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证法师:佛法初识(三)


佛法初识(三)

百法:佛法把世间、出世间的一切法,概括为一百个法。这一百个法,前九十四个法是有为法,后六个是无为法。

有为法:就是有功能、有作用的法,比如水能喝、耳能听、识能分别等等。有为法依有漏无漏(漏是烦恼的异名),分为两种,即世间的有漏有为法和出世间的无漏有为法。所有的有漏法,都必须依靠无漏法的配合,才能运作。只要是有为法,不论有为、无为,都是所生法,都如梦幻泡影

无为法:就是无功能、无作用的法,比如无余涅槃,只是第八识独存状态的一种表述,再如不动无为,也只是四禅境界的表述,都只是一个名词而已。无为法既然无功能、无作用,当然也不会有烦恼,故也叫无漏无为法。无为法一定无漏。无为法不是所生法,而是所显法。

问:第八识阿赖耶识为什么被有为法所摄?

答:因为第八识在三界出现、运作,出生一切法,住持一切法,都是有为功能。无为法中的真如无为,指第八识本体真实不虚,没有变异,如如不动,显示了祂的无为特性。所以实质上第八识即有为、即无为,非有为、非无为,不落两边,唯是中道。

百法分为五大类,故叫五位百法

一、心王法:有八个识,也叫八大心王,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二、心所法:共有五十一个,是与心王共行的法,如臣佐王,王在臣在,全称为“心所有法”,有六类:

1、遍行心所法,有五个:触,作意,受,想,思。

2、别境心所法,也有五个:欲,胜解,念,定,慧。

3、善心所法,有十一个:信、精进、惭、愧、无贪、无嗔、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4、烦恼心所法,有六个:贪、嗔、痴、慢、疑、恶见。

5、随烦恼心所法,有二十个:忿、恨、恼、覆、诳、谄、憍、害、嫉、悭、无惭、无愧、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

6、不定心所法,有四个:睡眠、恶作、寻、伺。

三、色法:有十一个,即五根,六尘。

五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

六尘: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

四、心不相应行法:有二十四个:得、命根、众同分、异生性、无想定、灭尽定、无想报、名身、句身、文身、生、住、老、无常、流转、定异、相应、势速、次第、时、方、数、和合性、不和合性。

五、无为法:有六个: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不动无为、受想灭无为、真如无为。

下面简介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为清楚起见,心经原文的句子之前,都加一个记号“○”,以示区别。)

般若:读作“玻惹”,意思是成佛智慧,不但与世间的智慧不同,而且也与小乘的智慧不同,所以经常用般若这个音译的词,以示区别。

菩提:菩提与般若都是智慧之义。但仅是小乘解脱的智慧不能叫做般若,只能叫做菩提。菩提涵盖的意思较广,包括三个方面:

1、声闻菩提:即苦集灭道四谛法所宣说的解脱智慧。

2、缘觉菩提:即十二因缘法所宣说的解脱智慧。

3、佛菩提:即大乘菩萨道六度、十度、四摄、十力、四无畏以及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七种性自性、七种第一义等法所宣说的成佛智慧。般若仅指佛菩提,即成佛的智慧。

智慧:如果说智慧,就有三种之别。

1、一切智:小乘解脱道的智慧,包括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一切智细分有十智:世俗智、法智、类智、苦智、集智、灭智、道智、他心智、尽智、无生智。

2、道种智:菩萨成佛之道的智慧,包括根本无分别智、后得无分别智。

3、一切种智:已经成佛的圆满智慧。

波罗密多:意思是到彼岸。也就是达到解脱生死、并圆满成佛的彼岸。

心经:关于心的经典。《心经》虽短,但凡夫、声闻、缘觉、菩萨及佛的心都讲到了。真心、妄心也都说明了。

:是精神作用的总称。每位众生的心其实只有一个,但为了让学佛的人了解心具有的不同的性质与功能,首先把心分为真心、妄心两种。真妄最基本的区别是,1、真心不生不灭,妄心有生有灭;2、真心不分别六尘万法,而妄心必然分别六尘万法;3、真心可以持身、持种,妄心不能持身、持种;4、真心不与烦恼相应,而妄心与烦恼相应。

一切唯心造,万法唯识

心有八种不同的功能,以其功能的不同,分别为八识。其中第八识是真心,其它七识是妄心。由第八识出生第七识,由七、八两个识和合再出生第六识,然后六、七、八三个识和合再出生前五识,再由八个识和合,辗转出生世间、出世间的一切法。

