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师:《西方确指》净业课诵


《西方确指》净业课诵

菩萨又示无朽曰:“《弥陀经》十二卷、佛名一万二千,不要增,不要减,只依着我行去。但经要匀匀净净,不缓不急,不疾不徐。佛要声声心心,不涩不掉,不浮不沉念去。至于回向,不是但诵旧文一过,须从自己心中,发出真正大菩提愿,至诚恳切,普愿一切众生同生极乐,而我心无所著,如虚空等,是名回向。又静坐时,当反观深究,佛即我心,是心是佛,不假外求。如心而住,无能无所。如是谛观,更无二念,是名修行三昧。慎勿忘形死心,又落外魔知见。如是坐一时,便起经行,又更持诵,有个次序。若忙忙促促,一气赶去,谓可完却一日课诵,便有苟且了局之念,非真正修行矣。大抵学道人不遵知识明诲,决定劳而无益,未久必败,慎之慎之。又诸经中所谈净土依正庄严,须讲诵明白。倘坐中,或经行,或礼诵时,净土现前,便可觉了,不为异境所惑。”

请掀开文本第三十四页。请看第四十五段:净业课诵。就是修净土法门每天应该怎样做功课。这段是觉明妙行菩萨对无朽比丘开示。在第四十一段里面谈专勤念佛、不杂世念,就是对无朽比丘的开示。无朽他是八人当中为头的,在三昧和尚座下剃度出家。所以对无朽比丘的开示,觉明妙行菩萨显得更详细,对他的期待更高。谈到一天怎么去做功课:念《阿弥陀经》十二卷,这十二卷不是一口气念完,而是把它分布在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作为一个单位的做功课的时间——就念一卷《阿弥陀经》,再念一千声佛号,再做回向,余下的时间或打坐,或经行,或拜佛——都可以。这个方法,把它分布在十二个时辰去做。觉明妙行菩萨说:“这样的功课不要增加,也不要减少,你就依循我提供的方法行去。”——去修行去。诵经要怎么诵?诵经要“匀匀净净”,就是诵经不要赶。“匀”——很平匀,很清净:匀匀净净。实际上就是我们诵经时候的这颗心是真诚的,是清净的,所以显发的声音也是匀匀净净。这个心是匀匀净净,声音“不缓不急”。这个声音不是很缓慢,但也不是很急躁。这个节奏把握得“不疾不徐”。这就表明一种中道、安详——这样一个诵经的韵律和节奏。好,这是诵经的一种风格。

那么佛号怎么念?佛号要“声声心心”,就是每一声佛号都有你心灵力量的贯注,要念兹在兹。你念出声音,心就在当下。每一声佛号是用我们深信切愿的心来贯注,来庄严的。你这样每声佛号都有这个心在里面,实际上每声佛号就在我们的心波里面造作了。这样就“不涩不掉”。“不涩”就是:它不是枯涩的。“不涩”就表明这个佛号很流畅,不是滞涩在那个地方。“不掉”就是:你无论是念六个字还是四个字,这四个字、六个字你念得不要掉句,不要掉字。有人还真的就是:有时候他就念“弥陀佛、弥陀佛”——就掉了一个字;他有时候就念“阿弥陀、阿弥陀”——又掉了个“佛”字。有时候这个心跑了,他可能全句都掉了。全句怎么掉的呢?他自己都不知道怎么掉的。比如我常常举那个例子,他就是做花生生意,等他做晚课的时候,本来在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结果他想到:“我进了一批花生,这花生怎么出去?”可能想得很投入了,不知不觉地就“花生、花生、花生”。这样你都要把一句佛号全掉了,换了——调袋了。这东西都是常常出现的。这说明——你把全句都掉了——你心就跑了。所以要不涩不掉去念。还要“不浮不沉”。这句佛号不要念得很浮躁。你念得心气很浮躁,它这个声声都是向外跑的——这就是浮。有时候他念得又沉——沉下去。一沉呢,就容易昏沉。念一念就打瞌睡去了,就打呼噜去了,这就沉下去了。浮呢,就是心稳定不了。念句佛号,妄想就在那里转来转去,它就是浮。止观、定慧都没有。你不浮就是有止的功夫,不沉就是有观的功夫。止、观,定、慧要相资,这句佛号才能够念得上轨道。所以要把这佛号念得声声心心,不涩不掉,不浮不沉。这是我们念佛的一些法则,不是很简单的。好,这样念去呢,就能够慢慢地把六根摄住。声音和心相依,这就是叫摄心念佛。

