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探究真心(上)


探究真心(上)

梁乃崇教授

时间:91年8月11日

地点:清大台北办事处月涵堂

纪录:廖堂顺

整理:羊忆玫、汪满妹

张文雄引言 :

民国89年2 月22日下午林哲生先生送我《探究真心 找回真我》这本书,在这之前我并不认识梁老师,也不知道圆觉文教基金会,我拿到这本书之后,很用功,花了三个晚上的时间把这本书读完,读完了之后我有一个感想:世间竟然有这么好的修行指导书,我应该尽我棉薄之力把它推荐出去。

《探究真心 找回真我》是部修行宝典

看了这本书之后,我就想去买几本书送给我们公司对修行有兴趣的同仁,而总经销离我们公司很近,我就去买了几本送给同事看,过后我都会问他们的感想,并请他们如果觉得不错再介绍出去,同时我每次要把这本书送给大家的时候,我都一定会提醒他们:先从第十讲老师的学佛因缘这篇看起,因为如果你不认识老师而看这本书感觉就不深刻,而他们也都很配合,先看老师的学佛因缘这篇,然后再从第一讲看起。这本书到今天为止我至少读了五次,每次都从头到尾看完,今天我就利用这个机会把我所看到的一些心得感想跟诸位做一个报告:

老师在学佛因缘里面说他是学物理的,本来是无神论者,认为除了物理之外像宗教这些都是迷信,至于老师是如何破除这个想法而开始修行,里边都交代得非常清楚。其中有一点我是觉得满难得的,就是老师说他刚开始看佛经是看不懂的,但是就是觉得非常欢喜,也不知道自己欢喜什么?然后老师就像解物理题目一样一直解下去,愈解就愈会解,结果就通了《金刚经》,而且得到华藏上师的印可,一步一步都交代得清清楚楚,绝不是一目十行,三日修行成道,而是很辛苦地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问题,然后才修通了《金刚经》。这一点给我们的启示与鼓舞是:只要好好用功我们也可能修行成道。以上是我看了学佛因缘这一讲的心得。

在这本书里老师对于学佛之路交代得很清楚,他说学佛的目的就是要回到真心才是究竟的解脱,换句话说就是要体悟我们的本来面目,也就是真心、佛性,然后再继续努力,修行成道、入解脱门,而后再出菩提路,建立人间净土。我以前看过的书都没有交代得这么清楚,一般只说修行成道然后就跟别人没有关系了;但老师不是这样子的,他说修行成道以后,还要回来建立人间净土,是和其他书不一样的地方。

一般的宗教给人的观念就是要劝人行善,但是老师指出来说佛教的重点不是这个样子的,我们要做到「诸恶莫做,众善奉行」,但是重点是「自净其意」。「自净其意」就是要把自己的心念净化,要不断地把相去除,所以清净的意义是无相,无相就清净了,老师在书上都交代得非常清楚。

净土宗讲念佛法门,让大家误以为念一念佛就可以成佛了。老师说不是这样子的,念佛最主要是要把我们的心念定于一,定于一之后,还要把佛号、咒丢掉才能够成佛,并不是说一直念佛就可以成佛、就可以悟道。一般人之所以会误解念佛的真义,是因为有些徒弟还没有修成时,老师来不及点破,结果老师就先圆寂了,以后就这样以讹传讹了。只有明白如老师才能够指出重点,所以这本书是很好的修行指南。

老师对于皈依也有精湛的解释,他说皈依就是皈依自性三宝,如果我们按照皈依的真义来修行,即使没有读过任何佛经或看过任何法本,只要把握这个真义一样可以修行成道,所以要做一个独立自主的修行者,而不是被很多错误观念、很多相捆绑起来的囚犯,这点跟我们一般所接触的宗教是不太一样的。这样并不是说老师就不重要,老师说:老师是向导,一定是要有开悟经验的人才有办法当向导,否则以盲导盲是不可以的。有时候我们修行会看到菩萨、看到光等种种异相,就非常高兴,以为自己修成了,老师认为还差得远呢!因为这只是表示这样的修行法可能比较正确而已,但是离破无明还有一段距离,不过老师也说,这是因为你的「识」很强,还留在「名色」之间,你还要往这条路继续努力就会有成就了,并不是见到佛、见到光或有什么神通就修成了,不是的。