因此第八识叫第一能变识,第七识叫第二能变识,前六识叫第三能变识。所以说,一切唯心造,万法唯识。

有为法:就是有功能、有作用的法,比如水能喝、耳能听、识能分别等等。有为法依有漏无漏(漏是烦恼的异名),即有无烦恼,分为两种,即世间的有漏有为法和出世间的无漏有为法。所有的有漏法,都必须依靠无漏法的配合,才能运作。

无为法:就是无功能、无作用的法,比如无余涅槃,只是一种第八识独存状态的表述,再如不动无为,也只是四禅境界的表述,都只是一个名词而已。无为法既然无功能、无作用,当然也不会有烦恼,故也叫无漏无为法。

下面一句一句讲《心经》:

自在:大乘作观行证果,最重要的是对真心的体证。因为真心总是与妄心在一起和合运作的,所以用能观的妄心,去观照另一个本来就自在的真心。妄心是能观,真心是所观。能观的妄心主要是第六识意识。观自在,就是用第六识去观第八识。

:是在定中用般若智慧观察、观照的意思,有能观、所观两方面。在这一句里,能观的是妄心,不自在;所观的是真心,自在。或者说,妄心能观却不自在,真心不能观却自在。观是重要的修行法门。修行作观是妄心的事,真心既不作观,也不须要修行。

自在:是所观,即被观的对象。真正自在的有两个。一个是真心,即众生的第八识,不包括前七识;一个是佛心,包括八个识,因为成佛以后,八个识都自在,每个识都能圆满独立地运作。

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菩提是觉。萨埵是有情,有情是众生的别名。菩提萨埵,就是觉有情,使众生能够觉悟。觉悟什么呢?觉悟一切众生皆有真如佛性,悉能解脱一切生死烦恼,都能最终成佛。

观自在菩萨:即观世音菩萨,是观世音菩萨的另一个名号,就像我们也可能有几个不同的名字一样。找到了本来就自在的真心,能够现前用妄心观照真心的菩萨,就是能观自在的菩萨。为什么这里不用观世音菩萨?因为观世音是要观察世间众生的心声、寻声救苦的,而《心经》所说的观察,不是用来观察别人,而是用来观察自己的。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能够观察自在心的菩萨们,在实践甚深的智慧到彼岸的成佛之法的时候,进入中道现观,对照这个本来自在的真心,深入现观五蕴不自在、因缘所生、无常、无我。

因此,观自在,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的前提,而找到真心,又是观自在的前提。所谓参禅,就是找真心,也是找真心的方法和过程。而找到真心,就是开悟,也叫破参。所以,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是悟后起修的事情。

照见五蕴皆空:以般若之智慧,观察五蕴之法,通通是因缘所生、刹那变化、最终归灭的空相之法,都是假相,只是一个过程,都不自在,都必须依靠自在的第八识心,借缘辗转假合才能生起并暂存。离开真心第八识,就没有五蕴皆空可讲。因为如果没有第八识,根本就不可能有五蕴;如果没有五蕴,怎么会有五蕴的无常变异和缘起性空呢?

因此照见五蕴皆空的空,一是说空相,四大皆空,五蕴非实;也是说空性,四大五蕴的本质只能是空性。所以下面会说“色不异空……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五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蕴是集聚之义,色受想行识,都是因缘暂时聚合呈现的假相。五蕴在说身、心两个方面,色蕴说色身,其它四蕴说妄心。也就是说,无论是色身还是妄心,都不自在,都由第八识这个自在心直接或间接所生;第八识本身则既不属于五蕴里的色蕴,也不属于五蕴里的其它四蕴,而是全部五蕴身心的总根源。

色蕴: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诸色,即指五根和内五尘。

问:色蕴为什么不包括外五尘?

答:因为阿罗汉灭除五蕴入无余涅槃,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等并没有因此而灭除。外五尘是众生的共业所成,内五尘是众生的别业所成。

问:为什么色蕴不包括法尘?

