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十二因缘(二)
十二因缘(二)
梁乃崇教授
我这一趟是第二次到吉隆坡「圆智精舍」来,有非常多的老面孔我还记得,也有一些没有见过的新面孔。我这次来,距离上一回已经一年四个月了,可是感觉好像又回到了从前,不觉得时间已过了这么久。希望在座有不少人在这一段期间修行已有一些进步。
自从华藏祖师圆寂以后,这十多年来马来西亚同门有一些变化,令人非常惋惜,因为很多人都退转了,或是走到别的路上去了,只有一些人还能坚持下去。在这种情况下,「圆智精舍」的同修还能够把持信心与意志力,继续学习华藏祖师所传下来的圆觉宗法门,真是非常难得,所以大家要珍惜。
「圆智精舍」今天还能够重新接续华藏祖师的法脉,这件事情要感谢「圆智精舍」几位出力的同修,他们非常发心,也非常努力,很感谢他们有这样的愿力及意志力,并且能付诸行动。当然,在这里面,锺福田先生是发心最大、出力最多的一位,很是难得。好!现在我们言归正传。
今天我要讲的题目是:「十二因缘」,就是黑板最上面四个字。
「十二因缘」是什么呢?它是佛教里面缘觉乘修行的根据。辟支佛就是修「十二因缘」的,一旦修成,就是辟支佛。这正像小乘修苦、寂、灭、道四谛,罗汉是从苦、寂、灭、道修成的。中乘修行的果位有缘觉、独觉和辟支佛。罗汉则分为一果、二果、三果和四果,到四果就修成了。
缘觉乘是中乘,比罗汉乘(小乘)要大、要高明;但是和大乘十一地、十二地和十三地,也就是等觉、妙觉和无上正等正觉来比,又小一点、差一点。
「十二因缘」在佛法里的重要性,不亚于苦、寂、灭、道四种修行方法,但是一般人对这「十二因缘」并不是很了解。同时大家可能还注意到一件事情,这个中乘除了有缘觉,还有独觉,最上面才是辟支佛。这个独觉是很特别的,他不需要靠佛的帮助与加持,自己就能修成——如果这个世间没有佛、没有佛法,独觉照样可以成道!对他来说这个世界并不一定要有佛法住世和引导,才能够修成;独觉可以独自成就,所以叫「独觉」,这是独觉的特性。
中乘主要的依据就是「十二因缘」,是靠这「十二因缘」来修成的。也可以说如果懂这「十二因缘」,就可以像独觉那样不靠佛助,而自己修成。甚至「十二因缘」这套说法不存在这世间了,他都有办法把它找出来,为什么呢?
各位看我下面写的这些结构:外境(外在世界)、肉身、意识、潜意识。这些结构不是「十二因缘」,而是我们现在的知识,现在知识的了解就是如此;所以如果一个人心够细,他自己可以把这「十二因缘」找出来。现代的知识也不晓得有「十二因缘」,但是会找出和「十二因缘」程序相近的东西来。
所以即使「十二因缘」不在了,佛法没有了,连「十二因缘」这样的佛法都没有了,仍然有人能够自己修成,之所以如此,是他自己把这十二因缘的结构找出来了。
这「十二因缘」是什么?就是人类的认知心理结构,我们人的心灵结构就是这十二支环环相扣的因缘所组成的。所以其实不需要写出来,大家只要把自己心灵的结构弄清楚,就会发现有这十二支因缘。所以「十二因缘」就是我们的心灵以及认知结构的真实状况。那么我现在就先来介绍「十二因缘」:
(图一)十二因缘与现代知识对照表
「十二因缘」的组成结构依序是这样的:「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一共有十二支。
我们先来看「无明」缘「行」,「无明」是怎么来的?「无明」是从「本明」来的。「本明」就是一般佛法里面讲的「本来面目」、「佛性」、「自性」、「实相」……这个「本明」一出来入世,就造成了一个「无明」。「无明」是怎么造成的呢?就是一个迷糊,「本明」一迷糊,就是「无明」。「无明」就是迷惑、不明白的意思。所以只要昏一下,就「本明」的状况来讲,就生出了「无明」。
这个「无明」是怎么生出来的,要想体会并不容易,什么人可以体会得到?已经在「本明」这边的人可以体会到;他若要出来入世,要在「本明」这里昏一下才出得来。这昏一下与在六道轮回投胎前喝了孟婆汤,把过去的事都忘掉,那么昏一下的意思相同,这么昏一下,就变成了「无明」。
