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师:《西方确指》持经咒念佛之法、老病宜念佛


《西方确指》持经咒念佛之法、老病宜念佛

或问持经咒之法。菩萨曰:“所谓持经咒者,自持其心也,要在直明心地。若止云持得熟,诵得多,又念某经某咒某佛,谓我有大功德,而不能句句销归自性,又不能深解如来妙谛,谓可以获果证者,不见十字路口若无眼,若无足,若乞妇,若乞男,终日不住口念到夜,计其所持一岁何啻数十万遍,究竟是残疾者、求乞者,并不曾证得一毫果在。此何以故?只无解无行故耳。故知持是经,即当依是经而修行,又发大愿,或求生佛国,或求明心地,或发大智慧,或利济众生。俱仗如来广大弘通之力,以成就行人之愿。如是,方为持经、持咒、念佛。”

请看这一段。在第二大部分——正宗分里面,一共有五十六段。如果第十三段再细分八段,实际上有六十三段。我们先看第一段,是持经咒念佛之法。在法会上,一般都是弟子有请,菩萨来回答。当时有一个人就问怎么去受持经典,去持咒,有什么好的方法。觉明妙行菩萨开示,持经咒要有一个基本的认知。什么认知呢?所持的这个经、咒,就是你的心——“自持其心也”。这个大家一定要思惟到,经、咒是佛从他所证的法身理体——实相,流现出来的音声,或者说从实相般若所流现的文字般若。是让我们接受文字般若,生起观照般若;观照般若修行相应,就能够证到实相般若。所以实相般若、文字般若、观照般若都是我们当下一念妙明真心的体、相、用。

那么这样也就表明着:我们读诵经咒,念佛,不要用一般世间学知识技能的方式去受持。一般我们在世间学个什么东西,读诵什么东西,马上就会想到:“我要记忆,我要分析,我要概括,我要演绎。”它全体都是生灭心里面——心意识里面东西。但这个经咒是从实相般若出来的,实相是无相的,是清净的。经咒的这种清净性离开那种分别对待性,是我们要加以注意的。所以不能以分别、生灭的心来受持经咒。受持经咒就不要作用于意识逻辑思惟,而是要作用于我们的耳根圆通,把它念清楚,听清楚,引发我们本具的闻性。那个能闻之性就是实相,这个实相就是我们当下——一切众生的一个心——介尔一念心体,也是一切诸佛所圆满证到的心。我们一定要了解这个道理。

所以持经、持咒、念佛,包括这些佛号,全体就是实相,就是弥陀佛的心。这个阿弥陀佛的心就是我们本具的妙明觉心。通过念经、念佛是要直接开显,或者现量地展示我们的本觉心地。这是我们持经、持咒、念佛的一个基本认知。为什么我们说念佛、持经要至诚心?至诚心就是无分别的佛心的显现。要我们不去思惟它的意思,是说把它恭恭敬敬地念出声音,再认认真真地把它听进去;自听自念的过程,就引发我们自性的清净心;当我们的自性清净心显发出来,我们现量地对这个文字般若产生一种观照,就能默契于心。即便很熟的经典,有时候都要看着它——似看非看都可以。不能是“非得我要用心去记忆它不可”,那可能对直明心地都是有障碍的。

也不能把这个事作为一个任务:“哦,我念了多少遍,我就有大功德。”要知道数量只是一个手段,不是目的本身。这个手段有时候是需要的,但不要把手段作为目的。目的是什么?目的就是念得这句佛号能够销归自性,能够跟我们的自性相应。这是我们要注意的,相应有时候就表达为:以空印空,似水投水。我们能念的心是至诚恳切的——也是佛性的一个表达;所念的佛号全体都是阿弥陀佛法、报、化三身的功德——他的妙明真心。能念的心和所念的佛号相应,每一句佛号都销归到自性里面去,那这样就能深切地体会名号内在的含义,就能够激活这个名号的光明。阿弥陀佛果上的光明又能带起我们自性本具的光明,这就是“母子相会”——母光和子光的相会。那么这样的过程就可以暗合道妙,巧入无生,就可以了知阿弥陀如来的心——他愿心的本质内涵,就能接纳弥陀的愿力,就能了解净土经典所展示的那种事理、因果、性相的奇妙道理——真理。于是就能够获得往生净土——上品往生——快速成佛的果证。这是它的目的。

