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圆觉经》讲座 八


圆觉经》讲座(八)20101113时间:2010年11月13日地点:台北科技大学主讲:智崇上师纪录:张春美、周雅容整理:周雅容、梁玉明各位先生、各位女士,大家好。我们今天要讲《圆觉经》的〈辩音品第八〉。「于是辩音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如是法门,甚为希有。世尊!此诸方便,一切菩萨于圆觉门,有几修习?愿为大众及末世众生方便开示,令悟实相。』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关于前面这部分,因为每一章都一样,我们就不再解释。我们从「世尊!此诸方便,一切菩萨于圆觉门,有几修习?」这里提到前一品讲了奢摩他、三摩钵提、还有禅那,这三个修行方法。辩音菩萨就问说,一切菩萨在圆觉门,就是在圆觉宗里面要修的话,「有几修习」就是有几种方式。「愿为大众及末世众生方便开示,令悟实相。」希望世尊能够举出修行的方式总共有哪些?让大家方便修行,能够悟实相。「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这个就不解释了。「尔时,世尊告辩音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修习。』」世尊说:「好,善男子!」就是称呼辩音菩萨。你们能够为大众及末世众生;这个大众,当然就是来参加这个法会的大众,那里面当然有很多菩萨。「及末世众生」,当时根本还不能参加这个法会的。所以辩音菩萨的问题不限于当时,也包含了未来。「问于如来」,有什么样子的修行方式?「『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辩音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这个也不解释了。接下来,释迦佛就开始说:「善男子!一切如来圆觉清净,本无修习及修习者。」在如来圆觉清净的境界,根本没有修行这件事情,也没有修行者这件事情。「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于未觉幻力修习,」一切的菩萨以及末法时期的众生,祂们是依于未觉幻力来修行的。这个未觉幻力就是执迷。还在执着与迷惑当中,才有修行这回事。如果你没有了执迷,就没有修行,也没有修行者。那执迷是什么?就是执着和迷惑。如果你只看到「未觉幻力」,会以为满有水准的,也满神秘的;其实就是执迷。「尔时便有二十五种清净定轮。」这样一来,就有二十五种修行的模式。这个「清净定轮」也是说好听的,其实说的就是:修行的模式有二十五种。有人因为读过《圆觉经》,以为这二十五种就是前面讲的那三种,排列组合出来有二十五种。不是!排列组合的话,哪里只有二十五种?几百种都可以,不会只有二十五种。这二十五种不是排列出来的,是菩萨与众生在修这三种的时候,自然出现的二十五种状态,是真实的出现。众生在修行时,他的修行状态就会有这二十五种。不是拿那三种来做排列组合出来的,是一个真实的状态。接下来就依次讲这二十五种。第一个「若诸菩萨唯取极静,由静力故,永断烦恼,究竟成就。不起于座,便入涅槃。此菩萨者名『单修奢摩他』。」这样子的修行模式就是单修奢摩他。奢摩他就是取静为行,就是静下来。「唯取极静」,把静做到极致,「由静力故」因为这么静下来的力量,「永断烦恼」就把烦恼断掉了。「究竟成就。不起于座,便入涅槃。」这个是很快的,这么静下来就入涅槃了,这个算是顿悟的。这样子修的菩萨就叫做「单修奢摩他」。事实上,这边所说的单修,不是说只做奢摩他,其他两项不管。要注意的是,佛法没有断灭的,虽然讲单修,也不会把三摩钵提和禅那切得干干净净,只有奢摩他。这里的单修是指主要修这个,其他两个还是附带会有一点,这一点要注意。如果真的是其他两个切得干干净净,完全都没有,只修这一个,是不可能修成的,也没有这回事。譬如说「永断烦恼」,这个地方就是禅那,所以还是会有的。不要看到「单修奢摩他」,就以为只要修空观,其他假观、中观;三摩钵提和禅那,碰都不用碰、学都不用学了。第二个「若诸菩萨唯观如幻,以佛力故,变化世界种种作用,备行菩萨清净妙行,于陀罗尼不失寂念及诸静慧。此菩萨者名『单修三摩钵提』。」这位菩萨是第二个模式。祂「唯观如幻」,祂看所有一切都是幻化的,没有一样不是幻化。「以佛力故,变化世界种种作用」以祂的觉性的力量,「佛力」就是觉性的力量,变化世界的种种幻化,让这个幻化起作用。「备行菩萨清净妙行」,这样起作用,就是在做菩萨行,在度众生,帮助这个,救度那个,就在做这种事。