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回头是岸
回头是岸
梁乃崇教授
「回头是岸」在佛教里常听到,劝人不要做坏事,回头是岸。实际上,这句话有非常深刻的含义,因为一般人在做坏事的同时,还在做另一件事——向外驰求。当然,做坏事是在向外驰求,做好事也在向外驰求。但佛法不要向外驰求,而要回头。
怎么「回头」呢?这和禅宗的「本来面目」大有关系。「本来面目」表示我们有「本性」,在禅宗也称它「无位真人」;若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无名真我」,简单讲即「真正的我」。那个「真正的我」,其实和「本来面目」是一体的,和所谓的「自性」、「佛性」、「本心」、「实相」和「知觉者」也是一体的,只是换了不同的名称而已。
介绍了「真正的我」之后,再讲怎么「回头」。我们的心思在运作的时候有一个问题,不向真我追求,反而向真我之外追求,即「向外驰求」。一用文字、语言,或是任何一种表示,通通在「向外驰求」。如果能够放弃「向外驰求」,反转向「真正的我」追求,就是「回头」了。
用现在的话来讲,「向外驰求」的意思是什么呢?任何一个东西被你看见、被你听到,甚至被你想到或是感觉到,那个东西就是被认知的,是不是?甚至像你的身体和手脚,也都是被「无位真人」知道的。各位可以省察一下,心中任何一个思想,或者是文字、符号,是否都是被你认知的东西?注意!这些被你认知的东西,就不是你的「无位真人」,对不对?「被你认知」和「你」是不一样的!
任何被知的东西,以现代逻辑用语来叙述,都属「被知的范畴」。我现在就问各位一个问题:既然这些都是被知的,谁来知道这些「被知的范畴」?必定有一个「主体」知道这一切,是不是?也就是既然有「被知的范畴」,是不是就必然有知道它们的主体——「知觉者」?这就回到禅宗一直在参的问题:念佛的时候,是谁在念啊?或做任何一件事,都可以问:是谁在做?这样子问「谁?」,就是在找这个主体、找这个「知觉者」。
而且这个「主体」不可以被讲,不可以被你我认知,为什么?因为一被讲到或认知到,就是被知的,就落到「被知的范畴」中,而不是认知的「主体」了,所以一定有一个不能被知的「主体」存在。
因此,所谓的「佛性」、「本来面目」、「无位真人」,必定不属于「被知的范畴」,不能够再被知。如果没有「本来面目」、「无位真人」,也就是所有「被知的范畴」如果没有一个「谁」——「知觉者」来知道它们,这些「被知的范畴」存在与否,其实根本无从谈起!
所以说有被知的东西存在,一定要有一个主体——「知觉者」——在那里认知,「他」是主动在那里认知,但是「他」本身有个特性——不能被知。
我这个说法是用逻辑推理来演绎给你们听的,但是你们并没有真正体验到「知觉者」、「本来面目」是什么,因为一想到「知觉者」、「本来面目」,「他」就落到被你们知道的范畴,也就不是你们真正的「知觉者」或「本来面目」了,真正的「知觉者」或「本来面目」是没有办法被知道的!「他」没有办法被知,这是「他」的特性。
这个「知觉者」的存在,就是佛法里面要讲的「佛性」,也是禅宗里面讲的「本来面目」、「无位真人」,所指的都是这个意思。然而为了说明,就必须用到语言、文字,也就是要用到「被知范畴」里的符号来形容。因此虽然所有的语言、文字都是被知的,但也只好用这些有形有相的符号来描绘,其目的就是要人能体悟到佛法真正想表达的意思。
所以,当佛以手指月说:「月亮在那里!」,你却以为「月亮就是这只手」,那就弄错了,因为佛要指的是月亮。这里也是一样,我一直在用「本来面目」、「无位真人」、「知觉者」来描绘,还有用分析的方法来突显这种状况,都是希望各位能领悟到文字以外的意思。
虽然所有的文字叙述都落在「被知的范畴」里,不过都是想要让各位从「被知的范畴」跳出来,领悟到确实有这被知范畴之外的「知觉者」。
「回头是岸」的「岸」就是「知觉者」,就是「本来面目」,就是「佛性」。而如何才能「回头」呢?——不要向外驰求,不去抓被知的东西,不要陷在「被知的范畴」里,因为一抓,怎么都跳不出去,会陷在「被知的范畴」里。
各位要学习回头,就是不去抓、不执着,所有被知的东西通通要放掉,因为都不是真正的你。各位若能觉悟:凡是能被你知道、被你了解、被你想到的,通通不是,当你有这样的认识时,把原来抓的一放掉,你的注意力就不在这些被知的东西上,也就可以「回头」去注意「知觉者」了。
因此所谓「回头」,就是把这个向外驰求的心反过来找。像我们用手抓东西时,往往只注意被抓的东西,而忘了这只能抓的手;事实上用「知觉者」或「本来面目」看宇宙万象也类似这种情况,我们习惯把整个心思都放在宇宙万象这一边,而没有注意「知觉者」或「本来面目」,甚至根本完全忘掉了,这就是「忘失菩提心」。
这样一忘失,就不能回头。现在不要抓,把「被知的范畴」放掉,这时候心思就开始转回「本来面目」这一边,一转回去,如果回得彻底,你就可以体会到「本来面目」了——才知道原来悟道就这么简单,是比喝开水还简单的一件事情。
为什么佛家一直要用「无」、用「空」来引导人进入佛法呢?各位想想看,这个「知觉者」或「本来面目」的性质是不可被知的,既然不被知,是不是和「空」、和「无」很接近?
