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圆觉经》讲座 十


圆觉经》讲座(十)20110108时间:2011年01月08日地点:台北科技大学主讲:智崇上师纪录:张春美、周雅容整理:周雅容、梁玉明各位先生、各位女士大家早,我们今天来看《圆觉经》〈普觉品第十〉。「于是普觉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右绕三匝,就是顺时钟在佛的外围走三圈;长跪叉手,长跪是单膝跪下,叉手是右手握拳这样子一比,是一种当时的礼节。这个礼节西方现在还保有。「『大悲世尊!快说禅病,令诸大众得未曾有,心意荡然,获大安隐。世尊!末世众生去佛渐远,贤圣隐伏,邪法增炽,使诸众生求何等人?依何等法?行何等行?除去何病?云何发心?令彼群盲,不堕邪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这一段,普觉菩萨对佛说,希望大悲世尊解说什么是禅的病。禅病就是后面经文讲到的,所谓「作、任、止、灭」这四种病。怎么说是禅病呢?这是要修行修得很高以后才会得到的病,普通人想得也得不到,能够得这样子的病也不简单了。请佛把这个病讲清楚,「令诸大众得未曾有,心意荡然,获大安隐。」使众生都能够得到,「心意荡然」就是心可以打开,获得安隐。「世尊!末世众生去佛渐远」,离开佛愈来愈远了。这时候「贤圣隐伏」,贤人和圣者都隐藏了,不显露。也就是说,显露的大概不会是贤圣;贤圣多半都躲藏、隐伏了。这个时候「邪法增炽」,错误的、不好的法很兴盛。所以我们如果追逐愈热闹的,以为愈好,那大概不是,末法时期不是这样。愈热闹的,可能是愈有问题的;愈清淡的、人数寥寥可数的,大概是比较好的。这个就是末法时期的状况。像我们现在就是寥寥可数。「使诸众生求何等人?」要众生求怎么样的人?「依何等法?」依照怎么样的佛法?「行何等行?」做怎么样的修行?「除去何病?」消除怎么样的病?「云何发心?」怎么样来发心?「令彼群盲」末世的众生,对于修行、佛法,都好像是瞎子;他看不到真的。希望世尊能够把禅病讲清楚一点,使得这些瞎子也可以不堕入邪见。这当然要有一点功夫,瞎子就是看不见,要让瞎子都不会堕入邪见,是要有点本事的。「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尔时,世尊告普觉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谘问如来,如是修行,能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令彼众生得成圣道。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普觉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尔时」这个时候,世尊就告诉普觉菩萨,说「善哉!善哉!」很好,很好,「善男子」称呼普觉菩萨。「汝等乃能谘问如来,如是修行」你们能够来请问如来,怎么修行?「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无畏就是不会畏惧,道眼就是修行、修道的那一个看法、观点。也就是能够给末世众生,一个不会恐惧的修行观点;众生就能有正确的观点,知道怎么样去做。这就是无畏道眼。「令彼众生得成圣道」让末世的众生能够修行成道。「汝今谛听,当为汝说。」你好好听我为你说。「时普觉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这个时候,普觉菩萨就很高兴来听佛开示,大众也一样静静的来听了。接下来世尊就开始说:「善男子!末世众生将发大心,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心不住相,不着声闻、缘觉境界;」因为普觉菩萨一开始就求「何等人」,问要找怎么样子的人,可以来跟随他学习。佛说,末世的众生,将要发大心、要求善知识、想修行的人,那么他就要求教有一切正知见的人。所谓正知见,就是有正确的观念和知识;知是知识,见就是观念、见解。