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照法师:超越死亡 第三章 饬终关怀——关怀为真情之透露 第一节 临终关怀之概念


上篇——临终之正面关怀

佛教就是令一切众生觉悟真理之教育,佛法即是使一切众生解脱痛苦之方法,只有觉悟真理才能解脱痛苦,也只有解脱痛苦了才能彻底的觉悟真理。

佛陀的大慈大悲,是不受时间和空间所局限的。只要是众生,就是佛陀教化的对象,只要有生命,就有觉悟真理和解脱痛苦的机会,无论身份的高低,上至国王将相,下至村野愚夫,无论寿命的长短,哪怕是长寿天的八万四千大劫,或只有最后一口气在,都是觉悟真理的宝贵时机。故言:如一众生未得度,我佛终宵有泪痕!

佛教史上,对于老者、病人、死亡的关怀,都有丰富而周足的记载,用心之诚,关怀之深,千载之下,万古常新。佛陀本人就曾经伺候病人、开示老者、关怀其父王的临终;祖师大德也是如此,代代相传,直至如今,感人不已!

现实人生的局限和脆弱,就是因为不了解自己生命的丰富完美的内涵,不明白生命的本来面目,从而对老、病、死等等现象产生逃避和恐惧的心理。老病死本身已是肉体上最剧烈的痛苦,在这痛苦上又增加了更深一层的心理折磨,这就是佛陀说的“受了第二支箭”。由此可见,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因此,调心调身就是面对痛苦的基本方法,调身必须药物,调心则需方法。

佛教的临终关怀,就是因为现实人生具有老病死之悲哀。既然生命是完美的,就应该没有悲哀和痛苦,既然人们不能够从悲哀痛苦中解脱出来,已经觉悟的解脱者也就应该对他们进行正面的关怀。临终者的福德因缘和对其自身的信心,是走向解脱之道的内在主因。由于觉者圆满智慧无我慈悲,能够给正在受苦受难的临终者温馨而喜悦的力量,使之开放自己而获得彻底的自在,因此说正面的临终关怀,是临终者解脱痛苦和觉悟真理的重要助缘

佛教各大宗派都对临终者有着不同形式的关怀,而最为突出的要算是净土宗和密宗了。理论之丰富,方法之实用,范围之广阔,目标之明确,生命之尊严,实为人类历史上的一大奇迹——无与伦比之瑰宝。因此,本文就简约地从净土宗和密宗来介绍具体操作的方法,依此精神实质而类推,其它一切方法也都能够使临终者获得解脱!

第三章 饬终关怀——关怀为真情之透露

第一节 临终关怀之概念

死亡,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是一件悲哀、绝望、可怕和神秘的事情,而对另一些少部分人来说,却只是极无所谓的一个过程而已,就如换了件衣服一样的不当回事儿。佛法并不赞成这两种态度,因为这两者都没有如实了知死亡的真相。

畏惧死亡的人,是因为贪恋生存的快乐和实在,也是因为对于死亡之后的无知和迷茫,不愿意承认生命的规律——有生必有死,这是在生死之间产生自相矛盾的人。同样的,笑面死亡的人,是因为看到生死规律的不能自主,与其痛苦不堪,不如豁达一些,但也只是懵懵懂懂的自以为是而已,这是在死亡跟前掩耳盗铃的人。

佛法中的临终关怀,并不是无中生有的大喊恐惧之威胁论,也不是视而不见的高谈洒脱之自由论。而是认认真真地面对各个不同层次的生命体悟,面对复杂纷繁的身心世界,作出理智与感情互不偏离的正当选择。关怀就是要真诚地、发自内心地关心身边的每一位老人、病苦者、临终者。

面临一期生命的终结,能够安住在法尔如是的真理之中,不会产生畏惧和惊慌,也不会有刻意做作的洒脱和浪漫,静静地走过生与死的转弯处,细细地品味生与死的义趣,何其微妙不可思议而又难能可贵啊!生与死的真理也就是这样,需要你认识它、适应它、改造它、超越它。