而且在这被知的世界里面,想要找到一个符号和这种特性最接近、也容易让人了解的就是「空」、就是「无」,所以在经典里面,释迦牟尼佛经常用「虚空」来比喻「知觉者」、来比喻「本来面目」,原因就在这里。
我这样说明,各位大概比较能体会了,但是你们会想:要如何才能证到「本来面目」呢?其实方法很多,然而一般人很难一下子就做到,因为累世以来,我们都一直习惯向外抓,这种「向外驰求」的习性已经根深柢固,一时没有办法改过来。
在无法改变的状况下,曾经体验过「本来面目」的人,就想出一个办法来:既然大家开始时都抓得很多,他就教你只抓一个,不要抓那么多。虽然你还是抓,但抓的数量减少,对你还是有帮助,所以先要学习只抓一个东西。
因此佛就常常教人专心持一句咒语或一句佛号,其他什么都不去想。但是一般人对这样的教法信心不够,会怀疑说:「一句咒语、一句佛号就有办法解决那么多问题吗?」所以就想多学一点,如果你多学了一点,反而违背了这个教法的原意。
因为你无法一下子改变原来向外驰求、向外抓的习性,既然改不了,就专注地只抓一个,这一抓下去,对你达到体悟就有帮助了,这是佛法里面最常用,而实际上也是最确实有效的方法。
另外一个方法是:好!连这一个都不要抓,只是静坐,什么都不要想,但是这很难做到。你虽然说什么都不想,但那时候想的可多呢!心念会到处乱转,你要它不想,它偏偏要想,你怎么办?
讲起来很简单,其实很难的,因为你没办法掌握,所以不如就只是一句咒语或是一句佛号,非常专注地一直持、一直持,其他什么事情都不要想。在持咒或念佛号时,心里面只有这句咒语或佛号,其他心思通通打掉——这样的练习还只叫「专注」,只是训练自己专一的能力,与「空」、「无」还有一段距离,不过这样对证入「本来面目」会有帮助。
即使你可以专心地持,但是心念还是会乱跑,一下想这个,一下想那个,此时你就要警觉——要把心收回来,任何念头通通把它变成佛号或咒语。
比如说念观世音菩萨圣号,任何一个念头跑出来后,不准它变成怪念头,要把它拉回来变成「南无观世音菩萨」,把全部心思收拢来。这个工夫一旦下下去,你对自己的心就渐能掌握,心思会逐渐收拢;若能持之以恒,其他的杂念慢慢地就会自动减少。
念头少了以后,你会发现自己集中精神的能力越来越强,同时也会发现记忆力、思考力都有进步,原因在哪里?——你已把原先分散出去的心力都收回来了。
平日我们的精神会比较不足的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我们的心思用得太多,无形中耗散掉。当你把这些耗散的心力收拢时,慢慢会发觉自己精神的集中力、思考力、记忆力各方面都在进步,所以书也会读得好一点。很多人常常坐立不安,那是因为心都散掉了。通常心很定的人,做起事来都是心平气和的,读书的效率也会提高。所以练习「专注」是一个最简单的方法,也是很有用的办法。
同时持咒的时候,最好不要心怀任何想法。很多人还没有持的时候,愿望可多了:希望能帮助自己这个会好、那个会好;还要帮助家人消灾除难,帮助朋友解决困难,这些想法都太多了。通常我们在教人持咒的时候都会告诉人家:若有灾难,持咒就能解决。其实这只是一种善巧方便,因为大部分人都不想念,让他有机会多念,虽然他不专心,但总比不念要好一点,是一种鼓励。
但教人持咒真正的用意是要让人「专心一致」,就是要锻炼心神集中,做了一段时间后,你会发觉以前自己的心神真是耗散得很厉害——人看起来是在这里,其实脑子里转东转西的,早不知飞到那里去了——当你越深入持咒时,就越晓得自己心神转出去的频率非常高。
这个方法如果练得很好的时候,你的「被知的范畴」就变成只剩下这一句咒语或佛号了,其他的都不在了,你精神集中到最彻底时就是这种状况。这时候,要把你的「本来面目」拉出来就简单了,不像原先要把它拉出来,那简直像是有八万四千条绳索从四面八方来捆绑,十分困难。
现在只剩下这一句咒语或佛号,事情就好办了。这时你要回头,只要把这句咒语或佛号放掉——就等于放掉整个「被知的范畴」——很容易就体会到「本来面目」,机会比以前增加了,不过这仍是要靠自己体会的。
持咒又比念佛号好一点,因为咒语没有意义,用的心思可以减少;佛号还有它的意义,你的心思稍会复杂一点。但是开始的时候,我还是觉得念佛号比较好,因为咒语表面上没有意义,就容易变成嘴巴在念,而心却跑掉了;不像佛号有意义,心就比较容易收摄一点。所以开头的时候可以持佛号,念到一段时间再换成咒语,来帮助自己专注。
