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国达居士:善观缘起
善观缘起
“一般人泛称因果、因缘、缘起,其实缘起的内容深广,印顺导师在妙云《佛法概论》中用三个层次来说明:一、果从因生,二、事待理成,三、有依空立。具备这三种层次,才算是完整而深刻的的因缘观。
“有人只知道因果报应的事相,不了解业力的理则,因缘果报深细隐微,过份单纯化、机械化,忽略善因、恶因需要加上时间和外缘才会成熟,因的类别、动机的强弱有差别,果报也会有所不同。如果不明白这些道理,遇到逆境,例如生意失败、家庭不幸、重大伤害、疾病、职场不顺等等事情,就想到自己做了很多善事,也没有作过什么坏事,为什么遭到“报应”,因此退失信心。
“其实,因果包括前世和今生,包括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生意失败可能和经营不善、景气衰退有关,家庭不幸可能和缺乏照顾、教导有关,重大伤害、疾病、和工作过度、不注重健康有关,职场不顺和工作技能、人际关系有关。这些不必完全归于“因果报应”。这样的观察才能提升为完整的“因缘观”,而不再是通俗的因果观念。
“其次,缘起法本为佛陀说明四圣谛中的集谛,苦的生起因缘,在“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的理则下,详观它的内容为“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而大乘佛法依此广说一切法都不离缘起,“因缘和合”而有。
“但是如果把缘起仅仅视为“理则”、“法则”、“因果律”,把一切现象视为存在的实体。这样的看法并不究竟。因为:“无明灭则行灭,……生灭则老死灭。”‘此甚深处,所谓缘起。倍复甚深难见,所谓一切取离,爱尽无欲,涅槃寂静’,缘起甚深,缘起的寂灭则是超越见闻、觉知、思惟、想像的。“无量、无数、永灭”不再能以有、无、生灭等现象、理则来涵盖。
“印顺导师在妙云集“学佛三要”“佛教涅槃观”中说:
““约法性空说,凡圣本没有任何差别,都是本性清净的,如虚空的性本明净一样。在众生位,为烦恼,为五蕴的报身所蒙蔽,不能现见,等于明净的虚空,为乌云所遮一样。如菩萨发心修行,逐渐转化,一旦转迷成悟,就像一阵风,把乌云吹散,显露晴朗的青天一样。云越散,空越显,等到浮云散尽,便显发纯净的晴空,万里无云,一片碧天,这就名为最清净法界,也就是究竟的涅槃。”
“这样的观照,就由“事待理成”提升到“有依空立”的空寂、无我的觉证。
“大乘佛法,不仅关心生命的解脱,为了度化众生,在生死中不碍解脱,更要广观一切法空。如金刚经中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大乘佛法的缘起观,是缘起性空、缘起如幻,色受想行识五蕴一一皆是缘起性空、缘起如幻。龙树中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不但没有自我的实体,所有的现象都没有实体。
“可是,在一般人的认知里,“我”是孤离于大自然、法界的个体,每一个现象也都是孤离于大自然、法界的个别现象,即使观察因缘,也是以个别现象作为因或缘,组合成另一个现象。
“事实上,作为因或缘的个别现象本身也不是孤离于大自然、法界的个别现象,更清楚地说,它只是人为的假名施设,本质上只是幻相。如幻的因、如幻的缘,和合为如幻的果。而因、缘、果三个概念的逻辑关系,也是相对建立的架构,是在它的不可分割、孤离之中,勉强分别这是因、那是缘,那是果,其实并没有因、缘、果的独立实体。因果如幻、业力如幻,非实“有”,所以可以转化、超越,身受如幻的果报,心却不会受苦。非实“无”,所以因果宛然,丝毫不爽、不落入虚无断灭或无因论。
“有了缘起的智慧,就不再起贪嗔痴,自然不会再造新的恶业,不再因此而受苦报。但是过去没有缘起的智慧,曾经生起贪嗔痴。不自觉地造了恶业,还是会有苦果,只是明白“苦”的缘起如幻,坦然承受,无怨无尤,身苦而心不苦。
“在对待苦和乐的态度上,缘起观是合乎中道的。因为如实地见到苦的真相,不会起邪见。明白苦和乐都是有因有缘的,在苦中历练、承担,在乐中不染、不着。
“苦行者以为受了足够的苦,了结之后,就可以升天受乐,须知没有断无明、我见,没有智慧是不能澈底离苦得乐的,枉受无义之苦而已。乐行者以为“即时行乐”,没有智慧、没有行善积福,即时行乐只是耗损福报而已。
“由缘起性空、缘起如幻来观察众生所生存的空间、时间、和物质、心理现象也是合乎中道的。既非唯物,也非唯心,而是空寂、幻化的。在唯物论者的眼光中,时空是客观实在的存在,人生存在物质的宇宙中,在过去、现在、未来,上下四方的物质环境中生活,而心理现象,包括情绪和思想都只是物质现象的衍生,包括身体、神经系统和脑细胞的活动、生化反应、电流变化都是物质现象。
“而唯心论在个人的主观神秘经验中,则认为时空和物质都是虚幻不实的,完全是每个人的心创造出来的。
“其实,空间、时间、和物质、心理现象是互为依存,不能孤立存在的,既不是唯物,也不是唯心,而是缘起如幻的。存在(有),是当下俱现的,浑然不可分割的;寂灭(空),也是时空心物当下俱泯,没有纤毫的实在性。眼前的景物,如树木、花草,要依六根和心识才能认知,而心识不是树木、花草或六根等的物质的衍生物,而是互相衬托的缘起的存在,并不是唯物的。而树木、花草由种子成长而来,依阳光、空气、水份、养份而滋长,也不是唯心的。心能显现物,物是心的感知内容。
“时、空、心、物的本质既是如此,智慧圆明照见时、空、心、物的真相时。对时间的长短、久暂、过去、现在、未来不生执取,因为那是因缘所生法;对空间的大小、远近,彼此不生执取,因为那是因缘所生法;对物质多少、精致或粗陋、丰富或简单不生执取,因为那是因缘所生法,对内心知识的广博或浅薄、技能的优异或拙劣不生不生执取,因为那是因缘所生法。唯有这样,才能悠游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