所以「无明」是什么呢?就是一个糊涂,「无明」再一糊涂,就会生出「行」。
「行」代表一种意志,有执行、行动的意思。它会让你觉得身不由己,不得不推演下去,有一股必须推演下去的力量,一直变化下去,而且非得这样变不可。所以一到「无明」以后,就会生出「行」来。
而有了「行」以后,又会生出「识」。「识」是什么?就是认识。我们会对一件事情有所认知,这种认知的能力就是「识」。
我前几个礼拜在台北参加了「第三届佛学与科学研讨会」的论文发表,我画了一张图,总共有四十八个绿色的点。这四十八个点乍看之下,就觉得像一个人的脸,对不对?但事实上它只是四十八个点。但是我们会把这四十八个点认定是人脸,而不会看成只是四十八个点散在那里。我们很容易赋予这四十八点的图一个意义——这是张人脸——这种认知就是「识」的作用;如果没有「识」,不会晓得这是人脸。
我另外又画了两张,右边那张你会觉得是笑脸,左边那一张是哭脸(见图二)。其实没有什么,只不过把代表嘴角的线弯上弯下而已呀!弯上是笑,弯下是哭,全是「识」的作用;如果没有「识」,就没有这个笑、哭的作用,只不过是两条虚线,一条往上弯,一条往下弯而已。但是「识」会赋予它意义,这个意义是「识」自己创造出来的。
大家听我讲话,之所以会听懂,都是这个「识」在作用,而给了它意义。这个世界上每一样东西,我们的「识」都会赋予意义,这种能力是电脑所没有的。
如果我画的这张图像用电脑接一个摄影机去照,萤幕上也会出现这些点,但是电脑不会说这是人脸,只是会出现这些点;会说这是人脸,一定是有「识」的人,看到了萤幕上的点,而有这种认知的。所以还是要有人的「识」,才会有这种作用。好!各位听了我刚才的分析,对「识」有了基本了解,这还是「识」的认知作用,对不对?
图二
有了「识」以后,又会生出「名色」来。「名色」是一个简称,应该有「色」、「声」、「香」、「味」、「触」、「法」,「名色」代表了这些。所谓「名」就是「名称」,任何东西我们都要给它一个名称,人也要给一个名字,否则就不知道怎么办了。而且这个「名」里面不只是名称,连一、二、三、四……这些数目也都在「名」这里,所以「名」是法。「色」则包括了形象、声音、香气、味道及触觉。
而「名色」之下又会生出什么呢?会生出「六入」。「六入」是什么呢?「六入」就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就是我们的身体。
大家看到这里,有没有发觉一件奇怪的事情:我们的眼睛要见「色」,应该是「色」被眼睛看到啊,怎么会是这个「色」去生出「眼根」来呢?这是因为我们心中是先有「名色」,后有「六入」的。当我们闭起眼睛,不用眼根,仍能见「色」,此「色」不是眼根所见,而是「识」所见,不同于眼根所见的「色尘」,所以「名色」就缘生出了「六入」。
有了「六入」以后就缘生「触」,就是接触。我们的眼根就像仪器或摄影机,它看东西,先要和光线接触,一接触以后,就生出「受」。「触」和「受」分不出来的时候,常常会把它当成一个;如果弄得清楚,就可以分成两个。
所以我们把一些测量的仪器都叫做 detector ,就是「接受器」,可以接触外界的刺激——「六入」就是这个「接受器」,它接受刺激后,然后才产生感受。这里的「受」有非常奥妙的东西在里头,不要小看这个「受」,好像只是一个阶段、一个名词,实际上我经常讲到的feeling 就在这个地方。我们常说有些人很理性,有的人很感性——很感性就表示这个人很有feeling 。
这个「受」又会生出什么来呢?生出「爱」。当然这个「爱」应该还要包含「恶」(一种相对的情绪),这里简单用「爱」把「恶」也代表了,事实上应该还要包含「恶」。一有了「爱」以后,接着下去就会想要得到,「取」就这么生出来了。所以一爱以后,「取」(当然还包括与它相对的「舍」)就生出来了,就有了取舍心。这一取以后,就生出「有」,一「有」了以后呢?就生出「生」,生命就生出来了;一有「生」就会「老死」,就是会生老病死。
