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圆觉经》讲座 四
《圆觉经》讲座(四)/20100612时间:2010年06月12日地点:台北科技大学主讲:智崇上师纪录:张春美、周雅容整理:李明慧、羊忆玫我们今天讲《圆觉经》〈金刚藏品第四〉,先看经文。「于是金刚藏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大悲世尊!善为一切诸菩萨众,宣扬如来圆觉清净大陀罗尼因地法行,渐次方便,与诸众生开发蒙昧;在会法众承佛慈诲,幻翳朗然,慧目清净。』」这时候金刚藏菩萨就在很多菩萨大众中,从座位上站起来,到佛的足前顶礼。顶礼之后,「右绕三匝」,就是顺时钟围着佛走了三圈,然后再到佛前面。「长跪叉手而白佛言」,长跪,就是单膝跪地;叉手,就是一只手碰到地上。金刚藏菩萨就对佛说:「大悲世尊!善为一切诸菩萨众,宣扬如来圆觉清净大陀罗尼因地法行,渐次方便,」祂说,大悲世尊,您很擅长的、很好心的,为诸菩萨众宣扬如来的圆觉清净大陀罗尼。我们前面已经说过,这个圆觉,就是陀罗尼、陀罗尼门。「因地法行」,如来在因地的时候,还不是果地的时候,祂还没有修成功的时候,开始的时候是怎么修行、怎么做的?以及「渐次方便」,还有一步一步是怎么走的、怎么做的?「与诸众生开发蒙昧;在会法众承佛慈诲,幻翳朗然,慧目清净。」与诸众生开发他们的蒙昧,「蒙」就是蒙蔽的,「昧」就是不清楚的;也就是众生不懂的、不清楚的,都让他们懂,把他们开发、开启。「在会法众」参加这个法会的法众,「承佛慈诲」得到佛慈悲的教诲。「幻翳朗然」他的障碍,他眼睛的障碍就揭开了,就清朗、明朗了。「慧目清净」,他就会看清楚,他的慧眼就打开了。「世尊!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若诸无明众生本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十方异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金刚藏菩萨开始问问题了,祂说:「世尊!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如果这个众生本来就是佛,为什么又变得有无明了呢?我们说众生都是被无明所障,那么,众生他本来就是佛的话,无明从哪里跑出来的?为什么他会有无明?如果他本来就是佛的话,佛是没有无明的,那他为什么有无明?这个无明怎么出来的? 当我们问:「众生本来就是佛,那他的无明从哪里跑出来的?」看这个问题的时候要注意,提出这个问题,是不是根据了一个设定──「喔,原来众生本来就是佛」,当这样一个认定出来了,接下来才会发生另外一个问题:那祂的无明是怎么跑出来的?所以「何故复有一切无明」,这一句话是从「若诸众生本来成佛」这样一个设定生出来的,如果众生本来就是佛,那为什么他又会有无明?如果前面根本没有「众生本来是佛」这样的一个认定,就不会有后面那个问题;会产生这个问题,是从「若诸众生本来成佛」来的。这个模式是什么?就是思惟的模式。思惟就是分别心,分别心的模式就是这样子运作的,是不是?众生都是这样运作,只要你是用分别心,就是这种逻辑。思惟的逻辑就是这样子的,前面的认定就会产生后面的问题。所以「何故复有一切无明」,这个问题怎么产生的?就是因为「若诸众生本来成佛」。如果你根本就没有分别心,不是用分别心的,譬如我们一直强调的feeling,是不思惟就清楚明白的,你根本不思惟的话,就算读到了「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你没有思惟,后面也不会有问题。金刚藏菩萨就是用思惟的方式,替众生问了这第一个问题。接着金刚藏菩萨又问:「若诸无明众生本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第一个问题中「若诸众生本来成佛」的认定祂接受;「若诸无明众生本有」这个无明也是众生本来有的。众生本来成佛,但是无明也是他本来就有的。因为前面说,不晓得无明为什么跑出来的,那么现在就再来一个认定:喔,他虽然是本来成佛,但是他的无明也是本来就有的。如果这样子认定的话,「何因缘故」是什么因缘的关系,「如来复说本来成佛?」众生本来就有无明,又为什么说他还能够本来是佛?这是第二个问题。