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照法师:超越死亡 第五章 第四节 善后事宜


第四节 善后事宜

一、废除传统仪节

死亡乃人生大事,自古以来,即因环境及人为因素,衍生诸多繁文缛节。今乃资讯挂帅之世纪,于死亡一事,应以庄严肃穆、简单隆重且合于时宜为原则,免遭食古不化之讥。下列传统仪式,应配合时代需求,予以废除,但此俗例已行之多年,倘家中其他眷属不愿废除,则不宜过于坚持,致家庭失和。

1、接棺:以一斗米及细竹圈捆上稻草,点燃后,尾随棺木泣曰:“收租回来了!”此为抬棺者为赚取红包所设,既无意义,兼且污染环境。

2、乞水:孝眷远至河边,向水公水婆乞取河水,为亡者清洗。目今家家户户皆有经消毒之自来水,实毋须舍近求远。

3、辞生:大殓时,师公祝祷:“吃一口豆,子孙活到老老老;吃一口豆干,子孙做大官;吃一口鱼丸,子孙中状元。”此为世间人凡事求平安、吉祥之举,可谓“自我安慰”,并无实质效用。

4、披麻戴孝:农业时代,以麻布表朴素,居丧期间,不事妆扮,以示哀思,今宜以素服代替。戴孝章,以区别亡者性别。亡者为男众,孝眷不论男女,皆戴孝于左侧,反之,则一律戴于右侧。目下,眷属辄以自己性别为准则,实令人啼笑皆非。

5、戴头圈:因亲亡故,无心整饬仪容,发长即以稻草为圈,系于头上。女众为防雨,将置物之麻袋折叠,以为头罩。此即孝眷顶戴头圈、头罩之因由,及今视之,已无必要。

6、著草鞋:古代本以草鞋为惯常用具,且可防滑,今者鞋店林立,各类鞋履一应俱全,何以必退而著草鞋?

7、哭丧棒:古代交通不便,孝子四处报丧,恐不胜跋涉之苦,遂以棍棒助行。今日传讯业兴盛,以电话、电报、信件...,即可报丧,故哭丧棒已成虚设。

8、梅花球:居丧期间,无心问事,遂塞耳不闻,后人取其用意,以梅花球二枚附于孝帽,象征哀思之情。时代变迁,此物已不合时宜,徒具形式,当思改良。

9、撑伞送葬:子孙手捧牌位,为亲送葬,尚有一人在旁撑伞。此系明末遗民,誓死“不顶满清之天”,遂成此仪式。今者几经改朝换代,自已不具意义。今人则误以为鬼怕阳光,已大违原意。

二、丧仪办理注意事项

1、恭请法师指导或委请专办佛教仪式之葬仪社,办理所需筹设事项。(最好不请道士,师公、五子哭墓、孝女白琴、牵亡阵等。)

2、出殡之行列,宜简单隆重,孝眷切勿因爱好面子,而铺张浪费,劳民伤财,应撙节费用,移做供养三宝、印经、济贫、放生等,使亡者获得真实利益,家眷亦可得大福报

3、应用火葬,骨灰安放于寺院,能力不及者随意即可。

4、丧事处理完毕,经书、佛像应妥善保存,若不用者请寺院或莲友代为处理。

三、修福超荐注意事项

地藏经》说:“临终之日,慎勿杀害,及造恶缘........何以故。尔所杀害乃至拜祭,无纤毫之力利益亡人,但结罪缘,转增深重。”又云:“若能更为身死之后,七七日内,广造众善。能使是诸众生永离恶趣,得生人天,受胜妙乐,现在眷属,利益无量。”是故四十九日内为亡者修福,利益最为殊胜

1、丧仪皆用素食祭拜,若杀生祭拜反增亡者罪业

2、眷属于四十九日内应全部茹素,出殡宴客,亦应全部素食,可利亡者。

3、《观经》说:“念一句弥陀佛,能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故家属每天念佛回向最为切实,功德最殊胜,冥阳两利。

4、丧事期间内夫妻断淫、守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5、亡者生前之财物,应用以供养三宝、印经、济贫、放生等,并将一切功德回向亡者。

