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运法师:方便有多门 归元无二路


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上)

──修学佛法的次第原则与方法

日前有网友留言给我说:「法师,如果想学习佛学,怎样系统的自学比较好呢?」相信很多有心学佛的人,可能都会有类似的问题;尤其现在学佛的年青人,都会觉得佛法博大深奥,难懂难修,不知从何下手。因此,我觉得很应该响应一下,提供一些正确的概念与方法,让更多人能够对「如何学佛」有较清晰的理解,从而获得真实的利益与受用。

佛教自东晋时期传入中国后,经过与中国原有文化不断的融合、丰富与发展,最后开展为「大乘八宗」。八宗是指:律宗三论宗净土宗、禅宗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密宗。每一宗派都有各自的思想架构、理论系统,然虽各自独立,却又互相融通,互不妨碍;学佛者,可依个人之根性、资质而选择修学其中一派,或兼修他宗,所谓「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学佛最重要是正信、正知、正行、正觉,因此入门的方法是否正确,尤显得特别重要。本文分别从修学佛法的次第、原则与方法等三方面,略作分析与说明。

一、修学佛法的次第

1.五乘佛法

我们想要学佛,首先必须知道学佛的次第。经上说:「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陀说法,善于观机逗教,应病与药;敷设八万四千法门,无非为令众生转迷向悟,重见自我本具的真心实性;所谓「法无高下,应机者妙」,一切佛法都是疗治众生身心疾病的良药,正如百川汇归大海,原同一味,只因众生根机有利、有钝,因此佛陀不得不开设权实之教,乃至有先后次第之别。例如将佛法分为五乘,即是佛陀针对不同根机众生的需求而依次施设的修行法。

所谓「五乘」,是指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佛陀依序为人乘者说受持五戒(注1)法,可脱离三途而生人道;为天乘者说修十善(注2)法,可生天界;为声闻乘者说修四谛(注3)法,可脱离三界而成阿罗汉;为缘觉乘者说修十二因缘(注4)法,可脱离三界而成辟支佛(注5);为菩萨乘者说行六度(注6)法,可越三界二乘的境界,得无上究竟的成佛果位

也就是说,明因缘果报轮回生死,受持三皈五戒,奉行十善法,这是人天乘者;明生老病死苦,对人世生厌离,求了生脱死,依四谛法修行,这是声闻乘者;较声闻乘利根,无须闻法,但观十二因缘,即可靠自力觉悟,这是缘觉乘者;理解自他平等,同体共生,不但自求解脱,更发大菩提心救度一切众生,精进修习六度,愿作众生不请之友,愿拔众生之苦,施予众生快乐,这是菩萨乘行者。

人天乘是恋世;声闻、缘觉乘是出世;菩萨乘是入世而不恋世,出世而不独善其身。五乘佛法以人天乘为基础,次第进趣于大乘而直达佛乘,所以人天乘是佛乘的初阶,而佛陀出世的本怀,主要在化导众生由人乘直入佛乘。发心修行者,若依五乘佛法循序渐进修行,必定可以证得与佛同等的究竟果位。

2.信解行证

此外,初学佛者想要进入佛法堂奥,亦可从信、解、行、证四个次第来实践佛法。

「信」:即是信仰的意思。《大智度论》说:「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在人生的茫茫苦海里,唯有依靠信仰的大愿船,才能安然地从生死大海的此岸,过渡到清净解脱的涅槃彼岸。信仰的重要,就如同树木的根一样,只有根深才能蒂固;我们唯有依靠信仰为根,才能奠定人生的根基,才能培福修慧,最终达到真正的解脱。所以《华严经》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发心学佛的第一步就必须皈依三宝,这是信仰的确定。三宝的功德是无量无边的,如果我们不皈依三宝,就无法得到受用。其次,从发心信仰到彻底证悟,还有「解」、「行」的修学过程。

「解」:就是慧解。《大毗婆沙论》说:「有智无信,增长邪见;有信无智,增长愚痴。」信是智信,而不是迷信;解是慧解,而不是曲解。信心具足之后,接着就必须对佛陀所教导的一切义理,生起如实的胜解。唯有真正明白佛陀所开示的教理,才能使信心更加坚固,才能由信仰产生真正的力量。