那么念完佛不是最后还有个回向吗?回向就是做“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那个回向。当然回向文很多,也包括莲池大师的《西方发愿文》这些回向文。回向文呢,也要注意,不要仅仅是把这个回向文的文句有口无心地读一遍。不是这样,而是要从自己的内心深处把这个回向发愿真实的含义显发出来。就是要发出真正的“大菩提愿”:要至诚恳切普愿一切众生同生极乐。每个回向发愿文都有这个意思,但看看我们发心是不是能发得出来。莲池大师在回向发愿文开始的一句就是谈这个大菩提愿的问题:弟子某某,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首先就发愿。“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这就是所缘之境。你要发菩提心,首先依什么境界来发?你依的境界狭小,菩提愿就狭小;你依的境界广大,你的菩提愿也随之广大。所以先从狭小的开始——四恩,天、地、君、亲、师这对我们有恩德的,就要给他回向发愿。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的众生,这又比四恩的众生要扩大一点,进一步扩大到整个法界的众生。这你就要发法界之心:要为法界所有的众生,让他们得到大乘佛果。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现在一门深入,专心持念阿弥陀佛的万德洪名,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才能够使四恩三有法界众生一起都成佛。这就是要发菩提愿。在菩提心里面来念这句佛号比没有菩提心念这句佛号,功德那是天壤之别。如果念佛不能发大菩提心,就很难跟阿弥陀佛的本愿相应。不能相应,不感应道交,你就很难往生了。发了这个大菩提愿,还要专心念佛才能够成办往生之事。所以省庵大师为这个事特意写一篇《劝发菩提心文》。这是我们净土宗祖师非常悲心的一篇文稿,大家可以去好好读诵一下。

