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因果律


因果

梁乃崇教授

时间:民国92年6月1日上午

地点:新竹精舍

记录:张嘉发

整理:羊忆玫、梁玉明

问:因果律是三界运作的基础,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角度正确看待因果律?

答:因果律很复杂,其实也可以说它很简单。如果我们从复杂面去看,它是很复杂的,但是我们从比较简单的角度去看,也可以是很简单的。从简单面去看因果,就是「原因「和「结果」,事情的的发生都有原因,那个原因会产生结果,也可以说我们看到的任何结果,都一定是从某一个原因生出来的。我们看到某一个原因的时候,也会知道它以后会产生一个结果,从两头去看都可以,所以我们说因果律就是一个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这样来看的话,因果其实是很简单的。但是如果我们要分别各种不同的原因,那就是无量无边的;你又要看不同的结果,那又是无量无边,如果你还要交错无量无边的原因和无量无边的结果之间的联系,那就是无穷大的平方,所以就会变成很复杂。对我们来讲,我们希望以简单化解复杂,掌握简单的原则去处理复杂的状况。

很多人一谈到因果就从很繁杂的地方去思考,想要去掌握很繁琐的东西,而忘掉要先去找简单的原则,碰到这样的人我就会告诉他:这个复杂的状况不要去管它,会越弄越糊涂。我就是要把他从复杂的泥沼里面救出来,然后再从简单面去看。你从简单面去看的话,就只是一个原因和结果。

转变因胜于消除果

问:一般人之所以会那么在意因果,就是因为牵扯到善恶好坏,一般人在意的是:我种什么因,期望会得什么样的果。但往往没有得到预期的果而产生很大的疑惑。

答:如果在这里去钻牛角尖的话,是钻不出什么名堂的,也不会有什么了解。如果只是在意这种状况,其实并不能了解因果律。如果他在意的只是将来的生活和命运会不会好一点,我不认为他想要了解因果律,他只要去学算命就好了,不用学因果律。

问:对因果律还有没有更积极的看法?

答:积极的看法我们在《如何帮因》小册子中告诉过大家,你们想要消除这个果,不如去转变这个因。

问:帮因不帮果?

答:也不是不帮果,就是你要注意把那个重点放在因上,至于果你就要勇敢的去面对。这个原则是彻底了解因果律之后,归纳出来的,这个原则就可以帮助你克服自己的命运,这就是最积极的一面。其实你面对的任何一个问题都是一个果,你就从这个果上去寻找、去了解原因是什么?接着再想办法去改变这个因,未来你得到的果就会改变。

问:所以我们从最基本的、知道因果的关联性就好了。

答:你知道这个关联性,就会归纳出这个原则来,得到这个原则就可以拿来用,知道因果是如何掌握自己的命运呢?比如说你现在面对的是一个坏的命运,你就去找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子?原因在哪里?找出这个原因之后,就想办法去调整这个原因,原因调整过来以后,未来你所面对的命运就会改变了。

问:所以重点是在因。

答:但是一般人不是这样做,他面对这个果的时候,就想要把这个果消掉。这样做就非常的辛苦,即使把这个果给消掉了,后面还会源源不绝的来,因为那个因没有改变,它还是会源源不绝的生出这样的果来。所以你就要源源不绝的对抗那个果,你的命运一点改变也没有。所以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众生只看得见果,认为那个才是重要的,但是这些都解决不了问题,唯有你能够从这个果看到那个原因,然后调整那个原因,那么果就会自己改变。

问:我们要如何才能够从果就看到正确的因?

答:果报来的时候我们要勇敢的去面对它而不只是逃避。但也不是像傻瓜一样的承受,而是我在面对的时候,也努力的去了解造成这个果报的原因是什么。

问:是不是要有智慧才会看得出来?

答:一方面是智慧,另一方面就是你勇敢的去面对了,你才会看得出原因来,如果一直想要把这个果报推掉的话,你就看不到。

问:为什么我们一般人都会那么害怕去面对果?