6、礼请法师做佛事者,可参阅上圣下严法师所著《为什么要做佛事》一书。

7、眷属应趁做佛事的机会,邀集亲友,请法师或有修行戒德高的居士,为大家讲经说法、建立正见、劝进修行,并以此功德回向亡者。

8、眷属应在四十九日内于各正信道场举办之水陆超渡、梁皇宝忏等法会立牌超荐。但须以诚心参与为要;金钱多寡则次,可助亡者超升。

四、设置灵堂

1、设灵:灵堂布置宜庄严肃穆,简单隆重。供奉西方三圣,前面悬挂亡者相片,陈设香炉、水果、鲜花等。亡者灵前以莲花灯,代替民间之金童玉女。祭品宜素戒荤。佛像后面垂挂黄布,再置放棺木,亡者遗体为脚朝外方向,应备念佛机,二六时中不停播放佛号助念时不宜旁务他事,应俟助念完,始设置往生莲位及灵堂或灵桌,朝夕“捧饭”,此表示,亲虽亡故,子仍按时晨昏定省。

2、安灵:出殡前,莲位及香炉由灵桌移至出殡奠礼会场,奠礼结束,随棺柩至墓地,安葬后,由孝眷捧回丧宅,复安置灵桌,谓之“安灵”,此时,除祭拜外,或念佛或作佛事,以此功德回向亡者。

3、除灵:七七四十九日或百日,撤除灵桌,并将莲位及香炉安置于祖先牌位旁,谓之“除灵”。

4、合炉:将莲位火化,亡者名字写进祖先牌位,与祖先同飨祭祀,取炉灰一小撮入祖先香炉,谓之“合炉”。

祖先牌位应与家中供奉佛像隔开,然一般住家受限于空间及传统作法,无法如寺院另设往生堂,但尽可能另设一低于佛桌之灵案供祀之,倘实无空间安置二桌,始因陋就简,将祖先牌位安于佛像右侧下方。

五、殓、殡仪式

1、入殓

古代殓分大小,今者多已变通,无严格区分,或皆一并完成,统指为亡者沐浴、化妆、更衣及入棺之仪式称之。入殓时,家属宜念佛,并将此功德回向亡者。

亡者应著何种服饰并无明文规定,民间以穿皮鞋、高跟鞋,恐亡者神识返舍时,会发出声响,故主张著布鞋,此说并无根据,不足采信。目今殓礼,家属辄为亡者备数套古代服饰,穿戴之后,彷若置身古代,头戴瓜皮小帽,直与强尸无异。此种妆扮,令人百思莫解。既为现代人,生前惯常穿著亦为现代服饰,何以往生反著古装?

佛教徒入殓,可著平常服饰或居士服,外罩海青即可。殓衣宜用旧者,不宜用新。新衣布施他人,可令亡者得福,应尚简朴,不务奢华。

佛在世时,并无缦衣,此物系佛法传入中国方创制,非属福田衣,故无固定处理方式,或转赠他人,或遗后代至亲留作纪念,倘破旧不堪,可怀恭敬心火化。

皈依证及戒牒虽有佛像或师父法相,以其非发恶心焚毁,可采火化方式处理。

2、出殡

殡指大殓后,下葬前之停厝。出殡则为结束停厝,前往下葬。

殓、殡祭品宜用鲜花、水果、素肴,万不可杀生,缘此祭祀所杀生灵之罪,皆须由亡者承担。倘其人生前已无善根,家属复杀生祭拜之,令其挑此杀业,于亡者实可谓雪上加霜,即亲友来吊,亦应款以素筵,切莫囿于世俗之礼,以为非盛筵必慢宾。即令亲友中或有无法接受茹素观念者,为利益亡者,开吊时仍须用素。

六、葬礼

1、鸟葬

葬礼依各地习俗、信仰各有不同,约而言之有四,即:土葬、火葬、水葬与鸟葬。此四法由来已久,据《南史》所载:“死者有四葬,水葬则投之江流;火葬则焚为灰烬;土葬则瘗埋之;鸟葬则弃之中野。”