就要找正知见人,有正确的观念和正知识的人。正知见的人是什么样子呢?「心不住相,不着声闻、缘觉境界;」心是不住相的,就是要懂得无住生心,住心的话就不是啦。「不着声闻、缘觉境界;」不会执着在声闻和缘觉的境界。我们不是也要学声闻吗?我们不是也要修缘觉乘的吗?这部经典讲的是菩萨大乘,在菩萨大乘的观点之下,声闻乘和缘觉乘都不是正知见。所以这是立场、位阶、层次的问题。如果是对声闻乘说法的话,那就说声闻乘是正知见,缘觉乘那还更高一点。现在要讲的是菩萨大乘,所以就菩萨大乘的这一个层次来看,声闻、缘觉境界都是着相、执着的。所以要修行的人,要找善知识,要他心不着相,也不着声闻缘觉境界的相才可以。「虽现尘劳,心恒清净,示有诸过,赞叹梵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藐三菩提。」这样子的人,他也现出尘世间的辛劳,他不一定过得很得意,他也许是很辛苦的;也不是没有麻烦、困难,他是有尘劳的。「虽现尘劳,心恒清净,」但是他的心是清净的。你们要找怎么样是正知见人,祂就告诉你怎么去找。「示有诸过,赞叹梵行」他是有过错、有过失的,我们想要找一个正知见的人,会想说:唉哟!他应该是个完美的人,不能有过错,也不要有尘劳,要过得轻轻松松、福福泰泰的呀!祂告诉你,不是这样子。「示有诸过」他是会犯错的,也就是他会有失败的。但是他赞叹梵行,他不会因为自己有贪嗔痴慢妒,就说贪嗔痴慢妒是好的。他不会这样讲,他会说贪嗔痴慢妒不好,我们要慈悲喜舍才是好的。有的人,自己犯了错;比如说,他贪财贪得很凶,然后他就主张:贪是好的。有没有这样?有嘛,对不对!有赞叹这样的。自己搞了贪的事情,他要自我一致嘛,他就会表达出:贪是好的。然后他有高傲的毛病,他就说:高傲是好的,高傲表示我很有自信。正知见人不会这样,他虽然也会有高傲、也会有贪欲,这些过错会表现出来;但他会说这个是不好,要谦虚才是好的,要布施才是好的,要慈悲喜舍才是好的,他会赞叹梵行。祂就教我们怎么分辨,怎么来找善知识,找这个正知见人。「不令众生入不律仪。」他不会让众生,进到那种没有纪律、没有礼仪的状态;不会使别人犯戒律,不会让别人做犯戒的事情。「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藐三菩提。」你找到这样子的人,那么你就能够成就阿耨多罗藐三菩提。阿耨多罗藐三菩提就是菩提心。已经能够入世,在世间运作的,这样子才叫阿耨多罗藐三菩提。如果只是菩提心,还没有入世、不能够运用,那个只是叫发菩提心。你的菩提心能够入世运用了、成熟了,才叫做成就了阿耨多罗藐三菩提,就是修行成道了。那么大家会想:唉!这个正知见人,在我们末法时期才会是这样子的,要现尘劳又有过错,如果在正法时期就不会了。错!正法时期照样是这样子,只不过过错和毛病比较少一点,还是有。末法时期过错和毛病多一点,只是这个差别。所以很多人要找到一个完美的师父,完美的正知见人,那就不用学了。因为没有,不存在的。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这个是世间呀,真那么完美的话,他不会出现在这个世间。这个世间就是你要有毛病才入得来,你没有毛病进不来的,你早就解脱、超越出去了,不会在这边出现的。所以大家要知道这一点,你是生活在这个世间,你现在是在娑婆世界,这个人世间是五浊恶世;你要五浊恶世里面,有一个完美、清净的、什么毛病都没有的人,他真是这样子的话,根本进不来;他没有办法在这里出现。这一点大家要知道。所以很多人都在追求完美,完美到后来就是没有,什么都没有。「末世众生,见如是人,应当供养,不惜身命。彼善知识,四威仪中,常现清净,乃至示现种种过患,心无憍慢,况复抟财妻子眷属。若善男子于彼善友,不起恶念,即能究竟成就正觉,心华发明,照十方剎。」你找到这样子的人,就应当怎样?你就要供养,而且不要命的供养。「不惜身命」就是要不要命的供养,比你的生命都还要重要。为什么?因为这样子你会得到慧命。这个生命是欲命,欲命跟慧命相比,慧命重要太多了。「彼善知识,四威仪中,常现清净,」四威仪就是行住坐卧,在他的生活里面,他的行住坐卧,「常现清净」常现出清净来。「乃至示现种种过患,心无憍慢,」即使行住坐卧当中现出种种过患,各种过失、错误、失败,在四威仪当中现出种种过患的时候,「心无憍慢」他没有骄慢。