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照法师:永嘉禅法 第十三章 四空定修证


第十三章 四空定修证

修证到四禅以后,我们已经到了色界的最高境界,如果继续努力,我们就进入了无色界,也就是四空定的境界。四禅加四空定合称为四禅八定,是世间禅定的全部内容,分为色界和无色界两个层次。如果没有禅定,就是欲界凡夫,欲界的特点是五趣杂居,心很散乱,追求各种物质欲望,没有厌足。

舍离五欲六尘之后,就进入了色界,也就是四禅定的境界,四禅的特点是把妄想心捆绑在身体的觉受当中,专注一心,所以从初禅到三禅,都有快乐、喜乐的觉受。第四禅不同于其它三禅身心分离的状态,没有了呼吸和觉受,身心完全融在一个境上,被称为心一境性。但还有色身存在,并没有完全空掉,是从有色进入无色的转折点,因此四禅境界被描述为专注明净,内心非常清明、清楚,却没有任何一个妄想。这个描述和四果罗汉的境界几乎是一样的,以至于很多人到了四禅就以为自己解脱了,其实这就是文字描述的局限性,所谓教理透彻就是要透过文字看义理,不着文字相。

学透教理我们就知道:其实四禅只是心的一个层面,一个不妄想的境界而已,还不是我们的心本身,只是通过对色相非常地专注,非常细致地去观察一切物质。因为心很安定,所以第四禅定的人对物质世界的“有”和“空”能了解得非常清晰。随着心进一步空寂,他就会发现,物质是很粗重的、有障碍的、很局限的,也就是说不管什么物质都是有相的,有相就有范围,就有局限,当我们把心捆在任何一个物质境界上时,心也就变得有局限了。

如果把心比喻为净水,境界就如同容器,把心捆在境界上就如同把水倒入了容器,容器虽然让我们能掌握水、利用水,其实也障碍了水。他发现了这个道理以后,就想把心从物质色相里解放开来,也就是把所有色相放下,所以四禅以后,我们还要进一步努力修行,把不妄想的境界再空掉。

那么如何把这个不妄想境界空掉呢?按凡夫常规的想法,看到有东西存在就是“有”,把东西拿走了就是“空”。这是凡夫的心态,也就是在凡夫的心里,“空”和“有”永远是相对的、矛盾的。四禅也是凡夫境界,所以他放下“有”的时候,就认为只要把心安住在和“有”相对的“空”当中,和虚空融为一体就是把物质色相空掉了。虚空是无色的、无限的,把心安住在虚空里就把自我的感觉也扩散到无尽了,身体不是我了,虚空才是我,于是就超越了物质的这种障碍和局限。空掉了物质的束缚,从四禅出来进入了四空定,或者说从色界出来进入了无色界,也就是从唯物的世界,进入了唯心的精神世界。

所以从佛法的角度看世间就非常简单、清晰、明了,比如凡夫的思想境界,只有唯物和唯心两种,如果对物质贪得无厌,浑浑噩噩,那连唯物主义都谈不上,就是欲界凡夫的心态,唯物和唯心是凡夫思想境界的分类,也就是色界和无色界的分类依据。

比如唯物主义执着物为第一,他的局限就在物质上面,以物质为生命、或者世界真相的全部,物质比较粗重,所以层次比较低,最多能达到四禅境界。如果以妄想心为第一缘,或者以心为一切万物之主,就是唯心主义,物质就束缚不了它了,心就开始扩张,于是就能离开色界进入无色界。无色界就是唯心主义者执着的境界,比如古人讲的“我思故我在”等等,修行境界已从外在的、局限的物质领域提升到了内心的、无限制的精神领域,这是境界上的一种提升。

因此从四禅进入四空定的空无边处定以后,心就变得空空荡荡、毫无局限了,这种境界同样会被误认为是开悟了。因为六百卷般若经典,包括禅宗祖师语录都是讲空的,说心是无所得的,是空的等等。甚至《心经》就直接告诉我们“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就是开悟境界、明心见性的境界。五蕴皆空的“空”跟空无边处的“空”,虽然是同一个字,但是境界完全不同。这就好比穷人和豪门对同一个“富”字的认识完全不同一样,穷人可能有个几万元积蓄就觉得很富了,可豪门望族呢,几千万都不觉得多。

因此同一个“空”由不同境界的人说出来,含义是不同的,是有深浅层次的。如果你认为把物质拿掉了就是空,那就是无色界的空无边处境界,也是凡夫一种执着,只是从对外在有相物质的执着转化为内在的、更为隐秘的,肉眼不可见的对虚空的执着了。其实不可见的虚空也是有相的,那个相就是心灵里面有一个我的感觉。

比如很多人打坐空掉的时候会很害怕,那这其实根本就没有空掉,真空了怎么还有个害怕呢?那个害怕的不就是我吗?所以,空无边处的众生虽然把可见的色界空掉了,却又把心绑缚到了空境上,又执着不可见的无色界,也就是精神领域了,因此并不是解脱的境界。

我们知道,要空掉凡夫的所有执着才能叫解脱。凡夫的执着分为四个层面:第一层就是执着我所,也就是执着我所有的东西,比如我的名字、我的衣服、我的家人、我的事业等等,只要属于我的,统统都无法割舍,完全把生命以外的东西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所谓“要钱不要命”、“只认衣冠不认人”说的就是这种人,是凡夫最愚痴的表现。