在还没有悟到「本来面目」,而你专注的能力越来越强时,就会有一些感应出来,如果你是第一次碰到这样的感应,会觉得很稀奇、很不可思议。不过不要太奇怪,这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心神专注的时候,你心里的束缚逐渐减少,原来被束缚住的一些能力,很自然就会呈现出来了。
然而,有不少人在这个过程中,就开始堕落——他很得意自己有这种感应、这类神通力,就骄傲起来,甚至玩起法术,而忘了修行真正的目的是什么,这就又陷入另外一种被知的状况。你若不能摆脱,就和其他人困在被知的状况下差不多。
一般人可能会认为看你很高明,但就解脱的角度来看,你和他们是一样的。因为这个状况并没有解脱,只不过是你心力专注后产生的一些现象;但光是专注还是不够,重要的是要回头是岸——回到「本来面目」的彼岸,才能究竟彻底地解脱。
所以,「回头是岸」这句话非常传神,并不是说我们这个身体的头要向后转过去,而是这个习惯向外抓的心要回头。因为本来是向外驰求的心,现在不驰求了,收摄回来找「真正的自己」,所以这个「回头」的意义是非常深刻的。
当然这句话也可以从浅的层次来说明:「你原来做坏事,现在不要做了,回头是岸。」这也解得通;不过从深的层次来说,是可使人成道的。好,这个简单的方法,各位有没有什么问题?
问:刚才您说禅宗要问是「谁?」,那个时候是回头了吗?还是……
答:问的时候并不一定回得了头。
问:问的时候不一定回头?
答:对!不一定。
问:是在所谓「现性」的那一剎那,才是他真正回头了?
答:「明心」是回头,「现性」是到彼岸。
问:那前面只是在做?
答:在做练习。比如说以前有个僧人被关在牢里,他不念佛,只念「谁在念佛?谁在念佛?」,其实这样还有点啰唆,真的要做,就只问:「谁?」,常常一下子就转过来了。有的时候连「谁」这个音都不要了,「谁」只是为了表达一个意念,其实就是心的一个运作,那是一剎那之间的事,如果能转过来,就成功了。
问:那就像您说他们听到什么声音……
答:有的时候是外来的刺激,有的时候是机缘,像突然听到杯子掉地的声音,他一惊,那时候有人一下子就会莫名其妙把心回转过来,他就晓得原来「回头」是这么一回事。
因为那个「头」又不是这个身体的头,到底指哪一个?又怎么「回」?原先在那里摸索来、摸索去,一直弄不通。突然间一个东西「」地一响,心一惊,一下子就转过来了,他立刻明白:喔!原来「本来面目」是这样的!就悟道了。
其实,如果没有回过头来,这个地方我也没办法说,因为这里已不是「被知的范畴」。禅宗讲:「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就是这个意思。一用了文字,就落在「被知的范畴」,就无法体会,心就会被绑住。
问:以前您曾经提过所谓「入流亡所」,入流是在做的阶段就已经……
答:就是会回头了,要会回头才叫「入流」。那样的「入流」就是「入法流」,就是懂得回头了。但是,虽然会回头了,却还不到底,要到底才算成就。能回头就是晓得「入流」,懂得怎样才是真正的修行,不然都是在那里瞎摸乱撞。「亡所」就是放掉「被知的范畴」。
问:所以「入流」事实上才是「现性」?
答:不是,那叫做「开悟」,就是懂得什么是「本来面目」,晓得「本来面目」是怎么一回事,但还没有证入「本来面目」。
问:那叫做「入流」?
答:只是瞄准「本来面目」的方向。
问:那禅宗讲的还要更后面一点?
答:禅宗的「破三关」是在更后面一点,入流以后一层一层还要深进去,这种层层深进叫做「无为法的差别」——《金刚经》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这个时候就无为了,而「被知的范畴」都是有为的。当你脱开「被知的范畴」,心运作的方式是向着「本来面目」深进去,这个时候只是叫做「向着」,回头还只是「向着」,还不到「本来面目」。而因为向着的深浅有不同,所以果位上就有差别,也就有圣贤的差别。
问:是不是到了才能无我相、人相?
答:你只是把头转回来,还不见得就到达彼岸,惟有工夫下得深,回头回得很彻底,中才能到岸,才算成功。当你一回头的时候,就晓得什么是无我、人、众生、寿者相。
问:要到彼岸才知道,那刚回头的时候呢?
答:刚回头的时候可以晓得无我。
问:念佛或是持咒都是一种修定的方法,佛菩萨不是讲戒、定、慧吗?佛的「慧」应该是从自性中流露出来的?
答:像我这一套「回头是岸」的说辞就是从自性中流露出来的「慧」,你能够听得懂也是。我把整个宇宙的问题简要地厘清成两种状况——「知觉者」与「被知的范畴」,让你能很清楚地了解,这就是一种自然流露的「慧」。你了解了以后,才晓得以后要怎么做,不然很难修出来。许多人也都在努力修定,但他们即使拼命修,还是开悟不了,就是缺少了「慧」。
问:佛教里修定,就可以入三昧?
