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尘居士:从学佛角度看显密


学佛角度看显密

  要比较显密,那文章大了,麻子哪有那分功力。假设读者对佛法基本知识已有些了解,麻子将就着说些从自己的角度看到的显密异同。 

  对学对了路的人来讲,显密不一不异。不异者,显密都是佛法:都引导行人趋于解脱,都以空性为解脱的根本,这是内外道不共的区分点,而显密对此毫无二致。不一者,方便大不一样,因缘也大不一样。 

  从因缘说,一个宗教要站得住脚,甚至成为主流,其体制就不得不与当时当地的社会具相容性。这相容性的最简单实现方法可能就是体制相似。佛法在东南亚,中土,西藏的传播和延续都是如此。由此形成了佛法的三大分支:南传,中土大乘和藏传佛教。佛教与社会的结合其实总是有利有弊,可以说是为全局利益付出的必要代价吧。 

  佛法进入中土生根时(唐及唐以前),中土是当时世界最先进地区,社会是当时世界最开放最自由的社会,人(知识分子)是当时眼界最宽广的人(中国的封建社会无疑是世界最高明的封建社会)。佛法在这样的社会里传播必然发扬其关怀广大人群的特点,而仅以个人解脱为主的教法难有广大信众,大乘教法就此占了优势。密教上师制与中土社会差别更大,故密教数次传入中土均难以生根。当时的中国人理性,思辩,善超越的特点提供了大乘佛法在中土光大的必要基础,甚至产生了禅宗这样一枝佛门奇葩。然而付出的代价至少有二: 

  一是尽管历代出了许多高僧大德,行人实修的规范次第始终未能在中土建下个稳固而广泛的基础。对每个人来说,法无定法;对人群来说,由浅入深有其定规(统计意义)。缺乏系统次第也许不影响高僧出现世间,却无疑地对普通修行人极其不利。 

  二是在对佛法大有发展的同时没能全面保留原始教法的全貌。于是,当中土社会由盛而衰变得不那么胸怀宽广,不那么超越时,佛法的衰落成为必然。虽然如此,由于大乘佛教的精华仍然在中国灯灯相续不断,可以预期,中华重新腾飞之时必也是中土大乘佛法重兴之日。 

  佛法入藏时,藏区是与中土完全不同的奴隶制。密教的上师制严格制约师徒关系,与藏区社会制度极其相似,很自然地与当地社会结合并得到发展。密教对藏区后来社会演变的影响是另一话题,但上师制与社会结合对藏区佛门行人修学佛法无疑十分有利。政教结合使社会的精英进入僧侣,集中了人才。同时上师传承制又将历代集累的佛法精华相当好地保留下来。而藏区教育落后,要学佛人上来就理性,思辩甚至超越几乎不可能。最有效的方法反而是让学人服从甚至盲从:上师怎么说就怎么做,以后会明白。有如此多的优势,密教在藏区能兴盛到今天就不奇怪了。结果,许多在中土失传或缺乏的佛门教法在密教里得到保留。在另一方面,除了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外,上师制付出最大的代价是无法与开放自由的社会相容,无法吸引大量具自由思想的知识分子。过去,密教未能在非奴隶制的印度,东南亚和中国扎得下根。今后,除非有体制上的根本变化,密教也不可能在西藏外大规模扎根。当前密教在西方的迅速传播和发展,是一种凑合了大量短期有利条件的短时期现象,很难期望能长期维持,成为社会主流。    南传佛教又是一段因缘,这里从略。 

  再谈方便。所谓方便是指引导学人趋向究竟解脱的过度方法。佛法的不共处在空性,所以一切方便都要以引导行人趋入悲智不二的空性方为正法。其实依佛法,一切一切都是真如显现,不过圣者如佛陀所见(不得不用这词,不很贴切)如实,而未修的人一切所见均为无量劫串习所扭曲。行人契入本觉智意味着开始体验到“如实”,尽管尚未能时时处处都如实(未圆满)。实际上多数行人都需先借这方便而契入本觉智,再趋向大圆满(佛)。方便不可胜数,但无非三类:    1、思维;    2、相应(瑜伽);    3、因缘;    三类方便并不互斥,所有佛门宗派都是三类并用,然而随时间地点环境宗派不同而侧重有所不同。 

  借思维为主的方法是初机常见常用的,因为这是大多数人已有的工具。逻辑推理,传播佛法的道理等都属此类。无论显密都把这部份训练视为极重要的基础,离此无以引向正道。所以显密在这部份差别不大。相反,不少挂“佛”字旗号热闹一时的教派“功法”都在此部份故意含糊其词,甚或危言耸听不许人深究--其实是假货的相当触目的标志,见到这现象时就要当心:避之则吉。思维的弱点在以前的贴子里谈了,主要是思维无法穷尽真如,语言无法完全表达真如,此处从略。 

  相应(瑜伽)是另一大类方便,这里显密的差别十分显著。什么是相应?从唯识比较好讲。众生的内心与外境(世界)是如何形成的?“相由心生”只说了一半,实际心境是互相加强,互为因果的正反馈过程。最后纠成一团打拆不开的强固执着,表现为现行的“心”和“外境”。这样的心与境就是极其“相应”的。比如“人”,就与“人境”(我们的世界)极相应。如果行人使自心不与“人境”相应,势必大大有利于打破执着。瑜伽的修法就是针对这点而来。 