整个「十二因缘」就是依着以上这个次第生出来的,所以生、老、病、死是怎么来的?是由「无明」来的。一有了「无明」,这么一整串发展就生出来了,很快的,一剎那就生出来了!并不是像我讲了那么久才生出来的。只要这么一无明,后面十一支因缘马上就生出来了。
这「十二因缘」里面又有一个东西很奇怪:大家会想「爱」是感情,应属于心灵层次,怎么还在这个「六入」(身体)下面?应该在「六入」之上,是吧?不是的,其实它确是在「六入」之下。会把「爱」或感情当作是心灵的一部份,是现在西洋的观点——这个观点是错的,是没有弄清楚其中的奥妙,等一下我会一个一个把它指出来。
各位想想看,这个层面的「爱」和欲是有关联的,所以它与身体一定要有关联。你去注意看看,一般男女结婚前要谈恋爱,要有爱情,就是在这里喽!他们谈恋爱,皮肤一定要接触,一定要手拉手什么的,否则爱情一定生不出来。
你说要让两个人谈恋爱、结婚,不让他们手拉手,生不出感情来的,所以爱情是靠接触生出来的。如果说两人间的爱情是柏拉图式的,没有欲望,那是单相思,不是真的爱情——真实的情况就是如此。由这里可以看出来,「十二因缘」真正讲到了人类心灵的真实结构。
有爱,就有恶(音「雾」),也就是厌恶,心一讨厌,就会不想要。所以相对于「取」就是「舍」,所以一有取,就会有舍,取舍就产生了。
我们再来看看,这个「老(病)死」,就是我们讲的「外境」,也就是这个世界。而从「六入」一直到「触」、「受」、「爱」、「取」这几个地方都可以归类为我们的身体、我们的感官。当然一般现在讲的爱情根本就是身体的一部分,是属于身体层次的。
一直要到「六入」以上,「识」的部份才是心。这个地方西洋人弄错了,尤其是现代科学,认为意识就在我们的意根,就是我们的大脑神经系统——其实大脑神经系统才是意根,而识心是识心,二者不一样;但是他们把这两个混在一起了,以为我们的识心就是我们的大脑,大脑如果没有了,就没有识心了——这个看法是错的。
他们的根据其实是非常粗糙的,以为只要大脑一受伤害,人就不认识东西了,认知能力就没有了,所以意识就是大脑——这是胡扯,因为有这么一个错误的偏差,他们会认为人死了,就没有灵魂。可是由这个图表大家可以很清楚知道,虽然死后身体没有了,但我们的识心依然存在,仍有认知能力,这一部分可以视为灵魂。没有肉体的灵魂相互间能够沟通,灵魂与活人也有沟通的机会,譬如我们常听说去世亲人托梦的故事。
我们再来看这「名色」:色、声、香、味、触、法,大家可能会想这些应该摆在「有」这个外境世界这里,被感官(「六入」)这样看,然后在心里面去认知啊!怎么会变成不必有眼睛就有色尘,不必有耳朵就有声尘呢?我们的识心里面会有「名色」(色、声、香、味、触、法),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其实这不稀奇,大家想想看,我们不用六根的时候,心里面难道没有「名色」(色、声、香、味、触、法)吗?我们作梦的时候,眼睛不是闭起来的吗?可是梦中却有山河、大地、人物……,什么都有啊!那些东西是怎么跑出来的?就是「识」生「名色」啊!所以外境不需要透过感官就已经有了。
而现在西洋的科学家、心理学家没有了解到这层,因此糊里糊涂讲错了,但是佛法的「十二因缘」把我们心灵的结构弄得清清楚楚。我现在把眼睛闭起来,你们的形像在我心里面还是有啊!大家都有这个能力嘛!是不是?所以「名色」是心里面的,我们心里面原本就有这些。而且很好玩的,这些心里面的东西又会生出「六入」,然后又会生出「触」、「受」、「爱」、「取」……,生出这样一个的世界来。
我们所接触的世界,其实与自心的「名色」(色、声、香、味、触、法)大有关系。大家也许都听过基督教的说法:人是上帝依照他自己的形像制造的。佛教的看法则是:人的「六入」是依照自己的「名色」制造的。我们心里面装什么「名色」,就会制造出什么样子的「六入」。如果装的是很庄严、很有智慧、福报很好的「名色」,那么生出来的「六入」就是很有福慧、很健康的;如果装的是福报很差、很不健康的「名色」,生出来的「六入」就不健康——因为「六入」是依「名色」而生的。