如果你恰恰不是这个目的,就是在数量上计较,对阿弥陀如来的愿心落在什么地方、本怀是什么,一概都不知道,这就很难获得果证。这就比喻在十字路口看到那些盲人,或者没有脚的残疾人,或者乞讨的男人、女人,他每天也在不住口地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年到头念到底,也念了好几十万次啦。有很多乞讨的人也能念,但是他念的这个心态、目的是不一样的。我们前两年到印度去,印度有很多乞丐,那些乞丐知道这个黄皮肤的人——或者从中国去的、台湾去的——有些是佛教徒,他为了得到钱,马上就围过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他就念佛。当然我们听了也很欢喜。但是他念阿弥陀佛目的:你给我钱,你给我钱。你要给钱他。他念阿弥陀佛不是求往生的;他虽然为了得很多钱,一天“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念,但终究还是不能往生的。因为他不具足信、愿。他对阿弥陀佛名号没有理解,不知道阿弥陀佛名号是什么意思,也不是落实在念佛求往生的——“我是要得到一点钱的”。

要知道受持佛经,受持佛号,就应当依这个经典所开显的道理来落实在身、口、意三业上,落实在自己行持上。佛法不是在做学问,一个学者就是写了很多东西——著作等身,身、口、意三业体现不了佛法的精髓,根本就没有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心。一定要依照经典的教义来修行,又能从内心发起大的誓愿:或者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或者求大彻大悟,或者求佛开发自己的大智慧来弘法利生,或者使自己具有大的福报来住持救济众生的善业。那么依经修行你发的愿可以有种种不同,但实际上最核心的愿:一定要求生极乐世界。

这些愿的圆满——这儿有句话是非常重要的——“具仗如来广大弘通之力,以成就行人之愿”。我们一切修行人要圆满修行的愿,一定要靠如来的力量加持——佛力加持。如果离开了佛力加持,修行是不得成就的,我们的愿是不能圆满的。我们千万不要以为:“我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我靠自己的力量就能解决一切问题。如果是靠他力好像觉得不好意思,觉得自己很低。”实际上我们这个时代的众生——一切修行人,就得要有忏悔心。我们还有什么呀?通身都是业力。我们离开了如来力量的加持将一无是处,我们修行一定不能成功的。这个话是斩钉截铁的,觉明妙行菩萨讲的这个话跟大乘佛法是非常相应的。《维摩诘经》里面文殊师利菩萨跟维摩诘大士的对话也谈到这一点——一切菩萨修行都要靠如来的力量。如来的加持力怎么靠得上?就是要在发菩提心度化众生的过程当中靠上。建立这样一个基本的正见,而且用这样销归自性的方法来诵经,持咒,念佛,才叫真正持经,持咒,念佛。

这一段告诉我们几个要点:第一,经咒跟我们当下这一念心是不二的;第二是告诉我们解行一定要并进;第三是告诉我们要成就一定得仰靠佛力。我们看一段经文,都要把握它。看书要具“看书眼”,每一段有每一段的核心,每一句有每一句的核心。所以抓住这三个核心,基本上这一段就能够销解——就能理解了。

请看第二段。

天然老僧以久病不愈,欲入径山待死,投骨普同塔中。  菩萨曰:“汝欲住山待死,是无事讨事耳。汝愁几根老骨头没处安顿耶?不知眼光落地,直伸两脚,任他刀砍斧斫、火烧水浸,与汝无干。乃为它作久远计,亦太愚矣!且此身生前尚是无益,何况死后?汝今宜简省诸事,单持一句阿弥陀佛,念念不舍,阿弥陀佛便与汝为好伴侣,大限到时,现身接引,得生极乐。岂不愈入山待死耶?又生老病死是世间难免之苦,汝即久病,亦莫管它愈不愈,但一念一心,生也由它,死也由它便了。”

第二段是“老病宜念佛”。衰老了,生病了,最应该念佛。但是往往处在老病的时候,不能回光返照认知这个事情。由于我们有多生多劫的身见,老病的时候还是在身体上计较——摆在第一位。对这个要加以当头棒喝。这是一个老和尚,叫天然,老和尚生病很久了都不能好,所以就动了一个念头,想到径山里面去等死,就把骨头放在普同塔里面——对他的身后之事都安顿好了。