比如说,他贪财贪得很多,捞钱捞得很多;他不会得意的说:「我捞了这么多!」用这样子来向人家夸耀。不会。为什么?这样夸耀就心不清净啦,他不会这样夸耀,他没有骄慢,没有觉得什么了不起。是有这些问题,但是他不会有这样子不清净的、骄慢心出现。「况复抟财妻子眷属。」搏什么?拼才会赢,搏就是搏命演出,就是爱拼才会赢。他也在搏财,而且搏妻子、搏眷属。要追一个美娇娘,这一类的事情。他不是不做的,他是做的。如果女生的话,要找一个帅哥呀!这些都是。「况复抟财妻子眷属」就是争取好朋友呀,建立一些狐群狗党啊;在这种状况,他仍然是清净的,不会有骄慢。他的心是清净的,不会有骄傲,不会自以为了不起、不得了。善知识是这样子的德行。重点就是,他的心是清净的,他没有骄慢、没有贪嗔痴慢妒。虽然他的作为会有一些过犯、一些毛病,但是他心里没有这些东西。所谓没有这些东西,就是对境不生。前一品有提到这些境,但是他对境不会生心,「对境不生」就是表示这一位善知识,他对境不生贪嗔痴慢妒、谄曲、嫉妒这些心。状况已经出现了,发生在他身上了,他已经这样做过了;但是他的心不会生起这些,现在要表达的状况就是这样。善知识是一个怎样的人,正知见的人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就是这样子的。「若善男子于彼善友,不起恶念,」若你找到这么一个正知见的人,就是你的善友,你不能对这样子的善友起恶念。所谓恶念就是挑毛病。挑他的毛病,嫌他这个、嫌他那个,这就是恶念。你很容易嫌的,因为你看他有这么多毛病,有过犯,又有尘劳,看样子混得也不得意,还不如我咧!这个时候就会嫌他。我告诉你,一嫌就结束了、没了。你的善知识就没有了。你如果不嫌那才行。「即能究竟成就正觉,心华发明,照十方剎。」所以问题不在别人,在自己。这件事情,就像以前我师父教的一个原则。祂说:你如果把你的师父当作是佛,你将来的成就就是佛。你如果把你的师父当作是菩萨,你将来的成就就是菩萨;如果你把你的师父看成是辟支佛,你将来的成就就是辟支佛。如果把你的师父看作是罗汉,那么你将来的成就就是罗汉。如果你把你的师父看成是平常人、凡夫,那你的成就就是凡夫。如果你把你的师父当作是魔、是坏蛋,你将来的成就就是魔、就是坏蛋。道理是一样的。但是有些人就会想说,如果我找到的善知识不是真的,他是恶知识,我把他看错了,我把他当作是好的、当成是佛,那我不就倒楣了吗?我告诉你,重点不在他是佛、还是魔,重点是你怎么看他,你怎么看他,你就得到什么。真正决定的那个关键,还是在你自己,不在别人。说的更露骨一点,就算他是魔,你把他当成是佛了,你的成就还是佛;跟他是魔、还是佛,没有关系的。「善男子!彼善知识所证妙法,应离四病。」接下去就是教你。你要担心嘛,你怎么去鉴别他合不合格,是不是真的善知识?是有方法教你鉴别的。就是要离四病,要没有这四病的,这个正知见人才是真的。所以下面就教你怎么鉴别。虽然「彼善知识所证妙法」就是他所体验的这一个佛法、修行的方法,应该是没有四病的,有四病的话就不是。不过这四病我前面说了,这是所谓的禅病,那是修行到一个很高程度的时候才会有的。程度不高,想生这四个病都生不到,生不出来的。「云何四病?一者作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于本心作种种行,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作得故,说名为病。」第一个病就是作病。祂说「若复有人」,如果有一个人,指的就是这个善知识,你找的这个正知见人,「作如是言」他提出他的论述,他对佛法修行的论述。他说「我于本心」我在我的本心里面,「作种种行,欲求圆觉。」作各种修行,来得到圆觉。「彼圆觉性,非作得故」这个圆觉不是你去做就可以得的。所以提出「作种种行」我在本心作种种行,要得到圆觉。这样子的论述,就是病。种种行是什么行呀?就是菩萨的六度万行。要修一心三观、要闭关、要打坐、要守戒。所谓的行就是这些。「作」怎么会变成了病呢?不就是要我们修吗?要做菩萨六度万行呀,这不就是在作吗?这里说「作」是个病,那怎么办?我们就不要六度万行了,不要修一心三观、不要打坐了?也不是。这个病是指他的论述,那个论述是错的,是病。