但这种情况是可以改的,用观想就可以改,可以改得神清气爽、福慧庄严。我们密宗不是要修观想、观本尊吗?观来观去做什么?就是在改「名色」。你观无量寿佛,「六入」的寿命就长了,你就长命了。密宗的修行,不是在乱搞,而是有我们心灵上的结构为基础的,命运可以改变,原因就在这里。
我们一般人,大概都是把「识」与「名色」合起来叫「意识」,而把「行」与「无明」叫做「潜意识」,这是西洋心理学的分法。为什么叫「潜意识」?因为他们觉得这部份在人清醒的时候并不知道,一定要在催眠了以后,才被发觉出来;而一旦催眠醒来以后,他还是不知道,所以就把这部份叫做「潜意识」。但对修禅定的人来讲,我们自己会知道的。所以整个来讲,这「识」的结构我们就叫「第六识」,这个「行」叫「第七识」,「无明」也叫「第八识」,我们可以这样分析、了解。
下面,我们说「行」之前,先说「无明」(第八识)又是什么?第八识在佛法里面都讲它是「阿赖耶识」,是种子,也是一个一个的念。那么「行」是什么呢?是拿一个个种子组成一个比较复杂的东西,这就是「行」。若再组成更复杂的,那就是「识」。所以「识」是我们的粗烦恼,比较粗、比较明显。「行」则是细烦恼,「无明」就更细,更不容易察觉。「粗」是大的,「细」是小的,看不清楚,很小的。所以像贪、嗔、痴、慢、妒这五种烦恼是很清楚的,我们很容易找出来,属于「识」这里,是粗的烦恼。
「行」这里就难找了,都是比较抽象的观念,比如说大家都觉得有时间。而「时间」是什么?就弄不清楚了。至于单独一个念,那就是第八识的种子,就像一个元素,这个元素当然不是化学里面那一百零几种的元素,而是念的元素。它是念,是一个个的,像是原子,我们可以想象它是原子这样的一个念。「行」则是分子,它要好几个第八识的种子的念组成。所以像「时间」这样一个「行」的观念,最少要三个念,是哪三个念?就是「过去」、「现在」、「未来」这三个念,一定要有这三个念,否则这个「时间」组不成,你感觉不到「时间」,「时间」就生不出来。
「识」就比这更复杂了,是许多念组成一个很大很大的分子,或一个很大很大的系统。比如说我们现在看到这枝笔,你认识到这枝笔,事实上要有非常多的意念才能组成这枝笔。你看这枝笔有好多颜色,它有形状,还有一条一条的线条,这里还有一个突起来的东西,上面又有个盖子,非常复杂的。你若去分析、计算这里面组成的意念,会和计算这枝笔里面的原子数量差不多,是许许多多的念才组成这个「识」的。
通常我们大概只能察觉到「爱」这里,所以认为「爱」是我们的心——你的心停留在某个境界,才可能体察该境界。也就是你必须到达「十二因缘」中某一层次,才能够了解这里和它以下各层次的情况;但你仍然没有办法了解它以上各层次的内涵。譬如有人一点都不懂感情,像个木头人一样,这是因为他的心停留在「取」这里之故;他的心若停留在「受」这里,就会有感情,会了解感情。所以用这种方式很容易检查自己的心是在什么境界,非常容易检查的。
我们再来看看,这个外境、感官、心识的结构与现在世人对心灵的认知,大致上是相合的,只是细节上有些错误。
现在我们从「十二因缘」的观点来了解修行,先只讲「外修」这部份好了。若在这里(指「名色」)放一套好的「名色」,生出来的「六入」就不一样了,外修就是在做这件事。怎么去放呢?就是观想、持咒,此外还要把贪、嗔、痴的意念去掉,清得干净一点。把贪、嗔、痴的意念去掉,就在「识」这里啊!这三毒去掉后,下面就是好的了。
所以佛教的修行方法,都是有根据、有基础的,这样修,就是改造身心。大家都听过,真心学佛,命运就会改好。命运为什么会改?因为身心都变了,命运自然会改!所以说学佛可以改造命运,但那还只是求求福报而已。
这个「六入」(身体)是会坏的,而灵魂是会轮回的。一般人认为人死掉了,什么都看不到了,其实看到的东西可多了,因为「名色」这里的东西都是他的世界。我们常常会认为只有肉眼这个感官看到的世界才是世界,「名色」这个世界不算。怎么不算?亡灵认识的世界也是真真实实的。