老师还提到要身体健康以及改善自己的命运,虽然没有达到「本明」的程度,但我们可以在「识」这个地方下功夫,「识」做好了,「名色」以下的部分也会变好,当然我们就会更健康、命运更好。而这些不是靠老师,老师只是正确地引导我们的方向。我有一次读到「凡所有相皆是牢笼」,觉得非常赞叹,因为老师把相用牢笼来比喻真是神来之笔,传神极了,所以光是这点就可以想见老师的功力有多深广了!只要我们好好在这里下功夫,好好离相就会有成就。把所有相皆以牢笼来比喻,我觉得非常赞叹!

老师还有一个地方很棒,就是把《金刚经》的句型用一个很简单的数学公式表示出来:X,即非X,是名X。我们读的时候就会非常的单纯又方便,因为只要记一个公式,用对消归空的方式修行很方便。这也是我未曾在别的佛书看到过的,我一直肯定这是老师的创见。此外一般人会把《金刚经》和黑格尔辨证理论的「正反合」混在一起,我自己也是如此,直至看了老师的指点才知道是错的,所以明师非常重要!明师一指点胜过我们自己瞎读十几年书,因为我们读十几年都还搞不懂,而一点醒只要几秒钟而已,明师的重要由此可见。

还有一点,我们一般人都会以为佛教是无我的,但是也提到每一个人都有自性,这样好像是很矛盾的,老师发现了这个问题,特别请华藏祖师解释,我现在就不多讲,因为书上讲得很清楚,我也不能占用老师太多的时间,否则大家错过老师很多精彩的开示,我就太罪过了。我们现在就请梁老师开讲。

梁教授:

谢谢刚才张文雄先生所做的介绍,他对「探究真心」读得非常非常的仔细,如果大家看见他的书会吓一跳,每一个字都划了线,他说读这本书非常感动,他还跟我讲,只要常常读这本书,一不小心就会开悟!

人人都有能知

「探究真心」是《探究真心 找回真我》这本书的书名的一部份,将来再版的时候书名就会改成《探究真心》,因为多一句话是很麻烦的。

今天我要讲的内容分成五段:1.能知与被知;2.真心是纯能知;3.主权在能知;4.为何要探究真心;5.结语。

能知与被知就是禅宗所讲的「能、所」,今天我想采取让大家一起来探讨的方式进行,因为今天大家都是带着真心来的。每个人都带有真心,但是自己并不知道,既然真心都已经带来了,我们大家就一起来探究自己的真心。首先,我们先看一件事实:当我们睡醒的时候,眼睛一张开就会有能知与被知的状况出现,如此一个结构性的对照关系就存在了。当大家眼睛一睁开的时候就可以看见东西,就像现在你们看见我站在讲台这里,我这个人就是被你们看见的,所以对你们而言,我就是你们的被知──被你们看见,被你们知道的;而你们就是能知。所以当我们一醒来,眼睛一张开,能知与被知这个状况就成立了。当然不只是眼睛看如此,耳朵听、手来抓东西也是一样,就像这支笔,我的手一抓,笔就被抓到了。所以能知与被知的对照关系是一定存在的,我们的生活里随时都存在能知与被知的状态。

我相信在座没有人会认为没有被知,你们只要能听见我讲话,只要能看见我站在这里,我就是你们的被知,这是一定成立的。既然有了被知,你们就一定有能知,非有不可,若没有能知你怎么会看见这个被知呢?你怎么会听到这个被知的声音呢?这是一个已经不须要证明的事实,这个关系是普遍存在的:存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存在我们的心灵作用当中。它是一直存在的,是一个存在的事实。