这第二个问题,当然也是逻辑思惟比较严密,才会问出这样的问题,如果只是散乱的妄想心,还问不出这样的问题。这是在严密的逻辑思惟之下,才可以问出的问题。但问出这样的问题,还是用识心、分别心才会这样子问的。虽然都是识心和分别心,程度还是有高低的,那些散乱的分别心、散乱的妄想心,连这个问题都问不出来。接下来就是第三个问题了,「十方异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第三个问题就是:哦,十方所有的众生本成佛道,这个认定是接受的,无明也是本来有的,但是现在再多一个问题,接受先是佛,后来才生出无明,无明是后来生出来的,不是同时具备的,所以是「后起无明」。金刚藏菩萨说,好,我就接受这个说法,那么下面就有问题了。「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因为众生本来是佛,就是如来,那怎么后起了无明,什么时候祂又生出烦恼了呢?这个烦恼就是无明,是什么时候生出来的?所以到这里一共问了三个问题。当然这三个问题都是连贯的,问完这个问题,在这个问题之后,又产生多一点的认知,就又多一个假设、一个设定,放进去解释前面那个问题,这么一解释不够,就又产生第二个问题。第二个问题产生了以后,如果世尊能够解答,前面的问题就可以接受,接受了以后,祂又产生第三个问题。所以这几个问题是连贯的。我们想想看,这样子问题的问法,问了第一个问题,得到一个答案;得到那个答案,然后又产生第二个问题;给了第二个问题的答案以后,又产生第三个问题。我们的逻辑思考是不是就是这样?比较严密的逻辑思考,就是一直在做这样子的事情。做得高明的话,我们就认为他是哲学家,哲学家就是会做这样的问题。接下来金刚藏菩萨就说:「『唯愿不舍无遮大慈,为诸菩萨开秘密藏,及为末世一切众生,得闻如是修多罗教了义法门,永断疑悔。』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问完这三个问题以后,金刚藏菩萨就说「唯愿不舍无遮大慈」,「大慈」是佛的大慈大悲,就是希望世尊是不会舍弃众生的,也不会遮掩,什么事情都打开,让众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大慈大悲的「为诸菩萨开秘密藏」,你看,这个问题是为诸菩萨开秘密藏。所以这个问题思惟到这么深,虽然还是思维的,但是是比较严密的思维,能够问这样子的问题,还是很深的。秘密藏就是一般都还碰不到、还问不出这样子的问题。「及为末世一切众生」以及要为末法时期的众生,「得闻如是修多罗教了义法门」也让末世的众生能够听闻这样子的修多罗教。「修多罗」我们在第一品的时候说过,修多罗教就是摩尼宝珠的智慧之教,「修多罗」是摩尼宝珠的智慧。听到像摩尼宝珠这样的智慧之教,以及「了义法门」,也就是讲的最彻底、最究竟的法门、佛法。「永断疑悔」永远断除那些疑惑。「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说完以后就做大礼拜,五体投地就是大礼拜,做三次。「尔时,世尊告金刚藏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甚深秘密究竟方便,是诸菩萨最上教诲,了义大乘,能使十方修学菩萨,及诸末世一切众生,得决定信,永断疑悔。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金刚藏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这个时候,世尊就告诉金刚藏菩萨说:「善哉!善哉!」很好、很好,「汝等」你们「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甚深秘密究竟方便,」这个问题是问得很深的秘密,这个推理是很深的,虽然是用识心,但是它的程度是很深的。「秘密究竟方便,是诸菩萨最上教诲,了义大乘,」这个是最高的教导了,也是究竟的大乘。「能使十方修学菩萨,及诸末世一切众生,得决定信,永断疑悔。」把疑悔永远断除,得到决定信。这种决定信,是「信即非信,是名信」,应该是在「是名信」这样子的阶段。「『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金刚藏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这个时候金刚藏菩萨就奉教欢喜,「及诸大众」当时的其他大众,也静静的来听。