这里谈到回向发愿,回向发愿首先在事相上发,而且还要在智慧的观照当中。你发的这个心,而且不加执著,就像虚空等。这是什么意思呢?省庵大师说发菩提心的八种相状——邪正、大小、偏圆、真伪这些,其中谈到圆教的发心。圆教发心怎么发?如果知道自性是众生,我就愿度自性的众生;自性就是佛道,所以愿成就。无论是一切法门、一切众生、一切烦恼、一切佛果,这些法都是不离我当下这一念心。所以就以虚空之心发虚空之愿,行虚空之行,证虚空之果,并且也无虚空之相可得。这就是般若的空慧了。你又不要执著虚空有个相,虚空也是了不可得。如果你能这样发菩提心,就是圆教的发心,就有般若的智慧。这个般若常常讲三轮体空:布施没有能布施的我,没有被布施的他人,中间亦无布施之物。这样三轮体空的布施,你的功德就是无量无边。但一切众生都是住相布施,它就只能变成有漏的福德。所以你看禅宗有位大德——庞居士,他是个大富之人了,家里有很多金银财宝,他开悟之后专心修道,把他所有的金银财宝全都沉到江底去了。那别人就质疑:“你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布施啊?不做善事啊?”这庞居士说:“我多生多劫就是被布施所累,所以全都沉到江里去。”你看这个举措,他就具有大人的作略,他连布施也布施掉了,毫无布施之相。这就是属于般若的智慧。要以这样一个般若的智慧来升华回向发愿的内涵,这样的功德就很真实了。好,那回向完之后,就可以“静坐”。这个静坐呢,这里觉明妙行菩萨谈到了观心法门:当“反观深究”。就是你开始念佛,当下这一声佛号即念——即这句佛号当下这一念,你就反观深究,追究它的来源。能念的心是什么?所念的佛是什么?那么能念之心了不可得,所念之佛也了无所得。就在了无所得当中,能念之心灵灵不昧,所念之佛历历分明。实际上能念之心和所念之佛都是实相,以空印空,似水投水。那么佛就是我当下这一念心,“是心是佛”。既然佛就在我这个内心完整具足,那一切佛都是我心里显现出来的,不假外求——不需要到外面去求。这就是用一种智慧,叫慧观。前面我们在事相上念佛,心不离佛,佛不离心,信心成就亦能往生。但是如果我们加上观力成就——观慧的力量成就,可以得到理一心,那你往生的品位就会增高。你在这样的观慧当中,如真如自性而住。那么住在这里,也没有能所的对待:没有能念之心,没有所念之佛,心佛一如,能所打破。能念的心是始觉之智,所念的佛是我们本觉之理。理和智和合——始本和合,那么我们清净本然之体朗然现前,“唯一心故”。你能够“如是谛观”当下这一念心,一境三谛,一心三观,“更无二念”,当下就是清净本然之体现前。那么你可不就是“修行三昧”吗?那么修行三昧我们看看,可以跟大家沿用一下彻悟禅师的一个偈颂。他写过十首《一声佛号一声心》,这十首偈颂写得非常好。看这个“声声心心”,他有个偈颂:一声佛号一声心,直下分明岂外寻;鞭影未劳频举示,白牛运出古黄金。我们这句佛号起来,这句佛号就是我们当下妙明真心。所以就在当下能念的这句佛号当中,直下分明就是我们清净本然的心体,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就朗然现前。还要到外面去寻找吗?“直下分明岂外寻”。那“鞭影未劳频举示”,对一个良马来说,不需要时时把鞭子举起来,它当下就明白,马上就跑得很快。那么“鞭影未劳频举示”指的是什么?大白牛。大白牛比喻成摩诃衍、一乘法。你发大菩提心来执持这句名号,就能运出“古黄金”。古黄金就代表我们自性本具的亘古亘今永恒存在的性德——如来藏。你每一声佛号,以这个菩提心去念,就运出了我们如来藏的功德——“古黄金”,这是一首。还有一个偈子:一声佛号一声心,心佛双忘趣转深;定久不知谁唤醒,满天霜月照幽林。你看这个偈颂,当下这句佛号就是:我们要一声佛号一声心,心佛两忘。能念的心和所念的佛打成一片,都忘了,泯灭了它们的界限。所以趣入到这个深心里面去——“转深”,转到更幽深的心性里面去,这样就得到禅定了。在这个定中,“定久不知谁唤醒”,是这句佛号把我的主人翁唤醒,还是主人翁把佛号唤醒?“不知谁唤醒”,已经是没有主客体的对待了。已经是到了不二的情况下,才没有谁和谁的关系,所以才“不知谁唤醒”。在不二的情况下,这种“满天霜月照幽林”。“满天霜月”代表我们清凉的般若智慧的光明。在这里面,它能够照出幽林——幽深的菩提觉林。你看这些偈颂都代表彻悟大师确实是证念佛三昧的人,没有这样的境界他写不出来。但也恰恰我们就理解它为觉明妙行菩萨讲修行三昧是什么境界——可以把这个来作一个注解。好,那么在这样的一个修行念佛三昧当中,切记不要“亡形死心”。认为“我身体都忘记了,我没有念头了,我心死了”就是好境界。恰好相反,这不对哪!这落到外道和魔的知见里面去。那些外道修无想定就是“我什么念头都没有了”,他无非就是无想定而已。禅宗讲这个就是叫枯木禅了,那都要呵斥的。谈到枯木禅有一个公案,这个唐宋时期有很多老婆子,都是很厉害的明眼人,有个叫婆子烧庵的公案。说有一个婆子供养了一个庵主,就是禅和子——修禅的。供养了二十年,供他修行:给他一个修行的屋子,常常让一个年轻的女子给他送饭——后勤工作,能让他安心办道。有一天,这个婆子就对这个女子说:“你今天送完饭,等他吃完饭,就一下子把他抱住,就问他‘这个时候你感觉怎么样啊?’”这个女子还真的就依教奉行。等这个二八妙龄女郎一下了把他拥抱住:“啊,这时候你感觉怎么样啊?”这个庵主倒是回答了两句话:“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说了这两句话。这个女子就放了手,回去就把这个经过告诉了婆子。这婆子一听就说:“原来我二十年供养的是一个俗汉。”就走过去把这个庵主赶走了,把这个庵也烧掉了。那大家参一参,为什么?从持戒——戒律角度来看,他很讲戒律。但为什么这个婆子说他是个俗汉?你想一想,这里是不是又进入了亡形死心的状态啊?“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修行到这个程度,对吗?我们讲阿弥陀佛名号,为什么讲寂和照的统一?寂中有照,照中有寂。你在寂中一点照都没有,这就是枯木禅了。没有一点“暖气”,这就不对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还在心意识里面,他还在对待法里面。所以他是一个俗汉,他没有得到佛法的精髓。这都要注意。觉明妙行菩萨说,如是打坐一段时间,可以再起来经行念佛,然后再去持诵经典。这样经行、念经、拜佛有个次序,交叉进行。但要注意,不要匆匆忙忙,不要好像赶集样的,一口气把所有功课做完,说“我今天佛号全念完了”。但是你当下是一个敷衍了事的念头,你就不叫真正的修行。修行是心性上的细活,不是在事相上——“我把事情干完了”。一般修道人一定要遵守善知识的明智的教诲。如果不遵守知识的明诲,决定修行“劳而无益”。前面我们知道什么叫善知识,善知识就是过来人。你要到北京去,怎么问路?问一个曾经到过北京的人。如果他自己都没有到过,你去问他,说不准就问错了——他指错了路哪。善知识是明眼人,是过来人,如果不遵守善知识的教诲,过不了很久就会失败。这是要谨慎的。觉明妙行菩萨告诉无朽比丘:“我就是过来人,你要决定按我的教诲来做。”再下面谈到,净土经典以及旁涉经典所谈的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一定要讲诵明白。依正庄严的境界实际上就是妙真如性的境界——涅槃的境界,也就是佛的法界。这些,作为净土的学人一定要在我们的内心熏习。熏习依正庄严,就是用真如熏习我们当下这个迷失的心,熏习一颗新生的净业种子。但这种熏习——你要让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在我们内心很熟悉,它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因为我们多生多劫熟悉的都是人间的事情、五欲六尘的东西,对这么清净平等的境界我们是很生疏的。我们可能读了很多遍《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但还是觉得像水和油的关系,入不到心里去。要把它明白、熟悉,一定要有一个耐心的渗透过程。那怎么渗透呢?可以有几种方法,或者读诵——反复读诵,或者抄写——抄经,或者一字一字拜经,再加上讲演。用这些方法,而且不断地反复,天天照面,才慢慢熟悉一点。要么我们都是懵的。熟悉之后有什么好处呢?如果我们在静坐的时候,或者在经行的时候,或者在礼佛诵经的时候,这些净土的境界现前了,你当下就能觉了这个境界是好境界。是正的还是邪的,当下你就有个辨别能力。辨别能力来自什么?来自经典。跟经典相应的就是真境界;跟净土不相应的就是假的、伪的、邪的。这样就不至于被其它的境界所迷惑。尤其到了临命终时还有各种境界。有时候你看净土的一些往生者,他可能首先来的是天界的:或者忉利天的天人来接他——它也很庄严,这时候他知道这不是净土境界,他不为所动;过一下子又夜摩天的境界现前,天人吹吹打打来接他,他也不走。一定要等到极乐世界的净土现前,他才愉快地走。那在这种关键时刻,一定要平时对这种境界非常熟悉,你才能够有一个明晰的判断。按照觉明妙行菩萨这样的方法来修,而且不增不减,再加上这样一个观慧的静坐,那这个成功一定是上品上生了。希望大家依教奉行。南无阿弥陀佛!