我们知道这个世界有物质、生物世界;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身体、心灵,而在这里特别标举「真心」出来,「真心」特别是指「佛性」而言。我在「佛学与科学研讨会」上讲佛性的时候特别用十二因缘来讲,现在我不用十二因缘,因为解释十二因缘太麻烦了。现在我用另外一种方式来讲,请看图表(一) (附于文后):物质世界、生物世界就是我们生活的环境;我们都有身体,身体包含五官和六根;我们也有心灵,有识心;此外,我们还有「真心」,就是我们今天的题目「探究真心」的真心。

我们来看这些结构的能知与被知的关系是什么?我现在举个例子:譬如我用手去拿这个杯子,这个杯子就是物质,而手就属于身体,这个能知与被知的关系就在「手」和「杯子」之间,所以我的手这样一拿,我的手就是「能拿」,这个杯子就是「被拿」,请看图表(二)。再来看另外一件事情:像大家看见了这个萤幕,这个萤幕是物质、是被看的;而你们的眼睛就是能看。所以被看、被听、被拿就是属于物质这边的被知现象;而你的眼睛、耳朵和手是能看、能听、能拿,是身体的一部份。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都是这样的状况。

被知是身外之物,不是能知

现在我们也可以知道:被知的部份一定不是能知。这个杯子被我拿的,这个杯子就不是我的能知,所以我们不能把被知的部份当做是能知,这是很清楚的。以前我也问过大家一些问题:你的房子是不是你自己?不是,大家都知道这个房子当然不是我。不过以前我在东南亚讲能知与被知的时候,全场约一二百人,总会有一二位老先生说「房子是我」,这就是把「被知」当作是「能知」了。我就问他:「如果你的房子被卖掉的时候,你有没有被卖掉?」这时他才清楚:房子不是我。在座的各位没有这个问题,都知道:被知的部份绝不是能知,也不会是真正的自己。现在我们再来问另一件事情,我们穿的衣服是不是我呢?不是,这个也很清楚,当我们把能知与被知的关系弄清楚以后,这个地方自然是很清楚的,平常大家讲的「身外之物」,指的就是这个部分的被知。

不仅物质是被知的,心灵也是被知的

接下来看另外一个问题:我的手是不是被我看见的?手是身体的一部分,而部分身体变成是被知的了,那能知是什么?我们大家一起来思考这个问题:这时身体是被知,就不是真正的自己了。——大家能接受吗?这里是有困难的,每次问到这里就开始有困难,我们今天特别让大家一起思索,像刚才举的例子这只手,我现在用眼睛看,手是被眼睛看见的部份,眼睛是身体,手也是身体,身体在看身体。现在我们把眼睛闭起来,不用眼睛看,但是我们还是可以感觉到自己的身体,这种感觉你是怎么察觉的?你的身体是被你感觉到的,而且整个身体都可以被感觉。这个感觉不是从身体的器官(如眼)来感觉,因为你的感官都停止了,都没有在用了,你没有在用你的身体,那是谁在知道这个身体呢?是心灵在知道,心灵加上真心就成为能知。请看图表(三)。

死亡就像旧车换新车、旧衣换新衣一样

好,这时我们就会知道:身体不是能知,身体不是真正的自己;它是被知的。这个状况跟物质不是我们自己完全一样,从能知与被知的结构来看是完全一样的,不过深度比较深了,这时就突显出心灵和真心来了。既然身体是被知道的,它就不是我们的能知,也就不是我们真正的自己,所以真正的自己是在心灵的部份。如果这个地方我们能够真实的体会清楚的话,就不会担心死亡,因为死亡就是这个身体坏掉了,跟我们把能知与被知的界线划在衣服与身体之间一样,死亡不过就像是衣服坏了换一件是一样的;但是还没有这样子的体会的时候,你就做不到。当你能够体会能知与被知的界线是划在心灵与身体之间时,死亡对你来讲就不是问题,所谓的生死问题也就不困难了。生死只不过是换身体,就像旧车换新车、旧衣服换新衣服一样。我相信各位可以做到这个程度,可以做到这个程度的请举手,嗯,还不少!