答:这是因为人们一直都有偷鸡摸狗的习惯。

问:一定要勇敢的去面对,然后接受这个果?

答:其实这个果报来的时候你是痛苦的,勇敢承受这个痛苦你才能去找到原因是什么,这时你才会反省自己。所有的原因找到最后,都是从「本来面目」出来的,所以你这样去面对的时候,其实就是在修行,就是在做悟本来面目的工作。如果你找到了第一因就是在做悟本来面目的工作,这和修行是一致的事情。

尝到快乐的果也要做检讨

问:当我们尝到比较快乐的果的时候,需不需要做检讨原因的动作?

答:当然需要,因为修行的人就是要修这个东西。一般人要在面对苦果的时候才会想要修行;真正的修行人则不是面对苦果的时候才会想要修行,就算面对乐果的时候也一样在修行。

问:我们尝到比较快乐的果的时候,找出快乐的原因,这个快乐的因还可以继续下去吗?

答:可以呀!你喜欢的话可以自己掌握,如果觉得这个快乐的果可以不要,我还要更加超越,那也可以。

问:一年多前英国的火车意外事件中,主播刘海若原先被医院判定为脑死。但在医疗的过程中,医生强调他有很强的求生意志。我想起十多年前我的舅舅因为脑中风,昏迷住院十天后就走掉了,那个时候医生说我舅舅是一个很不合作的病人。请问老师在这样重度昏迷的状态下,医生怎么还可以觉察他有很强的求生意志,或者他是一个不合作的病人,这个意志是从哪里来的?

答:医生说刘海若有很强的求生意志,或者说你舅舅是一个不合作的病人,这些都不是我说的,所以要问医生才对。

真心不受麻醉药物的影响

问:我要问的问题是,我们在医院被麻醉的时候,要如何运用我们的真心?

答:我们被麻醉的时候,我们的真心有没有被麻醉?是不是这个问题?

问:对,像刘海若已经昏迷了,他在昏迷当中是不是还用他的真心?

答:如果问这个问题,那我就可以回答了!我们的真心是不可能被麻醉的,因为能够被麻醉的是我们的肉体,所以真心不会受麻醉药物的影响,真心还是一直在运作。所以当人受伤的时候,是肉体受伤而不是真心。就好像一台车子坏了,但是坐在车子里面的驾驶是好的,驾驶好比是他的真心,当这个汽车被撞坏了,就相当肉体坏掉了,这个汽车的驾驶并没有受到伤害。虽然驾驶是好的,但是他也没有办法去驾驶坏了的车子,肉体跟真心之间的关系也像这样。

问:有点懂可是还是不太懂。

答:不懂就说不懂,很好。

问:老师教我们的最高原则都懂,但都是理论上的懂,实际操作还不行。就像有一次讨论到自性与庄严,说到我们要如何控制我们躁动的心情,老师说躁动的心情是被知道的,我们的真心、我们的觉性是不会躁动的。

答:对。

问:如果知道自己是躁动的,我们就不会浮动了吗?

答:知道了我们还是会浮动,为什么呢?如果你已经忘失掉你的真心的话,你会把那个躁动的心当做是你自己。

问:就算我们理论上知道躁动的心不是我们自己,也还是会浮动呀!

答:那是因为你实际上没有做到,当你实际上没有做到的时候,你唯一可以做的事情就是把它做到。

问:尽量做到吗?

答:问到这个地方就没得问了,你再怎么问也不会做到,只有靠你自己去做才会做到。

问:当然,我们要努力修行才会做到对不对?

答:对。

问:所以像在生气或高兴或者烦恼的时候,老师会教我们:要提醒自己一下是谁在生气?我现在会有这样一个自问的习惯,像这样自问的时候向外驰求的心会暂时打住,当然还没有到回头,但是心就会所谓的空一下,我现在大概只能做到这个地步,当然也常常是打断一下又继续高兴和继续烦恼,是修行还没修好。

答:打住一下也算做到一下子。

问:就是一下子的光明乍现?