接下来,世尊要开始讲了,来解这三个问题。「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未出轮回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譬如动目,能摇湛水;又如定眼,由回转火;云驶月运,舟行岸移,亦复如是。」首先,世尊把轮回定义清楚。什么是「轮回」?「始终」有开始、有终了,这就是轮回;「生灭」生出来又消失,就是轮回;「前后」有前一个问题,又生出后面一个问题,有前有后,就是轮回;「有无」有变无、无又变有,就是轮回;「聚散」聚起来又散了,就是轮回;「起止」起来了、又停下来,生起了又停止,就是轮回。「念念相续」这样子的轮回一个接一个,一个套一个。「循环往复」一直循环、一直来回,就像钟摆,就是往复。循环就是这样旋、这么转,不管怎么转都一样的。「种种取舍」要这个、不要那个,要那个、不要这个,「皆是轮回」全部都是轮回。那么金刚藏菩萨问的三个问题,是不是就是轮回?全部都是轮回,全部都符合轮回的性质,都是轮回。「未出轮回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你没有超出轮回,还在轮回中,想要辨别圆觉,想要看圆觉是什么,「彼圆觉性」你所看到的圆觉,「即同流转」也跟着在轮回。你在轮回中要找圆觉,你找到了,那个也还是轮回,跟你一起在轮回。「即同流转」就是跟着你那个轮回一样的,在那里轮回的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说可以不轮回,你可以看到圆觉,不会轮回、不会流转,「无有是处」是不可能的。世尊就举例了,为什么不可能。举很浅显的例子:「譬如动目,能摇湛水;」你把眼睛在那里摇来摇去,一潭很静止的水,因为你的眼睛在那里动来动去,静止的水都会被你转起来。「能摇湛水」,「湛」就是静止的水,那个水都会被你摇起来。「又如定眼,由回转火;」你如果看一个蜡烛、一个香,在你前面一直动,你看它就变成一个回,像旋转的火。前个例子是你的眼睛在动,可以把不动的都转动了;现在是眼睛不动,但有一个灯在你前面转得很快,你看它根本就是一个圈,不是一个灯,而是一个旋转的火。「云驶月运」我们晚上看到月亮,还有云,当云在飘的时候,我们就会觉得「咦,那个月亮在走耶!」这是大家都有的经验。「舟行岸移」,你的船在河里面走的时候,你会觉得岸在往后移动。类似这样的经验太多了,像是我们坐火车到站了以后停下来了,过一会儿忽然觉得车站在动,其实是我们的车子在动,是车子在走,这就是「舟行岸移」。「亦复如是」,这些事情都这个样子的。你如果在旋转的轮回当中,你看出去的所有东西,就像刚才所举的「舟行岸移」一类的例子,它都是在动的。我们现在的游乐场里面,不是有旋转木马吗?木马一直在转,你坐在上面,看外面的东西就都是在转,不动的都在动、不转的都在转;所以「亦复如是」,都是这个样子的。「善男子!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何况轮转生死,垢心曾未清净,观佛圆觉而不旋复,是故汝等便生三惑。」世尊说:「善男子!诸旋未息,」那些舟行岸移啦、旋转火啦、云驶月运啦,这些状况就是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你在旋转的时候,想要其他的东西能够停住不动,都得不到,「何况轮转生死」何况生死轮转,是比舟行岸移、旋转火这些更深、更深沈的旋转。「垢心曾未清净」你有污垢的心,它们还没有清净,也就是识心未曾达到真心,还是识心、还不是自性,这就是「垢心曾未清净」识心还没有清净。「观佛圆觉而不旋复」此时你想要看佛的圆觉,哪有不旋转的。大家可能会有一个疑问,那些菩萨应该已经清净了,为什么好像轮转生死对菩萨来讲,还是一个秘密藏呢?祂们应该不会有这样子的困难呀?这个问题我可以这样说,我们看起来觉得很大的菩萨,可能还不够大、还不够高深;如果修行只是到自性这个地方还不够,祂要自性、法性都清净,才能够观圆觉,才能观得到,不然还是观不到的。修行者的程度要到法性也清净了,那才不是普通的菩萨。一般而言,在这个地方,菩萨都还在进行当中,还在做修行、还没有完全的清净,所以还是会有「垢心曾未清净」,还是在这个状态。