第二层就是执着色身,身体的五欲很坚固,贪着各种享乐。

第三层就是对于思想的执着,其实凡夫的思想,包括心理感受、艺术创作、哲学思想等等都是妄想,象艺术家、哲学家、思想家就会执着妄想,通过各种训练,把妄想变得越来越美好。普通人也一样,从小接受的各种品德教育,也是在改造自己的思想观念。把自私自利等等不好的妄想改变为大公无私的妄想,调节自己,让自己打好的妄想,不要打坏的妄想,这样就是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他人的好人,就不是坏人了。

所以我们多年来教育的重心,就是在妄想的改造上,并没有超出妄想的范围。而大部分修行人刚开始修学佛法时,也是从这里下手的,通过三皈五戒、人天善法的学习,把自己错误的想法慢慢地改成善的想法,就觉得自己修行很有成就了,看到恶人、恶事就会很生气、看到不修行的还会很傲慢贪嗔痴一点也不除,只是在妄想上做文章,所以还都不算正修行。

妄想之所以被称作妄想,就是因为它是虚幻不实的颠倒,并不是我们的真心,所以在妄想上作文章,就如同想把一堆烂铁烧铸成真金一样,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真正用功修行的下手处是在第四层的执着,也就是对“我”的执着上,凡夫对“我”的执着非常坚固,与生命同在,所以佛教里称作“俱生我执”,这是凡夫所有颠倒的根本所在,把我执打破了,其它三层不攻自破,我执不破,其它三层再怎么努力也是枉费功夫。

比如我们一般人都会去执着物质和身体,所以才会贪生怕死、斤斤计较,为了各种利益争抢不休。“胜者王侯败者寇”,完全以是否占有了外界利益来衡量生命的价值,这是欲界众生的基本心理特点。

如果把“我所”放下了,这是第一种层次的空。欲界空掉了就进入了色界,转为对身体的执着。在初禅到三禅的境界中,色身的觉受达到了最高点。三禅是整个三界最快乐的地方,到了四禅就能对身体和妄想看得很清楚了,明白执着身体和妄想是一种局限,就想进一步破除掉这种执着,这就是第二层意义上的空。进入无色界以后,就是第四层我执的境界了,把这层根本我执再空掉,才能明见真心,进入涅槃

如果没有禅定的修行,我们就只能生活在欲界里,完全看不见自己的妄想,对身体状况一点也不敏感,对食欲、色欲、淫欲等等欲望贪得无厌,既伤害身体又伤害心灵。比如有些人爱吃,什么都吃,吃得高血脂、高血压各种富贵病都出来了,身体都坏掉了,内心还越来越馋。贪淫欲的人,会色胆包天地乱来,身体容易染上病不说,内心也变得肮脏、下流,情感生活也非常混乱。而有禅定觉受的人,他对身体和内心的觉受开始有把握了,就会远离欲界这些伤害自己身心的习惯和行为,走上真正健康、正常的生活。

根本我执有四种境界,在禅定层次上称为四空定,分别为: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依次属于无色界的四层天界,是纯粹的精神世界。对于欲界凡夫来说,四空定是神仙的境界,无色界天人完全不需要物质的支撑就能生存。但因为仍有我执,所以虽然已经脱胎换骨,没有了粗重的肉身,但还有一个“意生身”,也就是意识创造出来的“我”存在,所谓“羽化成仙”了。虚无缥缈,物质对他无法产生任何阻碍,可以穿墙越壁,以意为食,非常逍遥自在。但因为我执未去,还是凡夫境界,照样在三界里轮回,只不过果报会比较好,会有很多神通变异和美妙受用。

比如欲界凡夫的思想、身体总要不停地动,所以会消耗很多能量,一天要吃三顿饭,人很容易衰老,也活不太长,顶多一百来岁,还有各种病痛,一口气不来就会死掉。而禅定的人,身心不会妄动,能量付出很少,因此就会延长衰老的时间。到了第四禅身体不动,思想也停下了,完全不需要消耗能量了,所以能把呼吸停掉,没有呼吸,色身却仍能存活。四空定则把肉身也空掉了,只有一个“神仙体”存在,那种受用是非常美妙的。

因此禅定功夫深的人衰老得很慢,寿命会很长,也非常健康,不会生病,“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禅修实际上是最好的美容方法,也是最好的防病防老的方法,对心灵也是一种完全健康的指导,没有任何副作用。

无色界还有一个欲界凡夫看起来很奇怪的现象,在欲界我们都是通过语言、表情、动作等等这些色相进行交流的,到了无色界,天人之间纯属精神交流,古人讲的“神交已久”就是这个意思。这种不需要语言的精神交流我们称为“感应”,认为是一种功能、超能力。

这种心灵沟通方式我们在科学上还无法解释,但也会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出现。比如有些心比较静的人,或者比较熟悉的亲人之间有时也会体验到这种感应,互相之间也没有联系,却突然感觉到对方有了什么事情,结果也确实发生了。其实就是你的心里有对方,一直在想着对方,有些事情发生了,你恰好就能够体验到。这种感应是心本具的能力,只是因为物质把心束缚住了,障碍住了,普通人就用不起来了,只有少数心比较静的人才会偶尔出现。

