了他,你一定就把他放生好了。恒顺众生可以除我执的障碍。我执——总是以为我对,那你一定要恒顺众生。你恒顺众生,不断不断的锻炼,最后你的我执可以减轻,可以化解。那么如果你的我执可以淡化,可以化解的话,你除去了一个我执的障碍,那你的学佛上就有了一个质的突破。何乐而不为呢?所以要很好的实践。普贤菩萨的恒顺众生,恒顺众生非常重要。不要去跟众生去争强好胜,没有意义的。第十普皆回向,对于前九大愿王所有一切的功德,都非常愿意的把这些所有的功德布施给法界的一切众生。你自己修了九大功德了,然后愿意把自己实现的这些功德布施给一切的法界众生,那一般人是不愿意的,说我好不容易修了九大愿王,我怎么可能把这些功德给众生呢?不愿意的,不愿意你就不能成佛,所以缺了一个都不行,所以要普皆回向。一点也不保留,毫无保留的把它布施给众生,布施给众生还要愿意他们都成佛道。我不成没有关系,众生都成佛道。我不成没有关系,这是多么大的胸怀啊!不然的话怎么能够回向呢?又怎么能够把自己辛辛苦苦耕耘的一切的资粮布施给一切众生呢!那么有三种回向:

第一称众生回向,名回向众生把自己做所得功德回自向他,回自向他过程之中把一个我执布施出去了。就象我们刚才所说的上师一样,他接受绣花鞋,接受那些所谓的耳环,项链、戒指,他为什么要接受,他并不是要发财呀。那代表着众生的我执,所以我们也是一样的,如若我们能够把这所有的功德,九大愿王的功德把他返过头来布施出去回自向他,那是功德无量。这是第一种。

第二种称诸佛回向,就是名回向诸佛,也就是回因向果。当年的悉怛多长者,布施奇树孤独园的时候。舍利弗和悉怛多大富长者,他非常有钱,在量地基量线的时候,天人的福报就现前了。所以舍利弗笑了,你就一念的布施心,你已经成就了兜率天的果报。所以说非常伟大呀!那么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称诸佛回相,我们要回向,要成佛啊!不是要成为一个大福长者,不是将来要做国王,要发财的,不是的。要做佛所以叫称诸佛回向,就是回因向果。

第三点称真如回向,回事向理把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回向空性,而不去执着。不像我们现在,我们做了一点点事,就到处炫耀,我是好人啊!我做了什么什么功德……这是不应该的。要回事向理,要回因向果,要回自向他。所以学佛若不回向的话,没有任何意义。回向是至关重要的,一定回向。你看寺院里的所有一切,佛事最后都必须回向。但是如果你明白回向的道理,你亲自去感受那回向,我觉得那是成佛的资粮。最好的资粮是一定要回向。所以我们探讨了以上的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我们就会感觉到我们要去实践啊!你不能说那是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与我们没有关系,我们就不要学了。这是不应该的,因为学了行愿品,我们就必须去实践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实践了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我们才有可能成就圆满自己的佛道。不然的话没有下手处,我们凭什么来成佛,凭什么往生呢!我们凭什么?我们没有资粮,所以一定要凭十大愿王。

十大愿王随举一愿,随便的你举出一个愿王的话,那么一个就可以具备十个。比如说礼敬诸佛,可以既礼也可以赞,礼就是赞啊!你不赞叹你怎么能礼呢?第二身心供养,恭敬也可以用身心来供养诸佛,在礼敬的同时,你还要五体投地,有身有心,心身相应,所以才叫礼敬、礼拜,所以也可以用它来供养。第四是为忏而礼,我们伏在那里顶礼的时候也可以忏悔。第五是喜得而礼,在我们顶礼的时候,也可以随喜。第六是礼请为说,就是说请转*轮五体投地也可以当作礼请,也可以是说法。第七是礼请住世,我们在顶礼的时候,也可以请佛住世。第八是学佛要礼佛。常随佛学吗?你学佛了你一定要拜佛啊!这个也要落到实处的。第九是顶自性礼,自性是空性。顺,恒顺也就是恒顺自己的自性,恒顺众生啊。第十是向佛而礼,向真正的觉悟,觉悟世界的真相而礼,空性,所以随举一念就能具备十,十十一百,辗转增上,所以不是简简单单的就是是大愿王,我们可以把他辗转的增上,使自己的修学十大愿王能够有更好的成就,阿弥陀佛!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地藏经解释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

蒋贡康楚仁波切是大宝法王噶玛巴的重要法子,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的四大法子之一,是噶举传承内的重要上师。远为毗卢毗那佛化身,近为阿难尊者化身,与金刚尖锐为三人。..

嘎玛仁波切:发愿和回向的差别贪念是在作善事之前,先为自己打算,以自利而作;而愿力是为了利益别人,先为别人着想,再想到自己。而发愿和回向的差别是什么?是有没有完成..

科学研究的是物质,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假设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也就是物质和意识必须要截然分开;佛学研究的东西是意识,佛学反而认为主观和客观、物质和意识不能分开..

贵州省某县,有吴仁吴义两同胞朋友,父早亡,受母李氏抚养成人,吴仁娶妻孟氏,吴义娶妻崔氏,吴仁居长,性情良善,孟氏亦贤淑。吴义居次,年虽幼而性狡猾,崔氏性情亦横泼..

注: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是阿康仁波切,他是70年代伦敦桑耶寺的住持。第16世大宝法王在世时曾经给过我很多舍利,他对我总是有求必应。有一次,我向大宝法王提出了一个请求,我..

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关于静波法师

静波法师网为您提供最新的静波法师信息,让您快速了解静波法师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静波法师。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