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法师:解读《圆觉经》之普贤菩萨篇 第七讲摆脱一切观念的执著去做一切实际的行为


第七讲 摆脱一切观念的执著去做一切实际的行为

善男子 无明 非实有体 如梦中人 梦时非无 及至于醒了无所得”,这里既然说“此无明”,肯定有我们见到的所谓形象,这个形象可以认识到,但是它是非实有性的。就像我们认识自己的感受一样,感觉好像有,但并没有实际的东西。我们看这些问题的时候,从发生过程来看就会很清楚地知道它。“此无明”我们不要看作实有性,自然对我们的影响就会消失。

比如放生,直接拿钱救它可以,但是要量力而行。如果现在有那样的能力,无所谓,可以去做这些事。像我们出家人,修行办道是第一位的,这是我们看待这个问题的方式。这个问题看待不正确的时候,很容易引起负面的效应,为了放生修功德一下欠了几十万,那还修行吧?对你来说已经是一种负担,再去发动人去化缘,好不好呢?已经偏离轨道。

如果是了悟证道的,那可以广结善缘,我们救了几条牛的性命,牛真的会感恩。但是同时会成就卖牛人的贪心,这就是放生出现的弊端。这种事情与道无益,虽然成就你的所谓善的功德,但是同时堕一个人下地狱啊(他于净资当中生贪心)。我们学佛的人要安守本分,这些所谓的善事随缘去做就行,不要把这种事情当做定期,“法无定法”。事可以做,而且愿意去做,在能力范围之内去做,不要故意地去做。

如果因为放生,影响了师父办道的清净心,这些牛能解脱吗?所以第一位的是我们要看清楚本分。以幻为真,“此无明”就成了实有体,也就为善为乐真的有事可做。你说“能不能得善报呢?”,有事可做的时候这个善报就不知道啥时候才来。

比方说,咱们春种秋收,春天种下一粒种,这是真实的,把它当做真实的去做,秋天才会收获,它要经过一段时间。同样的把善当做善去做的话,这个善要成熟一段时间。善是善,不把它当做善(实有性),就成熟很快吆。现在科学家搞的一些实验,比如非季节性蔬菜,并不是这个季节该成熟的,能成熟,为什么?因为他没有把它当做那个季节的东西去做。如果我们完完全全认为冬天就成熟冬天的东西,放心冬天没有夏天的东西。

所以人家说“万物能得三分暖,冬日犹有百花开。”这是武则天亲自印证到的,武则天希望牡丹花冬天盛开,想了个办法,把花罩住布,冬天就盛开了。这些事情是不是智慧呢?把一切现象当做实有性,无明就是真的了,所执有的感受就是真的。实有体和非实有体是表现的现象,而无明是我们自己所谓的感受。

如果是非实有体,无明就不存在;如果是实有体,无明就存在。就这么简单,看你把它当做实有还是非实有。我们放不下,把它当做实有的时候,把无明当做是存在,感受就很清晰。我们把善当成善去做了,对于你来说就是存在,会为了做善事而感慨万分,这个善就失去了意义。为什么古人说“为善最乐”?应该带给你最好的快乐,为什么带来的是麻烦呢?

咱再打个比方来说明,一万块钱对于现在的人家来说不是拿不出来,我的资财都是十方来的,要说我也愿意拿出这些钱来救助众生,为什么我不去做这些善呢?我要用这些资财养人慧命,养人道业。我要维系道场进行下去,这里存在一天,对世界的利益,比放生要殊胜得多。以我修行的功德去回向它们,它们在中阴身里依然可以得到超度

佛法是智慧,我们现在要务实地修行,不去盲目效仿和崇拜,我们可以随喜乐助,而不失佛法圆融。不把无明当做实有体的时候,就体会到它可有可无,恰恰这正是,如果你喜欢做这个梦(像梦中人),不愿意醒的时候,我们帮助你继续做一下这个善梦。“非实有,梦时非无”,助人家做善。

