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国达居士:自性见的消融


自性见的消融

黄国达

“自性”是什么?这是在众生的认知中,直觉得事物的存在有着固定不变的实体,但在深层的观察之下,知道凡是对事物的实体的、固定的、单一的、孤立的认知都是违背真相、虚幻不实的。自性不可得,称之为“无自性”,以为实有自性可得,称之为“自性见”。

中观所说的自性见:包含了有见、无见、常见、我见,以及同异、优劣、胜负、善恶、正邪、得失、毁誉等执见,因为这些不真实的认知,内心免不了冲突、矛盾。譬如说,认定某些人是优秀的、而其他人则是低劣的,用单一的标准如智力、体能、专长、技艺、财富、地位、外貌、道德、甚至以修行学佛来看人、比较优劣,就会产生莫名的优越感或自卑感。其实这些都是自性见,真实的情况是这些都是因缘和合、变动而多面的,毫无自性实体。

般若能消融自性见

自性见唯有般若智慧方能消融,宁静而细心地观察事物的和合性、相依性,才能泯除对立的认知模式,自性见才能消融。

泯除我见

“我见”──自性见表现在对“自我感”的执取,这是修行解脱最重要的部份。把身心的在在当作“我”,是最普遍的执取,把身心和外界看成是对立的、分割的,这是一种错觉。由我见引生的“保护自我”,“扩展自我”,终究会和他人、环境产生竞争、紧张和对立冲突。

在科学的观察中,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是相互依存的。水份、空气和食物进入体内、经过消化、分解,血液输送渗入每一个细胞,供应养份和能量,然后将剩余物或废料排出体外,这是透过知识的理解。在实际生活中,可以留意觉察自己的呼吸、吃、喝和流汗、排泄等现象,感受水份、空气和食物的流程,这虽然是习以为常的生活细节,却可以让人领悟到人与自然环境的依存关系,明白身体是“无自性”的。

我们的心也是因缘和合所生的法,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接触外在事物或自己的身心生起认识、感受、思想、意念等。

在禅坐、经行中消融自性见

智慧的修行并不一定是天天面对经典、文字、开示、演讲,而是在真实的情境中如实观察而得以进步。

初学者要立即在生活中观照无自性,消融自性见并不容易,先要每天设法抽出一段时间禅修,无论禅坐、或是经行都可以。在这基本禅修中学好消融自性见的方法,然后在日常生活才能有效地消融自性见。

禅坐时,观察出入息,对於呼吸的过程和感觉,包括空气的冷热、经过鼻端、喉咙、肺部的感觉,了了分明,对于身体各部位的冷热、痛痒、酸麻的感觉也了了分明,进一步对于思潮的起伏、念头、情绪的生起、变化和消失,了了分明。这时,可以了解到“禅坐”、“出入息”、“妄念”都是流动变化的因缘和合的现象,没有实体,这就可以体会到“禅坐”、“出入息”、“妄念”是无自性的。

经行时,把注意力放在脚上,抬脚、移动、落脚的时候,了了分明整个过程和它的感觉,可以了解到“经行”、“动作”都是流动变化的因缘和合的现象,没有实体,这就可以体会到“经行”和“动作”是无自性的。

在日常生活中消融自性见

在生活中,细心留意观察心念的缘起,例如,早上洗脸、刷牙、整理仪容、上厕所,用完早餐,准备上班或出门办事,其中,一个心念接着一个心念,一个动作接着一个动作,活在流动变化的缘起中,里面没有一个“我”的主体。

开车到超级市场采购日用品,身体、心念、车子、开车的动作、道路、沿途的景色、超级市场的货品、观看、选取、推车、结帐,整个流程都是流动变化的缘起,没有个别孤立、分割的时、空、人、事、物,活在全然和纯然的当下,一切皆是“无自性”的呈现,融然一味、幻化空寂。

到了公司开始上班,接到老板或上司交付工作,面对客户,……。

晚上,看电视新闻,与家人或佛友们相谈,……都像这样去观照,消融自性见。

安住于般若中

无论何时何地,都如实观照自己的身心和眼前的一切景象、人事物,无不是在流动变化的缘起中,没有对立和分割。

所有的矛盾和冲突都源自僵化的认知:以为有我和外界的对立,有顺利或挫折的对立,有喜欢或不喜欢的对立。其实我和外界都是流动变化的缘起,顺利或挫折也是流动变化的缘起,喜欢或不喜欢也是流动变化的缘起。当下的一切,都是无自性的,所以不染着顺境,也不抗拒逆境,只是如实地应对,当喜欢或不喜欢的感觉生起,如实地观照那只是一个感觉而已,幻化而不实,心不随着它去,自然安住在智慧中,活在全然和纯然的当下。