  最高明的瑜伽是:使自心不与任何外境相应,也不排斥与任何境相应:不应亦无所不应。境既不应,心不自立,心境相融,能所不再,无住生心,这是上求佛道的正途之一。显教的禅宗,密教的大圆满且却都是这类最高明的相应法。 

  禅与且却高明,但难学。不是所有人都上来就能学无住的。退而求其次,最常见的是替换法学相应:让行人学会操控自己心与另外的境相应来代替这个串习深厚的人境。显教里这类方法相当多,如净土观想念佛慈悲观,般舟三昧等。而密教里,相应是主要的修行方法多得不可胜数。由密教次第的名称:事部,行部,瑜伽部,大瑜伽(生起),极瑜伽(圆满),无上瑜伽(大圆满)就可想而知。用哪境来替换人境呢?当然用较人类更善的,有天人境,菩萨境,金刚境,佛土境等,其共同特徵是执着较人类少、弱,而品行较人类高。对同一境,如佛土,行人又有相应于随佛学的菩萨和相应于主尊佛的不同,引导相应的手段有结印,持咒和观想,所谓身口意三密相应。如果行人依法(于某境)相应得起来,就有一系列效果: 

  1、相应于人境和相应于他境之间,差别相当大,但又不是另一个心,行人很有机会在其间体会到这些心境都属无自性无生,从而契入本觉智,进一步上求佛道。如果尚未达到,至少:    2、由于已与更高的境相应,执着减弱,品行自内心提高。对人世的贪瞋等有极强的清除作用。而在世间自然地表现出行为、品质、道德高超而成为榜样。     3、下次生命到来时,迳往所相应的佛土。    4、对佛法中与其相应境相关的部份不再有疑。    5、可能有神通。 

  如果化了很大时间精力尚未相应,仍有如下利益:    1、与佛土建立并加强了因缘,使在下期生命时往去佛土的可能性大增。    2、积累了大量福慧资粮。    3、增进了禅定力,于现世烦恼中得苏息。 

  修瑜伽相应也有若干需特别当心的地方,如果搞不对副作用很大。    1、不能坚持正见,如幻对待一切心境相应,而将相应于高于人类的心、境误为“真实”或“真如”。如以天道为永恒,以永恒为不生不灭等等。由此对佛法转生谬解,甚至诽谤。    2、因对更高境的接触而生巨大骄满,自认高于人类,此相应即成将来生于天道之因,虽不恶,却失去菩萨道根本方向。    3、为神通境所惑而入魔。    4、为恐怖境所惑而发疯。    5、不能区分“感觉”,“觉受”和“相应”,进而混扰颠倒人境他境,致使行为怪异(入魔)。    6、贪瞋痴增长。 

  其中最后一条看来滑稽,因其与整体佛法相违,原因如下。许多菩萨都有寂静,愤怒两种相,如文殊菩萨是寂静相,大威德金刚是同一菩萨的愤怒相。寂静相表空性智慧,愤怒相表慈悲方便。空性智慧与慈悲方便本来不二,分开来讲,就是空性智慧为本,慈悲方便为用。密教中有很多用法,其主尊现的是愤怒相。行人理应先修对应的寂静尊相应后才可修愤怒尊,也就是说空性智慧要有足够基础后才可由体起用,否则不能增长慈悲方便,反增贪等五毒。密教的用法常有不可思议的灵效,许多人希求其效果试图妄修,这样是有严重危险和恶果的,希望不要蛮来!而为求钱财供养而滥传这些法的人将会有同样甚至更严重的因果。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地藏经解释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

佛教的咒语本意是“真言”,因为宇宙的秘密也是心灵的秘密,心物一元,佛咒是一种“语密”,为梵语的音译,现已没有统一而确切的汉语义译的成份,常含有诸佛菩萨和一些护法..

楞严经简介《楞严经》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所谓“大”,是称赞之词,是说经题中的“密因”能成菩提,是为大因;“了义”知晓万法,是为大义..

成佛之道药师山紫虚居士前言:在前《药师山通讯》中,笔者曾经提及成佛之道概分五阶段,本文将此五阶段中最重要之处提出说明,以为画龙点睛之作,给有缘读者参考,请多指教..

八关斋戒为了方便在家学佛的人,可以自己在佛前自受,日期就是居士菩萨戒上说的每个月的六斋日,即是农历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这六天。当然实在自己有..

华严经简介《华严经》全称为《大方广佛华严经》。所谓“大”是包含的意思;“方”是仪轨的意思;“广”是周遍的意思;“华”是成就佛果的意思;“严”是开演因位,严饰佛果..

佛说疗痔病经唐(táng)三(sān)藏(zàng)法(fǎ)师(shī)义(yì)净(jìng)译(yì)如(rú)是(shì)我(wǒ)闻(wén),一(yī)时(shí)薄(bó)伽(qié)梵(fàn)在(zài)王(wán..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回向可以分两个内容,先念通用的回向偈,然后再单独回向,具体内容如下:1、普遍回向: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

关于更多文章

更多文章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更多文章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更多文章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更多文章。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