我们做这么多行,作种种行,本身不是圆觉,也得不到圆觉,但是我们还是要修、要作。这个论述的问题出在哪里呢?他说我这样做就得到圆觉了。这样做得不到的,并不是说,不要做菩萨的六度万行了,不是。而是说,这个论述是错的,是有病的。大家会想:「为什么这个论述是错的呢?我怎么看都没有错呀!」因为你有病所以看不出来,你已经有这个病,当然看不出来。我现在举一个例子,譬如说,我要做一件事情,做什么呢?我要搭飞机到洛杉矶去。如果这个人他提出一个论述:「我只要搭飞机就到洛杉矶了。」有没有问题?有没有错误?搭飞机是搭飞机,你到洛杉矶是到洛杉矶。洛杉矶是你的目的地,你怎么搭了飞机就等同到洛杉矶,怎么可以有这样子的认定?搭飞机就是作种种行,求圆觉,就是到一个目的地-洛杉矶。这是两码子的事情。你们心里想,飞机降落在洛杉矶,那不是就到洛杉矶了吗?我搭了飞机,那是不是就算到了?我现在要用一个诡辩的方法来讲。你只是到洛杉矶的机场,那里不是洛杉矶。好,我又从机场搭计程车,住到一个旅店,住进去了算不算到?还不是呀,那是洛杉矶的一个旅馆,那个不是洛杉矶。那这样子,我就算在那边买房子,也不算到那里吗?真的定居了也不见得呀,洛杉矶只是你心中的一个概念,我们都用洛杉矶这一个名词,代表这个概念。每一个人心里面,洛杉矶的概念都不一样,你讲你要到洛杉矶,那就要到你心中的那个概念,那个洛杉矶那里,你到得了吗?你坐飞机怎么坐,住在旅馆,你买了房子住在那边,你还是没有到呀!什么时候会到?你自己认帐了,你说:「这样就算到。」你认帐就到了,是你自己要不要认帐的问题!我如果认帐就到的话,我现在就到了,我什么都不用作,坐在这里就到了。所以,这个圆觉不是你去作可以得的,不是这样子的。「非作得故」不是你这样做才得的。你要到你心中的洛杉矶,你要到那里不是靠作到的。「非作得故」修行也一样,不是作了就可以得到,不是你做了六度万行、修了一心三观、有闭关、有打坐、有守戒、有行四无量心,你做了这么多,度了无量无边的众生,「作种种行,欲求圆觉」你还是不会到,因为那个不是呀!所以我们就不要作种种行吗?不是,又要作种种行,但是观念不能有病。以我们搭飞机这一件事情来讲,有些人做得更彻底,要我自己开飞机到洛杉矶才算。你只是搭乘,做乘客,那到的不算。又有人说,那个飞机还要自己制造、又要自己开,开到那里才算。又有人说这样子不行,要坐船去才算,坐飞机的不算。如果提出这样子的主张,一定要修什么,不修什么不可以,修什么才可以到。你要修我们这个无上法才会到,修别的是不可以到的;你修得不好不能到,像我这样子修才会到。那个作病就更重了。提出这样子的论述、这样子的主张,这样子的作病就重得不得了。比刚才讲那样子的作病还要更重。我们有没有呀?有啊,有人主张要发大心、要发大愿,我发的比你大,你的不行,我的才算,那是更重的作病,了解吧!「二者任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断生死,不求涅槃。涅槃生死,无起灭念,任彼一切随诸法性,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任有故,说名为病。」任病就是把生死和涅槃看成是一样的,善的、恶的看成是一样的,生与死也看成是一样的,涅槃和生死都看成是一样的,没有差别。所以他也不断生死、也不求涅槃,什么都不用做。这个不是我们要修的「是名状态」吗?这不是我们修的中观吗?这不就是我们要修的禅那吗?咦?祂说这是任病。你看「任彼一切随诸法性」,就顺着这个法性,很高竿哦!当然很高竿,这个就是禅那啦,这个就是中观的状态,这个就是《金刚经》的是名状态啊,怎么不高?当然很高。可是「欲求圆觉」,这就是病。「彼圆觉性,非任有故,说名为病。」不是你这么任就可以了。这个任还有一个说法,不在意啦!随便他,什么都不用作,等在那里成道。它们是一体的,好的、坏的是相关的、一体的。什么好的也不用作,坏的也不用作,生死轮回与涅槃是一样的,有什么好担心?有相无相一样的,什么都不用作,他怎么样就怎么样,随便呀。这就是任,而这样做就是病。为什么这样子是病?这不就是中观吗?这不就是是名状态吗?不就是禅那吗?怎么又变成病了呢?因为这个不会得到圆觉的。这为什么是病,就要说明一下。这样是没有智慧的。随便什么都好,还用什么智慧?根本就不用心了。