随着般若之光,所到之处,所有见闻觉知、思想、行动,“自性见”随之消融,融然一味、幻化空寂。这时,心中的僵固观念、黏滞的知见愈来愈淡化。以这样纯净的般若之光,随机应物,皆是妙用。这当中只是如实地生活,不需要“我”或任何意识形态,也不再用单一、固定、实体的模式看待人、事、物,但也不离弃这缘起如幻的现象,踏实地展现当下的因缘,心灵自动清洗错误的知见和烦恼,回到光明、洁净、柔和与寂静。

无诤三昧

平常是这样的修习:当遇到争执时,更要观察心里对事物有没有“自性见”――对立、分割、凝固、执实的观念。

当与朋友讨论事情时也是一样,譬如办佛教的活动,有人主张要多办活动、多接引众生,有人主张要培训人才、深入佛法,双方坚持己见,就会争论不休,就算嘴里不说,心里也是不以为然,其实事情是无自性的,是我们自己起了自性见,才会以为应该怎样、一定怎样才对。如果能客观地观察实际的因缘,不存自性见,或广或深都无妨。

讨论佛法也是一样,认为这一种讲法是绝对正确的,这也是自性见,譬如有人说无我,有人说“我、无我皆不可得”,有人说“缘起性空”,有人说“即有即空”,有人说“非有非空”。

执着其一否定其余,其实是自性见的表现。以为“非有非空”是究竟,空不究竟,或“即有即空”究竟而“非有非空”不究竟,在印顺导师的“中观今论”第十章第三节“二谛的抉择”中说明这是横竖、单复的不同说法而巳。横是空有相待,假名安立为空、有、即空即有,竖是绝待的、超绝的,说为空、无、不、非的否定。空是单,非有非空是复,“非”即是空义。明见实相,则横说竖说、或单或复都可以,若不见实相那么执有“空”、“有”、“非有非空”或“即有即空”,都是自性见。

同理,如果认为“真空妙有”才是究竟,有“佛性”、“如来藏”的实体可得,以为这是超越空的“常住真心”,见此为真悟,而只见无我、空为“假悟”,这样的见解也是“自性见”,法执根深、不解空义。其实“真空妙有”、“佛性”、“如来藏”“常住真心”是为了畏惧无我、误解空义的众生所设立的方便说,龙树菩萨曾说:涅槃如幻如化,若有法过涅槃者亦复如幻如化。“真空妙有”、“佛性”、“如来藏”、“常住真心”也是同样的性空如幻,实相无自性,而有种种假名,这才是真实的智慧。其他种种宗派的诤论,也唯有心入寂灭,消融自性见者才能无诤,无诤不是拟议圆融,而是通达胜义与方便,真实与假名的清澈与了然,才能臻于此境呢!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八关斋戒为了方便在家学佛的人,可以自己在佛前自受,日期就是居士菩萨戒上说的每个月的六斋日,即是农历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这六天。当然实在自己有..

很多人念佛,他为什么不能往生呢?因为他一生当中从来没有创造过一个往生的佛号,他平常的佛号都是绕着世俗的因缘在转。那么你平常从来没有创造一个往生的佛号,你怎么能往..

泰山府君(天名)又曰太山府君,本为道家所起之名,道家以泰山之神为泰山府君。于佛家为十王经所说十王之第七阎魔王之书记,记人善恶。又掌大海底西北沃燋石下热恼大地狱。..

问:法师,受了五戒就不能吃蜂蜜了吗?有的师兄说受了五戒吃肉会影响往生,是这样的吗?宏海法师答:首先我们要厘清一个见解,学佛人不要把吃肉和戒律混在一起来说。比如正..

农历二月十九,恭逢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圣诞纪念日,若人一心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圣号”,或恭诵《妙法莲华经》一部,或单诵《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心经》,是人福慧..

〈楞严咒〉持诵仪轨(圣空法师发愿文)一、圣空法师修学楞严发愿文:弟子(加自己法名)今在佛前发如是愿:愿一心皈命顶礼,一心奉请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一切天龙八部、金..

楞严经卷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于国土。成就威仪。从佛转轮。妙堪遗嘱。严净..

南怀瑾老师解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何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

弥勒菩萨住在欲界兜率天的内院,如何与十法界中六道轮回的“天道”相区分呢?答:十法界由“地狱、恶鬼、畜生、人、天、阿修罗”之六凡和“声闻、缘觉、菩萨、佛”之四圣组..

关于更多文章

更多文章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更多文章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更多文章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更多文章。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