对于还没有办法做到的人,我们再来练习一下:我们先把能知与被知的界线划在身体「取」、「有」之间,现在把眼睛闭起来,耳朵也不要听,我们不从听觉,不从视觉,也不从触觉去感受,你能不能感觉到你是坐在椅子上?如果你有坐在椅子上的感觉,这个身体就是被你知道的,这个身体就是被知,那能知是什么?能知不是这个身体,因为这个身体是被知的,身体之外有另一个「谁」在知道这个身体,而且是非常明显的,它在身体之外,那就是心,就是心灵,就是真心,你有这样子的感觉就对了。经过这样子做过以后,现在可以清楚知道有能知、心灵、真心的请举手!好,几乎全部的人都做到了。所以这个其实也并不难。

我们接着把能知与被知的界线划在心灵与真心之间,真心就是佛性,这个时候心灵、身体、物质这些都是被知的,只有真心是能知。这时我们要怎么实际去做呢?如果大家真的做到了,那就开悟了。我们来试试看,像刚才我们已经知道身体是被知,现在我要让你知道心灵也是被你知道的。我们来反省一下,刚才当我们眼睛闭起来时,我知道有一个东西在知道这个身体,对不对?当你晓得有一个东西在知道身体的时候,这个东西是不是也是被你知道的?所以身体之外能够知道这个身体的这个心已经被你知道了,当它被你知道时,它就是被知,这个地方是非常隐微的,要很冷静的去检查,你才会知道心灵也已经被你知道了。譬如我们常常知道自己在想东想西,想东想西就是心灵,但是你知道你在想东想西,你甚至于可以要你自己想东或是想西,所以这个东西还是被知的。到了这个程度,我们可以把能知与被知的界线划在「真心」与「心灵」之间,当你对你自己的灵敏度到这个层次时,能知与被知的关系就是:真心才是能知,而所谓的识心,即一般所谓的心灵都属于被知。所以这时心灵、身体、物质等心、身、世界全部都是被知的,只有真心才是能知。请看图表(四)。

真心、佛性是以空、无的状态存在

真心的部份不可以再被知,如果它是被知的话,就要把它归到心灵这边来,因为它不可以被知,所以佛法就讲这是「无相」的,无相就是离相,而离相就是离开被知,完完全全离开这些有相的被知,所以真心可以说是纯粹的能知,也就是佛性。佛经常常在描绘佛性的时候,都用「无」和「空」来描述,为什么要用「无」和「空性」来描述呢?因为只有无和空最接近佛性,因为它不被知,不被知你就没办法说了。

这里又有很多人误以为空无的真心就是无的、是空空的、是没有了,不存在了──这又不对,因为它是存在的,只是它的性质是空的、是无的。很多人听我讲到这里时会认为:哪有这种事,没有就没有,为什么又存在?遇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就会解释:虚空就是没有东西,是空的,但是没有人说虚空不存在,因此虚空并不会因为它是空的而不存在。既然虚空这样子的存在可以接受,为什么不能接受佛性的空是存在的呢?为什么不能接受真心的空是存在的呢?为什么不能接受佛性的这个特质呢?佛经常拿虚空来比喻佛性,就是因为他们的特质是相当的,我想再也找不到更好的比喻了。

真心是纯粹的能知,被知的对象都不是真心

至此,我们可以这样归纳:物质、生物这些被知的世界可以说是纯粹的被知;真心这个部份是纯粹的能知;而中间这个地方是个混合区,有时候它是能知,有的时候它也是被知,是能知与被知的混合区域。让我们最困扰的就是这个混合区,因为这个混合区使得我们把被知和能知也搞糊涂了。请看图表(五),图上右边这个物质部份是完完全全的被知,图上左边的真心或佛性是纯粹的能知,以「能、所」来讲,物质是纯粹的所,真心是纯粹的能,而中间是能所混合区,所以我们就可以进一步说:真心是纯粹的能知,而被知的对象(包括混合区)都不是真心。

