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如何判断真假


如何判断真假

梁乃崇教授

为了获得事情的真相,

我们除了需要有智慧,还要奋斗,

奋斗努力的程度不同,会得到不同的真相。

今天我要讲的是怎么去判断一件事情的「真」、「假」?这个问题要分成两个部份来看:一个是出世间的「真」、「假」;另一个是入世间的「真」、「假」。

出世间定义的真、假比较绝对

出世间定义的「真」、「假」比较绝对;也就是被知的都是假的,凡有相都是假的。只有离相的本性才是真的,也就是只有能知、佛性、本性、自性、空性,这些才是「真」的。「相」是假的,「佛性」是真的,出世间「真」、「假」的鉴别非常简单。但是这个定义不能用在世间,因为世间全在被知的范围,都是有相的,以出世间的定义只能用在出世间,无法用在世间。

世间定义的真、假是相对的

那么在世间,我们又如何定义「真」、「假」?它的定义方式跟出世间不同,譬如电视有模仿秀,有专门模仿以前的李总统,最近我看高凌风模仿张俊雄,哇!真是维妙维肖!我还以为是「真」的呢,模仿得太像了!但模仿得再像也是「假」的;被模仿的才是「真」的。世间「真」、「假」的定义不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假」,而是在有相的东西上,定义这个相是「假」或「真」。就好像中央银行印出来的钞票是「真」的;有人仿冒印出来的就是「假」的。当然那些假钞看起来很像是真的,所以就会有「真」、「假」的区别。它们都是相,都是被知的。严格说起来,钞票就是一张纸嘛!好像也不怎么真啊!譬如说40年代在大陆曾经发生过金元券贬值,一张钞票壹百万,早上可以买一份烧饼油条,到了下午却要两百万。这种钞票虽然说是「真」的,跟「假」的也差不了太多了。所以这些东西都可以定义「真」、「假」,但是有一个特征,它的「真」和「假」是相对的。

我们在这个有相的世界找「真」、「假」,就不是那么单纯了,这要看你挖掘真相的工夫。你的智慧发挥到什么程度,就会得到某种程度的真相。如果你够努力、够用功,就会得到更真的真相;如果你比较偷懒马虎,就会得到一个比较不真的「真相」。

物理学求真的程度最深

世间没有什么绝对的「真」和「假」。在目前这个世界,就求真的程度而言,我认为物理学应该是最深的,或许这只是我个人的评鉴。科学不是只有物理学,还有其他的学问。但是求真的程度,我认为都还不及物理学。至于其他的学问也在求真,但求真的程度也比不上物理学,像社会科学、文学、哲学等,在求真的程度上,都比不上物理学那么严谨、有深度。所以,在世间求真满复杂的,它不是一个定论,不是绝对的,是程度上的比较。

我们做事也是一样,当遇到了问题,把真相弄得愈清楚,就愈容易把它解决。而这个清楚问题的程度,就是发掘真相的程度。如果你了解的真相是粗浅的,就只能浅浅的解决问题,而不能彻底地、深入地解决。所以为了获得事情的真相,我们除了需要有智慧,还要奋斗。奋斗、努力的程度不同,会得到不同的真相。如果智慧是同样的,就看奋斗、努力的程度;如果你没有智慧,即使努力、奋斗,还是得不到真相,这里面是非常复杂的。当然有人非常有智慧,洞察力很高,只要一点点的努力,就会晓得真相;但是,如果你没有智慧,这一点点的努力,你是什么都不知道的,如果你对真相不清楚,以你所作的判断、决策,想要把问题解掉,几乎是不可能的。

