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证法师:佛法初识(二)
佛法初识(二)
关于第七识:
第七识名叫末那识,在十八界中,就是意根。
十八界:即六根、六尘、六识。
六尘是: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
六识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此六识,以顺序,眼识是第一识,耳识是第二识……意识是第六识。
注意:十八界中有第七识,叫末那识,即意根;但第八识不在十八界中,不被十八界所摄,祂是产生十八界的总根源。十八界都是可生可灭的法,而第八识是不生不灭的法。第七识唯有无余涅槃一种情况可断灭,但毕竟是可以断灭的法,既然可断灭,就并不是常住法。故唯有第八识是真正永恒不灭的常住法。第八识在七地满心位以前都叫阿赖耶识,成佛以前都可叫异熟识,成佛后叫无垢识。
一心有八种不同的功能,以其功能的不同,分为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识是识别、分别、了别、知道的意思。眼识了别色尘,耳识了别声尘,鼻识了别香尘,舌识了别味尘,身识了别触尘。
前五识只能各自了别与其相应的内尘的粗相,或叫总相。
意识了别内法尘,内法尘是内五尘上的影像,透过这些影像,意识既能了别五尘之粗相,也能了别其细相,或叫别相。祂不像前五识一样能直接了别前五尘,但也正是因为祂是透过五尘上所生的法尘来了别的,所以祂不但能了别全部五尘的总相,还能了别五尘的别相,了别其相互关系以及综合效应。
末那识虽然也是透过五尘上所生的法尘来了别一切的,但祂的了别,既不同于前五识面对面地直接对五尘的总相进行了别,也不同于第六识能作精细的了别,而是另有特点。
末那识的特点主要有三:恒、审、思量。
恒,指第七识在大乘法中,由于菩萨虽证无余涅槃,而绝不入无余涅槃,所以,同第八识一样,也恒常存在,无有灭时,无有间断之时(但不能因此就说祂也是真心,因为祂毕竟是可灭的,而第八识是无论如何都不会灭的)。
审,指第七识虽能了别所有五尘上所生的法尘,但由于祂遍缘一切法,并只能和五别境心所的慧心所相应,而其慧单独运作时极其羸劣,所以只能透过法尘了别五尘有无重大变化。但祂对意识所了别结果的审查,却极其敏锐。当祂发现五尘有重大变化的时候,祂就会叫意识来帮祂进行具体的、细致的、准确的了别,故亦能刹那刹那做深细微妙的审查。
思量,就是作主、做决定,这是第七识的一个重大功能,而且唯有第七识这个功能与“恒”、“审”俱在;因为第八识恒而不审,第六识审而不恒,而前五识不恒不审。众生的每一个起心动念,每发出一个词语,每一个大大小小的行为动作,都要靠第八识中相应的种子现行才可以,而第八识中相应的种子要现行,就必须有一个发布命令者,因为第八识是一个被动心体。
这其中,第六识是为第七识提供具体情报者,第七识是根据情报或业力发布命令者,而第八识,则是执行命令者。当然,有的时候,第七识并不一定依第六识所提供的情报作决定、发命令,而是依俱生我执的习气来做决定、发命令的,所以才会有所谓理智与感情的冲突。理智,属于第六识根据实际情况的清醒思维或判断,而感情,则多属累世形成的驾轻就熟的相对稳定的个人性格。
末那识恒与我见、我爱、我慢、我痴相应,故曰我执识。
阿赖耶识的了别内容恰恰与前六识相反,不了别内六尘,而透过五根的扶尘根直接现量了别外五尘,即根身、器界;祂还了别自身内含之所有种子和前七识的全部心行,因为祂永远随缘,成就一切,恰如其分兑现一切因果。
因为初地菩萨见道位的修行已经圆满,开始进入修道位,所以初地菩萨的知见和佛的知见一样,叫“见与佛齐”。
菩萨修行成佛一共有五十二个位次,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共五十个位次,再加上等觉、妙觉两个位次。
