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书院,离开了什么?


经过一轮并班,发现有少数师兄已离开了书院。其中不乏修学多年的师兄,原因不一而足。有的选择了其他法门,有的选择闭门自修,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些离开书院的师兄,并没有真的离开佛法

从缘起法来说,每个人的法缘不同,善根福德资粮不同,从这个角度,我自然不可言说也是无法言说的。但我想就自己的观点分析一下,这种“离开”究竟离开的是什么,也许每一个可以公诸于众理由的背后,还有更深层的原因。这个原因滋生的力量超过了最初的发心,才会让我们背离了初衷,选择在“八年抗战”的中途撤退。每一件事都会有起始因缘,也许每一个重大决定,仅仅源自于细微的一念。人最难认清的是自己,任何起心动念都需要觉知和防犯,虽因缘已成果,更少不了以正思维来反观。

没有归属感——我皈依何处?

其实不论生起哪一种心,只要有违初发心,就要意识到是烦恼生起,就要与它保持距离。

能让一个人义无反顾地离开,一方面大概是有一种地方比此处更好;另一方面是没有归属感,心无所依。班级良好氛围的缺失,是缺乏归属感之因,也说明“班风”缺少坦诚和真诚。

我刚进入书院时,就像在迷茫中找了好久才找到了家,无比欣喜与感恩,也特别珍惜每一次共修,这么好的模式,这么难得的法缘。所以,我将书院当作精神家园,把每一位师兄当作比家人还亲的金刚道友。我对班级师兄一视同仁,坦诚相待,简直是一片冰心在玉壶。当我掏心掏肺地关心师兄的法身慧命时,对方一副“我跟你很熟吗”的神情,让我百思不得其解:我们不是一体的吗?不是一路同行求解脱的伙伴吗?

在学了《皈依共修手册》之后,我发现我皈依的不是三宝,而是皈依了班级;不是依止于法,而是依止于同修们!这是何其荒谬与大错特错?这就是错把归属感当皈依。了解到这一点,我重新端正心行,真正以三宝为依止,不依赖任何一种说法与见解;以佛法为准则,不再被同修的一言一行而转。于是能看清,有漏的言论并不是我要依止的,唯一能依止的是导师的言教。如此之后,我觉得有一种自由与自主的能力,既可以与每个人有相互支持的态度,又不会有依赖与粘著。可以相信与理解每一个人,亲切对待但又保持距离,这是一种有归属感的法情。而归属感不在于这个班级,不在于辅导员,也不在于每一位师兄;归属感在于法,在于三级修学,在于导师的言教。如此一来,没有什么其他的因缘可以左右我,也不会随任何人的态度而转了。

当我无论走到哪里,都很明确:佛法是我的皈依之处,善知识是我的依止之师。如此,心中就有了归属感。不论这个班级怎么变动,不论菩提书院如何变动,也不论外面多少因缘的诱惑,都不会动摇我求法的初心。

若感觉在书院没有归属感,那是因为对佛法的信心不足,对三宝的依止心不够,对书院或同修的期待过高,无关其他。书院只是一个提供共修的平台,每一位同修只是自己修行的境与缘,将心放在外缘上,丢失的是对三宝的信心,也是自己的一片真心。

缺乏坚持的力量——我的力量是否源自于法?

共修没有动力,没有分享意愿,生活被琐事淹没,对修学没有兴趣。一旦连续几次不共修,这种负面力量越来越大,凡夫心越来越占上风,也更加不想共修了。慢慢的,就有了退学的念头。

其实,五蕴炽盛的烦恼每个人都会遇到。几年的共修中, 哪有真正一帆风顺、六时精进?总会有妄念生起、自我颠倒的时候。对不想共修的师兄分享时,我会说:“不论是因情绪还是心力不足而不想共修,都可以给自己一段调整的时间,但要意识到:我现在处在一种烦恼状态,我不能太久地随顺这种懈怠。这是修学的障碍,我要突破它,就要规定自己不可以连续超过两次不共修,不能让烦恼占上风。”有时候固然需要他人的关怀,但更多的是,佛法的力量才是源泉,法的力量能让信念屹立如山。

我在修学初期,就对自己发愿: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都要坚持八年,把佛法基础打扎实,再按导师说的,选择适合自己的法门修学。这个愿是有力量的,每当遇到某些障碍,生起莫名其妙的退心时,我就会想起自己当初发的这个愿。一切障碍修学的想法就烟消云散了。

坚持共修是让自己有佛法的力量来战胜凡夫心。共修是一种正能量,可以消除个人情绪的负能量,做义工和参加书院培训也是一种正能量的获得。很多人往往很自信,不去发愿,觉得自己可以搞定烦恼和障碍,那是小瞧了烦恼障碍的力量。只要想起导师说的:“修行如一人同万人敌,而这人还是个婴儿。”真相信善知识,就要依师之言教,用一切方法抵制不良心行。如果真的相信三宝,相信导师,又怎么会依自己的想法作出自以为正确的决定?

还记得法义中说:“一般人的想法、观念、感觉都是错乱的、片面的、受情绪影响的。”当我们还不是圣贤都是“一般人”的时候,如果真信法,又怎么会随着一时的想法而放弃最初的依止?有人觉得《菩提道次第略论》学过一遍就可以自学了,再学一遍没新意。其实,要真正学好这一部论,学十次也不会觉得多啊。在导师还没有印证我已经可以自择法门、自行修学的时候,我还不是一个合格的弟子。况且,我又怎么能保证我下一个选择不会退转?万一选到一个法门不如三级修学,那时候怎么办?