物理学两套求真的方法:理论和实验

对于了解真相,物理学有两套同时并用的方法:一个是「理论」;另一个是「实验」。「理论」和「实验」同时并用。「理论」是推想,是一套逻辑推演规则,用智慧去推演来找到「真相」,所以这个部份是属于用心去想的。而只有想的方式是不可以的,还要去做实验,做实验以后去验证这个想法是不是真实的。如果与实验的结果不一致,这个想法就是错的,就要丢掉;如果实验做下来,跟这个理论、想法预测的结果是一致的,才能证实这个想法是对的。所以,物理学不是「如是思维,如是显现」,而是「如是思维,如是实验,如是显现」。所以「思维」的结果是经过实验验证,才承认这个思维是对的,并不是你这么想就这么对的。

当然,另外的步骤也可以判断「真」、「假」。若实验的结果做出来了,但是还没有理论解释,这时就要想出一套理论去了解。如果你想的理论,能够跟实际发生的实验现象配合,可以说得通,是一致的,这个实验才算被了解了。不然,虽然有实验的现象,却不算知道它的意义,也就是真相还不算明白。

一般社会人士常犯一个毛病,以为只要有理论、有想法,我的理论就是真相,我想的就是「真」的。这个在物理学是不成立的,在物理学里面「如是思维、如是显现」是不成立的。除非那个显现代表实验,被实验验证过的才是真的,你心里的想法、认知,可以藉由实验来验证的。一般佛教界的习惯是怎么想,就怎么成立,以为佛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就不再去做实验,而否定了实验的重要性。「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是「出世间」真假的定义,不可以用在「入世间」,「入世间」不可以这样用的。所以这是误用了「真假」的定义及否定实验的真实性。

入世和出世求真的原理与方法不同

物理学在客观世界求「真」,客观的世界就是被知的世界,如果否定这个客观的世界,就不能「入世」,而要「出世」了。当我们入世的时候,就不可以否定这个客观的世界,尤其在追求什么是「真」的时候。入世间有入世间追求「真」的原理与方法;出世间有出世间追求「真」的原理和方法,两者原理与方法不同,如果混用的话,一定找不到什么是「真」。出世间的「真」和入世间的「真」,这两个是不同的,不可混淆。

神通天眼可以看到很多奇异的事情,有这样能力的人,所看见的到底是真相还是幻相?他们的回答是「两者在一线之间、一纸之隔」;这「一线之间、一纸之隔」是什么?他们没有说出来,怎么去鉴别看到的是真相、还是幻相?他们有个很简单的原则:看的时候能够把心静下来,没有念头、也没有愿望,自动浮出来的景像,让他看见就是「真的」;如果他有所求,他看见的会是他的愿望,不是真相,那个就是「幻相」。所以他尽量把心空掉,没有念头,然后出现了就是真的。如果没有出现,他会告诉你没有看到。有这种能力的人,也只能为别人服务,没有办法为自己做,因为为自己做的时候,心里面就会有愿望、有期待、有想象,所以看到的都是「假」的,看不到「真」的,就不灵了。从这个事实,显示天眼并不是「如是思维、如是显现」,而是「无是思维,如是显现」。

那么要在什么状况下「如是思维、如是显现」才能成立呢?只有修行者的自性与法性打成一片,达到这样水准的人,才能够说是「如是思维,如是显现」;没有彻底达到这个标准,是不算的。但能够达到这个水准的人太少了,绝大部分的人连自性都没有悟,即使悟了自性,还没有悟法性;即使悟法性,还没有自性与法性打成一片,所以还离得很远。

为什么达到这个条件的人,可以「如是思维、如是显现」呢?因为被知范围的本性,就是法性,他的自性已经与被知范围的本性融合一体了。他的心已经不限于自性,他的心包含整个法性,才能够「如是思维」,而法界、被知的范围也就「如实呈现」;没有达到这个条件是不可能「如是显现」的。可是我们佛教徒学佛的时候,只是把佛经背下来,从没考虑自己还没有资格用。在宋朝时,苏东坡和佛印禅师之间有一段对话,苏东坡对佛印说他看佛印就像一堆牛粪,佛印对苏东坡说他看东坡就像一尊佛,事后苏小妹就对东坡说「心中有牛粪,看出去就是牛粪;心中有佛,看出去就是佛,你输给佛印了!」这些话要对自性和法性打成一片的人说,才能成立的;没有达到这个水准是不成立的。中国人很怕想人家是恶人,因为只有心中有恶,看出去才会是恶人;心中有善,看出去才是善人,这是误用。