因此,临终关怀的概念也就变得这么简单明了,只需要关心帮助临终者认识死亡的真相、适应死亡的过程、改造死亡的情绪、超越死亡的束缚。当然这个临终者,就包括了他人、自己、与临终者相关的人。对于他人,我们就直接用正面的形式来关怀,故称之为临终正面关怀;对于自己,则需要自我来进行悉心的关怀,所以叫做临终自我关怀;对于相关的人,那就有必要进行慰劝和开导,毕竟学会了生活,才能学会死亡,故称为临终反向关怀。

本书的首要目的,在于正面的临终关怀,具体操作方法,将在第四、五、六章作深入详细的介绍。同时,就佛教临终关怀的思想,对佛教史上的佛、菩萨、高僧大德们的临终自我关怀和临终反向关怀,也作一抛砖引玉的提示,希望在临终关怀的思想领域里有所突破!

一、生命的尊严

茫茫苦海,芸芸众生,匆匆过客,碌碌何为?古人说:不为名来,即为利往。人们平时就在“名利”上竞走奔驰,追求寻觅,无暇顾及生命的真相,直到大限来时,方知岁月不饶人,老病交加,手足无措,心烦意乱,哭爹喊娘。

人世间,对于这种急需关怀的临终者,或者不问不闻麻木不仁,或者冷眼旁观无能为力,或者忧愁洒泪以示同情,或者药物麻醉求安乐死,或者虚狂妄语哄骗蒙蔽,此等情景,都只是徒增死者之伤感,虚掩死亡之真情,怎不令人感慨万千,悲心泉涌!

长夜漫漫何日晓?幽关黯黯不知春!

面对死亡的种种肉体剧痛,和如此凄惨哀绝的情境,既不可若无其事的样子漠不关心,也不可杞人忧天的样子庸人自扰,而是要拿出真正的勇气和毅力,敢于为临终者扯破虚伪的面纱,直示本来之面目。

第一,有生必有死,这是生命历程不可抗拒的规律,高者必堕,合会有离,生必有死,聚散无常,自是世间之常规,必须首先告知临终者此一真正可靠之事实。

第二,死亡无有定期,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年忧,无论身份地位如何,无论寿命长相如何,无论何时何处,生而为人备受黑白无常之威胁,白天和黑夜不停地交替着削减了生存的岁月。雪峰颂云:“一盏孤灯照夜台,上床脱了袜和鞋。三魂七魄梦中去,未委明朝来不来。”[1]

第三,死亡是生命转折的关键,不是游戏的结束,而是一期生命的终结,另一期生命的开端。犹如开着一辆车,到了机器部件都已损坏,再也开不动的时候,就必须带着装在车厢里面的物品,选择另一辆新车,延续原来的目标,回归故乡的家园。否则,永远只能流浪在他乡,而失去真正的自由和温馨。

第四,在死亡面前,过去生活的一切负面记忆,都显得不足挂齿,首先要原谅自己,其次要原谅别人,然后再原谅其它的人和事,原谅一生中所有的不满、积愤和误会。顺便就要放下肉体和心灵的痛苦与创伤。

第五,临命终时,可以寻求生命的美好向往和究竟归宿,放下包袱的清净身心多么完美无缺,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何等微妙绝伦,向往着生命中究竟觉悟的洒脱自在,这是寻找安全港湾的最佳时刻,多给临终者赞叹、引导和鼓励。

第六,生命之尊严,并没有因为死亡而摧毁,一切来源于尊重。对临终者产生了发自内心的恭敬尊重,超越怨亲敌友的差别,没有国界肤色和种族的区分,亦无男女老少相貌美丑的执著,更无身份地位行为善恶的评判。生命就是生命,离开一切现象上的差别,完全投入到神圣不可侵犯的生命海洋,闪烁着无限智慧和慈悲的光芒。

佛法中的临终正面关怀,不仅要让临终者能够安详地逝去,还要让他们在这生命转折的关键时刻把握机会,升华生命的层次,踏进另一期生命的美妙花园,获得真实的自由和幸福,因此是认真严肃和周密细致的,其理论和方法,将在下文作全面详细的介绍。

