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国达居士:觉察与观照
觉察与观照
有人修学佛法多年,却仍然为烦恼所苦,佛法所说的光明、喜悦、宁静、和谐只是偶而现前,不能成为生命的基调,到底问题出在哪里?
有人吃素、放生求取功德,有人念佛、持咒企求另一个完美的世界,有人研究经论,想要窥探佛法的奥秘,然而这些只是佛法的片断或接引的方便,不是佛法的全貌和精髓。
佛法的中心是什么?是四圣谛的根本教法,而四圣谛是由苦的感受为起点,观察苦的生起因缘,见到苦因,就可以透过戒定慧的实践,净化身口意,由此离苦灭苦。
这当中,对苦受、烦恼的觉察和观照是修行的下手处,很多人在念佛、持咒、修定、修“四念处”时不得善巧,偏于集中精神专注一心的“正念”,忽略了了分明觉察当下的“正知”。
一味地只要“正念”,不要“杂念”,无形中变成“正念”和“杂念”的对抗,认为杂念是干扰、是不好的,其实,这样的想法反而增加杂念,并不善巧。若能以平常心看待杂念,以“正知”了了分明“正念”和“杂念”交替出现,把注意力回到正念,杂念会自然消失。
正知,就是觉察,是一种开放的心灵状态,不是预设的结论。以四念处为例,“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是以不净、苦、无常、无我的结论来思惟法义,这是偏于“正念”的修行,而“正知”的觉照,并不预设它是“不净、苦、无常、无我”的结论,只是纯然地觉照当下的身、受、心、法,不添加解释、评论、取舍、好恶,如实了知当下现象的发生和消失!经过一段时间,自然领悟它的不净、苦、无常、无我,这是现观而不是经由思维的洞察。
敏锐的觉察力的背景是纯然和寂静,就像寂静的深夜里,走路的脚步声、风吹树叶的沙沙声、远方的狗叫声都清晰可闻。所以,回到无所得、无所求、无分别,才能敏锐地觉察当下外境和内心的感受、思想和意念。
如何培养觉察力?
在事情告一段落或一天之中特别安排禅修的时段里,你可以静坐,觉察呼吸、身体的紧绷或放松、泠热、酸痛等感觉,觉察心中浮现的不安、急躁、担忧、害怕、伤心等情绪,觉察脑中的各种自言自语、过去的记忆、对未来的想像,觉察各种追求或逃避的驱动力。
有了这些基础,就可以在动中修觉察。手举起来拿东西,觉察想要拿东西的念头和拿东西的动作;走动时觉察想要到另一个地方的念头和行走的动作;如果心更细的话,可以觉察想看某样束西的念头和转头、注视的动作。
这样的觉察训练能生起智慧、离苦灭苦吗?可以的,纯然而不带任何预设知识、见解的觉察就是智慧的观照,将会带来心灵的蜕变。
当持续地觉察时,会很自然地转换意识状态,从活在思想、观念、过去、未来的状态,转换为活在现量的当下。这时,可以不必透过思惟,直接体验无常性──流动与变化,任何的人事物、自然界、外境与内心的色、声、香、味、触、法、情绪、思想、意念无一不是如此,有了这样的体验,将会很容易地感受到每一刹那都在逝去、转换和更新,有如朝露、泡影或梦境,不能久留,没有什应是可以依靠、掌握的,也没有永久的保障和绝对的幸福、安全。
无常的思想和认知,对一般人来说是深具威胁的,难免令人感到恐慌而设法逃避,但是,又能逃到哪里去呢?有人用另一种观念来安慰,譬如:永生的天国或香格里拉、桃花源式的乐园,最糟的是逃避到快乐丸一类的迷幻药所制造幻觉里。
但是在敏锐而持续的觉察中,没有抗拒,也没有评断和好恶,唯有宁静的心。这时,尽管一切都在无常变化中,但觉照超越思想、超越时间,寂然不动而光明朗照、无常只是如实的呈现,有坏灭也有新生,不必伤感也不必雀跃。在默然的智慧观照中,没有恐慌和逃避!
有人会认为:既然一切都是无常、终归于空无的,人生还有什么希望和意义呢?但是、希望和意义只是存在于思想、感情中,在敏锐而持续的觉察当下,你将会发现一切都是鲜活而蕴含无限生机的,痛苦和不幸可以转化为成长的契机,屈辱和怀才不遇正可以沉潜和淬炼;日常的琐事若能以欣赏眼光来看待,可以看出许多的妙趣;周遭的人透过关怀和互动,可以广结善缘。
初步的觉察可以见到所觉对象的无常和能觉的心如如不动,若智慧不足,就会落入能所对立、所觉是生灭、能觉是真常本体的误认里面。这些都是“自性见”的认知模式,它是孤立化、绝对化、割裂式的思想框架。
要如何才能破除这些思想框架呢?这就需要进一步深澈而纯然地觉照──智慧观照,洞悉到心中确实预存“自性见”的认知模式或思想框架。
这些框架是在觉知之前就预存于思想架构中的。譬如:你可能一开始就认定:如果没有一个真实不变的“我”或“常住真心”,如何能觉察呢?其实这只是自己的思想框架所设定出来的影像而已,事实上,在敏锐而持续的觉察中,只能见到身心、情境相依相缘、生灭变化的呈现,遍寻不得真实不变的“我”或“常住真心”,那纯粹是思想的产物。
当思想成为被觉察的对象而被分离出来时,就可以开始观照思想的框架,仔细检视自己对眼前的情境或内心的境相,有没有加以设定、判断、评论、解说?如果有的话,是不是认定那就是绝对正确的,还是纯粹只是当下的看法,当情况改变时,看法也将会有所改观。
譬如:同事数说你的缺失,没有把工作作好,这时要观照自己,有没有辩解?为什么会辩解?对这件事有没有什么看法?你认为他说的是“不对的”吗?你认为自己“没有错”,你有没有把“对”、“错”绝对化?还是承认他看到了部份的事实,是从他的职务和立场所得到的观点、善意却过份直接的表达?而事实的真相是无法用截然二分法的“对”“错”观念强加在上面的。当你不再用“全对”、“全错”、“你错”、“我对”的狭窄观点来看待事物,而以整体宏观的宽广视野看待事物时,那就是智慧!
其他像优秀或平庸、美丽或丑陋、高贵或低贱、成功或失败、获得或损失、安全或伤害、富有或贫穷、快乐或痛苦、幸福或不幸、美满或残破……,这些相对的观念都是局限而表面的,不是真实而完整的原貌。当我们的心依附在这些观念上,就是心灵的负荷、挂碍或牢笼,能撤消观念的框架,才能卸下负荷、轻松自在,才能打开心灵的牢笼,如空中的鸟儿一般自由飞翔。
即使是佛法的观念也是相对建立的,例如:禅定与散乱、烦恼与解脱、诸佛与众生、生死与涅槃、四圣谛、八正道、缘起、空性、四大、五蕴都是如此。这些都要一一观照而消除它“自性”的框架!而世间法中的自由、尊严、民主、道德等观念,以及时间、空间、物质、能量、过去、现在、未来,都只存在于观念中的框架或“自性见”,没有丝毫的实体可得。这些也都要一一观照而消除它!
由觉察进而深入观照,撤除思想中的框架──“自性见”,就会呈万法、万象的原本的真实状态:能所双泯、超越思惟、没有界限、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没有实体、没有自我、浩瀚深邃、毕竟空寂、如幻如化而相依相缘。这就是所谓的诸法实相、圆成实性、真如法性、本地风光、本来面目吧!
摘自《正觉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