凡夫理解不了,就感觉很神奇,其实禅定功夫深的人把物质的束缚从内心减除掉后,完全没有了妄想,就会把心的能力重新显发出来。凡夫的妄想都是有文字的,因此欲界凡夫之间的交流离不开文字,离开文字就不知道对方究竟是什么意思。而进入四空定的人或者无色界的天人,他们的交流就是心灵之间的互感,完全脱离了语言的限制,反而比语言精确得多、深入得多、快速得多,这就是精神世界的交流。

所以没有妄想的心也是有心理活动和感受的,并不是死水一潭,也是可以互相交流的,而且交流的层次非常深入、直接,主观感受也比欲界的感受更清澈、准确,细腻。欲界凡夫完全无法理解,也难以用文字准确描述,所以越到高处境界就越难讲,真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了,不证到那个境界是绝对体会不到的。但为了教理的透彻,我们还是把这个四空定的境界从心理活动和主观感受两个方面简要介绍一下,以方便大家以后的进一步修学。

一、空无边处定

达到四禅的境界后,虽然第六意识妄想心停下来了,呼吸也停下来了,但仍有色身存在,身心仍受色法的系缚,不能自在,于是加紧用功,观察己身有如罗縠,内外通彻,由于一念心空,在深定当中只见虚空无边,为空无边处定。

第四禅行人会感觉身体犹如“浮生扰攘”,古人云“吾之大患,为吾有身。倘若无身,何患之有?”就是这个意思。也就是到了四禅后,呼吸也没有了,禅修行人又进一步认识到身体是最大的忧患,如果没有了身体,就没有那么多烦恼、去想那么多事情、有那么多要求、还要观什么呼吸等等,就想摆脱掉身体的束缚,所以加紧用功,进入更深的禅定。

这时看到身体象罗縠一样透明,罗縠就是又轻又薄的薄纱,感觉身体内外通彻,这是渐渐远离物质,尚未进入虚空时的一种体会,但已经临近虚空境界了。此时一念心空,心里一念跟空相应,在深定当中只见虚空无边,见到无边的没有一丝色相的虚空,心中明净,无碍自在,好像飞鸟破笼而出一样,在虚空中自由自在地翱翔。无碍自在是完全脱离了物质色法束缚后的心灵感受。对于色法来讲心完全能自在无碍了,这种定境就称为空无边处定。

所以从四禅放下色身进入虚空的过程中,要经历一段内外透彻却仍有质感的中间阶段,身体变得像薄纱一样模糊。此时还没有完全放下色法,因为欣慕更加解脱自由的境界,我们会加紧用功,最终能与虚空一念相应,把最后这一层薄纱样的色法执着也放下,内心完全空明,非常自在。想往东就往东,想往西就往西,没有东西可以障碍住它,因为此时心如虚空,虚空是无边的,也是不可能被障碍住的。

欲界凡夫就以胸腔里这个肉团心为心,所以心量是很小的。这里也包含一个很深的道理,佛经告诉我们,真心有清净分和染污分。染污分就是我们轮回的主体——第八阿赖耶识,它就寄居在心脏里面,所谓“去后来先做主翁”,投胎的时候先有第八识,再长出身体各个部位,死的时候它又是最后一个走的,比如脑子坏了人还能活着,叫植物人,心脏一凉停止跳动,人就真的死了。

所以凡夫会执着心脏里的这个心为“我”,心想、心痛、伤心、心里很难受、很快乐,这个心就是指我。西藏的颇瓦法就是用这样的道理来修行成就的,他要通过打坐等修行把三轮七脉打通,气脉一通第八识就能从心脏的一个小孔里跳出来,通过上师的引导不会再入轮回,生死就能了了。所以第八阿赖耶识既是强烈我执造成的一个业习主体,承载着我们无量劫来所有的起心动念、习气烦恼,又是我们的真心,具备真心的全部功能。我们迷时因为有我执在,只好被困在心脏里,悟时我执消除,一放出来就遍满整个法界,所以真心本来就是无边无际的,如同虚空一样。

因此学佛法首先心量要大,心量越大成就越大,心量小成就小,这是必然之理。其实世间法也是如此,心量不大的人不可能领导一个公司、一个集团乃至一个国家。佛说不可小看“大心凡夫”,只要心量大,凡夫就能成佛,心量小,可能修个自了汉就到头了,所以我们学佛法首先要学如何扩大心量。

南怀瑾先生就曾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打开心量的方法,就是先要把眼睛闭上,把精力集中起来,想象自己的心就在心脏里面,象芥菜籽那么小。然后我们就像给气球打气一样让它放大,从芥菜籽变到绿豆那么大,然后再继续变到红枣那么大,到乒乓球那么大……一直大到包含了整个身体后,仍继续放大,让心突破身体的边缘直至包含整个房间,于是房间里面所有的人都在心里了,就用这个方法一直放大下去,想到多大就放到多大。把它放大到极限,就可以把整个国家、地球、月球,甚至弥陀佛的西方净土药师佛的东方净土、十方法界所有的众生都包含在我们的心中。也就是所有的众生和我没有区别了,都在这个心里,都是同一个心,我执也就隐没了。