我们常常会说我们阳间怎么样,灵界又怎么样——阳间就是「六入」以下,灵界则在「名色」的层面,这里的世界复杂的程度比阳间更有过之。很多人修行修到后来,说他有什么境界——这些境界都不在「外境」这里,而全都在「名色」这部份。各位看看,这「名色」是在「六入」(身体)之上,对不对?若要把「名色」固定为脑神经(「六入」之一的意根),就「十二因缘」来看是不通的。
但这还不是修行真正想要达到的境界,因为这个识心还停留在轮回的世界。很多人修行修出很多境界,其实就在「名色」这个层面。他们觉得自己已经很了不起了,可以炫耀了,喜欢搞一些法术——他们这么做,因为会影响到「十二因缘」下面各层次,自然也就会影响到外面的世界。因此法术之所以会成功,就是「名色」这个地方的作用。
由这「十二因缘」心灵的结构,可知确实会产生这些所谓的法术作用,但这些都没有脱离轮回,就佛法来讲,不是我们要追求的!佛法真要追求的是超出无明,脱离轮回,到「本明」这里。所以虽然一个人法力再高、再厉害,却没有解脱,因为这些不但不能使人解脱,对解脱来讲没有帮助,甚至反而会造成障碍!
此外还有些事情很奇怪,例如催眠术。我在台湾电视上看到有位催眠大师马汀在日本的表演,好厉害喔!那个被他催眠的人,一听他放的音乐,就乱跳起来!马来西亚有没有播放?没有啊!马汀常到世界各地表演,而我看到的是在日本的表演。为什么那个人不自觉地就被控制了?我甚至怀疑若马汀要那个人去杀人,他就会糊里糊涂地就去杀了。他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如此,但就是会这么做。
有马汀这种催眠能力的人真是太可怕了,他们可以在法庭上要人作伪证,那个被催眠的人就会做伪证,这是令人惊讶的事情!为什么那个人被马汀在面前弄一弄,就会照做?马汀是从小练习催眠术的,我猜想这是他入定练出来的本事!
他的定力到那里?可能到「行蕴」这里了。他掌握了别人的「行蕴」,在别人的「行蕴」这里换一换,那人就会听他的指令了。「行蕴」就是要行动嘛!被掌握了,自然就听他的指令去作事。「行」差不多等于电脑的作业系统,而「无明」差不多是电脑的memory(记忆),相当于这样一个关系。
但是无论马汀有多大的本事,都没有解脱,所以佛教徒不应羡慕这些事情,也不要去追求。佛法要追求的是破「无明」,「无明」的壳一破掉,就回到了「本明」,所有的问题通通解掉了,就不是原来那样的境界。我刚才说「名色」这里的境界比下面的外境还要复杂、丰富,是根据什么呢?是因为下面的外境要受到「六入」、「触」、「受」、「爱」、「取」等的约束和限制,而「名色」没有这些限制。
像我有近视,要戴眼镜,眼镜一旦拿掉,就看不清楚,外境就变得模模糊糊了。外境这边会受到「六入」、「触」、「受」、「爱」、「取」这些特性的约束和限制;而「名色」这里没有这些限制,它只有「无明」、「行」和「识」的限制,限制比较少,所以这里更广大、更丰富,自由度也大,这些都是它的特性。
我再举一个实际的例子来说明「名色」会影响你的外境。有一句成语:「情人眼里出西施」,一个人如果在心里认定某人是他的情人之后,那个人被他一看,就觉得像西施一样漂亮;如果那个人意识心里面没有种下一个「这是我的情人」的念头,再怎么看对方,都不觉漂亮,只是个普普通通的人而已。
这个经验可能很多人都有过——这件事情证明了「名色」的状况会影响外境。实际上,那有什么漂亮不漂亮,都一样啊!可是心里若装的是「情人」,你就觉得那人漂亮;如果装的是「仇人」,就会觉得那人丑陋。所以「名色」的影响非常大,「六入」以下整个都受到影响。
佛教说要修心,是修什么呢?就是要把心里面的执着去掉。执着在那里呢?就在「十二因缘」这里,有十二种层次的执着!如果我们把心里面层层的执着去掉,就不会再被这些执着控制了,整个「无明」以下都不会被它控制。所以要把心清净,就是把一些不好的、偏执的、不正确的执着都去掉,才能破「无明」,进入「本明」。我们一旦了解了人类心灵的结构「十二因缘」以后,就明白佛法教我们修行的方式都是有根据的,而且是非常有效、非常如实的。
