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运法师:认识自己 认识佛教──朝阳佑顺寺第二届(2011)佛教文化夏令营
认识自己.认识佛教(一)
──朝阳佑顺寺第二届(2011)佛教文化夏令营
宽运法师佛学讲座
各位法师、各位同学:
上午好!非常高兴,可以在这里和同学们分享一下自己一点点的学佛心得,如果我有讲得不好的地方,还请觉真长老、各位法师给予批评。因为佛法非常的浩瀚,我们都知道佛教里有三藏十二部,非常庞大的义理及内容,虽然义理非常之多,但释迦佛是怎么说的呀?据经中所载,有一次,佛陀在憍赏弥(今印度阿拉哈巴特附近)一座尸舍婆林中经过,取了几片叶子放在手里,向弟子道:「比丘们啊!你们认为怎么样呢?我手中的叶子多呢,还是树林中的叶子多?」
我相信大家都已经知道答案了,當然是林中的树叶多,手里拿着的树叶少。所以,当时弟子们就回答说:「世尊,你手中只有很少的几片叶子,但尸舍婆林中的叶子却多得不可胜数啊!」佛陀慈和地说道:「对的。同样,我所知道的法如同尸舍婆林中的叶子,但我曾告诉你们的,不过像我手中的叶子只有一点点而已,而我所未说的法还有很多呢!我为什么不对你们说那些法呢?因为他们没有用处,不能引导人证得涅槃。」
佛陀这一段话给了我们生动而深刻的启示。佛法是如此的浩大,佛陀为众生说法四十九年,期间讲经三百余会,留下的教义,经弟子结集记录,流传至今依其叙述形式与内容分成十二大类(注1)。他希望众生能觉悟正道而不仅是学术研究,因此他不说无助于解脱的法;也不希望众生离开实践去学习条文。因此他强调应机。
佛陀在世,应说的已说,应证的已证,而佛陀教化的目的為什麼呢?乃志在敷化;「敷化」也就是「教育」,这个教育的目的就是让我们有所觉悟、有所提升。我们都知道宇宙可分为「十法界」,所以佛是对其余九法界的众生来说法;大家知道不道什么是「九法界」呢?就是菩萨、声闻、缘觉、天、人、修罗、地狱、饿鬼和畜生;而这九法界内的众生若要成佛的话,必须经历五十二个阶位(注2);因此在未成为之前,可分为五十二个级别的阶次来修行、来学习,这对我们人来讲,是较难理解的,尤其是一些比较高的境界,以我们的脑力,可以说是无法想象,而且在短时间内亦很难验证。所以,我们且从最低级的往上讲,这样容易理解一些。
所谓一年级,就是佛讲的「地狱」,这个世界它有两个特点:第一:有巨大的痛苦;第二:没有任何的自由可言。二年级,就是「饿鬼」的世界,这个世界里面有一定的自由度,但是痛苦非常的严重,有一个形象化的形容:就像一个人被脱光了衣服,行在走在冬天的雪地里;这种苦况,可想而知,所以这类众生,有一个很迫切的愿望──就是要投胎转世。三年级,佛法称为「畜牲」,也就是动物的世界,这种生命状态,牠们非常执着于这个肉体就是自己,其实我们很多人也有这种执着;执着于肉体就是自己,生命就是为肉体的需求、肉体的舒适而活着,这在佛法里头称为「畜牲知见」。
实际上我们的肉体只是暂借的一个工具,好比我们所开的一辆车一样,它是有使用期限的,我们只有租用权,没有所有权,最后迟早一定要結帐给火化场或坟地的。而四年级,就是人道,就是人间世界,这里面有若有乐,总的来说,是苦多乐少。佛教所讲的「苦」,最基本的有生、老、病、死,还有怨憎会、爱别离,就是很讨厌的人偏偏要聚头,所谓「怨家路窄」;而很相爱的人卻又偏偏要分离,因相爱的人终究会死亡。还有五阴炽盛、求不得苦等,广说就是无量诸苦。五年级,是阿修罗,就是一些好争斗的、瞋恨心很重的众生。六年级,也就是天,就是民间所讲的玉皇大帝之类的境界。而第七年级,即是高中或大學,佛法里称为声闻、缘觉,他们的生命也是延续的,但在整个宇宙中,他们所能感知的范围还是很有限,还要不断地往上修行,然后才可以扩宽其感知与活动的范围。一般来说,六年级以下,泛称为「六道」。必须注意的是,我们人的肉体感知能力,只能接触到三、四两个年级。
我们生而为人,最大的幸运就是得闻佛法,这学佛修行的历程,就好像我们讀書从幼儿园开始,经过小学、中学、高中、大学,一直上升到硕士、博士;这个学位的不断的往上,就好比菩萨阶位的上升;声闻、缘觉是学士,菩萨是硕士,佛就是博士。反观现今社会,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博士很多,十多二十年前能拿到博士的很少,为什么呢?因为以前对博士的要求更高,现在一般的学术水平往往不如前人。
注释:
注1:
十二大类,即十二部经:乃佛陀所说法,依其叙述形式与内容分成之十二种类。又作十二分教、十二分圣教、十二分经。即:(一)契经(梵語,音译修多罗),又作长行。以散文直接记载佛陀之教说,即一般所说之经。(二)应颂(梵語,音译祇夜),与契经相应,即以偈颂重复阐释契经所说之教法,故亦称重颂。(三)记别(梵語,音译和伽罗那),又作授记。本为教义之解说,后来特指佛陀对众弟子之未来所作之证言。(四)讽颂(梵語,音译伽陀),又作孤起。全部皆以偈颂来记载佛陀之教说。与应颂不同者,应颂是重述长行文中之义,此则以颂文颂出教义,故称孤起。(五)自说(梵語,音译优陀那),佛陀未待他人问法,而自行开示教说。(六)因缘(梵語,音译尼陀那),记载佛说法教化之因缘,如诸经之序品。(七)譬喻(梵語,音译阿波陀那),以譬喻宣说法义。(八)本事(梵語,音译伊帝曰多伽),载本生谭以外之佛陀与弟子前生之行谊。或开卷语有「佛如是说」之经亦属此。(九)本生(梵語,音译阇陀伽),载佛陀前生修行之种种大悲行。(十)方广(梵語,音译毘佛略),宣说广大深奥之教义。(十一)希法(梵語,音译阿浮陀达磨),又作未曾有法。载佛陀及诸弟子希有之事。(十二)论议(梵語,音译优波提舍),载佛论议抉择诸法体性,分别明了其义。此十二部,大小乘共通。然诸经或称惟方广为大乘独有之经;或谓除记别、自说、方广外,余九部皆属小乘经;或谓除因缘、譬喻、论议外,余九部皆属大乘经;或有以譬喻、本生、论议外之九部为九部经;又有以除自说、譬喻、论议外之九部为九部经。惟九部与十二部二种分类中,九部之说法较为古老,但却较有力。上所谓九部经,又作九分教、九部法。又此十二部究摄于经、律、论三藏之何者,诸论亦有不同之说法。
