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运法师:不读《华严》不知佛富贵 一


不读《华严》.不知佛富贵(一) ──西方寺华严吉祥法会宽运法师过堂开示

时间过得非常的快,转眼之间就到了五月初一,很高兴大家来到西方寺,一起在这里二十一天,同诵我们大乘佛教里面重要的一部经典──《华严经》。古人说:「不读华严,不知佛富贵。」(注1)就是说,没有读过《华严经》,就不知道佛教的富贵。唯有读过《华严经》的人,由认识佛心所显现的华严世界之依正庄严,才能觉悟自心本具的富贵。经中阐述诸佛之本怀,举出成佛的好处,以劝导学佛,令生起信心,由修因契果,知道必定成佛;由于《华严经》(注2)是释迦牟尼佛成道后开示的第一部经典,故有「经中之王」的美誉。

《华严经》比较完整的译本有三个:一是东晋末、刘宋初年间(公元418—421年)佛陀跋陀罗所译的六十卷本,称《六十华严》或《旧译华严经》,共分三十四品;二是唐代证圣至圣历年间(公元695—699年)实叉难陀等所译的八十卷本,称《八十华严》或《新译华严經》,分三十九品;三是唐代般若所译的四十卷本,称《四十华严》,是该经《入法界品》的别译,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简称为《普贤行愿品》。

三种译本中,以实叉难陀所译《八十华严》较为完备,且文义更为流畅清晰;但就影响而言,特别是作为华严宗据以立宗的经典来说,还是首推《六十华严》。在新译的《八十华严》中,谓佛陀说法共「七处九会」;但旧译华严则谓有「七处八会」。所谓「七处九会」,是指佛在天上人间的七个地方作九次宣说佛法。这七个地方是人间三处,即菩提场、光明殿和逝多园林。天上四处,即忉利天宫、夜摩天宫、兜率天宫、他化天宫。

在这「七处九会」里面,首先佛陀在菩提树下给大众开示《华严》的奥秘;这里头说,佛有三种身,即法身、报身、应化身:法身就是毗卢遮那佛,报身就是卢舍那佛,应化身就是释迦牟尼佛;其实每一个佛都是三身具足;每一个佛都是一体三面,如果一个佛他没有一体三面,他就不是圆满的佛。而且在《华严经》里说的是「一真法界」,这是圆教最高等位的佛的境界──「一」,即无二;「真」,即不妄;交彻融摄,故称「法界」。即是《华严经疏钞》中所说的:「诸佛平等法身,从本以来不生不灭,非空非有,离名离相,无内无外,惟一真实,不可思议,故称一真法界。」

《华严经》的境界广大,原本不是给我们一般凡夫讲的,而是讲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来听的。这四十一位的法身大士都是过了十住位以上的菩萨,就是说,修行从十信开始,经历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五十二个阶位,而最终成佛;所谓「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也就是断了见思、尘沙、无明三惑(注3)而证悟佛果,此三惑是极微细之烦恼,唯有三惑断尽,方得圆满成佛。

因此,我们学佛就是要破我、法二执,所谓「破执为法、执破成佛」。菩萨必须把十二品无明破尽,方能登妙觉位而成佛。我们之所以不能成佛,乃由于把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而「十法界」是怎样从「一真法界」变现出来的?依照《起信论》的说法是:「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也就是从无明业相、能见相、境界相的三细变现,再现六粗智相、相续相、执取相、计名字相、起业相、业系苦相。一真法界原本是无念的,因我人一念妄动,发生辨别、固执,就变现出十法界来了。所以「十法界」也就是我们的生活环境,包括其中的「四圣」:佛、菩萨、缘觉、声闻,及「六凡」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每一个众生假如不依照佛说的办法去修行,将永远在六道轮回中生活;若在三善道中生活还可以,假如堕落到三恶道中去生活,那就是苦不能言了。所以大家要对「十法界」的概念有个基本的认识。