好!我今天就把「十二因缘」介绍到这里,各位有什么问题,请提出来。
问:社会上的盲人……?(注:「……」系录音带不清楚之故,敬请原谅。)
答:盲人只是眼根不好,「名色」部份仍是在的。
问:有的母女的样子很像,但是……
答:不会不像啊!会很像的。母女心灵也有很多很像的,但命运不见得完全一样;外形可能像的比较多,但其他部分有些会变的。
问:刚才谈到观想……
答:观想是修「名色」。去粗的执着是修「六入」以下;去细的执着是修「名色」以上。
问:如要去除第七识和第八识……
答:要去除「第七识」和「第八识」一定要有定力,禅定一定要够深,定到你能够清楚察觉它的时候,才晓得怎么除去;不然它在哪里,你都不知道,又如何除去?
例如小偷在哪里你都不知道,那要如何抓小偷?乱抓一通是抓不到的!一定要察觉小偷就在某个地方,那一捉就捉到了。
问:有关「时间宽度」……
答:「时间的宽度」太复杂,我们暂时不谈。不过我可以介绍「时间」,「时间」就在「行蕴」这里(指图)。那它是什么呢?比如说发生一件事情,拍一下,过去了;再拍一下,又过去了;又再拍一下,一共有三次,你是不是觉得这三次有先后秩序?这就是「时间」。
你为什么会觉得有秩序,它是不是真的有秩序?因为这是你感觉到的,你有这样的感觉,所以「时间」就出来了。如果我再拍三下,一、二、三,这三次你不觉得有秩序,「时间」就没有了。
如果某个念头来了以后不再来了,你的感觉是什么?就没有「时间」了。所以一定要有三个念头,我们才能够有过去、现在、未来的感觉,这就是秩序,一旦产生了这种秩序感,「时间」就出来了。
这个秩序是什么组成的?就是三个念,就好像水分子是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的元素所组成的,变成水以后,水的性质与氢和氧的性质都不一样。现在我拍三下,所产生的三个念就组成了「时间」,「时间」这个念和它的组成元素并不一样。
所以真正的原因是你感觉有先后的秩序,所以我们的世界才有「时间」。如果能够体会到什么是时间,知道时间怎么生出来,怎么样子就没有时间,这种状况是什么?这是破了「寿者相」。众生心中都有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者相」。「寿者相」就是「时间相」,也就是「寿命相」。所以「时间」这一相非常复杂,然而现在的科学对它的了解却非常粗浅。
我在「第二届佛学与科学研讨会」的论文《谈时间》里面,第一次提出来时间有宽度,现在的这个时间是有宽度的。一直到目前为止,科学界对时间的想法是有问题的,他们始终没有注意到时间有宽度。时间是有宽度的,而且是非常多、非常复杂的宽度所累积的,并不是单一的宽度。
我们每个人有非常多的时间宽度在运用,这样才造成时间,也才有寿命,生命的定义也才能够定下来;如果没有弄清楚时间,对什么是生命的定义就不清楚,这是将来我在「第四届佛学与科学研讨会」里准备再进一步讨论的主题。
问:刚才提到我们发梦的时候会梦到亲人、朋友,或是梦到佛菩萨,那时候常是混乱的,会梦到很多东西来。白天我们能入定、入空,可是晚上发梦常不能控制。
答:不会呀!那是你梦不清楚,有的人梦是清楚不乱的。梦如果很清楚,就不会如此;通常我们的梦并不是很清楚,才是这种状况。有人可以控制梦,但你不会控制。有人想要作梦就可以作梦,而且还晓得自己作梦。如果定得深,梦就很好控制。你的状态是深浅的问题,如果在这十二支因缘之间摆来摆去,梦当然也就不清楚。
大家若想要改造命运,那就要学佛;如果觉得自己的福报不够,希望增加福报,也应学佛。这个比到外面去努力赚钱还更有效,而且比较不辛苦。因为你「名色」不好,却拼命想把「六入」以下的部份改造得很好,那是很辛苦、很累人的事,而且不容易弄出一点点成绩。如果你修改「名色」,「六入」以下很自动地就都改了,这是比较轻松的。
问:修行的时候能不能谈恋爱?