注2:
菩萨五十二阶位,分成五大阶段,分别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最后再加上「等觉」与「妙觉」两位。「十信」是对佛法信与解的阶段。「十住」是已經安住于佛法。「十行」是能确实地实践佛法。「十回向」是指菩萨除自度外仍应度人,故回向之。「十地」则是正式登上「大菩萨」的位阶,并如大地一样能养众生。修满上列五十位后,则成「等觉」,已经相当于佛了,等待因缘具足而成佛,也可以算是一生补处菩萨,如将来下生弥勒佛。「妙觉」就是正式成佛,或言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一些不说成佛的,也可说是「完全、究竟的」解脱、悟证、明心见性、无余涅槃等。
认识自己.认识佛教(二)
──朝阳佑顺寺第二届(2011)佛教青年夏令营
宽运法师佛学讲座
修行人的情况也是一样,我们现在怎么也比不上以前的祖师大德。昨日教大家学三宝歌,大家还记得这个歌词吗?「人天长夜,宇宙黮暗,谁启以光明?三界火宅,众苦煎迫,谁济以安宁?大悲大智大雄力,南无佛陀耶!昭朗万有,衽席群生,功德莫能名。今乃知,唯此是,真正皈依处。尽形寿,献身命,信受勤奉行。......」
昨天跟大家说了,为我们启迪光明、为我们指引前路的,就是我们大悲大智的佛陀;他是我们一切有情众生的真正皈依处,所以我们称他为「四生慈父」;「四生」即是胎、卵、湿、化,他怜悯一切众生,把所有的众生融入在他的心中,也就是「大觉海」中;我们想什么、做什么;过去做了什么坏事、现在做了什么好事,佛都清楚知道,而且一目了然;可以说,佛乃无所不在、无所不知,因为佛是彻底圆满的觉者。
所以我们经常说,以什么眼来观看啊?就是以五種眼(注)来观看。如果以佛眼观看的话,我们所有众生都是佛,都是未来的佛,只是由于被无明烦恼障闭的关系,现在还没有成佛。要知道,佛陀是在人间修行成道的,所谓「佛由人成」,而佛陀成道后第一句话就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我们每个人其实原本都具有和佛一样的福德智慧,只因迷、悟而有所差别;悟的时候,犹如在天堂;迷的时候,就好像在地狱。我们前面已经讲了,在十法界之中,地狱、饿鬼、畜生是最低层次的众生,地狱是一个极苦恐怖的地方,而且名目非常之多,有所谓八寒地狱、八热地狱、阿鼻地狱、无间地狱等等,里面完全没有自由,而且无昼无夜永无出期,就好像世间的牢狱之灾;这个牢狱有时还有出期的希望,而地狱之苦,就像无期徒刑一样,永远没有出离之日,可以说是万劫不复。可想而知,是多么的可怕!
不过,佛教告诉我们:「万法皆空,因果不空。」世间一切善恶报应,实离不开因果,待业报受尽之后,还会有改恶迁善的机会与可能,这就要看个人各别的的福德与因缘。当然饿鬼道的众生比地狱稍为好一点,我们比喻为二年级的学生,都是很低年级的同学。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饿鬼道或鬼道到底在那里?难道真的在地下吗?而天堂又在何处呢?难道真的在天空之上吗?依佛法来说,其实天堂和地狱都在我们的心中,就在我们一念之间。
我记得有一个公案,是这样说的:有一天,梁武帝请教宝誌公,问他有没有天堂和地狱;梁武帝说:「我没有看过,你可不可以带我去见识见识这个天堂和地狱?」宝誌公说:「可以的!不过你要准备、准备;要准备好,一会儿我就带你去。」过了一会,宝誌公就问他:「你准备好了没有呀?」他说:「我准备好了!」此话刚说完,宝誌公就开始骂他;骂他什么哪?「你这个狗皇帝,昏庸无能……!」还骂了很多难听的话,把他气得暴跳如雷,拿起宝剑就要杀死这个宝誌公;宝誌公连忙躲在柱子后面说:「这个就是地狱啊!」梁武帝猛然醒觉,感到很不好意思、很惭愧;赶快说:「哎呀!对不起、对不起!」宝誌公接着说:「这一念心就是天堂啊!」所以说,一切都是唯心造!所以,天堂和地狱在那里啊?就在我们心中;都是从我们心想中生;地狱、三涂、饿鬼道,都是从我们心想中生。
既然天堂和地狱只是一念之间,那么世间上有什么东西是真实的、是永恒不变的呢?我们有没有认真思考过呢?经上说:「人生无常,国土危脆。」我们试看近年世界各地的天灾人祸,如中国的汶川大地震、四川的泥山流灾害、日本东北地区百年罕见的海啸与地震,还有各地的水灾、火灾、风灾、旱灾,都是一次比一次剧烈,一年比一年严重。还记得多年前的唐山大地震,当时震度大概是五点三级或以上;那个时候,我还是住在朝阳,还没有南下到香港;虽然我们距离震区相当远,但是仍能感受到地震的摇晃、感受到生命安全的威胁、感到生死可能只是一线之间;如果身在灾区,那种恐惧也就可想而知了。这种恐惧其实与地狱是很相似的,我们对地狱的感受或恐惧的形成,实际上都是我们自己心想中所生的,所以佛教讲「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我们心外,其实什么都没有──因此佛教讲内求;佛教要我们反求诸己、返观内照;唯有内求,我们才能生起真正的智慧;外面的一切现象,都不过是假相、假像,只会令我们增加烦恼与执着。