由于十法界里的佛,他们还有妄心,一真法界的佛是圆融无碍的,我们唯有证入了这种境界以后,才会彻底明了。这个《华严经》啊,给我们解说并显示了一个重重无尽、互摄互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宇宙观:一微尘就等于一个宇宙,一个宇宙也是一微尘;所以我们经常说「芥子纳须弥」,芥子虽小,却能容纳如此巨大的须弥山,到底是什么原理?这里头就是说,一切都是「唯心所造」,一切法都是从法界中生,都是我们心想中生──我们的心量多大,我们这个宇宙就有多大。

我们都知道,弥陀佛净土就是「西方极乐世界」,而卢舍那佛的净土名为「华藏世界」(注4),此世界有二十重,重重无尽;最下为风轮,风轮之上有香水海,香水海中生大莲华,此莲华中包藏微尘数之世界,故称莲华藏世界,略名华藏世界。凡报身佛之净土,均具十八圆满,其中之依持圆满,即是莲华藏世界。如《八十华严》卷八曰:「尔时普贤菩萨告大众言:诸佛子!此华藏庄严世界海是毘卢遮那如来。往昔于世界海微尘数劫修菩萨行时。一一劫中亲近世界海微尘数佛,一一佛所修净世界海微尘数大愿之所严净。」以下八、九、十、三卷均有说明,谓之〈华藏世界品〉。此莲华藏世界建立之大略,由上下二十重,周围十一周而成,以中心为毘卢遮那佛之所居。毘卢遮那佛是法身佛,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是他的左右胁侍。

(未完待续)

注释:

注1:此谚语出自唐代清凉澄观法师(738-839年)着《华严经行愿品疏钞·卷二》:「此经称性备谈十身威雄,若不读华严经,不知佛富贵,为欲显斯果德,故说《华严》大经十种因缘,皆应一一随其本因。」亦作「不读华严经,焉知佛富贵」,语出宋代永明延寿禅师(904-975年)的《心赋注·卷三》:「十地菩萨示受佛职位,如来十号是佛职。不读《华严经》,焉知佛富贵。此一真心,可谓富贵,可谓尊极。」

注2:《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是大乘佛教的一部重要典籍。该经是华严宗的主要思想依据,它所宣扬的思想观念,经《华严经》的阐发,后来对宋明理学产生重大影响。《华严经》在印度形成的具体情形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一般认为形成于公元二至四世纪中叶的南印度地区,后来又传播到西北印度和中印度。

除文中所说的三种译本外,其个别品的单行本传译到中国较早,最先出现的译经是东汉支娄迦谶所译的《兜沙经》,即相当全本《华严经》中的《如来名号品》;吴支谦译的《菩萨本业经》相当于《净行品》和《十住品》。到了西晋竺法护的译作阶段,《华严经》的内容骤然增多:他所译的《菩萨十住经》相当于《华严·十住品》,《渐备一切智德经》相当于《华严·十地品》,《等目菩萨所问三昧经》相当于唐译《华严经·十定品》,《如来兴显经》相当于《如来性起品》和《十忍品》,《度世品经》相当于《离世间品》。西秦圣坚所译的《罗摩伽经》相当于《华严·入法界品》,而姚秦鸠摩罗什所译的《十住经》,后被全部移植成为《华严·十地品》,其它还有一些散品经译本均已散失。据记载,自汉至唐,这类《华严经》单品译本先后共有三十多种。

又此经的藏文译本,系由印度胜友、天王菩提和中国西藏智军共从梵文译出,并由遍照护加以复校,成一百十五卷(奈塘目录作一百三十卷,德格目录作一百一十六卷,实为一百一十五卷),内分四十五品,前四十四品相当于唐译本前三十八品,第四十五品当于唐译本第三十九《入法界品》,又藏译本比汉译本多出第十一品和第三十二品,其它各品文句上也颇有出入。