答:可以啊!你问到这个问题,我要再说明一下。我刚才稍微提到,「十二因缘」上面一出来的时候,下面这一边也就一下子整个出来了,几乎找不到间隔。我们这样子分析,并不是看这十二支因缘生出的快慢,而是在研究它的结构,也可以说这「十二因缘」整个全都是合在一起的。
所以你也可以把「爱」和其他部份一起压缩成一个,当你压缩成一个东西的时候,每一部份就都含摄了其他部份的性质。所以我不认为修行人就不可以谈恋爱,除非想要当和尚,那当然就不可以谈恋爱;如果只是作居士,仍然可以谈恋爱。
事实上很多男女谈恋爱,他们之间的爱情是可以升华的,升华上去以后会到大慈大悲,原来小我的感情会变成慈悲心。他们本来可能只是互相爱恋对方,而一旦爱心扩大以后,就会变成博爱,博到最后,一切生灵他都会非常爱护,那就是把「爱」化成了「慈悲心」。
所以也不要以为「爱」就一定不好,一定要把它去之而后快。我们修行并不需要把它去掉,而只是把它化开,这些东西都可一个个地化过来,化到后来,就会变成慈悲心。
所以从另外一个观点来看,我们很高兴有这样的外境世界,有这样的身体、识心给我们练习的机会,让我们把它提炼、升华到「本明」,如果没有这整套「十二因缘」,我们就没有材料可以修练!就像炼丹一定要有料和工具,否则就不可能炼成。
烦恼就是修行的材料,这「十二因缘」就是锻炼的工具,有了材料和工具,我们才可以修炼,才可以把烦恼提炼成「本明」。所以就我的看法,在这世间轮回的众生都在做什么呢?大家都是来锻炼成佛的。我甚至不管他是不是学佛的人,也不管他是否赞成我这个看法,我就是把大家看成都是准备要成佛的。我就是有这么一个看法,而我觉得每一个人都是如此,即使他不相信,认为这一套根本是胡扯八道,我还是把他看成是来修行的。
问:我们知道除了肉眼外,还有天眼、慧眼、法眼和佛眼,究竟它们是在哪个层次?
答:喔!天眼看到的是「名色」,这和「六入」以下都有关系。所以他虽看到「名色」这里,却能了解下面的世界,也就可以告诉你,你的外境是什么状况,但它不能分辨邪正。慧眼则是看到「识」和部份的「行」;法眼的话,是看到部份的「行」和「无明」;佛眼则无所见!根本就没有向外看什么,它不去看什么,它是在「本明」这里(指图)。所以它没有被知的,而只是一个「知觉者」!
问:请问「金刚心」是在哪里?
答:「金刚心」是在「本明」这里。什么是「金刚心」?就是本来面目,就是你的佛性、你的本性,那就是「金刚心」。为什么把这样的心安了「金刚」两个字?「金刚」是表示坚固不坏的意思,它是要表示这里的心有一个特质,它非常坚固不坏,而且不会改变。为什么不会改变?因为它根本没有办法被知,你无法知道、摸到、打到,你碰都碰不到它,它当然像金刚永远不变不坏了。
问:……
答:不是的,他的寿命如果没有结束,他还可以出来;当他寿终的时候,就是人这个身体寿命结束的时候,他就不出来了。不出来以后,他就不晓得出了;如果他事先曾发愿要再来世间度化众生,那他就会再出来。
现在已十点多了,我想问题也问得差不多了,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各位!
——陈贵玲居士记录
【编者的话】
本期《圆觉之友》原为梁教授有关「十二因缘」讲词的第三篇,系梁教授在民国八十三年赴马来西亚吉隆坡圆智精舍所开示的讲词。前两篇已合编为本期的第一部份,因本篇内容与其互有详略,故编者决定也将本篇一并刊出,以帮助大家对「十二因缘」有更全面且深入地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