可是我们一般人就是习惯于以假为有、以幻为真,自己欺骗自己;我们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时常都被五欲、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所欺骗,因而引起无尽的烦恼;我们「眼观妙色」,眼睛喜欢看好看的东西;「鼻嗅好香」,鼻子喜欢嗅上好的香味;而耳朵怎么样啊?「耳慕好音」,耳朵爱听美妙好听的声音;人家赞叹我们,我们就很高兴,但如果人家批评我们,我们就会发怒并且起瞋恨心,以致火烧功德林,不能做到忍辱波罗蜜,我们没有办法做得到。还有我们的身体,「身贪细滑」,喜欢温柔细滑的感觉;天气冷一点不可以,热一点也不行;在炎夏的时候,都喜欢到有空气调节的地方。反正一点点不舒适、不顺意都受不了。所以说,这个身体为我们带来无穷的烦恼。
刚才讲座准备在隔壁舉行,因为没有音响,我说如果没有音响的话,我就竭力地大声讲,不过,还是有麥克風较为方便,所以臨時遷到臥佛殿來,大家来到这里,觉得这里是不是很舒服啊?如果没有麥克風,坐在后面的同学就听不清楚,可能就会起烦恼;我们众生都是如此,你如此,我也如此。(未完待续)
注释
注:
五种眼:即:(一)肉眼,为肉身所具之眼。(二)天眼,为色界天人因修禅定所得之眼,此眼远近前后,内外昼夜上下皆悉能见。(三)慧眼,为二乘人之眼,能识出真空无相;亦即能轻易洞察一切现象皆为空相、定相。(四)法眼,即菩萨为救度一切众生,能照见一切法门之眼。(五)佛眼,即具足前述之四种眼作用之佛眼,此眼无不见知,乃至无事不知、不闻;闻见互用,无所思惟,一切皆见。天台宗说因位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四者,果位有佛眼。
认识自己.认识佛教(三)
──朝阳佑顺寺第二届(2011)佛教青年夏令营
宽运法师佛学讲座
因此,我们都不得「自在」;要知道,我们修行的目的就是要获得「解脱」、要获得「自在」,但如何才能做到呢?所以,我们就要效法观世音菩萨;观音菩萨之所以被称为「观自在菩萨」,是因为他能「内观观自在,外观观世音」;我们既不懂得内观,也不知道外观,如何能得自在呢?所以都不自在,你们自在吗?不自在。我自在吗?也不自在。而且人间世界上有太多的危难、多太的不安,实在令我们难以自在,正如佛陀在《妙法蓮华经.譬喻品》中告诉我们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我们生活在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之中,就好像身处在起火的房屋一样,若不赶紧逃出去,就会有生命的危险;如果我们懂得危险、知道害怕,就会设法远离火宅,逃生都安全的地方。所以,佛陀说法的目的,就是救度我们众生出离,并接引我们到安全的处所。
我们都知道,在佛教里面,持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的人,将来就可保住人身再次投生为人。而修十善(五戒的前三戒,再加上不妄言、不绮语、不两口、不恶舌、不贪、不瞋、不痴)将来就可以生天;相反地,如果不修十善而修十恶(十善的相反),将来就会堕落三涂,也就是地狱、饿鬼、畜生。
前面已说到,地狱的众生,是非常的痛苦的。昨天亦跟大家讲到「目连救母」的故事:佛在世时,有一弟子名目犍连,非常精进用功,勇猛办道;出家一个月后便证得果位,得六种神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尽。目犍连为了报答母亲养育之恩,于是以天眼察看已过世的母亲究竟身在何处,一看之下,竟然看见母亲在饿鬼道中受苦,终年不闻浆水之名,而咽喉很小好像细小的针,即使遇有食物亦无法进食,所以日夜受着饥饿的煎熬,以致皮骨相连,惨不忍睹;目犍连心里非常的难过,于是取了一钵饭前往供养母亲,由于以往悭贪恶业受报的缘故,饭未入口已化成火炭。目犍连知道自力不能救拔母亲,悲痛万分,唯有求助于佛陀;佛陀教他于七月十五僧自恣日供养十方僧众,仗众僧禅定之力,就能救拔他母亲。目犍连依教奉行,他的母亲得脱饿鬼之苦,并生天得胜妙乐。这就是佛教「盂兰节」的起源。
为了救度饿鬼道的众生,佛教还有「甘露法门」,如放蒙山也好,放焰口也好,都是「施食法」,都是利用佛教的经咒,帮助饿鬼的咽喉打开,让他们得以吃饱,这实在是非常慈悲的法门。我们人间也是如此,所谓「民以食为天」,食物能够维持我们的生命,所以「食」对我们每一个人都非常的重要,如果没有食物或缺乏食物,好像现时一些非常落后、贫穷的国家,人民欠缺粮食,经年抵受饥饿之苦。这个也是业报。
其次是畜生道的众生,牠们的生活就只有「欲」和「吃」,其它就什么都不知道;他们最执着的就是自己的身体,其余的事情,牠们一概不知,也没有想过要去了解,所以畜生道非常的愚痴,我们称他为三年级的小学生。而我们人呢?只是比畜生好一点点,是四年级;我们有很多无明烦恼与习气,我们的起心动念离不开贪、瞋、痴;由无明而造业,因业力而受报,于是在六道之中不断轮回,所谓「人死为羊,羊死为人」,如果有点善根的人,有机会接触到佛法,依着佛法的指示去修行,将来还有可能转生到人道,继续学佛修行,不然的话,茫无方向,随业流转,就不知会堕落到那里去。
所谓「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我们今天有幸得闻佛法,就應該要有难遭难遇想,而更为难得的因缘是,我们能在朝阳的佑顺寺相聚,一起来交流、来讨论佛法,这都是大家的福德因缘。可是世间上,还不知有多少人,他们无法认识生命的真相,往往以假为真、以幻为有,每一天忙忙碌碌,形形役役,不知为谁辛苦、为谁忙;不用说前生,就说今世,只是糊里胡涂来,糊里胡涂的去,大多数人都是如此,生死的问题如何才能解决呢?
