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活在当下


活在当下

梁乃崇教授

时间:91年12月16日

地点:厦门精舍

纪录:廖堂顺

整理:丘英美、汪满妹

能知能觉有主动权

吴女士问了能知和被知的问题,这个问题大家都听过。当然,「被知」我们都很清楚,「能知」就比较不容易体会。刚才我们做返闻闻自性的练习,自性就是能知,我们要体会自性,就是体会能知能觉。如何体会能知能觉?我们有一个方式,可以让大家感觉比较真确一点──就是能知能觉有主动权!所以你只要体会到自己主动的能力,感觉到主动权,那个就是你的能知。譬如说你现在到这里来听法,是你主动决定的,也就是你的能知所做的决定;反过来说,如果你不想听我讲话,不想听也是你决定的,也是你的能知所做的决定。所以,你能够完全自主的下决定,就是拥有了主动权。

体会到主动权,就可以体会到自性,就可以体会到能知能觉

体会到主动权,就可以体会到自性,就可以体会到能知能觉了。大家都知道,我们每天要做很多的决定,你要决定吃饭,你要决定睡觉,你要决定到哪里去,这些都是你的能知能觉在做的决定,一旦体会到你的主动权,就可以体会到你的能知能觉了。即使你要把决定权放弃,譬如说我现在不决定了,吃饭还是不吃饭,靠别人帮我决定;要不要信佛教、要不要修行,靠老师帮我决定。这个要靠别人帮你决定,要放弃自己的决定权,也还是你自己决定放弃的,像这种绝对的主动权,任何人都无法取代,这个就是能知能觉的主动权。

每个人都有主动权,主动权在哪里?主动权就在能知能觉这里。你只要知道这一点,就会晓得你时时刻刻都在行使你的主动权,也就是你的能知能觉时时刻刻都在发挥作用。你们如果可以把握这个方式,就比较容易体会到能知能觉了。

为什么这样比较容易体会得到呢?因为这种讲法是当局者的讲法,而不是旁观者的讲法。过去我们常常讲能知能觉是空性,是无……这些都是旁观者对能知能觉的描绘,对你们而言,还是隔了一层。但是如果用主动权来作诠释,听者就不是旁观者,而是当事者,是以当事者的观点来讲的,所以你们会觉得很直接。

在纯粹的能知状态中,你会有永恒的、虚空的、无穷的、平等的感觉

用当事者、主动权这样的讲法,你如果能体会到一些感受,你就在纯粹的能知状态中,也就是在自性中,或者说已靠近自性了。那时你会有什么感觉呢?你会有永恒的感觉;此外你还会有一种虚空的感觉;再者你也会有无穷、无量无边的感觉;最后你还会有一个觉得万事万物都平等的感觉──这些感觉是每一个人都知道的,当你有这种感觉时,其实你已经靠近了能知,或已经在纯粹的能知的状态中了。

以上所说的这些感觉,每一个人都可能体会过,我们可以马上调查一下:对于永恒没有感觉的请举手,也就是不知道永恒是什么的请举手,没有!对虚空、这个天空没感觉的请举手,也没有!对无量无边,无穷大没感觉的请举手,也没有!对于什么东西都一样的感觉,不知道的请举手,有!怎么会不知道呢?譬如说你的一块钱和我的一块钱是不是一样?这个一样的感觉没有吗?有!就是这个!我再问你们:你的一百元跟我的一百元是不是一样?

问 : 刚才的一样是说万事万物都一样。

师 : 你只要有其中的某一个一样的感觉就可以了。当你开始知道这个就叫做一样时,接着就要持续做到别的一样,如果能够做到冤亲平等──仇人和亲人一样,那个一样就跟我的一百元和你的一百元一样,是同样的道理。当然你可以说:我做不到冤亲一样。没关系,但一样、平等你总知道吧?像永恒,我们也做不到,但是我们懂,我们知道什么叫做永恒,是不是?