「行」:就是修行。也就是说,有了信解之后,就必须起行。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都知道,凡夫修行成佛,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所以,修行的路,是非常漫长的,必须立定方向,坚决起行,要不然的话,是不会达到目的地的。经云:「虽有多闻,不制烦恼,不能自利,徒无所用。譬如死人,着金璎珞。」信解必须付之于实践;一个信解多闻而不能实践佛法的人,就如同死人穿上华丽的衣服,是毫无用处的。因此,学佛除了福慧双修,更要「解行并重」。

「证」:就是印证涅槃解脱,是证悟的最高境界,这是修行的最高目标。在佛法中,修证是心地法门,是内在的工夫;所谓「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有一分修证,就有一分体验;如果我们只在理论上「说食数宝」,甚至是「人云亦云」,这样的话,就很难有证悟的一天,所以唯有透过实践力行,才能把握佛法的真义。佛陀的一切言教,是引导众生通往真理的南针,除了如实信解,更要如实行证,如此才能得到解脱、自在、法喜与清凉。什么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境界?唯有远离颠倒梦想,亲自参证,实际修行,才能真正体悟。

3.从烦恼的此岸.到觉悟的彼岸

佛陀的一切教法,都是修行实践的依据。除了上述五乘佛法的修行次第、信解行证的修行次第之外,戒定慧三学(注7)的修行次第、闻思修三慧(注8)的修行次第、止观双修(注9)的修行次第、四禅八定(注10)的修行次第、境行果(注11)的修行次第,以及五停心观(注12)的修行次第等,也都是得度之道。这些修行次第都是为了引导众生从烦恼的此岸走向觉悟的彼岸,从无明的虚妄走向光明的真实,从污染的世界走向清净的净土,从迷执的凡愚走向解脱的圣道,一切众生能够如实奉行实践,最终都能证悟得度。

(未完待续)

注释 

注1:不杀生,指不任意杀害生命;不偷盗,未经许可,不得擅自取用别人的财物;不邪淫,不得破坏别人家庭的幸福,以及别人的贞节情操;不妄语,不得说谎诈骗及毁谤别人的名誉与信用;不饮酒,指不得吸食任何会妨碍身体健康及迷失理智的饮料或药物等。

注2:乃身、口、意三业中所行的十种善的行为。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

注3:「谛」就是真理,包含有审察、真实不虚的意思。四谛即:苦谛,是以智慧观察三界是个充满痛苦、缺乏快乐的火宅;集谛,是以智慧彻悟贪、瞋、痴等烦恼是所以造成生死痛苦的原因;灭谛,是透过智慧,证得清净的涅槃自性;道谛,是寻找出离苦得乐的出世法门。

注4:又作十二因缘。是生命从过去到现在,现在到未来所轮转的十二个程序。1.无明,因为缘生,万法才生;缘灭,万法亦灭。一切法无常无我,人们不知如是法的真相,是为无明。无明是总覆一切缘生法的实相,亦即愚痴的意思。2.行,行是能造作,能牵引三界的身、口、意三业的力量。3.识,通指个人精神统一的总体。由于识的了别,使境增长,使思想等有所领导。4.名色,名是受、想、行、识的精神,色是物质的肉体,名色包括主观的精神与客观的物质。名色即五蕴的异名。5.六入,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或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6.触,内六根与外六境相接触,主观上所起的感觉作用,亦即根、境、识三种和合曰触。7.受,对不欢喜的人事物生起苦痛感叫苦受,反之叫乐受,对中庸的人事物或修养能克服苦乐感,叫不苦不乐受。8.爱,有爱财、爱情;又有欲爱、色爱,总指对所欲境上渴爱之贪念也。9.取,有欲取、见取、戒取、我取等,总之,取是于所有事物上以自我为中心,而不顾一切的追求,因此引发三有业的活动。10.有,与业的意义相通,有业有、生有之谓,身、口、意对环境,表现为善的恶的活动叫业有,经过一度活动就会对招引自己的后果潜伏着一种力量叫生有。11.生,人从母胎呱呱堕地叫生,五蕴我的主体展开对外的活动发展,直到老死,此一期生命叫生。生必然具有无常逼恼之苦,生是人间的苦相,一切艰难都与生俱来。12.老死,指人的生理机能衰退,最后呼吸停止,诸蕴因缘离散,无常事实终于到来,此谓死。死并非全部消灭,死亡之后,识与无明和行又再继续另一期的生命流转了。

