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心理问题”的医治
三个多月前,我和大家一样,在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地点聆听前届师兄们的分享,他们的真诚坦然,让我十分受益。三个月在人的生命里其实很短,尤其在一种固态的思维与认识的惯性中生活,时间往往会越过越快,三个月只是一眨眼的瞬间。但对我来说,修学的三个月感觉非常漫长,好似三年甚至更长。因为对自我的认识从质疑到改变,对另一种认识从理解到接受,在我的经验中,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至少是几年。尤其我进入书院时,是一种对佛教零认识、零起步的状态,因此对时间概念的认识也不能是固态的。
通过这三个月的修学,我不敢说自己在心行上有多大改变,但对于生命中存在的一些困惑,我感觉有了一个医治的方向。比如我在许多情况下都会表现出一种紧张感,就是人们常说的心重,放不开也放不下,尤其羞于当众讲话。记得在第一次班级共修,还没轮到我分享,我就感觉自己的心跳开始加速,快轮到时就跳得越来越快,而到自己发言时,基本就是狂跳了,而且声音由于紧张都有些颤抖和变音。这时我的头脑是一片空白,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
我还记得,十年前有一次我到美术学院做讲座。一个星期前就开始紧张心跳了,我只好先将内容写下来,再一遍遍地背下来。在讲座时,我的表达自然显得非常机械和紧张。在学术研讨会上也是如此,我经常躲在主持人的视线外。这样的心态困扰着我,成为了我的一种心行的压力和障碍。
我一直认为,这是性格天性所引发的不自信,是一种心理问题,也曾试着用一些心理暗示的方法去缓解,但效果甚微。基于对这种怯场的无解,我只有选择回避的方式来进行自我保护。比如上初二时在一次家长汇报会上,我作为学生代表。就因为怯场而借机逃避了发言。像今天这样的分享,我以前肯定是会选择回避的。
通过佛法中对“我”的本质剖析,我开始找到问题的病源,那就是我执。佛法告诉我们,我执是缺乏对生命的正确认识,错误地把“我”当做有自性的生命主宰,因此做一切事都要以“我”为核心,去执著它,保护它,生命也因此产生烦恼和痛苦。以此去观察解析我的紧张,其实就是计较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这种计较让我在发言中添加了过多维护自我的杂念。正是这种额外的杂念,使我的发言有一种虚妄的表演性,让自己设法展现“我”的优势,掩盖“我”的问题,伪装“我”的外表。尤其在一些我认为的重要场合,它可能会决定自己的成败。如果表达上出了“事故”,就会暴露“我”的问题,让人看到了“我”的真相。这也是一种对“演”的执著、对得失的执著。由此就容易产生敌意和防范,带来自我的压力,引发紧张心跳等问题。
要解决这些心理情绪,首先就要从对“我”的执著中摆脱出来,解除维护“自我”的防火墙,将自己的心从层层包裹中打开,并对它进行无私宽容的修养。这样,心才可能回归到轻松平静的状态。事实上,如果不是以自我利益而是以利他之心去面对世界,我的心就不会那么紧张,而是会感到欣悦。可见,发心是影响自我状态的关键。
通过修学我认识到,所谓的自由,在本质上是心灵的自由。而心灵自由只有在不断修行中才能实现,因为它让我们从执著中解脱出来。对我来说,现在的分享就是一种观察自我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