「观佛圆觉而不旋复」是没有办法的,你在这种状况下,想要看佛的圆觉,而不旋复,而不转动,怎么可能呢?是不可能的。你看到的还是转动的,看不到那个不动的。「是故汝等便生三惑」所以你们就生出这三个问题。三惑就是前面问的三个问题。如果你觉得有这三个问题,你也想问这三个问题,就代表垢心未曾清净。如果这三个问题,你觉得根本不是问题,那么你的垢心已经清净了,你已经出轮回、真的出轮回了。「善男子!譬如幻翳,妄见空华,幻翳若除,不可说言此翳已灭,何时更起一切诸翳。何以故?翳华二法非相待故。亦如空华灭于空时,不可说言虚空何时更起空华。何以故?空本无华,非起灭故。生死涅槃同于起灭,妙觉圆照离于华翳。」世尊就再举例来说明这件事情。「善男子!譬如幻翳」这边的幻翳,可以对照到前面讲的「垢心曾未清净」,就是像眼睛长了白内障,或者扭曲了,水晶体的弯曲度变了,那么就变成近视眼、远视眼、或者老花眼,那些就是幻翳。「妄见空华」有幻翳的眼睛一看出去,东西好像都变了。像我这种老花眼,如果不带眼镜,没有调整的话,很多东西都变成双层的,这些就都是妄空华。你的眼睛有毛病了,看出去就会显得奇怪,怎么是这样子的?「幻翳若除」如果把幻翳拿掉了,喔,本来看成是两层的东西,现在没有了,就清楚了。幻翳若除,当然就看不见那个空华了。你看不见空华了,你不可以再问「此翳已灭,何时更起诸翳」?你就没有必要去问,眼睛的毛病已经解除了,幻翳已经解除了,那「何时更起一切诸翳」这个毛病什么时候再生出来?就没有必要问,你也不会问这个问题。如果你知道戴上眼镜就看清楚了,你就不会认为,那个空华怎么消灭了呢?什么时候它再会生出来?你就不会想问这个问题。因为你知道空华是假的嘛,是眼睛出了毛病才生出来的呀,所以那个双重影就不是真的。为什么呢?世尊说:「何以故?翳华二法非相待故。亦如空华灭于空时,不可说言虚空何时更起空华。」你就不会再问双重影什么时候再生出来,因为你知道,把眼镜拿下来空华就生出来了。你不会有这个问题,因为你知道这两个东西根本不相关的,空中本来就没有双重影,是你的眼睛有毛病了才有空华。所以你不会去问,什么时候这里会有双重影,什么时候没有双重影,它是怎么生出来的?你不会问这种蠢问题,因为你知道那个根本不相干。所以「何以故?翳华二法非相待故。」它们没有关连,它不是一个真实的东西嘛。「亦如空华灭于空时,不可言说虚空何时更起空华。」不会有这个问题,就像一个戴眼镜的人,他有老花眼,他不戴眼镜时,看东西都模模糊糊,而且变双重了,一根线就看成两根线。以前我看电线,咦,怎么两根?看月亮,咦,怎么变成两层?这就是散光嘛。只要配上散光的眼镜,再一看,电线就是一根,月亮也是一个了。我们知道,这是眼睛的问题,眼睛不好有散光。所以在这个时候,有这样经验的人,他绝对不会去问:什么时候电线又会变成两条?不会问这个问题。因为他心里很清楚,这个问题是蠢问题,不需要问,这两个东西之间没有关连。「何以故?空本无华非起灭故。」空本无华,跟起和灭没有关连,它们之间没有关连的。「生死涅槃同于起灭,」生死与涅槃等同是一个起灭。「妙觉圆照离于华翳。」这个妙觉就是圆觉,圆觉不是生死、也不是涅槃,非生死非涅槃,祂都不是。祂是离开了华翳,华,就是空华,翳,就是幻翳,祂根本跟这两个没有关系。意思就是,圆觉跟生死和涅槃都没有关系。「善男子!当知虚空非是暂有,亦非暂无,况复如来圆觉随顺,而为虚空平等本性。」何况这个圆觉,如来的圆觉随顺,「随顺」就是顺,就是跟这个圆觉一致,是合一、一致的,如来的「圆觉随顺」,祂就是「虚空平等本性」,祂就是虚空的本性,而且还特别指出是平等的本性。虚空已经跟空华和幻翳没有关连,那么虚空的「平等本性」,跟幻翳和空华更没有关系,更远了,更连不上关系了。「善男子!如销金矿,金非销有,既巳成金,不重为矿,经无穷时,金性不坏,不应说言本非成就。如来圆觉,亦复如是。」善男子!「如销金矿」,如同提炼金矿,那个金并不是因为你去提炼它才变成金的,在矿里面它本来就是金,但是,你需要把矿里面的渣除掉,那些金才会聚拢起来,成为一块完整的金。但是这个完整的金,并不是它本来没有,不是因为你提炼它,它才变成了金,不是的;它本来就是金,但是要把矿沙清除掉,它才会聚合起来,变成一块完整的金。「既已成金」既然已经变成完整的一块金,「不重为矿」它就不会再成为矿。所谓不会再成为矿,就是它不是矿了。其实要把它还原成矿也很容易,只要再把那些杂质丢进去、混在一起,它又会变成矿。但是已经做到成为金了,没有人会再要变成矿;我们已经把它提炼成金了,当然不会把它变回矿。