用现在的话,就是不用脑筋。另外一点,你完全不负责任了。没有智慧、又不负责任,这样子想要修行成道,作梦!你想要得到圆觉?作梦!但是修行者修到中观、禅那和是名状态,他们体验到的时候会落到这样。所以你要得任病,还要你做到了那个深度,然后弄错了,变成了病。所以这个禅病,普通人得不到的。要得到,就是到了那个状况,他把态度、观点弄错了,才会生这个任病。我们要修行的话,一定要有智慧,要观察这一个复杂的变化,去观察、去了解,然后才能够因应。这样才叫做有努力、有负责任、有智慧。所以在修行里面,智慧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什么样子叫做没智慧?我告诉你,我们都在追求没智慧;也就是说,我们一般都是在追求愚痴,人们的目标是要达到愚痴。你看,我们做了很多努力,会找出一套方法,有了这个方法以后,依着这个方法照做,就可以成功。我们人类不是在追求这样的东西吗?当这个方法出现了,满足他了,他可以不用脑筋,只要照那个方法做就成功了。他的目的就是要让我们可以不用脑筋,目标就是这个,那你不是在追求愚痴吗?这是在追求愚痴啊!我们修行修到「任」这一个阶段,中观、禅那这个阶段,以为什么都不必做,娑婆世界乱起乱灭,随便它啦,躺在那里睡觉就可以成道了。有这个想法就是任病,这个想法是错的。「三者止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止合故,说名为病。」并不是你把什么东西都止息了,就可以得到圆觉,不是这样。我们不是要修止观吗?我们不是要修息念吗?不是要修空观吗?没错,这就是止,可是这样得不到圆觉。是要做,但是不会因为你这样子做,就可以说:「这样我就可以得到圆觉。」圆觉是所有一切,有止有起、有生有灭,一切千变万化的状况都存在。不能说,在圆觉里面,你把所有东西都止息了,就像一个公司,我们停止服务、电力公司停止供电,我们就成圆觉了;大家停止吃饭,就可以得到圆觉了。不是说所有的东西都把它停下来,停下来就当机了,那我们就成了。没有这样子的事情。但是这么说,我们就不修止观了吗?我们就不修息妄念了吗?不是。我们要修、要做的,但是我们不能认为,这样子做就可以成,就可以得到圆觉。这个观点、这个论述是错的。很多修空观、修止观的,就这么认为:「这样修就可以修成道了。这样子空观空下去,什么都没有,空空空以后就成道了。」错,这个就是止病。「四者灭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断一切烦恼,身心毕竟空无所有,何况根尘虚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寂相故,说名为病。」这个灭病,比那个止病还要更深;是同样的,但是做得更深,所以说「寂灭」。但是我们不是修行要修寂灭吗?没错,寂灭就是这个灭病。但是寂灭不会得到圆觉。我们修寂灭法,是要修的。你看他做到啦,「我今永断一切烦恼。」所有的烦恼都没有了,「身心毕竟空无所有」身和心也没有了,「何况根尘虚妄境界?」根尘,也就是这个身体、还有六尘,这个世间万有也没有了。「一切永寂」一切都没有了。这样就到了涅槃境界了吗?那不是!那不是圆觉。这样想要得到圆觉,得不到的。这是不是在修寂灭法?是在修,但是有这样子的论述,这样子的观点,那是病,那就是灭病。所以这四个病,你看,作病有一点像修三摩钵提,是吧?任病像在修禅那,止病像在修奢磨他、空观,灭病是中观里面,更深的寂灭,全部都是佛法,都是佛法里面要修的,结果每一个都会变成病。当你的观点、认知有偏颇,有错误的时候,它就是病。所以祂这边说病的时候,都是说:「若复有人作如是言」就是他提出这种主张、这种论述的,就是病。只要没有这样子的论述,那就不是病了,那就是修行的次第、修行的方法了。关于这四病,以前我问过我的师父 华藏祖师。因为我当时看到这个的时候,吓了一跳;这不都是教我们修行的方法吗,怎么它们是病呢?我搞不懂。我师父没有直接回答我的问题,祂说:「这个,我们说它是病,它也是药;它是可以互为病、互为药的。譬如说你犯有作病,那你就用这里面的止病来医。对于作病而言,止病就是药,它可以医你的作病。任病、灭病也是互为药、互为病的。」当时祂教我的,我就记得这样子。