答:「定」与「慧」彼此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没办法截然分成两个东西,而是一个东西的两种性质,这样讲比较好。
问:刚才说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是不是到达「空」的境界?
答:是空无的境界。
问:那「空无」与「妙有」是什么关系?
答:想要做到妙有,是要从「知觉者」——「本来面目」这里出来,而入世间,就是入这个「被知的范畴」。
当你能掌握「本来面目」、掌握你的「本心」、「佛性」,也就是能达到空无的时候,并不是就只能待在那个地方,不是的;当你证入「本来面目」,还是可以入世,而且不忘失「菩提心」。这时候你对世间一切事物的看法、观感完全都改变了,与原来完全不一样。当然别人看起来还是一样的世间,但对你来讲,观感就不太一样了。
问:你不会执着在那边?
答:既不执着在「被知的范畴」,也不执着在「知觉者」;不只是不会执着,甚至还会善用,别人认为不可能做到的,就你看来是可能的、轻而易举的。其实世间的事情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看法。
问:也就是如老师您所说的,从一个「被知的世界」走到「不被知的境界」,透过这个过程,只是一个过程?
答:对!经过这个过程以后,并不是我就一直停留在不被知的境界——「知觉者」这里,我只有不被知的部份,而被知的部份都不见了,不是这个意思。我照样可以回来,回到被知的世界来度化众生,这就是「乘愿再来」,是在「出菩提路」。
而前面先回到「知觉者」、回到「本来面目」,是「入解脱门」。我们修行的过程,是要先入「解脱门」,再出「菩提路」,这是「自度」和「度他」两个不同的阶段;也惟有这两个不同的阶段都圆满了,才是究竟成道。
问:经典就好比一艘法船,等到了彼岸以后,不必再背着它,应该可以丢掉了?
答:对!要放掉!如果还执着在这些经典上,那就是不肯上岸,还要坐在船上。
问:经典也还是在「被知的范畴」这一边?
答:对!还是,凡是能被你知道的都是!但它是一只「指月的手」,是指出「佛性」的一个指标、一些叙述、一些符号,就像我今天的说辞也是。你想要体会「佛性」、「本来面目」或是「知觉者」,我的这些说辞可以帮助你去体会,但是并不是就是它。
问:经典是被知的,我们要透过被知的东西到达不被知的境界?
答:对!如此才正确。
答:是!是有障碍的,对于即身就想要成功的人来讲,那个想法本身就是一种障碍。所以净土宗对于根器低的人是有帮助的,但对于这一生就可能开悟的人来说则是一种障碍。
问:不过好像净土宗的人对您刚才所讲的,会有一些反驳的意见。他们特别列举《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说大势至菩萨也是在修念佛法门啊!
答:我也是修念佛法门的啊!我是针对他们所提出来的问题来回答。大势至菩萨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里面没有说要往生净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啊!
问:另外就是《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中有些句子是叫人家要往生极乐世界:「速见彼佛无量光」,经文也描述到了以后又会怎么样,他们就是挑这些句子来支持他们要往生的说法。
答:经文那样说也可以,并不是不好,不过这是对根器不高的人说的。
问:他们说连普贤菩萨都讲这种话,所以大家应该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答:普贤菩萨讲这种话,是讲给那些程度低的人听的。
问:他们认为既然是普贤菩萨亲口说了,大概他……
答:喔!不不不!不是这样的。《阿弥陀经》还是释迦牟尼佛说的哩!但是我们必须了解:佛是看众生根器而说法的,对不同根器的人,都要各给一个适合他根器的方法。
如果各位是阿公、阿婆,我也会说你们要抱着一个往生极乐的想法,因为只有这样说,大家才觉得有可能解脱。所以我一定要说一个适合对方的修行方法,如果我说一个他觉得不可能的,那就白说了,也就不用说了。
我今天「回头是岸」的这套说法,是因为你们会觉得这是可能的,我才说的;如果你们觉得这是不可能的,那我就会换一套说法。
问:我们再回到前面您所教的方法,我在念佛的时候会有您说的毛病,而且几乎通通都有。我虽然在念,可是同时又有其他的念头,并且常会东跑西跑,一会儿想起自己是在修行,又再把心念拉回来——这些问题慢慢可以克服吗?
答:要用自己的意志力坚持修下去,才可以克服。
问:这样和压抑有什么不一样呢?
答:和压抑不同,这只是把心抓回来,不准乱想;同时还有变化的意思,把念头抓回来,变成「观世音菩萨」的这个心念。因为你念「南无观世音菩萨」时,心里面除了这个声音和意义之外,还有一个意念是和「南无观世音菩萨」相印的,你就把那些跑出去的意念都化成与观音菩萨相印、相合的意念。
问:为什么我们的心念会同时产生数个?
答:不止数个,是无量无数的心念在那里乱跑,太多了。
问:我会有这样的疑问,是觉得心好像有要分裂的感觉?
答:是的!这就是分身法。原因就是一分二,二分三,就这样子变成无量无边。心一分别以后,就会变成这样。
问:可是我觉得自己并不是很清楚,为什么?