「经无穷时,金性不坏」你不管怎么做,它本来就是金,金的性质并没有改变、不会变;不是因为你提炼了以后,它才变成金,不是的,它本来就是金,从来没有变过。「不应说言本非成就。」不能说祂本来不是佛,不能说它本来不是金,「本非成就」不能够这么说。「如来圆觉,亦复如是。」如来的圆觉也是这样子的,说众生本来成佛,他本来就是,就像它本来就是金子。我们说:喔,他成佛了!他成佛,但是他没有改变啊,还是原来的样子。也不是因为修练了以后才成佛的,他的佛性是永远不变的,不管经历多少,就算他变成众生,众生就是矿,它里面的金子的金性没有改变,就算修成了也没有改变。所以「如来圆觉,亦复如是。」就是像金子这样子。「善男子!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本无菩提及与涅槃,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无妄轮回及非轮回。」「善男子」,这个就是称呼金刚藏菩萨。「一切如来妙圆觉心」,一切如来的圆觉,「本无菩提」祂没有菩提、也没有涅槃、没有成佛、也没有不成佛,「及非轮回」没有轮回、也没有非轮回,祂什么都没有。「善男子!但诸声闻所圆境界,身心语言皆悉断灭,终不能至彼之亲证所现涅槃,何况能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着。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是故我说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先断无始轮回根本。」释迦牟尼佛这里就说了:「善男子!但诸声闻」,「声闻」就是罗汉乘,「所圆境界」他所能够达到的最圆满的境界,是什么呢?「身心语言」就是身口意,「皆悉断灭」都断灭了,灭尽定这样子,「终不能至彼之亲证所现涅槃」,「彼」是指声闻乘,他亲自所证、所现的涅槃,他都不能到。「身心语言皆悉断灭」,那就是灭尽定,什么都没有了,都不能到他自己亲证的涅槃。这个涅槃还不是如来的涅槃,是声闻乘自己可以证的涅槃,他都不能到。罗汉乘是无法证涅槃的,还没有到可以证涅槃的境界。罗汉乘把意识心都已经断尽了、灭尽了、不用了,都不能到他自己要证的涅槃。那个涅槃还不是圆觉境界喔!「何况能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何况众生还用思惟的心,想要来测度如来的圆觉境界,当然不可能嘛!「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着。」就好像你用萤火虫那一点点火光,想要把须弥山点燃,那是不可能的。「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你用轮回的心运转出来、生出来的见解,那也是轮回的见解,仍然是在旋转的见解;本身还在旋转,想这样子入于「如来大寂灭海」,那是什么?那个境界是静止的,当然没有轮转,轮转也停止了。你想要到那里去,「终不能至」怎么到得了?就像你在旋转的轮盘上面,想要让那个不动的东西不转,都不可能。「是故我说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先断无始轮回根本。」你要先把轮回的根消除掉才可以。菩萨及末世众生要先做这一件事才行。「善男子!有作思惟,从有心起,皆是六尘妄想缘气,非实心体,已如空华;用此思惟,辨于佛境,犹如空华,复结空果,展转妄想,无有是处。」「善男子!」是称呼金刚藏菩萨,「善男子!有作思惟」你有目的的、有所作为的、有为的,那样子的思惟心,「从有心起」是从一种有分别的心生出来的,「皆是六尘妄想缘气」它本身就是由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加上你的妄想把它们串连,它们中间有很多缘线、有很多连结,那么一大团缘连,形成像气一样的缘气,「非实心体」不是真实的心。「妄想缘气,已如空华」已经是空华,就是空中的花。我们比较难想象空中的花,我另外举例,就像是空中的雷雨、狂风暴雨,也可以是轻风、白云;所谓空华,你就可以把它想象成空中的云朵。「已如空华」它已经是空华,它不是虚空,当然,它更不会是虚空的本性。