——2009年冬季佛七大安法师讲于东林寺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

蒋贡康楚仁波切是大宝法王噶玛巴的重要法子,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的四大法子之一,是噶举传承内的重要上师。远为毗卢毗那佛化身,近为阿难尊者化身,与金刚尖锐为三人。..

嘎玛仁波切:发愿和回向的差别贪念是在作善事之前,先为自己打算,以自利而作;而愿力是为了利益别人,先为别人着想,再想到自己。而发愿和回向的差别是什么?是有没有完成..

科学研究的是物质,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假设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也就是物质和意识必须要截然分开;佛学研究的东西是意识,佛学反而认为主观和客观、物质和意识不能分开..

贵州省某县,有吴仁吴义两同胞朋友,父早亡,受母李氏抚养成人,吴仁娶妻孟氏,吴义娶妻崔氏,吴仁居长,性情良善,孟氏亦贤淑。吴义居次,年虽幼而性狡猾,崔氏性情亦横泼..

注: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是阿康仁波切,他是70年代伦敦桑耶寺的住持。第16世大宝法王在世时曾经给过我很多舍利,他对我总是有求必应。有一次,我向大宝法王提出了一个请求,我..

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守拙的智慧:心头洞明,表面糊涂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抱朴守拙。明明什么都知道,却一副痴呆愚顽的表情。这种人不张扬,不高人一等,平易近人,反而更易得众人的欢迎。社会..

一、何谓佛法融入生活也许很多人会认为,经常做义工,捐赠财物、献血、捐献器官等等,以及人天佛教所倡导的种种行为,就是佛法融入到生活当中的具体体现。虽然我们不能断然..

关于大安法师

大安法师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大安法师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大安法师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大安法师。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