答:就是因为「分别」嘛!一开始,任何一个想法你就想要分别它。像电脑里面,要弄成on和off,这就是一种分别。所以当你的心一分别的时候,就会有心念跑出来;一旦回到「本来面目」、「本心」或「知觉者」的时候,就变成无分别。
所以禅宗里面说「不二法门」,「不二法门」就是不分别法门,也就是不要分别。我们现在的科学、现有的知识文化,所有的成就都是分别出来的。想要找无分别的境界,只有在佛经和禅宗里面有,老庄也有一些,印度教有些东西也有点接近,而在其他的文化里面就不易找到了。
问:我们实际上做,或是模拟去做的时候,尽量不要再用思惟来分析吗?
答:不是,是可以用思惟分析的。因为没有开悟的时候,你只有去思惟分析,才会比较了解。我的经验是虽然用了思惟分析,但是与现在科学、哲学一般用的方式稍有不同。像科学多倾向演绎,而我倾向于反省。
例如几何,它开头定了几个公设后,根据公设演绎出定理,再从定理演绎出新定理,结果一大堆东西通通是这样衍生下来的。但是有一些开创大师擅长另定新公设,结果衍生出另外一套东西来,像非欧氏几何就是。
而我习惯的思维分析方式则是从定理回头反省找出它的公设,再从公设回头挖掘隐藏在背后的公设,这样一直回头找下去、一直反省下去——我还是一样用「回头是岸」的方法,回头去注意它的公设源头。你可以注意物理学上一些重大的进展,都是在公设上面做了重大的改变,全都如此。
问:我们在反省一般问题时也要这样去做?但我自己常感觉走不通、走不下去。
答:那当然不容易,开始时我也是选择一、两个能把握的问题去反省,做多了以后才习惯,才慢慢熟练每一个问题,发现几乎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这么做。
问:这是不是与专心的程度有关呢?
答:与专心的程度有关,也和自己是不是开悟有关。因为我们最大的一个公设就是「要向外抓」,所以连这个公设都要放掉,回头,悟到「本来面目」原本就是什么都没有!到了这个时候,所有的公设都没有了,可要,也可以不要,思惟到了这种状况,就叫做「无所住而生其心」。
如果先有一个公设,依据公设然后才想出东西来,思惟是不是住在这个公设上面?这就是「有所住心」。如果心可以不依据任何一个公设而生出来,那就成功了,这叫做「无住生心」,是非常深的。我习惯这样子多走一些路,然后回头,再透过这些公设看事情。
像平面几何的这些定理,一般的想法都不会超越它的公设,不敢超越,因为他们都是住在这上面,依此为根据来思考,所以只能在这个范围里打转。现在破了原来思考的习惯,才能超越原来的范围。
问:我们知道一般咒语都没有什么意义,但咒语有短有长,短的像「六字大明咒」,长的像「大悲咒」、「楞严咒」。究竟咒语的长短有没有什么意义?较长的咒语有很多,其中一些音我们平时很少用,要念的话,都要经过一番学习,这意思在里面……
答:长咒有它的作用,在念短咒的时候,有些人的心思会乱跑,让他学比较长的咒,他要用心背,反而会变得比较专注。
问:我看有些咒语还有翻译,是不是咒语都有梵文的意义,但有些中文没有把它翻出来?
答:是有梵文的意义,翻译出来就变成佛号。
问:当初翻译的人不译出来是不是有一些原因?
答:是的,译也可以。当你的心已经很自在时,有意义和无意义都已不受限制。当然没有意义有一个好处,像六字大明咒你会念,当你专注以后会有很多感应,每一个字都有不同的感应,而且不同的人又有不同的感应——它会自己生出一些东西来。如果你赋予它意义,就会把自然要生出来的东西给限制住了;当你心里不晓得它是什么时,就会生出一些你根本意想不到的感应。
问:您说的「本来面目」是不是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悟道那一剎那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那「如来智慧德相」就是我们的「佛性」?
答:对!
问:我们说无分别心属于「佛性」,是不是与我们的「本来面目」一样?是不是也等于「赤子之心」?
答:是的!「本来面目」就等于「佛性」,也等于「赤子之心」。
问:如果我们想知道真正的「本来面目」,那么像初生的小婴儿或是还不会走路、不懂事的幼儿,是不是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
答:不是。「赤子之心」是最纯净的心,也就是「本来面目」,而婴儿的心已经不是了。
问:对!我只是说已经接近了。
答:是比较接近。
问:就和那些小孩一样有很可爱的面貌,人的「本来面目」应该就是那样子?
答:只是接近,并不等于,因为人一投胎时就有所执取。
问:如果有人问「本来面目」是什么东西,要拿一个实品给他看的话,婴儿的心是否可拿来作比喻?(旁答:可是「本来面目」本来就不能被看的啊!)对!但比较接近,因为若要找一个可看到的东西,这是一个不得已的比喻。当然这是不可说,妙不可言的。
答:如果要说哪一个比较靠近「本来面目」,以婴儿时比较靠近,但那还不是。
问:是不是婴儿执取得比较少?