「用此思惟」用这样子的思惟,就像空华这样子的思惟,「辨于佛境」想要辨别佛的圆觉境界,佛的圆觉境界是虚空的本性,你是云,你想要辨别虚空的本性,应该是不可能吧!「犹如空华,复结空果」就是云再生出暴雨了。「展转妄想,无有是处」这么反来复去,这样的问题、这样的妄想,这样子的问题就是妄想;生出来的三惑,那三个惑就是连环的妄想,「无有是处」一点道理、一点意义都没有。「善男子!虚妄浮心,多诸巧见,不能成就圆觉方便,如是分别,非为正问。」这个虚妄的、浮的心,就是识心,这里讲的就是思惟的心。「多诸巧见」自以为很巧妙,问的一套扣一套,很精准、很精细、很深入,看起来好像是巧妙的。「多诸巧见,不能成就圆觉方便,」不能让你碰到圆觉,不可能达到圆觉。「如是分别」这样子的分别心,这样子来分辨佛的境界,就是一种分别。「非为正问」不是一个正确的问题,这个问题本身就是错的,就是问得不对。大家看到这里,秘密藏弄到后来,是非为正问!这个就是世尊给的答案,就是你问的问题错了。所以这一段是来破解那三个问题的根本。这样子生出来的问题、这样子的问法,是不可能去问圆觉境界的,但是问轮回境界是可以问的。如果这个问题不是问圆觉境界,而是用这样的模式去问轮回生死的状况、问轮回生死境界的问题,这个模式是可以问的。可是若要用这样的模式去问圆觉境界,就变成「非为正问」,就问错了。「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金刚藏当知:如来寂灭性,未曾有终始。若以轮回心,思惟即旋复,但至轮回际,不能入佛海。譬如销金矿,金非销故有,虽复本来金,终以销成就,一成真金体,不复重为矿。生死与涅槃,凡夫及诸佛,同为空华相,思惟犹幻化,何况诘虚妄?若能了此心,然后求圆觉。』」这个偈说得满好的,我们再说一遍。「金刚藏当知」就是金刚藏菩萨,你应当要知道,「如来寂灭性」如来的寂灭性,也就是圆觉的寂灭性,「未曾有终始」它里面没有终了,也没有开始,那就是没有时间。「若以轮回心」如果你用轮回的心,「思惟即旋复」你一思惟就在转了,就在生死轮回里旋转,你就在轮回了;「但至轮回际」你这样做只能到轮回的状况,怎么做都在轮回;「不能入佛海」不可能到佛的毗卢性海、佛海、或是圆觉大海,你就进不去,你不可能进去的。「譬如销金矿」就像我们要从金矿提炼金,「金非销故有」这个金被你炼出来了,不是因为你炼才有金的,它本来就有啊,矿里面本来就有金,不折不扣的有呀。所以,我们说那个金,不是因为你去销、去炼那个金矿,才把矿变成了金,不是,矿里面本来就有金,不是因为炼了才变成的。众生他要变成佛,经过修练,修练就像销矿,修练成功了,他就是佛。但是佛,并不是因为修练才变成佛,因为祂本来就是佛,就像金子、金矿一样,在矿里面的金本来就是金。「虽复本来金」虽然变成了本来的金,不是因为炼它才变成的,但是,「终以销成就」还是要经过修炼才能得到一整块的金,还是要提练才会成功呀。「一成真金体」当它变成真的一块金的时候,「不复重为矿」就不会再变成矿了。要变还是可以啦,但是已经做到这样子的话,没有人愿意再把它变成矿的,就是「不复重为矿」。「生死与涅槃,凡夫及诸佛,同为空华相」都是空中的花。在声闻乘的境界,「生死和涅槃」这两个有很大的差别,「凡夫及诸佛」当然也是有很大的差别;但是在圆觉境界,这是没有差别的,全都是空华相。「思惟犹幻化」,思惟本身就是幻化,「何况诘虚妄」你用幻化的工具,要去问什么是虚幻?什么是真假?你这个工具本身是幻的,那么这样做有什么意思?当然问不出东西来,问不出结果嘛!也就是说,金刚藏菩萨前面问的那三个问题,这样子问,是问不到结果的,问不出东西的。「若能了此心,然后求圆觉」若能了结这个轮回的心,能够把轮回的根本拔除掉,然后再去找什么是圆觉,不要用轮回的心去问圆觉的境界。也就是说,你不要用思惟的心去问圆觉境界,问不出结果的,因为思惟心本身就是轮回的、幻化的状况;还自以为是的问:「你看,这里有一个矛盾,那里又有一个矛盾。」一直找圆觉的矛盾,这就是「何况诘虚妄」。你先要把轮回的心拔除掉,然后才能够求圆觉,才有办法。不然连问都问不到,问题本身都不成立,都是错误的问题。好,到这里我们这一品的经文就讲完了。对于比较有深度的、会思考的哲学家们,这一段说他是「非为正问」,他就会说:「问题你都不回答,就说我的问题不对!」是不怎么服气的。关于这点,我在《圆觉经现代直解》里面有很多相关的对答,我觉得已经把这些问题回答完毕了。也可以说,我在《圆觉经现代直解》的回答,以及补充,我觉得已经够了,相当的完整。现在我把有几个问题再提出来和大家讲解一下。