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克·康菲尔德:踏上心灵幽静 第7章 为魔鬼命名 为匮乏的心命名
为匮乏的心命名
当我们能观察“匮乏”和“贪婪”而不加以责备时,就能学会觉察人性的这个面向,而不陷入其中。当它出现时,我们能充分地感觉它, 为经验命名:“饥饿”、“匮乏”、“渴望”或任何其他状态。在它出现的整个时段,温柔地命名,每隔几秒就重复命名一次,重复五次、十次、二十次,直到它消失为止。当你注意它时,要觉察当下发生的情况:这种欲望会持续多久?它开始时,是不断增强还是快速消逝?身体对它有什么感觉?哪些部位会受它影响——肠胃、呼吸,还是眼睛? 心中对它的感觉像什么?当它出现时,你觉得是快乐还是烦躁,是开放还是封闭?为它命名时,观察它如何移动和改变。假如匮乏像饿鬼, 就如此命名,并注意饥饿感在什么部位——腹部、舌头还是喉咙?观察时,会发现“匮乏”会制造紧张,所以它其实是痛苦的;我们会看到它如何从渴望和不完善的感觉生起,这是分裂而不完整的感觉。更仔细观察,会发现它也是转瞬即逝,并没有本体。从这个角度来看欲望,你会发现它其实是伴随身心中来来去去的感受而产生的想象。当然了,它有时看起来非常真实。王尔德说:“我能抵抗任何东西, 除了诱惑。”我们陷入匮乏感时,它就像麻醉剂般使我们无法清楚观察。印度有句俗语:“扒手只看到圣者的口袋。”匮乏和欲望是强而有力的眼罩,使我们的观察受到限制。
不要混淆欲望和快乐。享受愉悦的经验并没有错,生活已有太多困难,能拥有乐趣是美好的事。可是,匮乏的心会执著于快乐。西方文化教导我们,若能迅速抓住一个又一个愉悦的经验,生活就会很快乐。例如好好打场网球后,接下来吃顿美味的晚餐,看场好电影,然后是美妙的性爱加一场好觉,在美好的早晨慢跑,好好禅坐一小时,一顿绝佳的早餐,然后出门去做刺激的工作,使快乐延续下去。我们的社会很擅长让这一套持续下去。但是,这能满足我们的心吗?
我们满足了匮乏的需求后会怎样?通常会产生更多需求,整个过程会变得十分无聊和空虚。“下一步要怎么仿呢?我只要再多得到一点。”萧伯纳说:“人生有两种最大的失望,一个是得不到你想要的, 另一个是得到你想要的。”这种不健全欲望的过程是无止境的,因为平静并非来自匮乏得到满足,而是来自不满足的结束。匮乏被填补时, 会有一刹那的满足感,这并非源自快乐,而是来自停止贪婪。
为匮乏的心命名时,请仔细感觉它,注意它结束时会发生什么事, 再注意接下来的状态。匮乏和欲望是很深刻的议题,你会看见欲望常常被放错位置。我们常以食物取代内心渴望的爱,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佛学老师基尼.罗思有治疗饮食疾患的经验,写了一本书《不再饥饿》来解释这种情形。经由命名练习,就能了解表面的欲望其实来自生命深处的匮乏,来自背后的寂寞、恐惧和空虚。
开始灵性修行时,匮乏的心常常变得更为强烈。当我们移开某些令人分心的外层,就会发现下方潜藏著强大的渴求,想要食物或性,与他人接触或巨大的野心。出现这种情形时,有些人会觉得自己的灵性生活走偏了,但这是摘下贪婪面具的必要过程。我们必须面对它, 看清它的所有伪装,才能与它发展出有益的关系。不健全的欲望会引发战争、驱策社会,我们都是被它控制的无知追随者。但是,仍然有少数人能停下脚步检视欲望,直接感受它,找出与它建立智慧关系的方法。
佛教心理学把欲望区分成许多种,基本上分为两种:“痛苦的欲望” 和“有益的欲望”,两者都出于一种中性的能量,我们称为“做的意志”。痛苦的欲望包括贪心、执著、不足和渴望;有益的欲望也出于同样的“做的意志”,却由爱、活力、慈悲、创造力和智慧主导。随著觉察力的发展,我们开始能区分不健康的欲望和有益的动机;能感觉何种状态没有不健康的欲望,并享受更自发而自然的存有方式,没有挣扎和野心。当我们不再陷入不健康的欲望,了解就会增长,健康的热情和慈悲就会更自然地引导我们的生活。
为欲望的魔鬼命名,会为我们带来了解、自由和喜悦的宝藏。在不健康的欲望下,深藏著对美、丰富和完整的灵性渴望,为“欲望” 命名能引导我们发现这种最真实的欲望。我有一位年长的老师说:“欲望的问题,就在于你渴望得不够深!为什么不渴望一切呢?你不喜欢自己拥有的,想要你所没有的。只要反过来:想要你所拥有的,不要你所没有的,就会找到真正的满足。”借著探讨欲望,我们能将它的所有可能性开始纳人灵性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