往往有些人救牛为了谁?不是为了牛,是为了自己能得功德。嘴里说“我不求功德。我不求什么”,哪有几个不求的嘛,人是无利不起早的。我没有那么高的风格,为什么每天要修行呢?因为我知道佛祖会加持我,我会得到好处和快乐。如果每天没有意义的话,我才懒得做呐。这是最实际的话,人自己选择的信念容易迷惑。

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一个事没有缘去做的时候,要看得很清楚。你清醒(知道什么是重要的)的时候我们会奉劝你,我们不是反对人家做这些事,但是不去强调做,得道是第一的(不了道,所做的都是业障)。过去有个庞居士,他家很富有,因为他修行很有功德,人家一家子都是开悟的人。他把所有的资财都沉到江里,人们就劝他,“你怎么不去布施?”他说“我千百劫来为什么不得道?就是被布施所累。”

善业也是业障,不是说不去赞叹修善业,因为修善业与修道无益。道是非善非恶,我们做这些事为了增上信心,但是不要把善“当做是善”去修,坏了,善也是无明。所以《金刚经》说不生法相,“离一切相修一切善”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们要摆脱一切观念的执著去做一切实际的行为,这样就叫“离一切相修一切善”。我们在观念的指导下去做一切事,叫非离一切相,所修的一切善非一切善。

楞伽经》告诉我们“离心、意、意识”,摆脱这种认识(我们不在这种观念指导下)去做一切行为,实际的行为都是一切善(这个一切善是增上真实的信心)。依心而住,是你相信心能的开始(是你彻底证悟的开始),而不是描述、引喻。

及至于醒了无所得”,在所谓的清醒的状态去观察,用心去感受,了了无所得。无所得就是告诉你非善非恶,这时道义就会现。清醒是指我们不被相所累,要是被相所累,道义不得显发(以善当善,以恶当恶,有善就有恶)。

有一种通病认为佛法就是叫人行善。我在网上看到一个帖子说,讲那么多经干嘛,无非是叫人修善,既然诸法无实性,我们就不要听那么多经了,就去做善事好了。佛法非是修善,非善非恶的,怎么能说一味地让你修善呢?是让你觉悟无所得,告诉你一切心相也好、身相也好了无所得,无明无实体。

如众空花 灭于虚空”像空中的花儿灭在虚空之中,我们偏偏说“花儿一定是在那灭的吗?”空中花也非实有性,我给你引申一下,这里所讲的空中花是我们所见的(现在所认识到的)因缘法。咱们都知道缘生万物,这就是所谓空中花(因果缘起相)。

空是我们的心体(本来的心性),非实有性。我们对一个缘起从它的成住坏空现象的发生过程认为从这儿生起的,又从那儿灭的,然后我们在灭处忧伤,在生处欢喜,这叫因缘法相。就像空中花一样,并不是实有的,但是我们误以为它实有,就会说它一定是在那个地方灭的,在灭处哀伤。比如某人死在某一个空间里,我们会很哀伤,是不是无明呢?

比如我们去纪念佛陀的时候,会在佛陀的生处缅怀佛陀,每年四月初八佛陀诞生的时候我们会很欢喜赞叹。到佛涅槃的时候会哀伤,尤其听到佛涅槃的故事,虽说我们对世间的情感不执著了,但是再去忆念还是眼泪哗啦哗啦下来了。念力还是这么深,因为有感受。

为什么有感受?因为微细的无明还在,从佛诞生到佛涅槃,因为你见到这个过程了,就会相信他的生灭是存在的。但是人家早就给你说得很明白,人家是不生不灭的。我们偏偏看到佛祖涅槃了,而且非常相信,想起来还黯然神伤。当时佛祖涅槃的时候,即便那些阿罗汉弟子们都很痛苦地哭晕了,可见他还是众生。

我师父圆寂的时候,我有半年时间迷迷糊糊、昏昏沉沉的,成天就跟喝醉了酒似的感觉,就是因为执著还在,人就是这样。正视这个问题,然后去面对这个问题,这叫修行证道解脱。我们光知道这个问题的存在,不去面对它、正视它,永远在这个问题里执著,在里头轮回