答:对,你就让灵光乍现多出现几次,从一次变成两次、三次,多了以后就会习惯。

爱的feeling可以没有对象

问:有一期的圆觉通讯中,有一篇销矿成金、纯化爱情的文章。内容是老师在很年轻的时候,跟一位朋友谈什么是真情?谈到后来竟然谈开悟了,后来还出现了大锣金仙。我想问的是:老师在和朋友谈纯化爱情这个话题的时候,实际上有没有在谈恋爱?我的意思是说光这样谈,好像有点纸上谈兵的感觉。老师教我们要有feeling,尤其像爱情这种事情,不是应该要有真的很爱的那种感觉吗?不是应该都要有实际的对象,才会引发出真实的feeling,怎么老师跟朋友看了很多书来谈,就谈开悟了?

答:我没有实际的经验,但我朋友有实际的经验,那时是我要向他学习,他很好意要教我,所以把他加进来就不是纸上谈兵,因为他是有实际的经验。

问:我不明白,因为谈理论是一回事,理论和feeling是有差距的,常常是一碰到实际状况就迷糊了。

答:所以我跟我的朋友谈论,因为他有很深刻的实际经验,他的功力已经到达某种程度,所以他有这个能力。他的feeling都是真实的,他看我真是一点都不懂,我也知道我不懂,我是很真实的去面对这个不懂的果报。所以我就跟他学,他也很好心要教导我,教到后来他放弃了,他说:「你根本就不懂!」他已经用了所有的方法,怎么教都教不懂,到最后他跟我说还有一个办法,如果这个办法你还是不懂的话,那真的没有办法了。当他把最后一个办法讲给我听以后,我立刻就懂了,其实这个东西我早就懂得,只是我不知道他们讲的那个爱不爱就是这个东西。

问:老师懂的是什么?

答:就是一种feeling。

问:可是每一个人都觉得他的爱情是有feeling的。

答:不是,我讲的feeling可以不要对象,是我们每一个人本来就有的东西。

问:这是因为老师有菩提心才会这样,一般人是不会有的吗?

答:有,也有,只是自己不清楚。

问:可不可以请老师再讲清楚一点?什么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的真情?

答: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的直觉。

问:对,那没有对象怎么办?

答:没有对象你还是有直觉的,你不需要有对象才有直觉,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直觉,至于能不能够省察到?要看自己的定力够不够。如果自己的定力不够就省察不到,我是省察到有这个东西,只是我不知道他们要讲的真感情、真爱,原来指的就是这个,「爱」这个字跟「感觉」我没有把它连起来,对我来讲只是这个原因而已。对我来讲我早就知道这个feeling,但是当时连feeling这个词都没有。我的朋友告诉我感情要从感觉生出来,不能够像我的习惯,每件事都要找一个原因、从一种道理生出来。他说:从一个道理生出来的就没有真感情,那是虚假的,你要直接从你的feeling生出、中间没有任何一点点理由,刚一生出来的时候,那个部分才是真感情。他这样一教,我马上就懂了,原来他讲的这个feeling我根本就有的,我只是不知道爱情是和这个东西连在一起。

但是大部分的人有一个困难,就是没有办法分辨从感觉那里直接出来的这个心灵反应。这个心灵反应的层次,因为没有定力,所以也没有省察的能力,以为察觉不到就是没有。但是对我而言,你虽然察觉不到,但是我肯定你一定有。

问:feeling一定是从真心出来的吗?

答:对。

问:一定要从最高层次的真心出来吗?

答:那个还不是最高层次,是从最高层次下面一点,已经降了几个阶段了。

问:大概在十二因缘的哪里?

答:大约在无明和行之间。

问:还是很高?

答:当然很高。

问:是不是老师的feeling很纯净,老师朋友了解的也很透彻,所以你们后来可以谈到开悟;而我们虽然也有feeling,但是马上被很多立场、假设盖住了,所以我们可能也都有跟朋友讨论过什么叫做爱情,但是我们只会在外面打转,没有办法很深刻的往内心的深度去谈。请问老师你们是怎么谈的?

