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探究真心 欢喜自在


探究真心 欢喜自在

时间:93年12月8日

地点:中正纪念堂演讲厅

主讲:智崇居士

纪录:张春美

整理:黄秀真、羊忆玫

今天非常高兴有机会到信义文化基金会来演讲,提供我自己对于佛学上的心得给大家参考。

今天我要讲的题目是:「探究真心、欢喜自在」。黄教授特别说明了,我是从科学的观点来整理佛法,所以我介绍佛法的方式,和一般佛教的讲法不太一样。我自己为什么会从专心研究科学,变成一心要推广佛法,这中间的转变,我想要简单的说明一下。

三十多年前我不是佛教徒,也不相信任何宗教,我是一个无神论者。我喜欢的是科学,尤其是物理,我觉得物理才是科学中的科学,物理才是真理。物理学上的定律或原理,都要经过非常严格的重复实验证明,证明它是对的,这个定律、原理才会被接受。对我来讲,这才是真理。所以,那个时候,我根本不会相信科学以外的东西,尤其不会相信宗教,因为宗教所说的都是没有经过科学证明的。可是等到我在科学上的研究愈来愈深入以后,发现科学的定律,不论是理论的证明、实验的证明,在证明之前,一定要先接受一个假设,如果不接受这个假设,就无法去做实验,而这个假设却是不能被证明的。这样的假设在物理学中多得不得了。

当我了解到这样的事实之后,我再也没有办法以科学的理由去否定宗教,为什么呢?当我还没有接触佛教之前,接触的是天主教、基督教。他们的信徒在领受洗礼之前,先要宣示相信有上帝,先相信才能领洗。这样的相信、这样的接受,跟物理学上先要接受一个假设,才能去证明不是一样吗?既然科学可以接受假设,宗教怎么不可以接受一个上帝这样的假设呢?那科学有什么资格可以批评宗教是迷信呢?至于后来我怎么从一个无神论,变成一个佛教徒,那个过程就太长了,也不是今天要来报告的。

我今天要讲的是:「探究真心、欢喜自在」。当你探究到真心了,你就会欢喜自在,这两者之间是有因果相连的关系。

我们先谈怎么来探究真心。我想各位一定有一个观念,就是我们这个世界存在有「心」与「物」这两类东西。「物」是什么?大家都明白,当然也可以说是物质。至于「心」是什么?可能就不是那么清晰了。当我一问「心是什么?」时,大家的脑子里可能会出现一些词句,例如贪心、慈悲心、爱心……或说是精神、精灵……等等,在这么多的「心」里面,那一个才是真心呢?

其实我们对于「真心」这东西是很看重的。例如人在谈恋爱的时候,总要问:「他是不是真的爱我啊?」或问:「我是真心爱他吗?」只要发现有任何一方不是真心的,那这个恋爱就不可能谈下去了。朋友相处也是一样啊!如果不是真心的,这个朋友也不用交了。所以说,每一个人都在追求真心,每一个人都渴望真心。

既然那么渴望,我们就来好好地探究一下真心是什么!我学物理,所受的训练就是讲究方法、寻找真相。什么是真心?怎么把真心找出来?这是要有方法的,方法不对,是找不到的。事实上,这个方法也不是我找到的,佛教经典里面早就有了。不过,佛经的语言很古老,现代人不太容易看懂。我们是接受到他们的启示、启发就看出来了,原来就是我要用的。

佛教经典里面是如何说法呢?他们说「能、所」,我用现代的语言来讲,「能」就是「能知」;「所」就是「被知」。被知是什么呢?就是被知道的;能知是什么呢?就是能够知道的。比如说,你们看见我站在这里:你们是能看的,我是被看的;我讲话,你们听见了:你们是能听的,我讲话的声音是被听的;我用手拍这讲桌:这个桌子是被拍的,我的手是能拍的。以上能看、能听、能拍都用能知来代表;被看、被听、被拍都用被知来代表,并可依此类推……。那你们想想看,我们生活中,每一时刻,每一个起心动念,是不是都在这能知和被知的相对应的结构当中?就如同现在,我演讲的内容,你们听懂了,那你们就是能知,我的演讲内容就是被知了。

可是,我们常犯一个毛病,就是我们把所有的精神、注意力都放在被知的部分,而把能知的部分忘记了。长久以来,我们把能知忘得一乾二净,可是,有被知的话,一定会有能知,你想想看,我们把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丢掉了,生活怎么不会出现偏差呢?佛教所说众生的问题,就在这里啊!