有智慧的修行人跟不修行没有智慧的人差异在哪儿?有智慧的人知道马上去改正,这是菩萨行者。为什么称觉悟有情?人家觉悟了,马上去改正,按照正确的去行为。不觉悟的迷惑众生明明知道这样做是对的,还要去找所谓的感觉。他的感觉明明已经找不到了,却还要去寻求,不去面对现实。一旦被照验出来他的现实的时候他会很恐怖,因为他失其所守,多年以来所谓的妄想跟执著被打掉了,他真的会很恐怖,就在空花灭处徘徊,在哀伤“我的感觉在哪呢?”

有些人喜欢去找寻他心目中的(或者在电视上看到过的,或者典籍传记中记载的)的祖师或者佛菩萨的形象。你要知道你感觉的是那个时代的现象,对于生活在现在这个时代的你来说叫不可得。你现在所见到的是你最适合的,沉浸在过去的现象成就里,你死定了。如果是那样的话,释迦牟尼佛就不需要再去创立佛教,宣扬众生平等。

正是因为佛能够观察,安住于当下,所以能够了知自心,而去知他,能够知他而去发起现行正解,对一切众生的利益是毫无疑问的。这是证道之说,透过这个思维就能证得到;透不过这种思维不能形成现行,证道远矣。

没有勇气正视自己的时候,指望修证成就很难很难,真的不容易。你去找的佛菩萨那是三千年前的,你去找的达摩祖师那是一千多年前的,我也很崇拜,关键理想不等于现实,我们要去解决现实。

释迦牟尼佛已经证悟了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所以人家所见的空花灭处,离开了那种徘徊。我们还在那儿转着呐,所以说我们就要离开空花灭处。何以故?空花灭处没有定处,你要认识它本无生处。我们离不开,执幻为有;离开它,离幻即觉。你说“我就放不下”,那你就放不下,没办法,你就只能到幻相灭尽的时候,被迫地离开。不得不离开的时候是很被动的,但是人往往就喜欢被动,真正没有办法了,只能放下

我们同样也是,总说“烦恼呀”放不下,说明没有烦恼够。否则自己就放下了,所以人家说佛不度人,是人自度啊!自己觉着烦够了,自己就解脱了。人们往往不懂得安住于当下,偏得选择个所谓的定向问题,这是很麻烦的。有定向就有规则,有规则就要受约束。偏得给自己定死一个规矩,很麻烦。

平平安安的,知道饭是香的,茶是解渴的,虽说这句话是朴实无华的,但是这真正能够体会到人生快乐。正是我们没有烦恼,日子是平和的,祥和快乐。人平静下来的时候,自然从心底里透出来快乐,知足常乐嘛。我们一天到晚纷争离扰的时候,完蛋了,不要说体会快乐,现在命归何处还不知道所以然。

我们这几年下来得到的最大的利益是能体会得到人生快乐,知道怎么去平平安安地过日子。世间的人都需要平安,都去求平安,但是有谁在真正地体验平安呢?平常安详,有平常的日子就会安详、快乐。我们偏偏要把自己置身于纷纷扰扰的滚滚红尘里去滚一下,给自己圈定一个方向,我得忙什么,我得怎么样。

人们不了解这些,认为事情有一个生出、有一个灭处,也就是相信所谓因缘法。有很多在家人,听了一句半句佛法,就开始指东指西,真的太可怕了。因为他相信他的道理有生处(相信因),缘就出来了。我相信我对着唻(我相信我的因存在),就知道哪错(缘就出来了)。你的对着肯定别人就错,不知道所谓的认识实际上是无生处的(它没有一个究竟的东西可以生出来),就是个假缘和合,你的就一定对吗?

