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日新居士:见道与护持


见道与护持

佛门修行,无论修持哪个宗门,恐怕都离不了开悟见道,否则,盲修瞎炼,将终无了期。

所谓“开悟”,其实是“开示悟入”一语之省,它指的是开悟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与入佛知见.《法华经·方便品》说:“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故出现于世。”从这一目的出发来看佛门的修持,“开悟”便成了学佛升堂入室的必经之津梁。

而今佛门中行人,许多只注重于外表形式的修学,而忽视了对内心佛性的反省,古德所谓的“嗟见而今学道流,千千万万认门头”,切中了这一偏执的肯綮。确实,如今佛门的修持也有少数偏颇现象出现:修念佛法门的便口念佛号而心驰利养,修禅教的却妄执迷情以为正见,修止观的系心于调息以延年,修密教的口念财神咒而心念妙龄少女以成大圆满……这些邪见偏执,非但妨碍修成正果,倒反有堕入阿鼻的岌岌危殆。事实上, 离开了正修,便不能生正见; 若不能生正见,便无法开悟。 因而,修净土的行人,应念一声佛号便顿息三毒之火;参禅之人应反躬自省,立断我。法二执;修止观的人应止息外缘,摄心内观则彻见心源;持密咒者应做到身、 口、意三业皆净,方能成就圆满。如此正修,久而久之,便能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这也就达到了佛门所说的“开悟”的境界

诚然佛门中的“开悟”,并非是易然之事,古德所谓的“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是一点儿也不错的。再看禅门中那些开了悟的禅师所述的偈颂,更能说明这一点:‘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 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而今更不疑。’(灵云禅师开悟偈)“镇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却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宋代无名尼开悟偈)这些偈子生动而又深刻地反映了禅者修行的开悟,必须走完一条十分艰辛的路。 因为,人生无始旷劫以来的无明业障及今世与生俱来的所知障,并非是一朝一夕可以立即断除的.而不断除人生的烦恼,所知二障,则又无法见到正法,也更无从谈得上开悟了。而佛门中的修行,又贵在身体力行。比如修念佛的人,并不是无事而去念佛,更不是念佛而求妻财子禄,而应当以一声佛号,如四宇宏钟,斩断贪爱缘,浇灭无明火,遇上三毒心起时,一句佛号,止息三毒于萌芽之际,不使转为现行而成业果。果能如此念佛,则功不唐捐,久而久之,无明惑业断除, 自然会开悟见性的.同理,参禅,修观、持咒等各宗行人, 皆须有一个切实而又艰难的修持过程,方能断除二执,悟得真如。

学佛的目的应该在成佛,而要成佛必须先见佛(开悟见道)。 自古至今,没经开悟而能成就正果者,在佛教史上可以说是绝不会有的。这就足可见出:开悟是修成正果的必经之路。

那么,在佛门的修持中,是否只要开了悟就成了正果呢?这倒是一个十分值得引起注意的问题。如果开悟就等于成佛的话,修念佛者便可躺在佛号上睡觉,等待佛德加被而开悟成佛;参禅者悟后也无须向上一路;修观者再也犯不着止息妄缘,精进不已了……其实, 皆不尽然, 自古至今的不少发大心修行者,也未必全无一时开悟见道之时,然而,他们未见得人人修成了正果。这其间的原因,不得不令修行者深思警省,它已明白地指示了修行人:在开悟后仍须精进不懈,方能不退转而得阿罗汉道。若单凭一时慧根灵气:见性便弃修,则非独不能成正果,倒反有堕落之危。对于悟后的再修,在禅门中则更为强调,尤其是在南宗的禅师们咐嘱开了悟的弟子时,往往语重心长地说:‘善自护持”.所谓‘护持’,就是要求其弟子珍惜已悟的佛之知见,精进修持,永不退转,而证正果。在禅宗的灯录等文献中,这类记载真是比比皆然.例如灵云志勘禅师在沩山因见桃花而悟道,因作开悟偈(详上文),沩山禅师勘验其悟与之符契后,便咐嘱地说:“从缘悟达,善自护持。”(见《沩山灵祐语录》)再说,沩山当年在百丈禅师那里因拨火而得悟后,百丈也是如此咐嘱的: “汝今既尔,善自护持”(见《五灯会元》卷九)。诸如此类的咐嘱,在南岳系禅师的语录中,为数还不少。且非独南岳系禅师如此,青原系禅师亦然,相传药山惟俨当年在希迁处参禅未悟而于马祖那里契悟,马祖便咐嘱他:“汝既如是,善自护持.”(见《景德传灯录》卷十四)再说药山的法孙洞山参学于云岩处得悟后,昙晟语重心长地咐嘱他说: “价阔黎承当个事大须审细”(见《洞山良价语录》)。

