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照法师:永嘉禅法 第三章 呵斥五种欲


第三章 呵斥五种欲

初步学习止观禅修的人,首先需要一个好的环境,比如衣食俱足、闲居静处等等,否则就很难进入止观禅定。什么叫止观?简单地说,止就是停止心念向外的攀缘追求,观就是心念停止以后,观察心的本来状态;从止到观,趣入正定正受的过程就是禅修。但是如果认为外境不理想就没办法修行,尽管追求的是一种安静的、有利于修行的环境,但过于执着外境,心念仍是没有止,仍是被外物充斥,那就与禅修的宗旨相违背,止不了念就观不到心,更谈不到禅定受用了。凡夫的心念基本都起源于内心的各种欲望,所以禅修除了要具五缘之外,我们还要呵斥内心的五种贪欲,以消除内心的向外攀缘。

扪心自问,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了这么多年,是不是都在以各种享受为目标,一直在不停地追求外缘?凡是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尝到了、摸到了、甚至想到的好东西,我们就会起心动念地去追求,去获得?当然是这样的,因为这就是凡夫的认识层面和生活状态,好东西谁不想拥有?想去拥有就产生了欲望,我们的心呢,就被欲望牵制住了,就象大象的鼻子被铁钩钩住了一样。不知大家见过驯象没有?驯象员拿两个铁钩,钩住大象的两个鼻孔,这边钩钩那边钩钩,威猛的大象就只能随着铁钩转,听话就给它点甜头尝尝,香蕉、树叶等等,好像吃得很开心,但总也吃不饱;不听话就给它点颜色看看,什么都没有,让大象很痛苦,最后就只能乖乖地服从铁钩的支配,完全失去自由。

铁钩就如同我们渴望拥有的财富、名声、地位等等欲望,我们这颗心就被这些欲望之钩给钩住了。从小到大,眼睛要好看的,耳朵要好听的,鼻子要好闻的,舌头要好尝的,身体要好感触的,心情要舒服的,一直对外在的物质条件拼命追逐,其实欲望是满足不了的,永远没有厌足是欲望的特点,你想满足它恰好就是被它牵制住了,从此你的一生就是欲望的奴隶。我们每一个人本来都拥有的极为自由、幸福的生命状态,就这样被自己剥夺了。

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数学公式来比喻:欲望+满足感=1,1就代表我们人生百分之百完美的生活状态,一般人的生命状态都是有定数的,古大德说:“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俗话也说:“是你的别人抢不走,不是你的求也求不到”,都是一个意思。其实每个人的生命定数都是百分之百,可我们是否能非常满足、自由地感受到这个百分百,就要看欲望、也就是对外界的贪求这个参数我们能不能很好地控制了,满足感和对外界的贪求是成反比的,因为内心对外界的贪求,使生命的自由和丰富受到限制、甚至会完全消失,满足感也可以称为自由感,一个生命越自由就越满足,这点我们都有体会。

按这个公式来看,如果我们的欲望是百分之百,自由的力量就会削弱到零;要求降低到百分之五十,生命的自由就增加百分之五十;欲望降低到零,生命将会呈现绝对的自由,绝对的满足。

打个比方说,如果丈夫对妻子要求是百分之百,那天下没有一个好妻子,妻子做到百分之九十九他还不满意,还会痛苦,这何苦来哉?如果丈夫对妻子的要求只有60分,那好妻子就多了,快乐幸福的丈夫也就多了。如果丈夫对妻子没有要求,那无论妻子为丈夫做了什么,丈夫都能体会到有妻子的幸福,都能很满足、很高兴。

那么大家想一想,当我们对外界——同事、朋友、亲属、家庭、财富、地位、名誉等等都没有任何要求时,这个时候我们是什么心态?清凉、宁静、满足、喜悦、感恩,不可能有负面的状态,这就是闲,就是对外界的要求降低到零、完全享受自由生命的状态。那这是不是很消极呢?在只懂得去追求欲望的人看来,或许是很消极的,因为他们不懂得体会生命本身的自由和完美,但我们却能完整地体会到生命深层次的内涵,能完全把握和丰富心灵的感受,因此这是一种极其充实、智慧、客观的处世态度,这种心灵的满足无法用物质来衡量、来表述、来炫耀,却能让我们的生命充满自由、平稳和力量。

所以智者大师告诉我们要呵五欲,也就是说,如果生命想获得自由,就必须认识到过分的贪求对我们身心所造成的伤害,呵斥它,不让心灵再被它牵制,进而放下对外界的一切欲望。能做多少就做多少,有多少就用多少,不攀比、不希求,变“天地万物为我所有”至“为我所用”,生命完全自然、无所求、无所住,这就是禅修的目的。