当时我只想:「喔,它可以互为病、互为药,那就不都是病了;因为它也是药,它可以互相制衡的。」现在我了解,何止互为病、互为药,全部都可以。不一定要作病就对止病,不是哦,可以千变万化的。既是病又是药,对大家来讲是太复杂了。因为这个部分是要让我们鉴别,告诉我们这四个病,让我们鉴别有没有选对善知识。只是这样。至于怎么去灵活运用,那太深了。那是善知识的事情,对于一个末世众生而言,不需要深入到那么深,我们只要能够鉴别就好了,鉴别我们是不是找对了善知识。经过这样子鉴别、确定找对了,那就要不顾性命供养,也不要去找渣,不要去踢馆了。「离四病者,则知清净。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离开了四病,才真正的知道什么是清净。「作是观者」认为、了解这个作止任灭是病,明白在什么样状况,它会变成是病。有这样子的观点,就是正观,你的看法就是正确的,那就没有病了。「若他观者」如果做另外的看法,「名为邪观」那就是错的、就是有病。「善男子!末世众生欲修行者,应当尽命供养善友,事善知识。彼善知识欲来亲近,应断憍慢;若复远离,应断瞋恨。现逆顺境,犹如虚空,了知身心毕竟平等,与诸众生同体无异。如是修行,方入圆觉。」祂说,末世时期的众生想要修行的话,你找到了善知识,就应当尽你的命去供养你的善知识;或者是跟你的善知识学修行、来成事。「彼善知识欲来亲近,应断憍慢;」这个善知识要跟你亲近,要跟你好,这个时候你应断骄慢。要注意,常常人家对你好,你就自以为了不起了,这就是骄慢。「若复远离,应断瞋恨。」如果是善知识要拒绝你、要离开你、不见你、或者不跟你亲近、不跟你好,那就不要怨恨。「他现在对别人好,对我不好了,可恶!」这就是瞋恨心、怨恨的心生出来了。这个状况,就是孔子《论语》里面的:「唯以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你不要做小人,不要有小人的反应。「现逆顺境,犹如虚空,」人家跟你好、人家跟你不好;或者是现在很得意,春风得意,那就是顺的,万事不如意,样样都遇到挫折、阻碍,那就是逆境了,你要把这些境看成像是虚空。「了知身心毕竟平等」你要知道,身心毕竟都是平等的,逆境界、顺境界,那都是平等的。「与诸众生同体无异」跟其他的众生,也都是平等的、一样的。这样子来修行,才能够入圆觉,才能够进得去。「善男子!末世众生不得成道,由有无始自他憎爱一切种子,故未解脱。若复有人观彼怨家,如己父母,心无有二,即除诸病。于诸法中自他憎爱,亦复如是。」祂说,末法时期的众生,之所以不能够成道的原因,追根究底去找的话,最基本的原因,就是「由有无始」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开始有了,「自他憎爱一切种子」你的、我的、他的,所有的问题纠结在一起,还有爱啊、恨啊,你、我、他的恩怨情仇,有这样子的种子在那里,所以没有解脱。那些东西,弄得你没有办法解脱。祂说了一个检验方法,「若复有人观彼怨家,如己父母,」如果有人能够把他的仇人、他的冤家,看成是跟自己亲生父母一样的,「心无有二」没有分别,是一样的,「即除诸病」就表示你消除了自他憎爱一切种子这样子的病。不是前面那四病,那个四病可不是那么简单。这是指无始以来的,你的自他憎爱一切种子,这种病就消除了。当你心里面,能够把你的冤家,看成是自己的父母一样,没有差别,这个应该就算做到了。这是告诉你检查的方法,并不是要你去练习把冤家看成是父母,不是这样。只是让你去检查自己,是不是可以做到,是不是在这个状态。是让你用这个方法去检查的。因为并不是你去努力去做到的;你做到就是做到,你心里面就是没有把冤家看成是仇人,没有把仇人看成是仇人,这样的话就可以了。以前我还听过,有人还把父母当冤家的。我在马来西亚就遇到这样子的人,他说他没有办法学佛了,学佛要把冤家看成是父母。他说他把自己的父亲就视为他的冤家。为什么?他的父亲在他小时候就弃家了。当他父亲比较得意的时候,抛弃了他们母子;老年的时候自己很潦倒,就要求他们来养他,要他们孝顺。他都恨死他了,才不要孝顺他呢!我说,那我也没办法。「于诸法中」不但是跟你的冤家没有憎爱,就是在生活中也会有各种状况。例如你在工作、在读书、或者你在吃饭、在享乐……各种生活的状况当中,「自他憎爱,亦复如是。」