历代禅师对已开悟的徒弟均作如此咐嘱,便足以见出禅家修持不但注重于开示弟子悟道,而且还注重于咐嘱弟子精进护持已证的佛之知见。可见,个别学者曲解甚至诽谤甫禅放弃渐修而不可能顿悟,乃至依天台止观与华严经教作为禅宗楷式,可谓非但没有参过禅而且也真没有读懂禅门语录。今以南禅的修学观之,首先教诲学人顿悟佛道,故能明了修行之旨趣;然后嘱其善自护持,乃在于鼓励其精进不已,以成就圣道.事实上,若不证得‘本来无一物’,又何以达到“何处惹尘埃”的境地呢?从这一角度上讲,见道后的护持,乃是获得正见后的精进修持;相反,未见道的渐修,尽管他‘时时勤拂拭”达三大阿僧祗劫之久,也恐只是长处娑婆而不得短暂时间的解脱

在这方面,沩山灵佑禅师开示学人顿悟后的护持,颇具卓见,且至今对于修学仍有指导意义,故谨录如下。时有僧问:“顿悟之人,更有修否?”师(沩山)云:“若真悟得本,他自知时,修与不修是两头语。如今初心,虽从缘得,一念顿悟自理,犹有无始旷劫刁气木能顿净,须教渠净除现业流识,即是修也。不可别有法教渠修行趣向,从闻入理,闻理深妙,自心圆明,不居惑地。纵有百千妙义,抑扬当时,此乃得坐披衣自解作活计始得。以要言之,则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若也单刀直入,凡圣情尽,体露真常,理事不二,即如如佛。(见《沩山灵祐语录》)

“顿悟”可使学人一念见性,明了修持的方向;而“护持”则可将那些未能顿净的无始旷劫以来的习气除去,使那些未能顿净的现业流识得以净尽.这便将“顿悟”与“护持”之间的关系,讲述得了然分明,使修行人能得一个正确的入门之径。非得禅家如此,无论修持哪个宗门,若不开悟,焉知修行方向?石头希迁禅师在《参同契》中所说的“触目不会道,运足焉知路”(见《景德传灯录》卷三十),早就指明了“开悟”在修行中的重要地位。固然,历代禅师对其徒弟的“善自护持”的嘱托,无疑也是开悟后精进成道的不可缺少的环节。佛门修亿舍此二者,终将无成,是以笔者书此谨白同参。

上一篇:乐崇辉居士:心的解脱
下一篇: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成佛之道药师山紫虚居士前言:在前《药师山通讯》中,笔者曾经提及成佛之道概分五阶段,本文将此五阶段中最重要之处提出说明,以为画龙点睛之作,给有缘读者参考,请多指教..

地藏经解释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

八关斋戒为了方便在家学佛的人,可以自己在佛前自受,日期就是居士菩萨戒上说的每个月的六斋日,即是农历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这六天。当然实在自己有..

华严经简介《华严经》全称为《大方广佛华严经》。所谓“大”是包含的意思;“方”是仪轨的意思;“广”是周遍的意思;“华”是成就佛果的意思;“严”是开演因位,严饰佛果..

佛说疗痔病经唐(táng)三(sān)藏(zàng)法(fǎ)师(shī)义(yì)净(jìng)译(yì)如(rú)是(shì)我(wǒ)闻(wén),一(yī)时(shí)薄(bó)伽(qié)梵(fàn)在(zài)王(wán..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回向可以分两个内容,先念通用的回向偈,然后再单独回向,具体内容如下:1、普遍回向: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

佛法里面讲病有三种原因。第一种是生理的病,包括你的饮食,古人常讲「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所以口是祸福之门。天气变化,我们衣著不小心,这些都是生理病的来源。第二种..

问:请益法师,如何理解六根就是一根一心,把心贴在一心上,就用根了不用识了这句话?反闻闻自性有没有修持的具体方法?那么眼耳鼻舌身歇止,自心念佛,自性闻之,或只着意..

关于更多文章

更多文章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更多文章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更多文章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更多文章。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