注5:又作缘觉、独觉。指无师而能自觉自悟的圣者。

注6:为人生的善法,亦即佛教道德生活的规范。六度是:修布施行,不但自度悭贪,亦令人受惠受益;修持戒行,不但自不毁犯,亦不毁犯他人;修忍辱行,不但自不瞋恚,亦不瞋恚伤害他人;修精进行,不但自不懈怠,亦教人不懈怠;修禅定行,不但自不散乱,亦教人不散乱;修智慧行,不但自不愚痴,不邪见,亦教人不愚痴,不邪见。

注7:戒可修善,并防身、口、意所作的恶业;定可摄散澄神,摒除杂念,见性悟道;慧能显发本性,断除烦恼,见诸佛实相。此三学是佛教实践纲领,即由戒生定,由定发慧,三学是佛道的至要,一切法门尽摄于此,故当精勤修学。

注8:即简择事理的三种精神作用。即:闻慧,由三藏十二分教或善知识处闻知,能生无漏圣慧,故称闻所成慧;思慧,由思惟所闻所见的道理而生无漏圣慧;修慧,是依修行而生的无漏圣慧。

注9:为佛教重要修行法门之一。其所代表的意义,及诸经论所阐释者有下列数种:为天台宗的实践法门。指止息一切外境与妄念,贯注于特定的对象(止),并生正智慧以观此一对象(观),称为止观。据《大乘起信论》举出,修止观方法,即止息一切境界散乱之相而随顺奢摩他(止),分别因缘生灭之相而随顺毗婆舍那(观),以此二义修习,不相舍离而得成就

注10:四禅,又作四静虑,即色界天的四禅。八定,是指色界天的四禅与无色界天的四无色定。

注11:境,指观照、信或理解的对象;行,由观境而起信解的修行;果,指因修行而得之证果。

注12:即:不净观:用来对治贪欲;慈悲观:用来对治瞋恨;因缘观:用来对治愚痴;念佛观:用来对治烦恼;数息观:用来对治散乱。

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中)

二、学佛的原则与方法

1.学佛的四个原则

很明显地,上述修学佛法的次第,是循序渐进的,是一步一步往上提升的,而其实践方法之依据,实离不开以下四个原则,这四个原则是:

第一、依法不依人:依佛陀所说的正法,不因某一位老师、法师、上师或善知识,我特别喜欢他,或他对我特别钟爱,而只相信他所说的义理,其他人所说的,我一概不理,不以为然,这不是一个真正佛弟子所该有的行为。学佛人只应问对方所说的是否正法,而不应被个人的喜好爱恶所迷惑困宥。

第二、依经不依论:一切古德的论述以及后世的注解固然高明,但是,真正的佛弟子究竟应该以佛经作依据,不应以论藏作依据。所以,我常劝学佛的弟子及善信们,不要陷于一般的佛学著作及注解中,昏头转向,而得不到确切的要领,应该直接回到佛经原典上。至于名词、名相不懂,则可查阅佛学辞典,至于专家学者所写的、所说的,只能作为了解研究佛经的辅助,不能以这些话为标准,要直接以佛经为依据。

第三、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佛经可分为了义及不了。「了义」是彻底的圆满通达,如《华严经》、《法华经》、《楞严经》、《圆觉经》,这些都是了义经。有些之所以称为「不了义经」,乃是佛陀因人、因事、因时、因地对宇宙生命问题的方便说法,虽未全然道出佛法之究竟,但若将这些道理参照对比、融会贯通,仍是有趋向了义理趣的脉络可寻。

第四、依智不依识:佛法是智慧之学,不是盲目的迷信,更不是墨守成规的功夫,真正的智慧不是依据我们的妄想意识去推测、猜度,所以我们修习佛法是依于智慧,而不是依于分别的妄识。依于智慧才能出生死,依于妄识终不能解脱。