欲望是无止境的,我们无法满足它,却能用智慧很好地调控它。我们现在刚开始修行禅定,还没有学会调控它的能力,就先要去了解它、呵责它、放下它。佛经里告诉我们,欲望是根植于色身而产生的需求,比如财色名食睡,本身没有什么错误,都是一个人生活所必需的,但凡夫错就错在一定会对这些需求贪心四起,抢夺占有,唯恐不足,因此造种种恶业,所以佛陀说: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其实只有把贪得的心放下,我们才能真正地体会到欲望满足的快乐。

佛陀告诉我们,人的五种欲望来自于身体的六种感觉器官,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在佛教里称为六根。六根分别与六种外境色、声、香、味、触、法相对,这称为六尘。六根对六尘就会产生六种认识,眼对色产生眼识、耳对声产生声识、鼻对香产生鼻识、舌对味产生舌识、身对触产生触识、意对法就产生意识,这里的法是指各种思想和概念。

前五根与前五尘相对时,只有合并意根才能产生一系列分别认识,如果不合并意根,五根与五尘相对就产生不了任何认识,意根可以单独对法尘产生进行分析、演绎、推理和总结,产生思想、欲望和愿望等等。意根可以理解为就是我们的大脑,当然佛经里还有更深层的解释,我们暂时不讲。学过生理学的人都知道,大脑就是产生意识的器官,有语言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等等,如果这些中枢被破坏了,根尘相对时就没有任何认识或感觉生起来。

六根与六尘相对产生六识,本来是人身非常完美的功能,是生命的妙用,可惜因为凡夫都有无明贪嗔痴潜伏在意根里,六识生起来的时候,贪欲就随之而起。本来清净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就变成了污浊的色欲、声欲、香欲、味欲和触欲了。眼睛就盯着喜欢的色尘,看也看不够;耳朵就去追逐好听的声尘,听也听不厌……意根就起心动念地产生各种意识,想办法去占有,这样一来,本来清净的六根、六尘和六识就纠结在了一起形成六结。欲望将六根与六尘拴得紧紧的,六个结解也解不开,这就叫根尘勾结,得不到就难过,得到了又怕失去,还会产生新的欲望,又开始不满足,结果每天生活在痛苦中,把大好生命全都束缚住了。我们就从主人变成了奴隶,只能听六结的使唤,被欲望逼得四处哀求、追逐,感觉很累,又解脱不了,于是人生非常黑暗、忙碌、痛苦。

诃五欲就是要呵斥对外境的欲望和要求,只有把这些欲望都清零了,六根、六尘、六识清净了,生命才能回归本来面目,才能进入禅定,因此智者大师告诉我们,五欲会妨碍禅定,一定要予以呵斥。

所言诃欲者,谓五欲也。凡欲坐禅修习止观,必须诃责。五欲者,是世间色声香味触,常能诳惑一切凡夫令生爱着,若能深知过罪,即不亲近是名诃欲。

五欲能令凡夫贪着不舍,毫无厌足,世间的杀盗淫妄也多因此而起,对我们产生的负面影响太多了!使我们心意烦乱,无法安心修行止观,所以必须呵责它,只要能不受五欲的影响,就能显现自心功德

一诃色欲者,所谓男女形貌端严,修目长眉朱唇素齿,及世间宝物青黄赤白红紫缥绿,种种妙色能令愚人见则生爱作诸恶业。如频婆娑罗王,以色欲故身入敌国,在淫女阿梵波罗房中,优填王以色染故截五百仙人手足,如此等种种过罪。

第一是要呵斥色欲。色欲是指眼根对色尘而起的贪欲,对好看的人、物而起的贪着,也就是我们的眼睛所能看到的一切,哪怕产生一个好的感觉,你去追求它,恋恋不舍,心就会被它所困了。比如贪爱男女之色,包括长相、气质等;还有贪爱世间美丽的东西,翡翠、衣物、色彩等等。对这些美色的贪欲都容易使我们造作恶业,智者大师用了佛经里面的几个故事,告诉我们贪色之过。

频婆娑罗王在没有当国王之前,认识了一个很漂亮的女孩阿梵波罗,后来阿梵波罗到敌国去作了妓女,频婆娑罗成了国王后,因为非常怀念她,竟把国家扔下不管,微服跑到敌国去找这个女孩,结果差点送命。

另外一个故事是说有五百仙人从虚空飞过时,看到优填王的一班漂亮的宫女在跳舞,贪心一动,可能是想再看清楚些,五百仙人就都飞下去了,国王是不允许外人观看宫女跳舞的,就全把他们抓起来了,本来仙人是可以飞的,可是一动贪念就失去了神通,想飞也飞不起来,结果手足都被优填王砍掉了。因为贪色的缘故,五通仙人也惨遭祸报。所以有一个偈颂说:

二八佳人体似酥,

腰间仗剑斩凡夫。

虽然不见人头落,

暗里催魂骨髓枯。

所谓英雄难过美人关,现实生活中因贪图女色造作的罪业就更不用说了,很多离婚、家庭不和、甚至犯罪,都是源自对色法的贪着。

从禅修的角度来说,只要对眼睛所见的东西动心,就进不了禅定,因此诃色欲要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呵斥对美好外境的贪心,因为贪心一起,心已随境所转,心动则不能入禅定。

第二,呵斥对难看外境的厌烦心,难看的色相也会欺骗人。比如坑坑洼洼的路面,地上到处都是痰,或者我们讨厌的人等等,都会让我们恶心、厌烦,这也偏离了明明白白的禅定状态,真禅定的人,只是很清楚事相的好坏美丑,心却不随它转,非常安闲。

第三,呵斥迷迷糊糊的状态,比如面对不好也不坏的外境,心念不动了,却糊里糊涂地睡着了,没有去清清楚楚地观心,这样也入不了禅定。所以呵色欲,就是一切色相清清楚楚却不再执着,眼睛不随外物转,心念不受干扰,这样才叫止观禅定。

二诃声欲者,所谓箜篌筝笛,丝竹金石音乐之声,及男女歌咏赞诵等声,能令凡夫闻即染着起诸恶业。如五百仙人雪山住,闻甄陀罗女歌声,即失禅定心醉狂乱。如是等种种因缘,知声过罪。

声欲是对声音的一种执着,箜篌筝笛,丝竹金石这些乐器的音声非常美妙,世间的一些男女艺人的声音也非常好听,这些声音会使我们心起贪念,造诸恶业,所以如果心不清净,美好的声音也会带给我们的灾难。比如甄陀罗女是八部护法神里的乐神,声音极其美妙,过去有五百个仙人在雪山里住,听到甄陀罗女的歌声后,这五百仙人全部动心了,心醉狂乱,禅定就没有了,那肯定无法在雪山修行了,没吃没喝的,那么寒冷,没有禅定力谁能受得了呢?所以在禅定中,对声音产生执着,肯定会有大问题。

和诃色欲一样,在正修止观的时候,诃声欲也要放弃所有的声音,包括喜欢的声音,讨厌的声音,普通的声音,不能对声音起心动念,把声音之相完全消除掉,那就是耳根清净,入流亡所,这就是观音菩萨反闻闻自性的耳根圆通法门。声音进入耳朵叫入流,耳朵是能听,声音是所听,对声音没有欲望,才能对声音了了分明的同时把声音这个“所”忘记掉、消除掉,只保持能听的这个,这叫入流忘所,于此咬定,久而久之,自性现前,就是反闻闻自性。所以只有放弃声欲,任何声音都不会干扰我们了,才能安然入定

三诃香欲者,所谓男女身香,世间饮食馨香及一切熏香等,愚人不了香相,闻即爱着开结使门。如一比丘在莲华池边,闻华香气心生爱乐,池神即大诃责:何故偷我香气?以着香故令诸结使卧者皆起。如是等种种因缘,知香过罪。

呵香欲是指对鼻根所能闻到的味道,都不要贪着,如果我们对味道有欲望和要求就要进行呵斥,鼻根和一切味道不再勾结,不受干扰,就是鼻根清净。

比如一般凡夫贪着的男女身香,饮食、各种花香、熏香等等,闻到这种香,鼻根就总想再闻,闻也闻不够,这就是鼻根和香味勾结了,就不清净了。以前有个比丘在莲花池边打坐,闻到花香后,就定不住了,还想再去闻闻,结果被池神谴责说,你为何偷盗我的香?佛经里讲,有种鬼叫寻香有情,贪香气,鬼闻香就象我们人吃饭一样,寺庙里放焰口做佛事时,师父念咒一加持,水就变作香水海,非常香,所以寻香有情就跑过来闻香,可以解鬼道的饥饿之苦,也能种下善根

如果我们被香味所转,也就跟鬼差不多了,所以我们要诃香欲,诃香欲不是把香扔掉或者弄成臭的,对臭产生讨厌也不行,要呵斥的是内心的贪嗔痴。不能对香生贪心,对臭生嗔心,对不香不臭的生糊里糊涂的愚痴心,在任何香气面前,要清清楚楚,但心不随它转,没有贪嗔痴。佛典里面有一句话:“譬如蜂采花,但取其味去,不坏色与香”。蜂蜜采花时,把花香的味道取走,但不破坏花的颜色和香气。修行人对一切万法,也要象蜜蜂采花一样,只摄取有利于身心健康的东西,不要生起贪嗔痴的念头,就不会危害我们的身心健康。