为什么佛说诸法平等?现象的存在就是正确的,不能否认它。常常我们看这个世界怎么那么肮脏,怎么那么不好?错了,没有那些事。看到不好,是你的观点。任何现象的存在都有它的条件,有因就有缘。这就是因缘法,世界就是法则,娑婆世界就是这样一个现象,不能否认的。实际上是无自性的(没有实质),无生处(这一切现象的发生本没有存在,本来是虚幻的),幻缘组合,我们知道是幻缘,不去理它就好。

不去理它,这叫明哲保身,自然身心安详。有些事不用去关注它,在你的世界里就不存在,自然有人去关注它,比如有贼就有警察,那是他俩之间的宿世因缘。心不生,外缘不感,老修行讲的“你见到听到都是你的业障”,包括看电视,如果心不净的话,被情节所染跳不出来。看到喜剧要多看两眼,已经被染了;看到凶杀剧觉着挺害怕,已经被染了,这就叫执著。面对这些问题,明白“无生处”。要认真去思维,告诉自己那是无生的,如幻的,无生处,你就明白了。

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我们本性是无生的,“妄见生灭”是虚妄的执著和认识看见有生有灭这种种现象,“是故说名轮转生死。”这叫轮转生死。轮回,轮着圈儿转,这个圈儿转完了接着转那个圈儿,接着转,这叫“轮转生死”。

能够障碍圆觉本性的就是无明,不受干扰的认识和感受叫圆觉。受干扰的认识和感受叫众生无明心。

“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花。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性无故。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花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

如来因地修圆觉者”,我们一说因地就好像感觉是开始,开始的认识,开始就等于结果。因为只有开始很清晰,结果才会很明了;开始不清晰的时候,结果不会明了。就像我们去一个地方,开始走路的时候,已经证明你要到那了,所以说因果本身是同时的意思。

如来因地”是真理发生现行的开始(一旦所认识到的真理,那种理性要发生现行的开始),一定要顺应(这里讲的修是顺应)圆觉这种方式。而这种方式恰恰就是作为我们个人的行为准则,称为“”。以这种个人行为的准则(圆觉道义)来实践“如来因地”,这是我们理体本性发生缘起(建立绝对理性)的开始。

作为我们修行人平常起最圆满的修行智慧观照的时候,一定要去顺应圆觉。有两个层面,一,要清楚地认识究竟的理(一切法是毕竟空的,是不可得)。这个清楚是在根尘识的任何一个层面都很清楚。首先六根是不可得,透过知见认识根不可得,六尘缘境也不可得,识也不可得。这个“不可得”是通过理性的认识,绝对地清楚。

第二层圆觉性是什么?认识以后能观照(在境界当中要观照),起现行观(这是止和观的修行),止和观修行成就的就是圆觉性。发起的现行是“如来因地”,这是修圆觉的开始;而修圆觉又是“如来因地”的体现。这是修行的前因后果的互相呼应,我们不懂这个,就产生不了所谓的正受;也就不知道什么叫“空花”,对一切法的幻像,生不起正觉(我们对一切法的执著一定是真的,见无明是实有性的)。

我们透过这段话的认识和实践,就会很清楚地认识到“一切法如空花,是不可得的”。这是个前后呼应的过程,我们不懂,心受轮转;了解这个道理了,而且亲身感受到这种道理,就没有轮转,没有“身心世界受彼生死”,当下熄灭。

如来因地修圆觉”,行为非常清晰,发起现行,就了知万法皆是空花。身心世界皆如空花,就不会轮转(超越了它的约束)。没有“身心受彼生死”,身心是超越的,不受生死法则的约束。我们知道一切法不可得(一切现象是毕竟空的,不可得的),当一切现象发生的时候不喜,这时生解脱了;当一切现象灭的时候并不忧愁,死解脱了。

我再给你细说一遍,因为你了解生死是正常的(无常的),这个法则非常清楚,所以你看人生的时候,并不喜,反而替他担忧“这孩子生下来怎么办?”依这个法则(理性)去思维,生死法对你来说是解脱了,所以人家说“修圆觉者知是空花”。

什么叫圆觉呢?我们很清楚过程的感受,很清楚过程的形象,当形象发生的时候会超越它(清楚的时候,人就不会受它了)。人的觉性有个毛病,再第二回的时候就没什么感觉了。我们已经认识到,再感受它的时候,就不会在意了。没有轮转,也没有身心“受彼生死”,为什么这里称为“”呢?你就不会在生死法则里去受罪呀。

