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国达居士:灭苦之道


灭苦之道

黄国达

佛陀在菩提树下成道,开启了生命的觉醒解脱之门,而当时佛陀是在领悟了离苦行、乐行两边的中道法,以智慧观察十二因缘,破无明、断爱取,而息灭生死的大苦。

由十二因缘的观察,可以明白:苦的生起固然有外在因素的促发,而内心的贪、嗔才是苦因,如果没有追求的心就没有“求不得苦”,没有爱染心就不会有“受别离苦”,没有怨恨心也就不会有“怨憎会苦”。但是贪嗔的断除唯有以般若智慧解开内心深处的执迷、破除无明,才能断贪嗔进而彻底灭苦。灭苦之道不只是靠意志力的压制、理智上的了解或宁静的心就能达到的。

有人以坚强的意志力抵抗诱惑、用理智告诉自己不要生气,心里反覆的在想:“贪爱是苦的”、“我要用慈悲心来待人!”,这是不够的。一时之间也许可以奏效,终究又会故态复萌,因为所贪爱的美丽、悦耳、香甜、舒适的境相,是无法用一般理智和意志力来改变这些感觉的,而所嗔恨的丑陋、吵杂、恶臭、痛楚的境相也一样是无法用理智和意志力来改变这些感觉的。

那么,以宁静的心接纳这些感觉,是否就能断贪嗔、灭苦呢?当内心安住于宁静,取代这些顺心、不顺心的感觉,当然可以暂时没有贪嗔、没有苦,可是当忙碌或用脑筋来思考时,内心有了波动,不再宁静,那种顺心、不顺心、喜欢、不喜欢的感觉又会趁虚而入,引起内心的种种冲突和痛苦。

怎样才能真正离苦、灭苦?唯有看见事实的真相:美观的、悦耳的、香甜、舒适或丑陋的、吵杂的、恶臭痛楚的感觉只是心灵的幻影,这些都是无常无我、缘生缘灭、毕竟空寂的,因此不执取这些感觉、随顺因缘,就不再冲突、痛苦了。

既然般若智慧能彻底离苦、灭苦,那么当般若智慧生起,照见缘起性空的真相之时,是不是所有烦恼都断尽、彻底灭苦了吗?不是的!

修行需要过程,从智慧到解脱也有一定的次第。以阿含经的说法:照见缘起无我、法眼清净是初果向;断我见、戒禁取见、疑,称为须陀洹(预流);贪嗔渐薄,称为斯陀含(一往来);断除嗔心与欲界贪,称为阿那含(不还);断除色界贪、无色界贪、掉举、我慢、无明,称为阿罗汉。这些都需要以定慧力如实观照诸法的真相才能断除的。

十二因缘中,在每一件事物中,观察触、受、爱、取,可以明白烦恼生起的过程,观察无明、行、识,可以明白烦恼生起的原因。以我慢为例,明白无我之后,还要再微细的观察内心有没有隐藏这样的记忆:自我优先、好胜、自尊、轻慢,这些心态都是违背缘起无我的事实的。由于这些心态会造成人我之间的紧张、冲穾,所以终究免不了苦。我慢去除之后,由我慢所生的苦才能灭除。这不是仅靠无我的认知就够的,必须将心中这种不如实的心态根除才行。

缘起无我的般若智慧就如同一把锋利无比的剑,还要有力量将锁炼斩断,这力量就是禅定,这种禅定不是死守一念的定,而是无论在活动或静坐时,都能内心了了分明、寂然不动,并且照见缘起无我的真实。光有一把剑(智慧)或光有蛮力(禅定)是不能斩断锁炼的,定慧合一才能斩断烦恼。所以,在般若智慧生起之后,还要继续观照起心动念、乃至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烦恼(贪、嗔、慢等),才能究竟清净、达到心灵的完全自由。

当发现烦恼的时候,是否要另起一念来对治?这是一般人的想法,事实上,般若智慧时时现前、定慧合一之时,烦恼一被发现,就会自动消除。由于烦恼和智慧的性质是互相违背的,就如同光照黑暗,光明现起,黑暗就自动消失,若说有程度的不同,只在于灯光明亮则没有阴影,灯光微弱则仍有阴暗留存而已。又如把冰块丢进滚烫的沸水里,冰块很快就会完全被溶化。而溶化速度的快慢只在于冰块的大小以及沸水的水量而已!

那么,定慧是如何发生作用的呢?定慧不是固定不变的实体,而是动态的心境。无论当下的身心、外境显现什么状态,都能如实现观缘起,了知没有自性实体可得,整个身心世界犹如一片汪洋大海,每一个心念都是整个因缘不可分割的一部份,而心念的生起和消失也是如幻不实的。因此心不住于任何境相,无所得,无挂碍,没有僵化、没有凝固。只有当下鲜活、丰富、不被局限、不被定型的展现。