第三转*轮的唯识经典,又把这五十二个位次分为五位,即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究竟位。其中从初信到第五住,是资粮位;第六住位,是加行位;从第七住到初地的入地心(每一地又有入地心、住地心、满地心之区别),是见道位。见道位又有两种,即真见道、相见道。第七住,是真见道;从第八住到初地的入地心,是相见道。从初地的住地心到等觉,是修道位。妙觉,是究竟位。
三转*轮和五时说法都是对释迦牟尼佛说法内容或时间的划分。
五时说法:
1、华严时:佛成道后,于最初二十一天,上天为大菩萨说《华严经》,总佛法之大成,度大菩萨,是为华严时。
2、阿含时:即在鹿野苑等处,于十二年中,说小乘四阿含经,度声闻、缘觉乘人,是为阿含时。
3、般若时:继阿含时后,度菩萨乘人,也为使小乘人回小向大,于二十二年间,说诸部般若经,讲大乘般若总相智和别相智,是为般若时。
4、方等时:方等经即是大乘经典的总称,也叫方广经。继般若时后,于八年中,说《维摩经》、《胜鬘经》等唯识系列的经典,讲大乘般若道种智和一切种智,是为方等时。
5、法华涅槃时:再后八年,说《法华经》,会三乘于唯一佛乘;将入灭时,于一日一夜,说《大涅槃经》,显佛地究竟涅槃之常、乐、我、净义,昭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是为法华涅槃时。
三转*轮:和三会说法类似,表示释迦牟尼佛说法,有三个大的时期,所说佛法,有其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度化对象。
1、初转*轮:也叫初会说法,以弘演声闻、缘觉所修的出离三界生死的解脱道为主,总名二乘菩提,所度部众为声闻部。
2、二转*轮:也叫二会说法(二会也叫般若会),以弘演大乘般若中道、法界实相般若之总相智与别相智为主,所度部众为贤位菩萨(即十住、十行、十回向)。
3、三转*轮:也叫三会说法(第三会也叫方等会),以弘演大乘成佛之道为主,即是方广经所说诸地菩萨应修证之一切种智究竟了义妙法,乃是唯识增上慧学,所度部众为登地以上之圣位菩萨。
佛法有五乘之分:人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佛乘。乘,即车,是运载工具。人天乘是世间法,余四乘则是出世间法。
《法华经》中还有四车之说,即羊车、鹿车、牛车、大白牛车。羊车即声闻乘,鹿车即缘觉乘,牛车即菩萨乘,大白牛车即佛乘。
如何汇同五时、五乘及三转、三会?
1、第一会初转*轮即阿含时,包括人天乘、声闻乘、缘觉乘。
2、第二会二转*轮即般若时,菩萨乘。
3、第三会三转*轮即华严时、方等时、法华涅槃时,佛乘。
声闻乘修四谛法门,四谛即苦谛、苦集谛、苦灭谛、苦灭道谛,简称苦谛、集谛、灭谛、道谛,或苦集灭道。声闻乘所证,有四果,初果名须陀洹,二果名斯陀含,三果名阿那含,四果名阿罗汉(也简称罗汉)。阿罗汉已经彻底灭除了分段生死的见思烦恼,见烦恼即我见,思烦恼即我执。众生所执之自我犹如一张皮,烦恼好像皮上的毛,皮没有了,毛就没有地方可以长了。所以要想证解脱果,首先要断的就是我见。须陀洹是小乘的见道位,小乘的见道位要断三缚结(我见结、疑见结、戒禁取见结)。
小乘见道的第一个内容,就是断除我见,要证到根本没有自我。“我”是众生错误的想象,是不如理作意。我见也叫身见。若我见、身见并用的时候,身见偏指错认五蕴中的色蕴即色身为自我,我见则偏指错认五蕴中的其它四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即精神作用为自我。而五蕴都只是因缘暂时聚合所生起的现象,因缘若散即灭,只是过程,并无实质,所以无我。
苦:佛法所说的苦有三种或八种。
三苦是苦苦、坏苦、行苦。
1、苦苦:纯粹的受苦,如被打,牙痛等皮肉之苦以及精神上受煎熬等等。
2、坏苦:就是凡夫所认为的乐,因为其乐并不能常保,所谓乐的感觉很快就会过去,过去之后又是苦或者不苦不乐。所以真正不变的永恒的快乐,在世间是不存在的。世间往往是苦中有乐,乐中有苦,苦乐参半。比如有爱、能爱是乐,但对所爱人或事的思念可能又是苦,和所爱人或事的分离也是苦。再如吃美味佳肴感到快乐,但吃得太多了,享受过后生病了,就是苦。看见了好东西起了欣赏的念是乐,可转念一想,得不到又变成了苦。