答:对!我们持咒的时候只取一个咒,也会更接近婴儿。
问:持咒会有感应,那感应是来自我们心里很专注的时候,还是咒本身……
答:这和我们的「本心」有关,因为佛菩萨在创这些咒语时是从他的「本心」发出来的,所以和「本心」有关。
问:一般人都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但佛国净土,是无形无相的。我们成佛回去要做什么事?那无形无相的世界,已无一切有形相的东西,是空无的境界,回西方极乐世界就是这个样子?
答:如果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还到不了你所讲的「空无所有」的境界,因为只有极乐世界四土中最高那层「常寂光土」——也就是「本来面目」的地方——才「空无所有」,其他三土都不是。
一般像净土宗《阿弥陀经》所讲的状况,那是极乐世界四土中最下一层「凡圣同居土」的境界(下品下生至上品中生,共八品人的去处),是带业往生的。
比凡圣同居土再高一层的是「方便有余土」(上品上生、初地到七地菩萨和四果罗汉可以到此土),是净业往生的,这两个地方都是往生的境界;再上一层是「实报庄严土」,要八地以上的菩萨才进得去,不是往生去的,而是禅定安住,但还有形相;最上一层就是「常寂光土」,那里才无形无相,是佛的境界,要破无明,才能证入,不是往生的人去得了的。
欲知详情,请参看我师父华藏上师——即吴润江居士——的《佛说阿弥陀经讲义》。
问: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
答:不可说,说出来都不对,说不出来的。
问:除非到达那个境界才能说?
答:那个境界无言说,要从那里出来,出到一个有相的地方才能说,说它是「无形无相」、「空无所有」、「常寂光土」或「毗卢性海」。
问:因为只看到人去,没看到人回来,所以并不知道那是什么?那是无解的。
答:你曾看到人去吗?
问:只有看到一个修行人去到那种境界,就是说他成道回去了,只有看他去,没有看他回来……
答:但是大乘菩萨去了之后会出菩提路,乘愿再来。
问:但他乘愿回来……
答:就要混得和大家一样!他乘愿再来,如果变成一个你看不见的人,那就不叫回来!而且他也不能变成一个好像天神一样的人站在那里,这也不算回来!因为这样子你还是把他当作与你不一样!
所以有一种回来叫做「现等流化身」,所谓「等流身」,就是和你我一样、和大家一样的人身。开始时他可能还不见得知道,当他修好一点、稍微深一点,就会知道原来自己是再来的。
问:他知道他的过去?
答:对!一般人想他会知道过去,一定知道他前一世怎么样,再前一世又怎么样。不是的!所谓「知道过去」,就是知道「本来面目」,知道那个万法的「源头」。
问:不是会知道他过去是什么吗?
答:不是,不知道那些东西,他知道的是「本来面目」,也就是知道「佛性」、「知觉者」。当他回到「本来面目」,时间、轮回对他来讲就没有意义了,已经没有生死。
问:回来的情况,他会不会一世都不知道就去了?是不是老的时候他比较容易知道?有没有可能一世都不知道?
答:喔!他再来的时候,也有可能堕落,但是机会不大。因为当你了解「本来面目」时,就知道:人生一场,和做一个梦几乎是一样的。
问:《金刚经》不是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答:对!就是这样,当然这还是比喻。我们人生一场,站在佛的角度来看,就是做了一场众生梦,但是,并不像我们现在以肉身的状况说:「昨天我做了一个梦」,只是类似,但不完全一样。
(教授和学生讨论「量子力学」) ……
问:我的意思是说:在不连续的观念中,它是一个不分别的状态。这个不分别的状态和佛法无分别的关连是什么?
答:它的关连就是「测不准原理」,测不准就是没有办法分别。
问:您觉得「测不准」没有办法突破?
答:不是说没有办法突破,「测不准」是和「无分别」相应的一个具相的东西。
问:就佛法来看,是不是一定会测不准?
答:是会测不准。所谓「测不准」就是没有办法分别,就是无分别的意思,也是「如来无有定法可说」——我是把这些物理都用佛法的观点来看。
问:爱因斯坦会死不瞑目。
答:爱因斯坦在宗教和哲理的层次还不是很高的,哲理的层次还是海森堡比较高。你去看那些科学与哲学史的发展,就可知道。
问:我有一个感慨,就是基督教和佛教传教的方式很不一样,基督教在聚会或是读圣经时,他们会唱一些诗歌,他们和佛法强调的重点不一样。在佛法中,这些事好像会变成干扰,所以传教时没有办法像基督教那么活泼。
答:你说佛教比较不活泼,基督教比较活泼,是吧?那是你没有看到真正的佛法,像唐朝那些修行成功的大禅师,才活泼得不得了,真可说是生龙活虎。
问:我想这是学校社团中,传法或传福音的方法不同,才让社员感觉基督教好像比较活跃一点,佛教好像比较出世。
旁答:我去看过「空中英语教室」在清华大学做表演,节目很精采,也有人顺便打基督教的广告。
问:这是不是等于在问:佛法应否要做些突破?
答:你站在社长的角度来看,会觉得佛教的社团怎么那么冷冷清清的,是吧?