说到生死的问题,我想起在《佛说婆罗门避死经》里头有一个这样的公案:
当时佛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对弟子们说,从前有四个婆罗门仙人,精进修行善法,获得了五种神通;前面提到目犍连是得到六种神通,其实佛教不提倡神通,只相信漏尽通。这四个仙人就是没有漏尽通。其实这种种的神通,我们本来就具有,这是我们的性德,可是现在我们为什么没有神通呢?你没有,我也没有,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我们被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种种的烦恼遮盖着,所以我们的「真如妙觉」无法显现;「真如」也就是涅槃境界,我们现在被无明障蔽了,所以看不见、证不得。
由于他们没有漏尽通,所以他们都很害怕死亡,都想不死。其实所有众生都是贪生怕死的,这是与生俱来的天性。因此,这四个仙人在得到神通之后,心想:我们要往那里去才能常久、永远地活下去呢?所以,第一个仙人因为有神足通,可以飞天,于是便飞到了天上去,可以飞到天上不久便过身了。我们都知道,天人天福享尽之时有五衰现象,最终亦是难逃一死。
而另外一个去到那里啊?就是进入大海里,想在大海中藏起来,可是他进入大海之后,时限已到,又死在海里。而第三个仙人,因为怕死,于是去到山腰里,想藏在山里,结果还是一样,刚到山里去,没有藏身就已经过世了。第四个仙人想,他们三个都不行,我就到地底下去吧。可是刚钻到地下,命也是没有了。当时佛陀以清净无瑕的天眼,见看到这个情况,就说了一首偈:「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间,无有地方所,脱之不受死。」就是说,三界之中,没有一个地方是可以不死的。(未完待续)
认识自己.认识佛教(四)
──朝阳佑顺寺第二届(2011)佛教青年夏令营
宽运法师佛学讲座
我们香港的同学,大家有没有去过跑马地的坟场?坟场门前有幅对联写道:「吾躯今日归故土,他朝君体亦相同。」我们每一个人最后都会离开这个尘世,即使你再舍不得,你的色身也要常埋地下,化作一坯黄土,没有任何人能例外。宇宙有成、住、坏、空,人就免不了有生、老、病、死;而且人生里面还有无量诸苦,这些每个人都必须经历,这和你信不信佛没有关系。
可能有人会说:「我不信佛。」但无论你信不信佛同样要面对生死的问题,与信仰無關;而最重要的是,佛陀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就把宇宙人生的真相告诉了我们,就好像为我们找到了一条开启生命宝藏的锁匙;生命的宝藏就是等待着我们去打开,但必须我们亲自去打,不能假诸别人之手,就像生死一样,不能由别人替代。因此,佛教说人生需要智慧,有了智慧就等于掌握了宝藏的锁匙,就能解决人生种种的问题。
接着再讲五年级的阿修罗,我们都知道,阿修罗的瞋恨心特别重,所以长年都在斗争之中,他们有的时候争饮食、有的时候争美女,天天在争斗,就好像提婆达多一样,佛陀说三十七助道品,他偏要说三十八助道品,总是和佛陀作对。当然六道都离不开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一般人以为能生到天上就是很大的福报,但是前面已经说过,天人也有五衰的现象,待天福享尽以后,还会堕落;而更重要的是,天上实在太快乐了,所以无法修行;因此,天上不是一个修行的地方。而阿修罗就更加无法修行,为什么?因为天天都在争斗。至于地狱的众生,处于极苦之中,要修行更是不可能了。所以,佛法不属于三涂,也不属于诸天,唯有人道,有苦有乐,才是最适合修行的地方;所有的佛都是在人间成佛的,如《增一阿含经》说:「诸佛世尊皆出于人间,非由天而得也。」唯有人才是佛法的住持者、修学者;人生是如此的难得,如今生而为人,又遇到佛法,所以我们就应该尽量发挥人的特长,依佛陀所开示的方法循序上进。当然往上提升是绝不容易的,就像我们读书升学一样,如果不踏实用功,要升级就会有困难,相信大家考大学的时候,都有过深刻的体验。六道升沉的情况也就是如此。
前面已经说过,三界就像火宅一样,而且其中众苦充满,甚可怖畏;试想一间着了火而且里面充满种种痛苦与烦恼的房屋,我们仍然身处其中,是不是很恐怖、很可怕呢?但是我们芸芸众生,有多少人能及早警觉、赶紧寻求出离呢?我们非但不知危险、不求出离,反而沈迷在五欲之乐中,醉生梦死,于是不断造业,也就停不了的轮回。
现在我们既然明白到人间是一个大火宅,就應該找寻跳脱出火宅的方法,所以佛在《妙法莲华经.化城品》中说:「能于三界狱,勉出诸众生。」希望能令一切受苦的众生,在火宅中出离,这就是佛苦口婆心说法的目的。只要跳出了六道,我们就能够了生脱死,就不再在生死轮回之中打滚,所以佛为众生所开出的八万四千法门,无非都是解脱之道。正如佛在《法华经.方便品》里说:「是故舍利弗,我为设方便,说诸尽苦道,示之以涅槃。」也就是说,一切法门其设立的目的,都是指示我们逃离火宅走向涅槃之路。当然断烦恼、证菩提、得涅槃是绝对不是容易的,凡夫众生如何才能断?如何才能证?我们首先要认识世界万物的本质,其实都是无常的、都是缘起性空的。所谓「有因有缘世间集,有缘有因集世间」,一切都是因缘法,我们今天在这里头相聚,是缘聚;十七号以后,大家各散东西,就是缘散;这个缘聚缘散,都是没有自性的;我们缘深的下次再见面,缘浅的就不知道何日再相逢。这就是世间无常的本质。
昨天学唱的《三宝歌》,我们都知道是弘一律师谱的曲,他一生持戒非常严谨,并积极推行《四分律》,后来他应邀到青岛湛山寺去讲经说法,讲完之后,跟大家说将来在西方极乐世界那里见面;以后他就再也没有去过湛山寺。为什么说要在西方极乐世界里见面呢?因为无论是密宗、显宗、天台、禅宗,任何宗派将来的归宿都是西方极乐世界;去到那里之后,继续修行,但是真正的目的是成佛,所以很多人说极乐世界只是个方便;当然对佛来说是方便,对我们来说就是真实的。
在《妙法莲华经》中有〈化城喻品〉,相信大家都听过这个公案:
有一个聪明智慧的导师带着一队商侣,本来要到一个五百由旬的地方去取宝藏;宝藏比喻佛国。由于路途险阻,走到一半的时候,大家就不想走了;好像我们很多人虽然知道极乐世界非常的淸净,而且都很向往,可是却不肯老实念佛;念了几年之后,就不想念了,那该怎么办呢?于是佛菩萨就给他们一个方便,给他们化现一个极乐世界;在〈化城喻品〉里,聪明的导师就比喻是佛,当祂见到众生不想继续往前的时候,于是便化现一个城市,这是一个假设的涅槃城;当大家走得人困马乏之际,一看见城市,便以为已经到达佛国,于是大家便欢喜不已,匆匆在这里歇息、补充粮食;体力恢复后,导师便告诉大家,这只不过是一化城,还需努力往前再走两百由旬,才能到达真正的宝所。由于在化城中,大众的体力得以补充了,所以便可以继续前进。
