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灵性与生命


台北教育大学2009生命教育与健康促进学术论文研讨会

灵性与生命

时间:2009年4月25日(星期六)

地点:国立台北教育大学至善楼国际会议厅

主持:田博元(嘉南药理科技大学文化事业发展系讲座教授)

演讲:梁乃崇

纪录:张春美

整理:周雅容、汪义丽

※「灵性」很难有一个明确的定义

谢谢主持人,把我介绍得这么清楚。今天能来参加这个研讨会,把我所了解的灵性与生命向各位报告,非常感谢主办单位给我这样的机会。我今天讲的题目就是「灵性与生命」。第一个我想先要问的问题,就像刚才院长所说的,灵性到底指的是什么?是不是能够定义清楚?我原先是学物理学、做物理研究工作的,所以非常重视一个名词要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再来一个,就是生命到底是什么,怎么样就是生命?

灵性,通常我们就叫它是心灵、有时候又说是心理、有的时候又称它为精神、或者是称为神。佛教的话,就称为佛。那灵性到底指的是什么?有些人写的诗、做的画很有意境,那个意境是不是灵性?有的人见义勇为,他的人格非常高超,这样是不是灵性?有的人有超能力,能预知未来,这样是不是灵性呢?所以灵性这个词,含意是很广的,应该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

※生命的关键问题就在生死

生命也是类似,我们从医学的角度来看,有呼吸、心跳、脑波,这个就是有生命。如果这三个东西都没了,那就是没生命。难道生命就是这样子吗?就只是呼吸、心跳、脑波而已?显然也不是。这个地方的定义,也是蛮笼统的,应该说不是很清楚。可是我们又会觉得,生命是很奥妙的,灵性更神秘。所以虽然给了它名词,但是这个名词所赋予它的意义,并不是很清楚。

尤其关于生命,刚才所讲的,决定一个人到底是活的、还是死的,就是有没有呼吸、心跳、脑波这样来决定。如果都没有了,那就是没有生命迹象,就是死了,这就是判断生死的依据。这样的依据,在我来讲还不够,这样的方式也不太对。为什么呢?这样的判断生命,都是判断别人到底是死的还是活的。我现在要问的问题,不是判断别人。我们要问生命的话,真正要问的是,你怎么判断你自己是死的、还是活的?

你依据什么,判断自己是死的还是活的?不是判断别人。我会问这个问题,因为我自己以前学佛的时候,那个过程里面,有一度不知道自己是死的、还是活的,我没有办法判断。在那个时候,有人就问我,你怕不怕死?我说,我不知道耶!因为我连自己是活的、还是死的都不知道。你问我怕不怕死,我没有办法怕啊!经过后来一段很长的时间,我才有办法判断,啊!我是活的。我才有办法判断,我到底是活的、还是死的。我的方法,就是给自己用的,我觉得这个才是最重要的。

生命到底是死的、还是活的,所有的生命就是一个死活问题,是生还是死。佛教在生死问题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尤其是如何能了生脱死,在这方面是下了非常深的功夫的。那个工夫不是判断别人死活,那个工夫就是在判断自己到底是活的、还是死的。所以,这两个问题,我得到的答案是这样。

※生死的判断标准在有无觉知能力

我怎么知道我自己是活的?或者我怎么能够判断我是死了,依据是什么?我是用一个东西来判断,就是,我知道我现在是有觉知能力,我有觉知能力就是活的;我如果没有觉知能力,我就死了。我的判断,就是根据我自己是否有觉知能力。所以,有觉知能力是活的,那就是有命啊!命的来源就是这个。我们所谓生命,就是命,你有命,是因为你有觉知能力。当你的觉知能力都没有了,这个时候就是死了,就是没命了,命的基础就是觉知能力。

这样的判断,在中国的古书里面就有,《中庸》里面就这样写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他讲的天命,就是我们这里讲的命,就是这个东西:觉知能力。你有觉知能力,就是有天命,这个天命就是所谓的性。那性是什么?就是灵性。率性之谓道,你率着这个灵性,就是所谓的道。中国儒家、还有道家,都在讲道,后来禅宗也是一样讲道,这两个所代表的意义是一致的。