禅宗就是在提醒大家能知和被知的问题,台湾很多人都念佛,专心念「南无弥陀佛」,禅宗就要你在念「南无阿弥陀佛」时,问「谁在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句佛号是被念的,它是被知,禅宗问:「谁在念?」时,他就在找那个能念的是谁?在找能知部分。找这个部分,找得彻底的话,就能找到本来面目。如果能找到本来面目,禅宗就说「开悟」了。

现在我把这个世界的存在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能知」,另一部分是「被知」,对照刚才所讲的一般的观念,这世界存有「心」、「物」两类东西──请问各位,「心」属于「能知」还是「被知」呢?「物」又是属于「能知」还是「被知」呢?你们自己的答案就出来。「心」是「能知」,「物」是「被知」。刚才说大家很清楚「物」是什么,至于「心」是什么就不是那么清晰了,经过这样对照一讲,对「心」的概念是不是又清晰一点了?

我们还要继续探究下去,我们把这世界再分得更细些,物又分成物质世界和我们的身体,心又分成识心和自性,所以就有了四个层次:物质世界、我们的身体、识心、自性。这四个层次把一个人和整个宇宙都包括在里面了。当然,这种分法是从一个「人」的观点来分的。

接着我们就来探讨这四个层次之间是怎么来界定和划分。大家看,这里有一枝笔,我把它拿起来,我这样一拿,这个笔是被拿,我的手是能拿,那么「能知」和「被知」的分界线要划在哪里呢?就在「笔」跟「手」之间。这个笔属于物质世界,我的手属于我的身体,所以,「能知」和「被知」的分界线,就是划在我的身体和物质世界之间。物质世界是被知,身体是能知。不只身体,还包括识心和自性,通通都是能知。

现在请大家把眼睛闭起来,这时候你能感觉到自己的身体,你的头、你的脚,对不对?你不是用眼睛看,也不是用手去摸的,是你感觉到的。请问是谁在感觉?──是你的「识心」。所以,能知和被知的界线就划在识心跟身体中间,也就是身体和物质世界是被知的;识心和自性是能知的。

好了,现在我们看到这个能知和被知的界线是可以移动的。这个身体,刚才还是能知的,现在却变成被知的。接着再问,识心是什么呢?就是你在想东想西的心,一下子想这个,一下子又想那个,想来想去,想个不停。当你在想东想西的时候,你知不知道自己在想东想西?你知道。也就是说这想东想西的「识心」被你知道了,它就成了被知的。那么是谁知道了这「识心」?是自性。这个时候,能知和被知的界线就划在「识心」跟「自性」中间了。这个时候的被知就包括「识心、身体、世界」,只剩下「自性」是能知。那么可能有人要问:「我可不可能把这自性再剖成一半?」可能,我可以再把它剖一半再剖一半,这样子剖下去,没完没了。不管你怎么剖,剖到最后,一定会剩下一个「能知」在那里。为了方便解说起见,我们就规定,剩下的能知是自性,此外成为被知的部份就归并到识心里面。界线就划到这里,不再继续剖了,这是人为规定的,这个规定是可以的。这一规定下去,「自性」的定义,就很清晰了,就是完全没有可被知的部分。可被知的部分已经被归到「识心」这边了。

现在我们回头来看「识心」和「身体」,这两者有的时候是能知,有的时候又是被知,所以我们把识心和身体定义为能知和被知的混合区。清楚混合区之后,能知和被知的界限就变得非常清楚了。这个混合区有一个特性,当它要成为能知的时候,它一定靠在自性这一边,它之所以会成为能知,是因为自性给它的帮助,是自性给它的支持。若没有靠在自性这一边,它一定就是被知。例如这个物质世界,永远都是被知,因为它不可能把我们的自性包含在里面,永远没有成为能知的时候,所以,我说它是「纯粹的被知」;而自性呢?它永远不可能被知,所以,我们说它是「纯粹的能知」。

