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运法师:怨恨心生
怨恨心生
为什么我们会有「瞋」呢?就是因为不顺心的缘故,就是对不如意的事起了怨恨;怨恨心生起的时候,我们的身、心就会产生一种热恼,内心就会不平安。忿、恨、恼、嫉、害等随烦恼,皆以瞋为体,是六根本烦恼之一,是障道的根本。其中「瞋」是最首要的,我们一有瞋心,就没有办法修行、念佛,并会影向我们内心正常的活动。「瞋」,是我们意念上的错误,而导致行为上的斗争与攻击。最明显的例子是阿修罗王与帝释天的对敌,两者经常的打仗、搏斗;原因就是他们的瞋恨心都很重,经常互相嫉妒;嫉妒些什么呢?因为诸天有很多美食,食物都非常的丰盛精美;而阿修罗王处,却有很多美女。所以,前者为争美女,后者为争美食。因此,我们一讲嫉妒,就必讲到阿修罗王;衪的名字叫做「罗睺」,性格善妒好斗,经常生起瞋恨心;佛讲三十七道品,而祂却偏要多加一品,讲「三十八道品」,总是给别人制造种种障碍,就是因为嫉妒的缘故。《地藏经》说:「凡夫起心动念,无非是业、无非是罪。」要知道一切种种的恶业,都是从我们的意念生起的,所以,我们身为佛弟子,必须以此来警戒自己,要控制自己的身、口、意三业。要怎样来控制呢?就是要「意业行善」,做到起心动念都是好的、善的、不是损人利己的。比如说,我们对佛菩萨要有恭敬心、信仰心、要恒顺众生、恶心不起。试想,如果每个人都能不起恶心、起善心,自然就会天下太平。相反地,如果我们每天都想着如何去害别人;其实,「害人者返遭自害」,内心又怎会得到安宁呢?如果我们心存善意,所谓「安稳者物我俱安」,别人和自己都会得到平安;与人为善,利他最终就是利己;若不利他,如何能利己呢?要知道,唯有在利他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的自利。
因为我们都是有情众生,在亲近圣人贤人,甚至自己崇拜、喜欢的人的时候,都会生起欢喜心;但是当面对恶人、坏人的时候,我们就难色生起瞋恨心,但佛陀教我们不要这样做,因为瞋心一起,我们的内心就会躁动不安,就会热恼;这时应该怎么办呢?我们应该生起慈悲心,所谓「慈能予乐,悲能拔苦」,我们要起慈悲的调伏心来调伏自己;佛陀教导我们,以怨报怨是不行的,我们要以德报怨;如果我们以怨报怨的话,就违背了忍辱行;如果我们没有忍辱行,我们就很容易失去道心。在佛陀制戒的时候,就已经说过,只要我们瞋心一起,其实就已经犯戒了;犯了什么戒呢?就是轻垢罪。所以说,只要我们想一想也是罪过。因此,我们要慎防自己的起心动念。佛在《长寿王经》里面说过:「以怨报怨,怨终不灭。」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天天以怨报怨的话,冤冤相报何时了呢?是没有了期的。相反地,如果我们以德报怨,我们宽恕别人,这个业就自然转轻了。
以前倓虚大师曾经说过:「大居士不言僧过。」即使我们看见出家人犯错了,我们都不要去说他、去中伤他;而是应该去顶礼他、去劝告他,好言好语地去跟他说,让他有反省、改过的机会。唯有这样,才是一个真正的佛弟子所为。可是,如果他真的不接受的话,那有什么办法呢?佛说可「默摈之」。什么叫做「默摈」呢?就是不理他,甚至转头就走,不再说了,因为再说也改变不了他。所以说「佛不度无缘之人」。
佛教主张「菩萨以不争为勇」,不是以「争强好胜为勇」;所谓「不起瞋心是第一勇」;因为能忍方为大丈夫,就是能屈、能伸、能忍耐,才是大丈夫;不是争强好胜,才是大丈夫。在戒经里有谓:「忍辱第一道,佛说无为最;出家恼他人,不名为沙门。」意思是说忍辱是修行的第一道;忍辱在修行上来说,其重要性是第一位,修行人必须能忍辱,忍辱是最大的修行。如果一个修行人,经常起瞋心,对别人稍有不满,便生恼害想的话,就没有资格被称为修行人。由此可见,忍辱是何等的重要;不但出家修行人要忍辱;在家居士也要忍辱;所谓「居士」即在家修学佛法之士,都是皈依了三宝、受了五戒或菩萨戒的佛弟子;因此,必须能够持忍辱,才算是真正的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