※灵性与生命最根本的内涵就是觉知能力

所以我们今天就可以说,什么是灵性?觉知能力。什么是生命?觉知能力,全部都是觉知能力。我们再看看其它像佛教,对于觉知能力怎么说呢?有很多的名词,会叫它是觉性;佛是什么呢?无上正等正觉,就是觉性嘛;也会称它为佛性、也会称它为自性、称它为菩提心,反正是不同的名词而已,很多很多说法,指的就是觉知能力。我们所有的焦点,就集中在这个觉知能力。不管是心理学也好,宗教界也好,各种不同的说法,你把它去芜存菁来看的话,到最后真正的内涵,就是觉知能力。

※能知与被知的关系

我们就直接来进入这个觉知能力。觉知能力对每一个人来讲,是很平常的东西。我站在这里讲话,你们听得见;我站在这里,你看得见;就是因为你有觉知能力。所以就表示,这个觉知能力是很平常的事情。但是,它又是我们想要了解灵性、生命,最根本的基础。所以这个觉知能力,就是我们应该要深入去探讨的问题。

关于觉知能力,佛教或者其他任何宗教,都有涉猎,都有判断依据。我比较熟悉的,是佛教关于这方面的探讨。我的讲法可能会跟佛教界一般的讲法有点出入,因为这是我自己摸索,所得出的心得,所以会稍微有一点出入,不过大致是接近的。

这个觉知能力,我们也可以称它为能知能觉,这是我们常常用的说法。简化一些,我也可以称它为「能知」,佛教界甚至还更简单,连那个知都不要了,就叫做「能」。在名称上会简化到只剩一个字,称为「能」。好了!既然有能知能觉,那就会有一个对照的东西,就是被知被觉,这是必然的。所以也可以说,有被知被觉的时候,表示必然有能知能觉,这两个是同时并存的。

可是能知能觉不是被知被觉,被知被觉也不是能知能觉,这两个是不同的,它们就是两个对照。我们说,有能知能觉就必然有被知被觉,有被知被觉就有能知能觉。同时我们也知道,被知被觉不是能知能觉,能知能觉也不是被知被觉,这个很清楚的。我们怎么决定这个是被知被觉呢?只要那个东西被我知道了,它就是被知被觉。我们在操作上是很容易定义,很容易区分的。只要这个东西被我知道了,它就是被知被觉。当然不止于此啦,被我听到、被我看到、被我知道、被我想到、被我摸到、被我抓到,都是被知被觉,全都是被知被觉,它一定不是能知能觉。

那么,我们刚才讲了,生命在哪里?生命在能知能觉这里,生命会不会在被知被觉这里?不会啊!所以被知被觉这边是没有生命的。我们的命在哪里呢?在能知能觉这里。这个关系是很清楚的,它就是这个样子。我们深入一点去了解这个能知能觉时,会发现这样的关系。为了简化起见,我们就称能知能觉是「能知」好了;被知被觉这边,我们也称它为「被知」就好了。所以,一定有能知跟被知的关系存在,而这个关系,目前我们在谈论灵性与生命的时候,一般是没有弄清楚,这个地方是模糊、是乱的。

在禅宗,这个地方是弄得很清楚的,能知能觉就叫「能」,被知被觉就叫「所」,所以我们知道,禅宗里面就有「能所问题」。不只是禅宗,像《华严经》也有些部份,就是专门在讲能所问题,这个地方佛教是探讨过的。我现在不用「能、所」,因为用能所,大家会搞不清楚,所以我就用「能知与被知」,这个是比较现代化的语言,大家比较知道正确的意思是什么。

※宇宙的四个层次

这个能知、被知可不是这么简单,以上所讲,还只是一个开头而已,现在我再让大家更深入去了解这个问题。我们现在来看灵性与生命,再来看这个能知与被知。我现在就以一个人作为基础,其他人暂时不管,先把一个人、自己先搞懂、弄清楚。整个宇宙可以分成四个层次,哪四个层次呢?第一个世界、第二个就是身体、第三个是识心、再来一个,我们用大家现在的话,就是觉性,也就是刚才所讲的那个觉知能力。

世界指的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生活的环境、物质世界,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还有这些房子、器物就是世界。身体就是我们的肉体。识心,这个地方就开始跟灵性有关系了,我们的心可以把它分为两种,一种我们就叫它识心,另一种心我们就叫祂是觉性。这个识心是什么呢?你自己有的,你会想东想西的心。你不但可以想东想西,你还可以要想东不想西、要想西不想东,你可以决定,这个部分就是识心。还有一个心,祂也是心,但是祂已经不想东也不想西,这个部分我们就叫做觉性。