2.学佛必读之重要经典

我们都知道佛经数量之多,可谓「浩如烟海」,缈无边际,对于一些想深入了解佛法的人来说,面对如此浩瀚的经典,难免有望洋兴叹或望而却步之感;即使是已开始信佛、学佛的人,究竟要选读何种经典,如何系统地学习?往往感到无从措手,烦恼困惑。因此,为一般初发心学佛者,介绍一些为佛弟子必读的经典,实在是非常之需要。

以在家信徒而言,必读经典要根据起信、发心、皈依、持戒、愿行、般若为先导,因此,以下综合近年教内大德的提倡与建议,在汪洋无际的教海中选出十余种经书,作为修学入门的基础,以免初学者茫无头绪,白走许多冤枉路。其中包括汉文、藏文、巴利文的翻译经典:

a.《随念三宝经》

是著名译经大师法尊法师1962年4月22日从藏文《大藏经》中译出。译者在《序言》中说:「凡是佛陀的弟子,当随时忆念所归依的三宝功德,培养自己对三宝的虔诚信敬心。」「由忆念三宝功德生善法欲、起精进行故,行者也能如实学习佛陀断除一切过失、证得一切功德,是谓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忆念三宝功德是佛弟子纯洁信仰、修学佛法的基本法门。」序言中还说到此经在藏传佛教中是僧众每天进食前必诵的经典。可见此经重要性的一斑。把这部经列为第一,其用意即在提醒佛弟子随时忆念三宝的功德,策励自己,不断地增强信心,为上求下化而精进修学。

b.《八大人觉经

全一卷,后汉安世高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是我国翻译最早的经典之一,全经虽然只有三百余字,但内容却极为重要。经文所列的菩萨八种觉悟:觉世间无常、觉多欲、觉心不足、觉懈怠、觉愚痴、觉贫怨、觉欲过患、觉生死;概括了一个佛教徒从初发心直至成佛整个修学过程的要义。为佛弟子须观察体会此八种觉悟,以作自觉、觉他之修行。本经之「八大人觉」在《阿含经》典、《佛遗教经》、《成实论》中均广有论说,其顺序、名称虽异,然旨趣则同。

本经经不但内容精辟、重要,而且译文典雅通畅,便于读诵受持。

c.《吉祥经

是著名佛教学者、已故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李荣熙居士从《南传大藏经》中译出。译者在附言中写道:「巴利文《吉祥经》系南传佛教各国及我国云南傣族地区佛教僧俗信徒日常念诵经文之一。」经文列举的十一种吉祥,概括了做人的方方面面,我们依之而行,便无往不利,无处不安,无时不顺,实在是一部吉祥的经典。

d.《善生经

《善生经》是《长阿含经》中的重要一卷。其主要内容是说,一次佛陀与千二百五十大比丘弟子一起进城乞食。当时罗阅祇城内有一位名叫善生的青年,清早出城,到园林中游玩。在沐浴之后,便向六方礼拜。佛陀在问明他向六方礼拜的缘由之后,就向善生指明了真正的行六方礼的方法。佛陀所谓的礼拜六方的恭敬之法,并不是指东、南、西、北、上、下等六个方向,而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六种伦常。这六种伦常分别为父母与子女伦理、师徒伦理、夫妻伦理、个人与亲族伦理、主仆伦理、檀越与沙门、婆罗门伦理。因此是一部宣示学佛必须以提升人伦道德、实践人乘善法为根本的经典。

前文已说过,佛法可分为五乘:一、人乘,二、天乘,三、声闻乘,四、缘觉乘,五、菩萨乘。人乘法以五戒十善为根本,能修中品十善即得人身,依此善行以保持人格,并使来世不失人身。佛陀应化在人间,所以其说法教化的对象是以人类为根本,佛初成道时即先为提谓长者等说五戒、十善等人乘善法。人乘善法上可通于天乘,进而可为声闻、缘觉、菩萨等出世善法的基础。因此我们学佛人首先必须敦伦尽份,把努力做好人的本份作为修行的起点。假如身为在家修行佛弟子,不能对家庭、社会尽到自己最基本的责任和义务,就不是算是一个合格的佛弟子。

e.《优婆塞戒经

凡七卷,或五卷、六卷、十卷,北凉昙无谶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四册。现唯存汉译本。是善生长者为大乘在家信众(优婆塞)说三归五戒等。(「优婆塞」是梵语,意译为近事男、近善男、清信士。即在家亲近奉事三宝、受持五戒之男居士。「优婆夷」,译为译为清信女、近善女、近事女。即在家亲近三宝、受三归、持五戒、施行善法之女居士。)

