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克·康菲尔德:踏上心灵幽静 第14章 我是谁:无我或真我 关于无我的误解


关于无我的误解

关于无我和空性的错误观念到处充斥,这些混淆的观念会破坏真正的灵性发展。有些人相信他们能通过努力,去除以自己为中心的自我,而达到无我,有人误以为空性的概念就是冷漠、无价值或无意义的内在感受,其实这些感受来自痛苦的过去,被他们带入灵性修行之中。前文谈过,有些学生会以空性为借口,用来逃避生活,指称生活全是幻象,从生活问题中制造出“灵性逃避”。这些关于空性的误解都忽略了空性的真正意义及其带来的自由解脱

试图摆脱自我、得到净化,彻底根除或超越所有欲望、怒气和自我中心,克服"坏的"自我,这些都是陈腐的宗教观念。这种观点强调禁欲苦修,比如穿上刚毛衬衣、过度禁食、禁欲苦行,许多古老传承都有这些做法。这些方法有时是为了引发超常意识,但更常见的情形却只是造成反效果。更糟的是,这些做法意味著我们的身体、心灵和“自我”都是有罪的、肮脏的、欺骗的,“我(好的部分)必须运用这些技巧摆脱自我(低下、坏的部分)”。这种方法绝对没有用,因为根本没有需要摆脱的自我!我们是一连串变化的过程,并不是固定不变的生命,根本没有自我,只有我们的身份认同让我们认为有自我。虽然净化、仁慈、专注确实能改善我们的习性,但自我否认或自我折磨都无法摆脱自我,因为自我一直都不存在。

当空性被误以为是匮乏和情感贫乏(许多学生把这种情形带入灵性修行),就会以其他方式使原有的问题持续下去。如前所述,灵性修行会吸引许多受过心理创伤的人,他们想借此得到疗愈,这类人愈来愈多。当代文化非常缺乏灵性,愈来愈多孩子在缺乏滋养和支持的家庭中长大。离婚、酗酒、不良的环境、令人痛苦的教养方式、钥匙儿童、由托儿所和电视来照顾儿童,都会使人缺乏内在的安全感和幸福感。这些儿童长大后,虽然有成人的身体,内心却仍像匮乏的小孩。美国社会有许多这种“成人小孩”,当代文化常有疏离和否认感受的情形, 又会加深他们的痛苦。

许多学生带著这些问题来参加灵性修行,他们的心灵有许多破洞,有些心理学家称之为“软弱的自我感”或“匮乏的自我”。这种自我的匮乏感已在我们的习性和紧绷的身体里存在多年,也见于自以为是的人生故事和心象之中。如果我们有自我的匮乏感,如果一直否定自我,就很容易误以为内在的匮乏是无我,误以为这是通往开悟的道路。

女性更容易误以为无我是内在的匮乏。在以男性为主的文化中,女性很容易认为自己不重要,在男性世界无足轻重,女性的命运和工作毫无价值。这种强烈的制约产生的身份认同会充满沮丧、害怕,常常觉得自己不够好。

有位女士在禅修中有这种感受,所以认为自己非常了解空性。她曾向一位年轻男老师学习五年,但这位老师也误解空性。她来见我时,谈到自己多么深刻地了解无我和人生无常的教义,每当经行或禅坐时,她会非常清楚地体验到无我。在我看来,她只是个蓬头垢面又沮丧的人,所以我深入询问,请她详述自己如何体验空性,然后请她在我面前经行,并明确说出自己有何发现。她经行时,我指出她的步伐沉重,身体紧绷,她也很快就发现了。在探讨自己的经验后,她才了解那根本不是空性,而是麻木不仁和了无生气。经过一番深谈,她才知道她的身体和感受已关闭多年,她的自我价值感低落,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做出有价值的事。她误以为这种内在感受就是深奥的教义:无常。厘清这种混淆之后,她重新开始面对现实生活。

类似的混淆还包括误以为“空性”是“无意义”,这种误解会强化潜在的忧郁及对世界的恐惧,以为自己无力寻求美的境界,因而缺乏积极投入生活的动机。

真正的空性和忧郁的空虚是不同的,可以用两种不同的问候语来比拟。觉醒的人会说:“早安,上帝。”沮丧或困惑的人会说:“天啊,又是早晨。”混淆两者会造成一种被动的情形:“一切都是幻象,只是灵性大梦的展现,我什么也不需要做,我们什么都不用做了。”这种被动状态会造成疏离,这是平等心的近敌(见第13章)。了解事物奥秘和空性的人绝不会因此变得被动,真正空性的标志是喜悦,它在每一瞬间从空无向我们示现, 使人欣喜地肯定人生的奥秘。

还有一种对空性的误解,就是我们会想象在空性的体验中,就不会受世界影响或超越世界。一位有这种想法的日本武士来到禅师面前自夸:“全世界都是空的,一切皆空。”禅师回答:“哈,你懂什么空性? 你只是又脏又老的武士。”然后对他吐了一口痰。武士立刻举起剑,他受到了羞辱,而羞辱武士的代价就是你的性命。禅师镇定地看著他说:“空性一下子就大发脾气了,不是吗?”武士听懂了禅师的意思,于是收剑入鞘。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

蒋贡康楚仁波切是大宝法王噶玛巴的重要法子,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的四大法子之一,是噶举传承内的重要上师。远为毗卢毗那佛化身,近为阿难尊者化身,与金刚尖锐为三人。..

嘎玛仁波切:发愿和回向的差别贪念是在作善事之前,先为自己打算,以自利而作;而愿力是为了利益别人,先为别人着想,再想到自己。而发愿和回向的差别是什么?是有没有完成..

科学研究的是物质,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假设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也就是物质和意识必须要截然分开;佛学研究的东西是意识,佛学反而认为主观和客观、物质和意识不能分开..

贵州省某县,有吴仁吴义两同胞朋友,父早亡,受母李氏抚养成人,吴仁娶妻孟氏,吴义娶妻崔氏,吴仁居长,性情良善,孟氏亦贤淑。吴义居次,年虽幼而性狡猾,崔氏性情亦横泼..

注: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是阿康仁波切,他是70年代伦敦桑耶寺的住持。第16世大宝法王在世时曾经给过我很多舍利,他对我总是有求必应。有一次,我向大宝法王提出了一个请求,我..

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守拙的智慧:心头洞明,表面糊涂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抱朴守拙。明明什么都知道,却一副痴呆愚顽的表情。这种人不张扬,不高人一等,平易近人,反而更易得众人的欢迎。社会..

一、何谓佛法融入生活也许很多人会认为,经常做义工,捐赠财物、献血、捐献器官等等,以及人天佛教所倡导的种种行为,就是佛法融入到生活当中的具体体现。虽然我们不能断然..

关于更多文章

更多文章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更多文章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更多文章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更多文章。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