放下塵勞.身心自在
大家从香港来朝阳的情况,也就相类似,当大家抵达沈阳之后,就已经非常疲累了,如果不竭息一下,补充水份及粮食,大家就走不下去了,所以你们聪明的导师衍空大和尚,就安排大家在沈阳的旅馆住一个晚上,到了第二天中午吃饱饭以后,大家体力充足、精神充沛,就告诉大家佑顺寺距离不远了,坐几小时车便可抵达,于是大家便欢天喜地,重新收拾行装,登上旅游巴,没多久便到达朝阳。这就是善巧方便。
为什要变现化城呢?如果没有化城的话,大家会觉得太遥远、太辛苦了,走到一半便想放弃,无法到达真正的目的地。所以,我们经常说「长远心难发」,就是这个道理。修行的路是绝不容易的,许多时候,不是一生一世努力,而是多生多世的不懈,就好像〈化城喻品〉中所说的,当我们走到一半,开始生退心的时候,慈悲的佛菩萨就会给我们方便,给我们变现种种的境界;正当我们以为这个境界是真实的时候,佛菩萨又告诉我们说,现在已经走了一半,再走一半很快便到家了,我们便会生起信心,继续向涅槃城──即清净的彼岸,亦即极乐世界的方向走去。
认识自己.认识佛教(五)
──朝阳佑顺寺第二届(2011)佛教青年夏令营
宽运法师佛学讲座
而在西方极乐世界里头,又可分为三辈九品以及四种土,即凡圣同居士、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与常寂光净土;到了常寂光净土就已经是佛的境界了,只有佛才有资格住在常寂光净土之中;那么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住在那里呢?就是住在实报庄严土,那里是菩萨的住处;声闻、缘觉,就住在方便有余土;而我们凡夫就住在凡圣同居土,由于众生的根性及善、恶业力的不同,所以就有三辈九品及四土;这真不真实呢?虽然是佛慈悲的方便施设,但对我们众生来说是非常真实的。所以今天大家有幸生而为人,而且有机会听闻佛法,实在是多生修来的福报。
什么是福报呢?我们很多人都会做投资,例如投资生意、投资金钱、名誉、地位或其它的东西,但很少人会投资生命;生命如何去投资?就是我们要认识生命,管理好生命;其实佛教的修行方法,就是教我们如何管好自己的生命,正如太虚大师所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生命管理实在是一大学问,可是却往往被人忽略了。
佛教是一个实修实证的宗教,它是内求的,不是外觅的,所以最怕就是我们光说不行唱高调;因此所有的佛法其实都是实践的工夫,比如说,我们出家人的五堂功课,它都是对治性的,乃至其它法门也是对治性的,目的就是让我们破除种种的习气与毛病,令内在的境界有所提升。
相信大家都曾经听过或读过,有几句优美的、描述禅悟境界的语言:未悟之时「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正在参禅之际,「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而到了真正觉悟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迷与悟的三个层次,我们应如何去参、如何去悟?道在那里呢?禅宗里说:「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又说:「运水搬柴无非是道。」道不远人,只不过就在平常之中而已;但有我,即我见、我执在的时候,我们无法了悟「缘起性空」,一切原无自性,于是就生起种种的分别,其实何止外物没有自性?就是我们这个色身也是没有自性的,因我们的色身都是由四大组成;四大和合之时,我们存在着;四大离散之后,这个暂住的身体就会消灭,那里有一个真实的、永恒不变的我呢?所以一切都是没有自性的。
我们眼前这个杯子也一样,都是和合而成,都是没有自性的;汽车没有自性、房子也没有自性;汽车只能用十载、二十载,最后成为一堆废铁;房子只能住八十年、一百年,破旧了还要重建、重修,世间上哪有一物能够永恒?人类和宇宙亦复如是,所以佛教说大三灾、小三灾(注),一切都离不开成、住、坏、空,也就是生、住、异、灭;从有到空,由空到有,犹如春、夏、秋、冬,周而复始,一切都是无常法,这就是真理。「无常」是不是好事呢?无常其实是很好的,因为如果一切都是常,这个五浊恶世就无法改变了,我们又如何能够透过修行改恶迁善呢?我们又如何能够出离呢?所以佛教告诉我们人生是无常的、世间是无常的,乃至于荣华富贵都是虚幻的;因为无常、虚幻与不实,我们才能生起真正的出离心,我们才能行菩萨道,我们才能求解脱,我们才会像《华严经》中的善财童子一样,为了追求真理而作「五十三参」。(未完待续)
注释
注:小三灾、大三灾。又作三灾劫。世界系依成劫(成立期)、住劫(存续期)、坏劫(破坏期)与空劫(空漠期)等四期无穷地循环不息。其中,有情出现于住劫之一定期;至坏劫之终末期,世界全遭破坏。在住、坏二劫中,分别有三种灾厄。 一据俱舍论卷十二之说。(一)小三灾:住劫分二十期,有情之寿命在八万岁至十岁间反复增减约二十回(最初为减劫,最后为增劫。每至人寿减至十岁以下,则发生一灾厄,共有刀兵灾(互用凶器杀害)、疾疫灾(恶病流行)、饥馑灾(由旱灾起饥馑)等三种。 (二)大三灾:坏劫分为二十期,于最后一劫世界即开始坏灭而引起天灾,即:火灾(坏欲界至初禅天)、水灾(流失至第二禅天)与风灾(破坏至第三禅天)。以上火、水、风,分别称为劫火、劫水、劫风。三灾之发生,其顺序一定。即初以火灾坏灭七回后,再以水灾坏灭一回;如此以火灾七回、水灾一回,反复经七次后,再以火灾坏灭七回,最后即以风灾坏灭殆尽。〔长阿含卷六转轮圣王修行经、卷二十一「三灾品」、起世经卷九、大楼炭经卷五、优婆塞戒经卷七、大毘婆沙论卷一一三、俱舍论光记卷十二〕 二据法苑珠林卷一所载。(一)小三灾:(1)饥馑灾,人寿由八万四千岁,每百年减一岁,减至三十岁时,大旱不雨,草菜不生,世间无量人民饥馑而死。(2)疾疫灾,人寿减至二十岁时,诸病皆起,世间无量人民疾疫而死。(3)刀兵灾,人寿减至十岁时,诸人各起斗争,手执草木即成刀杖,互相残害,世间无量人民死于刀兵。 (二)大三灾:(1)火灾,坏劫之时,有七日出现,大地须弥山渐渐崩坏,四大海水辗转消尽,欲界及初禅天皆悉洞燃,无有遗余。(2)水灾,初禅以下经过七回火灾,世界复成,又于坏劫之时,渐降大雨,滴如车轴,更兼地下水轮涌沸上腾,欲界乃至二禅天水皆弥满,一切坏灭,如水消盐。(3)风灾,二禅以下经过七回水灾,又经七回火灾坏于世间,至世界复成,又于坏劫之时,从下风轮有猛风起,兼以众生业力尽故,处处生风,欲界乃至三禅天悉皆飘击,荡尽无余。