我们会有一个习惯,思惟的心都会有这个习惯,就是有问就要有答。但那个答案,通常都会再产生第二个问题,大概是这样子。可是也有一种回答,就是当问题提出,答案一出来的时候,就把这个问题消灭了,再也没有问题可以问了,也有这种回答。用思惟心的话,就会认为,这样子的回答好像不算。一定要有问题,有答案;有了答案以后,又可以产生另外的问题;再生出问题,然后再回答问题。就像金刚藏菩萨,自己就搞出三个问题。但是也有一种回答,一回答以后,这个问题就从此不见了,没有好问的了。我会认为这样子的解答,才是最彻底的解答。对不对?如果你这个问题问了,给了你答案,还会产生问题,那就还没有答干净嘛。最彻底的回答是什么,就是答案给了你以后,这个问题从此闭嘴了,不问了,不能问了,那才是最彻底的答案。「非为正问」,就是这样子的答案,你就闭嘴不能问了。这是我对问题的看法。用思惟心来问的问题,答案产生了以后,又可以再生出另外一个问题,然后又可以再问。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科学是很思惟的,我们也对科学的很多答案都满意,其实后面还有问题,只是你不问而已。像是牛顿,他解答了什么呢?有一天他坐在苹果树下,结果苹果掉下来打到他,他就思考为什么苹果会掉下来?这是一个问题吧!牛顿就思考这个问题,得到一个答案:喔,有地心引力。原来是有地心引力,这个答案不但解答苹果为什么掉下来的问题,也解答了地球为什么绕着太阳转,月亮为什么绕着地球转,这些问题都解答了。根据这个,还可以推算出哪一天有月蚀、哪一天有日蚀,都算得准准的,连对未来都可以推算。这个答案好不好?好极了!其实我们可以再问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有地心引力呢? 所以这个问题,你说解答了,但可以再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有地心引力?对于这第二个问题,就可以再给一个解答:这个叫做万有引力,所有有质量的物体,都会互相吸引,这叫做万有引力。喔,又解答了。好,到这样子就可以了吗?还不够,我们还可以再问:为什么有万有引力?还是可以再问的呀!现在的科学,就说用相对论来解释,空间时空会被扭曲等等…。反正又可找到一个答案。好,我们就说相对论解答了这个问题。但是你还是可以再问,为什么要有相对论?这样是不是就没完没了,一直可以问下去。这样可以一直问下去,问到你发昏。虽然给了你答案,但可以再问,给了答案,又再问,没有停止的。这个就是轮回的思惟心,就是这样子,没完没了。那我们就会知道,如果你问了一个问题,给了一个答案,你就闭嘴,下面问不下去,没得问了,这样子的答案怎么样?是一流的!最高的!所以,我们不要说世尊没有回答,祂回答了,那是一流的回答,因为你不是一流的心,所以不会欣赏。这个回答同时也告诉我们一件事情,就是要这样子来回答问题。我们通常回答问题的时候,都是在问题的设定范围里面想,想要找答案。其实你接受了问题,也接受了问题的框框,被框住了。所以,我就不是这样,那个问题一来的时候,我先不回答,而是先了解你在问什么,你的问题是什么?然后我要弄清楚,你问的是正确的问题,还是错误的问题。我没有必要去回答一个本身就是错的问题,没有必要回答这种蠢问题,没有必要呀!但是我们一般人的习惯不是这样子,只要人家提出问题了,你就要想办法回答,那个状况就是你已经被框住了。所以我要回答问题之前,先要看清楚,你的问题本身是什么?这么一检查以后,就会发现很多问题本身是错的,这个问题本身就有问题。好,就算这个问题是可以问的,不是本来就是错的,我经过满多次的经验,任何一个问题出现的时候,已经知道答案就在问题里面,你要找的答案不在别的地方,就在那个问题里面。我们这个世界这种现象太多了。以前我跟一个老中医学过一段时间,这个老中医告诉我一件事情。当我们身上有病的时候,就想要找解药,找药的时候都到外面去采药。但是老中医告诉我,他说:「那个药不必到外面找,就在自己的身上;如果你本事高的话,那个药就在你身上。这个病来了,它自己就把药也带来了,只是你不知道,不会用。」所以他就教我几个东西,说这个病用什么医那个病用什么医,有一种病,用耳屎就可以医了;有的用眼屎、有的用口水,就可以医了。喔,原来是这样子。后来我也真的发现,不只病是这样,很多事情、很多状况,当问题出现了,它真正的解答,就在问题里面,你根本不需要远求。