这些都是幻化的事情,这个世界里面没有一样不是幻化的。然后祂就起幻,让这个幻起作用。肚子饿了就变出食物,让你填饱肚子。怎么弄出来的?不是变魔术弄出来,而是由厨房里面炒出来的呀!这样做出来就是变出来了。大家以为「幻化」就一定要像大卫魔术一样?不是!这个世界就是幻化的,你到厨房把菜饭做出来就是幻化出来。但是这么炒出来就可以填饱肚子。在祂的角度看起来,吃饱了也是幻化,肚子饿也是幻化。这么一做,「备行菩萨清净妙行」,就做了很多菩萨的六度万行,「于陀罗尼不失寂念」,对陀罗尼门并不会失掉寂灭的心念。「及诸静慧」寂灭就是禅那、静慧就是奢摩他,所以祂并没有说没有禅那和奢摩他。这样子修的菩萨就叫做「单修三摩钵提」。「若诸菩萨唯灭诸幻,不取作用,独断烦恼,烦恼断尽,便证实相。此菩萨者名『单修禅那』。」第三个是单修禅那。当然,所谓单修禅那,也不是只是单修,它也有三摩钵提、也有奢摩他的。「若诸菩萨唯灭诸幻」,祂不是观一切都如梦如幻,不是这样观。祂是怎么做呢?既然这些都是幻,我要把这些幻都消灭掉。祂的作法是要把这些幻化消灭掉。所以祂「唯灭诸幻,不取作用」不去管产生什么效果,好像肚子饿了就要把肚子填饱;祂不管这个的。「不取作用」祂没有起用,不去产生功效、功用的。就是把这些幻灭掉。你肚子饿,灭掉。肚子饱,灭掉。都是幻,都把它消灭掉。「唯灭诸幻」就是这样。「独断烦恼」,把烦恼也断掉,烦恼也是幻嘛,独断烦恼之后,祂就专注在哪里呢?「烦恼断尽,便证实相。」烦恼断光了,便证到实相,实相就是清净无染的觉性。这个方法,很像我用的方法:被知的都不是。是不是就是这样?把它统统灭掉了,灭光了,那就「便证实相」。这样子修的菩萨就叫做「单修禅那」。要注意这个单修禅那,也并不是只有禅那而已,还是带有一点奢摩他、三摩钵提的。这三个都是单修,接下来就是另外的修法。「若诸菩萨先取至静,以静慧心照诸幻者,便于是中起菩萨行。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大家知道「取至静」就是奢摩他,「照诸幻」然后又「起菩萨行」那就是三摩钵提。「若诸菩萨以静慧故,证至静性,便断烦恼,永出生死。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禅那。」「若诸菩萨以静慧故,证至静性」这个就是奢摩他。「便断烦恼」,证到了静性以后,就把烦恼断了;这个烦恼一断,就是禅那,所以「后修禅那」。「永出生死」就修好了。「若诸菩萨以寂静慧,复现幻力,种种变化,度诸众生,后断烦恼而入寂灭。」这个菩萨就是先修静,静到极点的时候,三摩钵提的力量就出来了。静到很静,祂就会起变化。起变化就不静啦,我们寂静,静下来的时候是没有变化的,但是静下来以后,反而产生了智慧。人心没有静下来的时候没有智慧,静下来的时候智慧就生出来了。智慧一生出来,就产生种种变化可以度诸众生,「后断烦恼而入寂灭」之后又断烦恼,又入禅那了。所以「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祂先修奢摩他,「中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这个都是自然现象。不是我要安排成这样,我再照这样子修。不是!有的人一修,就自动变成这个样子。他自然会呈现这样子的结构。「若诸菩萨以至静力,断烦恼已,后起菩萨清净妙行,度诸众生。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若诸菩萨以至静力」,这就是奢摩他,「断烦恼已」这就是禅那,「后起菩萨清净妙行,度诸众生」,这就是三摩钵提。所以这一个菩萨,就是先修奢摩他,中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若诸菩萨以至静力,心断烦恼,复度众生,建立世界。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齐修三摩钵提、禅那。」「若诸菩萨以至静力」这是禅那,「心断烦恼,复度众生,建立世界」,在断烦恼的同时就在度众生、建立世界,所以祂是齐修。先修奢摩他,齐修三摩钵提、禅那。「若诸菩萨以至静力,资发变化,后断烦恼。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后修禅那。」祂是「以至静力,资发变化」,在静当中起变化、起幻化,所以祂是齐修奢摩他和三摩钵提。这个是满特别的,有的人愈静就愈变化,他没有静下来的时候,还变不出什么东西来。这就是静下来了、同时就在起变化,「后断烦恼」后修禅那。