3、行苦:一切事物,包括我们的身体和精神,刹那变化,无有停止,统统只是一个暂时的过程,就像一场场戏一样,演过就没有了,永远抓不住、留不住,最终一定会消失。因此,所有的事物,包括我们对事物的感受,其实都只是一种不停变化的现象,都为行苦所摄。一般人只能感觉到大的变化,而对于刹那间的那种微细的变化是感觉不到的。
众生无明,都是以苦为乐。佛法,就是教人从根本上离苦得乐的方法。什么叫真乐?在小乘来说,没有分段生死的烦恼就是真乐;在大乘来说,直到成佛,连变异生死的烦恼也彻底去除得干干净净,才是究竟真乐。
小乘修行的目的仅是自觉,使自己从无明烦恼中觉醒过来,离苦得乐。大乘修行的目的,不仅是自觉,还要觉他,使一切众生也都能从无明烦恼中觉醒过来,也都离苦得乐。这种自觉觉他的大愿什么时候圆满?要到成佛的时候才圆满。菩萨还没有圆满,还在逐渐圆满、走向最后圆满的过程中。
我们所在的世界叫娑婆世界,就是平常人所说的银河系。娑婆世界的教主就是释迦牟尼佛。娑婆的意思是堪忍,因为娑婆世界的众生以苦为乐,极能忍受痛苦,认为好死不如赖活着,好多人一直忍受多年的病痛,即使到了临终,还是不愿意放弃生命。
从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往西,再过十万亿个世界,那里有另外一个世界,叫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那里的教主,正在那里教化众生。
那是一个无苦的世界,一切所需,自然而有,无需劳作,所以那里的人有充分的时间听闻、思维、修习佛法;那里的人都从莲花中化生,长得都像阿弥陀佛一样,十分庄严。
那里的人没有烦恼,所以也不生病,不会死亡,永远年轻,永远健康,无需医院、无需医生、无需药物;那里没有女人,所有的女人往生到那里,就都变成了男子,所以那里也没有家庭,没有家庭所带来的一切痛苦烦恼。
那里黄金为地,地平如掌,池树皆七寳所成,微风吹动,有百千种美妙音乐自然响起,也有无数美丽的小鸟飞翔鸣叫,都在音乐声中演说佛法;七寳池中有各色莲花,大如车轮,放出各种光色,光中有佛化出,无量菩萨围绕着佛,听佛说法。
寳树之间有寳网相连,寳网上有无数宝珠,互相辉映,于寳网上可以看到一切想看的事物,知道自己的过去未来,当然也知道自己必然成佛;那里有无量的大菩萨,帮助阿弥陀佛教化众生,所以那里的修行人,永远不会退转,直至成佛……
阿弥陀佛有两大助手,一名观世音菩萨,一名大势至菩萨。他们都有大慈悲、大愿力、大智慧、大神通,不但在极乐世界帮助阿弥陀佛,也在娑婆世界帮助释迦牟尼佛,接引有缘的念佛众生到极乐世界去生活、修行。
佛法分为三个时期,有不同的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正法时期1000年,像法时期1000年,末法时期10000年,共12000年。现在正处于末法时期的第一个一千年中。
佛法中表示时间极长的单位叫劫,有小劫、中劫、大劫、阿僧祇劫之分。表示劫的方法很多,有一种方法说,人寿从十岁起,每一百年增长一岁,一直增到人寿八万四千岁,叫一个增劫;再从八万四千岁起,每一百年人寿减一岁,一直减到十岁,叫一个减劫。这样一增一减为一小劫。
(84000-10)×100×2=16,798,000,一小劫约为一千六百八十万年;20个小劫为一个中劫,为335,960,000年,约三亿三千六百万年;四个中劫为一个大劫,为1,343,840,000年,约十三亿四千四百万年。无量个大劫是一个阿僧祇劫。阿僧祇的意思是无量数,并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无量的概念。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五)〈阿僧祇品第三十〉(于阗国三藏实叉难陀译)中曾提及“阿僧祇”为124个大数中的第105个:“佛告心王菩萨言:一百洛叉〔洛叉为十万,为第1个数〕为一俱胝〔千万,1后面7个0,为第2个数〕;俱胝俱胝为一阿庾多〔1后面14个0,为第3个数〕;阿庾多阿庾多为一那由他〔1后面28个0,为第4个数〕;……僧祇僧祇为一趣;趣趣为一至;至至为一阿僧祇〔此为第105个数”。经中最后一数,为第124个数“不可说不可说转”〕。到阿僧祇这个数,数目已然太大,无法以前述方式表示,大约是1后面有N个0,而N约略是7后面有31个0,