旁答:来这边大多是比较年长的学长,学弟、妹好像就没有那么多。
旁答:基督教比较重行销。
旁答:基督教比较能打动人的心。
答:唱唱歌,交交朋友,当然也是一种传教方式。现在的佛光山好像就在做这一类的事。
旁答:慈济也很多。
答:不管怎么样,佛教做得没有基督教活泼倒是真的。
问:基督教有些方法,像祷告,在这方面他们比较偏重用感情去相信上帝,他们对于上帝是什么,并没有再去探讨。
答:然后就盲目地接受了。
旁答:前不久我去参加某大学的社会团契,确实像他所说的那样。很多去参加的人,并没有去思考为什么要信基督教,他们只觉得去了那边大家的感情都还不错。
他们分组聚会,就找我去聊,并问每一个人有没有什么事需要他们帮忙祷告的。多半的人都说最近要考试,或实验做不出来等。那个老师在总结时说:「可能你们第一次来的人会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要祷告这些,因为我们在连络感情……」
答:佛教也可以有这个层次,只看我们要不要做而已。就我而言,我没有时间来做这件事情,我要做的事情实在很多;但是我不反对有人做这一类的工作,应该鼓励一些人去做这一类的事。
问:在某些方面我们是不是还要活泼一些?
答:是可以的,尤其是站在社团办活动的立场。我们也可以来一个请观世音菩萨加持、加持,让大家脑筋聪明一点。我可以教你们文殊菩萨的咒语,让大家比较聪明。其实这是一种善巧,只不过让大家专心持咒而已。
问:像您会选择教某菩萨的咒语,您在做这样一个选择的时候,是凭直觉,还是考虑了当时的因缘?
答:这些不是凭考虑的,而是靠直觉。
问:是不是修行境界不断提升的时候,这些东西自然会出来?
答:自己会出来,根本不是学的,你看《楞严经》里面,那些人一开悟,得到罗汉果的时候,释迦牟尼佛就会说他是无学。一般人都是有学,到了无学就不必等学了才会。修行成功以后,都是无学的;像「声闻」就还没有成功,还需要学。「声闻」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听课」,那些爱听课的就叫「声闻」。真正成功的话,就是无学。
问:没有学是不是孔子所讲的「生而知之者」?生下来就已经知道了。
答:不是,修成了才是无学。所以你看很容易吧!一点都不辛苦,不像念博士要念得那么辛苦。他修成,是修成一个无学,不是有学。
问:您指的是不是「明白无知」,然后什么都不知道?
答:不是什么知道不知道,但你问他时,他会有直觉。他等于是读出自己的感觉。你们现在学东西,是要学了以后才会知道,但他不是,回答问题时不必去找书,而只是读他的心,他只是把这个心的反应读出来而已,只是这样子。
问:我想到一个例子,有一次庄子和惠施在溪流上看鱼快不快乐。庄子说:「你看那条鱼好快乐。」惠施说:「你又不是那条鱼,怎么知道鱼快不快乐?」庄子就说:「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惠施说:「你不是鱼,所以肯定你不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被弄得没办法,就说:「你问我怎么知道的,我就是看鱼在那快乐地游来游去,直接就知道的。」
答:就是这样感觉到的。你看到鱼游得活蹦乱跳、悠游自在的样子,就知道他快乐嘛!
问:可是我看到书后面别人的解释,就弄不太清楚了。有些人解释说惠施用的是比较逻辑推论的方式,站在这样的角度来看,所以肯定庄子无法知道鱼的快乐。他们把庄子解释成什么形上学啦,又是什么的,我越看越不懂。我想我虽然没有看到那条鱼,不过我曾看到路边有两只小猫在那里玩耍,我看到它们,就直接感觉它们很快乐,还需用到什么形上学吗?
答:形上学还是属于有学,无学是不要学的。事实上我们人原本都是无学的。但现在我们要用电脑就必须去学,不学就不会用电脑。而人脑比电脑还厉害复杂,我们并没有学过怎么操作,但就会用啊!
问:可是电脑也不用学,就会听我们的指令。
答:它不会听的!你必须先给它软体程式。
问:给它软体,它就会听软体的?
答:对!你没有软体给它,它不会动的。
问:那它也是无学的,它不用学就知道那是软体。
答:哦!它没有上过学,也没有做过学生(一片笑声)!但当软体输入时,是不是等同上学?
问:有些基督徒会说:电脑虽然厉害,但却是人脑造出来的。而人脑又是由谁造出来的呢?是上帝。不知您对此事的看法如何?
答:我没有这种看法。如果他们一定要说人脑是由谁造的话,我就要根据佛法来问:那上帝是谁造的?
问:我也碰过这样的问题,他们说:「上帝本来就存在,本来就有的!」
答:「佛性」、「本来面目」也是本来就有的啊!
旁答:我觉得他们的哲学基础很薄弱,很容易被问倒。
问:有些人有神通,社会上有一些刑案查不出来的时候,为什么不请有神通的人看一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
答:是有这样的事。我们的刑事局曾经请有神通的人帮忙,很多案子查不出来,后来都查出来了,这样子破的案很多。
问:这样子是不是造了孽?