※能知与被知的界线

我们把整个宇宙分这四个层次,来看一看这个能知与被知的界线。能知与被知的界线在哪里?现在我拿出这个笔,这个笔是世界当中的一部份,我的手是我身体的一部份。当我这个手拿这枝笔时,这个笔是被拿,我的手是能拿,所以能知与被知的界线,就在这个笔和手中间。在这四个层次的结构上面,那就等于是这个世界被身体所拿,身体是能拿、而世界是被拿。在这样的一个动作之下,能知与被知的界线,就在世界与身体之间。

世界这边是被知、身体是能知;当身体是能知,就是能拿的时候,识心和觉性都是能拿,所以能知与被知的界线是在世界与身体之间。这样子的状况很多,我脚这样子踩这个地板,这个界线也是在这里。我来摸一摸这个,也在这里。我讲话的声音,对各位来讲,也是世界的一部份。你们听见了,你们是用你们的耳朵听到的,所以界线也在这里。我站在这里,对你们来讲,我是世界的一部份,我被你们看到了,我是被看,你们是能看,所以,界线还是在这里。你看看!像这样子的状况,能知与被知,是不是我们早上一醒来,眼睛一睁开,都在这种状况之下,所有的事情,都在这里,界线都在世界与身体这个地方。

好!我们现在就做另外一件事情,我们一起来做。我们把眼睛闭起来。你能不能够感觉你的身体?你的身体,从头一直到脚,你是不是能够感觉?它是不是被你感觉的?大家都能够嘛!你眼睛一闭起来,你的身体是被你感觉的。被谁感觉?不是被你的眼睛、不是被你的身体感觉,你的身体是被感觉了,被感觉了就是被知,能知在哪里?不在身体上,不在啊,已经超出身体啦!你的能感觉、你的能知已经离开、超出你的身体了。

这个时候,能知与被知的界线,你看!身体被感觉了,当然这个世界也是被感觉、被知的。能知在哪里?识心。当识心是能知的时候,觉性也是能知,这边全都是能知。这样一做,这个身体就变成什么?刚才它还是能知耶,现在这个身体就变成被知了。只要眼睛一闭、这么一做,能知与被知的界线,就到了识心与身体之间了。这个事情,每个人都能做呀!

现在再问一个问题,你的想法是不是被你知道?你的想法,是不是被你控制?你可以控制你的想法,你可以控制你去想东不想西、想西不想东,你可以控制的呀。所以,这个识心被控制了,它又是被知;当识心是被知的时候,识心、身体、世界全都是被知,觉性才是能知。说到这里,我们有没有可能,把这个觉性剖一半,哦!这一半被知了,另外的一半是能知。有没有可能?可能啊!当这个部分被我们知道的话,那就是被知。但是,当这个是被知的时候,一定会还有一个部分不是被知,是能知,这个也一定会存在。

如果这种事情发生了,那我们可以一半、一半、一半一直剖下去,那是万世不竭的,太麻烦了。这个事情,我们就做一个人为的规定,只要觉性这里有一半是被知了,我就把它归并到识心。意思是什么?觉性这里没有被知,只要有被知的部分,通通把它归并到识心这里。这样子的话,我们也可以说,觉性的意思,就是不可被知的能知。

这样确定的话,我们就得到一个结论,这四个层次的中间这里(识心与身体),比较特殊一点,我称它为混合区。所谓混合区,就是有的时候是能知,有的时候是被知。这头尾两端是很清楚,觉性就纯粹是能知,祂是不可被知的能知。而世界就是纯粹的被知,一点点能知都没有。两头是纯粹的,纯粹的能知、纯粹的被知。中间是混杂的,混合了能知、被知,有的时候是能知、有的时候是被知。

※觉性的性质

我们厘清楚这样的区分有一个混合区的话,我们对于事情,对于能知、被知就清楚了。清楚了以后,接下来我们就来看,这个不可被知的能知,它的意思是什么,它有什么意义。我们可以说,觉性就是不可被知的能知。而这个觉性就是觉知能力,那也就是最纯粹的觉知能力。这个最纯粹的觉知能力,祂是我们生命的基础,生命的源头。祂跟纯粹的被知是极端的不同。这个不可被知的能知,我只要从「不可被知」这一个条件,我就可以推测出来祂有什么性质。