「若诸菩萨以至静力,用资寂灭,后起作用,变化世界。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禅那,后修三摩钵提。」应该满多这种状况的。因为静下来跟寂灭很难分、很类似,可以一起做的。所以「以至静力,用资寂灭」,在静的当中,就在寂灭了,之后才起种种变化,起作用;起用来变化世界。这样子就是「齐修奢摩他、禅那,后修三摩钵提。」「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随顺而取至静。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这个状况要多解释一下,祂是怎么做的?「若诸菩萨以变化力」,变化力就是起幻,就是在幻化;幻化是不安静的,不是静下来的。「种种随顺而取至静」随顺种种因缘幻化,再变成安静下来。这过程到底是什么状况?「以变化力」起幻再起用,这样子一做以后,就发现,这个世间的因缘,并不是他自己单独的力量挑起来的,而是各式各样力量的汇合促成的。这个因缘当然也是幻的,但不是自己独力挑起来的幻,这些幻化是由各式各样力量汇集起来的。这种各式各样的力量,多至无量,根本数不清。因为祂起幻修三摩钵提,祂就发现祂在起幻。起幻时祂会知道:这个幻是我起的,是我要这样子去做的。但是后来祂发现,整个幻化的因缘变化,都是整体的幻化,不是祂自己的力量所呈现出来、所造成的。那是各式各样、无量无边的幻化力量,所汇集起来的一个状况。那时祂就觉得,自己那个幻化力量是很渺小的,因此就愈来愈不用力了,也就是愈来愈不用力去幻化了。因为自己那个幻化力量,在整体的这个幻化力量中,就是非常、非常渺小,于是祂对自己的那个幻化力就不用了,愈来愈放下、不用了。因为祂放下了,愈来愈不用了,祂就愈来愈体会静的深度。祂就体会到静下来的那个深度,渐渐地就融入法界,成为法界的一部份。所以才会说「种种随顺」因缘「而取至静」。祂这个至静是这样子来的。开头是祂起的幻,起了之后就发现自己的那个幻很渺小,整体的那个幻化太大了,整个法界就是一个幻化的因缘所形成的。所以祂自己的幻化力,就愈来愈不用,愈来愈放下;因为这样子放下了,祂就体会到静,体会到静下来的那个深度。一静下来以后,祂就渐渐的融入法界。所谓融入法界,就是融入这个法界整体的因缘,那个幻化因缘。祂就整个融进去了;就成为整个法界的一部份,这个幻化因缘的一部分。这个时候,其实祂的幻化力量就更大了,这样就是「先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当祂这样子修到的时候,就等于是觉性与法界融成一体;也可以说,娑婆与涅槃不二的状态。「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境界而取寂灭。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前面是先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这个是后修禅那。过程跟前面那个一样,只是祂后面是取寂灭,前面那一个是取至静。取寂灭和取至静一样吗?不一样。至静就是静下来,寂灭是看破了、了知了。这时候祂会觉得,什么都没意思了,所有一切都没意思了,那就是寂灭。取至静不是这样;祂就是静下来,并没有觉得没有意思,没有这情形。我们修行是会遇到这种状况的,当你觉得世间一切都没意思,不想干了,就会取寂灭。「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而作佛事,安住寂静而断烦恼。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中修奢摩他,后修禅那。」这个就是一心三观。先修假观,中修空观,后修中观,就是这个。「若诸菩萨以变化力,无碍作用,断烦恼故,安住至静。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中修禅那,后修奢摩他。」我想这个也不用解释了。「若诸菩萨以变化力,方便作用,至静寂灭,二俱随顺。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齐修奢摩他、禅那。」这也不用再解释了。「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起用,资于至静,后断烦恼。此菩萨者名齐修三摩钵提、奢摩他,后修禅那。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资于寂灭,后住清净无作静虑。