本经是由《善生经》敷演而成的一部大乘经典。全经分二十八品,说明菩萨之发心、立愿、修学、持戒、精进、禅定、智慧等。特别在〈受持品〉中,除说明在家菩萨应受五戒之外,更提出六重、二十八失意等,通于《梵网经》所说十重四十八轻戒之大乘独有之戒法。「六重法」即不杀生、不偷盗、不虚说、不邪淫、不说四众过、不酤酒。「二十八失意」即包含有关不供养师长、饮酒、不看护病患等条文。经中除引用法华、大城、智印、鹿子等经外,并述及《北本涅槃经》卷二十六所说之生因了因说,更举出昙无德、弥沙塞、萨婆多等部派之名,故在经典成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尤其以本经阐说大乘戒,因此特别受我国重视。

佛教的经典从其性质来分,有经、律、论三藏,本经属于律藏。前面提到的佛教五乘教法,又可约为三大类:一、五乘共法,二、三乘共法,三、大乘不共法。在五乘共法中,人天乘善法为出世三乘共法的基础。本经弘扬以优婆塞戒为基础的人天善法,所以它在三类法中属五乘共法;但又鼓励在家学佛者要发菩提心,修学六度,广度众生,故又属于大乘不共法。

f.《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普贤菩萨行愿品》、《金刚经》、《心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一卷。又称《观音经普门品》、《观世音经》、《普门品》,收于《大正藏》第九册。为《法华经》卷七〈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之别行。内容宣说观世音菩萨普门示现之妙用。

《普贤菩萨行愿品》一卷,唐·般若译收在《大正藏》第十册。它的全名为《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原是般若所译四十卷《华严经》的标题,《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乃以为品名,专指《四十华严》的最后一卷。本经的内容,从广义来说,就是《华严经》的内容。本经以「入法界缘起普贤行愿」为宗;「入」是「悟、解、证、得」;「法界缘起」是《华严经》的宇宙观;「普贤行愿」,广义指三世诸佛同有的因位行愿,要义就是本经所列举的十大行愿,说明法界缘起要由修十大行愿才能证入。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一卷,后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略称《金刚般若经》、《金刚经》,收于《大正藏》第八册,内容阐释一切法无我之理。

《心经》全一卷,唐.玄奘译。全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称《般若心经》、《心经》,收于《大正藏》第八册。「心」指心脏,含有精要、心髓等意。本经是将内容庞大之《般若》浓缩,成为表现「般若皆空」精神的简洁经典。

这四本是在家弟子应当经常读诵的经典。前二种经以广修福德资粮、成就慈悲观为中心,后二种经以断惑证真、成就般若观为中心。我们能够经常诵习这些经典,日久功深,自然悲心增长,善根纯熟,智慧开朗,远离烦恼,广修善行,得大自在。这四种经典均属大乘不共法。

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下)

──修学佛法的次第原则与方法

(接1月5日文)

g.《六祖坛经

全一卷,全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略称《法宝坛经》、《坛经》,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其敦煌写本亦收于同册。

是禅宗六祖慧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之说法内容、门人法海结集整理的一部禅门圣经。六祖大师把艰深的法义及其自身的深入体悟,用极浅白的语言,宣示大众,令各开悟。此经特别强调:若欲修行,在家亦得。所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六祖修行悟道、说法度生、立教开宗的德行,生动地说明了一个道理:佛法的原则与精神,必须落实于世间,并且与学佛者的生命完整地结合,佛法才能有真正的生命力,佛法慧命的延续才有希望。

h.《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大方广佛报恩经·孝养品》

《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全一卷,姚秦鸠摩罗什译。经中说到:「为于父母,布施修福」;指的是替父母多做布施、多种福田,广结善缘。「若能如是,则得名为孝顺之子」;如果能为父母做到上面所说的:书写、读诵此经,并且忏悔罪愆、供养三宝、受持斋戒、布施修福,这才能算是孝顺的子女。