答:十八界中,心法是意根(意根就是第七识)和六识,色法是五根六尘,法尘为色法所摄,这与百法中的十一个色法是一致的。但法尘并不为色蕴所摄,因为五蕴主要说众生身心两方面,法尘既不是五根身色蕴,也不是受想行识其它四蕴。所以色蕴唯有五根五尘十个法。

五根:指身体的五种感觉器官,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五根有五扶尘根和五胜义根的不同。

五扶尘根:就是五种感觉器官及其传导神经。扶尘根只触外五尘。

五胜义根:就是大脑,就是大脑视觉中枢、听觉中枢、嗅觉中枢、味觉中枢、触觉中枢的集合体。胜义根只触内五尘。

问:如何区别扶尘根与胜义根

答:只有可以显现内六尘之处,才是胜义根。除了这个部分,根的其它部分都是扶尘根。

六尘:是指物质及其产生的现象,即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六尘有外六尘和内六尘的区别。

外六尘:外五尘是第八识依四大种而现起的境界,为五扶尘根所触。外法尘只是外五尘的变动,并无实质。

内六尘:内五尘是第八识在五胜义根上显现的外五尘的影像,内法尘是第八识在内五尘上显现的又一重影像。五胜义根触内五尘,意根触法尘,因而生六识。内六尘才正是前六识所分别的境界,而外六尘是不能被前六识直接触知的。众生不知自己感知的都只是自己内心的影像,误以为能直接感知外部的境界,所以都是认假为真,执虚为实,生活在梦幻泡影之中。

不论五根,还是六尘,其实都离不开四大,即构成物质现象的地、水、火、风四大元素。但内五尘似色非色,不是四大种所成,唯是影像,内法尘更是影像的影像。

对身体来说,

:是指身体中比较固定的部分,如骨骼、肌肉、筋腱等。

:是指身体中可以流动的部分,如血液、胃液、胆汁、尿、泪等。

:是指身体中的热量、能量。

:是指能使身体内外运动的机能,是体能的运用,也指呼吸。

四大有能造和所造两种。能造的四大,指第八识中所含藏的四大的种子——能造色法的功能;所造的四大,指四大种所造色,既五根和外五尘,小到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佛法里叫做“邻虚尘”),大到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乃至宇宙。

人活着时,就暂用这些集聚的物质及其能量,人一旦死了,这些物质和能量就分散了,又全部回归于大自然。所以,人的身体,只不过是物质和能量的暂时聚集而已,哪有什么真实的自我可言?众生执着,妄谓有我,完全是错觉矣。

属于精神现象的其它四蕴,识蕴是根本。每个识一产生都会有五种基本功能伴随,那就叫“五遍行心所有法”,简称“五遍行心所”,即:触、作意、受、想、思。受蕴、想蕴、行蕴,其实就是其中受心所、想心所、思心所三种功能的显现。而行蕴,也指识蕴、受蕴、想蕴以及色蕴的运行。

受蕴:就是感受,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三种;有时会说五受,即三受再加忧、喜。苦乐有肉体上的感受和精神上的感受,忧喜则纯是精神上的感受。

想蕴:想就是知道、清楚、明白,但凡有知,一定有想,不论是非好坏。想蕴就是了知性。这种了知并不一定要借助语言文字,乃至不一定要起心动念,往往在六识触六尘的第三刹那就已经完成,极其迅速。

行蕴:除了受蕴、行蕴,其它的心所法及心不相应行法,皆属行蕴。思心所对六尘作了决定:或继续执取,或舍离执取,决定之后就有了心行,乃至进一步有了口行与身行,也都为行蕴所摄。

行的意思是迁流变化。一般来说,行有两种。依发生的处所说,有身行、口行、意行,也叫身口意三业;以善恶性质来说,有善行、恶性、非善非恶行,也叫善业、恶业、无记业。

无记业就是不能说是善业,也不能说是恶业,无所谓好坏,如平常的吃喝拉撒睡等等。

问:业与行有何异同?

答:身业、口业、意业,也叫身行、口行、意行。善业、恶业、无记业,也可称为善行、恶行、无记行。业与行虽可通用,但也还是有些区别。业往往指业行的完成,行往往指业行的进行;另一方面,业主要指有情众生的造作;客观环境的迁流变化,不能叫业。行,一方面,侧重于业正在进行之中;另一方面,也可指客观环境的迁流变化。

识蕴:指前六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不包括第七识,第八识。菩萨不入无余涅槃,所以七、八两个识永远在一起和合运作,故非属生灭蕴集之法。

第七识在前六识断灭的五位,即五种情况(眠熟无梦、闷觉、正死位、无想定、灭尽定)下,以及中阴身入胎前期尚未生起前六识时,都继续运行不辍。第八识更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存在,永无间断之时。但有时也把第七识摄在识蕴之中,因为第七识毕竟是可断之法。