此菩萨者名齐修三摩钵提、禅那,后修奢摩他。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而起至静,住于清净。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后修奢摩他。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而起作用。于一切境,寂用随顺。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若诸菩萨以寂灭力,种种自性,安于静虑,而起变化。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若诸菩萨以寂灭力,无作自性,起于作用,清净境界,归于静虑。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若诸菩萨以寂灭力,种种清净,而住静虑,起于变化。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资于至静,而起变化,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资于变化,而起至静,清明境慧。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若诸菩萨以圆觉慧,圆合一切,于诸性相,无离觉性。此菩萨者名为圆修三种自性清净随顺。」这是最后一个,就是第二十五个。那我们把 第二十五个来看一下。「若诸菩萨以圆觉慧,圆合一切,于诸性相,无离觉性。此菩萨者名为圆修三种自性清净随顺。」这里的三种自性,就是那三种修法,指的就是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大家读到这样子的文字会想,这一个修法,是不是就是把这三个合成一个修,也等于是齐修这三个。不是,不是这样子。那是什么样?它重要的地方,「圆合一切」就是合在一起,而「于诸性相,无离觉性」这个是它的重点。祂于性、于相,于佛性、于诸相,都没有离开觉性。祂的觉性最大了,已经作主了。祂是怎么修的呢?祂也没有要修哪一个,祂就是不离自性。祂在做的时候,那个过程,呈现出什么样,就是什么样。祂也可能单修这个、单修那个,也可能一下这个,一下又是那个;不定的,其他的二十四种都可能呈现。这个圆修的状况,是一个活的、不定的呈现。祂在这个当下是,呈现这个就呈现这个,呈现那个就呈现那个,是一种自然的呈现。没有说我要修哪一个模式,什么模式都没有。前面你还可以自己定出一个模式来,我先修哪一个、后修哪一个,或者中修哪一个、齐修哪一个,有模式。但是这个已经不定型了,没有模式了。所以叫做圆修三种自性,祂的圆是这样子的圆。「善男子!是名菩萨二十五轮,一切菩萨修行如是。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轮者,当持梵行,寂静思惟,求哀忏悔。经三七日,于二十五轮各安标记,至心求哀,随手结取,依结开示,便知顿渐。一念疑悔,即不成就。」这一段是告诉你怎么做,怎么知道自己到底应该修哪一轮?因为每一个人都会有一个模式,先去把自己的模式找出来,然后照这个模式来修,这样会比较快一点。怎么做呢?「当持梵行」,就是修清净。这个安静,就好像闭关这样子。「寂静思惟」把心静下来好好的想,「求哀忏悔」祈求、忏悔自己所有的一切业障、业报。这样子做「三七」二十一天,等于是要闭关二十一天。把这二十五轮做成抽签的标签,然后到第二十一天就抽一个签出来,抽到哪一个就是哪一个,就照你抽到的那一个来修。如果抽到的时候,心想我是这种吗?「一念疑悔」就不算了,就无效了。无效了怎么办?重新再来二十一天,再来抽。你想要找到自己是哪一个模式,你适合哪一个,就是这样子来找的。抽到哪一个,就是那一个。稍微怀疑反悔,「我好像不是这个,我认为自己应该是哪一个,怎么抽到这一个?」这样就不算数了。不算数怎么办?重新再来二十一天,再来抽。「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辩音汝当知:一切诸菩萨,无碍清净慧,皆依禅定生。所谓奢摩他,三摩提禅那,三法顿渐修,有二十五轮。十方诸如来,三世修行者,无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唯除顿觉人,并法不随顺,一切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常当持此轮。随顺勤修习,依佛大悲力,不久证涅槃。」