注3:三惑又称「三障」。天台宗就界内、界外之惑所分之见思、尘沙、无明等三惑。(一)见思惑,见惑与思惑之并称。见惑,乃意根对法尘所起之诸邪见。即迷于推度三世道理之烦恼;思惑,乃眼耳鼻舌身五根,贪爱色声香味触五尘,而起之想着。即迷于现在事理之烦恼。此见思惑为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所共断,故称通惑。由此招感三界之生死,故为界内之惑,须以空观对治之。(二)尘沙惑,迷于界内外恒沙尘数之法所起之惑障,称为尘沙惑。菩萨断除见思惑后,易着于空观,而未能进一步了知众生之尘沙惑,及对治教化之方法,故此惑又称着空惑,能妨碍菩萨出假利生,化度众生。又此惑为菩萨所断,故又称别惑,通于界内外,须以假观破之。(三)无明惑,于一切法无所明了,故称无明。即迷于中道第一义谛之烦恼。此惑乃业识之种子、烦恼之根本,声闻、缘觉不知其名,属界外之惑,唯在大乘菩萨,定慧双修,万行具足,方断此惑,故又称别惑。须以中观破之。若论断位,则别圆二教不同。依别教之说,十信位能伏住见思惑,初住能断除见惑,七住能断尽思惑,八、九、十住能断除界内之尘沙惑,十行断界外之尘沙惑,十回向能伏住无明惑,初地以后至妙觉位能断除十二品之无明惑。依圆教之说,五品弟子位能伏住五住地之烦恼,十信中之初信位能断除见惑,七信位能断尽思惑,八、九、十信能断除界内外之尘沙惑,初住以后至妙觉位能断除四十二品之无明惑。实则三惑原系一惑之粗细分,惑体无别,其粗者称为见思,细者称为无明,介于其间者称为尘沙,是故,所谓断舍,当无前后异时之别。又若以三惑对配二障,则见思惑相当于烦恼障,尘沙惑、无明惑相当于所知障。

注4:《探玄记》卷三:「华藏之名,因此立也。(中略)藏是含摄义、出生义、具德义。此中通论有二义:一由此土内含摄一切人法等诸法门故。二含摄一切诸余剎故。」《清凉疏》卷八说:「莲华含子之处,目之曰藏。今剎种及剎,为大莲华之所含藏,故云莲华藏。」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回向可以分两个内容,先念通用的回向偈,然后再单独回向,具体内容如下:1、普遍回向: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

华严经简介《华严经》全称为《大方广佛华严经》。所谓“大”是包含的意思;“方”是仪轨的意思;“广”是周遍的意思;“华”是成就佛果的意思;“严”是开演因位,严饰佛果..

佛法里面讲病有三种原因。第一种是生理的病,包括你的饮食,古人常讲「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所以口是祸福之门。天气变化,我们衣著不小心,这些都是生理病的来源。第二种..

问:请益法师,如何理解六根就是一根一心,把心贴在一心上,就用根了不用识了这句话?反闻闻自性有没有修持的具体方法?那么眼耳鼻舌身歇止,自心念佛,自性闻之,或只着意..

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是在戒、定、慧三学之外,加布施、忍辱、精进,合称六度,亦称六波罗蜜。波罗蜜是梵语,意为到彼岸.渡河的人,须乘舟筏横越中流,..

佛在《法华经》中打了八个重要比喻,即“法华八喻”,用来帮助众生“开示悟入,佛知佛见”。若能诚心观照,即入如来大定,定能长智开慧,从浅显的比喻中觉悟深奥之法理。一..

人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无病、无难、无障,可世间不如意者十之八九,现实的人生总是充满着波澜,我们希冀着万事圆满,执着于追寻完美的顺境,可这往往会带来更多的欲望和贪婪..

中国大乘佛教——八大菩萨摩诃萨之一。尊上虚空藏菩萨摩诃萨在无量菩萨中专主智慧、功德和财富。因尊上智慧、功德、财富如虚空一样广阔无边,并能一切世间持戒如法相求的诸..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关于宽运法师

宽运法师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宽运法师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宽运法师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宽运法师。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