解脱自在与无分别

找出什么性质呢?第一个,因为祂是不可被知的,所以你不可能把这个觉性捆绑起来、把祂关起来,为什么呢?祂根本不可被知,怎么能被关,也不可能被绑。用现在的话来讲,这个觉性是自由的,而且是绝对的自由。用佛教的话来讲,就是解脱自在。

由不可被知,又可以导出一个东西:你有觉性、我有觉性、神有觉性、佛有觉性、菩萨有觉性、大家都有觉性;这个觉性是不可被知的,那么祂能够被分辨吗?分辨出你的觉性、我的觉性、他的觉性,能够分辨吗?也不能被分辨。所以,祂是没有办法分别的,所以叫做无分别。

※平等、同体、博爱与不朽

无分别就会得到一个性质,是什么呢?平等。用现在的话是平等,用佛教的话也是平等。所以佛法会说,佛与众生平等,指的就是众生的觉性、跟佛的觉性是平等,没有办法分别的。

我们从无分别,又可以得到一个性质,叫做同体。没有办法分别、没有办法分辨,祂是平等的,所以就是有同体的性质。也就是说,你的觉性、我的觉性、他的觉性是同体的。

同体的含意是什么?同体的含意不是同体两个字而已,它的含意是,你的头跟你的脚是同体的,所以你的脚不会怪你的头,怎么老是高高在上把我压在下面,这就是同体。哪一天你的脚抱怨你的头:「为什么你老是高高在上,压着我。」这个时候,表示你的脚跟你的头不同体了。所以,同体的时候,就一定会产生博爱。因为祂是同体的,当然会博爱,祂爱他人就是爱自己,是一样的。

所以,自由、平等、博爱就出来了。自由、平等、博爱,这是法国大革命当时,提出来的口号,用佛教的话来讲就是解脱自在,平等无分别、慈悲喜舍。

还有一个性质,祂不可被知的话,当然不可能被打、不可能被毁。所以觉性还有一个性质叫做不朽。不朽当然包含不会死;你要祂死,祂死不了,没有办法死的。这是我们中国追求的目标,这一个目标在我们的觉性里面就有。你有没有觉性?有啊!所以你就具有这些。

※能知掌握主动权

还有一个东西,不是从不可被知来的,是我们从能知与被知的关系了解的。比如说这个笔是被拿的,我的手是能拿;那么,这两者之间的主动权,掌握在笔这里,还是掌握在手这里?这么一问,当然大家都知道,在手这里。这样子的一个比喻,你就知道,能知与被知的关系里面,谁掌握主动权?能知掌握主动权,被知没有主动权。这也是生命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

因为生命就是觉性,就是这个能知能觉,就是觉知能力,祂一定掌握主动权。无生命的东西,是没有主动权的。所以,觉性有自由、平等、博爱、不朽、主动这些性质。这个主动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生命特征,非常重要。世界的这些东西,你去欺侮它、踩它、整它,没什么关系,为什么?它没有主动权。可是生命不同,你不能欺侮它,你一定要平等对待、尊重,你欺侮他,他以后一定会演一出戏,叫做《王子复仇记》。为什么?他有主动权。

我们对待生命,你就要尊重,小至细菌,你都不可以欺侮他。为什么?他有主动权。那么小的生命,他是有主动权的。现在的人们,对于这一点已经稍有一些认识。什么认识呢?我们发明很多药来杀这些细菌,这些细菌会产生抗药性。产生了以后,什么药都杀不死它。人们就继续发明新药,结果细菌产生抗药性的速度,比你发明新药的速度还要快。人类现在知道这样的事情了,因为做了一些错误的行为,才知道的呀!那么,这个是什么?这个就是主动权,小至细菌都有主动权。

这个,是我们对生命要特别敬畏的地方。我们人类也是生命之一,自己怎么可以去反生命呢?我们的行为,怎么可以去反生命呢?这个是我们不应该做的。我们要尊重生命,生命的威力就在这里。祂有自由、平等、博爱、不朽、主动,这一些特质。我想我的时间已经到了,谢谢各位。