探究到这里,我们应该可以清楚知道何为心、何为物了。真正的心就是纯粹的能知,即自性;识心跟我们的身体是心、物混合区;物是纯粹的被知。回头再看刚才我们提到的各种心,如:贪心、瞋恨心、善心、恶心、嫉妒心……,这些是什么?这些全都被你讲出来,都被你知道了,那都不是真心。因为真心是不可被知的。现在真心已经被你探究出来了。

我们把真心探究出来了,原来真心就是我们的能知,是一种不可被知的纯粹的能知。接着我们来探讨有关主动权的问题。

这里有一枝笔,我要拿它就拿它,我要放下就放下,请问主动权掌握在哪里?大家一定会说,主动权在我的手,不会在笔。也就是说主动权一定在能知这边,不会在被知那边。我们再依据刚才所讲的心物四个层次与能知被知的对应关系来推论,就可以知道我们的自性(真心)才真正掌握我们生命的主动权;心物混合区有时候可以掌握,有时候没有掌握;至于物,也就是纯粹的被知,是永远没有主动权的。

什么是纯粹的被知的呢?就是如财产、名利、地位、学位……等等外在世界的东西。现代人,把所有的精神、注意力,都放在被知上,而把能知给忘了,久而久之主动权就失掉了。这就是佛教经典里面一再说的事情:「我们人掉在生死轮回当中,无法解脱。」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一个办法,赶快把你的能知唤醒,夺回主动权。然后就可以了脱生死,不再受生死轮回之苦。佛经一再讲的就是这件事。我曾经创一个新词叫「半心不遂」来形容现代人,现代人身体都很健康,或说都很注意身体健康,也保留有识心,可是却把真心忘掉了,所以不是半身不遂,是半心不遂。今天我们已经探究出什么是真心,也看到了现代人的问题,那是不是应该努力去找回真心,唤醒我们的本来面目呢?

接下来,我要用「真心」这「不可被知」的条件导出「真心」或「自性」的其他的特性、或特质。

首先是「空性」。既然真心不可被知,只要被你知道的就不是,它当然就是空的,就是无的,即佛法讲的「空性」。我在此说空说无的,其实还是假的,因为被我说了!也被你们听到了!所以说它是假的。真的是不可被说,不可被知啊!那个不可被知、不可被说的,到底它在不在呢?有没有呢?它一定在,一定有。若不在的话,是谁在知道那些是被知呢?但是,它又是空的、无的。这就是佛陀的苦恼,怎么讲这自性的虚空性呢?我们看看外面的天空,我们知道那是无尽的虚空,对不对?虽然这个虚空,是被我们知道的,它是被知啊!但在所有被我们知道的对象里面,它是最接近不可被知的了。所以虚空成为佛陀可以找到的最好比喻了。

其次是金刚不坏。它既不可被知,你摸不到它,也看不到它,它怎么坏呢!所以是金刚不坏。它又是不生不灭的,如果你知道它的生,那它还是被知的,因为它不生所以也不会灭。所以,体悟到自性的人就会说:「啊!法尔如是!」本来就是这样子。

真心还有一个性质,是无分别、不可说,因为它不可被知,你怎么去分别、去说它呢?所以是无分别、不可说。也因为它是无分别的,所以又是平等的;因为是平等的,所以是同体;既是同体又可以导出「慈、悲、喜、舍」、「真、善、美、智」等性质。

当你唤醒「纯粹的能知」的时候,你就会具有这些的个性。当你具备这样的个性,你到世间来做事,来行菩萨道的时候,就是「率萨埵性而行」,儒家的说法,即「率性之谓道」。「萨埵性」就是「自性」,就是真心的本性。如果你能够率萨埵性而行,不是率识心而行,你就能够欢喜自在,毫无烦恼了。烦恼为什么不见了呢?因为所有的烦恼都是被知的啊!你的真心已经醒了,这些被知的东西,对你来讲都不重要了,你轻而易举地就可以把一切烦恼丢掉。所以探究到真心,就能欢喜自在。