认识自己.认识佛教(六)
──朝阳佑顺寺第二届(2011)佛教青年夏令营
宽运法师佛学讲座
大家有没有读过《华严经》呢?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故事,大概也有听过吧?为了遍求法门要义,他发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初参文殊师利菩萨,然后一路向南方去游历、去参学,先从德云比丘学习,最终参普贤菩萨,得到了「一切佛剎微尘数三昧」。他经历了一百一十城,前后参访了五十三位善知识,所以称为「五十三参」;其实五十三参也就等于五十三个次第的提升。
据有关学者研究,五十三位善知识的身份,当中有菩萨五人、比丘五人、比丘尼一人、优婆塞一人、优婆夷五人、童男四人、童女二人、天人一人、天女一人、外道一人、婆罗门教一人、长者一人、博士一人、医师一人、船师一人、国王二人、仙人一人、佛母一人、佛妃一人,以及诸神十人。这样广泛地参学众多善知识,在印度佛教史上实在是一件非凡的事例。
还有他一路上遇见所有的人都恭敬礼拜、欢喜赞叹;见到善人恭敬,见到恶人也恭敬,不分善恶、不分贵贱,一律平等对待。我们研修学苑里面也是一样,觉真长老赞叹流云法师、赞叹衍空大和尚、也赞叹中言大师;我们赞叹别人,是因为人家修的好,德学兼备,堪为人师;所以我们要向他们学习。
可是在善财童子的参学过程中,唯独唯独有三人,他只是礼敬而不赞叹,这三个人,第一个是胜热娑罗门,他是个外道。所以善财童子只是恭敬而不赞叹他;第二个是甘露火王,代表瞋恚,他脾气很大,稍微得罪了他,马上就治罪──下油锅、上刀山,就这样的对付人。所以善财童子见到他,只是礼敬而没有赞叹;第三位是伐苏蜜多,她是个淫女,代表贪欲;善财童子对她也是只恭敬而不赞叹。这三个人分别代表贪、瞋、痴三毒,所以他只表恭敬而不赞叹。所以说,我们赞叹的必然是善法、正法,如果不是善法、正法,我们就不赞叹,但仍然要恭敬,为什么呢?因为恭敬是清净心、平等心;即使对其他宗教,我们也要恭敬,如果是正法、正教,我们又何妨对它表示赞叹?
因此,我们无论到那里去参学,都应该给别人恭敬赞叹,但是该赞叹的赞叹,当然要赞叹;不应该赞叹的,就不能随便赞叹;大家来到这里参加夏令营,就是希望有所体验、有所得着,这份求学、求知之心,其实和善财童子是一样的;你们五十三参的地点今年是在佑顺寺,而明年又会到其他的地方,所以大家要记住,假使到了一个外道的、不如法的地方,就只能恭敬,但不要赞叹,比如说,去到教堂,我们一样要表示恭敬,但是就不应该赞叹。
我们可以见到殿内的大佛,庄严殊胜,慈祥明净,我们内心自然生起无比的恭敬与赞叹;这一念心,其实就是修行的开始,我们可效法善财童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也就是菩提心,学佛所学,行佛所行;我们可追随「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十大愿王」即是:一者礼敬诸佛:我们要时常礼敬一切诸佛。二者称赞如来:我们要时常称赞如来之德。三者广修供养:我们要时常侍奉一切诸佛,并予最上之供养。四者忏悔业障:我们要时常忏悔无始以来的恶业,并遵守清净戒法。五者随喜功德:我们要时常随喜一切佛、菩萨乃至六趣、四生所有之功德。六者请转*轮:我们要时常礼请一切佛宣说教法。七者请佛住世:我们要请求佛、菩萨不入涅槃,而能住于世间说法。八者常随佛学,我们要常随毘卢遮那佛,而学佛之教法。九者恒顺众生,我们要时常应众生种别,而作种种供养。十者普皆回向:我们并要真心诚意将以上功德,回向于一切众生,以完成佛果之愿。
这就是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是每一个学佛人必需实践的基本功课。而普贤菩萨代表实践,文殊菩萨代表智慧,从文殊开始到普贤圆满,这就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历程──用智慧之剑断除一切烦恼执着,然后以真诚忏悔之心确切实行,最终才能达到完成佛果的愿望。由此可见,唯有实践才是修行的根本;唯有实践才会有真实的体验,就好像大家如果不来朝阳,就永远体会不到佑顺寺的寺院生活,就只能在闻说中想象,因为没有亲临其境,所以得到的都是片面的、都是不完整的。
认识自己.认识佛教(七)
──朝阳佑顺寺第二届(2011)佛教青年夏令营
宽运法师佛学讲座
前面已经反复说过,佛教是内求的宗教、实践的宗教;所以佛法的真义在于确实行持,也就是说,佛法是用来行的,而不是用来说的;如果只会说而不会行,即使你讲得再好,也不过是「说食数宝」,对自己完全没有益处,就好像什么呢?就好像银行的职员,每天在数钱,但这些钱都不是他的,下班之后,他仍然一无所有。学佛的情况也是一样,尽管你读了多少经、多少论,如果你不去实行的话,你是永远得不到利益的。所以我们今天要数自己的钱,把钱用在生活之中,我们要懂得運用,若不懂得運用,这个钱就不是属于我们的;这才是真正的生命管理,这个才是真学问、真修行。
我们都知道,世间的一切都是缘起性空的,前面述及禅悟的三個层次,它的意义就是让我们对生命有所觉醒、有所提升,而事实上,所谓迷与悟只是相对而言,当一个人真正觉悟后,其实既没有迷也没有悟,一切都是原来的,都是现成的,正如六祖慧能大师所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所以,迷的时候,未减一分,而悟的时候,亦未增一分,因此悟后所见,山依然是山,水依然是水,一切本然。
不过,我们现在都是处于「迷」之中,所以见到的山就是山,水就是水,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我们有太多的烦恼妄想,而修行的目的就是教我们破除妄想、执着,重见自己的本来面目。所以禅宗有一句说话:「打得妄心死,换来法身活」,「妄心」,就是我们种种的愚痴妄想,而「法身」,就是我们的法身慧命。那我们如何将这个妄心、妄想打死?这就需要经历一个修道的过程,而道又应该如何去修呢?
