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漠:要学会享受修行


要学会享受修行

◎陈亦新:人的焦虑和恐惧是怎样形成的?

雪漠:人类在潜意识中间,都有一种莫名其妙的焦虑和恐惧。这种焦虑和恐惧更多的来自于死亡。有些人能非常清晰地感受到这些,有些人则不一定能清晰地感受到,但这种焦虑始终像一柄剑悬在头上,让人产生莫名其妙的恐惧。当人感受到这种东西的时候,或者死亡的气息将人笼罩的时候,他定然会产生焦虑和恐惧。这时候,只有他自己解脱自己,别人很难帮他。宗教的作用,就是为了给人解除这类焦虑和恐惧。实际上,很多老人都有这种恐惧心理,在一步步接近死亡的路上,很多人是非常难熬的。

◎陈亦新:怎样消除对死亡的恐惧?

●雪漠:人要给自己设置一个活着的理由,这是非常重要的。有些人把文学作为信仰,有些人把艺术作为信仰,有些人把爱情作为信仰,有些人把孩子作为信仰——他们把这一辈子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正是这个信仰的对象、信仰的力量、信仰产生的结果,决定了人的价值的大小。

如果人能警觉地感受到死亡像一把剑,一直悬在自己的头上,并且随时都可能落下来——也许就在几秒钟之后,他就可能会思考很多问题。很多濒临死亡的人都是哲学家,他们会思考许许多多非常深刻的东西,但他已经没有机会再将生命延续下去了,他的思考构成了他惭愧或是感伤的内心世界。

◎陈亦新:人的压力来自于哪里?

●雪漠:压力来自执著。人如果用非常执著的心态做事,那执著就会把自己压得疲惫不堪。而让你真正付出了心血的,不是那事情本身,而是你心中的那种执著和紧张,就像路遥在写《平凡的世界》的时候,他觉得他在付出生命,那么他就真的付出了生命。其实,在写作的时候,他完全可以以一种快乐的、宁静的、享受生命的心态去写,而不是非要给自己制造的一种心理紧张不可。

所以,真正的有智慧的人,都是举重若轻的。当他做世界上任何事情的时候,哪怕他拥有整个世界,他也不觉得自己拥有;哪怕他做了天大的善事,他也不觉得自己在做;他也不执著眼前的一切东西。他只在用自己的生命去享受他的工作、享受那份快乐、享受他工作的过程。他根本不去在乎究竟做了什么。如果人让工作本身压垮,是得不到快乐的。

◎陈亦新:怎样享受修行?

●雪漠: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有一部分人能把真理表达得非常清楚,但这个世界仍然不可避免地、以不可遏制的速度滑向堕落。这是由人类的本性决定的,因为人类的天性就是追求享受、追求欲望

所以,仅仅明白道理是不够的,必须要把你明白的那个智慧贯穿到你的所有行为当中,你应该用你的行为去实践你明白的东西。不要因为觉得某一种世间法的东西更重要,你就要去撇开你的信仰,将你道理上认为很重要的利众之事交给别人去做,而自己不去做。不能这样。

能说出智慧之言的经典太多了,但很少有人去做。所以,我的修行重点是在行为上用功。在读书写作的时候,我仍然实践着自己信仰的那份智慧,并用智慧观照着我所有的行为。我用百分之百的专注去做每一件事情,但我又并不执著它,也不认为自己做了什么事情。换句话说,当我在做某事的时候,我是百分之百的投入,甚至连投入还是不投入也忘记了。我只知道自己在做某件事,但这件事却从来就没有在我的心上保留过,做的时候也是这样。比如,我吃饭的时候是百分之百地专注,睡觉时也是百分之百的专注。在我眼中,当下正在做的事就是最重要的事。比如,我写书时,写书这件事就是百分之百的重要,而且我以百分之百的专注投入地去写。我不能因为曾经百分百地专注于吃饭,就会在写作的时候还想着吃饭。比如,用全部的精力去写书,写完之后,我也不会再叫写书冲淡了其他应该专注的事情。我不会叫过去的事去干扰心中的那份清明、轻松、自由、解脱。

人不能用牵挂过去的事干扰和侵犯每一个当下,否则,会感到疲惫不堪。如果把某件重要的事情,变成一种压力,把自己压得喘不过气来,甚至付出了健康、家庭等等,这就不对了。

要认真地做完自己该做的事情,心中就了无牵挂,至于结果那不是人能把握的。因为无论你怎么做,都不要妄想去改变整个世界。怎样才能改变世界呢?就是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变了,世界就变了。我们只能改变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了。每天完成该做的事情,然后坦然入睡。不要把应该做的事情变成一种压力,应该学会享受当下的生命和清凉。

当人觉得闭上眼睛是一种享受的时候,如果老是牵挂着闭上眼睛的感觉,它就会成为一种痛苦。事实上,真正的享受人生就是我和本尊、佛陀没有分离过,我就是佛,佛就是我;我和亲人也没有分离过,我们共同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共同做事,有着共同的理想,共同享受着生活带给我们的快乐。要是你觉得只有亲人在身边时才是一种快乐,那么当亲人不在你身边的时候,那就会痛苦了。从究竟意义上说,心中存在什么,什么就会与你在一起。不要让外界的东西去干扰自己的心,包括那份向往、那份纯洁。人要学会享受当下的生活,并且感谢命运让我们的生命有了一种全新的色彩,不要用一种贪婪的欲望去否定眼前的事实。

修行的主要目的,一定要从自己的心内找,不要到心外去找。向心内找什么呢?找自己的本来面目,也叫真心。那么,找到这个真心的时候,说明你已经明白了。如果是心外去求一些别的东西,包括佛也罢,本尊也罢,这都是错误的。

--选自《光明大手印:实修心髓》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嘎玛仁波切:发愿和回向的差别贪念是在作善事之前,先为自己打算,以自利而作;而愿力是为了利益别人,先为别人着想,再想到自己。而发愿和回向的差别是什么?是有没有完成..

科学研究的是物质,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假设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也就是物质和意识必须要截然分开;佛学研究的东西是意识,佛学反而认为主观和客观、物质和意识不能分开..

贵州省某县,有吴仁吴义两同胞朋友,父早亡,受母李氏抚养成人,吴仁娶妻孟氏,吴义娶妻崔氏,吴仁居长,性情良善,孟氏亦贤淑。吴义居次,年虽幼而性狡猾,崔氏性情亦横泼..

注: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是阿康仁波切,他是70年代伦敦桑耶寺的住持。第16世大宝法王在世时曾经给过我很多舍利,他对我总是有求必应。有一次,我向大宝法王提出了一个请求,我..

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守拙的智慧:心头洞明,表面糊涂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抱朴守拙。明明什么都知道,却一副痴呆愚顽的表情。这种人不张扬,不高人一等,平易近人,反而更易得众人的欢迎。社会..

一、何谓佛法融入生活也许很多人会认为,经常做义工,捐赠财物、献血、捐献器官等等,以及人天佛教所倡导的种种行为,就是佛法融入到生活当中的具体体现。虽然我们不能断然..

问:弟子的母亲三年前接触佛法,经常听您讲经开示,早课念佛背诵《阿弥陀经》,晚课也是一样,但几个月前突发心脏病往生。弟子赶回家时,母亲已经往生。我强忍悲痛将母亲送..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关于更多文章

更多文章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更多文章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更多文章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更多文章。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