「被知的都不是」是探究真心、消灾解厄的法宝

接下来就很好用了,如果要探究真心,要把我们的真心找出来的话,要怎么做呢?「被你知道的都不是真心」——只要用这个办法你就可以探究真心。「被你知道的都不是」,这句话还要包括被你想到的也不是,被你感觉到的也不是,在你入定的时候看见了很殊胜的佛境界也不是,因为那些都是被你知道的,所以这样就很简单了,只要被你知道了就不是真心,这一个原则非常好用。

很多人修行到一个程度以后,会有见光见佛等殊胜境界出现,当然觉得很得意,但是大家如果看过《楞严经》的五蕴魔境,就知道这些都是魔境!怎么说是魔境呢?「若作圣解,即受群邪」——把它当做是修成了,那就是魔境;把它看成是有进步的表征,那就是善境界。《楞严经》里的五蕴魔境就是这样讲的,当时我还不懂这些的时候,看到《楞严经》这一段,我就觉得自己完蛋了,因为每一魔境我都会掉进去。《楞严经》最后一个魔境是什么大家知道吗?是辟支佛,成了辟支佛也还是一个魔境;但是当我懂了以后,我都不会掉进去。因为那些都是被知的,不管你的境界有多么殊胜全都是被知的,而只要是被知的就都不是,所以我当然也就不会掉进去了。

有了这一招,我们不但不会掉入魔境,还有一些灾难也不会掉进去。像在东南亚有放降头这些事情,他们都会来问我怎么办?我说那是不是被你知道的?既然都是被知的,跟你有什么关系?一下子就把它丢掉了。就像房子也是被你知道的,你觉得那个房子不好,把它丢掉就是了,反正那又不是真正的你。就是用这个办法,解了好多人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其实根本不需要我来帮他们解,只要自己认识清楚,一下就解掉了,所以不只是解魔境,而且在日常生活当中所遇到的困难,都是很轻松就可以解掉了,就好像衣服脏了,只要换一件干净的就解掉了。所以「被知的都不是」实在是一个法宝,不但可以让你找到真心,而且可以让你把所有的灾难都排除掉,真是非常有用的法宝!

但是话说回来,你没有办法弄清楚这些是被知的话,能知与被知的界线只能划在物质与身体之间的话,那你就只能丢掉物质,身体的问题还是丢不掉;如果你的界线是划在心灵与身体之间的话,身体的问题你能丢得掉,心灵的问题还是丢不掉;当你的界线是划在真心与心灵之间的时候,那心灵的问题也丢得掉,全部被知的都丢得掉,那就什么问题都没有了。所以,修行真的是非常重要啊!(待续)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地藏经解释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

蒋贡康楚仁波切是大宝法王噶玛巴的重要法子,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的四大法子之一,是噶举传承内的重要上师。远为毗卢毗那佛化身,近为阿难尊者化身,与金刚尖锐为三人。..

嘎玛仁波切:发愿和回向的差别贪念是在作善事之前,先为自己打算,以自利而作;而愿力是为了利益别人,先为别人着想,再想到自己。而发愿和回向的差别是什么?是有没有完成..

科学研究的是物质,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假设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也就是物质和意识必须要截然分开;佛学研究的东西是意识,佛学反而认为主观和客观、物质和意识不能分开..

贵州省某县,有吴仁吴义两同胞朋友,父早亡,受母李氏抚养成人,吴仁娶妻孟氏,吴义娶妻崔氏,吴仁居长,性情良善,孟氏亦贤淑。吴义居次,年虽幼而性狡猾,崔氏性情亦横泼..

注: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是阿康仁波切,他是70年代伦敦桑耶寺的住持。第16世大宝法王在世时曾经给过我很多舍利,他对我总是有求必应。有一次,我向大宝法王提出了一个请求,我..

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关于更多文章

更多文章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更多文章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更多文章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更多文章。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