大家对这四个感受没有问题,这些你若懂了,就是懂了菩提心,就是懂了能知能觉,虽然你可能做不到,但是只要你懂,你就有机会做到!如果你完全都不懂,那又怎么能做得到呢?这是可以实践的,而且在实践的时候,我们知道我们在实践什么。

这种讲法也可以用在返闻闻自性上,当你返闻闻自性做成功的时候,就是对以上讲的永恒、虚空、无量无边、一样等等状态的心,都能够体会,都能够落实。所以能知能觉是非常平常的事情,是我们无时无刻都在用的东西,并不难,更不是遥不可及。关于本来面目,当你还没体会到时,你会觉得比登天还难;但当你真正体会到的时候,你就会觉得比喝白开水还简单了。明白这个道理以后,能知能觉就没有登天那么难了,而大概只是登楼梯而已,差不多是爬几层楼,不会超过10层(一楼比喻一地,十楼就是十地)。

当下就是当局者,就是当事者

问 : 请问梁教授,常常听人说:把握当下!而当下的意思又好像不是指现在……

师:当下一般把他解释做现在或此刻;但是我觉得它的意思好像超出这个,真正的意思不是这样子,但是没有人讲得出来。我今天就把它讲出来:当下就是当局者,就是当事者,不是旁观者的意思,当下真正要表达而又没有表达出来的东西就是这个。

我们太多人都是以一个旁观者的、无明的、不自觉的角度和立场来想事情、做事情!譬如说我们在讲本来面目时,那个本来面目就好像是被你拿来讲的一个东西,本来面目怎么可以被你拿来讲?本来面目就是自己,那个讲者就是本来面目,它是不可以被讲的,它是能讲,它是一个当局者,是一个当事者,不是一个旁观者。所以「活在当下」的意思是 : 我是当局者,不是旁观者!但是这个东西就是讲不出来,好难讲出来,它真正要表达的就是:那个行使主动权的主体,现在要行使我的主权了!

只有「活在当下」——做个当事者,才能成就功业

通常人们都没有行使主权,都把主权放弃了,那他就变成一个旁观者,好像跑到别处看着自己,自己好像是被另外一个人看着。一般我们在叙述事情时,都是以一个旁观者的态度,尤其是从事学术工作者,由于学术研究要客观,一客观就变成旁观者,而不是当事者了。当事者想出来的办法都是非常直接,而且简单好用;反之旁观者就像一个很有学问的人,讲起事情来洋洋洒洒,丰富得不得了,但听众听完以后却不晓得怎么拿来用,因为讲者只是一个旁观者,学问只是拿来讲的,本来就没有要把它拿来用,因此旁观者所能成就的事业是学术,而不是功业。由此可见,角度和立场不一样,结果完全不同,确定你的立场是旁观者或是当事者,是非常重要的。

再谈到企业管理,像彼得杜拉克、彼得圣吉、波特这些企管大师,他们写出来的书,读完以后不晓得怎么用,因为那个东西本来就只是拿来做学问的,不是拿来用的。而奇异公司Jack Welch的自传就不同了,它所呈现的全都是当事者的言语,所以我一看就懂,也晓得怎么用,因为他讲的就是要拿来用的,而且马上就可以用。当然这也牵涉到阅读者的立场,如果读者是用旁观者的立场,去看以当事者的态度所写出来的自传,他就会觉得这本书写得好烂、好平庸;但是如果自己就是一个当事者,去看当事者所写的书,一定会觉得好高兴、好喜欢。

这就牵涉到立场的变化了。要反省到立场这里,就是要有能力反省到十二因缘的「无明」,也就是能够反省、自我检查到阿赖耶识这里,不然你就看不到这个地方。所以,如果想成就事业,把事情做好,你自己必须要变成一个当事者,所有的事情、想法,都要以当事者的立场去想、去面对;如果你始终站在一个旁观者的立场,冷眼旁观,是绝对做不好的。

例如下棋,所谓当局者迷,为什么会迷?因为当局者实际在那里做。为什么旁观者清?因为旁观者在那里冷眼旁观,并没有做,所以他是轻松的,输赢对他来讲也是无关痛痒的。再如同我们看球赛,看得投入的球迷,已经把他自己变成当事者,好像自己进场去打球了似的,这样子的观众才会有热情。如果只是一个旁观者,输赢没关系,不过看球而已,就不会有热情了。所以,当一个人是旁观者的时候,这个人一定冷冷的;反之如果是一个当局者,他一定会有热情。