答:我往内心的深度是反省式的,方向就是越来越靠近本来面目。

问:那个时候老师应该还没有修习佛法

答:没有,根本不清楚佛法是什么?

问:我们到底该如何确实做到反省,因为我们只会在外面打转,我们用什么东西来反省、检讨呢?因为用来检验的东西,可能还是根据我们所学的知识、常识、逻辑,我觉得用这些被知的东西检讨来检讨去,都还是在外面打转,怎么样才可以比较有深度?

答:要检讨的话,你要朝本质的方向去找,比如说我们问爱情到底是什么?然后就这样追问下去,这样的追问就是要去找爱的本质是什么?

问:再具体一点好不好?

答:这个已经很具体了,比如说很多人在问爱情到底是什么?爱情就是甜甜蜜蜜,甜甜蜜蜜为什么就是爱情?其实就是一直在问为什么?就是问那个本质。

问:为什么我自已问自己就得不到解答,我说爱情就是要很甜蜜,就问不下去了。

答:那我就要问甜蜜为什么是爱情?

问:因为很快乐。

答:那我就要再问快乐为什么是爱情?就这样一直问下去。

心灵相通有许多层次

问:其实我问过我自己情是什么、爱是什么?我觉得我想要的是心灵相通。

答:心灵相通为什么是爱情?

问:因为彼此的心就对上了。

答:那你现在认定心就是爱情,我就要问什么是心?

问:指心里的感觉。

答:你又变成感觉了,那我就要问你,你的心是感觉还是你的能知能觉?

问:现在我知道有一个最高的能知能觉在这里,我们的能知能觉是不生不灭的。

答:这些都是名词,我们现在要讲的都是真的感觉。

问:我心里的感觉?

答:你心里的感觉又是什么,谁在感觉?你讲的是被感觉还是能感觉?

问:我能感觉。

答:你要讲的是能感觉,你的能感觉是什么?

问:我解不下去……

答:我可以界定,这些东西我就可以去分辨哪些是能感觉;哪些我很确定不是能感觉。

问:什么叫做不是能感觉?

答:如果被我感觉的它就不是,这样子的话所有的言语都不是。

问:这个时候连感觉也是被知的?

答:对,你如何去界定你的能感觉?

问:不对啊!我们要跟对方或跟我小孩要心灵相通,就一定会有感觉,那是一种很实在的感觉,那也是被我感觉的。

答:你的心对这些事情了解透彻以后,你会发现被感觉有好多层次。

问:我还不太会分。

答:你还不太会分,那就慢慢去分吧!你就会发觉在什么层次的被感觉又提升到某一种更抽象的被感觉。

问:老师所指的层次是不是十二因缘里面的层次?

答:不一定要是,就是比较抽象的那种层次。譬如说我们感觉大家相处得很平顺很和谐,那样的层次也是一种清淡的甜蜜。还有一种,连这个都没有,根本是无形的,之后才到你要讲的心灵,根本就是无言的,也没有甚么表情的,但心灵是相通的,这样也是一种感觉。

问:其实我要的是契合的、相通的感觉。

答:这就是一般人说的很有默契,根本就不用讲话,他们的心灵就已经相通了,你在想甚么他知道,他在想甚么你也知道。

问:对,不论我对小孩或者是朋友,我求的就是这个。

答:这是一个层次,比我刚才讲的那个层次又高了,还有更高的。

问:还有更高?心灵相通以后还有更高?

答:更高的可以不在这个世界一起生活,心灵还是相通的。

问:可是我们是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答:我们可以不在这个世界,可以超越这个世界,境界可以再提升,可以跟过去的诸佛相通,也可以和未来的佛相通,那也是一种层次,你说要心灵相通,我就告诉你有这么多层次。

问:所以我们现在就变成不是只有探讨我心里的感觉,而是要如何提升?