主持人:田博元(嘉南药理科技大学文化事业发展系讲座教授)

田:很精彩的一个演讲,是不是开放一点时间,给我们在座的学者来发问。很感谢梁教授,他把生命跟灵性,用佛法来说明;但是又把佛法用现代的语言做了一个诠释。我们要去了解生命的真谛,透过这个方式,也许更容易去了解。

他特别提出一个「觉性是不可被知的能知」,这个是非常有深入体悟的一个语言。也许正能够帮助我们了解觉性到底是什么。尤其后面又谈到,以自由、平等、博爱、不朽、主动来说祂,我可以感受到梁教授的一番苦口婆心,很想让各位真的去了解佛法。因为了解佛法,更能了解自己生命存在的意义在哪里,这是我很感动的地方,非常谢谢。

梁:佛陀开创佛教的时候,就是为了了生脱死,就是为了解决这个生死问题。祂做了修行,后来努力得到了答案,所以就建立了佛教。整个来源就是这样,就是为了解这个问题。

田:这一场演讲,我们就感谢梁教授,谢谢各位。

【主 题】:灵性健康与灵性发展

【主持人】:王立文(元智大学通识教学部教授兼主任)

【引言人】:梁乃崇(前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纪洁芳(吴凤技术学院)

陈锡琦(台北教育大学生命教育与健康促进研究所所长)

接下来进行的是陪席式的讨论,主题是《灵性健康与灵性发展》,我们邀请元智大学通识教学部教授兼主任王立文教授为我们主持,让我们掌声欢迎王教授。

王:各位先生、各位女士。今天我们这一场是研习式的讨论。前面我们有两位讲者,他们的发言,可以引导我们想一些深入的问题。今天的题目是《灵性健康与灵性发展》,我自己是学工程的,所以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就在想,健康跟发展的关系是什么?意思就是说,今天是两个题目,我想稍微把它弄清楚。当然等一下,我们的引言人有他们自己的看法。

我的想法,也就是依着我们梁教授刚才提的四个层次,就是世界、身体、还有识心跟觉性。怎么样是灵性健康呢?就是这个觉性,对于下面三个,提得起放得下。就是我们对于世界,我们放得下、也提得起;对于识心,我们放得下、我们也提得起;这样我们这个灵性,就可以说是健康的灵性。我们的灵性如果不健康,就是放不下,也提不起来。所以,在这个地方,我是觉得可以把灵性的深度跟灵性的健康结合起来。

下面一个是灵性的发展,我觉得刚才纪教授提到了一点,就是我们关心别人,我觉得这个部分,可以定义成发展。也就是说,我们除了重视自己的健康,我们也要重视别人心灵的健康。这个在佛教里面,就是所谓的人相,然后呢,还有众生相,还有寿者相。也就是说,我们灵性如果发展下去的话,我们会注重我们整个社会,甚至整个人类、或者整个人类的历史,这些都是我们灵性要发展的部分。

所以我们的灵性,在健康跟发展下,祂开展的是二元的,也就是说,有X轴、Y轴这样的发展。我们整个灵性,不是一条线,而是一个面积,这是我自己的一个看法。因为学工的,难免就要把它搞清楚。我们知道,被知的东西,在深度方面,他们要正心、诚意、修身;在广度方面,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

如果我们的灵性能够这样的开展,我相信是既健康又有发展,我想我讲太多了,现在就开始,请每一位引言人,大概讲3到5分钟,然后由大家来提问。也就是这一场陪席式的讨论,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每一个人都是主动的。好!我们就请梁教授给我们3到5分钟的引言。

※真正的觉知能力是不可被知、被讲、被思议的

梁:我想我们的时间宝贵,我直接切入这个问题,就是灵性与生命在我们的定义里面,其实是同一个东西。生命和灵性是同一个事情,祂都是觉知能力的一个展现,或者是一个成长、或者是一个成熟的状况。