关于潜意识心理学上的潜意识,概念并不十分确定。大约是指第六识的一部分和第七识的一部分。潜意识也叫深层意识,大致是指被业力推动,不由自主而显示出来的非清醒意识所能理解的、超出常理的意识,如某些直觉等。这基本还属于第六意识的范围。

有一种叫集体潜意识,有共业的众生在某种特定条件下具有的共同认知,其有意识的成分,也有第七识俱生我执的成分。那些不由自主的、自动进行的、一般情况下无法用意识控制的行为,如维持生命所必需的、身体内部的一系列生理活动,都是七、八两识直接完成的。而大量的无记业、习惯性行为,如吃喝拉撒睡等,基本靠七、八两个识运作完成的,当然有时也有前六识参与,必要时也可以用意识控制。

佛法说的意识,有四种状态:

1、散乱意识,就是一般人通常的意识状态。

2、定中意识,是修禅定的人,在禅定中的意识状态。

3、梦中意识,是人在梦中的意识状态。

4、病中意识,是精神病患者在发病时的意识状态。

其实还有两种不同的状态,一是被施行催眠的意识状态,一是吸食迷幻药物以后的意识状态。施行催眠由于被人引导,进入一种非睡非醒的状态。吸食迷幻药以后,则有点类似于某些梦中意识或某些病中意识的状态。

度一切苦厄:就是让我们现前照见五蕴皆空而证得解脱果。因为照见五蕴皆空时,我见(也叫身见)就断了;继续深观的话,我执也会跟着断除,我见我执都断了,就是有余涅槃,成慧解脱阿罗汉。在小乘,最后进入无余涅槃,永断分段生死,不再回到三界六道中来,也可以说“度一切苦厄”了。但在大乘,更深的意思是究竟涅槃,还要永断变异生死,才是究竟的“度一切苦厄”。

慧解脱阿罗汉:已断我见我执,但还没有具足四禅八定,不能立即随自意取证灭尽定,不能提前随时取证无余涅槃,只能等到寿尽而舍报的时候或舍报以后在中阴阶段取证无余涅槃,这样的阿罗汉,就叫慧解脱阿罗汉。解脱不坚固的慧解脱阿罗汉,即使不能取证“现般涅槃”(临命终时入涅槃),至少也可以取证“中般涅槃”(中阴身时入涅槃)。

度:是远离、超越、断除的意思。

苦厄:苦是痛苦,身心的逼迫感、煎熬感;是灾难、危险。

一切苦厄:包括成佛以前身心所感受到的全部苦难。不但有世俗谛苦,如苦苦、坏苦,还有胜义谛苦,属于圣人无漏智的证境,如行苦。

问:为什么可以度一切苦厄呢?

答:因为没有自我,就没有我的苦。没有自我,谁轮回呢?所以佛教救人的方法极其彻底,将一切苦难连根拔除。那就是先证得无我。而无我不是靠修行才得到的,无我是真理,是事实。本来就无我,从来就没有自我,自我及其一切与自我有关的称叽、毁誉、荣辱、苦乐、忧喜等等都只是由于众生不懂无我真理而起的妄知、妄觉、妄受。若能证得无我的真理,不仅可以救自己,也可以救度众生。所有的苦都消灭了,就成佛了。

舍利子:即佛的十大弟子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由于《心经》是专讲般若智慧的,舍利弗又智慧第一,所以舍利弗理所当然地成了当机众的代表。《心经》就是观世音菩萨讲给舍利弗的。

舍利弗为什么又叫舍利子呢?原来,舍利弗的妈妈叫舍利,舍利弗是舍利的儿子,故又名舍利子。这和有些修行人死了以后火化留下来的舍利或舍利子,完全是两个概念。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楞严咒〉持诵仪轨(圣空法师发愿文)一、圣空法师修学楞严发愿文:弟子(加自己法名)今在佛前发如是愿:愿一心皈命顶礼,一心奉请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一切天龙八部、金..

楞严经卷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于国土。成就威仪。从佛转轮。妙堪遗嘱。严净..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南怀瑾老师解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何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

八关斋戒为了方便在家学佛的人,可以自己在佛前自受,日期就是居士菩萨戒上说的每个月的六斋日,即是农历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这六天。当然实在自己有..

弥勒菩萨住在欲界兜率天的内院,如何与十法界中六道轮回的“天道”相区分呢?答:十法界由“地狱、恶鬼、畜生、人、天、阿修罗”之六凡和“声闻、缘觉、菩萨、佛”之四圣组..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地藏经解释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

关于明证法师

明证法师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明证法师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明证法师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明证法师。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