答:你自己心里要有这些层次,你才能够讲,你自己根本就没有这个层次,当然就会变成停留在你所能够了解的层次。像释迦牟尼佛和诸佛已经相通到什么层次?相通到所有的众生在他看起来都是佛,过去的诸佛相通,现在的未来的佛也相通,未来还没有到怎么相通呢?释迦牟尼佛和诸佛就是相通。

问:所以说,如果我们根本不知道,或是还没有想到还有更高的未来佛那种层次,那就没有办法做到更深入的反省检讨?

答:对,因为你自己还没有做到,所以没有办法感觉。

问:所以我刚刚说我们用来检讨的,就是用我们已经知道的一些逻辑、思考、常识,因此不容易深入?

答:对。

问:我们没有更深入的认识,那我就没有办法做到更深入的反省检讨?

答:还是有,就是一点一点来,你现在能够做到的心灵相通,可以不用言语。但你还是有一个条件,就是这个人你要认识,如果这个人你原来不认识,你就认为这是不可能的。而这些限制、这些障碍统统可以打破,佛法就是在讲这些东西,不然的话,佛经里面有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都相通,怎么相通?

悟本来面目是境界提升的第一步

问:深入反省检讨的时候,是不是还是以自己的感觉做基础。

答:从自己能够掌握的小范围做起,你没有办法一下子就做到我讲的那个状况。现在我把这些事关连起来,你就不会觉得我就只到这里就好,还要再提升。我就没有路走了,我把这些可以提升的状况告诉你,你还有走不完的路。

问:所以我目前就走到这里,终归一句话就是继续努力。

答:起先我们做的时候,只是把自己一个人的境界提升,那个境界不会包含其他的人,最多也只包含你的本尊、你的师父或者是你最亲近的儿女。所以我们在修的时候是以个人做基础的,先把以个人为基础的深度和广度修好了,以后才会扩大到包含其他的人。包含其他人的这一个阶段,是要在出菩提路的时候做的,所以那是十三地的工作。

问:老师刚刚说把和自己切身有关的做好,我不太懂什么叫做好?

答:就是要悟本来面目,这是第一步。因为悟本来面目只是体悟自性,体悟自性以后再去体悟法性。这个时候讲的法性是自性的法性,并不是佛性的法性。把法性体会完了以后,自性和法性相通了,自性和法性打成一片,这时自性就提升为佛性。再做出菩提路,出菩提路做成了,才可以真正的进入佛性的法性。

问:悟本来面目是第一步,那我们就都还没有开始。悟本来面目或返闻闻自性的基本条件是什么?因为开悟好像也急不来,好像和聪明才智也无关,我认为跟一个人的慧根还比较有关系。我们修简修法、打坐、持咒、念佛都是有帮助我们开悟对不对?

答:对。

问:但是有没有更明确的方法可以让我们做到开悟?而不要只是在外面打转。

答:更明确的方法就是要会反省,会去找原因,会去找到自己内心一层一层的原因,从那个原因找到本来面目。你不会找我就告诉你,要问任何一件事情的原因,如何来问呢?就是问这个东西的本质是什么?因为这个东西是很深的,你要很深入的问下去。如果不用问的,你用实践的也可以,实践的方法就像《华严经》的净行品,不论什么事情,你都朝清净的好的方向去想,这样做得很彻底也可以到。

问:老师说的比较清净是指什么?因为我们很容易变成断灭,凡事认为不要、不行、不好……

答:简单来讲就是你觉得什么样是清洁、干净就是清净。

问:清洁干净的定义是什么?

答:那你就要多看《金刚经》,《金刚经》讲的状态就是所谓的清净的状态,如果你对《金刚经》的句型、涵意,能够真正把握的话就会明白清楚。

问:我觉得做很多事情的真实味道都还不对。

答:味道还没有把握的话,就要下功夫去了解。

问:下功夫就是要从各方面去了解?

答:也不要从各方面,你先从一方面去了解就可以了。一方面能够把握以后,各方面就能渐渐的把握,你能够有一个地方突破、做到开悟,也就是摄心成功了以后,就愈来愈会做。

自我的城堡要先成熟健全

问:什么叫做成熟我相?一般我们比较肤浅的想法就是不要那么自私自利,不要什么事情都从我自己着想,要为家人、朋友着想,难道说换成对方的角度着想就叫做成熟我相?