觉性也就是觉知能力,是我们每一个人活着最重要的基础。我们之所以存在,其实是因为我们有觉知能力才存在。当你的觉知能力消失了,那就是不存在了。但是这个觉知能力,如果讲到祂是不可被知的,那才是真实的觉知的能力。如果祂是不可被知的,祂就不可以被讲。所以被你讲出来,就不是真的。不但不可以被你讲出来,甚至不能够被你想,能够被你想的,那也不是真的。咦!大家就会想,不可以被知道,连想都不能想,那祂还有吗?还有啊!祂就是能想、能知,但是祂不是被想、被知。所以,我讲出来的,都不是真的。只要被我们讲出来的、被我们想到的,都不是真正的觉知能力。真正的觉知能力,就是那个能想、能知道,才是真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佛陀在经典里面,说法四十九年,祂却说自己没说一个字,真正含意就是这个。然后祂又说,那是不可思议的、思议所不及的,也是在讲这个东西。被你想到的,就不是祂。真正的是,不能被想到、也不能被知道,这才是祂真实的本质,真实的状况。所以佛法在讲的时候,祂说:「所有的说法都是比喻,真正的是说不出来,被说出来的都不是真的。」但是,还是比喻啊!虽然不可以被知、不可以被说,也不可以被想,但是祂是存在的,祂是一个真实的存在。

※忘失觉性,灵性与生命会出问题

这样的存在,我们常常没有把握住,而把祂忘失掉,因此才使我们的灵性和生命发展出问题。我刚才在讲的时候,提到了生命,真正的生命在哪里?在能知这一边,不在被知这边。被知这边,没有生命。可是我们的注意力,都放在被知这一边。真正的能知这边,偏偏又是不可被知的,所以我们很容易就把它忘掉了。

我们注意力的焦点,全部放在这一个没有生命的被知上面,这就是我们在灵性上、在生命上,痛苦的来源,就是因为这个地方弄错了。佛陀说这是颠倒,只有不颠倒,才能够把这个问题解掉。好!我说到这里,谢谢各位。

王:谢谢梁教授。这是梁教授的导引,都是非常的直接。但是,我们听进去,要能够做到,所以要常常亲近梁教授,我已经亲近了十年。

梁:现场提的问题好多。

※人的烦恼都源自觉性的忘失

问:觉性是不可被知的能知,我们在场有蛮多老师,他们面对的是学生,怎么样从不可被知的能知的体认,去达到刚刚主持人所讲的,觉性对世界、对身体、对识心,能够提得起放得下的灵性健康。有没有老师可以教学生的比较简单的方法。

梁:我们可以说,我们现在人的烦恼、困难的来源,都是把觉性、纯粹的不可被知的能知忘掉了,所有的专注力都放在被知的对象上。但是被知的对象是没有能知、没有生命的。因为没有生命,所以不会具备能知的各种特性:自由、平等、博爱、不朽、主动。大家把专注力放在被知的上面,想要在被知的对象上,取得真正内心想要的东西,所以一定会失望。

※要唤醒觉性,先得学会离相

要怎去做呢,我们要学会把自己的觉性唤醒,自己的觉知能力要醒过来;如果没有醒过来,你是在昏迷中。从医学的观点,我们现在是清醒的,但是从觉性的观点来看,我们的觉性是昏迷的。在这样的状态下,你要做的事情,就是把觉性唤醒。觉性一唤醒,所有的问题,一下子就解掉了。

就像《六祖坛经》说的,只是一个迷和觉的问题,只是这样的问题而已。大家会想,怎么样去觉呢,怎么醒过来呢?就是要学会离相。所谓离相就是离开那个被知的对象。如果你没有离开那被知的对象,那就是在迷中。那被知的对象,对你来讲都是束缚,都是困难。当你能够离开那些被知的对象,就是离相的时候,你的觉性就醒过来了,就活过来了。

有的人会想:「像钞票啊、汽车啊、财产啊、房子啊,那都是相啊,一离相那我就都没有了。」不是,你还是有。这样它们才会变成你真正的财产,不然那些东西只是把你控制住的一些束缚。当你一醒过来的时候,你才真正拥有这些被知的相,作为你的工具、作为你的财产、作为你的宝物。你才能自由运用,你才成为钱的主人,不然你只是钱的奴才。

觉与悟的差别在这里。你用这样方式来启发你的学生,他们很愿意的。大家都愿意做钱的主人,不愿意做钱的奴才啊。

※离相是从相的奴才变成相的主人

梁:陈教授说的,需要用方便入手,这是对的;但是我们在方便之前,先要对究竟有一个清楚的概念,如果对究竟还没有清楚的概念,其实不知道如何方便起。究竟要做到是很难的。譬如说要我们离相,这是很困难的,但是当你真的离开了以后,那就不难了。没有做到的时候是很难的,做到了以后就不难了,就像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是很简单事情,但是当你没有离成功的时候,要你去离相,那是非常、非常困难的。