追求真相没有捷径,全看毅力智慧而定

现在中国的佛教徒,看人都从好的方面去想,不敢从坏的方面去想,这是不对的。我们不必从坏的地方去想;也不必从好的地方去想。佛法是「不思善,不思恶」,它不是从好的地方去想;也不从坏的地方去想。那从什么地方去想?是为「求真」而想。入世怎么「求真」?除了在想上面要「求真」;在行上还要「验证」。整个活动是一个「证真」的步骤,而不是说说而已,是一个「证真」的实践,证明这是「真」的,不是推想的理论而已。追求真相是没有捷径的,就看你的毅力、智慧而定。

我认为企业界在「求真」上都下了一番功夫,学术界在「求真」的功夫上,没有企业界那么有广度。学术界的「真」,推想的成分比较多,企业界的「真」,实践的成分比较多。一个企业如果不「求真」,是无法存活的,尤其在通货紧缩时代,企业界必须要「求真」。这个「真」跟企业的贡献是相关的,若不够「真」,贡献也就不够「真」;如果求「真」很扎实,那么所作的贡献就会扎实。但是,所有这些「真」都是比较的,若是别的企业「求真」的深度比我们更深,相对而言,我们就是「假」。所以这是相对的关系,并不是「真」了,就绝对是「真」,这里面有得竞赛,是比「求真」的功力。

宗教界在「求真」上需要下更多的功夫。前些日子,象神台风来袭,汐止淹水,当地有一所宗教团体的佛堂,有些大学生在地下室修行打坐,大水来的时候,他们原来可以离开的,但是坚持不离开。有人问他们为什么要坚持不离开呢?因为他们认为只要专心一致地念佛佛菩萨就会保佑啊!所以他们不离开,就这样被大水淹死了。他们以为「我们只要专心一致地求佛菩萨」,就可以克服困难,可以得到保佑。这是宗教理论引导出来的悲剧,所以问题还是出在怎么去判断宗教理论的对错,这就是「求真」的功夫了。

还有人提到,他常常预见很多灾难,大部份都会兑现,所以他很怕预先看到。这种预言如何判断其真假?兑现的就是真,不能兑现的就是假。问题是在尚未兑现之前,如何判断其真假?这是一个很难的问题,通常在无意中预知的事情比较真,可以采取一些防范措施;如果是在有意中预知的事情,多半是假的,就不必管了。

很多人「觉得」某人是坏人,就认定某人是坏人,这种主观的认定,不经客观的查证,是非常危险的。把自己的「觉得」不经查证就当作是「真实」,这与精神病患的妄听妄视有什么不同,或许大家多少都带有一点精神病,只要不太严重就好了,我们只要在「求真」上多下工夫,就可以免除精神病了。

我们修行者这个地方必须要下功夫,入世要以入世的求真原则、方法来「求真」;出世的时候,要以出世的原则和方法来「求真」,这两套不一样。当然小乘的重点是放在出世,问题比较小;菩萨乘要出世、又要入世,这两种「求真」的方式不同,必须要弄清楚,不然没有办法修菩萨道。菩萨道比较困难,我认为做事业对于修菩萨道是有帮助的。做事业如果只想修小乘是没有帮助的,反而是妨碍。但是如果你要修菩萨乘,做企业对修行是有帮助的。这是最近我对于「真」和「假」的了解,我做了这样的说明,不知道大家有什么感想或问题。