这是从粗相上说,粗相明白细相就太容易了。细相怎么说?我们自己想个问题,我们自己的感受等等,有生的时候,别理它,知道它不可得。有灭的时候也不要搭理它,灭也是不可得。很清楚地认识它,随顺圆觉性。要让不被干扰的觉很清晰地树立起来,净觉性就发生了,后边一句就是“净觉随顺”。

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我们知道是空花就不会受法则的约束,“非作故无。本性无故。”现象不是造作的,因为你的本性不用去造作。我们所感召的(所认识到的)所谓生死,不是你的身心造作出来的,是一种幻缘组合,所以会有身心受生死的现象。

比如你总在现有的生活境界里熏染生死别离法,就体会到生死离别。有个公案,也是真事,抗战八年的时候,山里修行的一个老和尚耳朵聋,他们开始打仗人家进山闭关去了,打完帐人家出来了,炮呀啥的人家根本没听着,过了八年挺消停的日子。在他的印象里就不存在这八年战争,人家不受。

懂这个道理就叫不受生死,不懂就受生死。现象的发生规则就叫生死(我们所见的一切现象,缘起法规则就叫生死)。现在明白了,不去理会叫不受生死。“非作故无”生死并不是身心造作出来,如幻而有。“本性无故”实际上它本来的作用是不存在的。

所以“彼知觉者 犹如虚空 知虚空者即空花相”能够了知这个的,就像虚空。我们的心了知这一切生老病死,能了知者就犹如虚空。我们能知虚空,怎么就不能了知空花相呢?

知虚空者即空花相”能了知虚空的正好是空花之相,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烦恼的缘起,从我们自己身心世界里头的感受来讲,我们知道烦恼的时候,烦恼已经就被你看到了,看到怎么办呢?赶快离不就得了?执著进去,你叫神经啊。再执著又进去了,继续轮转。

我们知幻即离。知道它不可得了,赶快离(超越)啊,可能头几回超越有点儿困难,习惯了。人家一说自己,嘣一下脸就变了,变习惯了,想不变不容易,得练一会儿。不要紧,练上一回两回就不变了。

人们不知道这道理。他很清楚的时候,就没有这“空花相”。不清楚的时候他不能马上止,过后还不知道,或者知道了还不承认,这叫业重者不生敬仰。过后能承认,忏悔了,叫久化方归。利根者闻即信受,一知道自己错了马上就改,这叫闻即信受。这是《地藏经》上解释的三根,人人都有这三种根性。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守拙的智慧:心头洞明,表面糊涂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抱朴守拙。明明什么都知道,却一副痴呆愚顽的表情。这种人不张扬,不高人一等,平易近人,反而更易得众人的欢迎。社会..

一、何谓佛法融入生活也许很多人会认为,经常做义工,捐赠财物、献血、捐献器官等等,以及人天佛教所倡导的种种行为,就是佛法融入到生活当中的具体体现。虽然我们不能断然..

问:弟子的母亲三年前接触佛法,经常听您讲经开示,早课念佛背诵《阿弥陀经》,晚课也是一样,但几个月前突发心脏病往生。弟子赶回家时,母亲已经往生。我强忍悲痛将母亲送..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伤肾损精的问题现在患颈腰椎病的人越来越多,是什么原因呢?中医认为,是肝肾亏损造成的,因为“肝主筋”,“肾主骨”。什么原因能造成肝肾亏损呢?当然,原因很多,但最主要..

佛教律学入门虚云老和尚讲述甲、叙意乙、持戒的功德丙、犯戒的过失丁、余义甲、叙言戒的意义,就是止恶生善的意思,止除十恶五逆的罪恶,如防流水,似护眼珠,滋长善法,是..

佛教五戒诵戒仪轨一、上香(三拜)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三拜)三、忏悔(三番三拜)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今对佛前求忏悔。罪从心起将心忏,..

关于更多文章

更多文章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更多文章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更多文章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更多文章。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