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克·康菲尔德:踏上心灵幽静 第4章 必要的疗愈 心智的疗愈
心智的疗愈
就像我们经由觉察而疗愈身体和心,也可以用这种方式疗愈心智。如同我们学到感官和感受的本质和韵律,也可以如此了解思想的本质。在禅修中注意自己的念头,就会发现它们不受控制,我们是在不请自来的记忆、计划、期望、判断和懊悔的连续水流中沉浮。心智开始显示它的一切可能性,这些可能性常常是彼此冲突的,包括圣人的优美特质和独裁者及谋杀者的黑暗力量。心智由此计划和想象,创造无尽的挣扎和想要改变世界的剧情。
然而这些心智活动的根源是不满足。我们似乎想同时拥有无穷的刺激和完美的平静。思想并未服务我们,而是在潜意识和不自觉的情况下驱策我们。虽然思想可以很有用、很有创造力,却多半会以喜好与厌恶、崇高与低俗、自我与他人等相对概念支配我们的经验。它述说我们成功和失败的故事,安排我们的安全感,习惯性地提醒我们自己是谁、是怎么样的人。
思想的二元对立是我们受苦的根源。每当我们把自己想成独立的个体,就会产生恐惧和依附,就会变得紧缩、防卫、野心勃勃和界线分明。为了保护孤立的自我,我们会推开某些东西,为了支撑自我, 就会紧抓及认同其他事物。
一位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精神科医师在首次参加十天密集禅修时, 发现了这些真理。虽然他学过精神分析,接受过治疗,但在每天打坐和经行十五小时的连续禅修中,却发现自己不曾真正遇见心智。他后来写了篇文章谈论这次经验,描述一位精神医学教授坐著观看自己发疯是什么滋味。连续不断的思绪洪流和其中各种狂野的故事,令他非常震惊,特别是重复出现的自夸思绪,想成为伟大的老师或知名的作家,甚至世界的拯救者。他已看出这些思绪都源自恐惧:在密集禅修中,他对自已和他的所知感到不安。这些夸大的思绪是心智的补偿作用,使他不必感到无知的恐惧。多年后,这位教授成为非常有经验的禅修者, 自此也学会不那么认真看待自已的思绪。
心智的疗愈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把注意力带进思绪的内容,通过智慧的反省,学习把它们引导到更有益的方向。通过觉察,我们可以认识和减少无益的担心和强迫模式,以澄清我们的困惑,解除破坏性的观念和意见。我们可以用自觉的思想,更深刻地反省我们重视的价值。问自己:“我有好好爱过吗?”这是第1章的例子,也可将思绪引导到有益的方向,如慈悲、尊重和宽容之道。许多佛教修行运用重复的句子,以破除老旧、破坏性的重复思考模式,而促成改变。
然而,即使我们努力地对心智进行再教育,也不可能完全成功。不论我们多么想引导心智,它似乎有自己的意志。为了进一步疗愈心智的冲突,就需要放下对这些冲突的认同。要达到疗愈,我们必须学习退出心智的所有故事,因为思绪的冲突和意见永远不会停止。正如佛陀所说:“有许多意见的人只是到处招惹别人。”当我们看见心智的本质就是思考、区分、计划时,就可以让自己脱离它铁钳般的分离主义, 安住在身体和心之中。我们以这种方式跨出自我认同,从我们的期待、意见、判断和冲突中走出来。心智认为自我是分离的,但心知道的比较多。伟大的印度大师尼萨伽达塔说:“心智创造深渊,而心跨过了它。”
世上许多巨大的悲伤出于心智与心失去联结。我们可以在禅修中重新与心联结,并发现思绪的所有冲突背后,有宽广、合一、慈悲的内在感受。心容许心智的故事、观念、幻想和恐惧的存在,但并不相信它们,不需要追随它们或实现它们。当我们碰触到所有纷乱思想的底层,就会发现甜美而具疗愈力的沉默,这是每个人本来就有的和平, 是心的良善,是力量,是与生俱来的完整。这种基本的良善有时也被称做本性或佛性。当我们返回自己的本性,当我们看见心智的所有方式, ^而仍安住于这种平静和良善,就得到了心智的疗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