所以当问题一出现,你就把这个问题拆解、分析清楚,然后把它里面的结构,弄得清清楚楚了以后,答案就自己跑出来,就可以解了。在《圆觉经现代直解》这本书第四品的问答里面,提到一个故事。古代希腊有一个智者歌丁,他打了一个结在神庙的战车上,那个结打得很奇怪,结的头都在里面不在外面。他说:「哪一个人能够把这个结解开,他就可以统治亚细亚。」但是一直都没有人解得开。直到歌丁死了以后,还是没有人能够解开那个结。有一天亚历山大到希腊游学,他那个时候还是王子,看到这个结他也想打开,怎么打也打不开,他就拿起剑一劈,劈开以后就解开了。他后来还真的统治了欧亚两大洲的帝国。亚历山大这个作法是什么,就是你这个问题我不解了,把它劈掉,根本不回答问题。一剑把它劈掉,那你的问题就被毁了,问题不见了,这也是一种解答。歌丁说,能够解这个结的人,就是能够统治欧亚大陆的人。他真的是啊,他就是后来统治欧亚大陆的亚历山大大帝。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大家有没有问题。【现场问答】大家如果把《圆觉经现代直解》第四品都看完的话,大概所有的问题,都已经答过了。问:是否不可用思惟心来思考,而是用回头的方式?师:不能这么说。我们可以用思惟心来思考,思惟心是可以用的;但是不能用在问圆觉境界;要问圆觉境界,是不可能用思惟心来问的。也就是要把轮回的心都拔除了,没有思惟的方式,才可以问。这是一个。再来,用回头的方式。可以说,你能够回头了,这个时候你就已经脱离轮回,是从这里开始。要问这样子的问题,先要做到能够回头,然后才能来求圆觉。问:问问题时,如不用思惟心的话,是否应尽量用feeling来问呢?师:对的。我可以这么说,像第三品,普眼菩萨祂就是用feeling来提问的。祂也是提出众生的问题,祂说:「啊,众生他们都不懂,那他们要怎么修呢?」祂没有用众生的思惟方式来问这个问题,而是用祂的feeling。祂知道末世众生是不会懂这个东西的,在不懂的状况下怎么修?所以祂就是用feeling来问的,没有用到思惟。不是金刚藏菩萨不懂,金刚藏菩萨不这样子问,佛就没有机会这样子来说给大家听。问:金刚首菩萨、金刚藏菩萨、金刚心菩萨、金刚萨埵,都是同一位吗?师:不是,很多位。光是金刚藏菩萨就不会是一个。大家不要把菩萨的名号,当作是一个人的名称,祂是一个职位的名称。就好像中华民国总统,那个总统是一个职位,不会永远都是马英九,很多人都可以去当的。金刚藏菩萨,就是一个职位的名称,你把祂看成这样就了解了。问:在我们自觉还是在凡夫众生的思惟心层次时,只能问轮回的问题吗?师:不是,你当然可以问别的问题。只是说,你如果用思惟心来问的话,不管你怎么问,你的问题都只能问到轮回中的问题。真实的情况就是这样,不是说只能问轮回的问题,你可以问别的问题,但是如果你是用思惟心,你怎么问,只能问到轮回范围中的问题,没有办法超出去,你的问题本身就超不出去。问:圆觉的问题即非问题,不可思、不可议、不必问了。师:不是,你用直觉,你用feeling,是可以问的呀。你从轮回的心跳出来以后,就可以问了,才能问到。问:社会上有很多不合理的事,例如邻居家中电线未更新,可能有火灾之危险;冷气架子未经常更新,可能会掉下伤人。如何当成熟的众生相,或是仅仅更换自家中的电线与冷气架子?师:这个跟金刚藏菩萨有什么关系啊?第一个,他最上面一行是说:社会上有许多不合理之事。他讲的那个例如,我想这个不叫做不合理的事,只是周围有一些不怎么安全的事。那么要怎么做,有很多作法啊。这个是不是就有灾难危险,事实上见仁见智。因为你举的例子到底是一个什么状况,实际的状况我没有看过,只是你这么叙述,我没有办法判断,你所说的真的是有危险的,真的是有不安全之虑的,我无法判断,所以我也无法回答。这样笼统的问题,我很难回答,所以就不回答了。不过呢,虽然我可以不回答,但是我还是可以给你一个建议。如果你觉得这样子真的是不安全的,你有这个担心,你可以把你的担心告诉你的邻居。但是并不是说,你要他一定要怎么做,不是,你只是把你的担心告诉了他,这样就够了。至于要不要接受你的担心,他有他的判断,他要不要做是他的事情,至少你自己家可以先做。你这样子担心,别人是不是同意你的担心,那要别人做决定。对这样子的状况,你可以去告诉他,你的担心就好了。这个跟什么成熟的众生相没有关系,跟金刚藏菩萨也没关系。好,我们的问题就回答到这里,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