自他的、憎爱的种子,也一样没有了。要做到这样就可以了。「善男子!末世众生欲求圆觉,应当发心,作如是言:『尽于虚空一切众生,我皆令入究竟圆觉,于圆觉中无取觉者,除彼我人一切诸相。』如是发心,不堕邪见。」这里的应当发心,就是发愿。「作如是言」发愿说什么呢?「尽于虚空一切众生,」在空间里面的所有一切众生,我都要让他进入、证到「究竟圆觉」,我都期待他们能够证入圆觉。当然我自己也想在这个圆觉中,「无取觉者」,这个话很深喔,用我们习惯、熟悉的话来说,「无取觉者」意思就是,没有能知、被知的差别,就是能所不二。「除彼我人一切诸相」彼我人,就是我、人、众生、寿者相。「如是发心」这样才是发心。什么是发心?我们一天到晚很发心,心中没有四相了,就叫发心。没有我、人、众生、寿者相、没有憎爱,这样就叫发心。「如是发心」这样发心,那就不会堕入邪见。这一段讲了一个很清楚的事情,就是要去掉你心中的病,你最重的、最根本的那个病,就是「自他憎爱一切种子」,那就是你心中的病。你能够把这个病消除了,就不堕邪见了。这里告诉你怎么修行,也告诉你找怎么样的人,怎么发心、怎么修行,这里都讲了,都交代了。「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普觉汝当知:末世诸众生,欲求善知识,应当求正见。心远二乘者,法中除四病,谓作止任灭。亲近无憍慢,远离无瞋恨,见种种境界,心当生希有,还如佛出世。不犯非律仪,戒根永清净,度一切众生,究竟入圆觉。无彼我人相,当依正智慧,便得超邪见,证觉般涅槃。』」心里面应该把善知识看成是稀有的,「还如佛出世」把善知识当作是佛出世。我想这个偈,就是前面的文里面说的内涵,我们都已经解说过了,不再解说。至于这四病,怎么去运用在修行上,这个还不是末世众生大家立刻要做的。大家立刻要做的,是要把自己无始以来的,自他憎爱一切种子,这样的病根把它消除。消除的方法,其实在前面第九章里面就提到了,「对境不生」你面对着境界,心里面不生出这个病,不反应出来,就可以消除了。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现场问答】问:身是属六入,而心是在六入之上,何以身心毕竟平等?师:还是平等的。这样讲,身和心也是平等的;别人的身心跟你也是平等的。经文里面主要讲的是,别人的身心跟你的身心是平等的。即使是自己的身和心,还是平等的。问:有时诸念得一切信,自然平等,为何是病?怎样的境界才不是病?师:这个我已经讲过了,你没有听懂吗?因为他的观点是病,他说做这样子寂灭了、平等了,这样就得到圆觉;其实是得不到。这个观点错误、论述的观点错了,他的病在这里。问:如果有人,只有掠去心中所有幻相,不去想任何作用,他的烦恼都没有了,这样有禅病吗?师:没有,提出那样的主张就不是,没有禅病。那个禅病是说,他作如是言,他提出这样的主张,那个主张才是病。问:任病和灭病,互为病互为药,希望进一步开示。师:你就是把这个任病,当灭病的药。如果你犯有灭病,那么现在你就让你自己得任病,它就可以把你的灭病医好。因为任病对灭病来讲,它就是药。如果你犯了任病,那你就拿这个灭病当作药,你就让自己得灭病,那你的任病就医好了。祂的互为病、互为药的意思,就是这样。问: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圆觉自性本自具足,只能随顺觉性清醒状态。依作病造作、刻意,都是识心的运作,不是随顺觉性吗?师:不是,识心的造作,不是。作病指的还不是这个造作而已,造作当然也是作病,当我们修六度万行的时候,都是刻意去做的。这样不叫做随顺觉性,这样子叫做随顺识心,不是随顺觉性。问:任病随诸法性,不等于随顺觉性,不清醒、不负责、没智慧,随诸法性也不等于。师:没错啊!不等于的。问:止病,刻意远离尘劳,就是止,不是止病,就是止病的一种状态,是吗?师:不是,是止的一种状态,并不是止病。止病是指「你用止,就可以得到圆觉」,这种主张、这种观点。问:灭病就是断灭相、死寂,不是活用,是吗?不是真功夫。师:不见得。当然,如果死寂、不会活用,不是真功夫,是断灭相的话,是灭病,是属于灭病。但是还不是《圆觉》这个经里面,刚才经里面讲的这个灭病。当然这样子是灭病,没错。