听众:我有三个感想:第一点,在事业里面「求真」代表理想跟实际之间要愈来愈落实。企业常常要求「透明化」;「透明化」的程度愈高,就是「求真」,对企业愈好。我满高兴的是理想跟现实之间的差距愈来愈小,两者慢慢地结合在一起了。(师曰:你的理想是指修行?)不是修行,是指很多地方都能够实际去做。第二点,悟本来面目的人,为什么很多地方跟我们一样?(师曰:甚至还要更差!)我们佛教徒常喜欢从「善」的地方看,而不敢讲「差」的部分,这是很大的毛病。其实在这世间没有「相信」跟「不相信」,纯粹看「真相」(师曰:不管「善」、「恶」,但求「真」。)这是很有用的方法,可以摆脱很多错误观念和看法、或是成见、一些预设的立场(师曰:和盲点)。佛教经过两千多年以来,有许多观念和看法已经失去了「真相」,修行者实在需要一位已经知道「真相」的人帮忙破解。像刚刚老师所指的许多不正确的观念和看法(师曰:积非成是),如果没有人帮我们破解,对修行就是一个障碍。

听众:「不思善,不思恶」,这是六祖的开示,我们的公民道德教育都是从「对」与「错」的角度切入,比较不是从求真的角度来看的。王永庆谈到企业经营,他所讲的就是一件事情--「追根究底」(师曰:查「真相」。)平常我的习惯一定是谁「对」、谁「错」,谁做了这件事情、说了这句话。现在我有不一样的感受:当我看到一个现象,或有疑问时,我该先看,怎么达到「真相」,而不是谁对、谁错。

听众:我有两个感想:第一个,老师刚刚提到企业,我想就个人而言,想、说、做、成必须合在一起,譬如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愿望、目标,对自己人生有想要追求的理想,也会跟人说。但如果以为我已经想了、也讲了,我的人生目标就达到了,这是有问题的。我没有去实践,没有真正地付出,就认为自己应该成功,没有成功是怀才不遇,是没有得到别人的赏识。真正做的时候,才会发现原来弄错了,需要调整。

第二个,是星期五发生的一个实际的小故事,最近从大陆进一些样品来台湾,我就交代公司的小姐要写一个时程和工作分配表,例如在台湾谁要做什么事?几月几日在大陆谁要做什么事?她就说:「老板,要这么麻烦吗?打个电话去不就好了嘛!」我说:「你要写好,然后传真给对方,这样大家比较清楚。」等她写好传真给对方之后,我又说:「你有没有跟大陆方面打个电话,确定对方有没有收到这个传真。」她说:「要这么麻烦!」好,她打了电话,对方也收到了,没问题了,很好,于是双方就开始做了。

上面已经写得很清楚了:台湾几月几号做什么事情,大陆几月几号做什么事情。结果到了星期五,大陆该做的事情没做。大陆的承办人员讲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喔!我以为你给我的时程表,是你们台湾要做的时程表,跟我没有关系。」那时本来我心里想他是在推卸责任,今天经过老师这么一讲,喔!原来他所认为的「真相」跟我所认为的「真相」完全不一样。我认为的「真相」是有一个明确的工作分配表给大陆的员工,他们应该就会做;而大陆的员工则认为是:喔!台湾已经有一个明确的工作分配表,知道要做什么了。你们台湾通知我们你们要做什么了。

两边的「真相」不一样,这就衍生一个问题,因为我们活在这个中国人的世界里面,也许我们会比较努力去追求那个「真相」;但我们周遭的人并没有。你天天面对一群没有追求「真相」的人,你要怎么办?你要不就气死,要不就天天骂人。但是听了老师这些话之后,知道了一件事:你必须引导别人来配合你所认知的「真相」,活在中国社会比较麻烦一点,也许你的「真相」比较深一点点,那你还需要协助对方,跟你的「真相」逼近些。

如果你要跟他合作的话。(师曰:怎么逼近?)师父刚讲完的时候,我就想到:喔!公司还少做了一件事,当传真给大陆的时候,公司的员工还要跟大陆的员工核对,问对方:你清楚了哪些事情?这些话要讲,而不是光收到了传真就好了。当对方收到了传真,却不清楚原来有指派工作给他,还要跟对方确认,让他亲口讲出来,让他确实知道要做什么。(师曰:我想还不够,要他再写下大陆要做的工作,然后传真过来。)