这个偈的意思是说,辩音菩萨你应当知道,一切诸菩萨,祂们的无碍的清净慧,「皆依禅定生」都是依禅定生。禅定的意思,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这三个就是所谓的禅定生。「三法顿渐修」,这三法有顿、有渐,你都可以修,有二十五轮,你可以选一轮来修。「十方诸如来,三世修行者,无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都是用这个方法,来证得菩提的。「唯除顿觉人」,只有顿觉的人是除外的。顿觉的人是什么呢?就突然就什么都会了,这就是顿觉人。顿觉人就没有用这三个法,他不用这么顿渐修,他就是会了。「并法不随顺」的意思是,没有一个法是不随顺的,不随顺什么?不随顺因缘,没有不随顺的。「一切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常当持此轮。随顺勤修习,」随顺因缘努力的修,「依佛大悲力,不久证涅槃。」这样以后就可以证涅槃。讲解就到这里。大家有问题可以问。【现场问答】问:如果做到睁眼闭眼都可以观见六字大明咒的咒轮,梵文的那个咒轮;这种定,在咒轮上的修法是属于哪一种?这三种里面哪一种?师:这三种里面的三摩钵提,只是三摩钵提里面的一小小部分。这个就是观想, 这个观想就是起幻,所以是属于三摩钵提里面的一小小部分。问:以这个定于咒轮为基础,如何做到摄心?师:那就再看啦!你去抽签嘛,你去抽签,该修哪一个。问:以寂灭力,无作自性,起于作用,清净境界,无作自性。是否为无自性?师:不是。这个自性是无作的,所以无作自性,指的是无作。祂无作而变成起用,因为祂是以寂灭力,寂灭力就是达到寂灭嘛!达到寂灭,就无作啊,什么都不做,无作而又起用了。有起用,所以这样就是先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问:末世众生依此轮者,常持梵行,如果不断除淫欲,可修此轮否?师:问题是如何定义淫欲?要看你怎么定义。如果我们定义说,只要夫妻行房就算淫欲,那么就不能行房了。如果说夫妻行房,这个不算淫欲,去找妓女行房的话,那个才算淫欲,这样子的话,夫妻行房又可以了。如果说,起了淫念就是淫欲,那么心里面都不能有这个心念,一起念就算淫欲了;就看你怎么定义。怎么定义才对呢?也没有耶,你怎么定义就怎么对,随你选的。所以,什么是梵行,也是你定义的。譬如说《圆觉经》里面也有讲到,如来随顺觉性,祂是什么呢?淫怒痴皆是梵行。这样子的话,祂什么都可以了。至于怎么定义,那是随便你的。但是你要照你的定义来做就是了。可不可以修此轮呢?那要看你是不是照你的定义做。照你的定义就可以。问:如何做到不断淫怒痴,亦不与俱?师:修成了就做到了呀!你如果能够让觉性作主导了,那就做到了。问:个人起幻的能力很渺小,整体法界、集体众生起幻的能力很大。可否说,法界一切众生集体的起幻力是共业,个人幻力是别业,当个别业强过共业,便会像张宝胜般,进行隔空搬运。特异功能是个人的颠倒梦想,打败众生集体的颠倒梦想吗?师:张宝胜的那一套,就是他的三摩钵提;这就是他的三摩钵提,所展现出来的变化力。那个起变化,就是三摩钵提起幻、起用;都属于这里面的。有好几位魔术师表演的魔术,那都是在起幻,都属于三摩钵提的一种。我在电视里面看到播了好多次,就是街头魔术师。他好像叫David Blaine,跟另外那个大卫不一样。他在街头表演,把街头的人都吓倒了。我看那个表情,我觉得他应该是真的,站在那里就浮起来了,这个就是幻化力。我觉得他那个不是魔术,一般讲魔术好像都是骗人的,反正都是假的。他们是真的就这样浮起来,身体离开地面,浮一下下没有多高。旁边看的人都吓倒了,那个表情很精彩。这个表演我认为就是幻化力,就是三摩钵提。其实比这个更精彩的,在我们的《维摩诘经》里面,那个维摩诘表演得更精彩呀!那简直太神奇了,变出一个维摩诘菩萨出来,还到众香国香积佛那边去,拿了香积饭回来,这是更大的魔术啦!像那个大卫魔术的表演也是;你根本搞不清楚是真的、还是假的。所以这里提到的张宝胜,也不是什么别业打败共业,就是三摩钵提的变化。问:二十五种修行方法既是自然现象,就是这二十五轮,为何须忏悔二十一天,用抽签的方式?师:你是属于哪一种自然现象,你自己不知道啊!你想要事先知道,可以对你的修行比较有帮助。这二十五种,每一种都是存在的模式,你想要找的话,就用这个方式来找,看你是属于哪一种?你不找也可以呀,没有规定你一定要找。问:曾修到世间所有一切都没有意思,周围亲人看你怎么修行修到这样,该如何安住于世间?师:修到寂灭,你就在寂灭,你也不会在乎啊!如果你还在担心怎么安住于世间,那你还觉得这个世间有意思呀!