鸟葬行之于西藏,作法为弃尸于野,任鸟啄食。遗体送至荒郊后,吹奏一螺旋形法器,秃鹰旋来啄尸。头骨部分较坚硬,恐秃鹰啄食不动,乃以刀刃或石块敲击之,以利鹰食。藏人重往生,冀求灵魂升天,咸认色身填于鸟腹,魂魄亦随秃鹰翱翔而升天。亦有落后地区,设“弃尸林”,弃尸于林内,任飞禽、野兽食其腐尸。东瀛京都鸟边山,迄至中世,犹盛行风葬。作法为放任遗体风化,其间自必有禽鸟前来啄食。故“弃尸林”、“风葬”与“鸟葬”名虽异而体实同。拜火教沿袭风葬至今,印度孟买某处,为当今世上唯一纯拜火教徒社区,彼于该市内哥拉巴山,设一名为“沉默之塔”之风葬处。每遇葬仪,该处上空必有秃鹰、乌鸦来集。

《穷神秘苑》:“顿逊国...其俗,人死后鸟葬。将死,亲宾歌舞送于郭(郭,外城)外。有鸟如鹅而色红,飞来万万(万万,数量极多之意。),家人避之。鸟啄肉尽乃去,即烧骨而沈海中也。”顿逊为南海古国名。足见鸟葬非行于一时一地,然以“慎终追远”为务之中国,恐难以接受。

2、水葬

水葬者,顾名思义即葬之于水。作法有二,一为将整具遗体捆以绷带,行宗教仪式,始投之于海。行水葬者,多遵亡者遗愿——愿与大海常存,或为海军亡故于军舰上,或遗体远在外地,不便运回,乃采行之。倘亡者为海军,则将遗体捆扎毕,行军礼始投之于海。证件、遗物交还遗眷。

另一水葬方式为,火化后,将遗骨磨成灰,撒于大海。亦有将骨灰混合面粉,制为丸状,喂食飞禽、水族者。然骨作面丸,须将骨研成细粉,以罗斗筛之,与面粉无异方可,以免小鱼食之鲠刺于腹。

3、土葬

土葬者,将遗体纳入棺椁而埋之,为中国传统安葬方式。然土葬须具备诸条件,若经济宽裕,略有田产,可葬于自家土地,不与旁人混杂,倘家无恒产,唯栖身公墓、乱葬岗。然每年皆有人亡故,是以年有新冢,如是层层相叠,俟三年五载,恐连墓碑亦难寻获。纵令墓冢犹在,亦难免荒烟蔓草,寻觅耗时。

土葬须虑及风水、地理。修行工深者,心无所著,所见所处皆为好地理、好风水。然于凡夫,则不可言无。就物理学观点而论,历经风之侵蚀、水之阻隔,所生之影响或改变,谓之风水。如棺旁水路,阻挡孔洞,令棺内缺氧,无法产生细菌或电解物质以分解尸体,致尸身不烂,遂成“荫尸”。以科学知识,即可解释风水成因。

一地主之子皆为博士,地理师建议彼等,将双亲葬于某处。彼等斥为迷信,另行觅地安葬。讵料,葬后三载,兄弟中三人相继辞世。地理之说,焉可言无?实则,地理为一客观环境,不识修行者,未能主宰自心,受环境影响自不待言。笔者俗家家人尝求卜,谓祖坟伤及四房。笔者行四,今既出家为僧,何来四房?故倘能致力修行,地理之说,影响不大。

土葬后,俟遗体腐化殆尽,尚须捡骨。据云,男众喜见美色,故双目先烂;女众多造口业,烂自嘴始,待尸身全烂,须四个月至半年。

中国人谓“入土为安”,然土葬讲究甚伙,兼且费钱耗地,入土是否平安,尚待商榷。

4、火葬

印度葬法之一,又作荼毗,意指焚烧遗体,埋其遗骨。佛世前,印度即视此法为正葬。后阿难入定,见群鬼夺尸,知有守尸鬼,是以出家净众亡故采火化,以去其我执。佛涅槃后荼毗,佛教徒遂广泛采行。迨佛法东来,僧皆火化,唐宋佛法兴盛,高人达士亦多火化。唯儒家以此为背孝非礼之举,故宋高宗明令禁行民间。