另外,有一个最近读到的小故事,跟师父刚刚讲到汐止淹水的事情相关。故事大概是这样子:有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一次遇到非常大的洪水,当水淹到他家的一楼时,有船经过,他却不上船,而上二楼去了,人家跟他说:「你赶快上船啊!」他回答:「不,主会来救我。」到了二楼,水又淹上来了,刚好一艘船经过,人家要他赶快上来,他说:「不,主会来帮助我。」这时,他又上三楼,水又淹到三楼来了,他依然相信:「主会来救我。」最后,就淹死了。淹死之后,就到天堂去了,他就跟主抱怨说:「为什么我这样求你,你都没有来救我。」那时主就打他一巴掌说:「你以为那两艘船是谁派去的?」我觉得这个故事很好笑。(师曰:我也听你讲过,配合今天所讲的,真好!)

第三点,刚刚老师有提到「菩萨道」,「菩萨道」就我以前的观察或想法,那是个想象的世界。什么叫「菩萨道」?实在是非常抽象,我常常会想象说,隔壁有个大菩萨,他现在的这个社会是跟我的一样喔!那他现在会在做什么?他不是在天上看,他就在我们这个地方看,剩下的就让大家自己体会吧!

听众:我有一个疑问:我们「出世」求真,对「入世」求真有什么帮助,或有什么关系,如果这样切开的话,(师曰:这个中间有关系的。)这两个用的方法是完全不一样?

老师:完全不一样,但是有关系的。出世这个地方,「求真」做得愈好,入世时的「求真」功力愈大。两种方法不同,但是相关的。因为出世这个部份,就是要破「无明」,对不对?你能够破「无明」,就是将一层一层的假设都破开,破开比较深的假设,入世的深度就会变深。例如你看事情,站在台湾的立场来看,和站在世界的立场来看是不一样的。你能够看到事情的「真相」是不一样的。因为所有的想法、理论都有它的立场;我们在出世这个地方做得比较好的时候,立场会更深、更广。这时你看到的「真相」也会改变,这是相关的。它们方法不同,但是相关的,如用错对象就会混乱。

听众:我听梁先生今天所讲的追求真相,不管是「出世」或「入世」,我更清楚要把握的方向。我想到上次您讲的「人没有智慧是相当悲哀的」。刚才讲到大水的故事、还有汐止淹水那件事,我就想到一个故事:孔子有个弟子名叫「微生高」(或称尾生高),他跟女朋友约定某天在某一座桥下见面,不见不散。结果当天微生高赴约去了,那天正好下着大雨,风很大可比象神台风,桥下的水涨得很高,就快淹到他的腰部上来了。但他一直信守诺言──不见不散,死死地抱着桥柱,可是他的女朋友始终未到,微生高就在那里痴痴地等,最后就被大水淹死了。人生在这个世间,没有看清真相、缺乏判断的能力,随时都有灭顶的可能。其实我们在修行的时候,要懂得变通,因为这是一个变化的世界,我们不能够墨守在一个点上,否则会卡死在一个点上。所以清楚真相就是一片无碍,来去自如。

听众:我想她讲的是个人不追求真相的结果。我举历史上两件事情,来说明集体不追求真相的结果。第一个,希特勒屠杀犹太人,那是他们认为的「真相」──犹太人是要灭绝的。这是德国人所认为的真相,那一群人的认为会导致另一群人的灭绝。第二个,是中国大陆的文化大革命,造反分两派,两派的口号都是「誓死保卫毛主席」,各有各的「真相」。有一个数字统计,文革时候,大陆死了六千万人。这个也都是在追求「真相」;所以整个世界的每个人对「真相」没有很认真、很严谨去逼近的话,凝聚起来是个非常可怕的灾难。(师曰:这两个灾难是很可怕的。德国人好像是很会追求真相的民族,怎么产生的问题也满大的!中国的问题还不觉得奇怪,也许我们对中国比较了解。)