佛法中表示时间极短的单位叫刹那,一弹指间就有60个刹那。事物的生灭极其迅速,肉眼看不到,心也感受不到,现代的仪器也测量不到,因为一刹那中就有900个生灭,所以人们不知道是假相。就如电影,大家看到银幕上的形象都是连续运动的,其实原本是一张一张的单张胶片,因为人的视觉跟不上一张一张胶片的转换,所以误以为是连续的。可见人的感觉,其实都是错觉,人都是在错觉中生活而不自知,不知真实,故曰无明。
爱因斯坦说:“物质是人的错觉”。他的结论与佛法很接近。为什么是错觉?因为人的感觉器官的能力实在太有限了,即使有现代科学仪器的帮助,也还是很有限。如光谱,我们只能看到赤橙黄绿青蓝紫,而此七色,在两头都无限的光谱中,只是极其微小的一部分,所以我们看到的,只能是假相,真相永远也看不到。但论其究竟,所有的相其实都是假相,真相是没有形相的,所以《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属虚妄”。
释迦牟尼佛出生于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其父净饭王,其母摩耶夫人,住世八十年,示现涅槃至今已有2553年。
我们现在所处的劫,名叫贤劫。这个劫中,共有千佛出现。第一尊名拘留孙佛,第二尊名拘那含牟尼佛,第三尊名迦叶佛,释迦牟尼佛是第四尊佛,未来的弥勒佛将是第五尊佛。
弥勒佛是未来佛,现在其实还是菩萨,就住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欲界的第四天,叫兜率天。兜率天分内外院,其外院住一般的天众,其内院则是弥勒净土,住修行的菩萨们,弥勒菩萨为他们讲解第三转*轮的唯识系列经典,等待因缘成熟,大约5亿7千6百万年以后,下到人间示现成佛。
天,在佛法中,是六种生命形式的一种。其生存环境叫天界,简称天;其中生活的众生叫天人,也简称天。六道众生生存的客观环境,分为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的众生都有男女之别,都有男女欲望,故名欲界。欲界有五趣。趣,义为趣向,五趣指有情生死,有五个去处,即地狱,畜生、饿鬼、人及六欲天,所以也称五趣杂居地。又佛、菩萨来此度生及有修行成圣果者,故又称凡圣同居地。欲界共有六天,也叫六欲天。从下往上,依序是: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欲界天的天人,身体已是微细物质构成,一重比一重高大,平常人是看不见的。
色界的众生已无男女欲望,故亦没有男女之别。由此可见,并非只是极乐世界没有男女相,即使娑婆世界的色界也已经没有男女的区别了。其实三界中,只有欲界的众生才有男女相和男女的欲望,其它两界都没有。
色界众生处于禅定之中,以禅悦为食,无需饮食,故无大小便利,亦无内臓。没有鼻根、舌根之胜义根,无香尘、味尘,故亦无鼻识、舌识。十八界中只有十二界了。
色界共有十八天,其中初禅、二禅、三禅各有三天,共九天。四禅则共有九天,其中包括圣人居住的五不还天。色界的最高顶——色究竟天,是释迦牟尼佛的报身为地上菩萨讲说如何成佛的一切种智的地方;已经登地的菩萨,可以发愿往生极乐世界跟随阿弥陀佛学习,也可以发愿往生色究竟天跟随释迦牟尼佛学习。色界天人的身体更加微细,一重比一重更加高大,色究竟天天人的身体最为高大。
无色界共有四重天,依序为: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无色界的众生则已没有身体,只是精神的存在,所以十八界中,只剩下意根、法尘、意识三界了。色,是物质之义,无色,即没有物质。故无色界没有山河大地、亭台楼阁,也没有色身。既然没有身体,当然也没有男女相以及男女的欲望。
问:无色界没有物质,可是又说有法尘,而法尘为色法所摄,这岂不矛盾吗?