前贤古德为我们留下许多深刻的启示与教训:从前的学人为求了生脱死,都是历尽千辛万苦,苦苦追求,永不言退的,但现在就不一样了;以前是「人求道」,现在是「道求人」,道场讲经说法,都要到处通知,积极宣传,深怕没有人来听,而且费用全免,还恐安排不周,下次人家就不来了;以前刚巧相反,求道者不惜长途跋涉,千里遥遥,寻师访道,却常常难得见到高僧一面,只要求得一言半句,就感到如获至宝。
这就是真正的道心。
说起「道心」,令我想起了唐朝有一位黄檗希运禅师,他的修道故事實在非常令人感动,我每次听到都不禁流下眼泪;他原本和母亲相依为命,虽然年纪轻轻,但是为求了生脱死而毅然出家去了,剩下母亲孤单一人留在家里;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个母亲在儿子出家之后,仍然非常的舍不得,日夜思念着儿子,每日以泪洗面,由于忧伤过度,以致双目失明了。黄檗一去就是数十年,音讯全无;为了想念儿子,年迈的老母就在路边设置一个招待所,专门招待过路的云游僧人。老母不但亲自招待他们,而且还为他们洗脚以示敬意。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黄檗的左脚上长了有一颗大痣,如果万一他路过此地,便可以认出他是自己的爱儿了。
由于她眼盲看不见,唯有时常向人打听消息,她说:「我有个儿子出家,你有没有看到他?如果你看到他的话,请你跟他捎个消息,说他妈妈非常想念他,希望他能回家见一面。」可是,年复一年,始终是音讯全无。
皇天不负有心人,她的儿子终于回家了。一天,黄檗参访百丈怀海禅师后,途经家乡,禁不住顺道回去看一看母亲。路过之时,接受了母亲的招待,但是却不敢相认,在洗脚的时候,只把右脚给母亲洗,故意不给她洗左脚。第二天早上,黄檗心里虽有点难舍之情,但仍然忍痛离开,继续匆匆上路。
这时,突然一位邻居跑来问黄檗的母亲:「昨天晚上你日思夜盼的儿子终于回来了,是不是很高兴呢?」此刻母亲才恍然大悟,原来昨夜留宿的僧人就是自己的儿子,她连忙追出去,一直追到河边,可惜黄檗已经上船,而且船己开动,由于母亲眼盲,一不小心便掉到水里淹死了,黄檗站在对岸,看到这种情形,想抢救也来不及了,不禁悲从中来,于是手执火炬,悲痛地说:「一子出家,九族生天,若不生天,诸佛妄语!」并将火炬投入河中,一阵烈火冲天而起,乡人皆见母亲随烈焰在空中向他微笑,继而不断上升,生天去了。
这是多么感人的故事啊!
由于她的儿子是个得道的出家人,所以这位母亲去世后,可以生到天上做天人。当然如果从我们世间的孝道来说,儿子出家好像没有尽孝,但出家是大孝──不单单为求自己能够了生脱死,而且还能超度母亲、乃至九族了生脱死,这才是真正的孝,才是真正的報父母恩。
认识自己.认识佛教(八)
──朝阳佑顺寺第二届(2011)佛教青年夏令营
宽运法师佛学讲座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认为「孝」,就是善事父母。如《孝经》云:「身体发肤,受诸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由此可知,侍奉好父母,不使父母为自己而忧心,便是传统文化中「孝」的基本含义。
但是做到「事父母者」,其实并不等于已行孝道。《论语》中曾载孔子的话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认为,供养父母,如果心中不存敬意,则与供养犬马毫无分别。这说明了除形式化的行为外,内在的孝心更为重要。正如《礼记.祭义》所言:「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这是儒家的思想。而佛教的孝,是出世间的,比世间的孝有更深一层的意义;既然身体是父母给予我们的,所以出家必须征得父母同意,或将父母的衣食安顿妥当,然后方能出家;还有在家虽然能侍奉父母的身体及供养他们的生活所需,而出家则是以一切众生为父母、眷屬,并以佛法度化自己的父母、亲人,令他们闻法解脱,得到真正的自在与安乐,所以出家才是真正的大孝。
不过,我们生而为人,无论在家、出家都应该善惜自己的身体;虽然这个身体是假的,但是我们必须「借假修真」;所以,接下来我再为大家讲一个公案,希望大家好好地思考一下:
从前有一个人在人世间努力修五戒、十善。大家知道什么是五戒、十善吗?相信法师们都知道,但同学们知道吗?所谓「五戒」即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五条戒。还有「十善」就是:身三、口四、意三:身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口不妄言、不绮语、不恶口、不两舌;意念上不贪、不瞋、不痴。这个人在人间的时候,对佛法相当了解,而且深信因果,所以他「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一个虔诚持戒的佛弟子,怎么样呢?他在人间广修供养、时时布施,并且处处帮别人,修桥、铺路、种种善行;所以他死后就到生上,在天界里享福。可是他经常回到人世间来抚摸自己的尸骨,被一个得道的仙人以天眼通看到了,于是就问他说:「你为什么不在天界享福,跑到人间来抚摸这骨头干什么呢?」
他回答说:「你有所不知了,我就是因为在生前修五戒、十善的功德,死后才可以生到天上享福,所以我怎能不感恩自己的前世?我必须感恩它,所以我经常回到人间抚摸它,就是为了向它報恩,如果没有我前世在人世间这么一点点的功德,我今天那会有这么大的福报啊?」由此可见,只有我们真心诚意修行五戒、十善,将来就必定可以生天。
这个人有一个弟弟,他却反过来專修「十恶」;十恶最重的报应,就是堕落到地狱里去,轻一点是饿鬼,再轻一点是畜生;这个弟弟,由于在人间时无恶不作,坏事做尽,死后很快就落到地狱里去,后来又转生到饿鬼道中,他也经常回到人世间,干什么呢?就是拿鞭子抽打自己的尸骨;同样被这个得道仙人看到了,于是就问他:「为什么你要这样做呢?」他说:「由于我前世不修,专做坏事,一件好事也没做過,所以今天我要在饿鬼道受这么多的苦;你看我哥多好,现在在天界里享福,所以我要条鞭子来鞭它,因为它害得我太惨了!」大家想想看,这个为善与为恶,报应的差异是那么大,简直是天壤之别!所以说,将来命运的好、坏也就是善、恶果报,其实就在我们现前的一念心。