问:顺境、逆境都是心性的流露呈现,所谓涅槃与娑婆,全凭一念明觉,或一念无明。这些境界,都是来帮助自己灵性的成长,让自己早日清醒,发现自己的妄念、邪见、执着。师:对。问:为所当为,就是无所作为,就是如是发心,是吗?师:这里,不是。不是套在这个如是发心。这边如是发心,是要我们离,心不着相,也就是发无所住心,没有住相的心。是要这个无所住相的心。「为所当为,就是无所作为」,这个不是用在这个地方的,是在讲其他的;细微上不适合说。这边如是发心,指的是,我们的心要不住相;心不住相,要无所住而生心。无所住而生的心,那个发心就正确了。问:心灵本是起伏不定,五蕴影响,如何能知自己心灵?心灵能分辨清澈,自己正在作止任灭何种层次上?如何达到彼此平衡,如何用病,何时用病,如何用药,何时用药?师:这个问题都太大了,这个就要自己去揣摩,而且不要想得那么高啦。做那个作止任灭,那是善知识他不能犯的,他要做的事情。你是求善知识的,你还在修,还不要做到那里。你只要能够去除自他憎爱种子,对境不生,就很厉害了。问:请问,现今地球生态变动剧烈,蜜蜂群体消失,数百万只的鱼群、鸟类死亡。不知您的看法如何?请慈悲开示,如何因应?2012年马雅预言会成真吗?这些状态是法界深意的安排吗?师:这些状态不是什么法界深意的安排,这些状态是法界的自然现象。蜜蜂这样子消失,然后最近又有什么鱼啊、鸟啊,这样子的死亡,这些是什么?他们要搬走了。这些死亡,大家不要看成是死亡,其实他是搬家了。他不要这个身体了,到别的地方去了。所以我们看到好像这是死亡,事实上是因缘。这个地方,他们已经觉得不适合他们住,不适合居留了,他们要到别的世界去了。他到别的世界去的时候,呈现出来的、我们看见的状况,就是死亡。你们看见死亡,我看见的是搬家。2012年,那个马雅的预言,只有部分会呈现。那个预言,是会有这个事情的;但是已经被改变了。所以还是会呈现一点,但是不会完全的呈现。这个也不是法界的深意安排,这是自然现象,因缘就是这么走的。看得懂,我们就顺着它;看都看不懂,当然也就不知道怎么顺、怎么逆,只在那里害怕。至少,我可以让大家知道的,就是不用害怕。没有预言那么严重的事情,没有。好,我们到这里,谢谢各位。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注: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是阿康仁波切,他是70年代伦敦桑耶寺的住持。第16世大宝法王在世时曾经给过我很多舍利,他对我总是有求必应。有一次,我向大宝法王提出了一个请求,我..

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守拙的智慧:心头洞明,表面糊涂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抱朴守拙。明明什么都知道,却一副痴呆愚顽的表情。这种人不张扬,不高人一等,平易近人,反而更易得众人的欢迎。社会..

一、何谓佛法融入生活也许很多人会认为,经常做义工,捐赠财物、献血、捐献器官等等,以及人天佛教所倡导的种种行为,就是佛法融入到生活当中的具体体现。虽然我们不能断然..

问:弟子的母亲三年前接触佛法,经常听您讲经开示,早课念佛背诵《阿弥陀经》,晚课也是一样,但几个月前突发心脏病往生。弟子赶回家时,母亲已经往生。我强忍悲痛将母亲送..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伤肾损精的问题现在患颈腰椎病的人越来越多,是什么原因呢?中医认为,是肝肾亏损造成的,因为“肝主筋”,“肾主骨”。什么原因能造成肝肾亏损呢?当然,原因很多,但最主要..

关于更多文章

更多文章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更多文章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更多文章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更多文章。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