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国达居士:法的观察


法的观察

黄国达

“法”(梵语Dharma)有两层意义,一是指教法、真理,二是泛指一切事物,如五蕴、六处、六界。要透彻了解“法”就要从法的两面──法性和法相来着手。“法性”简称为“性”,是指一切事物的基本、共通的性质,“法相”简称为“相”,则是指事物可资辨识的现象,要明白“佛法”,就要如实地见到“法”的真实,而要见到“法”的真实, 就要同时见到“性”与“相”。

一般人只能见到相,而见不到性,顶多由思惟、分析来理解无常无我、缘起、空、如幻的法义,或者经历一些事情之后感悟世事的无常、幻化。

性与相是表里关系,不能分割,只是为了说明而建立这两个名相、概念!也就是说:必须在现象(相)的当下,透视它的本质(性),见性的当下是不离于相(五蕴、六处、六界的情境)的。

一般人为什么不能见法、见性?只因方向错误而已。如果在经典、书本的文字相中求,在思惟、分析中找寻,而不在六根对六境,色、受、想、行、识的当下去明了,那是不能见法性的。或者在禅定中系心一境,而没有观察,也是不能见法性的。

为什么不能见法性呢?因为心有所住,心黏着于文字相、概念相、所缘相上面,被局限了,就觉知不到法的流动、变化、转换、聚合、分离、相依、互动的实际状态。

文字相、概念相、所缘相如何局限我们的觉知?譬如操作电脑,当它当机时,就设法排除问题,如果进行不顺利,影响工作进度,就感到焦急,怕不能完成工作。这就是心有所黏着,心黏着在何处?黏着在“不能用”和“完成工作”等等的想法中,于是觉知被窄化、局限在负面思想里,无法清澈地觉知当下的整个因缘和过程,所以见不到当下的法性。

由于心中有“不能用”和“完成工作”两种思想在相互冲突,当然会感到焦急。而在冲突、焦躁中,觉知变得支离破碎,冲突、焦躁消耗了心灵的能量,无法纯然地活在当下,不能平静而有效率地处理事情,而焦虑中,身体更容易紧绷、疲惫。

如何脱离这样的困局?

放松心情、把注意力拉回呼吸和身体知觉,注意力自然而然从冲突的思想中脱离出来,感受到一份不被拘束的活力。

这时,以全新的、清澈的心,重新进入刚才的情境中,少了思想的局限和束缚,没有批判和解释,以整体知觉接纳当下的情境,只是单纯地观察和行动,就不会有焦急感和紧张感了。

这时不被“电脑不能用”和“完成工作”这些冲突的思想卡住,而是活在觉知和行动的完整过程,你只是排除问题,你甚至可以用备份资料、备用电脑,与同事洽商改变工作流程等等的作法来化解问题。

当目光移到法性,心中可以感受到一份宁静和自由。法性遍存于所有情境中,或者说,法性就是一切情境的本质,那么任何一个情境中都可以见到法性。见不到法性只因心住于相的缘故。

当心不住于相时,无论是哪一种情境:痛苦的、舒适的或中性的,都可以见到法性。

或许会问:不用思想,怎么知道那是无常、无我、缘起、空寂的法性呢?

在当下的全然而纯然的觉知中,那种明白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不需要经过思想、概念,而无常、无我、缘起、空寂、法性只不过是随顺世俗名相的形容词罢了!

又问?法性有没有深浅、偏圆?

法性一味,真实一如,并没有深浅、偏圆的分别,只因为思想、观念的障蔽、自我局限程度和情况有所不同,见法性时确有深浅、偏圆的差别。初见法性,犹如曙光初现,但长久以来所累积的烦恼会障蔽法性,无法时时现前,但法性之光是决不会再错认的;等到定慧圆明、知见透澈,自然不离法性、触处皆真了!

见法性并不需要什么复杂的程序,现前当下即是,难在看出思想如何制造心灵的幻象。这个幻象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的,当人们有一段愉快的经验,大脑就会把它储存起来,成为愉快的记忆,并且希望一再重复这个记忆中的愉快经验,于是愉快的期待和追求便依附在这些经验中的人事物上面。人们并不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妥,也没有察觉自己正在制造心灵的幻象,并且种下苦因。

但是,这些都是离开当下的因缘,追寻当下之外的愉快经验,那是不真实的,当因缘不符合期待的时候,就会感到失落,当因缘刚好符合期待的时候,就更增添爱染,若再度失去,将会更加的痛苦。

另一方面,当人们有一段痛苦的经验时,大脑也会把它储存起来,成为痛苦的记忆,下次遇到类似的情境,就会勾起痛苦的回忆,成为心中不能碰触的旧伤痛。人们没有察觉这只是心灵的幻象,而实际的状况并非如此。由于习惯性地逃避当下的因缘,追寻当下之外的解救,愈是逃避、抗拒,愈是痛苦。

所有定型化的认知、意识形态,无论是多么精密或动人,也都不是真实的,即使是佛法,若是停留在知识、推论、理解,也都不是当下的真实,只是概念、文字的堆积,这也是心灵幻象。

我们能不能在每一个情境之中区分心灵幻象和当下的真实?如果能够区分,当下就可以见到情境的流动、变化、依存、没有数量、时间、空间、界限的本质,这称为“照见法性”。

古德有云:“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所指的正是即相而见性,这岂是心灵幻象未除、心为相所系缚的人所能想像的呢。禅宗的许多公案,例如:“吃茶去!”“庭前柏子树!”“麻三斤!”或棒或喝,都是即相而显性,当下即是本地风光的全体展现。一落入思虑、为形相所局限,那就当面错过啦!若有人能净除心灵幻象,就在这些善知识的提点之下,正可以体悟甚深的法性呢!

摘自《正觉之音》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

蒋贡康楚仁波切是大宝法王噶玛巴的重要法子,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的四大法子之一,是噶举传承内的重要上师。远为毗卢毗那佛化身,近为阿难尊者化身,与金刚尖锐为三人。..

嘎玛仁波切:发愿和回向的差别贪念是在作善事之前,先为自己打算,以自利而作;而愿力是为了利益别人,先为别人着想,再想到自己。而发愿和回向的差别是什么?是有没有完成..

科学研究的是物质,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假设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也就是物质和意识必须要截然分开;佛学研究的东西是意识,佛学反而认为主观和客观、物质和意识不能分开..

贵州省某县,有吴仁吴义两同胞朋友,父早亡,受母李氏抚养成人,吴仁娶妻孟氏,吴义娶妻崔氏,吴仁居长,性情良善,孟氏亦贤淑。吴义居次,年虽幼而性狡猾,崔氏性情亦横泼..

注: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是阿康仁波切,他是70年代伦敦桑耶寺的住持。第16世大宝法王在世时曾经给过我很多舍利,他对我总是有求必应。有一次,我向大宝法王提出了一个请求,我..

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守拙的智慧:心头洞明,表面糊涂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抱朴守拙。明明什么都知道,却一副痴呆愚顽的表情。这种人不张扬,不高人一等,平易近人,反而更易得众人的欢迎。社会..

一、何谓佛法融入生活也许很多人会认为,经常做义工,捐赠财物、献血、捐献器官等等,以及人天佛教所倡导的种种行为,就是佛法融入到生活当中的具体体现。虽然我们不能断然..

关于更多文章

更多文章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更多文章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更多文章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更多文章。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