我们一念的诚恳,将来就必定有所感应,所以今天我们无论修持那一种法门,念佛也好、坐禅也好、修密也好,都要「善惜吾身」,所谓「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我们不要辜负这个宝贵的人身,应该趁着身体强健的时候,好好用功、好好努力。家师经常跟我说:「趁着色身强,修得功行满。」大家正值青春盛放的时期,前途无可限量,实在应该加倍努力;要好好认识自己、认识人生,更重要的是好好的认识佛教;佛教不是一般世间的学问,而是引导我们开拓智慧、断除烦恼、了生脱真死的真理;所以说,佛教是一门最高的生命管理学;依佛法来说,生命虽然是无始、无终的,但是我们要管好这一期的生命,广行善业,自利利他、福慧双修,直到最后成佛。这才是生命最高的意义。
不过,对于永恒的生命,也许有人会产生疑惑说:「我无法知道前生,也无法知道来世;如何能相信生命是无始、无终的呢?」一般人总以为自己亲眼看到的才是事实,看不到的就不敢相信是真的,所以,我经常跟人家举一个例子:所谓「人不见风,鱼不见水」;「人看不见风」,就是说,人是看不见风的;你们看过没有?谁看过请告诉我,风是什么样子的?「鱼不见水」,就是说,鱼是看不到水的,为什么看不到水呢?因为水是牠的家园;同样是水,天人看到的是琉璃,地狱众生看到的是脓血,可见业力不同所感应的境界就不一样。所以,我们不要用自己的感觉来衡量别人;比如说,就好像一个粪坑里面有很多蛆虫在涌动,若以我们众生的立场来看,会觉得牠们很臭秽;实际上从蛆虫自己的角度来看,在它的世界里也是很精彩的,并没有肮脏的感觉。
认识自己.认识佛教(九)
──朝阳佑顺寺第二届(2011)佛教青年夏令营
宽运法师佛学讲座
由于境界的不同,我们怎能明白其它人乃至其它众生的内心世界?这在《庄子》的〈秋水〉篇中,有一个很好的说明: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说:「鯈于出游从容,是鱼之乐啊!」惠子曰:「你不是鱼,焉知鱼之乐呢?」庄子曰:「你不是我,怎知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子曰:「我不是你,当然不知道你在想什么;而你也不是鱼,所以你怎能够知道鱼的快乐呢!」
由此可见,快乐是没有定义的;世间的快乐,都是相对的,而且不是长久的;我们要得到快乐并不容易,而且都是短暂的,往往转瞬即逝;但是受苦的时间,却比较长,总的来说,就是苦多乐少;人生有没有快乐呢?也是有很多快乐的时候的,没有快乐我们也不做人了,还是有乐的,但是比较少,所以很多人的生命意义就是为了追求快乐。但是依佛法来说,「世间之乐,无非是苦」,世间五欲之乐,其实就是苦的因,今天短暂的欢乐,可能换来的是将来无穷的烦恼;今天虽然吃苦、受苦,将来得到的却是无尽的乐果,这是符合辩证法的,所以大家要善惜自己的身体,善惜自己的因缘,这才是我们学佛人应有的基本态度。
所以,我们学佛就是要一步步的自我提升,前面已经说了,以读书升学为比喻,六道里的众生,都是低年级的学生,要升级的话,必须经过考试,如果不及格的话,如何能升读更高的班级呢?所以,一般来说,能修至声闻、缘觉、菩萨的很少;做人已不容易了,而堕落三涂的就很多。所以,我们认识了佛教、认识了自己以后,就不要停留在低年级的层次,我们要力争上游,修完学士──声闻、缘觉之后,要修硕士──菩萨,再继续努力修至成佛──以取得博士学位。这只是这么一个比喻而已。
佛法是为我们众生而说的,如果没有众生佛要对谁来说法呢?既然是为众生而说,必然是利益众生的,能帮助众生远离苦痛、烦恼,并得到真正的解脱的。换句话说,佛教化世的目的,就是要令我们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然而开悟如何可能?所谓迷是此心,悟也是此心;此心与佛心原本无异,我们如何才能令他回复本来的清净,就必须在心性上下功夫;因此,菩萨道的实践,就离不开上求下化,自利利他,也就是「六度」、「四摄」以及种种善行。
我们都很清楚,成佛是我们最高的目标,我们的一切行持无非是向这个目标迈进,由于路途遥远,所以必须储备充足的资粮,古德云「未成佛道先结人缘」,又谓「甘为众生作马牛」;我们出家人、在家人都可以做佛陀的弘法使者,我们愿意为众生奉献、为众生服务,以众生的利益为利益,就好像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富楼那尊者,他为了利益众生,向佛陀自动请缨到偏远地方去弘法,开始的时候,他没有强调自己是佛陀的弟子,要在那里弘法,而是先跟当地人民广结善缘;人家种田,他就帮人家种田;人家起屋,他就帮忙起屋;人家打渔,他就帮忙打渔,不会说这是杀生的行业,我不愿意做。目的就是跟他们打成一片,以取得他们的信心。因此,后来成功地将佛法灌注到这些人的内心裡。
由此可见,广结善缘在佛法的修行中的确是非常重要,但是我们要如何与人结缘?其实结缘也就是布施。我们可以看见,「六度」以「布施」为首,而「四摄」还是以「布施」為先;而在我们现实的生活中,一个微笑,一句赞叹都可以说是布施。所以,许多时候,我们不要吝惜我们的掌声,要多给別人一点掌声,也不要吝惜我们的笑容,多给别人一点欢笑;给人家欢喜,我们自己也会欢喜,当然出家人要以众生的欢喜为欢喜,大众都欢喜了,诸佛菩萨也就欢喜了,这才是真正的欢喜;只有欢喜才能自在,如果不欢喜,每天都愁眉苦脸的,你说这学佛如何能学得好呢?所以,我们必须以欢喜心来学佛,放下一切执着、抛开所有烦恼,如此才能轻装上路。
昨天我跟大家举了一个例子:在人生的路上,人之所以会越走越走不下去,就是因为他身上有太多的包袱,用一个形象化的说明,就好像一个人背了一个篓子,每走一步就加一块石头:这些石头可能是金钱、名誉、地位,乃至是亲情、友情、爱情等等,你无法舍掉的东西,由于负担越来越重,有一天你就会支持不了,无法再走下去,因此,一个有智慧的人,就会将该舍弃的及早舍掉,也就是每走一步放下一点,这样才不会令自己被生活的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那我们每一天都能拥有轻松愉快的心情,这样的话,就是真正在学佛了;如果我们能做到真正的放下,那就离佛不远了。但愿大家将来「皆共成佛道」。阿弥陀佛。(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