修行也一样,如果你们还是以旁观者的立场来修,是不会产生热情的。有一个很好玩的特征,如果你是一个旁观者,那么修行时便不容易有feeling,而做事情要有feeling也很难,大概只能很理性的冷眼旁观、隔岸观火。要想对事情有feeling,必须是个当事者才行。

要做修行的当事者,不要做修行的观察者,才会真正的修成

要做修行的当事者,不要做修行的观察者,才会真正的修成。因为修行的旁观者,只是在旁边看而已,是没有办法修成的。我们有很多人,终其一生,只是一个旁观者,从来就没有做过当事者,而且也无法审查到自己只是一个旁观者,这样子就没有办法悟到本来面目了。总之,想要体悟能知能觉,修行时你一定要是当事者,一定要在当下。

问:假设我们一直都是在当事者的状况,会不会形成入戏太深的状况,就是粘上去了?那要如何平衡,提醒自己保持一份出离的心?

师:做为一个当事者,常常会在这个世间迷得太深,也就是在被知的部分迷得太进去了;但如果你学了我们的佛法,佛法就会教你如何体悟能知能觉,配合着当事者的态度,那就回来了。当然,如果是一个没有遇到佛法的人,或者没有学到像我们圆觉宗这样的佛法,虽然是一个当局者,但可能不晓得要回头去体悟能知能觉,就容易迷在被知的部分。不过,由于你不以旁观者的态度面对世间事,还是能把世间事做好的,大概不会成为一个学问家。

话虽如此,但是这个旁观者和当局者,仍有好多不同的层次。有些人对某些事情是当局者,可是对某些事情又变成是旁观者,这个变化还是很多、很复杂的。譬如说大部分的中国人,当他在吃东西的时候,都是当事者;但在看书的时候,却常常变成旁观者。也就是说,中国人通常在用视觉、听觉的时候,做旁观者的机会多一点;但在吃东西的时候,又都变成当事者了。所以中国人很会吃,吃的文化很发达。

问:请问老师,如果我们要体会能知,尽量自己做一个当局者,行使自己的主动权,但是这样好像还不够,因为我们难免要跟同修在一起,他也许是走不同的路线,他自己也觉得他在他的能知,他是当局者,尽管我们看起来觉得他有点偏离,我们又要如何让他知道这种情形?

师:当局者当然指的是局内人,若是旁观者,那就是一个局外人了。遇到这种情形,我们要尊重别人,这个人可能是你的亲人,也可能是距离你远一点的人,不管如何我们都尊重他们这些旁观者。但是我们可以讲讲我们的体会,只要你对当事者和旁观者有深刻体会,不妨表达一下你的见解,别人听或不听都给予尊重,只是给他们机会,如果你都不讲,或许他们从来没听过,也没想过。从中我们可以学到怎么度人,并且认清每一个人都是有主动权的,我们要尊重他们的主动权,这又是另一个层次的功夫了。

问:请问老师,是不是可以讲一下,我们看书时,是怎么知道作者是以一个当事者或旁观者在写书?

答:这个不容易,要你自己体会到「什么是当局者」、「什么是旁观者」的时候,一看就知道,如果你自己都还搞不清楚的话,那是很难看出来的。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地藏经解释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

蒋贡康楚仁波切是大宝法王噶玛巴的重要法子,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的四大法子之一,是噶举传承内的重要上师。远为毗卢毗那佛化身,近为阿难尊者化身,与金刚尖锐为三人。..

嘎玛仁波切:发愿和回向的差别贪念是在作善事之前,先为自己打算,以自利而作;而愿力是为了利益别人,先为别人着想,再想到自己。而发愿和回向的差别是什么?是有没有完成..

科学研究的是物质,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假设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也就是物质和意识必须要截然分开;佛学研究的东西是意识,佛学反而认为主观和客观、物质和意识不能分开..

贵州省某县,有吴仁吴义两同胞朋友,父早亡,受母李氏抚养成人,吴仁娶妻孟氏,吴义娶妻崔氏,吴仁居长,性情良善,孟氏亦贤淑。吴义居次,年虽幼而性狡猾,崔氏性情亦横泼..

注: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是阿康仁波切,他是70年代伦敦桑耶寺的住持。第16世大宝法王在世时曾经给过我很多舍利,他对我总是有求必应。有一次,我向大宝法王提出了一个请求,我..

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关于更多文章

更多文章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更多文章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更多文章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更多文章。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