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很困难,就连究竟的意义都不想了解。我们知道很困难,也晓得究竟的意义是什么,这样知道了以后,我们就要应用方便法。方便法呢,就可以用比喻啦,就是用故事啦、唱唱歌啊,这些方式,都可以帮助。

我刚才讲到离相,大部分人在还没有做成功之前,就会产生一个问题:「那些钱财啦、美好啦都是相,被知的,我们通通要离掉。那离掉的话,我不是都没有了吗?」有人会说:「啊你要离掉金钱,那就给我好了。」那我也不愿意给啊,所以离相这件事情就产生了困扰。我们在还没有做之前,如果产生了这样的困扰,那就要先做说明,事实上离相并不是把钱财丢掉,而是让钱财不再变成束缚。

钱财对你本来是一种束缚,你是钱的奴才。;离开钱财的相以后,钱并没有变少,也没有不见,只是让钱变成你的工具,变成你可以用的资产,这时候你才成为钱的主人。佛教在这部份的教导常常让人误会,以为要离相,就要变成一个穷人了。不是,是让你由一个钱的奴才,变成钱财的主人,是这样的过程。这样大家就会知道,而且愿意去做。

※本有的觉性须经世间的历练才会成熟

问:不论是生命教育、或是健康促进,为什么探讨的问题,永远都在发生以后才来注意?譬如我们的觉性,如果是出生就拥有的话,为什么要让祂昏迷了,然后到了一个多大的年纪,才又让祂觉醒。为什么要到我们生病了,才来做健康促进?有没有可能有更积极的方法,让我们出生后,我们的昏迷指数一直不要出现。

梁:现场提的问题是说,我们的觉性本来就是清净的、本来就是清醒的,为什么来做人,就变了、忘掉了、昏迷了,弄到后来又要回去,我们不要来就好了嘛!这个问题很多人问,我对这样的问题,解释是这样。我们的觉性是需要经过这个世间的训练,是要入到这个人世间,有相的、被知的世界里面来历练的。

如果没有经过历练,一进到有相的世间来,就会崩溃。当你在这个世间经过历练了以后,能在这么混乱的状况里面保持清醒,那个就叫做修行成道,就成佛了。修行成佛了,你就可以回去了。

这样回去的话,只不过又回到原来一样,又没有增加什么,那么来这一趟干什么?来过这一趟,你再进来,就不会昏迷了。你对这个世间,有相的、被知的这个世界的看法,会完全不一样。这个地方,好玩的不得了,到处都是宝物。最重要的,祂可以玩一个游戏,那个是在佛的常寂光土里面没有的。就是创造游戏,创造性、创造力;佛土那里是没有创造的。能够创造的是在这个世间,会生、会死的世间才有创造;不会生、不会死、不生不死,那样的世界,是没有创造这件事情的。创造也是一大享受,好玩的不得了。因为你已经不会迷了,所以来这个世间玩创造游戏。

这个游戏连上帝都很喜欢玩的,创造了人啊!佛菩萨也很喜欢玩,不只是神啊、上帝什么的,只要祂能够离相成功,进来不会昏,都很喜欢玩,太好玩了;玩得一来再来,这是我的解释。至于是不是真的是这样,我也不知道。

※能知与被知的界线如何划?

问:我比较着重的是在能知与被知的界线,梁教授刚刚说到,能知就不是被知,可是我们有一个混合的区域。我想知道,能知与被知的区分,是一种本质上的,原本就是能知或者被知。还是是当下的、在某种状况下,它会属于能知的部份,或属于被知。譬如我闭上眼睛,我会感觉我身体的存在,可是我也感觉到我一只手抓着一枝笔,像这样的话,那界线到底在哪边?