答:没有,那是进入人相,什么叫作「我相」你知道吗?

问:「我相」就是以我自己为出发点,以我的利益为出发点的一个设想。

答:那你自己是什么?什么是你自己?是不是你的皮肤范围以内的就是你自己?

问:不是。

答:不是,那是什么?

问:一般人讲的我就是落入无明的那个我的立场。

答:没有,无明太深了。

问:我相就是我的感觉、我的立场、我的利益。

答:不管你的感觉、你的利益,你都有一个基础、一个基地,

问:对。

答:你的基地在哪里?你的基础会不会就是你的肉体?

问:不是。

答:那是什么?

问:就是心中的喜怒哀乐,我觉得每一个人都从他自己的心里出发。

答:你的心里是不是限制在你的肉体里面?

问:是的。

答:对了,我就是一直在问你这个问题,你的基础、你的城堡是什么?你的所谓的我,这个我的城堡在哪里?这个基地在哪里?这个地方先要弄清楚明白,这个地方没有弄清楚的话,要成熟我相,什么叫做成熟我相?就不清楚了,所以我就先问你什么是我?

问:我想除了我的身体以外,还有很多我的感觉。

答:但是所有的这些感觉它都从自己的城堡来,这个城堡就是我们的肉体。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把自己的的肉体当作是自己的堡垒,在这个堡垒里面五花八门什么都有,心理、感觉不管什么都在里面,这个肉体(这个城堡)就是所谓的「我相」,从这个城堡出发的立场看出去,所看见的相就是我相,都是以这个城堡作基地、以他的这个身体做堡垒看出去的相,这个就是我相。

我们要健全「我相」是要健全哪一个部分?就是健全这个城堡,这个城堡有肉体的部分也有心灵的部分。心灵的部分属于城堡的软体,肉体的部分属于城堡的硬体,软硬体都要健全,这里面就有你这个人的行为、观念,你的价值观、你的愿望,当然也包含你的欲望,你的需要、你的各种需求都在这里面。这里面是不是整理得条理分明,还是一团乱?如果你的这个城堡里面都是一团乱,那我就会说你没有健全,如果你整理得很清楚,所有的事情运行起来都很顺畅,那我就会说你的堡垒是健全的。

我们就是要把城堡成熟健全,用另外的话来讲就是你这个人健康不健康?包括心理和生理是不是都健康?你这个人像不像一个人?你能够做到一个健康的人成熟的人,人家看你不会觉得你离谱,你是正常的人,这样子我们就说这就是一个成熟健康的人,健全的我相。我们每一个人最起码要能做到这样,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还能够谈其他的吗?

问:可是大部分的人都没有做好,

答:是啊,不够好,做为修行人还要要求更高一点,若是一般人要求不需要那么高,但是还是需要的。

问:我们可能会有一部分比较健全、而另外一部分不够健全,我们是不是要时常提醒自己不要那么自私?

答:自私不自私这时候就是要进入人相的时后才去谈的事情。

假想自己是对方可进入人相

问:可是我们生活中就时时刻刻会碰到和人相有关的问题?

答:你现在是不是想要从健全的我相跳到人相?人相就是别人的我相,他们的我相和我的我相有很多地方是共同的,你要了解别人最好的办法,就是你假想自己是他。

问:假想我是他?

答:对,是假想的,实际上不是,但你要假想我是他,如果我是他的话,我看事情是怎么看?这样做你就会猜到别人心理在想什么?

问:我觉得实际上有很大的困难,例如我的个性就不是小心眼的人,我假设成对方,换了立场,但我还是不是小心眼的人,但别人是小心眼的人,这是我不会想到的。

答:但是你会看到,例如你看到一个人是小心眼的人,这时你要去了解这小心眼的人,对不对?此时你如果是他,我就像他这样子的小心眼来看事情有没有道理,他是在怎么想?你就去揣摩他怎么想?

