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运法师:不读《华严》不知佛富贵 九
不读《华严》.不知佛富贵(九) ──宽运法师西方寺「华严吉祥法会」午斋过堂开示
但是,我们要知道菩萨之所以被称为「摩诃萨」,是绝不容易的,必须是广修诸行,难行能行,难忍能忍,非一般人所能做到。是故,经中以四卷经文介绍「十行法门」,以下依序略作说明:
一、 欢喜行:修布施度
此位菩萨在前面已证得法空真理,能以三轮体空之智而行布施,使自己成就「檀波罗蜜」,亦令众生得利益,自他皆欢喜,所以称为「欢喜行」。而菩萨登地以后,初地亦叫「欢喜地」。此处之所以名为欢喜,是因为众生得其法财,自身能作法布施的缘故,而且外道邪论再也难不倒他,所以心生欢喜。
二、 饶益行:修三聚净戒
此位菩萨其菩萨行已得清净,修三聚净戒(注1),且因持戒圆满,令众生普得饶益;例如因持不杀戒,使许多众生,免受宰割死于刀之下若,此即饶益众生。众生所作诸饶益事,悉与为伴;乃至为诸众生说世间、出世间法,或以方便令得智慧;见有众生贫穷困乏,悉能给予所需之物等等,这些都是饶益众生之行。
三、 无违逆行:修忍辱行
此位菩萨偏重忍辱修行,一切行为皆依真理,毁誉、哀乐已无动于心,别人对自己的无端赞扬或侮辱,已完全起不到作用,能丝毫不受影响,做到真正的不为所动。故修此忍辱行,即是不违背真理,顺着正理来修行。
四、 无屈挠行:修精进行
此位菩萨精勤而不懈怠,不屈不挠,勇往直前,不管受到什么障碍、任何的阻挠,都不会令其生退心,都能依佛法真理而行,所以称为「无屈挠行」。
五、 无痴乱行:修禅定行
此位菩萨偏修禅定;有了禅定,就能不被邪见、歪说所动摇;而从禅定中,生出真正的智慧,以慧资定;定慧双资,能离昏沈、掉举二障。也就是说,不管外在如何的迷惑、混乱,我都能不被动摇,一心专注于自身的修持上。这就是无痴乱行。
六、 善见行:修般若度
此位菩萨偏修般若,有了般若即智慧后,就能显发二谛(真、俗)之理,思想、见解,都正确无误,都与佛法相符、相应。由于般若现前,故曰「善见」。
七、 无着行:修方便行
这是菩萨修方便行之位。能善巧方便,即不滞事理,于一切事、一切物,都能无所执着,故能随缘说法,普度众生。
八、 难得行:修大愿度
此位菩萨修大愿度;大愿者,成就菩萨大愿也。如普贤十大愿、观音菩萨十二大愿等。所以,要成就菩萨道,必须要发大愿,所谓「虚空有尽,愿力无穷」。为什么说是「难得」呢?此有二义:一、大愿无违故,二、成就大愿故,所以称为「难得」。
九、 善法行:善巧说法度众生
此位菩萨智慧具足,辩才无碍,故能善说一切佛法,化度众生而无有障碍,所以称为「善法行」。
十、 真实行:修真实圆满行
菩萨至此,言行不虚,所有言说,都具真实义理;好像如来一样,是「真语者、实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一切真实言行,都在此位成就。再者,此位次的菩萨所行,完全是助佛教化、替佛宣扬,而非为得大利益或大名声,所以这真实行是菩萨行之圆满行。
以上菩萨十行,乃根据「十度波罗蜜」(注2)而修。依此十度来修,才是菩萨道正确的途径与方向,也是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资粮。(未完待续)
注释:
注1:
三聚净戒,指大乘菩萨之戒法。又作菩萨三聚戒、三聚清净戒、三聚圆戒。简称三聚戒、三聚。聚,种类之意。以此三聚之戒法,无垢清净,含摄大乘诸戒,圆融无碍,故称三聚净戒、三聚圆戒。即:(一)摄律仪戒(梵 sajvara-īla),又作自性戒、一切菩萨戒。乃舍断一切诸恶,含摄诸律仪之止恶门。为七众所受之戒,随其在家、出家之异而分别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戒条;亦可总归为别解脱戒、定共戒、道共戒三种。又此戒为法身之因,以法身本自清净,由于恶覆,故不得显;今离断诸恶,则功成德现。(二)摄善法戒(梵 kuala-dharma-sajgrāhaka-īla),又作受善法戒、摄持一切菩提道戒,谓修习一切善法。此为修善门,系菩萨所修之律仪戒,以修身、口、意之善回向无上菩提,如常勤精进,供养三宝,心不放逸,守摄根门及行六波罗蜜等,若犯过,则如法忏除,长养诸善法。此即报身之因,以其止恶修善,故成报佛之缘。(三)摄众生戒(梵 sattvārtha-kriyā-īla),又作饶益有情戒、作众生益戒,即以慈心摄受利益一切众生,此为利生门。菩萨地持经卷四举出十一种,即:(1)众生所作诸饶益事,悉与为伴。(2)众生已起或未起之病等诸苦及看病者,悉与为伴。(3)为诸众生说世间、出世间法,或以方便令得智慧。(4)知恩报恩。(5)众生种种恐怖,悉能救护。若有丧失亲属财物诸难,能为开解令离忧恼。(6)见有众生贫穷困乏,悉能给予所须之物。(7)德行具足,正受依止,如法畜众。(8)先语安慰,随时往返,给施饮食,说世善语。进止非己,去来随物。(9)对有实德者,称扬欢悦。(10)对有过恶者,慈心呵责。折伏罚黜,令其悔改。(11)以神通力,示现恶道,令彼众生畏厌众恶,奉修佛法,欢喜信乐,生希有心。此三聚净戒为大乘僧、俗之通行戒,然大乘僧众始受摄律仪戒,即受二百五十戒,此谓别受;后再总受三聚净戒,称为通受。
注2:
十度波罗蜜,即十波罗蜜;梵语 daa-pāramitā。菩萨到达大涅槃所必备之十种胜行。全称十波罗蜜多。又作十胜行,或译为十度、十到彼岸。(一)六波罗蜜加方便、愿、力、智之四波罗蜜。法相宗以此十波罗蜜配菩萨十地,说明修行之次第。即:(一)施波罗蜜(梵 dāna-pāramitā),有财施、法施、无畏施三种。(二)戒波罗蜜(梵 īla-pāramitā),持戒而常自省。(三)忍波罗蜜(梵 ksānti-pāramitā),忍耐迫害。(四)精进波罗蜜(梵 virya-pāramitā),精励进修而不懈怠。(五)禅波罗蜜(梵 dhyāna-pāramitā),摄持内意,使心安定。(六)般若波罗蜜(梵 prajā-pāramitā),开真实之智慧,晓了诸法实相。(七)方便波罗蜜(梵 upāya-pāramitā),以种种间接方法,启发其智慧。(八)愿波罗蜜(梵 pranidhāna-pāramitā),常持愿心,并付诸实现。(九)力波罗蜜(梵 bala-pāramitā),培养实践善行,判别真伪之能力。(十)智波罗蜜(梵 jāna-pāramitā),能了知一切法之智慧。十波罗蜜皆以菩提心为因。解深密经卷四载,六波罗蜜之外另施设四波罗蜜之原因,谓方便波罗蜜为施、戒、忍三波罗蜜之助伴;愿波罗蜜为精进波罗蜜之助伴;力波罗蜜为禅波罗蜜之助伴;智波罗蜜为般若波罗蜜之助伴。密教以十波罗蜜配当十菩萨,而置于胎藏界曼荼罗之虚空藏院,以表示虚空藏菩萨之福智二德,即右方置施、戒、忍、精进、禅等五菩萨,属于莲华部,表示福门;左方置般若、方便、愿、力、智等五菩萨,属于金刚部,表示智门。又以十指配当十波罗蜜,即施为右小指,戒为右无名指,忍为右中指,精进为右食指,禅为右拇指,般若为左小指,方便为左无名指,愿为左中指,力为左食指,智为左拇指。每一波罗蜜之手印如下图所示。〔《六十华严经》卷三十八〈离世间品〉、《金光明最胜王经》卷四〈最净地陀罗尼品〉〕(二)巴利文本生经佛传等所出之十波罗蜜,为:檀(施)、尸(戒)、般若、毘梨耶(精进)、羼提(忍)、舍世(否认世间及自己)、真实(不说为害真实之妄语)、决意(不动摇自己之决意)、慈(不顾己利,为一切有情住于慈心)、舍(不为苦乐喜怒等所动)。而行此十德目之位,即称波罗蜜地(梵 pāramitā-bhū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