很多师兄离开书院之后,在外面“选择”了一两年,最后还是回到书院重新入学共修。更有不愿意离开原来班级的师兄,只有选择回来旁听。时光一去不复返,菩提书院的大门永远敞开,但是求法的心不能飘摇。一念误失,损失的是自己宝贵的福德资粮。

修学越来越有压力——保护重要感的层层坚壳?

做义工中遇到烦恼和挫折,失去重要感、优越感。发心很良好,结果不尽人意,于是就生起不满与失落。自己有才华有能力却没有得到认同与肯定,自己有发心却没有人来成就,自己有一腔热情却没有人回应与配合……

大概很多人深有同感,其实这正是突破自我瓶颈的良机。做义工践行服务大众模式,本来就是以检验修学的心对待,遇到烦恼挫折正是说明需要突破修学中相应的弱点。

我在几年来参与的各个岗位义工中,以上每一种心行都经历过,让我看清自己凡夫心的层层保护壳,并学会打破,也学会撕开这些披着佛法外衣的伪装,让我更看清真实的自己。这是多么值得高兴的事。至少保持一念清醒:所有我遇到的问题,一定是我自己感召而来,并且可以成为我修学的增上缘。如果突破不出这重重障碍,唯一能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忏悔

做事中劳而无功、有心无果都是很正常的,只因自己没有以“无所得”的心来做。有所期待就有所失望,成与不成关乎因缘,做完就放下是何其自在。再说,如果做事培养出优越感、重要感、主宰欲,更是背离修学的宗旨,要检讨自己做事的发心和用心。做事中遇到没有配合没有回应,也是再正常不过。每个人的身心状态很难保持平衡一贯如是,一切因缘就当考验与磨砺心性好了,不必因此而否定模式,或是对导师的教诲产生怀疑。谁能代表书院、代表导师呢?没有。导师还说过:菩提书院可以没有,但三级修学是我们要传承和弘扬的。从这一句话就应明白,所有的核心就在于自己是否掌握三级修学这套模式,并运用于自己的修行中,而非菩提书院如何,某某部门如何,某某师兄如何。如此想来,哪里还有衡量得失的标杆呢?所有希望做事做出成就,做出名气,做出格调的发心,全部是与法背道而驰的啊!把修学的重心建立在这些基础上,一旦哪天没有人仰望、没有人支持、没有人赞赏,一切信心与道念就崩塌了,一切都不如所意了。然后离开,还会觉得自己的选择是明智的。殊不知,失去了最重要一个立场:这一切,原也是自己所选择的啊!一直要否定的不是教法,不是他人,是自己!为什么不转心呢,为什么不烦恼转菩提呢?

离开菩提家园——也许流浪中多了一次等待

离开菩提书院,虽没有离开佛法,但的确离开了自己突破最大障碍的机会,离开了一个从外缘转向内因的修学分水岭,也离开了一颗拒绝攀缘的心。好坏从来不在于外境,外境只是转心的契机。六度中的般若,即可以对所缘的一切境界具备智慧的判断与抉择。这种智慧当然不是建立在自我认知上,而是佛法正见之上。

我觉得三级修学模式的殊胜之处,是导师用最浅显的教法、诠释了最高深的佛法原理,这种修与学,只有真正认识到才能受益,真正受益了才会珍惜。如果说能将传统佛教结合实修,又契合当今学人根器的教法,实非三级修学莫属。对利根之人,如高山登顶,直达究竟;对钝根之人,如风吹迷雾,循序渐进。导师在讲解《菩提道次第略论》时,那种毫无保留的传法,就隐藏在平实的话语中,就看自己有没有智慧,听得懂听不懂!这殊胜之法,就看自己有没有福德,接得住接不住!况且,宗喀巴大师的《道次第》之殊胜,已不需我过多描述。如果放下这部经典的修学,实在是人生一大损失,更是入宝山而空归的巨大遗憾!

生死轮回中,我们已然错过许多良机,错失跟随善知识闻法的机会,才让我们至今流浪在娑婆世界,寻寻觅觅。如果知道这一世,是多世努力修行而得来的因缘,我还会轻易放下这一次选择吗?我不能摆脱业力牵引,但是我知道:惜缘,是唯一能够坚持的正念堡垒。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守拙的智慧:心头洞明,表面糊涂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抱朴守拙。明明什么都知道,却一副痴呆愚顽的表情。这种人不张扬,不高人一等,平易近人,反而更易得众人的欢迎。社会..

一、何谓佛法融入生活也许很多人会认为,经常做义工,捐赠财物、献血、捐献器官等等,以及人天佛教所倡导的种种行为,就是佛法融入到生活当中的具体体现。虽然我们不能断然..

问:弟子的母亲三年前接触佛法,经常听您讲经开示,早课念佛背诵《阿弥陀经》,晚课也是一样,但几个月前突发心脏病往生。弟子赶回家时,母亲已经往生。我强忍悲痛将母亲送..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伤肾损精的问题现在患颈腰椎病的人越来越多,是什么原因呢?中医认为,是肝肾亏损造成的,因为“肝主筋”,“肾主骨”。什么原因能造成肝肾亏损呢?当然,原因很多,但最主要..

佛教律学入门虚云老和尚讲述甲、叙意乙、持戒的功德丙、犯戒的过失丁、余义甲、叙言戒的意义,就是止恶生善的意思,止除十恶五逆的罪恶,如防流水,似护眼珠,滋长善法,是..

佛教五戒诵戒仪轨一、上香(三拜)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三拜)三、忏悔(三番三拜)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今对佛前求忏悔。罪从心起将心忏,..

关于如理思维

如理思维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如理思维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如理思维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如理思维。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