问:有点难做。

答:不难,这是要练习就会,例如我们如何去了解瞎眼的人?我们就把眼睛朦起来过一天的日子,我们就知道他们有这些困难,这是比较明显的例子。例如这个社会有阶级有奴隶,做为主人的人想要了解奴隶心里在想什么?最好就去扮演一下奴隶,这时你就会猜到他们遇到这样的问题会有什么想法?他们会有什么反应出来?你就会了解,一点一点试,你就会做到。

问:我是个妈妈,我在家中做事很辛苦希望小孩帮我,但是我的小孩他就不会帮我……

答:所以你就要站在你的小孩的立埸,在他们的生活中,他们在想什么?体会他们心中的想法,你可能会发现他根本没有你这个妈妈在心头,他的心中都是他的老师,他的功课,他的玩具,你在他心中根本不存在,发觉这样你就要做一件事,让你小孩心中有妈妈,怎么做?你忽然间就假装生病,看看他们心中是不是有这个妈妈?或者是你发出求救,我忙不过来了,工作太重,小孩子看到这个讯号他们会有什么反应?如果你真的需要小孩帮忙,可是希望他们帮忙的讯号没有发出去,那他们不会知道的,这个时候你只有进到他们心里你才会知道他们为什么没有帮你?因为希望他们来帮的讯号没有发出,通常小孩子看到这个讯号他们会来帮忙,而我知道这一类的事情,父母希望小孩来帮,小孩真的来帮,妈妈又把他们骂回去,叫他去做功课。于是小孩子得到的讯号是:妈妈不要我帮忙。这种事是你要进到别人的心里,看看他心中在想什么,如果你只是朦着头自己在那里嘀咕,这就是你没有进入人相。

问:对小孩子还好啦,在工作中的人相问题很麻烦。

答:那就更严重,先要把小孩这边练习好,你才知道如何面对外面。

问:因为觉得自己实在很单纯,实在搞不懂外面碰到的事情。

答:因为每一个我相的毛病特性都不一样,而且每一个都是很复杂的系统,你如果不能了解别人,就没有办法。

问:每一对夫妻都是有因缘的,他们有特殊的感情所以他们成为夫妻。有没有这样的说法?例如这位先生要把对待他的妻子的态度,推广到对待的天下所有的女人,仿佛当作跟他太太是一样的来对待,有没有这样子的说法?

答:这个问题本身就有很多不清楚的地方,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方式来对待呢?以这一个例子来解释,要对众生平等之间的关系,这样的关联本身并不有是很恰当。但是既然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会把这样子的问题抽离出来变成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佛教里面有一个说法:「佛度有缘人。」意思就是所有有缘的人都要度,没有缘的人就不要度。但是佛法里面又有一句话:「无缘大悲」,就是不管有缘没缘,对所有的人都一样要慈悲,就是无缘的慈悲。那我就要问,无缘的慈悲和佛度有缘人,这两个不是佛法里面的矛盾吗?这样子的矛盾是不是合理?这个里面有没有问题?我现在就把这个问题变化成这样子的一个问题来谈论。

佛度有缘的人,无缘也是一样要度,而且在佛法里面真正看有缘和无缘是一样的,既然有缘和无缘是一样的,不就代表夫妻的关系跟一个陌生人的关系也是一样的?但这样是说不通的,这个明明是不一样的,为什么要说这两种都是一样?这两种情况本来就是不一样,现在要说这两种都是一样,你要有能力做到一样,那个才是佛法的境界。修行是要做到的,大家就会想这样子的话不就是冲突吗?把两个冲突的东西硬把它变成一样吗?所以在刚才提的问题中间就产生一个问题:难道我们要把夫妻之间的关系平淡到跟一个陌生的男女之间的关系是一样吗?或者是把陌生男女之间的关系把他亲密到跟夫妻之间的关系一样?我们所谓的一样到底是什么?