以没有我执的心返观万法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一切都如同梦幻泡影,根本就没有任何真实存在的东西可以障碍住我们的心,因为心完全与空相应了,于是会感觉非常自在,就像鸟出牢笼一样,找不到一个我,整个虚空、整个世界又全都是我,用这个方法就可以起到让自己放开心量的作用。

很多人看了南先生的书后,就发现这个方法对培养定力和心量都很有效。把心放到最大时,就感觉我是大而无外,小而无内的,动也动不了,而且也是空灵无边的,完全没有你我他的对立而存在着。伸伸手、动动腿好像对这个心也不影响了,甚至说把脑袋拿掉,也不害怕了,心完全停在空当中。把老子《道德经》、庄子《逍遥游》、佛经里的《六祖坛经》、《金刚经》拿出来一看,好像都看懂了。觉得佛经里讲的“无所得”就是这个吧,就以为自己开悟了,因为他心里面跟空相应了,就觉得什么都没有,好像凡夫的我执也消失了。这样就容易出现问题,容易未证言证,其实这只是空无边处定的一个觉受,并不是打破我执的开悟境界。我们用这个方法训练自己打开心量时,要首先有这个认识,了解空无边处的心理状态和觉受,不要错认定盘星。

第一、空无边处的心理活动状态:

进入空无边处定时,离色心缘虚空,与无色相应。灭三种色:可见有对色、不可见有对色和不可见无对色。当心完全离开物质有相的色法时,就会与无色相可寻的虚空相应。缘是攀缘、绑缚,心缘虚空就把心捆绑在虚空里面,不绑缚在色法里了。所以空无边处也不是真心的境界,只是妄想心又执着了虚空而已。

我们大家对自己的妄想可以稍微了解一下,妄想又叫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一种客观反映,就是我们各种各样的想法。佛经之所以将其称为“妄想”,就是因为它是虚妄不实的,比如我们打个妄想,想到家里的门,于是家里的门就在头脑里反映出来了。如果你从来没有见过门,不知道门是什么样,门就无法在头脑里出现。所以妄想并没有妄想自己,只是外界的显现,是物质的影子。

物质在佛经里叫作“色法”,色法产生印象后就象影子一样留在我们的心里。比如我们见过一次门以后,就把门的影子留在心里了,不用再看到门我们也知道门是什么样子,我们称之为“记忆”,佛经里叫作“法尘”,我们并不能把脑子里出现的法尘拿出来,而且法尘从无到有的过程我们也看不到。所以妄想并没有一个真实的存在,是虚幻不实的,就象显影是镜子的功能一样,妄想的显现只是真心的一个功能,显出来法尘如同镜子里的影子,并非真实。

我们的妄想心除了会显现物质的影子,还有分析、推理、演绎的功能,可以把法尘和色法综合在一起考虑问题,所以知识越多的人、法尘越多的人,心越不容易清净,总在打妄想、联想不休,常常会给开悟带来障碍,这也就是修行上的所知障。

知道了妄想的虚幻不实性,我们修行就不会再怕妄想,因为所有的妄想,包括恐惧、害怕、见光、见佛、见神秘现象等等,这一切都无非是心的显现而已,它跟真心没有任何关系,就如同影子和镜子完全没有关系一样。如果想到色法,色法就会出现,想到虚空,虚空就会出现。空无边处就是我们想到虚空时,虚空显现了,又因为定力的缘故,能够心缘虚空。停在虚空上,这是关键的地方。我们的真心本来是没有样子的,所以它可以跟万法相应,如果定力好,我们能只缘一法,心不散乱时,就会出现不同于散乱时的觉受,所以心与虚空相应,绑缚在虚空上,是空无边处定的第一个特点。

藏传佛教就有很多类似的方便修法,可以让我们先感受相似见到佛性的境界。比如说有狮子坐观,就是象狮子的一样坐着,眼睛睁大直视虚空,看着看着,心就和虚空融为了一体,就能进入定境。善知识就会告诉你要坚持在这里,这就是相似地见到佛性了,可以通过这种定境作为开悟的跳板。

待定境深入了,善知识就会再进一步指点你,虚空和心这两者是可以进一步分开的。如果我们把重心放在显现的这个虚空上,就是定境。也就是空无边处定的定境是心把空相显现出来了,其实还有个会想的、能显现虚空的那个心,说不出来是什么,完全没有形状大小,却能显现万法,那个才是更高的。所以功夫用成熟了以后,我们就要把虚空再拿掉,但机缘不成熟时,善知识也不会告诉你,就让你处在这个定里面,心完全与虚空相应。这样世间的任何欲望、任何毁赞,包括一切物质色法都干扰不了你,因为你的心已经完全在色法之外了,一切色法从此与你无关。

所以空无边处定的第二个心理活动特点就是:当心与虚空相应时,就会消灭一切色法,也就是属于色法的,属于质碍的、有重量有大小的物质所产生的这种障碍,都能靠空无边处定消除掉。只要有样子就有边际、有距离,没有色法的时候就没有边际了。比如说房子就有大小的边际,人也有边际,有边际就有限制,就不自在无碍,心和虚空相应的时候,完全消灭了色法,就称作空无边处。