四诃味欲者,所谓苦酸甘辛咸淡等,种种饮食肴膳美味,能令凡夫心生染着起不善业。如一沙弥染着酪味,命终之后生在酪中受其虫身。如是等种种因缘,知味过罪。

诃味欲。味欲是针对我们的舌根而言的,酸甜苦辣咸等等各种滋味,也就是口腹之欲,能令凡夫心起贪念,遭受恶报,比如佛经里的一个故事说,有一个小沙弥因为非常喜欢奶酪的味道,来生就变作了奶酪中的虫子,这就是贪味的恶报。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问题都出在舌头上。味欲,实际上就是舌根对口味产生的贪着。凡夫往往执着口腹之欲,比如肉类食品,说的好听是营养丰富,说的不好听就是残忍,天上飞的,水里游的,陆上走的,地里爬的,都想弄来尝尝,结果杀生很多,恶报也很频繁。甚至有的人,对坐禅时的口齿清凉、甜润的感觉也很贪着,总希望口水能再多一点,能再甜一点,只要对味道产生贪心就错了,清净的舌根就是要放下对一切味道的执着,否则就会干扰禅定。

五诃触欲者,男女身分柔软细滑,寒时体温热时体凉,及诸好触,愚人无智为之沉没起障道业。如一角仙,因触欲故遂失神通,为淫女骑颈。如是等种种因缘,知触过罪。

第五诃触欲。触是身体对外界的感触,比如我们买衣服时,用手摸摸布料,就有滑涩、粗细、软硬的感触,以此来分辨布料的好坏,这个手感就是触;异性身体接触时的感觉,也是触,因为感触起自身根,能周遍全身,所以凡夫很容易对感触非常贪着。触欲生起来后,就会痛苦无尽,比如有一角仙,就因为受触欲的诱惑而失去神通,所以我们也要呵斥触欲。

佛陀早就告诉我们,六根六尘是虚妄不实的,凡夫迷惑,不解真理实相,不了解万法毕竟空的道理,才会对它们生起贪婪的欲望。我们现在想修学禅定,对生命进行深层次的探索,虽然暂时摆脱不了五欲的纠缠和烦恼,但首先要相信、要明白这五欲是烦恼的罪魁祸首,所以首先要呵斥它们,不让五欲成为修行的障碍。

从上面的讲述我们应该明确,呵斥五欲不是否定根尘识,而是要有一种舍弃的心态,不受影响的心态,也就是六根和六尘相对时,既不否定根,也不否定尘,但不让欲望起来,保持六根的清净,不受六尘的干扰,打开根尘纠缠的这个“结”,甚至让根尘脱落,也就是眼根与色尘脱离,耳根与声尘脱离,鼻根与香尘脱离,舌根与味尘脱离,身根与触尘脱离,所有对生命以外的要求全都停下来,就是彻底把五欲放下了,内心世界完全清静,这是一种智慧的、积极的、没有副作用的心态,如果能做到这里,不但禅定三昧受用无穷,开悟见性也是指日可待。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华严经简介《华严经》全称为《大方广佛华严经》。所谓“大”是包含的意思;“方”是仪轨的意思;“广”是周遍的意思;“华”是成就佛果的意思;“严”是开演因位,严饰佛果..

佛法里面讲病有三种原因。第一种是生理的病,包括你的饮食,古人常讲「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所以口是祸福之门。天气变化,我们衣著不小心,这些都是生理病的来源。第二种..

问:请益法师,如何理解六根就是一根一心,把心贴在一心上,就用根了不用识了这句话?反闻闻自性有没有修持的具体方法?那么眼耳鼻舌身歇止,自心念佛,自性闻之,或只着意..

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是在戒、定、慧三学之外,加布施、忍辱、精进,合称六度,亦称六波罗蜜。波罗蜜是梵语,意为到彼岸.渡河的人,须乘舟筏横越中流,..

佛在《法华经》中打了八个重要比喻,即“法华八喻”,用来帮助众生“开示悟入,佛知佛见”。若能诚心观照,即入如来大定,定能长智开慧,从浅显的比喻中觉悟深奥之法理。一..

人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无病、无难、无障,可世间不如意者十之八九,现实的人生总是充满着波澜,我们希冀着万事圆满,执着于追寻完美的顺境,可这往往会带来更多的欲望和贪婪..

中国大乘佛教——八大菩萨摩诃萨之一。尊上虚空藏菩萨摩诃萨在无量菩萨中专主智慧、功德和财富。因尊上智慧、功德、财富如虚空一样广阔无边,并能一切世间持戒如法相求的诸..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八关斋戒为了方便在家学佛的人,可以自己在佛前自受,日期就是居士菩萨戒上说的每个月的六斋日,即是农历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这六天。当然实在自己有..

很多人念佛,他为什么不能往生呢?因为他一生当中从来没有创造过一个往生的佛号,他平常的佛号都是绕着世俗的因缘在转。那么你平常从来没有创造一个往生的佛号,你怎么能往..

关于达照法师

达照法师网为您提供最新的达照法师信息,让您快速了解达照法师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达照法师。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