所谓的一样既不是夫妻之间这么亲密的关系,也不是陌生男女之间那种平平淡淡的关系,都不是这样。做到什么?要达到一个状态,在那个状态之下亲密的关系与平平淡淡的关系都是一样。他可以有两种状态,一种情形是既不是亲密的关系也不是平淡的关系;第二个情况可以是亲密的关系又是平淡的关系,这两个状况都可以,做到了这就是达到了佛法的境界。这是要修行做到的不是用说的,没有做到就是没有,做到了就是佛教中的《金刚经》「是名」的境界。这不是一般的言词也不是一般的状况,这是一个修行非常不容易达到的境界,而这个境界才是菩萨要去做到的境界,做到的时候这个中间没有矛盾、没有冲突。如果你不是用做的,而是用想的,或者是用讲的,在那个状态之下就会是一个矛盾,这种矛盾不是我们佛法要讲的东西。

少带一些装备才好进入人相

我之所以会问这个问题,是因为前面有人问了一个问题:要如何进入人相?要进入人相,要进入别人的我相,是不是要带着自己的我相进入?怎么进去?我们要进去的时候,通常我们要进入别人的我相是一种假想的状况,所以我们并没有把自己的我相放弃,但是我们自己的我相有一部分是暂时把它冻结的。

我相是很复杂的,我相里面有一个最重要的东西就是「知觉系统」,知觉系统是最复杂的,也是最核心的部分,也就是所谓的能知。这个最核心的部分的旁边会围绕很多装备,这个装备可能是软体:比如说逻辑思考模式、认知结构、价值观等等各种的装备,都围绕在你的核心的部分。也有人说围绕的东西还有所谓的「信仰系统」。既然它的旁边围绕了这么多东西,那要进入别人的我相,自己的认知价值系统、逻辑思考系统等有的时候可以少带一点,但是有一个东西是不能少的,就是你的「能知系统」,这个部分是不能少的,你要进入别人的我相,就是要把自己的一部分放下,另外一部分就提出来然后才入别人的我相。入别人的我相,其实就是去了解别人,如果你的功力够高的话,你进去的时候,只带自己的能知系统,其他的装备都不带。这时候进入他的系统里就可以审查到他的逻辑思考系统是甚么?他的价值观系统是什么?他的信仰系统是什么?你弄清楚了就会知道这个人他在想甚么东西?他看到一些状况他会起什么反应。例如他看到另外一些状况后就会起小心眼的反应,你进去了以后就会知道这个人为什么是一个小心眼的人,所以要看你自己的功力。如果你把自己所有的装备都带着进到里面去,你等于没有看到什么东西,虽然还是能够了解一些,但是了解的就比较肤浅,如果自己的装备带得很少,带得越少就可以了解得越多。要进入人相的功夫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注: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是阿康仁波切,他是70年代伦敦桑耶寺的住持。第16世大宝法王在世时曾经给过我很多舍利,他对我总是有求必应。有一次,我向大宝法王提出了一个请求,我..

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守拙的智慧:心头洞明,表面糊涂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抱朴守拙。明明什么都知道,却一副痴呆愚顽的表情。这种人不张扬,不高人一等,平易近人,反而更易得众人的欢迎。社会..

一、何谓佛法融入生活也许很多人会认为,经常做义工,捐赠财物、献血、捐献器官等等,以及人天佛教所倡导的种种行为,就是佛法融入到生活当中的具体体现。虽然我们不能断然..

问:弟子的母亲三年前接触佛法,经常听您讲经开示,早课念佛背诵《阿弥陀经》,晚课也是一样,但几个月前突发心脏病往生。弟子赶回家时,母亲已经往生。我强忍悲痛将母亲送..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伤肾损精的问题现在患颈腰椎病的人越来越多,是什么原因呢?中医认为,是肝肾亏损造成的,因为“肝主筋”,“肾主骨”。什么原因能造成肝肾亏损呢?当然,原因很多,但最主要..

关于更多文章

更多文章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更多文章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更多文章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更多文章。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