色法一共有三种,所谓可见可对色,不可见有对色和不可见无对色。可见可对色,顾名思义,就是和眼根相对的可见外境,比如桌子、树木、人等等。安住在这种空掉了可见可对色的空无边处定的人,不会被刀剑所伤。

不可见有对色,就是其它四根耳鼻舌身相对的声香味触四尘。虽然有根相对,也有感触,却看不到,不可见,但都会对色界或者欲界凡夫产生障碍。比如我们经常在厕所里点香,其实就是把鼻子给障碍住了,我们只能闻到香味,闻不到臭味了。再比如声音一噪杂,耳朵什么也听不到了等等,所以声香味触也是物质,进入四空定后,不可见有对色的障碍也会消除。无论再有人如何地辱骂你,也到不了你的心里去,因为你的心不会再接受声音的干扰。

不可见无对色,就是无表色,属于法尘里面的一个色法。法尘对我们的阻碍是不可见的,也没有根相对,但却会产生无形的作用,比如戒体、信念、观念、概念都是无表色。

我们看不到无表色的存在,但它们确实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信念的作用,我们大家肯定都体验过,如果我们信念坚固,一定要做成什么事情,那这个信念就会支持你一直做下去,不达目的绝不罢休!如果信念不坚定,一遇到困难就会停下来,所以完成一件事情依靠的是信念的力量,但是它完全看不见,我们却不能说它没有,这就是无表色。

再打个比方,技术也是无表色的,比如骑车的技术,谁有骑车的技术我们看也看不出来,但只要有辆自行车一骑我们就知道了。我们能看到人和车,唯独看不到技术,但却是它在起作用,让我们骑上自行车能不摔跤。再比如,受戒要请持戒清净的人来传授,为什么?就是因为持戒清净才会有戒体,戒体也是无表色,所以受戒并不完全是形式,而是戒体的传承。当你得了戒体以后,戒体自然就会产生一种持戒的功能,保护你不会犯戒,比如我们偶尔遇到事情时,有戒体的人的做法就很自然,有时并没有想到戒律,也不会去破戒,会如法地处理事情。如果没有戒体,那个戒条你也没有记住,碰到事情也想不起来,一随习惯走,很容易就破戒了。习惯也是一种无表色,坏习惯会让我们一不留神就做了坏事,好习惯会让我们做好事,所以无表色也是有障碍和作用的。

当我们心缘虚空的时候,会观察这三种色法如同负担和累赘一样,比如身体是可见可对色,是忧患的源头。身体的觉受是不可见可对色,会让我们增加留恋色身的理由。不可见无对色也一样,是捆绑心灵的绳索。这些东西我们都不想要了,向往更自由无碍的生命状态,于是我们就能从心中破掉了三种色法的作用,从色法的牢笼里完全超脱出来,进入空无边处定。

第二、空无边处的主观感受:

与空相应,心中明净,不苦不乐受更加增长,这是空无边处定的主观感受。第四禅时苦乐已经舍弃了,那么到了空无边处定的时候,心与空完全相应,毫无色法的留碍,因此用“明净”两个字来形容非常贴切,心清清楚楚为明,毫无色法染污为净。我们常说小孩子的眼神很纯净,就是因为小孩子的内心没有物质的污染,不会为了很多物质利益去考虑很多,内心很明净,所以小孩子的记忆力都很好,大了以后心里隐藏了很多事情,心就很杂染了,不明净了,眼神也就不清纯了,记忆力也越来越衰退。这有点象电脑的硬盘,很干净的时候,电脑运行速度就很快,硬盘上存了很多东西后,运行得就会慢。

四禅也曾用明净来形容过,四禅的明净就如同把桌子擦干净了,而空无边处的明净则是把桌子直接搬掉了,不需要了。两者的层次是不同的,所以虽然禅定一直用明净来描述行人的主观感受,其实他内心境界的层次一直在提高,因此不苦不乐的觉受也更加增长。有人觉得这不是和发愣或者睡着了一样吗?发愣发呆的时候虽然对物质色法没有感觉了,但心不明净,没有舍受,因此不是定境,只是无覆无记,就是没有被无明覆盖住的无记,如果睡着了没有梦,我们就是被覆盖住了,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很净,就叫有覆无记。所以四空定的人心里没有苦也没有快乐,心里感觉很清净很明白,这是他的主观感受。

二、识无边处定

达到空无边处定需要心缘虚空,心首先就要起念去认识虚空,认识是心的一种功能,也叫识心。识心抓住虚空后就出现定境,叫作识心遍缘虚空。因为虚空无边无际,识心分散太广,感觉非常疲劳、麻烦,使得定心开始动摇,于是禅修行人舍空缘识。舍弃向外缘取的虚空相,向内以心识为专注的对象。念念不舍,渐渐与识心相应,在深定中不见余事,只见过去、现在、未来诸识显现,与定相应而不分散,安住在能认识万物的这个“识”本身的状态,广大无边,心中清净寂静,无法用言语形容,称为识无边处定。