答:说法尘是色法,是说法尘依色法五尘而有,是五尘之影像,不能离于五尘而独起;还因为法尘是意根、意识所分别的对象,不同于心法之能分别。但法尘既然只是影像,毕竟不是实质性的色法,故无色界没有物质,却有法尘。
真正的学佛人,并不发愿往生无色界天,因为没有身体,并且长劫住在四空定中,无法闻思修学,无法实践佛法,更无法弘扬佛法,自利利他,增长福德和智慧,徒耗生命,浪费时间而已。
佛法虽然也有世间法的人天善法,但祂的主法是出世间法,其人天善法的目的,还是引导众生修学出世间法。除佛法之外的任何宗教所宣扬的法都只是世间法,而世间法不论多么好,从本质上来说,就是烦恼法、生死法、轮回法。
中国的儒教,宣扬仁义礼智信,固然是世间善法;道教修身养性,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也是世间善法,但纵然能升天,仍在六道轮回之中。其它的各大宗教,如天主教、基督教、犹太教、东正教、伊斯兰教等等,也只不过宣说升天的法门而已,而且由于他们不修禅定,不可能生到色界天,只能生到欲界天而已。道教、印度教、婆罗门教、耆那教等由于修禅定,倒有可能生到色界天乃至无色界天;但纵然生到色界、无色界天,仍然在轮回之中,不能脱离生死。
但是,这里有个大问题,就是其它宗教的人到底能不能升天,去享天福?论其实,绝大部分的人,不但不能升到天上,连人身也未必能保住。为什么?因为不能受持五戒故。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是获得人身的起码条件,如果连人身都保不住,怎么可能升天呢。所以外教所说的升天法门,并没有多少真实性。
五戒是:第一、戒杀生,第二、戒偷盗,第三、戒邪淫,第四、戒妄语,第五、戒饮酒。这是获得人身的五个基本条件,缺一不可。那么,试试看,五条都能做到的究竟有多少人呢?所以佛说,得人身者如手中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关于小乘与大乘:
乘,车之义。小乘即小车,只能自坐或乘坐少数人;大乘即大车,可以乘坐很多人。小乘指声闻乘和缘觉乘,大乘指菩萨乘和佛乘。
小乘:
只能乘坐少数人的小车之义,只是自度,不发大愿度他,有声闻、缘觉两种。但远超凡夫、外道。外道并不是贬义词,只是说他们不是佛道。小乘的修行人开悟时,即断除我见、疑见、戒禁取见之三缚结,证得初果须陀洹;悟后起修,历经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逐渐断尽贪、嗔、痴、慢、疑之五根本烦恼,则证得四果阿罗汉。初果、二果、三果为分证,四果为满证。缘觉的解脱果位,名辟支佛。阿罗汉和辟支佛,都只是小乘声闻、缘觉证得解脱时的果位名词,还称不上是菩萨,所以更不是佛。但他们已是出世间的圣人,若诽谤出世圣人,则有无量罪过。
大乘:
可以乘坐许多人的大车之义,不但自度,而且发大愿度他。大乘的法,是成佛的法,当然包括解脱法在内。为了生生世世随佛修学,菩萨永不入无余涅槃,八地以前的菩萨还要故意留一点点烦恼,以润来生,叫作“留惑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