答:不算造孽。
问:算正当的事?
答:是,因为这些都是刑事案子。
问:我曾经看过一本书,说任何人都有神通,一般人有五通,出世的圣人则有六通,因受后天的影响,一般人都把这些本能丧失了。如果我们能经由修行的道路,把束缚一层层脱掉,是不是就如您说的当我们的本性慢慢显现以后,这些能力自己就会出来?
答:是的,开悟了。
问:像小孩子往往能看到成人所不能看到的东西,他们是否真能看到?
答:是这样,没错。但我对「神通」的定义是很简单的,一定要是人家不会,而你会;人家如果会了,就不是神通。如果你跑到一群瞎子里,你就是有神通了。
因相对于瞎子来讲,你就是有神通,你能看见东西,这不是很神奇吗?所以我给它的定义一定要是你会,而别人不会,才叫神通。我们若把时间倒回两百年前,你看看现在天上的飞机可真是不得了!墙壁上这么一按,灯就会亮,也真神奇!遥控器一压,电视就演起来,这也很了不得——这些也是神通啊!
问:我有一个朋友,他也在修佛法,但是他很喜欢讲法术。他告诉我,他见过一些高僧具有法术。他举例说某某大师只要手这么摆着,那人家怎么走,都走不到那位大师的跟前;甚至于拿一盆水往大师泼,就是泼不到那大师的身上,他说这就是法术。
答:不是,这是气功。
问:他甚至于谈一些奇怪的事,比如说驱魔、招财之类的。我不太了解佛家是不是有很多得道的高僧具有这方面的能力,而他们却不太愿意公诸于世。这世上是不是真有法术?
答:哦,是有这种事,但是会这些东西的修行人,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就莫名其妙地会了。他会这些东西的时候,对他来讲,一点都不稀奇。不会的人就把它当作很稀奇,会的人则觉得:奇怪!这是当然的事情,你们为什么不会?
我认识一个人,他有天眼,从小就会看,长大了以后,这方面的能力当然就越来越强。当他小的时候,总以为人家和他一样,都是这样子;到后来才晓得别人都不会,他一直搞不清楚为什么人家不会?
问:有一次听到一个节目,主持人请了一个道家和一个佛家的修行人参加。那位道教徒一直引以自豪的就是佛家要成佛,必须要在坐化之后,也就是要肉身毁灭之后,才能成就真我;但是道家的肉身可以成仙,不像佛家要等坐化之后才可以成佛,那是怎么一回事?
答:那是不懂佛法的人在胡扯。
旁答:那仙的境界根本还没到佛的境界。
答:成仙仍只是在天道的境界,但是道家修得好的有到罗汉的程度。
旁答:道家最好的境界有到大罗金仙的。
答:那就是罗汉,是广义的罗汉,和佛教讲的罗汉,水准是相通的。
问:基督教说:「信耶稣,得永生」。在我们佛教来讲,寿命好像并不是无限的,「永生」这样的定义是不是有问题,还是有另外的意义?
答:基督教的天是有的,是三界中欲界的天。所谓「三界」,是指无色界、色界和欲界。其中无色界层次最高,欲界最低。
无色界天有四层,色界天有十八层,欲界天有六层。基督教的天在欲界最高一层,但还没有出欲界,所以有很多和欲有关的事情,他们都满提倡的,也就是没有脱开欲界。像道家就已超过了欲界,而在色界。三界天人的寿命是一层比一层要长,越高的越长,但无论再怎么长,都还不是永生,寿命仍有结束的一天。
惟有超出三界,证入涅槃,方能不生不灭——我们佛教的分法好像这样比较高,有欲的话就比较低;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有欲就比较有味道,他们要大家多联络一下感情,一般人会觉得比较有意思,才比较愿意去。他们也不是乱讲的,他们的天堂确实有那个水准。我对耶稣本身还是满欣赏的。
问:那摩西呢?
答:我不太了解。
问:上帝好像很容易生气,喜怒无常的。
答:是,他瞋心很重。
问:像他会降灾难惩罚世人?
答:对,你不听他的,他就会……
旁答:降大水、大火啦!
答:对。有一个说法认为耶稣曾经到印度学过佛教,然后回去再把原有的宗教改过,他有很多东西和佛教很像,这个说法我想有很大的可能。
问:我也听我的朋友说过,耶稣能徒手治病,这跟我们的气功很类似嘛!
答:他大概功夫已练得满到家了,那还是很了不起的,这种情况通常都是菩萨的性质,耶稣有菩萨的性质。如果要算的话,我想他是在七地菩萨以下。
像极乐世界四土中「凡圣同居土」,是凡夫去的地方。从初地直到七地菩萨则可到「方便有余土」。「到天堂」其实与「往生」是相同的性质,并没有什么差异,所以一定是在七地以下,而八地以上的菩萨不谈往生,现前就是,不需要往生。
问:这些我弄不清楚……
答:「凡圣同居土」是凡夫也有机会去的。
问:可不可以请您下学期或是什么时候,和大家讲一讲像《佛教宇宙观及人生观》里面一些天道的情况?
答:可以,不过这些天道实在没有什么意思,我对天道的了解是跟修行境界有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