所以识无边处定的心理活动就是舍空缘识,在空无边处定心缘虚空的时候,我们内心很清楚现在与空相应了,专注力完全放在虚空上去感受这个空,就是空无边处的定境,感觉比四禅的境界更加明净。可是在这里定久了以后,定力更加深入了,就会进一步发现,去感受这个空还是不清净的。这就如同浊水逐步澄清的过程,本来以为没有杂质了,可放一段时间,水表面上看更清更定的,在显微镜下,又会发现还是有杂质,于是再把杂质除去,接着定,最终除去所有杂质,就完全回归了清净的本体。

所以久处空无边处定的行人就会看到虚空仍为粗相,于是不再去缘这个虚空,舍弃虚空相,进一步与识心相应。识心也是遍满虚空的、广大无边的,但因为更加无相、微细,所以是禅定的更高境界。

从空无边处出来,与识相应,进入了识无边处定后,禅修行人的主观感受是:“安稳清寂,心识明利。”心识从明净上升到了明利的境界,心更清净了,明利就是清清楚楚,非常敏锐的意思。识就如同我们凡夫的“知道”,欲界凡夫的注意力都在“知道”以后的境界上,比如知道痛、知道苦、知道乐、知道幸福……因为知道的这些境界又会产生各种妄想,比如摆脱、排斥、贪着、愤怒等等,所以就会让心非常乱,烦恼也很多。

如果智慧高一点的人,他就会发现其实知道是知道,境界是境界,完全是两码事。知道是谓语,境界是宾语,宾语总在变化,可“知道”从来不变。也就是“知道”本身并不会痛苦,也不会烦恼,但因为我执,痛苦或烦恼却会障碍“知道”的清净,比如你知道痛苦了,再有高兴的事情你就很难高兴起来,那你的“知道”就被痛苦污染了,就不明净、不明利了。

如果我们把注意力收回来,专注在“知道”上,痛苦或者快乐都不会污染它,那这个“知道”就是遍知,什么都能知道,快乐的境界来了,它知道快乐,痛苦的境界来了,它知道痛苦,酸甜苦辣咸任何滋味都能体会得清清楚楚,不会相互污染、遮盖、障碍,这个知道就很明利了。

识无边处的这种功用就类似这个清净明利的“知道”,只专注在明白的这一点上,直接去感受明白的状态,把虚空也扔掉了,不去管任何境界,只负责知道、明白。那这个明白就可以遍满无尽的虚空,没有边际,所以非常明利,更加安稳清寂,比空无边处定更加安稳清静了。空无边处定就是把心量放到最大了,和虚空相应,结果识心分散太广,就不容易安稳清净。时间久了会感觉疲劳、劳累,于是产生动摇,就会想进一步把虚空再扔掉,继续安稳向内,回观返照,专注心识,感受这个能识的心,直接看心的状态,通过对空的观察再把空扔掉,这是从空处定到识处定的一个过渡。

任何境界的提高都有禅定功夫在里面,如果功夫不到,只是听懂了道理或者有了点觉受,就想直接把空扔掉是扔不掉的,直接看心识也看不到。所以平常我们总说观心、观心,其实观的全是妄想烦恼,那个会打妄想的心根本观不到,因为功夫不到,清净不下来,水很浊,就什么也观不起来。如果我们能观到那个会打妄想的东西了,其实就进入了“识”的状态,就是能认识自己所有妄想的识心本身,到这里才能做到念念不舍。如果看不到识心,全是妄想心的时候,一会儿想东,一会儿想西,就无法做到念念不舍。

安住在“识”的状态渐渐与识相应以后,在深定当中不见余事,所有境界都消失了,色法消失了、虚空也看不见了。只是自己明明了了,安稳静寂,也可以用“一念不生,了了分明”来形容,一个念头都没有了,但内心非常清楚,不昏昧,这个境界就是识无边处定,属于定境,还不属于禅。定境里面有观照才叫禅,所以禅叫静虑,定只是专注,定境不同是因为专注的境界不同,专注的境界一步步接近心的本体,定境就会越来越高,但因为缺少智慧觉照,单纯的定境会退失,禅不会退失,这是定与禅的区别。

识无边处定将全部的注意力停留在明明了了的识心状态后,识心遍一切处故,过去、现在、未来诸识显现,所有内心的念头都出现了。但因为安住在识心的状态里,一切诸识虽然了了分明,却与定相应而不分散,仍然在定中,非常安稳寂静。这就如同我们虽然知道一切外境,但并不接纳外境的污染一样,眼光内摄,不向外攀缘,心中的感觉就是清寂安稳,很清净、很安静,一点也不乱。涅槃寂静,也是用寂静来形容涅槃,但涅槃和无色界都已经离开了语言文字,所以其觉受无法用语言来准确形容,虽然用词都一样,境界却大不相同,只有到后方知。

三、无所有边处定

无所有处定的境界就更高一层了,空处定是心缘虚空,虚空是所见之物,是所;识处定是舍空缘识,识是能识之心,是能。其实能、所是真心的两个不可分离的作用,如果说虚空是外境,那识心就是内境。从空处定出来,舍外境而缘内境,就进入了识处定。