这桩事情觉明妙行菩萨就开示他——实际上就是在喝斥他,因为在他久病的时候,都没有把念佛求往生的念头提出来。菩萨说:“你想住在径山等死,可不是没有事去找事情做吗?你还忧愁这几根老骨头没有地方安顿吗?”“眼光落地”就是死亡,一死亡,眼光就没有了,神识离开了,两脚伸直僵硬了。神识离开,这个身体还要什么?不就是一个物质现象吗?尸体吗?这时候就是其他的人用刀来砍这个尸体,用斧头来劈这个尸体,用火来烧,用水来浸,跟你有什么相干哪?你的本来面目——你的主人翁,跟这个尸体没有关系。现在不关心你的主人翁,还念念关心你的身体——尸体,为它作长远的计较,可不是颠倒吗?愚痴吗?本末倒置吗?应该去关心的主人翁不关心。而且这个身体在生的时候尚且没有什么利益——自己在这里病恹恹的,对他人,对社会一点好处都没有,何况死后。死后又有什么利益呀?!

先是棒喝折服,然后再告诉他方法。“在这个时候你应该做的事情,就是把其它的事务全部减免下来,单单念这一句阿弥陀佛。这才是你这个时候最应该做的事情,而且念念不空过——念念不离开这句阿弥陀佛。”这样你在念阿弥陀佛的时候,阿弥陀佛就在我们心中显现,阿弥陀佛就在放光加持。“阿弥陀佛就是你的最好的伴侣。等到你寿终的时候——生命终结的那一刹那,这个好伴侣——阿弥陀佛,就现在你的面前,拿着莲台接引,让你直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桩大事因缘比你要到径山等死不是强很多吗?更何况世间这种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是世间一切人都难以避免的苦难。”所以在这种生、老、病、死的当下,得要生起厌离心,生起欣求极乐的心。不能在老、病的时候这个正念提不起来,还是在关照自己的身体,还是关照死后怎么办这些——你就麻烦了。“在你生病长久的时候,也不管它能不能好,现在就是一心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样你命没有断——寿数没有到,念阿弥陀佛就能好;命终已到,就愉快地跟阿弥陀佛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所以在念阿弥陀佛的时候,一心求往生,无论是身体好也好,身体不好也好,都随它去。”这叫“生也由它,死也由它便了”,就“一念一心”,念佛求往生就好了。这样是一个修行人的一种洒脱、一种般若的正见。只有破除身见,我们的心才能真正安立在名号求往生这种大愿上。

——2009年11月7日大安法师讲于秦皇岛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

蒋贡康楚仁波切是大宝法王噶玛巴的重要法子,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的四大法子之一,是噶举传承内的重要上师。远为毗卢毗那佛化身,近为阿难尊者化身,与金刚尖锐为三人。..

嘎玛仁波切:发愿和回向的差别贪念是在作善事之前,先为自己打算,以自利而作;而愿力是为了利益别人,先为别人着想,再想到自己。而发愿和回向的差别是什么?是有没有完成..

科学研究的是物质,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假设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也就是物质和意识必须要截然分开;佛学研究的东西是意识,佛学反而认为主观和客观、物质和意识不能分开..

贵州省某县,有吴仁吴义两同胞朋友,父早亡,受母李氏抚养成人,吴仁娶妻孟氏,吴义娶妻崔氏,吴仁居长,性情良善,孟氏亦贤淑。吴义居次,年虽幼而性狡猾,崔氏性情亦横泼..

注: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是阿康仁波切,他是70年代伦敦桑耶寺的住持。第16世大宝法王在世时曾经给过我很多舍利,他对我总是有求必应。有一次,我向大宝法王提出了一个请求,我..

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守拙的智慧:心头洞明,表面糊涂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抱朴守拙。明明什么都知道,却一副痴呆愚顽的表情。这种人不张扬,不高人一等,平易近人,反而更易得众人的欢迎。社会..

一、何谓佛法融入生活也许很多人会认为,经常做义工,捐赠财物、献血、捐献器官等等,以及人天佛教所倡导的种种行为,就是佛法融入到生活当中的具体体现。虽然我们不能断然..

关于大安法师

大安法师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大安法师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大安法师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大安法师。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