听众:拿我的经验来说:修行由内而外,跟外面没有关系,还是可以体悟的。之后在明白的事情上,不是全面的突破,想在生活里弄清楚明白,去观照,跟自己的摄心有关。

老师:讲到这里,我还有一点补充:我们做实验来检验自己的想法,不要单方面只认定自己想法就是真实的,而是对你的想法要用「实验」来检查;用「实验」来检查自己的想法代表什么意思?代表用客观的被知的现象来检查你的想象、思想、理论。这个其实是在承认一件事,就是被知的现象比我们的思想还要更真实。这好像跟佛教认为「心」才是真的主体,而被知的现象是我们的思维想象的反应而已,正好反过来。就出世而言,是以能知的本心为真实,本心超越思维想象。思维想象还要动,本心都不动就呈现出来了。佛法要讲的心是「本心」、「菩提心」,而不是思维想象这种「识心」,所以用被知的现象来检查思想,只是检查「识心」,不是检查「本心」,「本心」是不可能被检查的。

老师:入世和出世的真实定义是不同的。从十二因缘来看,入世的真实在「有」这个层次。

听众:「有」的世界是众生共念所造的世界?

老师:你的问题是先接受共念所造的理论,是不是这样子?那么就需要去检验,如果没有检验,这个只是想法或理论,不是真实。「无明」是靠生、老、病、死衬托出来的,十二因缘也是个理论。这个理论在没有检验之前,还算不上是真实。

听众:对《华严经》而言,难道也是这样子吗?

老师:《华严经》没有办法验证,所以《华严经》不是世间的真实事实,我们只能体会祂要表达的意境而已。体会那个意境对我们心量的开扩很有帮助,就像电影「侏罗纪公园」一样,故事情节不是真的,但是真有这部影片,在世间所指的「真实」有不同的面向,不是一个定法。

资料记录-张春美

资料整理-吕秀玉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回向可以分两个内容,先念通用的回向偈,然后再单独回向,具体内容如下:1、普遍回向: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

华严经简介《华严经》全称为《大方广佛华严经》。所谓“大”是包含的意思;“方”是仪轨的意思;“广”是周遍的意思;“华”是成就佛果的意思;“严”是开演因位,严饰佛果..

佛法里面讲病有三种原因。第一种是生理的病,包括你的饮食,古人常讲「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所以口是祸福之门。天气变化,我们衣著不小心,这些都是生理病的来源。第二种..

问:请益法师,如何理解六根就是一根一心,把心贴在一心上,就用根了不用识了这句话?反闻闻自性有没有修持的具体方法?那么眼耳鼻舌身歇止,自心念佛,自性闻之,或只着意..

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是在戒、定、慧三学之外,加布施、忍辱、精进,合称六度,亦称六波罗蜜。波罗蜜是梵语,意为到彼岸.渡河的人,须乘舟筏横越中流,..

佛在《法华经》中打了八个重要比喻,即“法华八喻”,用来帮助众生“开示悟入,佛知佛见”。若能诚心观照,即入如来大定,定能长智开慧,从浅显的比喻中觉悟深奥之法理。一..

人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无病、无难、无障,可世间不如意者十之八九,现实的人生总是充满着波澜,我们希冀着万事圆满,执着于追寻完美的顺境,可这往往会带来更多的欲望和贪婪..

中国大乘佛教——八大菩萨摩诃萨之一。尊上虚空藏菩萨摩诃萨在无量菩萨中专主智慧、功德和财富。因尊上智慧、功德、财富如虚空一样广阔无边,并能一切世间持戒如法相求的诸..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八关斋戒为了方便在家学佛的人,可以自己在佛前自受,日期就是居士菩萨戒上说的每个月的六斋日,即是农历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这六天。当然实在自己有..

关于更多文章

更多文章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更多文章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更多文章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更多文章。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