假如我们去买一个昂贵的?戒,这?戒一定会装在一个精美的小盒子里,小盒子外又会有几重精美的包装。但是我们要的是那只?戒,精美的重重包装并不是我们要的。刚才讲过,我们和这个世界分成四个层次──「世界、身体、识心、自性」,世界、身体、识心都是包装,真正的?石,是我们的自性,是我们的真心。我们要为那些包装的东西烦恼吗?当然不要。不过,要说这个话是有条件的,就是你的真心要醒过来。

谈完了去除包装,接着我们来谈「离相」。佛法中一直要我们「离相」,很多人觉得,怎么可以离相呢?「相」怎么可以离掉呢?尤其像是钞票的「相」,离了不就没有了吗?我说要离相,不是要你把钞票丢掉不要,而是要你不去执着这个「相」。一执着这相,你就掉进它的陷阱,成了它的奴隶。「相」是什么?相是「牢笼」,是专门把你的「真心」关起来的牢笼。如果你能够从这个牢笼中跳出来,你就自由了。所以,当你懂了真心,你就会懂「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那些相就关不住你。

现在的佛教,曲解了「离相」的真义,以为离相就是要把一切舍掉,什么都不要了。不是的,它的真义是要你不执着这个「相」,若你执着了这个「相」,你就成了「相」的奴隶,那是很苦的。你要掌握主动权,如果你没有掌握到主动权,你只是相的奴隶。而当一个人的真心醒过来的时候,他一定能把主动权收回来,他不但不会成为金钱的奴隶,也不会是生命的奴隶,生死对他来讲,自己是做得了主的。

最后有一点结论,就是我主观的看法,我以为生而为人,如果不修行,不去唤醒自己的真心,你的这一生就白过了。如果大家觉得有道理,不妨采用我的建议,开始修行;觉得没有道理,就把我说的话它忘掉。你有主动权,你可以选择。

问:我想请教一个问题,按照这样的切割,是不是永远到不了最后的不可知的能知,到达不了佛家的涅槃

答:我不需要切到底,就已经达到了。那一边就是被知,这一边就是能知。

问:不需要是您的假设,还是您已经印证到这里了?

答:不切已经有了,不是假设以后才有,假设只是为了说明。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地藏经解释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

八关斋戒为了方便在家学佛的人,可以自己在佛前自受,日期就是居士菩萨戒上说的每个月的六斋日,即是农历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这六天。当然实在自己有..

华严经简介《华严经》全称为《大方广佛华严经》。所谓“大”是包含的意思;“方”是仪轨的意思;“广”是周遍的意思;“华”是成就佛果的意思;“严”是开演因位,严饰佛果..

佛说疗痔病经唐(táng)三(sān)藏(zàng)法(fǎ)师(shī)义(yì)净(jìng)译(yì)如(rú)是(shì)我(wǒ)闻(wén),一(yī)时(shí)薄(bó)伽(qié)梵(fàn)在(zài)王(wán..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回向可以分两个内容,先念通用的回向偈,然后再单独回向,具体内容如下:1、普遍回向: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

佛法里面讲病有三种原因。第一种是生理的病,包括你的饮食,古人常讲「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所以口是祸福之门。天气变化,我们衣著不小心,这些都是生理病的来源。第二种..

问:请益法师,如何理解六根就是一根一心,把心贴在一心上,就用根了不用识了这句话?反闻闻自性有没有修持的具体方法?那么眼耳鼻舌身歇止,自心念佛,自性闻之,或只着意..

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是在戒、定、慧三学之外,加布施、忍辱、精进,合称六度,亦称六波罗蜜。波罗蜜是梵语,意为到彼岸.渡河的人,须乘舟筏横越中流,..

关于更多文章

更多文章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更多文章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更多文章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更多文章。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