二、生命的洒脱

从懂事的时候起,我们就不停的关怀自己,不停地为自己打算。从小就打算能够过得开心好玩,无忧无虑;稍长又打算自己能够名利财色样样如意,出人头地;后来还打算自己能够妻贤子孝人际和美,安享天伦之乐。难道就不能为自己的死亡和下一期生命做一次打算吗?当然是可以的。

无论在社会历史上,还是在宗教历史中,古今中外,都有数不清的圣贤们完成了临终自我关怀的大业,显示了生命的洒脱!佛教自然是特别重视“自度度人”之实践性的宗教,具有非常清晰的“自度度人”的理论和方法,可以说:一部《佛教史》,就是一部生命的实践智慧学史,一部《高僧传》,就是一部生命的自由洒脱传。

能够微笑着面对死亡,这并不是天方夜谭的古老传说,而是潇洒大方的自我关怀,也是实事求是的现实主义。当死亡无情地降临时,与其哀伤悲叹和十万个不愿意,不如冷静一点儿承认这是一期生命的终结,坦然面对而不逃避,其实,眼泪和微笑也就在一念之间。

不过,同样的死亡微笑,却有不同的微笑内涵,这又是生命的另一个丰富多彩的层面,也只有透过佛法的眼睛,才能让我们彻底看清楚此中的富有和庄严。佛法中的五乘正法,就是指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能够获得此五乘中的任何一乘,就都可以在死亡的时候,面带笑容而不会憾恨交加、痛苦不堪。但是,菩萨乘的重点却在利益他人,即使在死亡面前,也不会忘记关怀他人,所以并不局限于自我关怀。

首先,最低程度的死亡微笑,也要在临终时超越恶业的束缚,包括事相上的去恶从善,以及心灵上的没有恶业之阴影。人乘就是实践做人的善良行为(善业)——五戒,相当于儒家所说的仁、义、礼、智、信五常,具有严格意义的正人君子之素质,也就是对待自己有清醒的头脑和善意的谅解。世间许多豁达的人,并不信仰什么宗教,也能够笑面死亡,就是属于这种情况。按照佛法看,此人来生还有资格获得美好的人生。

其次,稍微安宁的死亡微笑,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实践了纯善纯美的人,无论是行为上,还是心念中,都没有让自己留下悔恨和痛苦,从善如流的生活态度,一直延续到临终时刻。社会上阴暗丑恶的漫布和泛滥,也不能侵扰内心纯善的唯美主义,这是天乘的实践结果,在五戒的基础上,再加心灵的无贪、无嗔、无痴,身心世界一片祥和善意,死亡之后即可到达生命的快乐天堂

这两种死亡的微笑,都是从自我关怀中获得,也是佛法与其它正统的宗教,乃至世间法的共同层面,学佛与不学佛,只要认真面对死亡的问题,在平时经常训练涵养,就都能够达到的。但是,这两种死亡的微笑依然是处于轮回生死的状态,并不是永恒的微笑,而是暂时的自我安慰,将来还会笑不出来而痛哭流泪的。佛法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并不满足这两种看似轻松随意的死亡微笑,所以佛法的真精神还在于超越世间的善和恶,获得生命更深层次的洒脱。

佛教临终自我关怀的真正目的,也就是使临终者解脱轮回之痛,从此不再流浪生死险道,不再因风皱面,不再为雪白头。这是修习声闻乘和缘觉乘有所成就的人,自己渡过了生死苦海,而在死亡时脸上露出的灿烂微笑。

首先,声闻乘的成就者叫做阿罗汉,消除了思想和见地上的根本错误,一般来说,具有三层含义:一、杀贼,贼,指见解、思维上的迷惑。阿罗汉能断除三界见、思之惑,故称杀贼。二、不生,即无生。阿罗汉证入涅槃,不再接受生死的任何痛苦,也不再受生于三界之中,故称不生。三、应供,阿罗汉得漏尽,断除一切生死的烦恼,应受人天之供养,故称应供。所以,这才是能够真正做到自我关怀的圣者,才是临终时真正洒脱的实践证明。