当烦恼生起时,明见身心如幻空寂、烦恼如幻空寂、所烦恼的事如幻空寂、烦恼的生起也是如幻空寂,既然了悟所烦恼的事无须烦恼,不用贪求、不必厌离、不必害怕、也不必担忧、没什么好得意、骄傲的,也没什么好伤心、自卑的,虽然心念生起、消失,心中却是清净明朗、一尘不染。不过,由于定慧力不足,因为事务繁多而不能时时活在缘起法性中,偶而也会有过去记忆中的情绪经验、认知模式浮现出来,因而生起烦恼。这时,发现内心有波动,只要回到定慧,如实观照当下的真相,就可以离烦恼、离苦。

譬如上班之前,赶着送小孩上学,心中有点焦急,而小孩又不听话,吵着要这样、要那样,时间匆促加上失去耐心,就气得呵责几声。当发现心中有波动、失去正念,就要回到定慧,了知当下的一切都是众多因缘和合所生,不是“我”所能控制的,就算迟到也只是迟到、小孩不听话也只是不听话而已,不必心急、也不可能事事顺当,一切随缘放下,就没有烦恼了!所以,二六时中,定慧成片、活在真实的当下是很有用的功夫,切勿以为明白缘起空寂的法性就一切具足、无修无得了!

至于内心潜藏的烦恼,没有现起,要如何断除?第一种方式是“历缘对境”,动中修、作中修:不要怕事、怕妄念,定慧具足之后要勇于接触不同的境界,妄念的生起正好可以看清内心深藏的烦恼种子,让它现出原形,正好可以看清它的真面目,心中具足定慧,照见真实,烦恼种子就可以自动清除。

所以,山林清修不一定就能断尽烦恼,因为没有历缘对境,不容易发现潜藏的烦恼,红尘中的修行,在家庭、办公室以及与人接触时,烦恼很容易生起,这时以正面积极的心态应对,进步会更快。同理,只要定慧具足,在人间修行其实比在净土天堂修行,更快速成就,除了因为人间苦难多,可以激发慈悲心、积集福德因缘之外,更可以快速净除烦恼!

另外一种方式是在“静坐”中引发潜意识现形,再净化它。您可以用联想、回溯过去的情境如伤心的往事,或想像、模拟特定的情境如喜爱或厌恶的人和事,试试看让潜藏的烦恼现起,并且在安全的环境下,起观照来清除烦恼(所谓安全是指有同修、老师陪伴,即使没办法消除烦恼,顶多是大哭一场,发泄一下压抑的情绪,不致情绪泛滥到无法收拾)。

还有,在修定的过程中,由于没有理智(分别心)的压抑,潜意识中的贪嗔种子自然流露,就如梦境一般,这时以定慧力观照真相,也可以进行净化。不过这须要“定慧具足”才有能力以这种方式净除烦恼,定慧不具足者,不要轻易尝试,否则烦恼涌现、整个心陷入混乱,而又没有办法走出来,就有入魔之虞。

当然在净化烦恼的过程中,除了要有正见之外,善知识的指导是很有用的。如果有这种因缘福报,接受明眼人的指点,就应珍惜因缘,敞开心扉、真实地面对自己的盲点和痛处,那么,清洗烦恼、疗愈心灵的工作将会进行得更为顺利。只不过,要寻觅并且辨别真实的善知识,并非易事。自依止、法依止,依法不依人、以法为师,永远是修行人要谨记的指导原则。

摘自《正觉之音》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文殊师利。是地藏菩萨摩诃萨。于过去久远不可说不可说劫前。身为大长者子。时世有佛。号曰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时长者子见佛相好。千福庄严。因问彼佛。作何行愿。而得..

八关斋戒为了方便在家学佛的人,可以自己在佛前自受,日期就是居士菩萨戒上说的每个月的六斋日,即是农历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这六天。当然实在自己有..

七佛传法偈(三)第三、毗舍浮佛传法偈曰:“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大意是说:“法身本来是无身的,不妨暂时借用一下,由地、..

善士问:请问如何摆脱缠身灵?海涛法师答:这个有一些人非常关心,人一旦被东西附体了,是非常痛苦的事情。首先你要从自己的心灵上找问题,可能你有很多的心态是不好的,你..

《心经》诵读、读诵的步骤【皈依发心】:(三遍)诸佛正法菩萨贤圣僧,直至菩提自他竟皈依;为利一切如母诸有情,愿证诸佛般若究竟义。【称念圣号】:(三遍)南无本师释迦..

“吉祥卧”就是佛教的一种修行姿势,意即朝右侧卧躺。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三游行经记载:“尔时,世尊自四牒僧伽梨,偃右腋如师子王,累足而卧。”说明释迦牟尼卧着时采右..

贪、嗔、痴的含义:佛学上的贪是指有求心,即六欲(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法欲),它缘起于六识(眼、耳、鼻、舌、身、意)。不贪就是无求无欲,不贪是前五识转为成所..

佛教的咒语本意是“真言”,因为宇宙的秘密也是心灵的秘密,心物一元,佛咒是一种“语密”,为梵语的音译,现已没有统一而确切的汉语义译的成份,常含有诸佛菩萨和一些护法..

佛告大众诸大菩萨摩诃萨。若有初发意菩萨。及一切四部众。善男子善女人等。若发菩提心者。文殊师利菩萨当有誓言。我有十种诸佛无尽甚深大愿。所有一切菩萨及一切有情众生。..

关于更多文章

更多文章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更多文章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更多文章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更多文章。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