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感性直觉-汁与渣
感性直觉-汁与渣
梁乃崇教授
其实每一件事情,都含有「表面」部份和「实质」部份。譬如读书,增加知识和智慧是「实质」部份,文凭是「表面」部分,如果很有学问和智慧,可是没有文凭,让人觉得还是少了点东西;如果学问和文凭二者兼俱,那是最好的;只有文凭,没有知识和智慧,则是最糟的。
婚姻也是一样,感情是「实质」,婚约是「表面」,很多婚姻,夫妻之间只剩结婚证书,感情一点也没有;有些男女感情很好,但是没有办理法律手续(在此不含婚外情),这比前者好,但是还有缺陷;最好的情况是,Feeling、感情、以及婚约都圆满。
修行也是一样,很多人注重打坐打几次,可是没有体悟本来面目,这就是只有「表面」,缺少「实质」;有的人也没什么打坐,没有学多久,就悟了本来面目,这是比较好,但是不圆满;最好是二者兼备,才是圆满。世间的事,一再告诉我们:实质和表面兼具才是圆满俱足,可是人在追求目标时,经常把目标锁定在表面,而忽略了实质,就好像吃甘蔗时,只吃「渣」,而把「汁」丢掉。所有痛苦都因此而生。
记得上次我问大家:「爱的Feeling」是什么?大家说完后,发现「爱的Feeling」是非常丰富的,而爱的感情是从Feeling生出。Feeling原本空灵丰富,当它一转化成爱的感情层次时,它的丰富性减少、广大性缩小,变得比较局部,比较简化;但是给人的感觉则是比较具体,不像在Feeling层次,好像空荡荡的,不怎么能抓得到。
所以Feeling与感情对比之下,Feeling 像「汁」;感情则像「渣」。一般人到了感情层次,还不死心,会把感情变成山盟海誓,变成约定,最后变成法律的合约。当它变成法律上、习俗上的婚约的时候,比感情这个层次又更加简化、表面化,但也更加具体。爱情与婚约对比之下,则爱情像「汁」,而婚约像「渣」。整个过程就是从「受」(Feeling),生「爱」(感情),再从「爱」生「取有」(婚约)。在演变转化过程中,是越来越局部、越来越缩小、越来越单调;但是越来越具体,这也就是顺着十二因缘的发展过程。
如果我们的心是越来越表面、局部和具体,最后的结果一定是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我们要知道,表面部分不是不要,而是不要把背后那么丰富的实质忘掉。只要表面,丢掉背后的实质部分,就是只留甘蔗渣,丢掉甘蔗汁。做人也好,生活也好,都只要甘蔗渣,而不要甘蔗汁,这不是很悲哀吗?你到底是要甘蔗渣,还是要甘蔗汁?如果二者只能选一,当然选甘蔗汁;如果都可以要,当然汁和渣都要;千万不要落在只要「渣」,不要「汁」的地步。
最近谈了许多Feeling的问题,有些人因此来问我,大概都是问:Feeling在十二因缘中是什么?我答:是在「触」、「受」这里。又问:那「行」、「识」那里有没有Feeling呢?我答:那里也有Feeling,即使「生老病死」这地方也有Feeling。大家听了以后,不太了解,怎么解释呢﹖
我说给大家听,我们不要把十二因缘中的每个部分,视为分离独立的,「无明」就只是「无明」,没有别的东西;「受」就只是「受」,没有别的东西。十二因缘中的每个部分不是分割的,而是像《华严经》中所提到的帝网重重的宝珠一样,十二因缘可以说就是十二个珠(真珠、夜明珠、摩尼珠宝这样的珠),每个珠里面都含摄了其它珠的影像,譬如在「识」这个珠里面,就含有其他十一个珠的影像。
所以十二因缘中的每个阶段里面,都含有十二因缘,只不过在各各阶段中,各以那个阶段为主,譬如:在「识」这个阶段,以「识」为主,但也含摄了从「无明」、「行」、...到「生老病死」的每个环节,并不是「识」里面只有「识」,没有别的东西。它们是无法被切断成一个个独立、分开的东西,而是互相含摄的。
吕女士:我今天听到了一个重点:每一个举心动念都含有甘蔗汁和甘蔗渣。
居士:对的,所有事情都是同时含有甘蔗汁和甘蔗渣。譬如,做香功时的任何一个动作,像举手、合掌,有些人做就只有渣,有些人做就有汁。如果你真的懂了,随时随地,任何事情,都可以修行,这才是我要讲的生活中修行的最高法门。
陈小姐:
刚刚您讲生活中任何一个举心动念都有甘蔗汁和甘蔗渣。以此来检讨自己的心,在和家人或其他人相处时,有时候对方表现出一个动作,但是我们没办法感受到他内心是什么,有可能因此产生许多问题,这时候该如何做﹖
居士:
反观自已。我们是没办法去改造家人的,如果他不肯接受。大家已经是一家人了,我们不能强迫他,我们还是要尊重他。即使他是渣,还是要尊重他。能启发是最好,不能的话,还是要尊重他。我们要尊重众生,但是我们也要知道他的问题,哪一天,他主动来问了,这时候就可以帮助他。
我不相信当一个人知道有汁的时候,还会只喜欢渣,而不喜欢汁。我相信所有的人都喜欢汁,他之所以只要渣不要汁,那是因为他根本不知道有汁。我们会想:「他不知道,我就教他、告诉他」。汁这个部份,你教他,告诉他是没有用的,他听不懂,不知道你在说什么。已经体会到汁的人,面对周围只要渣的人,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常常展示汁的好处。忽然有一天周围的人注意到这个汁,就是启发成功的时候。
我最近讲的东西,甚至包括今天的甘蔗汁与甘蔗渣都是为了启发大家。经过这样的启发,我想很多人都会懂。以前大家懂是懂了,但是认为「汁」是很难求的,世间大部份人都在追求「渣」,我们也无可奈何。
所以虽然我讲了很久,但是还是没有变成大家追求的重点。虽然也启发了一部份人,但是又加入了一些误解,就会形成阻碍。所以我今天再把它讲得更清楚一点。其实随时随地都有,这就是启发,我们只要多做启发的动作,就有办法感染周围的人。当你真能体会,真的去实践,你会表现出很强的影响力。譬如说,有个人在学问上有很多的甘蔗渣,有很好的学位、文凭,若跟一个非常有智慧,但是没有文凭的人在一起,他就会觉得自己的文凭实在没意义。这时候,他绝对不好意思拿文凭来炫耀。
另外,你也要警觉,当你有这个能力时,别人就会封你为「大师」,就要把你「甘蔗渣化」,以后他们就会说:「你会这样,当然嘛,因为你是大师,我们不是大师所以不会。」他们不但倾向甘蔗渣,还会制造甘蔗渣,你自己不去制造,他还会制造来套在你头上。这些本事我是很清楚的。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得要不断地奋斗,并不是听我说明一下,听清楚了,问题就解了。大家会想:「真无聊,还要为这种事情不断奋斗。」其实不断奋斗也是很好玩的。
石先生:我是第一次听师父开示甘蔗汁与甘蔗渣。我是直觉的把甘蔗汁当作本来面目,甘蔗渣当作被知的部份。
居士:这样太概略。没错,这是个大类的分别,但是太粗糙了,不够精细。
石先生:要精细的话,就要去奋斗。唯有实际去体验,才会做到。
张女士:听师父今天讲,我发现我这八、九年来,都是在做「渣」的部份,从今以后,我会朝「汁」的部份去做。
王女士:生活上每一件事,感觉上都很简单,但是都很丰富,我想那个丰富就是「汁」。
朱先生:听了您的讲话,让我去思考我们每天有很多烦恼、忧愁、快乐,这些喜怒哀乐、忧悲苦恼的「渣」跟「汁」该怎么分呢﹖
居士:
这要自己去体会。生活中许许多多的喜怒哀乐、忧悲苦恼,我们怎么分辨,哪个是「渣」﹖哪个是「汁」﹖这就是自己要下功夫的地方。就像经营企业一样,里面有「渣」也有「汁」。当然最大类的分别,「渣」就是「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汁」就是「现如来」、「悟本来面目」。但是不要这么大的分类,要精细的去体会。属于Feeling的、直觉的、实受的,就是「汁」;规则、符号、口号、外相的,则是「渣」。其实很容易分别。
有位同修打电话来,谈到有朋友听我讲:「 Feeling是不思维的」,觉得不太懂,她就举了个例子说明,她说她有一次手指头被门夹到了,痛得要死,她说:「那么痛,是思维出来的吗﹖当然不是,是直接感觉嘛!」那位朋友听了,就觉得懂了。我觉得她举的例子很不错,不过她指的这个感觉,不像我讲的Feeling,但是她所指出的,确实是不思维的,而且非常明确。难道你被夹了,还要思维才会痛吗﹖
资料整理-胡祖樱 梁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