梁:那个是这样子,比如说,我们刚才讲,你已经到了觉性那个地方,你的能知和被知的界线,已经划在识心和觉性之间了,这个时候,你手拿着笔,是吧!那么,到底算哪一个?算最后面那一个。前面那一个,当然都包含在里面了,它是在混合区,要算是算最后那一个。就是你能够做到、最深的那一个,算法是这样算的。

问:如果我们没有宗教信仰的,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

梁:其实我讲的觉知能力,不需要宗教信仰。只要你是人,你就是这个状况。所以,其实没有说一定要哪个宗教才能怎么样。只要你是人,我讲的那些东西都可以用。而我相信任何宗教,准备的东西都是为人设的,所以你只要是人,就是。如果你说,你不是人,那么我们可能要用另外的东西给你,其他,只要是人,没有这些困难的。就是你选择你可以选的,都可以。我不太清楚你的问题,只有这样回答。

※整个宇宙、所有生命都在玩创造的游戏

问:我从梁教授刚才一句话得到启发,你讲到创造的观点,我就想到:「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所以,生也是一种创造,不只是肉体上的创造,教育上也是一种创造。

梁:对,所有的事情都在创造。我又要引用佛法,因为我对佛教的涉猎比较多。佛教有三种修行,一个叫三摩?提、一个叫奢摩他、一个叫禅那,这个在《圆觉经》里面就讲了。那三摩?提呢,用我的话来讲,那就是在做创造。

有一个创造,就是起幻,以幻修幻。因为他知道这个世界是幻的,变魔术,变来变去,所有的创造都是起幻。那我们人类,很喜欢创造,不只是人类,所有的生命都喜欢创造。这也就是为什么达尔文的演化论成立的原因。整个宇宙,所有的生命,都在玩创造游戏。

你看我们人类,不就是从一个单细胞,慢慢、慢慢演化成为人。我们从胚胎学的发展,都看得出这个历程来。这个过程就是演化,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在创造。刚才纪教授在播放粪土虫,我看了粪土虫,好美哦!哪一个科学家能够创造出这么样美的昆虫,有吗?科学家还做不到。

所以,当我体会到这个是宇宙的三摩钵提,这是整个宇宙的三摩?提,我非常的感动,觉得太美了。后来我看到蚊子,都非常敬佩。敬佩它怎么那么精巧、这么厉害、这么美。你看蚊子,你要打它,第一次没有打到它,第二次要打就不到了,一下子就飞掉了,它灵得不得了。这不是很有智慧吗?

这种智慧哪里来的?原因就是,大家都在玩创造游戏啊!大家都在玩。整个宇宙,所有的生命都在玩创造游戏。这个是最美的一边啦!当我们没有觉悟的时候,没有醒过来的时候,看到这些东西,全都是生老病死的痛苦,全都是痛苦。这也就是为什么生命教育、灵性教育需要发展,大家都可以变得快乐。好!我想我就说到这里。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回向可以分两个内容,先念通用的回向偈,然后再单独回向,具体内容如下:1、普遍回向: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

华严经简介《华严经》全称为《大方广佛华严经》。所谓“大”是包含的意思;“方”是仪轨的意思;“广”是周遍的意思;“华”是成就佛果的意思;“严”是开演因位,严饰佛果..

佛法里面讲病有三种原因。第一种是生理的病,包括你的饮食,古人常讲「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所以口是祸福之门。天气变化,我们衣著不小心,这些都是生理病的来源。第二种..

问:请益法师,如何理解六根就是一根一心,把心贴在一心上,就用根了不用识了这句话?反闻闻自性有没有修持的具体方法?那么眼耳鼻舌身歇止,自心念佛,自性闻之,或只着意..

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是在戒、定、慧三学之外,加布施、忍辱、精进,合称六度,亦称六波罗蜜。波罗蜜是梵语,意为到彼岸.渡河的人,须乘舟筏横越中流,..

佛在《法华经》中打了八个重要比喻,即“法华八喻”,用来帮助众生“开示悟入,佛知佛见”。若能诚心观照,即入如来大定,定能长智开慧,从浅显的比喻中觉悟深奥之法理。一..

人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无病、无难、无障,可世间不如意者十之八九,现实的人生总是充满着波澜,我们希冀着万事圆满,执着于追寻完美的顺境,可这往往会带来更多的欲望和贪婪..

中国大乘佛教——八大菩萨摩诃萨之一。尊上虚空藏菩萨摩诃萨在无量菩萨中专主智慧、功德和财富。因尊上智慧、功德、财富如虚空一样广阔无边,并能一切世间持戒如法相求的诸..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关于更多文章

更多文章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更多文章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更多文章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更多文章。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