当你真做到这个没有意思的时候,你根本就连这个问题也是没意思,根本就不会问的。所以这个表示你还没有做到。你没有做到,来问做到那个状况怎么样子,那是你乱猜的问题,这种问题没有意思的。问:这二十五种清净定轮是否有修行深浅之分?师:不是这二十五种,这二十五种没有什么深浅可分。但是你自己修的话,每一种都有深浅可分的。问:是悟自性后起修,还是由这二十五轮来起悟自性?师:你要修这个的话,先要把前面那一品讲的,那三种是怎么修的弄懂了,现在要真的去实践了,才去找这二十五个里面,你适合哪一种,这样你修起来比较快。因为你找到的那个模式,就是你天生的模式,用抽签的方式找到,找到以后你就照这个方式修,会比较快。如果你不知道,慢慢摸索会耽误一些时间。问:一心三观对应哪一段?请老师再详解。师:一心三观不是有第一个修假观,第二个就修空观,第三个就修中观,就是这三个。所以对应到的话,假观就是三摩钵提,空观就是奢摩他,那么中观就是禅那。问:请问师父,近来察觉自己有如天地间游荡的灵魂,没有了形体,有时会有如空中飞行的老鹰,俯视人间,看到自己的形体,在车水马龙的人间行住坐卧,好渺小的人间万物等等,一切都是渺小的,何以会人在红尘心无所住呢?这样子的状态是修行过程自然会发生的吗?如果是,接下来应当如何精进修行?师:这样子的状态,有些人是会发生的,状况发生之后,你接下来应如何修行呢?第一个,这个状况不要告诉别人。尤其不可以告诉没有这样子经验、根本不知道这是什么状况的人,因为会把人家吓到。所以这个事情是不要讲出来的。至于要怎么修,既然你称我是师父,我想我已经?过你了,你就照我教你的修行去修就是了。问:一切众生心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是否此生来世间一遭,就是为了学习成长,投胎也是三摩钵提吗?师:对,投胎也是三摩钵提。这个世间,这个娑婆世界就是一个幻化的世界。你来到这个娑婆世界,就是来到一个幻化的世界。在幻化中你说无罪福,不是的;以幻化的立场来看,是有罪有福的。以空无、寂灭的角度来看,幻化都没有了,当然福和罪也是没有的。但是在幻化的立场来看,幻化是有的,福罪也是有的,看你是从哪个角度的问题。如果你是生活在幻化中,像我们现在就在这个世间中,就是有福有罪,不然你怎么会在这个世界。既然有福有罪,当然你就希望是福不是罪,就会有这个选择。好,回答到这里,谢谢各位。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地藏经解释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

蒋贡康楚仁波切是大宝法王噶玛巴的重要法子,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的四大法子之一,是噶举传承内的重要上师。远为毗卢毗那佛化身,近为阿难尊者化身,与金刚尖锐为三人。..

嘎玛仁波切:发愿和回向的差别贪念是在作善事之前,先为自己打算,以自利而作;而愿力是为了利益别人,先为别人着想,再想到自己。而发愿和回向的差别是什么?是有没有完成..

科学研究的是物质,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假设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也就是物质和意识必须要截然分开;佛学研究的东西是意识,佛学反而认为主观和客观、物质和意识不能分开..

贵州省某县,有吴仁吴义两同胞朋友,父早亡,受母李氏抚养成人,吴仁娶妻孟氏,吴义娶妻崔氏,吴仁居长,性情良善,孟氏亦贤淑。吴义居次,年虽幼而性狡猾,崔氏性情亦横泼..

注: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是阿康仁波切,他是70年代伦敦桑耶寺的住持。第16世大宝法王在世时曾经给过我很多舍利,他对我总是有求必应。有一次,我向大宝法王提出了一个请求,我..

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关于更多文章

更多文章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更多文章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更多文章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更多文章。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