其次,缘觉乘的成就者叫做辟支佛,这在思想境界上要稍微高出声闻乘的圣者。他们有的是无师自悟,称为独觉;有的是听佛说十二因缘法而悟道,称为缘觉。明白了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生起,没有任何可以主宰的内容,死亡也是如此,本来就是缘聚则生、缘散则灭的一种现象,所以不受这一切现象的束缚和世俗的纠缠,超然物外,释然解脱。

佛法中的这些理论方法,历史上的这些实践记载,都很丰富明了,清晰可辨,实践起来也并不是特别困难,有心学人自可从中获得生命品质的提升,实现生死自如的愿望!当死亡来临时,便可以幽默地跟自己开个玩笑,谈笑间迈向解脱自在的死亡之路,死亡的微笑也将充满人间!

三、生命的伟大

生命的伟大就在于生命内在的无穷力量,具体表现在绝对的自由和绝对的幸福上,佛法就是开发这种生命力的理论和方法。一个处于脆弱状态的生命,并不知道自己这微小脆弱的个体也具有内在的完美性,特别是面临死亡的时刻,更是不堪一击,所以需要明眼人给予正面的关怀。而仅仅获得自身的解脱,也只是不受痛苦折磨的自我关怀而已,所以并不是佛法的终极关怀,也不是生命的全部内涵。而在面临死亡的时候,仍然能够反过来关怀还活着的人,也就是临终的反向关怀,才是生命真正伟大的写照,亦是佛法高深微妙之所在。生命的广博和伟大,原本就可以无穷尽的付出,在付出中获得美妙甚深的幸福快乐,真是不可思议!

这种反向关怀也是大乘佛法的优越之处,修学大乘佛法的人都知道,大乘行者主要就是修行六度乃至十波罗蜜,第一个就是修习布施,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修行布施就是学习付出,包括财物体力方面的物质付出,和知识技能、思想理论甚至爱心真情方面的精神付出。在智慧和慈悲的指引下,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真可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面对死亡,能够高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已经是惊天地、泣鬼神。而在博大精深的佛法面前,在丰富多彩的生命当中,这仍然显得微不足道,可见佛法对死亡的透视和对真理的阐发,是达到何等圆满无碍的境界。

总之,无论是临终的正面关怀,还是临终的自我关怀,抑或临终的反向关怀,都是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要谨慎地关心死亡,也是给我们一个警告,亦即是不要粗鲁地漠视死亡!当你真正的关心死亡时,死亡就会变得不那么凶残可怕,会成为生活的自动调剂,成为光芒四射的无价宝珠。当你熟视并掌握了死亡的真相时,死亡就会变得幽默可爱,人间美妙无比,身心永远清净,生死不再迷惑,死亡的笑声顿时响彻每个众生的心灵世界。

--------------------------------------------------------------------------------

[1] 见《大正藏》卷四十七,第286页中。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守拙的智慧:心头洞明,表面糊涂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抱朴守拙。明明什么都知道,却一副痴呆愚顽的表情。这种人不张扬,不高人一等,平易近人,反而更易得众人的欢迎。社会..

一、何谓佛法融入生活也许很多人会认为,经常做义工,捐赠财物、献血、捐献器官等等,以及人天佛教所倡导的种种行为,就是佛法融入到生活当中的具体体现。虽然我们不能断然..

问:弟子的母亲三年前接触佛法,经常听您讲经开示,早课念佛背诵《阿弥陀经》,晚课也是一样,但几个月前突发心脏病往生。弟子赶回家时,母亲已经往生。我强忍悲痛将母亲送..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伤肾损精的问题现在患颈腰椎病的人越来越多,是什么原因呢?中医认为,是肝肾亏损造成的,因为“肝主筋”,“肾主骨”。什么原因能造成肝肾亏损呢?当然,原因很多,但最主要..

佛教律学入门虚云老和尚讲述甲、叙意乙、持戒的功德丙、犯戒的过失丁、余义甲、叙言戒的意义,就是止恶生善的意思,止除十恶五逆的罪恶,如防流水,似护眼珠,滋长善法,是..

关于达照法师

达照法师网为您提供最新的达照法师信息,让您快速了解达照法师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达照法师。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