达到识处定以后,因为心所缘的过去、现在、未来诸识无量无边,虽然与定相应而不分散,但时间久了动摇之相就产生了,就认识到三世诸心也是和合假有,并非真实,也是一种疲劳、麻烦。也就是能、所都是虚妄的,不能久远依靠的,于是就破坏掉原有的定力,舍去识处,把识心扔掉。把能识之心和所识之物都舍弃了以后,就什么都没有了,所以这个境界称为无所有处。而系心于无所有处,把心专注在无所有处,精进不懈,就进入了无所有处定,这是无所有处定的心理活动状态。

到了这里真是没办法说了,越到高处语言越难描述,也不能描述。如果用语言形容出来后,你用现在的心态层次去理解了,那你就错掉了,说给你也就等于误导你。所以境界不能随便说,需要对机宣教,才能心领神会,否则说得天花乱坠也没有用处,有没有、懂不懂一看就知道。

比如这里讲无所有,《金刚经》讲无所得,无所有和无所得是不是一样的?让我们理解就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区别,可《金刚经》的无所得讲的是明心见性的开悟境界,而无所有处定的无所有只是凡夫定中的一种感受。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却用一样的文字描述,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到了这些语言文字无法触及的境界,你又如何去说呢?语言文字的局限就在这里,所以我们不能通过文字判断一个人的修证境界,也不能着文字相,只去理解字面的意思而不去修证。

无所有处定的主观感受也用安稳寂静形容,和识无边处定的形容基本一样,所谓“在深定中,心内空无所依,诸想不起,安稳寂静”。内心的感觉是空有都泯灭了,说空也错,说有也不对。空无所依,诸想不起,大乘般若经典也经常讲“安稳寂静,不见诸法”,“不见觉者不见受者”,既看不到一个觉受的我,也看不到一个所觉受的物,“能所双亡即是汝等本来面目”等等,甚至也有“般若如大火聚,四边皆不可着”这样的描述,和心内空无所依的表述也很象,那如何区别是开悟还是定境呢?就看你还有没有我执,但是“没有我执”是个什么境界又说不出来了,因为这些境界全在语言之外。

既说不出来,也听不明白,单靠修行人自己就很难去把握和区分,但过来人一看便知,所以佛说“威音王已后,无师自悟,尽是天然外道”。也就是修行人必须有明师印证才算开悟,自己不能印证说自己已经开悟了,甚至包括永嘉大师,他开悟都是经由六祖印证的。因此我们在修行上要先有这个认识,不要妄推圣境,障自悟门。

四、非想非非想处定

无所有处定有点象未到定的境界,什么都没有了,都消失了。在识无边处定的时候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识上,现在能识之心也脱离开了,于是非常轻松安稳,诸想不起,安稳寂静。一切妄想都不起来,只是轻松寂静,心中如痴如醉,如眠如暗,什么都看不到。但因为还有无明覆盖,见不到禅法支林的功德,所以无所觉了,无所爱乐,能觉之心、所觉之物都舍掉了,各种神通作用也没有了。把明明白白的能识之心舍掉了,就什么都不明白了,有点像睡着了没有梦的状态,所以想继续修禅定的人会一心专精,更加专注精进,再舍掉无所有处境界,就能到达三界中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处定。

那无所有处如何舍掉呢?我们来看一下此时禅修行人的心理活动,随着一心专精,深入禅定,发现识无边处时是执着在能想上,把能想的识心去掉以后,其实又落入无想的境界里了,所以会诸想不起。如同空是妄想心的一个状态一样,无所有处也是识心的一个无想状态、非想状态,也就是想和非想是识心的两个状态,都没有离开识心本身的境界。

所以要破识无边处的有想境界及无所有处的无想境界,既是非想又是非非想,既不是想也不是非想,才能把识心完全破掉。于非有处非无处,念念不舍,终于出现真实定,一切有无相貌都荡然不存,心中清净寂然。因此他的主观感受就是不见有无,恬然清净。

无所有处定还着在无上,现在“有”和“无”都没有了,这在语言表述上又跟中道完全一样,大乘佛法说“有是一边,空是一边,离是二边,行于中道”,空有都不执着叫中道。但非想非非想处定只是三界里最高的定境,还没有出世间,不具有出世间的智慧,而中道、无所得都是般若智慧,所以境界完全不一样。我们在这里要再澄清一下,以免学人自误。

四禅八定均是世间禅定,为什么定力如此之深,能到八万四千大劫,甚至还有各种神通变化,也仍旧是凡夫呢?就是因为没有打开般若,般若的意思就是出世间的智慧,也叫中道、见地,它最大的特点是看到了诸法缘起性空的真相,并认定了这个真相。“看到”是智慧,“认定”是定力,以慧摄定,没有出定也没有入定,这是出世间禅定的特点。因此出世间禅定的修证过程是完全无我的,才能最终破除我执,也不会再去执空执有,一切能执所执全都消失了,就证入了中道实相,不会再退失。

《金刚经》第九品——一相无相分说得很清楚,“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 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实无有法名阿罗汉”等等,就是说四果罗汉的修证过程中并没有一个我在,这就是破除了我执的圣人的禅定修证过程。

而凡夫没有去除我执,都要把我缘在一个境界上,才能产生觉受。心越来越专注其实就是越来越接近我执的本来面目,所以凡夫的觉受里都是有我的,而且有入定和出定的不同。把我执着在某个境界上入定了,就会产生我现在空掉了、我现在明明白白的、我现在什么都没有了、我现在无我了等等的觉受,从定里出来就没有了。