《大方广佛报恩经·孝养品》七卷,失译。佛在罗鹫山,阿难,闻外道讥佛非孝,以此白佛,佛乃放光,集十方之菩萨,说尝为须阇提太子,以身肉济父母之难,或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等。全经共九品,是结集家之手稿。

这两部经主要是教孝。孝的对象不限于此生此世的父母,还包括无量劫来生生世世的父母,即一切众生。孝的内容也不仅限于言行和物质上的承事父母、敬养双亲,还包括增益父母慧命,令登菩提道,所谓「无信令信」、「无戒予戒」、「不闻使闻」、「不施令施」、「无慧令慧」。皈信三宝、常行慈忍等等。视一切众生而为父母,为一切众生难行能行、难舍能舍,令一切众生速得无上菩提,这是真正的大孝。须阇提太子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i.《佛说孛经》

全一卷,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经中提出人有十事可愧,即:1、君不晓政;2、臣子无礼;3、受恩不报;4、过不能改;5、两夫一妻;6、未嫁怀妊;7、习不成就;8、人有兵不能战斗;9、悭人观布施;10、奴婢不能使。

是教导在家信众如何为人处世、如何知人善治、防过止非的人生宝训;本经文辞典雅,言简义丰,非常值得我们认真读诵奉持。

j.《佛说演道俗业经》、《十善业道经

《佛说演道俗业经》全一卷,乞伏秦沙门释圣坚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十善业道经》全一卷。唐代实叉难陀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是佛在龙宫为娑伽罗龙王所说,内容为有关十善业之功德。

这两部经典,主要是教导在家人在现实生活中要常行饶益,行十善法,修六度行.得上善财,入大乘道。

k.《佛说鹿母经》、《佛说鹿母经》

《佛说鹿母经》,全一卷,西晋月氏国三藏竺法护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册。《佛说鹿母经》,全一卷,元魏天竺三藏佛陀扇多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册。这两部经主要是教慈和教施,以生命布施,饶益有情,救护生命,令众生得至安稳。

l.《佛说玉耶女经》、《佛说长者法志妻经》

《佛说玉耶女经》,全一卷,失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册。《佛说长者法志妻经》,全一卷,失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这两部主要是从反面教导在家女众如何当好一位贤良妻子,敬夫婿、事公姑,体恤下人,发菩提心。

m.《佛说七女经》、《佛说月上女经

《佛说七女经》,全一卷,吴月支国居士支谦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佛说月上女经》,全一卷,隋天竺三藏法师阇那崛多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

这两部经从正面为在家女众的修行树立了光辉典范,对于在家女众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鼓励;在家女众只要发出离心,信、愿、行具足,同样可象男子一样得人大乘,得三十二种大人之相、八十种好。那么,具体应该怎样去修行才能证得这些庄严相好呢?对此,《优婆夷净行法门经》(全二卷,失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作了详细的解说,该经可作为在家女众修行的指南。

n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

全一卷,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册。本经采取了偈颂的形式,便于记忆,对于策励和提醒我们在日常起居中净修三业、培养正念、长养菩提心非常有帮助;依之修行,我们就能把佛法与现实生活很好地结合起来。

o.《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

又称《遗教经》,是佛陀临涅槃时为众弟子所说,谆谆诲语,感人至深,虽千载之下读之,犹如对佛前,令人心生无限感念,为佛弟子实不可不读。

p.《四十二章经

全一卷,东汉明帝永平年间,由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从《阿含经》中抽出较短、较具代表性之经义编集而成。是我国最早翻译出来的一部经典,曾在中国佛教史上产生过重大的影响。本经以语录的形式,将佛陀基本教义传达出来,语言平易简明,可说是一部佛学概论,历来被视作佛教的入门书,因此值得我们好好读诵。

以上所列之学佛必读经典,虽选自不同时期、不同语系、不同层次,但均有完整的系统要求和思想架构。将在家弟子从初发心,忆念三宝,以戒为师,到广修福慧二种资粮,不迷生死,不住涅槃,较系统地揭示了佛教的修学次第。如果在家弟子,真能按经信受奉行,则学佛之路必然正确无误。