火葬于我国未能普遍行之,除儒教影响,另有下述二项因由:一者,以烈焰焚尸,必生剧痛;二者,人既亡故,复以火焚,岂非又死一次。殊不知神识既已离体,色身仅为躯壳,不复感受疼痛。且火葬符合卫生原则,不若土葬者,遗体遭虫蚁咬啮,其窘况非如火化,可一举解决。历代高僧,多行火化,以人之烦恼,系由我执身见为根本,乃至淫欲等大患,皆由此起。欲了生脱死,求神识得所,不拘僧俗,均当火化。焚之,则知此非我而不复耽著。

日本、西藏,亦行火化。西藏复有火化修法。视遗体为亡者之罪业,藉烈火净化其染污,转化为智慧之光。印度、尼泊尔等国,亡者不入棺,裹以薄布,以肩舆(小轿)送至火葬场。

火葬既毋须讲求地理、风水,又省时节约,兼有益于亡者神识之超升。家属可将火化遗骨安置寺院,由出家众诵经超度,兼以早、晚课之薰习,尚能聊种善根,复以讲经、打七及诸法会功德回向之,令消宿业,培植冥福,终至成佛

火化后,倘遗骨呈黑色,有二种可能:一为亡者久病,长期施打药物所致;二为恶业过重,助念无效。若为后者,当多做功德、行善布施,回向亡者。

目下灾祸频仍,客死异乡、溺毙、失踪、空难等,时有所闻。倘因意外,未寻获尸体,应于寺院设牌位超度之。

5、基本原则

生死事大,每值丧事,亲友辄来献策。囿于宗教、风俗互异,所提建议南辕北辙,令丧家无所适从。世风日下,无奇不有,甚或于送葬时,聘清凉歌舞团,大跳艳舞。邪风至此,令人匪夷所思。家属最应把握者,为临终及断气后十六小时内之助念及注意事项,余者虽不免随顺世俗,但宜从简。避免铺张浪费、虚排场面,可将丧葬费用,转作弘法利生、救济贫困之事,以培亡者冥福。

丧葬事宜,应合情合理,可恭请出家净众指导,或委托代办佛教仪式之葬仪社筹办。一切仪节但求庄严肃穆、简单隆重,于死亡应有正确认识,庶几不致迷信妄为。治丧毕,经书、佛像等当妥善处理,若不用,可与人结缘

本章我们谈了各种殊胜关怀的具体操作方法,这些实践性的方法,都是在前一章的框架内进行的,也就是说都要建立在对应于“死亡过程”和“基本关怀”的基础上来作。并非单独的机械化的操纵,而是本着慈悲与智慧的原理,在真情与爱心中落实下来。这是佛教对于一位行将去世者的全面关怀。从中可以看出,不但在现实人生的角度,给予物质环境和精神心灵上的统筹安排,而且从佛教生命观的视角,给予彻底觉悟和究竟安乐上的努力,显示了生命的真正尊严。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地藏经解释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

蒋贡康楚仁波切是大宝法王噶玛巴的重要法子,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的四大法子之一,是噶举传承内的重要上师。远为毗卢毗那佛化身,近为阿难尊者化身,与金刚尖锐为三人。..

嘎玛仁波切:发愿和回向的差别贪念是在作善事之前,先为自己打算,以自利而作;而愿力是为了利益别人,先为别人着想,再想到自己。而发愿和回向的差别是什么?是有没有完成..

科学研究的是物质,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假设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也就是物质和意识必须要截然分开;佛学研究的东西是意识,佛学反而认为主观和客观、物质和意识不能分开..

贵州省某县,有吴仁吴义两同胞朋友,父早亡,受母李氏抚养成人,吴仁娶妻孟氏,吴义娶妻崔氏,吴仁居长,性情良善,孟氏亦贤淑。吴义居次,年虽幼而性狡猾,崔氏性情亦横泼..

注: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是阿康仁波切,他是70年代伦敦桑耶寺的住持。第16世大宝法王在世时曾经给过我很多舍利,他对我总是有求必应。有一次,我向大宝法王提出了一个请求,我..

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关于达照法师

达照法师网为您提供最新的达照法师信息,让您快速了解达照法师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达照法师。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