比如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处定就要缘一个非有处非无处,念念不舍,才能入定,否则就入不了这个定,这个非想非非想处定在三界之中定力最深,能达八万四千大劫。但八万四千大劫以后又会从定中出来,出来后,不见有无,恬然清净的觉受就会失去,所以凡夫的四禅八定都只是心的一种状态。状态就是定境、是功夫,而不是见地,他的修证过程中“我”是一直在的,见地一直没有打开来,修到死也破不了我执。因为破我执靠的是智慧,不是定境,定境、功夫都会退失,见地不会退失,可以一直指导我们成就佛果。因此大乘禅法才说“只论见地不论功夫”,见地、智慧是最重要的。

佛说“般若六度,般若为导,五度如盲”也是这个意思,六度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就是即便你六度中的第五度──禅定达到了最高的境界还是瞎子,依然走不出生死轮回。因为他还没有智慧,看不到真相,我执就始终舍不掉、破不了,就不能证入圣境。有了智慧,定境就容易达到,而且没有副作用,不会着在上面出不来。比如初果罗汉如果达到非想非非想处定,马上就能证入四果了,三界的一切思惑马上就消除干净了,最后只要一念跟灭尽定相应他就了生死、出轮回了。如果没有这些定境,他虽然有智慧,不会象常人一样烦恼,但也从轮回里出不去。

所以做功夫也是需要的,修行要靠两条腿走路才稳妥。打开般若智慧以后,再修各种定时心已经和无我相应了,定慧就能等持,才能证入涅槃实相,超脱生死轮回。所以定境和智慧,我们一定分清楚,不能混淆,否则修行时路就会走错掉,不但浪费大好人生,还会带来很多危险。

四禅八定是修行的基础,也是修行的重要法门,通于各宗各派。佛陀在成道和涅槃时,也曾依这些禅定功夫作为助缘,所以其重要性不可忽视。在《杂阿含经》卷十七中,佛陀告诉阿难:“初禅正受时,言语止息。二禅正受时,觉观止息。三禅正受时,喜心止息。四禅正受时,出入息止息。空入处正受时,色想止息。非想非非想处入处正受时,无所有入处止息。想受灭正受时,想受止息,是名渐次诸想止息。”

由这四禅八定的修证内容可以得知,每一项的禅定成就都是对于前一项的境界感到不满足,再加功用行,精进修持才能达成的,所以古德有言“学道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成事贵在有恒,譬如烧火煮水,如果时断时续,水就无法烧开,世间事业如此,学佛修道更是如此。如果得少为足,就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甚至有了些禅定受用便沾沾自喜,傲慢心生,如四禅比丘证四禅却妄言证入四果圣境,大妄语成,堕入地狱,岂不可惜!

佛在《杂阿含经》又说更殊胜的止息:“于贪欲心不乐、解脱,恚、痴心不乐、解脱,是名胜止息、奇特止息、上止息、无上止息,诸余止息无过上者。”可见即使证到第八定,还不是究竟止息之处,还需要更进一步努力精进,观人空法空,打开智慧,才能彻底去除心垢,达到解脱。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我国的僧尼们,于‘僧鞋’之外,还穿著长筒的‘僧袜’。所谓‘僧袜’,实际上也就是我国的古装布袜;于今并且有人把它叫做‘罗汉袜’了。‘罗汉袜’的颜色,在习惯上都是以..

一心三观,它第一个,回归到一念心性,这是第一个思想。就是找到生命的原始点,站在本来没有业力的角度,站在本来没有妄想的角度来对治妄想,站在你本来就具足极乐世界功德..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若人曾有出世善基摄心猛利者。我于尔时随所应度而为现身放大慈光。令彼安隐离诸疑怖。或示神通种种变化。或复令彼自忆宿命所径之事所作善恶。或复随其所乐为说种种深要之..

我姐姐的姓名叫刘素青,那个青没有三点水的那个青。后来我剖析完我自个的姓名,我给我姐也剖析剖析,那个素我俩是相同的,没说的,那我想我姐这个青怎样说,那我就想,青出..

18日刘素青大姐打电话叫我到她家,我看到她体能比二周前虚弱了很多。我问她:姐你要往生了吗?她说:是。下午一点,她的家园黑龙江省双城的助念团来30多人。大姐坐起来,脸..

三皈五戒仪式在寺庙或者安静的地方可以举行皈依的仪式。没有这个条件,你可以自行在佛面前行皈依礼。因为皈依是心的皈依,就算没有人证,但佛却是无所不在、全知一切的,只..

专持阿弥陀佛名号,优胜持往生咒;亦胜持余咒,亦胜一切诸余功德。胜持往生咒者:持咒三十万遍,则见阿弥陀佛;持名则一日一夜,即佛现前。咒云:昼夜六时,各诵三七遍,能..

行者若未经灌顶授法,发愿修持此大悲心咒,应先于佛前合掌虔诵大轮金刚陀罗尼21遍,即同入坛,易得成验,不成盗法。此仪轨为趺坐结印修法,以期三密相应(手结印、口诵咒、..

关于达照法师

达照法师网为您提供最新的达照法师信息,让您快速了解达照法师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达照法师。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