结语

学佛之最终目的,无非为了生脱死,成就佛道。而在修行成佛的过程中,如上所述,必须经过许多修学的阶段与次第;而修行的法门,依自力与他力的差别,而有难行道与易行道之说(注13)。净土宗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卷上,提倡专念「弥陀佛」一佛名号,称为「易行道」,宣扬阿弥陀佛的他力本愿,乘佛本誓愿力,即得往生彼佛净土,以佛力加持,而入大乘正定之聚。至道绰大师的《安乐集》,则将「难行道」称为「圣道门,「易行道」称为「净土门」。

因此,前文所列之次第学习方法,乃至「学佛必读经典」,皆属难行道之范围。依《阿弥陀经》所说,只要行者至心信乐,心不颠倒,一念至十念皆得往生彼国,即属于易行道的方便。又据《观无量寿经》所示,九品莲花往生,上品往生的条件,必须修三褔及发菩提心等种种菩萨行,具足信、愿、行三资粮,复加上弥陀大誓愿力方得往生。由此可见,净土法门,是自力与他力结合之易行道。是故《大集月藏经》云:「末法忆忆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所以,念佛法门是释尊为末法时期众生所说,乃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契机契理,简易、直捷之法门。莲宗十三祖印光大师亦说:「上上根如文殊、普贤之大菩萨,不能超出其外;下下根如五逆十恶、之大罪人,亦可预入其中。但具真信、切愿,皆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无不资此以为成始成终之道。」

只要行者一心念佛、发愿求生,将来就可以往生极乐,见佛闻法,得证无生,如此又何愁不开悟、不成佛?

注释

注13:此说最初出现于印度龙树菩萨的《十住毗婆沙论》卷五〈易行品〉,其中介绍菩萨的修行之道,有难、易两种:如世间行路,以步行走陆路,比较吃力艰难;乘船行水路,比较省力容易。难行的菩萨道,是指勤行精进;易行的菩萨道,是指以信心为方便而致不退转。

龙树菩萨所说之易行道的修行方法,是称念善德等十方十佛、阿弥陀佛等一百零七佛,乃至善意等一百四十三菩萨名号。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逆境见修行一、难行莫胜忍,功德非常大忍辱的功德非常大,难行莫胜忍。没有一种修行比忍辱更难修,表示修忍辱的功德跟它的难度一样大,所以靠忍辱可以累积无边的功德。很多..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佛门把贪、嗔、痴、慢、疑叫做“五毒心”。因为有了它们的存在,修行人的本心本觉将会被遮蔽,就无法明心见性。现简述如下:①贪:贪有很多种,普通来讲我们有财、色、名、..

世间人生死都有个定数,寿命长短真有定数,看相算命有高手、高明的,确实算得很准确。但是,中国古人有一句话说得好,“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看相算命的能不能给自己算?..

佛说观无量寿经原文刘宋西域三藏法师强良耶舍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三万二千,文殊师利法王子而为上首。尔时王舍大城..

△我们平常做不了主,就是心随境转,比如说看六根对着六尘,一直根尘勾结,随着境转了。那你开始用功的时候要根尘脱落,就是你的眼睛不能随色尘转,耳朵不能随声尘转。△根..

修学两个多月以来,定课、小组交流、班级交流都需要恭听《慈经》,尤其本周重点学习《慈经》的修习后,又有了新的收获。空灵的声音伴随着舒缓的音乐,每每恭听清凉法音,都..

“通途法门”是指净土法门以外的其他法门。“通途法门”经常讲一句话:“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意思是心之外没有佛,在心之外去找佛,是找不到的。佛在哪里呢?佛在心中,..

《观无量寿经》云: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三福即净业三福,它既是大乘佛法,也是净土法门的修学基础。净业三福包括: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此..

你有多大的信仰,就会得到多大的加持力。也就是说,强大的加持力是来自于强大的虔诚心。真正的加持,要用心去感受上师和佛陀的教法才会得到!古时候非常多的大成就者曾经讲..

关于宽运法师

宽运法师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宽运法师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宽运法师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宽运法师。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